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關節炎,相信很多人馬上會想到類風濕關節炎、骨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我們常見的病症。大多數人都不知道髕骨關節炎是什麼病,或許只知道它是關節炎的一種。其實,髕骨關節炎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主要是由關節外側間隙軟骨過度磨損退化,軟骨細胞脫落,骨質增生,關節間隙狹窄等一系列病理變化造成。
診斷標准
膝關節骨關節炎按病變所在部位可分為髕骨關節炎、脛骨關節炎和全膝關節炎,其中髕骨關節炎是指髕骨關節單間室的退行性病變,由於髕骨關節生物力學關系紊亂,髕骨向外側傾斜或半脫位,外側間隙軟骨過度磨損,導致軟骨細退化損傷、關節邊緣和軟骨下骨反應性增生、間隙狹窄等一系列病理變化從而引起關節炎症狀,典型的臨床表現為膝前疼痛及活動受限,以下蹲及上下樓明顯,當有典型的臨床症狀伴查體髕骨研磨試驗陽性、髕骨關節壓痛,膝關節軸位片見髕骨傾斜或半脫位、髕骨關節外側間隙變窄,即可明確診斷。
治療方式
髕骨關節炎治療方式分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兩種。其中保守治療包括控制體重、支具、功能鍛煉、理療、葯物治療等多種方式。而手術治療則包括小針刀、脛骨結節截骨手術、關節鏡下手術等方式。接下來,選取十院骨科虹橋院區專家治療髕骨關節炎患者案例一則,來解析關節鏡下手術。
案例分析
患者,女性,56歲
右膝關節疼痛,活動受限3年,加重1月伴絞索
查體:右膝關節活動度60-10-0,髕骨研磨試驗(+),傾斜試驗(+),內側間隙壓痛
X片:膝骨關節炎,髕骨關節炎
雙下肢全長片:右膝關節內翻
CT:嚴重髕骨關節退變,髕骨骨贅增生
關節鏡下膝關節清理術(實錄)
術後CT:髕骨及髁間窩骨贅清理,髕骨歸位
術後2月復診,患者行走自如,下蹲滿意,無關節腫
2、中醫怎樣辨證論治風濕性關節炎?
風濕性關節炎屬於中醫的痹證。痹證是因感受風、寒、濕、熱所致,故祛風、散寒、除濕、清熱以及舒經通絡為治療痹證的基本原則。
現將行、痛、著、熱痹的主證、治則及方葯分述如下。
(1)行痹
主證:肢體關節酸痛,遊走不定,關節屈伸不利,或有惡寒發熱,苔薄白,脈浮。
治則:祛風通絡,散寒除濕。
方葯:防風湯加減。
防風、麻黃、當歸、秦艽、肉桂、葛根、茯苓、生薑、大棗、甘草。
(2)痛痹
主證:肢體關節疼痛較劇,痛有定處,得熱痛減,遇寒痛增,關節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紅,觸之不熱,苔薄白,脈弦緊。
治則:溫經散寒,祛風除濕。
方葯:烏頭湯加減。
烏頭、麻黃、芍葯、甘草、黃芪、細辛、桂枝。
(3)著痹
主證:肢體關節重著,酸痛,或有腫脹,痛有定處,手足沉重,活動不便,肌膚麻木不仁,苔白膩,脈濡緩。
治則:除濕通絡,祛風散寒。
方葯:薏苡仁湯加減。
薏苡仁、蒼術、羌活、獨活、防風、川烏、麻黃、桂枝、當歸、川芎、生薑、甘草。
(4)熱痹
主證:關節疼痛,局部灼熱紅腫,得冷稍舒,痛不可觸,或兼有發熱,惡風,口渴,煩悶不安等全身症狀,苔黃燥,脈滑數。
治則:清熱通絡,祛風除濕。
方葯:白虎桂枝湯加味。
生石膏、知母、桂枝、甘草、忍冬藤、連翹、黃柏、海桐皮、姜黃、威靈仙、防己、桑枝。
3、風濕骨痛怎樣治療效果最好?
