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風濕草別名

風濕草別名

發布時間:2020-04-02 04:03:56

1、熊貓古代叫什麼名字?有描寫熊貓的古文古詩么?

古時候大熊貓也被稱為「食鐵獸」,沒有描寫熊貓的古詩。

漢·東方朔《神異經》:「南方有獸,名曰嚙鐵。」

熊貓的祖先是始熊貓,大熊貓的學名其實叫「貓熊」,意即「像貓一樣的熊」,也就是說「本質類似於熊,而外貌卻相似於貓。」

別 名:花貓,花熊,華熊,竹熊,花頭熊,,銀狗,大浣熊,峨曲,杜洞尕,執夷,貊,猛豹,猛氏獸,食鐵獸,大貓熊,熊貓,貔貅,白熊,黑白貓,貓熊。

大熊貓的近代名稱(即中國國內通行的中文名稱),最初定名本叫貓熊或大貓熊,意思是它的臉型似貓那樣圓胖,但整個體型又像熊。

由於在20世紀50年代前,中文的書寫方式是直書,認讀是自右到左,而改為橫書後則從左到右,當1939年四川北碚博物館展出時說明標題用橫書,名貓熊,而當時參觀者習慣了直書自右到左的認讀,誤認為熊貓。

(1)風濕草別名擴展資料:

在距今約800萬年前的晚中新世時期,地球上就已經有了大熊貓的足跡。當時的大熊貓是現在的大熊貓之先祖,它們的身體只有現在大熊貓的一半,被科學家和考古學家命名為「始熊貓」。

始熊貓是由擬熊類動物演變而來的,外表如同肥胖的狐狸,以食肉為主,生活在雲南元謀和祿豐地區的熱帶森林邊緣。

據《史記·五帝記》中記載,在4000多年以前,黃帝率領自己的部落在阪泉(今河南逐鹿縣)大勝炎帝及其部落,取勝的秘訣就是因為他們利用了馴養的虎、豹、熊、貔貅(大熊貓)等猛獸大軍。

在3000多年前的《尚書》和《詩經》中也明確記載著貔貅皮(大熊貓皮)是給皇帝進貢的珍品。當時的人們認為貔是一種像虎豹一樣威武的猛獸,他們希望勇士像貔貅一樣勇敢,連軍隊打仗時都打著「貔」和「貅」的旗號,以震軍威。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山海經》把大熊貓記述得詭秘化了,竟然認為大熊貓牙齒鋒利,能夠嚼食銅鐵,把它們叫成「食鐵獸」。

2、三月三,煮雞蛋 這個習俗怎麼來的

去關注TA
農歷三月三,國人有吃地菜煮雞蛋的習俗。薺菜又稱地菜、田兒菜等,是生長在田頭地角的一種野菜。雖說是野菜,卻鮮香可口、營養豐富。民諺曰:「三月三,薺菜當靈丹。」「三月三,薺菜煮雞蛋。」春天正是採食薺菜的季節。春食薺菜也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傳統習俗。《詩經》就有「其甘如薺」的吟詠;辛棄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的詩句。
清朝葉調元的《漢口竹枝詞》曰:「三三令節重廚房,口味新調又一樁。地米菜和雞蛋煮,十分耐飽十分香。」詞中的地米菜即指薺菜。地菜不僅營養豐富,而且還能治療多種疾病。它不僅是佳餚一碟,更是靈葯一方。「薺菜,別名地菜、護生草、雞心菜,其根、花、籽均能入葯。在中葯里,薺菜的葯用價值非常廣泛,被譽為」菜中甘草「。
祖國醫學認為:薺菜味甘、性涼,歸肝、脾、腎經,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效用。薺菜食用方法很多,可拌、可炒、可燴,還可用來做餡或做湯,均色澤誘人、味道鮮美,是一道葯食同源的美味佳蔬。在湖南,用薺菜來煮雞蛋是最常見的一種吃法。每到三月三這天,薺菜便長莖開花,婦女都會採摘來插在發際。
因薺菜的諧音是」聚財「,故此,老百姓又根據民間傳說,於三月初三這一天,在祭祖的時候,藉助祖先的神靈和財氣,人們會將新鮮薺菜洗凈後捆紮成一小束,放入雞蛋、紅棗、風球,再配兩三片生薑,煮上一大鍋,全家都吃上一碗,食之既可交發財運,又可防治頭痛頭昏病,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種民間特有的食療習俗。據說可以去風濕、清火,腰腿不痛,而且還可預防春瘟。

