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祛濕最有效?
祛濕的有效的方法:泡腳、吃紅豆、糾正壞習慣、喝檸檬水、吃山葯、喝荷葉茶。
1、睡前泡腳:對於濕寒的人來說,睡前熱水泡腳不失為一個祛濕的好方法。泡腳半個小時,深度以淹沒腳踝為佳,同時揉搓腳掌心的湧泉穴和腕背橫紋中點處的陽池穴,祛寒濕效果更好。
2、吃紅豆:據了解,體內有濕,會導致水液不能隨氣血流動,滯留在人體細胞之間,使人體迅速膨脹起來,造成水腫虛胖。
而紅豆含有的石鹼成分可增加腸胃蠕動,減少便秘促進排尿,消除浮腫。紅豆的清熱作用比綠豆弱,但利水祛濕作用更強,不但可以治療一般的水腫,甚至可以治療「大腹水病」,即肝硬化腹水。可見,紅豆是很好的祛濕良品。
3、糾正壞習慣:有些女人有很多的壞習慣,如經常喝酒、長期熬夜等,濕氣重的女人一定要戒酒、睡足覺。這是不健康的習慣,酒是性熱質濕之物,喝得多了必定會導致濕熱體質加重,所以說濕氣重人必定要戒酒。
4、喝檸檬水:檸檬水有助於肝臟排毒,通過促進膽汁生成而凈化肝臟。檸檬水還有助於控制膽汁過量,減少體內黏液質生成,幫助溶解膽結石。祛除體內的濕氣。檸檬水中含有大量檸檬酸鹽,能夠抑制鈣鹽結晶,從而阻止腎結石形成,還可以祛濕燃脂。
5、吃山葯:山葯與牛膝、地黃、菊花並稱為「四大懷葯」。春天用淮山搭配其他食材有很好健脾祛濕功效。最簡單的做法就是洗凈直接蒸煮。由於其中水分含量少,多糖等含量豐富,因此,其液汁較濃,入水久煮不散,口感甜糯,並伴隨淡淡,吃完一小會口中生津。
6、喝荷葉茶:荷葉有清暑利濕、升發清陽、涼血止血等功效。研究證明,荷葉有良好的降血脂、降膽固醇和減肥的作用,可作為食療。將荷葉泡茶,有清暑利濕、涼血止血的作用,將荷葉撕成小片,用開水沖泡就可以了,淡淡的清香,再配點冰糖,一天喝兩次,是不錯的祛濕飲品。
2、體內濕氣太重吃什麼葯比較好
現在人們工作壓力大、久坐,熬夜,攝入熱量過多,運動少,再加上夏天氣溫高,雨水增多,空氣濕度大等,都會容易導致身體脾虛濕氣大,身體濕氣嚴重將不利於健康,這時候很多人都會想到薏米,不錯,薏米是葯食兩用食材,薏米不但富含優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礦質元素和維生素,還具有消除體內濕氣、清熱、強健脾胃、增強機體免疫力等功效。
紅豆,具有清熱解毒、健脾益胃、利尿消腫等多種功效,尤其擅長利水祛濕,它和薏米結合一起食用,做成薏米紅豆粥,祛濕效果事半功倍,所以,紅豆薏米粥,也是大家比較公認的祛濕、消除體內水腫的養生粥。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生薏米性質偏涼,不適合長期食用,尤其體質偏寒的人,長期食用生薏米會對身體健康不利,所以,如果長期食用薏米最好炒熟,就是用炒鍋,小火慢炒,炒到顏色微微發黃即可。
下面介紹紅豆薏米粥的製作方法,同時粥里還加了蓮子,蓮子有清心安神、健脾益腎的作用,不但給這款粥增加了營養,同時保健效果也更強了。
【熟薏米紅豆蓮子粥】
所需食材:薏米100克、紅豆80克、蓮子50克、糯米50克。
製作過程:
1、首先把薏米淘洗干凈,倒入一口乾凈無水的炒鍋中微火慢炒,期間要用鏟子不停翻拌,防止薏米炒糊,當看到薏米由亮白色逐漸轉至微黃時即可關火,盛出備用。為了每次用時方便,一次可以多炒些,密封玻璃缸保存。
2、電飯煲預約。因為薏米和紅豆雖然澱粉含量比較高,但其質地都比較堅硬,難於煮熟,也不易糊化,為了增加粥的口感,我少加了些糯米。把糯米、紅豆、蓮子三種食材洗凈,和薏米混合,一起倒入電飯煲中,接著添加純凈水,水的量可根據家裡人口數決定。
蓋上電飯煲的蓋子,插上電源,選擇八寶粥模式,調好預約時間即可。
第二天一鍋香噴噴的薏米紅豆蓮子粥就熬好了,非常簡單。尤其早晚喝一碗這樣綿密濃稠的粥,不僅補充了身體流失的水分,還能起到健脾、除濕、美容養顏、消除體內水腫、抵抗疾病等保健作用。
以上是我對「身體濕氣嚴重不利於健康,食用什麼可以有效去濕氣?」個人見解,希望對您有幫助,感謝您的閱讀。
3、跑步可以去濕氣嗎
體內有濕氣,跑步是可以改善的。
但最有效的還是拔火罐。跑步不適宜在早晨,因為人體經過一晚的休息,不能馬上適應劇烈的運動,一般在下午四五點鍾為宜,如果時間不允許,在睡前兩小時也好。跑步時間在30分鍾以上,能夠達到健身的效果,距離沒有具體要求,跑步初期不要過快,中期適當加速,後期慢跑,讓心率恢復正常,跑步後不要馬上補水,不要喝碳酸飲料。
(3)刮痧祛風濕擴展資料:
去濕氣的方法:
第1招:越懶越要運動
體內濕氣重的人大多數都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運動可以緩解人體的壓力,而且還可以促進器官運作,從而加速排出濕氣。比如跑步、瑜伽、太極等運動,有助於活化氣血循環,從而增加人體水分代謝。
第2招:飲食清淡適量
腸胃系統關繫到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發炎反應。
第3招:避環境的濕氣
我們人體內產生濕氣,除了自身代謝的問題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環境有關。經常在潮濕、陰冷的環境中,就容易導致濕氣入侵體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