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風濕邪致病特點

風濕邪致病特點

發布時間:2020-12-01 23:00:13

1、何為六淫?試述六淫致病的共同點,並述濕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

風、寒、暑、濕、燥、火,在正常情況下稱為六氣,是自然界六種不回同的氣答候變化。正常的六氣不易於致病,當氣候變化異常,六氣發生太過或不及,或非其時而其氣,以及氣候變化過於急驟,或在人體正氣不足,抵抗力下降時,六氣才能成為致病因素,侵犯人體發生疾病。這種六氣,便稱為「六淫」。淫,有太過和浸淫之意。由於六淫是不正之氣,所發又稱其為「六邪」,是屬於外感病的一類致病因素。

六淫致病,一般具有下列特點:
1.六淫致病多與季節氣候、居處環境有關。
2.六淫邪氣即可單獨侵襲人體而致病,又可兩種以上同時侵犯人體而致病。
3.六淫在發病過程中,不僅可以互相影響,而且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轉化。
4.六淫為病,多侵犯肌表,或從口鼻而入,或兩者同時受邪,故又有 「外感六淫」之說,其所致的疾病,稱為「外感病」。

2、中醫中濕邪的致病特點

(1)自然特徵
濕具有重濁、粘滯、趨下特性,為長夏主氣。從大暑、立秋、處暑,到白露四個節氣,為濕氣主令。濕與脾土相應。夏秋之交,濕熱熏蒸,水氣上騰,濕氣最盛,故一年之中長夏多濕病。濕亦可因涉水淋雨、居處傷濕,或以水為事。濕邪為患,四季均可發病,且其傷人緩慢難察。

(2)濕的性質和致病特徵
濕為陰邪,阻礙氣機,易傷陽氣,其性重濁粘滯、趨下。
①濕為陰邪,易阻氣機,損傷陽氣:濕性類水,水屬於陰,故濕為陰邪。濕邪侵及人體,留滯於臟腑經絡,最易阻滯氣機,從而使氣機升降失常。胸脅為氣機升降之道路,濕阻胸膈,氣機不暢則胸悶;濕困脾胃,使脾胃納運失職,升降失常,故現納谷不香、不思飲食、脘痞腹脹、便溏不爽、小便短澀之候。由於濕為陰邪,陰勝則陽病,故濕邪為害,易傷陽氣。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脾主運化水濕,且為陰土,喜燥而惡濕,對濕邪又有特殊的易感性,所以脾具有運濕而惡濕的特性。因此,濕邪侵襲人體,必困於脾,使脾陽不振,運化無權,水濕停聚,發為泄瀉、水腫、小便短少等症。「濕勝則陽微」,因濕為陰邪,易於損傷人體陽氣,由濕邪郁遏使陽氣不伸者,當用化氣利濕通利小便的方法,使氣機通暢,水道通調,則濕邪可從小便而去,濕去則陽氣自通。
②濕性重濁:濕為重濁有質之邪。所謂「重」,即沉重、重著之意。故濕邪致病,其臨床症狀有沉重的特性,如頭重身困、四肢酸楚沉重等。若濕邪外襲肌表,濕濁困遏,清陽不能伸展,則頭昏沉重,狀如裹束;如濕滯經絡關節,陽氣布達受阻,則可見肌膚不仁、關節疼痛重著等。所謂「濁」,即穢濁垢膩之意。故濕邪為患,易於出現排泄物和分泌物穢濁不清的現象。如濕濁在上則面垢、眵多;濕滯大腸,則大便溏瀉、下痢膿血粘液;濕氣下注,則小便渾濁、婦女黃白帶下過多;濕邪浸淫肌膚,則瘡瘍、濕疹、膿水穢濁等。
③濕性粘滯:「粘」,即粘膩:「滯」,即停滯。所謂粘滯是指濕邪致病具有粘膩停滯的特性。這種特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症狀的粘滯性。即濕病症狀多粘滯而不爽,如大便粘膩不爽,小便澀滯不暢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以及分泌物粘濁和舌苔粘膩等。二是病程的纏綿性。因濕性粘滯,蘊蒸不化,膠著難解,故起病緩慢隱襲,病程較長,往往反復發作或纏綿難愈。如濕溫,它是一種由濕熱病邪所引起的外感熱病。由於濕邪性質的特異性,在疾病的傳變過程中,表現出起病緩、傳變慢、病程長、難速愈的明顯特徵。他如濕疹、濕痹(著痹)等,亦因其濕而不易速愈。
④濕性趨下:水性就下,濕類於水,其質重濁,故濕邪有下趨之勢,易於傷及人體下部。其病多見下部的症狀,如水腫多以下肢較為明顯。他如帶下、小便渾濁、泄瀉、下痢等,亦多由濕邪下注所致。但是,濕邪浸淫,上下內外,無處不到,非獨侵襲人體下部。所謂「傷於濕者,下先受之」《素問·太陰陽明論》,只是說明濕性趨下,易侵陰位,為其特性之一而已。
濕為長夏主氣,與脾土相應。濕邪有阻遏氣機,易傷陽氣之性,其性重濁粘滯,且有趨下之勢。故濕邪為病,表現為人體氣機阻滯,脾陽不振,水濕停聚而胸悶脘痞、肢體困重、嘔惡泄瀉等,以及分泌物和排泄物如淚、涕、痰、帶下、二便等穢濁不清。

