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時喝水越多越好嗎?
每天喝水不是越多越好,身體是一個平衡的系統,你的腎臟每小時只能專排出800-1000毫升水量。1小時內喝水屬超過1000毫升,會導致低鈉血症。
如果攝入過多而又不能很好地排出,對健康將非常有害。這也被中醫稱為「水毒」狀態。
「水毒」引起的疾病
1.各種疼痛
神經痛、偏頭痛、風濕痛、腰痛等疼痛,多多少少都與「水」和「寒涼」等原因有關。因此,泡熱水澡、洗桑拿浴、溫暖身體或發汗時,就能減輕疼痛。
2.過敏
西洋醫學中,從過敏的原因:如蟎、灰塵、牛奶、魚肉、花粉等過敏原(過敏的原因)中尋找發病的根源。可是在吸入或食入這些過敏原的人當中,有許多人並未引起過敏。這是由於過敏原不是產生過敏的真正原因,而只不過是過敏的誘因而已。
正確的飲水量要根據個人每天的日常活動量進行調節,正常情況下,每天至少飲用1.5~2L水。每次的飲水量控制在1~2杯。
2、為什麼喝水有風濕處就冒汗?
還有這種事情嗎?第一次聽說,有風濕和你喝水沒有任何關系,如果是熱水的話,每個人喝都會有水珠,但也不上汗,所以不太理解你這種說法
3、有風濕,少喝水?
風濕病患者要適當喝水
一般而言,人每天喝水的量至少要與體內的水分消耗量相平衡。人體一天所排出的尿量約有1500毫升,再加上從糞便、呼吸過程中或是從皮膚所蒸發的水,總共消耗水分大約是2500毫升左右,而人體每天能從食物中和體內新陳代謝中補充的水分只有1000毫升左右,因此正常人每天至少需要喝1500毫升水,大約8杯左右。
通常每個人需要喝多少水會根據活動量、環境,甚至天氣而有所改變。正常人喝太多水對健康不會有太大影響,只是可能造成排尿量增多,引起生活上的不便。但是對於某些特殊人群,喝水量的多少必須特別注意,比如浮腫病人、心臟功能衰竭病人、腎功能衰竭病人都不宜喝水過多,因為喝水太多會加重心臟和腎臟負擔,容易導致病情加劇。而對於中暑、膀胱炎、便秘和皮膚乾燥等疾病患者,多喝水則可對緩解病情起到一定效果。此外,人在感冒發燒時也應多喝水,因為體溫上升會使水分流失,多喝水能促使身體散熱,幫助病人恢復健康。而懷孕期的婦女和運動量比較大的人水分消耗得多,也應多喝水。
對於風濕病患者適當的喝水對病情有一定的幫助,能夠促進免疫復合物的排泄,加速血液流動,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乾燥綜合症的患者還能夠滋養皮膚和內臟,防止乾燥。痛風的患者能夠幫助排泄尿酸。
4、類風濕和多喝水有關嗎我特別喜歡喝水
?
