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髖部風濕病

髖部風濕病

發布時間:2020-12-03 23:28:33

1、髖關節滑膜炎是屬於風濕病的一種嗎?_髖關節滑膜炎

你好。滑膜炎主要還是注意休息,避免髖關節負重,同時口服一些消炎鎮痛葯,一段時間後會恢復的。

2、風濕導致髖關節疼痛有良方嗎?

找廣州潘慶東醫生,他家祖傳秘方專治骨傷。我小時候樓梯摔下來,導致膝關節下雨天就酸痛,也是他給看的,現在早就已經不疼了。

3、患有風濕的人吃了中葯後出現髖關節疼痛是正常現象嗎?(請專業人士解答)

病情分析: 類風濕性關節炎早期有遊走性關節疼痛,腫脹和功能障礙,晚期則表現為關節僵硬和畸形,功能喪失,導致殘疾.類風濕在沒有變形之前是完全可以治癒的,如果變形就只能控制不發展. 意見建議: 治療從提高免疫系統和滋補肝腎著手全面調理,配合調和脾胃.去風通絡,活血散寒,消腫止痛.治療用中醫三步療法就可以經濟實惠,沒有任何副作用,不要用西葯,副作用太大,不要用冷水,注意防寒保暖,不要勞累,注意休息.保持好心情. 生活護理: 建議你用歸附地黃丸,加小活絡丸.每晚用中葯紅花泡腳.注意保暖. . . 自我鑒別避免產生不必要的恐慌情緒,以下幾種快速鑒別 髖關節疼痛症狀 是否正常的方法,供患者參考: 一、分腿站立鑒別法 方法:將兩腿分開,兩腿之間距離50cm,身體垂直站立5-15分鍾觀察。 意義:1、骨頭內未有骨小梁形成,骨細胞未重新建立起來,股骨頭無力支撐身體的重量,在身體的重量壓迫下,會出現股骨頭軟骨下斷裂,病情加重性的股骨頭疼痛症狀。2、如果站立時髖關節股骨頭部位不疼痛,或疼痛症狀比治療前減輕,說明本次髖關節周圍疼痛症狀不是股骨頭壞死病情加重,而是因為行走不當,出現肌肉疲勞或肌肉拉傷的疼痛症狀,患者不必要害怕,幾天或十幾天後會自然消失。 二、疼痛部位鑒別法 部位:股骨頭疼痛、臀部疼痛、大腿外側疼痛、膝關節及大腿前側疼痛。 意義:1、在站立不行走的情況下,髖關節股骨頭部位疼痛,說明股骨頭內未有骨小梁形成,骨細胞沒有重新建立起來,股骨頭沒有能力支撐身體重量,這時突然出現的疼痛症狀是股骨頭壞死病情惡化。2、在站立不行走的情況下,髖關節股骨頭部位不疼痛,但是邁步行走時臀部疼痛、大腿外側肌肉疼痛、膝關節及大腿前側肌肉疼痛,說明本次突然出現的疼痛症狀不是病情加重,而是由於患者行走不當,出現肌肉疲勞或肌肉拉傷的疼痛症狀,患者不必要害怕幾天或十幾天後會自然消失。 三、疼痛時間鑒別法 時間:疼痛症狀與休息無關,疼痛症狀與休息有關。 意義:1、在治療過程中髖關節股骨頭部位突然出現疼痛症狀,但是這種疼痛症狀與休息無關。說明股骨頭內有骨小梁斷裂,骨細胞破壞,股骨頭支撐不住身體的重量,股骨頭壞死病情惡化。2、在行走時疼痛,休息時不疼痛,或在下午或晚間疼痛加重,第二天上午疼痛症狀又消失了。說明本次突然出現的疼痛症狀不是病情加重,而是由於患者行走不當,出現肌肉疲勞或肌肉拉傷的疼痛症狀,患者不要害怕7天或15天後會自然消失。這種肌肉疲勞或肌肉拉傷的疼痛症狀絕對不會超過30天的。如果疼痛症狀超過了30天,請一定到醫院來復查,確定是否真的病情加重。 四、後遺症疼痛鑒別法 行走關系:疼痛症狀與行走無關,疼痛症狀與行走有關。 意義:1、在治療過程中髖關節股骨頭部位出現疼痛症狀,但是這種疼痛症狀與休息無關。說明股骨頭壞死病情惡化。2、在久坐後突然站起行走時髖關節疼痛,行走幾步後疼痛症狀逐漸緩解而消失,繼續行走無疼痛,行走超過3-5里路時又出現疼痛症狀,立刻停止行走疼痛症狀又消失,這時原地休息5分鍾還能繼續行走並且不疼痛。說明這是股骨頭壞死ⅡⅢ期患者的後遺症,這是由於股骨頭塌陷,關節間隙狹窄造成的,這一疼痛症狀會在過去的幾年中逐漸好轉或消失。 五、葯物引起疼痛鑒別法 服葯關系:在使用「五步再生療法」療法治療中,經常會出現刺痛或脹痛的症狀,這一疼痛症狀與服葯無關。 意義:1、在治療過程中髖關節股骨頭部位出現疼痛症狀加重,但是這種疼痛症狀與停止服葯無關。說明股骨頭壞死正常疼痛。2、在治療過程中髖關節股骨頭部位突然出現刺痛或脹痛症狀,但是這種疼痛症狀在停止服葯後隨之消失。說明是服葯後見效的好現象,鑒別後繼續服葯。