3、濕邪致病有何特點

濕有外濕、內濕來之分,外自濕為久居潮濕之地,外感語錄,或長期涉水淋浴水上作業所致;內濕為批樣不振,過事生冷或酗酒太過,水故雲華失職所生,聚而省市,停而成談,六而成因,繼而成水。濕邪侵入人體可以從漢化或熱化,批樣素需,過用含量葯物,濕邪易從漢化;胃熱,過用問早葯物,濕邪易從熱化。
肝炎的病因與病理變化,與濕熱關系最為密切。濕熱相合如油裹面,濕得熱愈甚,熱得濕潤愈彰,濕傷陽好奇熱上因洞穴,蠶眠不解,成為肝病加重向慢性轉化的重要原因。濕熱和諧,寓於肝膽,迫使膽汁不尋常道而外衣於基輔,遂成黃疸。濕熱可分為時鍾於熱、熱衷於濕與濕熱並重三星。時鍾者,那帶、厭油膩、頭中如果、肢體沉重、拊掌邊界、舌苔百你、賣花;熱中者,口渴吸引、小便段吃、答辯密接,可有發熱、舌苔黃你、買書;濕熱病蟲者,兩者症狀漸漸。關老醫生強調還應分清濕熱偏於中上二較,還是偏於中夏二較。

4、濕邪的致病特點為( )。

正確答案:B
解析:本題主要測試對六淫各自致病特點的掌握。善動乃風邪的致病特點;黏滯是濕邪的致病特點;升散是暑邪的致病特點;凝滯、收引是寒邪的致病特點。

5、寒邪,濕邪,暑邪,火邪的性質和致病的特點是什麼

風邪
凡具有輕揚開泄、善動不居的特點的外邪即為風邪。風邪侵犯人體多從皮毛而入,是六淫中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常為寒濕燥火(熱)等邪的先導,故為「六淫之首」。

風邪的致病特點:1、風為陽邪,輕揚開泄,易襲陽位。風性輕揚、向上、向外、升散,風邪侵犯機體可致機體腠理疏泄開張,表現為汗出惡風之症;從病位而言,風邪多侵犯人體的上部、肌表、腰背等陽位。2、風性善行數變。風邪具有行無定處、病位游移的特點。善行,是指風邪致病病位游移不定,易導致四肢關節疼痛,即為「行痹」。數變,是指風邪致病具有發病急、變化快的特點。3、風性主動。即風邪具有善動不居的特點。4、風為百病之長。原因有二:其一,風邪最易兼他邪合而傷人。其二,風邪襲人致病最多。
寒邪
凡具有寒冷、凝滯收引等特性的外邪稱為寒邪。

寒邪的致病特點:1、寒邪為陰邪,易傷陽氣。2、寒邪凝滯。寒邪侵襲易使人體氣血津液運行遲緩,凝滯阻塞而不通。「不通則痛」,因此,寒邪易引起「痛痹」。身體「得溫則行,得寒則凝」。3、寒性收引。寒邪侵犯人體可使機體的氣機收斂,腠理閉塞,經絡筋脈收縮而攣急。臨床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寒邪侵犯肌表,可致腠理閉塞,汗孔閉合,出現發熱惡寒,無汗等症狀。二是寒邪侵犯經絡,引起筋脈收縮攣急,氣血不通,見關節攣急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狀。
暑邪
凡夏季具有炎熱向上特性的外邪稱為暑邪。暑邪是火熱之邪的一部分,是在夏季常出現的致病邪氣。暑邪致病根據輕重分為兩種:一為傷暑,二為中暑。中暑病情為重。