5、本人45歲患有嚴重的類風濕關節炎,近20年,最近3個月喝水多,但是不排尿尿量少而且黃。大便拉稀。求
長期的飲食不節,生活習慣差,讓外邪寒濕之氣入侵,陰陽失去平衡,膽囊受此影響收縮功能下降,膽汁分泌減少,食物在腸胃停留過久,食物中的脂肪代謝主要依靠膽汁,出現大便異常情況,胃脹以及反酸打嗝等,根在膽,閑暇之餘到附近野地采點樹榮苦菜,洗一下,配以紅糖,平時飲食宜清淡,少吃多餐,晚上不要熬夜,多休息。
6、過量飲水有什麽利弊
人飲水過多也會造成「水中毒」
據美國最新研究報道,飲水過多也會造成「水中毒」。美國健康專家分析說,短時間的大量飲水會造成血液內鹽分濃度改變,體內液體流動出現變化,嚴重者會造成大腦腫脹、壓迫顱骨,乃至死亡。喝水難道也會「中毒」?看到這條駭人消息,人們不禁要問:「到底該不該多喝水呢?」
短時間內大量喝水容易造成「水中毒」
「水中毒」是指長期喝水過量或短時間內大量喝水,身體必須借著尿液和汗液將多餘的水分排出,但隨著水分的排出,人體內以鈉為主的電解質會受到稀釋,血液中的鹽分會越來越少,吸水能力隨之降低,一些水分就會很快被吸收到組織細胞內,使細胞水腫。開始會出現頭昏眼花、虛弱無力、心跳加快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會出現痙攣、意識障礙和昏迷。因此有些女孩子想靠超大量喝水來減肥的方法是很危險的。
很多人喝水量不足
「對於普通人來說,在喝水這方面的主要問題不是喝多了會不會中毒,而是絕大多數人的飲水量不夠。該怎樣補充呢?健康人只要不是在短時間內大量喝水,發生『水中毒』的概率少之又少。」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運動醫學研究所營養生化研究室常翠青博士介紹。夏天每人每天應該補充1500到2500毫升水,所以即使運動量不大,排汗量大也會消耗很多水分,即使不特別口渴,也不能把喝水忘在腦後。
香港大學食物及營養系專家認為,人體內的水分會隨時隨地從不同途徑喪失,所以必須隨時補充來保持平衡。長期缺水會讓尿液濃度升高,容易引起膀胱癌、腎結石、便秘、口氣和皮膚乾燥等疾病。雖然果汁、湯和牛奶都能作為輔助飲料,但是水仍然是補充身體水分最好的選擇。酒精飲品、茶和咖啡雖然也是液體,但都有利尿的作用,會加速身體內水分的流失。而很多青少年喜歡的汽水之類的軟飲料含有較高的糖分和熱量,相對來說補充水分的作用要比清水小。
運動時尤其要注意喝水
夏季水分的消耗量很大,運動時補水尤為重要,最好的飲水方式是量少次數多。運動時可以每20到30分鍾喝一次,每次喝120到240毫升。一次喝得太多,肚子里帶著大量的水運動,對胃腸道有不良的刺激。如果運動量不大,時間不超過90分鍾,身體不會流失電解質和礦物質,補充水分就可以了。如果運動量很大,運動後水分丟失體重的2%以上,身體就會出現嚴重缺水,最好喝一些帶鹽或含電解質較多的水或運動飲料,免得出現抽筋等現象。
至於運動中補多少水合適,常主任建議最好在運動前先稱體重,然後根據體重變化差決定補充水分的量。在運動中補水,可以補充體重丟失量的50%。如果是運動後補水則要補充丟失量的150%。測量的時候為保證精確,有條件最好能擦乾身上的水分,前後都稱凈重,或是盡量少穿衣服。
喝瓶裝水和桶裝水不一定安全
現在瓶裝水和桶裝水在人們的生活中越來越普遍,很多人用瓶裝和桶裝水代替了以前家家都喝的白開水。最近,國家有關部門對瓶裝水和桶裝水進行了質量檢查,發現有25%的瓶裝水和桶裝水仍然存在著微生物指標超標和菌落總數超標的問題。隨著進入夏季,人們飲水量更大,所以選擇安全、清潔的飲水顯得更加重要,飲水清潔又開始被百姓關注。
