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什麼陰天下雨風濕病就犯呢?
氣候、環境因素對類風濕的影響是很大的,90%的類風濕關節炎病人對氣候變化敏感,雖然其敏感性尚不及風濕性關節炎。但是也必須為類風濕患者所重視。有報道在氣候濕度變化大的地區,類風濕關節炎的患病率高。陰天、下雨、寒冷、潮濕尤其足有凍瘡時,關節腫脹和疼痛均可加重,這是由於類風濕關節炎病人關節及其周圍血管、神經功能不全,血管舒縮緩慢、不充分而且皮溫升降遲緩造成的 潮濕時濕度增加,致使關節神經的敏感性增加,而寒冷時,血流緩慢,血中和滑膜內纖維蛋白原增多及血中腎上腺素水平升高,甚至暫時性血栓形成,加上溫度下降時血中冷球蛋白凝集及滑液內透明質酸含量增多,致使滑液粘度增高,加大了關節運動的阻力,從而使關節疼痛加重。另外,從類風濕關節炎的患病率看,在溫帶、寒帶和亞熱帶多見,熱帶少,潮濕地區多,乾熱地區少。因此,類風濕關節炎的患者應注意氣候與環境因素的變化,及時做好預防,以利於疾病的康復。
2、陰天的時候風濕痛應該怎麼辦?
你好,風濕病按西醫的觀點其患病原因是一種以關節和關節周圍組織專的非感染性炎症為屬主的全身性疾病,很多學者認為與遺傳因素、自身免疫反應有關,總之目前西醫對病因病理至盡尚未明確。患者要經常鍛煉身體,保持正常體重可減少患骨關節炎的危險;防止過度疲勞,避免讓關節經受長期壓力可降低患關節炎的機率;改變過量飲酒等生活習慣有助於防止關節惡化,防止出現並發症。
3、風濕患者陰雨天病情加重是什麼原因
老公感動的類!謝謝你時時刻刻都想著我...么么!不嫌棄我的病痛,我雖然身體這么弱,你還是那麼好,真的謝謝~~
4、風濕疾病,在陰天下雨的時候疼,怎麼辦?
你好,在陰天下雨的時候風濕病的患者要多注意膝蓋的保暖,可以使用薑片水浸泡毛巾,在膝蓋的位置進行熱敷,有很不錯緩解疼痛的效果,或者是進行泡澡,也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5、只要是陰天,我就會發低燒,你幫我查一下看有什麼方法能解決?
多種疾病會引起低燒。發燒是一種症狀,風濕、結核、慢性炎症、免疫力低下等疾病都會引起持續低燒;長期心理緊張、情緒不穩定也會引起體溫中樞紊亂,造成不明原因的持續低燒。身體的任何系統出現問題都可能引起持續低燒。低燒的原因是什麼,通過血、尿、便等常規檢查很難查出,有些因細菌感染的疾病引起的低燒,要通過細菌培養才能發現。
不明低燒不能濫用葯。發熱是機體抵抗疾病侵襲的反應之一。低熱病人服用退熱葯,並不利於疾病的治療。亂用退燒葯,還有導致白細胞下降、再生障礙性貧血等危險。體溫38℃以上時,才應考慮使用退燒葯。
持續低燒應盡早就醫,應及早進行全面檢查。一些惡性腫瘤早期或細菌感染早期的症狀也是低燒。建議到醫院做相關檢查,以避免引起發燒的病因惡化.