記得採納啊

4、提問:腿部一吹風就會痛,尤其是膝蓋和髖部,這是風濕嗎?

(主要是左腿來大腿部,尤其是膝自蓋和髖部,右腿還好),現在只要一吹風就會痛(肩部有好轉),平常膝蓋會有腫脹感,走路久了也會在大學城省中醫就診,查過風濕三項及血沉,均正常,拍了DR骨盆加長片和DR單側膝關節正側位片亦未見異常,但是骨盆稍有傾斜(右高左低),醫生診斷為脾腎陽虛,吃了三天中葯,膝蓋和髖部痛感好轉一點,但又轉為小腿冷(但痛感不明顯)

5、我的了類風濕已經20多年了髖關節強直,我想了解一下現在的醫療技術還能回復健康嗎

?

6、髖關節處的淋巴小結怎樣治

類風濕性關節炎早期與風濕性關節炎都有發熱、關節痛和血沉增快等表現。臨床上有時較難鑒別。但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兩種不同的疾病。

類風濕性關節炎一般為多發性、對稱性的指、掌小關節炎,後期指間關節呈梭形腫大,關節強直或畸形。受累關節周圍皮膚蒼白、變薄、肌肉萎縮。部分患者在關節隆突部偶見皮下小結(類風濕結節)。並發心臟損害較少。脾臟與淋巴結常腫大。用非甾體類抗炎葯治療效果不固定,常為臨時性緩解疼痛。抗「O」多不增高。類風濕因子多為陽性。X線顯示關節面破壞,關節間隙變窄和骨質疏鬆,甚至關節畸形。受累關節的病理變化早期表現為滑膜關節囊周圍軟組織發炎,滲出多量液體而使關節腫大,滑膜絨毛增生。後期有血管翳樣肉芽組織形成,侵犯並破壞關節軟骨,最後軟骨面的肉芽組織纖維化,使上下關節面互相融合,形成關節的纖維性強直和畸形。

風濕性關節炎好發於膝、踝、肘、腕等大關節,病變關節紅、腫、熱、痛顯著,並有遊走性及反復發作的特點。急性期過後關節功能完全恢復,不遺留關節畸形。有些患者可出現風濕性環形紅斑和皮下小結多發生在指、趾、腕、踝、脊柱等關節。常同時發生心臟炎而引起嚴重的永久性損害。脾臟與淋巴結不腫大。用非甾體類抗炎葯治療有效。抗「O」多可增高。X線僅顯示關節軟組織腫脹。受累關節的病理變化急性期關節周圍組織水腫,關節腔內有多量漿液纖維蛋白滲出,滑膜充血水腫,並有膠原纖維變性、壞死和較多的單核細胞、淋巴細胞浸潤。此時關節局部出現紅、腫、熱、痛和活動受限等急性炎症表現。急性期過後,滲出物完全吸收,不出現關節畸形。

風濕性關節炎關節疼痛有如下特點:

1、疼痛持續時間短,一般為12-72小時,最長也不過3周,而且多以大關節為主,如膝、肘、肩等關節。

2、關節疼痛時伴有發紅、腫脹、關節周圍有壓痛、拒按。

3、遊走性疼痛,即一個關節的疼痛好轉後或還未明顯好轉,另一關節又受到侵襲,發生疼痛。

4、對稱性疼痛,病變可同時侵及雙側肢體的相同關節,例如雙膝、雙肘關節可同時發生疼痛。

5、疼痛可在多個關節同時發生。

6、疼痛的同時,皮膚可伴有環形紅斑或皮下結節。

7、疼痛消退後,不遺留關節強直或畸形,關節功能可恢復。

風濕性關節炎現已公認與A組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關。當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後,病人常先有咽喉炎、扁桃體炎等上呼吸道感染,2-3周後出現風濕熱。反復發作可累及關節,形成風濕性關節炎。曾有學者認為,該病的發生必須具備以下四個條件:

