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中醫風濕熱痹

中醫風濕熱痹

發布時間:2020-04-02 14:27:12

1、中醫治類風濕

中醫治類風濕和西醫治類風濕,都要解決情緒的問題,患了類風濕病,沒有人情緒會好,特別是剛得時候,從各個方面得到的都是負面消息,從西葯角度看類風濕的發病本身又和精神刺激因素有一定的關系。所以有人就說是情緒不好因為的類風濕。
其實,情緒不好本身是不會引起身體疾病的,但是情緒不好卻可以導致人的身體機能、機體的抵抗能力下降,甚至嚴重下降。導致人體的正氣不足,正氣不足的時候,機體很容易被外邪侵襲,原本侵襲到身體後,不會導致疾病發生的病邪,在機體抵抗能力下降的時候,就會引起疾病,
這是情緒不佳,或者情緒受到嚴重刺激後,類風濕疾病發生的一個原因。
已經發病後,許多患者被檢查出來類風濕病後,情緒更加低迷,這會導致機體的抗病能力進一步受到傷害,導致病情進一步加重。
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2、關於風濕病請教諸位

類風濕要作相關的檢查,比如aka,ccp,如果是陽性再加上臨床相關的症狀,就可以確診,類風濕比較麻煩,一定要注意保暖,和功能鍛煉,但是不能太累。
中西醫結合的效果很不錯的 。不知道你是哪裡的?
如果你方便,可以來哈爾濱市中醫院,風濕科「朴勇朱」。

3、中醫怎樣辨證論治風濕性關節炎

風濕性關節炎屬於中醫的痹證。痹證是因感受風、寒、濕、熱所致,故祛風、散寒、除濕、清熱以及舒經通絡為治療痹證的基本原則。

現將行、痛、著、熱痹的主證、治則及方葯分述如下。

(1)行痹

主證:肢體關節酸痛,遊走不定,關節屈伸不利,或有惡寒發熱,苔薄白,脈浮。

治則:祛風通絡,散寒除濕。

方葯:防風湯加減。

防風、麻黃、當歸、秦艽、肉桂、葛根、茯苓、生薑、大棗、甘草。

(2)痛痹

主證:肢體關節疼痛較劇,痛有定處,得熱痛減,遇寒痛增,關節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紅,觸之不熱,苔薄白,脈弦緊。

治則:溫經散寒,祛風除濕。

方葯:烏頭湯加減。

烏頭、麻黃、芍葯、甘草、黃芪、細辛、桂枝。

(3)著痹

主證:肢體關節重著,酸痛,或有腫脹,痛有定處,手足沉重,活動不便,肌膚麻木不仁,苔白膩,脈濡緩。

治則:除濕通絡,祛風散寒。

方葯:薏苡仁湯加減。

薏苡仁、蒼術、羌活、獨活、防風、川烏、麻黃、桂枝、當歸、川芎、生薑、甘草。

(4)熱痹

主證:關節疼痛,局部灼熱紅腫,得冷稍舒,痛不可觸,或兼有發熱,惡風,口渴,煩悶不安等全身症狀,苔黃燥,脈滑數。

治則:清熱通絡,祛風除濕。

方葯:白虎桂枝湯加味。

生石膏、知母、桂枝、甘草、忍冬藤、連翹、黃柏、海桐皮、姜黃、威靈仙、防己、桑枝。

4、請問類風濕中醫是如何辨證的?

中醫治療注重辨證論治與辨病論治,根據症狀,中醫將類風濕性關節炎分為行痹、痛痹、著痹、熱痹。常分為風濕熱痹、風寒濕痹、痰濁痹阻型、肝腎虧虛型等證型來用葯,如果關節紅腫熱痛,痛得十分厲害,並且遇到熱的東西後腫痛加劇,冰敷後腫痛緩解,關節活動不方便這就是熱痹,如果關節酸痛,不紅腫,不發熱,肌膚麻痹,患者手足沉重,舌苔白膩。那就要考慮是「風寒濕痹

5、怎麼調理才能改善痛風

痛風目前是常見病和多發病。正氣不足是其發病的內在因素,而感受風、寒、濕、熱等邪則是本病的外因。病位在肌肉、關節與筋骨。主要病機為經絡阻滯,氣血運行不暢。調理以扶正祛邪,祛風散寒,利濕清熱,活血通絡為主。
現代中葯蠟療中蘊含中葯成分,諸葯合用溫熱作用較深又較強,可使局部血管擴張、血流加速,促使中葯有效成分到達患處,可促進嘌呤代謝,又可有效地緩解症狀。
其次內調茶飲方需要:土茯苓、粉萆薢(bì xiè)、炒薏米各30g。 做法 :將上三味葯加1500毫升水,煲30分鍾,裝到保溫杯里,可以喝一整天。
兩者相搭配效果可是不容小覷的。因中葯蠟療外敷可促進嘌呤代謝,又可有效地緩解症狀,代茶飲內服可以預防和緩解痛風疼痛,一定要堅持服用。

6、腎陽虛和冷風濕,熱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因子有什麼區別不同的症狀。中醫醫生告訴我想要知道。

1、腎陽虛,中醫名詞。其症狀可見腰膝酸軟,畏寒肢冷,頭目眩暈,精神萎靡,氣短而喘,陽痿,面色蒼白或黧黑,舌淡胖苔白,脈沉遲而弱等。
2、中醫只有風濕,沒分冷風濕與熱風濕的。
有一種叫風濕熱的,中醫把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心臟病等都歸為風濕熱(異病同治),西醫(現代醫學)認為是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所致的疾患。

3、類風濕性關節炎,西醫名詞。特徵是手、腕、足等小關節反復發作的晨僵和紅腫熱痛甚至關節畸形,以慢性、對稱性、多滑膜關節炎和關節外病變為主要臨床表現。
4、類風濕因子,西醫名詞。但它不是病名,而是一種以變性IgG為靶抗原的自身抗體,主要存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血清和關節液中。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等以上疾病沒有可比因素。
你把中西醫疾病名稱混在一起了。

與中醫風濕熱痹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