3、曼陀羅花的別名

1,曼陀羅:又叫曼荼羅、滿達、曼扎、曼達、醉心花、狗核桃、洋金花、楓茄花、萬桃花、鬧羊花、洋金花、大喇叭花、山茄子等。
2,曼陀羅花不僅可用於麻醉,而且還可用於治療疾病。其葉、花、籽均可入葯,味辛性溫,有大毒。花能去風濕,止喘定痛,可治驚癇和寒哮,煎湯洗治諸風頑痹及寒濕腳氣。花瓣的鎮痛作用尤佳,可治神經痛等。葉和籽可用於鎮咳鎮痛。由於曼陀羅花屬劇毒,國家限制銷售,特需時必經有關醫生處方定點控制使用。

4、萵筍的種植技術

播種時間

春萵筍,12-3月大棚育苗,2月中旬至3月下旬露地育苗。夏萵筍,4-5月上中旬露地栽培,5月下旬至7月利用遮陽網覆蓋,直播或高密度栽植。秋萵筍,7-9月利用遮陽網覆蓋播種,育苗移栽。越冬萵筍,10-11月露地育苗。

種植技術

一、種子處理:

在5-9月播種的,由於炎熱高溫,種子發芽困難,播種前需低溫催芽。即將種子在涼水中浸泡6-7小時 後用濕布包好在20-25℃處催芽至80%種子露白。或用涼水將種子浸泡1-2小時,用濕布包好,置於井下離水面30厘米處,每天淋水1-2次,3-4天即可發芽,也可將種子浸泡24小時後,用濕布包好,放在冰箱或冷藏櫃內,在-3~-5℃下冷凍24小時,然後放在涼爽處,2-3天即可發芽。

二、整土

選地勢高燥、排水良好的地塊作苗床,播前5-7天每畝施腐熟有機肥4000-5000千克或復合肥500千克作基肥。在整地前施入後深翻,整平整細,蓋上塑料薄膜等待播種。

三、播種:

1.春萵筍,大棚育苗播種時,先揭開苗畦上薄膜,澆足底水,待水滲下後,將種子摻在少量的細沙或細土中拌勻後撒播。10平方米苗床播種子25-30克。播後覆土0.30-0.50厘米,蓋嚴薄膜,夜間加蓋遮陽網或草苫保溫。露地育苗加蓋小拱棚。

幼苗出土前,晚揭早蓋覆蓋物,不通風,提高床溫。幼苗出土後,適當通風,白天保持床溫12-20℃,夜間5-8℃。遮陽網早揭晚蓋,2-3片真葉時間苗1次,苗距4-5厘米。移栽前5-6天,加大通風煉苗。

2.夏萵筍選陰天播種。4-5月上中旬播濕籽蓋薄膜,出苗後撤去。5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用小拱棚或平棚覆蓋遮陽網至出苗或2片真葉。大雨天用遮陽網覆蓋防雨水沖刷。10平方米播種5-10克。2片真葉前間苗1次,4-5片真葉時間苗1次,苗距10厘米。

健壯苗還可按株行距10厘米左右高密度栽植。每次間苗、定苗和移栽緩苗後,結合澆水施腐熟稀糞水。雨天清溝排漬,定植前15天左右澆1次0.50%尿素水。定苗或移栽後25天左右,可陸續採收嫩株上市。