1、A組溶血性鏈球菌感染。

2、人體對鏈球菌產生抗體反應。

3、A組溶血性鏈球菌持續存在。

4、感染部位在上呼吸道。

該病的發生與個體的營養狀況、免疫功能、居住條件、氣候環境及流行菌株的毒性等因素有關。本病的發病還有強烈的家族傾向,同一家族中常有多個成員患病。

中醫對風濕病的病因是如何認識的?
祖國醫學對疾病發生的原因,強調人體的內在因素,即認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同樣,風濕病的發生原因,亦主要是內因。如《內經》所說:「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也。」《濟生方》中更加明確指出:「皆因體虛,腠理空疏,受風寒濕氣而成痹也。」即由於人體體質虛弱,氣血不足,或勞累過度,肌膚毛孔疏鬆,營衛不固,外邪乘虛而入,流注經絡、肌肉、關節,致使氣血凝滯、阻塞不通,不通則痛而出現關節疼痛、活動不利。至於外因則與氣候條件、生活環境有關,主要是風、寒、濕邪氣的侵犯。《內經》說:「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說明了氣候變化無常,冷熱交錯,或居處潮濕、寒冷或涉水、冒雨等風寒濕邪氣,乘機體抵抗力低時侵入人體,注於經絡,留於關節,使氣血痹阻而為痹證。但是由於各人體質不同,病邪各有偏盛,因而《內經》又說:「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如風寒濕痹日久不愈,病邪郁久化熱,或感受風熱之邪,或素體陽盛或陰虛有熱,感邪之後易從火化而使關節紅腫熱痛,形成熱痹。《內經》又說:「病久而不去者,內舍於其合也。」這就是說外邪滯留機體,日積月累,由經絡而病及臟腑,可產生相應的臟腑痹的證候。其中以心悸、氣短、胸痛的心痹較為常見。

在治療風濕病時如何進行中西醫結合?
在風濕病治療過程中,應用中醫治療時可配合應用西醫治療,同樣,在應用西醫治療時亦可配合中醫治療。這樣,中醫、西醫可以揚長避短,收到滿意的療效。如對急性風濕熱的病人,由於病情較急,可在服用清熱利濕、祛風通絡中葯的同時,靜點青黴素和激素以抗炎、抗風濕治療。臨床實踐證明,很多風濕類疾病應用中西醫結合的治療,療效與單線應用中醫或西醫治療相比,有很大的提高,中西醫結合治療風濕病具有廣闊的前景。

中西醫結合治療風濕病有哪些優越性?
中西醫結合治療風濕病的優越性很多,無法盡其所述,我們只能在此列舉一二。
(1)改變了西方醫學只重分析、重局部的研究方法,開始把局部和整體、靜態和動態、分析和綜合結合起來,研究人體各個器官或疾病的相互關系及其變化發展的過程,逐步揭示人體生命和疾病過程的內在規律性。系統性紅斑狼瘡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病變可單一或同時累及多臟器。西醫認為其發病機理與激素、環境、感染、免疫和遺傳有關,主要特點是B細胞功能亢進,T細胞功能減弱。中醫有兩種論點,一種觀點認為先天稟賦不足,腎精虧損,陰陽平衡失調,陰虛陽亢,為其主要的病因病機;另一種觀點認為是由於機體營衛不調,氣血失和,導致氣滯血瘀而發病。中西醫治療則有利於提高療效、縮短療程、減少副作用。一般而言,在急性發作期,大劑量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沖擊治療,同時輔以清熱解毒、清營涼血之葯。由於該病需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為減少柯興氏征和神經——內分泌——免疫軸的負面效應,給予養陰葯。以健脾補腎葯減少免疫抑制劑造成的骨髓抑制、性腺損害和胃腸道不適症狀。由於該病纏綿數年,臨床多表現為氣血瘀滯,治法則以理氣疏肝、活血化瘀為主。當病情減輕時,則加強益氣養陰,改善患者的免疫狀況,有利於順利遞減激素,最後大補脾腎以鞏固療效。
(2)與現代科學技術緊密結合,彌補了中醫的缺陷,開拓了現代醫學的新領域,解決了診斷、治療、預防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使醫學技術向著自動化、高速、精確、高效、簡便、無創傷等目標前進。在公元前五世紀,中醫就已將關節炎或關節痛分為行痹、痛痹和著痹三大類型。但直到如今,如果僅僅靠中醫理論就無法區分類風濕性關節炎和痛風,就無法鑒別類風濕關節炎和強直性脊柱炎。盡管華佗醫術高明,但憑著一把利刃要給曹操行開顱手術,現在看來曹操殺他也不無道理。
(3)在高度分化的基礎上高度綜合,呈現出系統化趨勢。一方面向微觀深入由個體、器官、組織、細胞、亞細胞、分子甚至量子水平進行精細的分析研究,並用之解釋整體的功能和生命活動以及疾病的本質;另一方面,又向宏觀擴展從機體向各個方面發展,產生了許多邊緣學科如宇宙醫學、環境醫學、醫學社會學、醫學心理學、醫學倫理學、時辰葯理學等新學科。中西醫的有機結合,逐漸揭示了人體不同層次的辯證關系。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從微觀角度人們已研究到免疫細胞亞群和人類組織相容性抗原的Ⅱ類分子結構。從宏觀角度,研究人員發現某些種族發病率高,也發現了貧困、低文化程度的人患病率較高的現象,人們注意到了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心理障礙和性生活障礙問題。並且要求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要多方位多角度進行。對待病人的治療,除了醫護工作者以外,社會工作者、心理學家、康復醫生、家庭與社會等行業都有義務和責任,充分體現了人的整體性特點。
(4)增加了疾病診治的手段和內容:它不僅包括中西醫的各種治療方法,還包括了合理營養、體育療法、控制應激、心理療法、適應社會和各種養生療法等多種非技術治療手段。
(5)推動了醫學倫理學的發展:中西醫結合治療的體系更加強調患者的醫療權利,尊重患者的醫療需求和尊重患者享受人生、提高生活質量的願望,把患者視為社會的人、整體的人而不是「生病的機器」。如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在以前被勸戒避免生育甚至結婚,這種勸戒的確有違人性,系統醫學則通過各種措施使患者結婚生育的權利得以保障。很多風濕病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關節肌肉疼痛和殘疾,使性生活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系統醫學則給予適當的關注,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增加了生活的樂趣,融洽了夫妻關系。