這種發熱你再在西醫院看下去也是沒有結果的,中醫來講你是內熱,你就不要再去西醫院做無畏的檢查和治療了,到中醫院去看中醫,可能兩付中葯就可以搞定了。
發熱時人體正氣與病邪抗爭的保護性反應,是多種疾病的一種共同症狀。祖國醫學屬「溫病」和「傷寒陽症」范疇。
現代醫學認為,發熱是由於感染性疾病,消化道傳染病,全身性感染,血液系統或免疫性疾病,產熱過多,散熱過少或中樞神經系統體溫調節失常所致。
傳統醫學審症求因,辨症施治,辛溫解表,清熱解毒,使溫降熱退病治癒。
1:處方:生石膏30克,板藍根、大青葉各1克,柴胡、僵蠶各9克。
用法:日1劑,水煎,服兩次
療效:用葯1-2劑,有效率達98%
2:生石膏100克,炙大黃5克,麻黃3克,桂枝2克
用法:日1劑,水煎,服2次
療效:用葯後6-12小時,退熱有效率達100%
6、得了風濕到陰天的時候,會加重嗎
會的。不止是陰天的時候會加重,加重體內的濕氣。但凡天氣有所變內化,冷熱交替、涼風容吹了之類的,身體受刺激,也會有影響的。平常要多注意養生哦。
可以找個中醫生貼點治風濕的葯膏,或是針炙之類的,效果好點。還有一個很有用的,用中草葯泡腳,買一個電子按摩腳盆,長年堅持泡腳,不止是風濕,其它的很多病都能治好的。人的腳底有很多穴位,多按摩是很有好處的,
7、有風濕病的人一到陰雨天氣就疼,是什麼原因?
「風濕」一般認為風濕病就是關節炎,這是不正確的,其實「風濕」並不是指一種病,風濕是以骨、關節、肌肉、韌帶、滑囊、筋膜疼痛為主要表現的一大類疾病的總稱。我國最常見的且危害性最大的風濕病有:急性風濕病(風濕熱)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椎炎、骨性關節炎、痛風等。祖國醫學認為,風濕就是風寒濕氣侵襲人體,閉阻經絡,致使氣血遠行不暢引起的肌肉關節麻木疼痛,區伸不利或腫大。
風濕病的病因有哪些?1 、免疫功能紊亂; 2 、環境因素,如風、寒、濕等; 3 、感染; 4 、創傷與勞損; 5 、退行性改變(老化); 6 、遺傳因素; 7 、代謝障礙。風濕病的常見臨床症狀有哪些? 1 、疼痛 2 、壓痛 3 、僵硬感 4 、腫脹 5 、活動障礙。
什麼是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簡稱風關炎)是一種與 A 組溶血鏈球菌感染有關的變態反應性疾病。是風濕熱的主要表現之一,以成人為多見。典型表現為遊走性多關節炎,常不對稱累及膝、踝、肩、腕、肘等大關節,局部呈紅、腫、熱、痛,急性炎症消退後關節功能恢復正常,不留關節強直與畸形。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炎症性、進行性、破壞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對人體損害性極大的一種疾病,個別病人如治療不及時,很快發展關節強直、變形、肌肉萎縮,造成終生性殘疾,過去有人稱為「不死的癌症」,聽起來很可怕,實則是,類風濕在目前來說是一種難治之症,但並不是不治之症,也並不是每個患者都發展成終身殘疾,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醫學上的很多難題,正在一個一個的攻破,過去在人們想都不敢想的器官移植、換腎、換肝、換心,不都在一例一例的成功嗎?何況類風濕呢?近幾年人們在類風濕的研究上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挖掘祖國醫學寶庫,治療風濕類風濕的新葯不斷產生。經過我們近幾年來大量病人的臨床觀察來看,很多病人只要堅持正規治療,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和良好的心態,正確的對待自己的疾病,堅持功能鍛煉,再由家人的密切配合,是完全可以康復和保持正常生理功能的。
8、一到陰天風濕病就發作,怎麼辦
多久呢
9、為什麼在陰雨天的時候,風濕病人會感覺更敏感
您好,風濕病是一組侵犯關節、骨骼、肌肉、血管及有關軟組織或結締組織為主的疾病,其中多數為自身免疫性疾玻發病多較隱蔽而緩慢,病程較長,且大多具有遺傳傾向。風濕病是一種常見的反復發作的急性或慢性身性結締組織炎症,主要累及心臟、關節、中樞神經系統、皮膚和皮下組織。以上是對類風濕為什麼在陰雨天容易復發?這個問題的建議,希望對您有幫助,祝您健康!