3.秋萵筍播前先將床澆濕澆透,播後澆蓋1層3-4成濃度的腐熟豬糞渣及覆蓋1層薄稻草,或覆蓋黑色遮陽網,播發芽籽或濕籽。出苗前雙層浮面覆蓋在苗床土上,出苗後蓋銀灰色遮陽網。早晚澆水肥,保持床土濕潤,及時除草間苗。

(4)風濕草別名擴展資料:

夏季萵筍高產技術

夏萵筍根淺、吸收能力弱,加之夏季植株生長迅速、需肥水較多,故田間管理應重施肥水,以利植株長勢繁茂。在幼苗活棵後,間隔3-5天結合澆水追施一次稀糞水,並連噴3次蔬菜壯莖靈,以提高植株吸水吸肥能力、促使萵筍桿莖粗壯、葉色鮮嫩、高產優產。

萵筍是喜陰冷作物、不耐高溫,夏季種植需選擇耐熱、不易抽苔、抗病、高產的品種,並在下種前浸種催芽處理,可將種子用冷水浸泡8-12小時,待種子吸水率達70%至80%時用濕紗布包好,保持4-5℃低溫、處理24-28小時後,置於15-20℃適溫條件保濕催芽,經2-3天大部分種子露白時即可播種。播後適時噴灑新高脂膜可保墒、活化表層板結密度,提高出苗率。

夏季萵筍的收獲期也是抽苔最迅速的時期,若不及時採收會造成植株抽苔後品質變硬、甚至中空的情況,極大影響萵筍的產量與品質;故採收萵筍需做到及時採收,當萵筍主莖頂端與最高葉片的葉尖相平時,為收獲適期,採收前10天禁止使用農葯。

定植與管理

定植時,選擇排水條件好的壤土,每畝施腐熟的有機肥4000-5000千克。深翻整平,做成1.20-1.50米寬的高畦。起苗前,先將苗床澆水。

春萵筍,苗齡25-30天,5-6片葉時定植,株行距20厘米×27厘米,深度以埋到第一片葉柄基部為宜,栽後澆壓蔸水。以葉上市,株行距15厘米×20厘米。地膜覆蓋栽培的,底肥一次施足,並蓋好地膜,雨天排水防漬。大棚和露地栽培,選晴暖天氣中耕1-2次,適時澆水追肥,前期淡糞勤澆,保持畦面濕潤,植株基本封壟時,可嫩株上市。以莖為產品的,每畝澆施尿素15千克1-2次。

秋萵筍,苗齡25天定植,株行距25厘米×(30-35)厘米,以嫩株上市,株行距15厘米×20厘米。選陰天或下午定植後,及時澆壓蔸水,並利用大棚、小拱棚或平棚覆蓋遮陽網,緩苗後撤去。少中耕、淺中耕,淡糞勤澆,保持土壤濕潤,在植株封壟期前後,每畝施3-4成腐熟人畜糞3000-4000千克或15千克尿素2-3次。

越冬萵筍,苗床底肥不宜過足。苗齡40天左右採用地膜覆蓋定植,株行距(30-35)厘米×(30-40)厘米。成活後追施1-2次淡糞水,如翌年以成株上市,越冬前應注意煉苗,不宜肥水過勤,防止苗期生長過旺,冰凍前重施1次防凍肥水。翌春及時清除雜草,淺中耕1次,追肥濃度由小到大。莖基開始膨大後,追肥次數減少,濃度降低。採用地膜和大棚栽培的,要施足底肥,注意通風管理。

採收、采種

在莖充分肥大之前可隨時採收嫩株上市。當萵筍頂端與最高葉片的尖端相平時為收獲萵筍莖的適期。秋萵筍為了延長上市期,延遲採收,可採用在晴天用手掐去生長點和花蕾,或蓮座期開始,每隔5-7天噴350-500毫克/千克矮壯素2-3次,或在基部肥大時每隔5天噴2500毫克/千克青鮮素2次。