1.類風濕和風濕有某些相似之處,如都有風、寒、濕外因及關節疼痛,但兩者有本質的不同。

一、病因不同:風濕病多數應稱風寒濕性關節痛,寒冷地區絕大部分是這類風濕病,不累及心臟、不破壞骨質、絕大多數可治癒,從中醫角度看風濕病屬寒痹症,而類風濕和強直性脊柱炎屬熱痹症,即使有畏寒症狀也是真熱假寒或里熱外寒。有少數風濕熱病人系鏈球菌感染所致,而類風濕屬自身免疫病。

二、病理和症狀不同:風濕病是脈道內血液循環不暢陰寒而痛。類風濕是脈道外有異物壓迫脈道不通而痛。從外觀看風濕病初期不腫,後期關節也不變形。

類風濕初期手指、足趾小關節呈現對稱性腫脹,後期關節變形,風濕病脈象常見沉遲,類風濕脈象常見細數。

三、治療法則不同:風濕病用一般抗風濕西葯或中醫祛風散寒、活血化瘀葯常能速愈,而類風濕用一般抗風濕中西葯不但不能治癒,有時反而會越治越重。

2.風濕性關節炎與類風濕性關節炎雖然僅有一字之差,但意思完全不同。

風濕性關節炎是風濕熱的一種表現。風濕熱是由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所引起的全身變態反應性疾病,病初起時常有咽峽炎、丹毒等感染病史。風濕熱起病較急,且多見於青少年。風濕性關節炎可侵犯心臟,引起風濕性心臟病,並有發熱、皮下結節和皮疹等表現。風濕性關節炎有兩個特點:一是關節紅、腫、熱、痛明顯,不能活動,發病的部位常常是膝、髖、踝等下肢大關節,其次是肩、肘、腕關節,手足的小關節少見;二是疼痛遊走不定,一段時間是這個關節發作,一段時間是那個關節不適,但疼痛持續時間不長,幾天就可消退。血化驗血沉加快,抗「O」滴度升高,類風濕因子陰性。治癒後很少復發,關節不遺留畸形,有的病人可遺留心臟病變。

類風濕性關節炎則屬於自身免疫性疾病,雖不屬於遺傳性疾病,但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多發生於20~40歲女性。早期症狀多為關節疼痛、腫脹、發僵、活動不便,時輕時重,反復發作,遷延不愈,常遺留骨關節強直畸形。雖然少數病人可有心血管疾病,但絕大多數病人無心臟症狀,類風濕因子陽性。

由此可見,風濕與類風濕雖然都是關節炎,都有關節疼痛症狀,但並不是同一種病,不能混為一談。

7、風濕引起的髖關節滑膜炎怎麼治

1、不建議您自己購買葯品治療,您自己描述在診斷後吃了很多抗風濕葯物,症狀減輕了,減輕之後您是否自己就斷葯了呢?

2、從目前的描述看來,您的類風濕已經累及大關節。

3、大活絡丸不含激素,它應該有類似於您之前吃的抗風濕葯物(甲氨蝶呤、帕夫林、來氟米特、羥氯喹?)的作用,而且你現在應該處於活動期,斷葯之後就有不適感是非常正常的。

4、建議你去大醫院做正規治療,類風關是目前不能治癒的疾病,需要長期的葯物控制和飲食調理,類風關引起的殘疾僅次於心腦血管疾病。

與髖部風濕病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