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類風濕除濕器

類風濕除濕器

發布時間:2020-12-01 18:03:41

1、一到冬季就犯關節炎病,聽人說與室內濕度有關,冬季室內濕度多少為佳呢?

研究發現,通常室溫在18℃至24℃之間、濕度50%至60%為宜,這時人體感覺最為舒適。寒冷的冬天到來了,老人們這個時候最怕冷,這個時候患有關節病的也會復發,尤其是南方濕冷的空氣更是備受煎熬。而最為常見的就是風濕關節病對濕度特別敏感 ,這個時候關節就開始酸脹疼痛,有時走起路來就比較困驗,我們當子女的看見就非常心疼,故需要防濕保暖,減少濕氣對身體的侵蝕,減輕關節疼痛。


濕度不當的危害:

濕度過大時:人體中的松果激素量也較大,使得體內甲狀腺素及腎上腺素的濃度相對降低,細胞就會「偷懶」,人就會感到無精打采,萎靡不振。長時間在濕度較大的地方(如高山、海島)工作、生活,還容易患風濕性、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濕痹症。

濕度過小時:蒸發加快,乾燥的空氣易奪走人體的水分,使人皮膚乾裂,口腔、鼻腔黏膜受到刺激,出現口渴、乾咳、聲啞、喉痛等症狀,所以在秋冬季乾冷空氣侵入時,極易誘發咽炎、氣管炎、肺炎等病症。

現在很多空調都有獨立的除濕功能, 其工作原理也很簡單,就是利用空調製冷劑在蒸發時吸收熱量,使蒸發器表面溫度降低,而室內的空氣遇冷化成水,經出水管而排出室外,通過蒸發器被冷卻了的空氣再加熱到原來的溫度,然後再送入室內,如此不斷地循環大量地除去空氣中的濕氣,且溫度還能達到設定的溫度。