10、為什麼得了風濕後,在陰天的時候會痛。
你好!首先祝你早日恢復健康!我來給你談談關於「風濕性關節炎」的問題。 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與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關的變態反應性疾病。它是風濕熱的主要表現之一,以成人為多見,受累關節以大關節為主。開始侵及下肢關節者佔85%,膝和踝關節最為常見,其次為肩、肘和腕,手和足的小關節很少見。 1)以下就急性期及慢性期介紹: 1. 急性風濕性關節炎多數患者有明顯的受風濕侵犯而急驟發病史,並有半數患者在發病前1--3周有咽峽炎、扁桃體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史。全身表現有乏力、食慾減退、煩躁、發熱(大多數有高熱)、出汗、體溫與心率不成正比等。關節炎主要表現為遊走性、對稱性、復發性。由一個關節轉移至另一關節,常對稱累及膝、踝、肩、肘、腕等大關節,局部出現紅腫熱痛等急性炎症表現。關節功能多因腫痛而活動受限,有時關節腔伴有滲出液。部分病人幾個關節同時受累。兒童關節炎症狀多輕微,或僅1--2個關節受累,成年則較顯著。在急性炎症消退後,關節完全恢復正常功能。 2. 慢性風濕性關節炎多有急性風濕性關節炎或不典型的風濕熱病史。主要表現:一般無高熱,僅少數病人有低熱。關節多為酸痛,呈遊走性竄痛或限於一兩個關節輕度腫痛,關節功能因疼痛輕度受限。如累及膝關節則行走、上下樓及蹲站時困難。呈反復發作,遇天氣變化(刮風、下雨、陰天)時加重。有時四肢出現環形紅斑或結節性紅斑,說明有風濕活動,應進一步檢查。亦有的病人心臟並無器質性改變,而常有心悸、胸悶、憋氣等現象。應注意觀察有否瓣膜損害等器質性改變,應進一步檢查排除風濕性心臟病。 2)風濕性關節炎平時注意事項: 1. 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宜進高蛋白,高熱量、易消化的食物。注意飲食不可偏嗜,要有節制。在急性期或急性發作,關節紅腫熱痛時,不宜進辛辣刺激的食物,久病胃腸道不適者,少食生、冷、硬的食物。 2. 急性風濕性關節炎或慢性風濕性關節炎急性發作時,有明顯的紅、腫、熱、痛者,應卧床休息2--3周,待炎症控制後,可逐漸恢復身體運動;若伴有心臟炎者應延長休息時間。 3. 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如有鏈球菌感染,應予積極徹底治療。抗生素中以青黴素為首選。對反復感染的扁桃體,應在風濕活動停止後2--4個月,予以手術摘除,消除引起關節炎復發的隱患。手術前後用青黴素預防感染的發作。 4. 居住的房屋應通風、向陽,不要在水泥地板及風口處睡卧。 5. 注意氣候變化,天氣變寒冷時,及時添加衣服。注意保暖,避免受風、受潮、過度勞累及精神刺激,預防感冒,以減少自然因素對疾病的影響。 3)風濕性關節炎與風濕性心臟病: 風濕性關節炎與風濕性心臟病有著直接的聯系。風濕性關節炎如治療不及時、不合理、不徹底、反復發作最終會侵犯到心臟,造成心臟功能、結構上的改變,導致風濕性心臟病的發生。但患了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不是所有的都能有心臟損害。有人作過專門統計,風濕性關節炎有心臟損害者約佔40--50%。 