導航:首頁 > 風濕 > 熱邪風濕

熱邪風濕

發布時間:2020-04-02 16:21:56

1、牛皮癬是什麼引起的,原因是什麼

你好,引起牛皮癬的病因有很多種,其中有:1、遺傳因素:多數人認為牛皮癬是受基因控制,此外也會受外界其他因素的影響。2、精神因素。3、感染因素,比如鏈球菌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真菌感染與牛皮癬的發病有關,但是病毒感染與銀屑病發病是否相關尚未明確;4、免疫功能紊亂。

2、那些食物可以利膽??

八種利膽食物

1、生薑

生薑是常用的祛病調味的佐料,其中所含的大量姜酚,能抑制前列腺素的分泌過多,減少膽汁中黏

蛋白含量,不至於因黏蛋白過多而與膽汁中鈣離子和膽紅素結合,從而可以預防膽結石形成。此

外,生薑中含有較多的油樹脂,有較強的利膽作用。

2、核桃

核桃中富含亞油酸,亞油酸有抑制體內膽固醇的形成的作用,進而降低膽汁中膽固醇的濃度,故能

阻止膽石的形成。核桃中還含有不飽和脂肪酸,可改善膽汁成分,有利於膽石的排出。

3、烏梅

烏梅性溫,味酸。具有生津止渴、斂肺止咳和開胃安蛔、澀腸止瀉等功效,且能增進食慾、幫助消

化。主治久咳不止、久瀉下痢、腸道及膽道蛔蟲症。不僅有抗過敏作用,還對膽囊有收縮作用,能

促進膽汁排泄,對膽道結石有一定療效。

4、赤小豆

赤小豆性微寒味甘酸,有健脾燥濕,消腫解毒的功效。

5、核桃

核桃富含亞油酸,亞油酸有抑制體內膽固醇的形成的作用,進而降低膽汁中膽固醇的濃度,故能阻

止膽石的形成。核桃中還含有不飽和脂肪酸,可改善膽汁成分,有利於膽石的排出。

6、橙子

橙子中所含的維生素C含量很高,可以抑制膽固醇在肝內轉化為膽汁酸鹽,從而使膽汁中膽汁酸鹽的

濃度下降,兩者聚集形成膽結石的機會也就相應減少。

7、黑木耳

黑木耳有促進消化系統中各種腺體分泌的特性,可潤滑肝內、外膽管,促進膽石排出。

8、白蒿

白蒿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的功效,久服輕身益氣耐老、面白長年。白蒿還可治療風濕寒熱邪氣,

熱結黃疸等疾病。

(2)熱邪風濕擴展資料:

膽囊炎患者注意事項

1、膽囊炎患者飲食以清淡少渣易消化為宜,忌食辣椒、洋蔥、蘿卜等刺激性強的食物。

2、忌少餐多量,應少量多餐,並多飲少油少鹽的湯水,利於膽汁的分泌和排出。

3、忌食產氣的豆類,以免加重腹脹。

4、少吃肥肉等脂肪含量高的食物,以免刺激膽囊收縮引發疼痛。

5、避免吃纖維素含量高的果蔬,否則容易導致膽囊收縮,加重病情。

6、多喝白開水,遠離甜飲料和甜食,有助於膽汁分泌,預防膽汁濃縮形成結晶堵塞膽囊和膽管。

3、痹症是什麼?

痹症分很多種的,痹症的一種,痹症有濕痹,風痹,寒痹等,就是現代的關節炎,如風濕性關節炎等,說寒痹主要是病因及發病條件是受寒邪而引起的,血虛血瘀導致的痹症當然要治血養血,寒濕阻絡就要通經絡,氣滯血淤就是活血化淤了,豈能一概而論?

有一本書你可以買一下《當代中醫臨症精華》其中舊有「痹證」專集。

中葯處方(一)

【辨證】實熱痹阻。

【治法】清熱解毒,社濕宣痹。

【方名】退熱通絡湯1號。

【組成】雙花45克,公英45克,生石膏45克,龍膽草30克,土茯苓30克,虎杖30克,生地15克,木通15克,赤芍15克,桃仁15克,蟬蛻15克,炙水蛭15克,烏梅10克,甘草10克,以嫩桑枝或鮮蘆根適量煮湯代水。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張愛國方。

中葯處方(二)