2、風濕性關節炎與類風濕關節炎有什麼不同區別在那裡都有什麼偏方

1.類風濕和風濕有某些相似之處,如都有風、寒、濕外因及關節疼痛,但兩者有本質的不同。 一、病因不同:風濕病多數應稱風寒濕性關節痛,寒冷地區絕大部分是這類風濕病,不累及心臟、不破壞骨質、絕大多數可治癒,從中醫角度看風濕病屬寒痹症,而類風濕和強直性脊柱炎屬熱痹症,即使有畏寒症狀也是真熱假寒或里熱外寒。有少數風濕熱病人系鏈球菌感染所致,而類風濕屬自身免疫病。 二、病理和症狀不同:風濕病是脈道內血液循環不暢陰寒而痛。類風濕是脈道外有異物壓迫脈道不通而痛。從外觀看風濕病初期不腫,後期關節也不變形。 類風濕初期手指、足趾小關節呈現對稱性腫脹,後期關節變形,風濕病脈象常見沉遲,類風濕脈象常見細數。 三、治療法則不同:風濕病用一般抗風濕西葯或中醫祛風散寒、活血化瘀葯常能速愈,而類風濕用一般抗風濕中西葯不但不能治癒,有時反而會越治越重。 2.風濕性關節炎與類風濕性關節炎雖然僅有一字之差,但意思完全不同。 風濕性關節炎是風濕熱的一種表現。風濕熱是由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所引起的全身變態反應性疾病,病初起時常有咽峽炎、丹毒等感染病史。風濕熱起病較急,且多見於青少年。風濕性關節炎可侵犯心臟,引起風濕性心臟病,並有發熱、皮下結節和皮疹等表現。風濕性關節炎有兩個特點:一是關節紅、腫、熱、痛明顯,不能活動,發病的部位常常是膝、髖、踝等下肢大關節,其次是肩、肘、腕關節,手足的小關節少見;二是疼痛遊走不定,一段時間是這個關節發作,一段時間是那個關節不適,但疼痛持續時間不長,幾天就可消退。血化驗血沉加快,抗「O」滴度升高,類風濕因子陰性。治癒後很少復發,關節不遺留畸形,有的病人可遺留心臟病變。 類風濕性關節炎則屬於自身免疫性疾病,雖不屬於遺傳性疾病,但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多發生於20~40歲女性。早期症狀多為關節疼痛、腫脹、發僵、活動不便,時輕時重,反復發作,遷延不愈,常遺留骨關節強直畸形。雖然少數病人可有心血管疾病,但絕大多數病人無心臟症狀,類風濕因子陽性。 由此可見,風濕與類風濕雖然都是關節炎,都有關節疼痛症狀,但並不是同一種病,不能混為一談 目前中醫辨證分型比較趨於一致,主要分為以下六型: 1、風寒濕型 關節腫痛,遊走不定或痛有定處,遇寒加重,得熱則減,關節屈伸不利或局部發涼,四肢關節深重,局部肌膚麻木不仁,全身畏寒怕冷,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膩,脈象沉緊或沉緩。 治法:祛風除濕,散寒通絡。 處方:麻黃6克,細辛3克,桂枝10克,獨活10克,桑枝15克,威靈仙15克,白術15克,茯苓30克,甘草10克。 加減:關節劇痛加炙川烏、杭白芍;關節疼痛遊走不定加秦艽、海風藤;關節麻木漫腫加薏苡仁、蒼術。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2、風濕熱型 起病較急,關節腫脹,疼痛劇烈,局部灼熱發紅,手不可近,活動受限,兼有發熱口渴,煩悶不安,喜冷惡熱,小便短赤。舌質偏紅,舌苔白乾或黃糙,脈滑數或濡數。 治法:清熱祛風,除濕通絡。 處方:防己15克,知母15克,生地30克,玄參20克,獨活9克,桑枝15克,桂枝6克,忍冬藤30克,秦艽15克,茯苓15克,甘草3克。 加減:熱盛加石膏、生地;血沉增快可酌加土茯苓、黃柏、龍膽草。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3、氣血兩虛 關節疼痛,腫脹變形,行握俱艱,面色眺白,心悸乏力,身疲睏倦。舌體胖大,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弦緊。 治法:益氣補血,散寒除濕通絡。 處方:人參6克,黃芪20克,當歸15克,茯苓20克,白術20克,雞血藤20克,熟地15克,羌、獨活各15克,桂枝9克。 加減:心悸乏力加炙遠志、龍眼肉;關節疼痛甚加制乳香、沒葯;面色眺白、少氣無力加全當歸,並加重黃芪用量。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4、脾腎陽虛 關節忡痛,長期反復難愈,病變骨節僵硬,活動受限,屈伸不利,疼痛悠悠,同時見面色淡白,肌肉瘦削,神倦乏力,納食減少,畏寒,腰腿酸軟,大便溏薄,小便清長,夜尿頻。舌質淡,苔薄白,脈象沉細弱。 治法:溫陽益氣,疏經通絡。 處方:生黃芪20克,白術、桂枝、制川烏、防己各15克,桑枝30克,當歸、白芍各12克,炙甘草10克。 加減:大便溏薄加扁豆;夜尿頻數加補骨脂、吳茱萸。.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5、肝腎陰虛 關節疼痛難愈或拘攣不利,局部常有輕度灼熱紅腫,疼痛多以夜間為明顯,同時伴有形體羸瘦,頭暈目眩,耳鳴咽干,心煩少寐,手足心熱,腰膝酸軟。舌質紅,少苔或無苔,脈象細數。 治法:滋養肝腎,和血通絡。 處方:生地30克,玄參20克,防己15克,石斛15克,雞血藤、15克,當歸15克,川牛膝15克,茯苓15克,澤瀉12克,知母9克,黃柏9克。 加減:頭昏眼花加枸杞子、杭菊花;午後煩熱可酌加女貞子、旱蓮草;骨蒸勞熱加地骨皮、杭白芍。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6、痰瘀交阻 痹證歷時較長,關節強直,關節周圍呈黯黑,疼痛劇烈,筋健僵硬,肌肉萎縮,或見關節畸型,或出現皮下結節,全身情況較差。舌質紫暗有瘀斑,脈來濡澀。 治法:活血化瘀,祛痰通絡。 處方:桃仁12克,紅花6克,川芎9克,地龍10克,半夏12克,白芥子12克,制乳沒各6克,當歸12克,烏梢蛇12克,蜈蚣粉0.6克(吞)。 加減:頭昏、面色晦暗酌加炙黃芪、赤芍;肌肉萎縮加黨參、白術;關節疼痛甚加虎杖、鹿銜草;皮下有結節可酌加王不留行。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專方治療: (1)益腎蠲痹九 組成:熟地黃、仙靈脾、鹿銜草、淡蓯蓉、當歸、蜂房、蘄蛇、地鱉蟲、僵蠶、蜣螂、炮山甲、全蠍、蜈蚣、地龍、甘草等適量。 用法:上葯共研極細末,泛丸如綠豆大。每服6克,1日2次,飯後服。 (2)螞蟻丸 組成:螞蟻50克,人參1克,黃芪7.5克,當歸4克,雞血藤7.5克,淫羊藿5克,巴戟天5克,薏苡仁5克,丹參7.5克,制川烏2.5克,威靈仙5克,蜈蚣2.5克,牛膝2.5克。 用法:上葯碾碎過篩,煉蜜調和為丸,每丸重12克。每日服1丸。服葯時將核桃1個去皮殼,大棗1枚去核,葯1丸切極碎,盛碗中,打入雞蛋1個攪勻,蒸成蛋糕狀,用白開水或小米粥空腹送服,3個月為一療程。 (3)雷公藤合劑 組成:雷公藤2500克,制川、草烏各320克,紅花、炒杜仲各180克,當歸、生黃芪各180克。 用法:上葯加水7500毫升,煎取葯汁3000毫升;葯渣再加水7500毫升,煎取葯汁5000毫升;葯渣第3次加水4000毫升,煎取2000毫升。三次共取葯汁10000毫升,冷卻後加人50~60度白酒1000毫升,混勻分裝入洗凈白鹽水瓶中,有效期1年,毋需加防腐劑。臨服時每瓶合劑加白(冰)糖100克,溶化後分服。
記得採納啊