萵筍采種以越冬的春萵筍留種為好,留種株品種間隔離1000米左右。選留生長健壯,具有本品種特徵特性的植株,間拔以後,保持株行距33厘米以上見方,去掉老葉,增施肥水、培土,促側枝生長。開花時適當摘除部分枝,插支柱防倒伏,花期不能缺水,花謝後減少灌水,開花後20-25天,種株葉片正常發黃,種子呈褐色或銀灰色,生白色冠毛時,及時採收。 

病害防治

一、灰霉病

該菌為害葉片和莖,葉片病斑初呈水浸狀,擴大後呈不規則形灰褐色斑,濕度大時病部產生一層灰霉。莖部染病先在基部產生水浸狀小斑,擴大後莖基部腐爛並生灰褐色或灰綠色霉層。高溫乾燥,病株逐漸乾枯死亡; 潮濕條件下,病株從基部向上潰爛。

病原菌以菌核或分生孢子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翌年菌核萌發產出菌絲體,其上著生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蔓延。病菌喜溫暖高濕環境,最適溫度為20-25℃,相對濕度為94%左右。

防治方法:

發病初期,噴灑50%溶菌靈可濕性粉劑600-700倍液,或28%灰霉立克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0%滅霉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40%灰黴菌核凈懸浮劑1200倍液,或65%萬霉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撲海因等。各葯劑交替使用。視病情7-10天噴施1次,連續防治3-4次。

二、霜霉病

是萵筍的主要病害。春萵筍、秋萵筍均有發生,尤以春季萵筍受害較重,在春萵筍封行時最易發生。此病主要危害葉片,先在近地面葉片上出現近圓形或多角形的淡黃色病斑,葉背面長出白黴。隨後,病斑變褐色,連成一片,全葉變黃枯死,並迅速蔓延至全株。數天以後,全田植株受害,一片枯黃,嚴重時可絕收。

病菌在土壤中或秋播萵筍上越冬,種子上也可帶菌。一般在春季和秋季陰天氣溫較低、多雨、多露、多霧、光照少,品種單一、抗病性差、底肥不足、密度過大、通風和排水不良的地塊,發病嚴重。

防治方法:

1、農業措施防治:選用抗病品種;輪作;適當控制栽植密度:施足底肥,增施磷鉀肥,加強苗期水肥管理,開溝排水,灌水施肥採用溝灌等以降低田間濕度。蓮座期及時預防,收獲後清除病殘體等。

2、用種子重量的0.3%葯劑拌種。也可用25%瑞毒霉(25%甲霜靈)或50%的福美雙、甲霜靈錳鋅等葯劑拌種。

3、葯劑防治:應該在發病初期就噴葯,選用葯劑和兌水比例:安泰生70%可濕性粉劑1斤兌水1700斤,霉克多66.8%可濕性粉劑1斤兌水700斤,25%甲霜靈1斤兌水500斤、40%乙磷鋁1斤兌水250斤、64%殺毒礬1斤兌水400斤、48%瑞毒錳鋅1斤兌水500斤、72.2%普力克水劑1斤兌水600-800斤、雙露1斤兌水600斤、菌可得1斤兌水1000斤。

常用葯百菌清、殺毒礬、乙膦錳鋅、瑞毒霉等也有作用。兌水噴霧,隔7-10天1次,連續3-4次。噴葯以葉背為主。葯劑應交替使用,可提高防治效果,延緩抗性產生。 

三、病毒病

萵筍染病後一般表現為花葉,嚴重的矮縮並黃化。汁液和桃蚜等進行非持久性傳毒。

防治方法:

注意防治蚜蟲,選用艾美樂、辟蚜霧等進行防治。或用金毒冠1000倍液防治、或50%多菌靈1000倍液。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3-4次。

5、中醫葯方,這個葯治療什麼?

腳心部位是人體反射區是最多的位置,如果經常搓腳心的話可以間接的按摩血脈,能起到活經通絡,安神及補腦、益腎的作用,據統計很多人都反應按摩幾天睡眠也會得到很大的改善;

6、烏頭功能是治什麼?