「痛不欲生」話風濕 風濕病是舉世公認的疑難病,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因患風濕病而致殘的患者每年高達 400 萬人,僅在中國就有風濕、類風濕患者 2 億多人,而且有十分之一是重症患者。在近 1 億老年人的龐大隊伍中,骨關節疾病患者至少在 5000 萬人以上。我們常見到一些人得了風濕病後,消極悲觀不積極醫治,使病情惡化。類風濕關節炎 5-10 年致殘率 60% ; 30 年致殘率 90% 。 風濕病,全稱為「風濕類疾病」。它包括所有侵蝕肌肉骨骼系統並累及全身的一類綜合性結締組織疾病,如關節、肌肉、肌健、滑囊等。它主要以疼痛、腫脹為主要表現,是難以攻克的「難治之症」,被世界醫學界稱為「不死的癌症」。 風濕病治療現狀 目前臨床治療風濕病的葯物主要有西葯、中成葯、外用貼膏類等。 西葯,以鎮痛類、非甾體抗炎為主,該類葯主要是對症處理,不能從根本上治療,且對腸、胃、腎臟副作用較大,可引起胃、十二指腸潰瘍;而激素類,長期使用可引起骨質疏鬆,股骨頭壞死;外用貼膏類,則使用不便,長期使用導致皮膚過敏、潰爛,而且也只是對症處理,會延誤病人治療時機。物理理療只是局部松解,沒有根本上從體內祛除病因,也會延誤病情,使病人失去最佳治療時機。 風濕病新治 1 、葯酒雙向治療 一個葯用什麼劑型與它的有效成份及所治療的疾病有關系。少量酒本身就可以通絡散寒,對風濕有一定的作用,加以葯物當歸、草烏等成份就更能達到治療風濕病的作用,酒行葯勢使葯達病所。酒在人體內的循環速度及所能達到的部位,每個人都知道,同時酒是良好溶媒,可以把水溶性成份和脂溶性成份共同溶到裡面,達到更好的療效。使療效確切、神奇。 2 、冬病夏治 抓住最佳治療時間,堅持下狠心治療。對於風濕病的治療,最佳治療時期應該是發病的六個月內,一發現就採取及時有效的措施,積極、系統、全面、合理有效,且持之以恆地治療,容易恢復;較好治療時期是夏天,因為在夏天,人體皮膚、毛發、腠理疏鬆,血管充溢,新陳代謝旺盛,在外,在表之風寒濕熱邪,用葯物攻之,較容易驅邪外出使疾病得以痊癒:即使有內、在里之風寒濕熱邪,盡管病邪深重,亦較容易驅邪達表,甚至痊癒。況且大多數風濕病患者夏天多病情相對穩定(無誘發、刺激因素影響),也就相對要少些。因此專家提醒您,要徹底治療風濕病,一要有信心,二要有決心,三要抓住時機,狠心和恆心必不可少。切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疼得厲害了治,疼得不厲害(病尚未痊癒)就暫且不治,治一治停一停,疾病時好時難以痊癒,此舉自欺欺人,到頭來錢沒少花,醫院沒少跑,病卻一天天加重,害了自己、苦了家人。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既可以少花錢,又能減少疼痛。當身體健康情況有變化或感到身體某一部分有不正常的症狀出現時,應盡早就醫,這是保護自己身體健康的要點。如果出現關節、肌肉、筋骨等處酸、麻、腫、重、痛等症狀時,應及早就醫、進行檢查、診斷、及早治療。據有關資料報道:假如發病前 2 年內治療不當, 90% 的關節操作將在此有效地治療,最大限度控制疾病進一步發展,阻止關節變形損傷造成殘疾,在治療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是經朋友推薦喝的榮祥健身酒,效果非常好,我已經治好了多年的風濕骨痛病,如果需要請參考他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rxjsj
4、內風濕關節炎吃什麼葯好
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屬常見病之一,是一種病因未明、以關節炎症為主的慢性反復回發作的全身性疾病答,早期有遊走性關節疼痛、腫脹和功能障礙,晚期則表現為關節僵硬和畸形,功能喪失,導致殘疾.病變主要在關節滑膜,其次為漿膜、心、肺及眼、皮膚、血管、腎等組織器官.少部分病人發病後有自發緩解趨勢.多數病人病情反復,時輕時重.另有少部分病人病情呈持續加劇,罕有靜止.該病的發展規律可概括為:關節腫脹此消彼起;關節疼痛此重彼輕;關節炎症此燃彼伏,纏綿歲月;若不能控制或治癒,終鈄導致殘廢.