【辨證】寒濕風邪阻於筋骨。

【治法】祛風散寒,除濕通絡。

【方名】加減風靈湯。

【組成】海風藤15克,威靈仙9克,吊子風12克,苡仁15克,防風12克,豹皮樟9克,布渣葉15克,山楂肉12克,淮山葯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江世英方。

中葯處方(三)

【辨證】風寒濕侵襲,流注經絡,氣血運行失暢。

【治法】活血祛風,散寒除濕。

【方名】三痹湯。

【組成】防風9克,羌活9克,秦艽9克,苡米30克,當歸12克,制川草烏各4.5克,甘草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李保朝方。

中葯處方(四)

【辨證】寒濕之邪侵襲,流注經絡,氣血運行不暢。

【治法】祛風行濕,清化郁熱。

【方名】加味桂枝芍葯知母湯。

【組成】桂枝9克,麻黃9克,防風9克,附片9克,白術15克,蒼術15克,甘草15克,生薑15克,白芍30克,知母30克,石膏30克,黃柏30克,薏米6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唐祖宣方

4、糖刺果功效主治什麼?

糖刺果的其他名稱:金櫻子, 藤勾子, 螳螂果, 刺橄欖, 刺蘭棵子, 山雞頭子, 金櫻, 金英子, 金因子, 金嬰子, 刺梨木, 刺榆子, 金罌子, 糖鶯子, 蜂糖罐, 檳榔果, 金壺瓶, 糖橘子, 黃茶瓶。
功能主治
固精縮尿,澀腸止瀉。治滑精,遺尿,小便頻數,脾虛瀉痢,肺虛喘咳,自汗盜汗,崩漏帶下。
①《別錄》:止遺泄。
②《蜀本草》:治脾泄下痢,止小便利,澀精氣。
③《滇南本草》:治日久下痢,血崩帶下,澀精遺泄。
④《本草正》:止吐血,衄血,生津液,收虛汗,斂虛火,益精髓,壯筋骨,補五藏,養血氣,平咳嗽,定喘急,療怔仲驚悸,止脾泄血痢及小水不禁。
⑤《南寧市葯物志》:熬膏治火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入丸、散,或熬膏。
注意
1.有實火、邪熱者忌服。
2.《醫學入門》:中寒有痞者禁服。
3.《本草經疏》:泄瀉由於火熱暴注者不宜用;小便不禁及精氣滑脫因於陰虛火熾而得者,不宜用。
附方
①治夢遺,精不固:金櫻子十斤,剖開去子毛,於木臼內杵碎。水二升,煎成膏子服。(《明醫指掌》金櫻子膏)
②治小便頻數,多尿小便不禁:金櫻子(去凈外刺和內瓤)和豬小肚一個。水煮服。(《泉州本草》)
③治男子下消、滑精,女子白帶:金櫻子去毛、核30克。水煎服,或和豬膀胱,或和冰糖燉服。(《閩東本草》)
④治白濁:金櫻子(去子洗凈搗碎,入瓶中蒸令熱,用湯淋之,取汁慢火成膏)、芡實肉(研為粉)各等分。上以前膏同酒糊和芡粉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酒吞,食前服。一方用婦人乳汁丸為妙。一方鹽湯下。(《仁存堂經驗方》水陸二仙丹)
⑤治脾泄下利,止小便利,澀精氣:金櫻子,經霜後以竹夾子摘取,擘為兩爿,去其子,以水淘洗過,爛搗,入大鍋以水煎,不得絕火,煎約水耗半,取出澄濾過,仍重煎似稀餳。每服取一匙,用暖酒一盞,調服。(《壽親養老新書》金櫻子煎)
⑥治久虛泄瀉下痢 金櫻子(去外刺和內瓤)30g,黨參9g。水煎服。(《泉州本草》)
⑦治久痢脫肛:金櫻子(去刺、仁)一兩,雞蛋一枚燉服。(《閩東本草》)
⑧治陰挺:金櫻果(去內毛和種子)一兩。水煎服。(《閩東本草》)
⑨補血:金櫻子(幹了,擦刺令凈,捶碎去子,切焙)、縮砂(砂仁)一半。蜜丸梧子大。空心,酒或鹽湯下五十丸。(《朱氏集驗醫方》金櫻子丸)
⑩治精滑夢遺、小便後遺瀝 金櫻子、雞頭肉各一兩,白蓮花蕊、龍骨煅各半兩。上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鹽湯下。(《古今醫統》金櫻子丸)
⑾治男子遺精 金櫻子90g,山黃精120g(九蒸九曬),鮮豬精肉120g,加水燉,去渣,取湯及肉,分兩次服,每日服1劑。(《吉水草葯匯編》)
⑿治尿頻遺尿 金櫻子9g,桑螵蛸9g,蓮須9g,山葯12g。水煎服。(《陝甘寧青中草葯選》)
⒀治子宮下垂 金櫻子、生黃芪各30g,黨參18g,升麻6g。水煎服。(《安徽中草葯》)
⒁治久咳 鮮金櫻子90~120g,水煎,早、晚飯前各服1次。(《天目山葯用植物志》)
⒂治失眠多夢 金櫻子15g,盤柱南五味子9g,鐵掃帚9g,葉下珠9g。水煎服。(江西《草葯手冊》)
⒃治燙火傷 鮮金櫻子果實煎取濃液,塗抹患處。(《福建中草葯》)
⒄金櫻子膏:金櫻子100克,蜂蜜200克。先將金櫻子洗凈,加水煮熬,兩小時沏出湯後再加水煮,如此四次,榨汁。將四次湯合,繼續煮熬蒸發,由稀轉濃,加入蜂蜜拌勻,冷卻後,去上沫即可。功效 補腎益精。適用於腎氣虧虛引起的夢遺滑精,遺淋白濁,小便不禁,女子帶下,並伴有眩暈、失眠、盜汗等症者。