烏頭的功效:
烏頭為毛茛科植物烏頭,有大毒,別名:草烏、附子花、金鴉、獨白草、雞毒、斷腸草、毒公、奚毒等。母根叫烏頭,為鎮痙劑,冶風庳,風濕神經痛。側根(子根)入葯,叫附子。有回陽、逐冷、祛風濕的作用。治大汗之陽、四肢厥逆、霍亂轉筋、腎陽衰弱的腰膝冷痛、形寒愛冷、精神不振以及風寒濕痛、腳氣等症。
別名:草烏、附子花、金鴉、獨白草、雞毒、斷腸草、毒公、奚毒等。
烏頭:祛風除濕、溫經止痛的功效,一主治風寒濕痹、關節疼痛、心腹冷痛、寒病作痛等,需炮製後方可內服。生烏頭酊外用能刺激皮膚,用作止痛劑。
附子:回陽救逆,補火助陽,逐風寒濕邪。用於亡陽虛脫,肢冷脈微,陽痿,宮冷,心腹冷痛,虛寒吐瀉,陰寒水腫,陽虛外感,寒濕痹痛。
草烏:祛風除濕,溫經止痛。用於風寒痹痛,關節疼痛,心腹冷痛,麻醉止痛。
烏頭的作用:

烏頭為散寒止痛要葯,既可祛經絡之寒,又可散臟腑之寒。然其有大毒,用之宜慎。

適應症:烏頭能散經絡之寒而止痛,適用於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如烏頭湯治歷節病,散臟腑之寒而止痛,適用於寒邪所致心腹疼痛,如第九篇烏頭赤石脂丸治心痛,第十篇赤丸治腹滿痛,大烏頭煎、烏頭桂枝湯治寒疝腹痛。

烏頭除單獨為方外,多與它葯配伍使用。有相輔相成配伍者,如烏頭赤石脂丸,方中大辛大熱之烏頭為主葯,逐寒止痛,與大辛大熱之附子、蜀椒、乾薑合用,相輔相成,以加強其溫陽逐寒止痛之力;也有相反相成配伍者,如治寒飲上逆腹痛的赤丸方中,烏頭與相反葯半夏同用,相反相成,以增強散寒化飲降逆之功。

7、鳳仙花扦插有什麼方法

鳳仙花扦插的方法:

在剪取插穗的時候,一般是剪下帶頂芽的,因為頂芽的生長使比較快的,生根的速度也很快。有3-5個節的枝條來進行扦插,長度約在5——10cm,下半部分的葉子都摘掉。

准備口徑在7.5cm的花盆,裝上珍珠岩,注意不要裝滿,然後將插條插進土壤裡面。一盆可以扦插3-5枝。

扦插後,可以用保鮮膜將盆口覆蓋住,有利於扦插生根。一般扦插後2-3周就可以生根,此時可以進行移栽定植了。

在進行移栽定植的時候,將花盆裡面裝上土壤,然後將植株放進去,填滿土土壤壓實。注意,在定植後是可以進行摘心的,塑造良好的株型。

鳳仙花,別名:指甲花,急性子,鳳仙透骨草,為雙子葉植物綱、牻牛兒苗目、鳳仙花科、鳳仙花屬一年生草本花卉,全株分根、莖、葉子、花、果實和種子六個部分。因其花頭、翅、尾、足俱翹然如鳳狀,故又名金鳳花。

鳳仙花的身體有根、莖、葉子、花、果實和種子六個部分。花顏色多樣,有粉紅,大紅,紫色,粉紫等多種顏色,花瓣或者葉子搗碎,用樹葉包在指甲上,能染上鮮艷的紅色,非常漂亮,很受女孩子的喜愛。

民間常用其花及葉染指甲。莖及種子入葯。莖有祛風濕、活血、止痛之效,用於治風濕性關節痛、屈伸不利;種子稱「急性子」,有軟堅、消積之效,用於治噎膈、骨鯁咽喉、腹部腫塊、閉經。

8、蒲公英草的長相是什麼樣?