http://www.sznews.com/n/ca475359.htm
主題:錯誤的飲水方法會導致「水中毒」症
[求醫問葯] 大量出汗後又大量補水更易導致水中毒。有些人在夏天乾渴得難受時,或在運動、勞動出汗之後,一口氣來個牛飲,覺得很痛快、很解渴,豈不知這是錯誤的飲水方法。因為人在勞動、運動之後或者經歷過酷熱煎熬,身體出了很多汗,這不僅丟失了水分,同時也丟失了不少鹽分。如果一次大量喝進白開水而不補充鹽分,水分經胃腸吸收後,又經過出汗排出體外,隨著出汗又失去一些鹽分,結果血液中的鹽分就減少,吸水能力隨之降低,一些水分就會很快被吸收到組織細胞內,使細胞水腫,造成水中毒。這時人就會覺得頭暈、眼花、口渴,嚴重的還會突然昏倒。
http://www.songlinbook.com/bbs/medicine_messages/369.shtml
[求醫問葯] 「水中毒」緊急處理法
專家稱,當一個人處於「水中毒」狀態時,應立即為其喂入大量豆漿,使胃中的鹽鹵與豆漿發生作用,生成豆腐,可解除鹽鹵的毒性。如果沒有豆漿時,先灌入米湯,再灌入溫開水,用手指刺激患者的咽後壁,進行催吐洗胃,反復數次。病情嚴重者應立即送醫院進行搶救。
7、每天喝水,是喝的越多越好嗎
喝水是我們每天必不可少的,同時很多人認為喝水越多越好,這樣看法其實並不一定正確哦。今天,為大家介紹一下喝水究竟要怎麼喝才是最正確最有益健康的,千萬不要錯過了。
日常喝水必知原則
白開水最好。有人說早晨這杯水喝蜂蜜水或白開水,我們所說的水是沒有任何糖分和其它的營養物質的,我們吃了就排泄了,如果我們喝了蜂蜜水就有糖分,在體內還有轉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就不能急速地把我們體內的垃圾帶走。
早晨空腹喝300毫升淡鹽水。因為經過一晚上的消化吸收,代謝廢物積存在體內,早晨排出有利清理腸胃。如果方便,晚上睡覺之前按摩腹部30-40次,順序是右下腹-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也能夠緩解便秘。
那麼,喝水必須要避免的誤區有哪些呢?
喝水必知誤區
干凈衛生的水就是好水,沒必要分酸鹼。由於我們攝入的酸性食物過多,使體內的酸性大大多於鹼性。因此,為了健康,只有天然弱鹼性水才更適合我們長期飲用。那麼,我們如何知道哪些是對人體有益的弱鹼性水呢?重視水的酸鹼度的品牌,都會在瓶貼上標明,在購買時,看看標簽就知道了。
吃飯時喝少量的湯是有益的,但邊吃邊喝,或用水用湯送飯,這是個不好的習慣,因為這時大量喝水或湯,會影響消化液的分泌,而且水會沖淡胃液酸度,導致消化不良。由於體內水分達到平衡,吃飯時就可以保證分泌充足的消化液,增進食慾,幫助消化。
喝水越多對身體越好。雖然為了健康、減肥。美容等推薦每天 多多 飲水,但是在不口渴的情況下,一次性飲用大量的水,違反生理需求,就會造成反效果,水分超越身體必要量,細胞中水分含量上升膨脹,最壞的結果會引起「水中毒」,危害生命。
飲水會造成身體浮腫。大量飲水或造成身體的浮腫」這是錯誤的觀點。浮腫的原因並不是攝取水分過多,而是由於新陳代謝低下導致。水可以起到促進發汗及排泄作用,血液流動暢通,就可以促進促進新陳代謝正常運轉。也就是說,如果飲水不足,代謝就會惡化,引起浮腫。
所以,正確的飲水對我們的身體健康才會有所幫助。
8、一喝水就會大量出汗,是怎麼回事
出汗是人體排泄和調節體溫的一種生理功能,但如果出汗的方式,汗液的量、色和氣味發生改變,則可作為某些疾病的一種前兆,應引起重視。