5、風濕的病理原因是什麼

中醫認為類風濕的病理病機是什麼?

一.邪氣偏勝致病:
因風、寒、濕、熱、寒熱、痰、淤等病邪所致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此皆屬實證范疇。臨床上既可單一的病邪致病,又可相並致病。其病邪總以邪阻絡脈常見。
1.風邪致病:風為陽邪,其性善動而數變,又為百病之長。在類風濕性關節炎中,約有70%的病人因風邪傷害而致病。一般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早期或間歇後的再發時,易見到風邪侵害的表現。
2.濕邪致病:濕為陰邪,其性重濁。濕氣重者為著痹。著,不易消除之意。肢體困著疼痛,經久難愈,乃是濕邪致病的特徵。氣候潮濕或涉水作業,多可導致濕邪致痹。臨床上濕邪多與風、寒、熱相兼為病。
3.寒邪致病:寒為陰邪,其性凝滯,主痛。寒邪致病多關節疼痛劇烈,痛位固定,伴四肢不溫、形寒,逢陰寒之氣則痛著。臨床上單純寒邪致病並非少見,但與濕邪相合為病更為多見,亦可與風邪相兼為病。
4.熱邪致病:熱為陽邪,多以關節灼痛、腫脹紅赤、惡熱為主要表現。每因感於外界陽熱之邪;或素體陽盛,又感風寒濕之邪,郁而化熱致病。在類風濕性關節炎中,熱盛郁久,則發為火毒,其症狀加劇,證情險惡,俗雲「白虎歷節」以名其證,根據熱盛所極之變,實為「火毒痹」之證。
5.濕熱致病:初發既具濕熱表現者為感受自然界的「濕熱」之邪,此病不是兩種邪氣相加而致,而是一種單獨的邪氣,即「濕熱」之邪。
6.寒熱致病:初發即具寒熱表現者為感受自然界的「寒熱」之邪,此病不是兩種邪氣相加而致,而是一種單獨的邪氣,即「寒熱」之邪。
7.痰濁致病:在類風濕中晚期多可見到痰濁之證,痰邪大多來源於津傷和濕聚,津傷有寒邪凝濁和熱邪灼煉而成;濕聚有外濕浸漬壅盛和內濕停蓄而致。
8.淤血致病:在類風濕中晚期多可見到淤血之證,淤血的生成,可見於寒濕痰濁痹阻、氣滯失運、陽虛寒凝等因素,以致絡道不通而發病,則可見「淤痹」。淤痹多以關節、肌肉刺痛,肢體麻木,淤斑為主要表現。
二.正氣虛衰致病:
因臟腑虛弱、氣血陰陽不足等正氣虛衰所致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此皆屬虛症之疇,統稱為「虛痹」。其病機總以氣血陰陽不足,致臟腑形體的絡脈失養所致。
1.臟虛致病:臟腑虛弱不足,是類風濕性關節炎較常見的一種發病原因, 在類風濕性關節炎,以腎虛較為常見。
(1)先天稟賦不足:由於先天不足,腎精素虧,骨絡失充,骨節失於奉養,則發生病變。
(2)後天虛勞損傷:由於房勞、產傷;長期勞累,抗邪力下降;飲食不節,久之傷及脾胃;精血暗耗,肝失所藏,筋失所養等,均可導致關節、肌肉、筋膜的病變。
2.氣血虛損致病:由於脾虛氣化不足,或久勞氣血暗耗,或大病久病之後,或失血之後,均可導致氣血不足。氣血不足,不能充養絡脈,以致皮、肉、筋、骨和臟腑失養,而發生「氣血虛痹」。