根圓錐狀,表面棕褐色,皺縮,葉邊緣有時具波狀齒或羽狀深裂,基部漸狹成葉柄,葉柄及主脈常帶紅紫色,花葶上部紫紅色,密被蛛絲狀白色長柔毛;頭狀花序,總苞鍾狀,瘦果暗褐色,長冠毛白色,花果期4~10月。

如圖:

蒲公英,菊科,蒲公英屬多年生草本植物。

(8)風濕草別名擴展資料:

蒲公英是多年生宿根性植物,野生條件下二年生植株就能開花結籽,初夏為開花結數隨生長年限而增多,有的單株開花數達20個以上,優良品種單株開花數量可高達20個以上,開花後經13~15天種子即成熟。

花盤外殼由綠變為黃綠,種子由乳白色變褐色時即可採收。切不要等到花盤開裂時再採收,否則種子易飛散失落損失較大。

一般每個頭狀花序種子數都在100粒以上。大葉型蒲公英種子千粒重為2克左右,小葉型蒲公英種子千粒重為0.8~1.2克左右。

參考資料:蒲公英-網路

9、滇重樓與華重樓,區別在哪裡,哪種效益高?

一、來源區別

1、華重樓:為百合科植物七葉一枝花的乾燥根莖。

2、滇重樓:為寬瓣重樓的乾燥根莖。

二、產地分布的區別

1、華重樓

主要分布於四川、雲南、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廣西等省區。

2、滇重樓

主要分布於雲南、貴州、廣西、福建、湖北、湖南等省區。

三、兩種重樓的性狀鑒別

華重樓根莖呈類圓柱形,有的略扁,長3~10cm,直徑1.3~3cm,頂端中部較膨大,末端漸細。表面淡黃棕色至黃棕色,具斜向環紋,環節突起不明顯,節間長1.5~5mm,頂端較中部稀疏,末端較密,並有不規則縱向皺紋,上側有半圓形或橢圓的莖痕,直徑0.6~1.1cm,略交錯排列,其兩邊多少縊縮成結節狀,凹陷內可見圓點狀維管束殘基;下側有稀疏的須根痕及少數殘留淡黃色的根;膨大頂端具凹陷的莖殘基或芽痕,周圍包繞淡黃色的殘余葉鞘,有的環節可見鱗葉。質較堅實,易折斷斷面平坦,粉質,少部分角質化,常可見晶束亮點。氣微,味苦。

滇重樓根莖呈類圓柱形,多較平直,少數彎曲,長4.5~12cm,直徑1.2~6cm。表面呈黃棕色,少數灰褐色,較平滑,環節較稀疏,突起不明顯,節間長0.5~5mm;莖痕半圓形或扁圓形,直徑0.5~1.3cm,呈不規則排列。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麵粉質,或角質樣。無臭,味微苦微辛。

四、兩種重樓及不同種類的快速鑒別要點

華重樓與滇重樓兩者雖極為相似,但滇重樓較華重樓粗而長,斷面多粉質、味微苦辛;而華重樓斷面常可見品束亮點、味苦而稍有差異耳。

其餘多種類似品形狀頗似上兩種,但有差異。有的稍細短,有的較粗長,有的環節排列、莖痕大小形狀各有不同、等等,遇有上述形狀有異品,可參照文字辨識。

(9)風濕草別名擴展資料

華重樓為重樓屬,黑葯花科植物,是一種中葯材。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涼肝定驚。用於疔腫癰腫、咽喉腫痛、毒蛇咬傷、跌仆傷痛、驚風抽搐。

滇重樓,別名獨角蓮,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狀莖粗壯,莖高20-2500px,無毛,常帶紫紅色,基部有1~3片膜質葉鞘抱莖。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涼肝定驚之功效,用於癰腫、咽喉腫痛、毒蛇咬傷、跌打傷痛、驚風抽搐等症。

10、陽藤根別名叫什麼?

伸筋藤,別名春根藤、穿根藤,是防己科植物中華青牛膽的莖。它,主治關節痛、風濕四肢痛、腰痛、足根酸痛等。分布廣東、廣西、湖南等地,全年可采。

與風濕草別名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