3、得了風濕痛,平時應該如何護理?

由於風濕是濕氣在身體里長期堆積所形成的一種疾病,所以想要很好的護理風濕的話,那麼首先應該做到保護好我們的身體不被濕氣再次入侵。簡單的說就是應該隨著天氣的變化為自己增減衣物,做好防寒保暖,晚上睡覺的時候盡量要蓋好被子,尤其是在夏天的時候千萬不要開著窗子睡覺,另外如果有空調的家庭,也盡量不要開著空調睡,因為空調所吹出來的冷氣也含有大量的濕氣。當然除了這一點之外,我們還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經常汗蒸

正確的汗蒸方法可以有效的去除我們體內的濕氣,所以我建議大家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每隔一段時間去汗蒸一次,每次汗蒸的時間最好不要低於20分鍾,雖然這種做法不可能完全的去除體內的濕寒體質,但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我們身體表面的濕氣去除,也就是說阻止了體內濕氣繼續加重的可能。

2、針灸除濕

除了汗蒸以外,利用針灸去除體內的濕氣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這是因為針灸可以通過刺激穴位來導出我們體內所含有的大量濕氣,不過這種方法需要注意的是,由於針灸只有很多專業技術含量比較高的老中醫才能很好的掌握,所以我們在使用這種方法的時候,需要盡量找一些正規的中醫醫院,讓一些有經驗的老中醫去針灸。

3、經常吃一些除濕的食物

最後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可以通過經常吃一些除濕的食物來去除體內的濕氣,比如說薏米就是去除體內濕氣的一種最好的食物,如果我們有風濕或者體內濕氣過重的情況的話,那麼也可以通過經常吃薏米來達到祛除濕氣的效果,例如我們可以在早上用薏米煮一些粥喝,這樣長期堅持6個月左右就會有明顯的效果。

與類風濕除濕器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