類風濕性關節炎可見於任何年齡的人.最小的發病年齡見於6周的嬰兒,最大的發病年齡為70歲.發病率一般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但發病的高峰年齡在20~40歲,而女性病人則在40~60歲.16歲以前的發病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和成年發病的類風溫性關節炎,在起病方式和臨床表現上有所不同,故對前者稱為幼年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在沒有變形之前是完全可以治癒的,如果變形就只能控制不發展.
建議你用中葯治療.用中葯追風舒筋丸就可以,不要用西葯,副作用太大,不要用冷水,注意防寒保暖,不要生氣.
5、類風濕性關節炎?
你好,類風濕性關節炎在確診後用強的松葯療效較好。你平時痛可以貼傷寒止痛膏會減輕較多痛苦。如果條件充許,可去醫院電療。
6、什麼祛濕最有效?
祛濕的有效的方法:泡腳、吃紅豆、糾正壞習慣、喝檸檬水、吃山葯、喝荷葉茶。
1、睡前泡腳:對於濕寒的人來說,睡前熱水泡腳不失為一個祛濕的好方法。泡腳半個小時,深度以淹沒腳踝為佳,同時揉搓腳掌心的湧泉穴和腕背橫紋中點處的陽池穴,祛寒濕效果更好。
2、吃紅豆:據了解,體內有濕,會導致水液不能隨氣血流動,滯留在人體細胞之間,使人體迅速膨脹起來,造成水腫虛胖。
而紅豆含有的石鹼成分可增加腸胃蠕動,減少便秘促進排尿,消除浮腫。紅豆的清熱作用比綠豆弱,但利水祛濕作用更強,不但可以治療一般的水腫,甚至可以治療「大腹水病」,即肝硬化腹水。可見,紅豆是很好的祛濕良品。
3、糾正壞習慣:有些女人有很多的壞習慣,如經常喝酒、長期熬夜等,濕氣重的女人一定要戒酒、睡足覺。這是不健康的習慣,酒是性熱質濕之物,喝得多了必定會導致濕熱體質加重,所以說濕氣重人必定要戒酒。
4、喝檸檬水:檸檬水有助於肝臟排毒,通過促進膽汁生成而凈化肝臟。檸檬水還有助於控制膽汁過量,減少體內黏液質生成,幫助溶解膽結石。祛除體內的濕氣。檸檬水中含有大量檸檬酸鹽,能夠抑制鈣鹽結晶,從而阻止腎結石形成,還可以祛濕燃脂。
5、吃山葯:山葯與牛膝、地黃、菊花並稱為「四大懷葯」。春天用淮山搭配其他食材有很好健脾祛濕功效。最簡單的做法就是洗凈直接蒸煮。由於其中水分含量少,多糖等含量豐富,因此,其液汁較濃,入水久煮不散,口感甜糯,並伴隨淡淡,吃完一小會口中生津。
6、喝荷葉茶:荷葉有清暑利濕、升發清陽、涼血止血等功效。研究證明,荷葉有良好的降血脂、降膽固醇和減肥的作用,可作為食療。將荷葉泡茶,有清暑利濕、涼血止血的作用,將荷葉撕成小片,用開水沖泡就可以了,淡淡的清香,再配點冰糖,一天喝兩次,是不錯的祛濕飲品。
7、老人膝蓋疼是怎麼回事?有那些改善的方法?