暑邪的致病特點:1、暑為陽邪,其性炎熱。2、暑性升散,易傷津耗氣擾神。3、暑多挾濕。 夏季不僅氣候炎熱,而且是多雨的季節,使空氣中的濕度增加,故暑邪為病常兼挾濕邪同時侵犯人體而發病。
濕邪
凡具有重著粘滯等特性的外邪稱為濕邪。

濕邪的致病特點:1、濕邪為陰邪,易阻滯氣機,損傷陽氣。2、濕性重著。濕邪具有重著的特點,是指濕邪致病易使人體產生重著、沉重的特點。3、濕性粘滯。其中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指症狀上的粘滯,如濕滯大腸,大便粘膩不爽。其二,指病程的纏綿性。4、濕性趨下,易襲陰位。濕邪致病易傷人體下部。
燥邪
凡具有乾燥收斂、肅降等特性的外邪稱為燥邪。

燥邪的致病特點:1、燥性干澀,易傷津液。燥邪致病具有乾燥的特點,因此也易損傷津液。2、燥易傷肺。由於燥邪秋季襲人致病最多,而秋季的所主之臟為肺,肺為嬌臟,又與外界直接形通,最易受邪,因此,燥易傷肺。
火(熱)邪
凡具有炎熱向上等特性的外邪稱為火(熱)邪。

火(熱)邪的致病特點:1、火熱為陽邪,燔灼向上,易耗氣傷津。2、火性炎上。「火曰炎上」,因此火熱之邪具有燔灼向上的特點,易侵襲人體上部。3、火熱易傷風動血。「生風」是指熱邪侵犯人體易引起「肝風內動」,熱邪引起的肝風內動,又稱「熱極生風」。其生風的機理有兩點:一是熱邪耗傷津液,使筋脈失養,而出現手足顫動;二是熱盛易助陽,使肝陽升動不止,陽氣升動無制則化風。「動血」是指熱邪為病,易引起各種出血的病症,如吐血、便血、皮膚發斑等。其機理也有兩點:一是熱邪使血行加快,迫使血液妄行橫溢,容易導致出血;二是熱邪可灼傷血絡,使血出脈外。 4、火熱易擾心神。5、火邪易致瘡癰。

中醫除指六淫為病因外,也將六氣的特徵與該病症狀聯系起來認識而形成病證名稱,即風證、寒證、濕證、火證、燥證……等.這些病證與六淫有一定的因果關系,如風邪侵襲引起外感風寒,但有的並不要外感疾病而有類似風寒濕燥火的證候,如風疹塊,臨床表現起病急,消退快、瘙癢等,與風的「善行而數變」的特點相似,一般多認為是由風邪所致,由於臟腑陰陽氣血功能失調也可產生與外感六淫所具有的某些類似的性質和證候特點,中醫為區別外感六淫稱之為內風、內寒、內燥、內火、內濕等。以下所討論的以外感六淫為主,包括致病因素的特點和與病因相關的證候。

6、濕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分別是什麼?

濕邪乃六淫之一,具有重濁、黏滯、趨下的特性,為長夏之主氣。濕邪內侵犯人體,常表現為四肢容困重、脘腹痞滿、胸悶。濕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具體如下:濕為陰邪,其性重濁,這指出了濕邪致病的廣泛性。陰邪易傷陽氣,使人睏倦、乏力,肢體酸困沉重、頭重如裹。如果濕濁阻滯氣機,則胸悶、腹脹、脘痞、里急後重。濕濁困脾則,運化不行,因而,納呆泄瀉、水腫脹滿。污穢垢膩。排泄物和分泌物都穢濁不清,如尿混濁、便溏腸垢、下痢赤白、黃白帶下、膿痰濁涕、瘡瘍、濕疹等。黏滯纏綿。如兩便澀滯不爽、身熱不揚、病程遷延、纏綿難愈。

7、中醫中濕邪的致病特點

濕邪的性質和致病復特點  制 1.濕性重濁:濕邪犯表,則令人頭重身困,四肢酸楚,身不揚;若濕滯經絡,流注關節,則關節酸痛、沉重、活動不利,痛處不移;若濕流下焦,則小便混濁、不利、大便溏泄,或下利膿血,甚至婦人帶下粘稠腥穢等。
2.濕性粘滯:這一特性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濕病症狀多粘膩不爽,如患者表現為小便不暢,大便粘滯不爽等;二反映在病程上,遷延時日,纏綿難愈,如風濕病、濕溫病。
3.濕為陰邪,阻遏氣機,損傷陽氣:濕邪粘滯,留滯於臟腑經絡,常常阻遏氣機,使氣機升降無能,出現胸脘痞悶,小便短澀,大便溏而不爽等症狀。參考資料:互動百科