以下就是從傳統中醫學角度對一些常見出汗現象的解釋:
自汗
不是因為天氣悶熱服用發汗葯及其他刺激因素而經常出汗稱「自汗」。自汗多因肺氣虛弱、衛陽不固、津液外泄所致,故常伴有神疲、乏力、氣短、畏寒等陽氣虛損的症狀。多見於患有佝僂病的孩子及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患者。
盜汗
入睡則汗出,醒後則汗止。盜汗多因陰虛而致,陰虛則陽亢,陰不御陽,津隨液為汗,故常伴有五心煩熱、失眠、口咽乾燥等症狀。常見於肺結核浸潤期患者。
戰汗
即全身戰栗後汗出,是熱性病過程中正邪抗爭的一種表現。如戰汗後熱退,脈靜身涼,表示邪去正安,元氣恢復,是一種好現象。若汗出後四肢厥冷、煩躁不安,表示正不勝邪,正氣隨著虛弱下去,則是危重癥候。戰汗多見於各種傳染病的初、中期。
絕汗
指病情危重,正氣衰弱、陽氣欲脫時,汗淋漓不止,多伴有呼吸急促、四肢厥冷、脈象微弱,時有時無等危症,是陽氣將絕之象,多見於心衰、虛脫的病人。
頭汗
出汗僅限頭部。多因上焦邪熱,或中焦濕熱鬱蒸所致,多見於陽明熱症和濕熱症。若見於大病之後,或老年人氣喘而頭額汗出,則多為虛症。如重病末期突然額汗大出,是屬虛陰上越,陰虛不能附陽,陰津隨氣而脫的危象。但小孩睡覺時也常常頭部出汗,若無其他症狀,則不屬病象。
偏汗
俗稱「半身汗」。它見於左側或右側,上半身或下半身。皆為風痰或風濕之邪阻滯經脈,或營衛不周,或氣血不和所致。多見於風濕或偏癱患者。若老人出偏汗可能為中風先兆。
冷汗
指畏寒、肢冷而出汗。汗前並不發熱,口不渴,常伴有精神不振、面色蒼白、大便稀溏、小便清長、脈遲沉、舌淡等寒症表現。多因平素陽虛、衛氣不足所致,也可因受驚嚇引起。
此外,手心出汗往往是精神過於緊張;胸口出汗是思慮過度;經常稍一動就出汗者,不是過於肥胖就是體質過於虛弱;糖尿病人的汗微帶芳香;肝硬化病人的汗帶有一種特殊的肝腥味。
(8)喝水多得風濕擴展資料:
一滴汗液里98~99%的成分主要是水,電氣石汗蒸房其比重約介於1.002~1.003之間,pH值4.2~7.5。NaCl約為300毫克/100毫升。
1~2%為少量尿素、乳酸、脂肪酸等。
汗液(sweat)是由汗腺分泌的液體。由於外界氣溫升高,或體內產熱增加所致的熱刺激引起的發汗稱知覺發汗。此時發汗區域分布廣,全身各部位皮膚,尤以前額、頸部、軀干前後、腰部、手背及前臂等部位最多;其次為頸、軀干側面及四肢大部分;再次為股內側面及腋下;最少是手掌和足。
精神緊張亦引起發汗,發汗中樞分布於中樞神經系統各部位,正常人24小時內不知覺蒸發約600~700毫升水。
出汗分為主動和被動兩種。所謂的被動出汗,是指由於天氣悶熱、心情煩躁而形成出汗,這種出汗方式對人體是不利的。相反,人體主動運動而出的汗,被稱為主動出汗,它有利於保持人體內的溫度,散發熱量,是有益於人們身心健康的。
汗的作用是調節體溫,細想起來,人的機體真如同是一台精密的機械。如果不出汗,那就糟了。一運動,血液循環加快,體溫升高汗,使體溫下降;天冷了,汗腺和毛孔就收縮,不再流汗,防止體溫散失。
汗水是我們身體的「空調。」按照中醫的說法,夏天就要出汗,出汗是一種排毒,人的排毒方式有兩種:一是小便,二是出汗。出汗是最有效的排毒方式,一年四季只有夏季是能夠自然出汗的,那會有利於人體的新陳代謝,有利於經絡平衡和免疫系統的健康。
如果老憋著不出汗,時間長了,皮膚就不會呼吸了,最後就會造成很多人體代謝系統的紊亂,並且把這種皮膚的排毒功能都轉到了腎和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