膝蓋是人體身體部位,位於大小腿之間的連接部位。膝的主要內部組成結構為半月板以及四條韌帶。
半月板為膝內部股骨下端和脛骨上端之間的接連處所墊的一塊新月形的纖維軟骨組織,作用是緩沖膝關節的震動,以及避免兩塊骨頭的直接摩擦。
另外,它由四條主要的韌帶支撐著。其中有兩條在膝的兩側,稱為中側突韌帶和外側突韌帶,主要功能是防止膝部軸離位;另外兩條韌帶則分別分布在膝前後方,稱為前十字韌帶和後十字韌帶,作用是防止膝部前後移位。
組成:川牛膝30克,獨活20克,三棱20克,莪術20克,海桐皮30克,乳香20克,沒葯20克,土鱉蟲15克,制川烏10克,威靈仙30克,紅花15克,舒筋草30克。功能:活血化瘀、通調氣血、祛風除濕、消腫止痛。主治: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用法:每日1劑,加水3000毫升先浸泡20分鍾,然後煎20分鍾,趁熱熏洗並熱敷患膝關節20分鍾,早晚各熏洗、熱敷1次,10劑為1療程,療程間隔2天。方解: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屬中醫「骨痹」范疇。人到中年,肝腎不足,氣血失調,加之外傷、勞損或感受風寒濕邪,痰瘀內停,脈絡不通,筋骨失養而發生膝關節疼痛、僵硬、活動受限等症狀。中葯熏洗療法是中醫外治療法之一加減運用:風寒偏重加防風20克、細辛15克;偏氣血虛加黃芪30克、當歸20克;肝腎不足偏腎陽虛加杜仲20克、淫羊藿20克、肉蓯蓉20克;偏陰虛加女貞子20克、菟絲子20克;偏血瘀加桃仁20克、紅花加重為20克;痰濕偏重者加法半夏20克、地龍20克;濕熱偏重加土茯苓30克、薏苡仁30克、蜂房30克。
注意事項:患處皮膚潰爛者禁用,關節紅腫發熱者易將煎湯放置溫涼後洗敷患膝,制川烏有毒,切勿進口。
溫針灸配拔罐治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一種因關節軟骨退行性變所引起的以骨質增生為主要表現的關節病變,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疾病。隨著年齡的增長,膝部的肌肉、韌帶會有不同程度的鬆弛,半月板也逐漸失去彈性,不能很好地發揮其應有功能,出現應力不均衡的情況,骨質增生逐漸產生,增生的骨質會使骨頭的面積增大,壓強減小,以免骨與骨之間因壓強過大而導致損傷,這是人體為了對抗老化而產生的保護性變化,但如果這種變化超出人體的適應范圍,增生的骨質長期牽拉、刺激附著其上的肌肉、韌帶,致使關節囊擴張,就會出現膝關節僵硬、腫脹、疼痛、變形,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針灸治療本病有很多的方法,在減輕症狀、調整體質方面均有較好的療效。以下介紹溫針灸配合拔罐法: 取穴:內外膝眼、血海、梁丘、足三里、中脘、腎俞、阿是穴。操作:令患者下肢伸直,膝下墊一枕頭,使整個膝關節放鬆,穴位皮膚消毒後,常規針刺內、外膝眼,血海,梁丘,局部疼痛部位,足三里,中脘,以患者覺酸脹感為度。在足三里和中脘穴針柄上套置一段兩厘米長的艾條,從上端點燃,進行溫針灸,留針30分鍾,每日一次。起針後,在腎俞穴拔火罐,留罐10分鍾,一周兩次。此病屬中醫「痹證」范疇,多由體質虛寒,陽氣不固,感受風寒濕邪後,經絡痹阻,氣血運行不暢而致筋骨、關節、肌肉酸痛麻木,甚至屈伸不利,活動功能受限。內外膝眼、血海、梁丘為局部取穴,針刺此四穴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之功,可疏導局部氣血運行而止痹痛;《素問·厥論》曰:「陰氣起於足五指之里,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故陰氣勝,則從五趾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內」主要指中焦脾胃,若飲食不節,貪食生冷,損傷脾胃,中焦生化氣血的功能減退,則易與濕寒之邪相感而發本病。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合穴,為強壯保健要穴,中脘是胃募穴,有和胃健脾之功,溫針足三里、中脘,可益氣養血,扶正培元,補益後天之氣;腎俞有補益腎氣、益腎固精之功,在此處拔火罐,利用溫熱和負壓的作用可溫壯腎陽,強壯腰膝,緩解疼痛。
8、跪求風濕骨痛良方,我父親的腿以前經常泡水受凍,現在酸脹疼痛不能彎曲,請大家幫忙分析出個主意
吃中葯,牛膝12g威靈仙12g川烏10g蒼術10g透骨草12g獨活18g豨簽草10g雞血藤20g桑寄生20g甘草6g 抓上五付吃
9、桂花圖片
我們都會有些不是說好像是不是很多人生哲理的話,我們
10、腰痛怎麼辦?