4)風濕性關節炎實驗檢查: 1. 抗「O」即抗鏈球菌溶血素O,是人體被A組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後血清中出現的一種抗體。80%的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抗「O」增高,常在1:800以上。病情恢復後,這種抗體可逐漸下降。 2. 血沉和C-反應蛋白升高。在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急性期,血沉可達80毫米/小時以上;C-反應蛋白也在30毫克/升以上。急性期過後(約1--2月)可逐漸恢復正常。 3. 白細胞計數升高,多在10×109/升以上。 5)風濕性關節炎葯物治療: 用口服「風濕樂膠囊」,外用「追風透骨膏」以消除疼痛,控制風濕活動。在急性風濕性關節炎或慢性風濕性關節炎急性發作時,應卧床休息,避寒和保暖,可同時使用青黴素以控制鏈球菌感染,對青黴素過敏者,可改用紅黴素等有效的控制鏈球菌等物。 6)風濕性關節炎葯膳秘方: 1. 取「金邊蘭」葉片去皮,用葉肉擦患處,受濕的皮膚即出現小顆粒,發癢,多次擦拭,小顆粒可消失,風濕性關節炎可以除去。 2. 用母烏雞1隻,麻黃、牛蒡子各12克。先將烏雞捏死或弔死(勿見鐵器),去毛及內臟,洗凈,置砂鍋內加水淹住雞為度,然後將麻黃、牛蒡子包裹,同入鍋內燉煮,可用少量食鹽,勿加其它調味品,以肉爛為宜,取出麻黃、牛蒡子,吃肉喝湯,早、晚各1次。 3. 取鮮芋頭1份,去皮搗成糊狀,生薑汁1/3份,麵粉1份,蜂蜜少許。混合均勻後攤於塑料布上,厚約2毫米,外敷於關節周圍,用綳帶包紮固定,上下端要扎緊,以防葯物外溢。冬季每3天換葯1次,夏季1--2天換葯1次,以保持濕潤。 4. 用棉花根(干品)適量,點燃後放入瓷盆中,燃至一半時,將明火撲滅,用煙熏烤患處,使患處出微汗為止。一般1--2次可愈。 5. 取瘦牛肉、鮮松針各150克,干松針75克,加燒酒600毫升。文火煎至肉熟,分為4份,口服3份,1份塗患處。長期服用,療效甚佳。 6. 用茜草、蜂蜜各適量。將茜草洗凈搗爛,凋入蜂蜜,敷最痛處。主治急性風濕性關節炎。 7. 取牛蒡子、麻黃草各9克,小公雞(未開叫)1隻,去毛,洗凈腸中雞屎,保留內臟。將前2味葯用紗布包好放入雞腹中,用鍋將雞煮至爛熟。第1次食肉喝湯後,蓋被子出透汗。第2次將雞骨頭焙黃研成粉,用黃酒加熱沖服,再蓋被子出透汗。輕者1次即好,重者不超過3次。 8. 用制川烏、制草烏、烏梅、紫草、牛膝各9克,冰糖120克,白酒500毫升。上葯共切成碎塊,與酒共入容器內密封,2天晃動1次,泡7天後濾渣取酒,每晚睡前服10毫升。忌寒涼、房事。 9. 取馬前子60克,老鸛草、透骨草、山甲珠、毛薑各30克。將馬前子加溫水泡至皮軟,剝去皮,破為兩半,晾乾後放香油內炸,至酥焦為度,與其餘幾味共碾細面,每晚服0.3--0.4克,黃酒或白開水沖服。 10. 用竹、桑寄生各30克,鹿銜草、白術、茯苓、淮牛膝、白芍各15克,炙甘草9克。水煎每日1劑,2次分服。若能再用玉竹30克爆兔肉或老母雞,療效尤為鞏固。 愛心提示:以上介紹用方,請務必咨詢當地正規中醫醫院,結合自身生理特點和不同的病理變化,辨證選擇使用。 以上回答如果滿意,請不要辜負我的一片好意,及時採納為答案
麻煩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