6、風濕病症的種類你了解嗎

1、熱痹:這種風濕病症的特點概括為一個字就是熱,無論是風濕患者的發病機理還是風濕患者的病症表現都具有一定程度的熱的特點。這種類型的風濕病症的發生以感受熱邪或濕熱之邪為主,或風寒濕邪入里化熱,以肌肉關節紅腫熱痛,伴有身熱、汗出、口渴、舌苔黃膩、脈滑數為特點。因熱為陽邪,易傷陰津,故紅腫明顯,常兼有紅斑、結節、口渴、便乾等症。

7、皮膚過敏怎麼引起的

8、現代醫學如何解釋風濕病的病理成因?

1.免疫反應:機體對外源性或內源性抗原物質直接或通過巨噬細胞呈遞的刺激,使相應T-細胞活化,部分T-細胞產生大量多種致炎性細胞因子造成各類組織器官不同程度的損傷或破壞;部分T-細胞再激活B-細胞,產生大量抗體,直接或與抗原結合形成免疫復合物,使組織或器官受到損傷或破壞。此外由單核細胞產生的單核細胞趨化蛋白(如MCP-1)等,也可參與炎症反應。大部分風濕性疾病,或由於感染產生的外源性抗原物質,或由於體內產生的內源性抗原物質,可以啟動或加劇這種自身免疫反應,血清內可出現多種抗體。
2. 遺傳背景:近年來的研究證明一些風濕性疾病,特別是結締組織病,遺傳及患者的易感性和疾病的表達密切相關,對疾病的早期或不典型病例及預後都有一定的意義;其中HLA(人類組織白細胞抗原)最為重要。
3. 感染因素:根據多年來的研究闡明,多種感染因子,微生物產生的抗原或超抗原,可以直接或間接激發或啟動免疫反應。
4. 內分泌因子:研究證明,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失調、與多種風濕病的發生有關。
5. 環境與物理因素:如紫外線可以誘發SLE 。
6. 其他:一些葯品如普魯卡因醯胺,一些口服避孕葯可以誘發SLE和ANCA陽性小血管炎。
中醫認為類風濕的病理病機是什麼?

一.邪氣偏勝致病:
因風、寒、濕、熱、寒熱、痰、淤等病邪所致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此皆屬實證范疇。臨床上既可單一的病邪致病,又可相並致病。其病邪總以邪阻絡脈常見。
1.風邪致病:風為陽邪,其性善動而數變,又為百病之長。在類風濕性關節炎中,約有70%的病人因風邪傷害而致病。一般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早期或間歇後的再發時,易見到風邪侵害的表現。
2.濕邪致病:濕為陰邪,其性重濁。濕氣重者為著痹。著,不易消除之意。肢體困著疼痛,經久難愈,乃是濕邪致病的特徵。氣候潮濕或涉水作業,多可導致濕邪致痹。臨床上濕邪多與風、寒、熱相兼為病。
3.寒邪致病:寒為陰邪,其性凝滯,主痛。寒邪致病多關節疼痛劇烈,痛位固定,伴四肢不溫、形寒,逢陰寒之氣則痛著。臨床上單純寒邪致病並非少見,但與濕邪相合為病更為多見,亦可與風邪相兼為病。
4.熱邪致病:熱為陽邪,多以關節灼痛、腫脹紅赤、惡熱為主要表現。每因感於外界陽熱之邪;或素體陽盛,又感風寒濕之邪,郁而化熱致病。在類風濕性關節炎中,熱盛郁久,則發為火毒,其症狀加劇,證情險惡,俗雲「白虎歷節」以名其證,根據熱盛所極之變,實為「火毒痹」之證。
5.濕熱致病:初發既具濕熱表現者為感受自然界的「濕熱」之邪,此病不是兩種邪氣相加而致,而是一種單獨的邪氣,即「濕熱」之邪。
6.寒熱致病:初發即具寒熱表現者為感受自然界的「寒熱」之邪,此病不是兩種邪氣相加而致,而是一種單獨的邪氣,即「寒熱」之邪。
7.痰濁致病:在類風濕中晚期多可見到痰濁之證,痰邪大多來源於津傷和濕聚,津傷有寒邪凝濁和熱邪灼煉而成;濕聚有外濕浸漬壅盛和內濕停蓄而致。
8.淤血致病:在類風濕中晚期多可見到淤血之證,淤血的生成,可見於寒濕痰濁痹阻、氣滯失運、陽虛寒凝等因素,以致絡道不通而發病,則可見「淤痹」。淤痹多以關節、肌肉刺痛,肢體麻木,淤斑為主要表現。
二.正氣虛衰致病:
因臟腑虛弱、氣血陰陽不足等正氣虛衰所致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此皆屬虛症之疇,統稱為「虛痹」。其病機總以氣血陰陽不足,致臟腑形體的絡脈失養所致。
1.臟虛致病:臟腑虛弱不足,是類風濕性關節炎較常見的一種發病原因, 在類風濕性關節炎,以腎虛較為常見。
(1)先天稟賦不足:由於先天不足,腎精素虧,骨絡失充,骨節失於奉養,則發生病變。
(2)後天虛勞損傷:由於房勞、產傷;長期勞累,抗邪力下降;飲食不節,久之傷及脾胃;精血暗耗,肝失所藏,筋失所養等,均可導致關節、肌肉、筋膜的病變。
2.氣血虛損致病:由於脾虛氣化不足,或久勞氣血暗耗,或大病久病之後,或失血之後,均可導致氣血不足。氣血不足,不能充養絡脈,以致皮、肉、筋、骨和臟腑失養,而發生「氣血虛痹」。
轉自醫械維修論壇
望採納