醫學上統計百分之九十的人,一生當中會有一次以上腰痛的經驗。腰酸背痛的原因很多,排除內科、婦產科、感染、腫瘤所並發的腰痛,若單純以腰背部肌肉、神經等原因所引起的腰痛概略可以分為二種。
一為腰部肌肉肌膜與韌帶的疼痛,這種腰痛常局限於原受傷部位的肌肉,最遠者延伸到臀部或大腿。多數的原因為肌肉拉傷、慢性疲勞造成勞損、肌肉僵硬與纖維化現象。肌肉疼痛的表現若因疲勞多呈酸痛,若因拉傷與挫傷則有腫痛的現象,疼痛的發生多在休息中或休息之後發生,如早上起床酸痛或睡到半夜疼痛而醒過來。一般而言這種腰痛,仍然可如正常人站立或行走,惟獨久坐時或工作勞動過度會開始發生。
另一種腰痛是脊椎或脊髓神經被夾壓所造成的腰腿痛,這種腰痛,多由腰部牽引臀部、大腿、小腿甚至腳趾,多發生於單側,較少雙側同時發生,疼痛的感覺在腰、臀、大腿多呈酸抽痛,在小腿足部多呈疼痛無力或感覺麻木異常的現象,疼痛多發生於行走或站立15分鍾之後,病人必須找個地方坐下來或躺下來,讓被夾壓的神經根暫時舒緩,若能躺下時症狀迅速解除,原因是脊柱由一個一個脊椎疊堆而成,在兩相鄰脊椎之間側皆有一脊髓神經之分枝脊椎神經延伸而出,又椎間孔空間有固定大小,當我們站立時因地心引力與脊椎後之豎脊肌收縮,若因骨刺或椎間盤凸出等原因,使椎間孔隙變小更會刺激脊椎神經。
尤其在腰部與薦椎之神經最易受到壓迫,以腰薦關節(腰椎五椎與薦椎之間)所伸出之神經最易受到夾壓約占脊椎神經夾壓之70%,出現的症狀除腰腿抽痛在患側小腿與足背外側皆會有表皮神經麻木的感覺異常現象,令腳尖翹起用足跟著地,患者會覺得困難,若是在腰椎四、五椎之神經根被夾壓,足之拇指、第二指部位與脛骨之前面部分出現表皮麻木異常的感覺,令病人抬高足跟踮腳尖時會有困難約佔25%。臨床上有很多病人則同時兼有以上兩關節脊椎神經夾壓。若在腰三、四椎間之神經被壓迫則患側會有大腿之肌肉痿縮或大腿前側、內側之表皮神經麻木。以上診斷皆可與健側相互比較。
檢查神經跟是否被卡壓可以由以下方法得知,令病人平躺、雙腿伸直、主動把患側下肢直直抬起,達到最高極限。一般人抬腿角度可達到90度直角,最少也大於70度,假若抬腿時會痛或無法提高到標准高度,因抬腿時神經根被牽動會產生疼痛,故無法把腳抬高表示神經根因被夾壓即所謂「直抬腿試驗」。另一方法令病人側卧,患側在上並屈膝收腿,健側在下小腿伸直,醫師觸按患側臀髖關節與坐骨之中間之可摸到坐骨神經,假若神經根被夾壓則被夾壓之坐骨神經會因發炎而與健側對照比較會有明顯疼痛之反映。較簡易之方法是令病人站立,患側之腳踏於椅子上,采這種體位依照上述定位法也可輕易觸按到坐骨神經。