8、試述濕邪的性質和致病特徵。

濕證,是指感受濕邪所致的一類病證。因濕性重著,粘滯,易阻礙氣機,損傷陽氣回,故其病變常纏綿留著,不易答速去。
【臨術表現】傷濕,則頭脹而痛,胸前作悶,口不作渴,身重而痛,發熱體倦,小便清長,舌苔白滑,脈濡或緩。冒濕,則首如裹,遍體不舒,四肢懈怠,脈來濡弱,濕傷關節,則關節酸痛重著,屈伸不利。

9、中醫中濕邪的致病特點

濕邪致病有以下特點:
① 遏傷陽氣。濕為陰邪,傷人致病易於阻遏陽回氣之布達,同時,又答能損傷陽氣,故有「濕勝陽微」之說。
② 阻滯氣機。濕邪粘滯,每易妨礙臟腑氣化,阻滯氣機,影響升降,常見痞悶脹滿,吐瀉閉癃諸症。
③ 濕多兼他邪,以寒熱為主,濕熱之證尤多。濕為諸邪之窠臼,濕邪為患,每兼夾它邪,其中以寒熱暑邪尤多,濕與熱合則為濕熱,與寒結則成寒濕,為臨床最常見的濕邪致病證類,故《景岳全書》曰:「濕證最多,而辨證之法,其要唯二,則一曰濕熱,一曰寒濕而盡之矣」。證之臨床,二者之中,又以濕熱證更為多見,如外感濕熱病諸證、雜病之脅痛、黃疸、淋證、痢疾、帶下等等,皆與濕熱蘊結有密切關系。《醫林繩墨》引丹溪言:「六氣之中,濕熱為病,十常八九」,故濕多兼它邪,以其為有形之質,又具粘滯之性故也。

10、為什麼說濕邪致病常內外合邪?

所謂內邪,指的是伏留於人體內的致病因素。內伏之邪,所賅頗為廣泛,如痰飲、瘀血等。
外感病日久不愈,邪氣伏著不解,成為內伏之邪。如外受淫邪蘊而化熱,或濕熱外襲,直犯下焦,影響膀胱與腎的氣化,導致小便淋漓不暢,尿道熱澀疼痛,發為濕熱淋證。濕有纏綿之性,濕與熱合,膠結不解,伏著下焦。若遇外邪侵襲,每易引動下焦伏著之濕熱,以致淋證反復發作,經久不愈。若濕熱侵犯大腸,濕熱鬱蒸,損傷腸絡,血敗肉腐發為痢疾,邪伏不解,常因盛而致下痢赤白膿血粘液,反復發作,名曰休息痢。
邪自內生,伏著體內。人體內部因疾病而出現的病理產物,如果不能及時的祛除,而成為致病因素,導致其它疾病的發生。內生邪氣,以痰飲、瘀血、氣郁、郁熱、濕濁、食積以及砂石等較為常見。痰飲由於臟腑氣化失司,津液輸布障礙,停滯結聚而成。痰為有形邪氣,伏留體內,常結於臟腑,如宿痰伏肺,常因外感寒熱而引觸,使積痰內動,壅阻肺氣,阻塞氣道,發為哮病。故《證治匯補》說:「哮乃痰喘之久而長發者也。因內有壅塞之氣,外有非時之感,膈有膠固之痰,三者相合,閉拒氣道,博擊有聲,發為哮病」。瘀血內阻,妨礙臟腑,阻滯氣血,必然會影響正氣的抗病能力,從而易於招致外邪侵襲。氣機郁滯,氣化失常,臟腑功能失於協調,難以達到抗邪防病的最佳狀態。因此,也易招致邪襲。如情志不舒,肝氣郁結之人,多易感觸外邪,其感冒、外感發熱的發病比率明顯高於常人。內有蘊熱,熱壅氣滯,衛外不利,熱盛傷津,其抗禦外熱的能力下降,每每感受風熱燥邪,或感寒而迅即從熱化。故前人有「內里無伏熱,不易受外感」的說法。濕濁內伏,常責之脾運失健,而脾運失健,則抗禦濕邪的功能低下,此時外界濕邪則易內犯。約言之,內有伏著之邪,是招致外邪侵襲的重要因素,而體內邪氣常為外感邪氣的內應。

與風濕邪致病特點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