9、風濕病的治療用哪種方法好

風濕、類風濕治療

痹症是中醫內科學中常見的病症之一,是以關節疼痛為主的一組全身性病變癥候群。其臨床表現相當於現代醫學中的風濕性和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醫認為其病因病機主要是風寒濕侵及人體,留注關節,阻遏經脈,致使氣血瘀滯,經脈不通,不通則痛。

風濕性關節炎,發病急,侵及大關節,反復發作。多與上呼吸道鏈球菌感染有關,發病年齡多為青少年,血清抗鏈球菌溶血素「o」、抗鏈球菌激酶和抗透明質酸酶均陽性。以多發性、遊走性、大關節紅腫熱痛為特徵,活動期過後,受累關節不遺留病理性損害,如治療失宜,可累及心臟,引起風濕性心臟病。

類風濕性關節炎,起病慢,首侵小關節或脊柱,可造成關節變形,骨質損害,類風濕因子陽性。病情纏綿,病程遷延,反復發作。可伴有消瘦、貧血等全身慢性消耗性症狀。後期因關節變形僵硬,身體消耗,而生活不能自理。
張仲景金貴要略教學視頻指出:

中醫的歷節病,起因都是肝腎兩虛,病在筋骨之間游盪,類似於西醫的痛風、風濕病。臨床上,按照症狀分為三種:

(1)風痹,症狀是又麻又痛:風濕相摶,骨節疼痛,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甘草附子湯主之。

(2)血痹,症狀是麻而不痛: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症,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

(3)歷節,症狀是但痛不麻: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葯知母湯主之。針對膝蓋痛。

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毒性大,嚴格按照要求製作使用,心臟病患者不能使用。
 咨詢中醫師。

10、怎麼調理才能改善痛風

痛風目前是常見病和多發病。正氣不足是其發病的內在因素,而感受風、寒、濕、熱等邪則是本病的外因。病位在肌肉、關節與筋骨。主要病機為經絡阻滯,氣血運行不暢。調理以扶正祛邪,祛風散寒,利濕清熱,活血通絡為主。
現代中葯蠟療中蘊含中葯成分,諸葯合用溫熱作用較深又較強,可使局部血管擴張、血流加速,促使中葯有效成分到達患處,可促進嘌呤代謝,又可有效地緩解症狀。
其次內調茶飲方需要:土茯苓、粉萆薢(bì xiè)、炒薏米各30g。 做法 :將上三味葯加1500毫升水,煲30分鍾,裝到保溫杯里,可以喝一整天。
兩者相搭配效果可是不容小覷的。因中葯蠟療外敷可促進嘌呤代謝,又可有效地緩解症狀,代茶飲內服可以預防和緩解痛風疼痛,一定要堅持服用。

與熱邪風濕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