造成第一種腰部肌肉肌膜之疼痛多因驟然之運動、運動過度、急性腰扭傷、慢性腰肌勞損或因姿勢不良所引起的腰椎側彎或前凸,因長期的腰肌不正常的收縮會導致腰部肌肉的僵硬及纖維化,也是慢性腰痛禍首。治療上可採用中草葯(附註1)蒸薰腰部、穴道推拿按摩,取穴大腸俞、小腸俞、腎俞、志室、委中、承山,貼敷青草葯膏(附註2)、電療、艾炙、針刺以緩和肌肉的疲勞與僵硬。配合內服中葯辨證論治有一定之療效。在臨床應用若腰酸背痛氣血虛弱手腳冰冷者可使用十全大補湯加味牛膝、杜仲、骨碎補,婦女有骨質疏鬆可加服龜鹿二仙膠或紫河車粉末,皆有良好的裨益。對腎氣不足者或慢性腰肌勞損者,可用還少丹為主方,隨症狀加減。兼有疼痛劇者,可使用獨活寄生湯與三痹湯,壯實體質者使用疏經活血湯,舒經立安散,若有似類風濕關節炎之發炎發熱症狀可用當歸拈痛湯、桂枝芍葯知母湯。
若是第二種因神經根卡壓的疼痛多由腰椎間盤突出症(HIVD)、腰椎椎體增生症(腰椎骨刺)或腰椎前凸較嚴重程度者所引起,皆是由脊椎神經根所處之椎間孔因突出或增生之組織刺激神經根所致,受刺激神經根會產生發炎腫脹現象,更占據了椎間孔空隙使卡壓更為嚴重。脊椎滑脫是因上下兩椎間後面W型骨架之關節突不穩定而造成椎體向前滑動現象,不但脊椎神經被牽動,嚴重者脊髓腔內之脊髓神經會被上下兩椎之椎孔的造成剪性傷害,可造成下肢萎縮癱瘓及各種神經 夾壓症狀,臨床上脊椎滑脫嚴重度可分為四期,常可經由腰椎X光側位照相明顯看出。
神經夾壓所造成腰痛應先採保守療法可服用中葯活血化瘀止痛消腫方劑,如血腑逐瘀湯、疏經活血湯加川烏、草烏、乳香、沒葯,但單純內服中葯療效欠佳,應用腰椎牽引拔伸方式,增大椎間孔間隙,在拔伸牽引之前必要有足夠的熱敷、推拿按摩腰部使肌肉柔軟,以免拉傷肌肉而能達到拉開關節間隙的效果。平時穿用緊身帶有支撐條之護腰帶,以有效減輕、分散腰椎的壓力,避免突出及增生組織刺激神經根,當神經根不被刺激,神經根自然消腫椎間孔間隙就會增大,神經之卡壓程度也會減輕。若是較為嚴重的脊椎滑脫則應建議病人開刀治療,開刀之前暫時可使用硬背架,俗稱「鐵衣」,以增加脊椎支持度,但不可腰椎牽引以免增加滑脫程度。
使用護腰帶或硬背架,在站立、行走或坐姿時才需要穿用,若躺著時不必穿戴。假若采保守療法治療達到療效時,應囑咐病人以後不可搬運重物,若又感覺腰腿痛時護腰帶趕緊穿上保護腰部,常可迅速解除腰痛。當持續三個月治療無明顯療效時,並影響生活品質時則考慮外科開刀,脊椎滑脫病人建議開刀治療應是較好的考慮。
附註1
葯洗處方:艾葉5錢、紅花1錢、當歸尾2錢、川芎2錢、海桐皮2錢一同放入水中熬煮,水量不拘,趁熱時用毛巾或取蒸氣薰蒸患部。
附註2
青草膏處方:如意金黃散(天南星2錢半、甘草2錢半、陳皮2半錢、厚朴2錢半、蒼術5錢、大黃1兩5錢、白芷1兩5錢、黃柏1兩5錢、姜黃1兩5錢、天花2兩1錢)共研成粉末備用,使用前加酒、蜂蜜調成黏稠軟膏狀,用薄棉布或厚紙塗抹葯膏厚度約0.3公分貼於患部,每隔6—10小時換一次,消腫、消炎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