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風濕熱熱行

風濕熱熱行

發布時間:2020-12-01 13:38:47

1、風濕關節炎與類風濕關節炎有什麼不同區別在那裡都有什麼偏方

1.類風濕和風濕有某些相似之處,如都有風、寒、濕外因及關節疼痛,但兩者有本質的不同。 一、病因不同:風濕病多數應稱風寒濕性關節痛,寒冷地區絕大部分是這類風濕病,不累及心臟、不破壞骨質、絕大多數可治癒,從中醫角度看風濕病屬寒痹症,而類風濕和強直性脊柱炎屬熱痹症,即使有畏寒症狀也是真熱假寒或里熱外寒。有少數風濕熱病人系鏈球菌感染所致,而類風濕屬自身免疫病。 二、病理和症狀不同:風濕病是脈道內血液循環不暢陰寒而痛。類風濕是脈道外有異物壓迫脈道不通而痛。從外觀看風濕病初期不腫,後期關節也不變形。 類風濕初期手指、足趾小關節呈現對稱性腫脹,後期關節變形,風濕病脈象常見沉遲,類風濕脈象常見細數。 三、治療法則不同:風濕病用一般抗風濕西葯或中醫祛風散寒、活血化瘀葯常能速愈,而類風濕用一般抗風濕中西葯不但不能治癒,有時反而會越治越重。 2.風濕性關節炎與類風濕性關節炎雖然僅有一字之差,但意思完全不同。 風濕性關節炎是風濕熱的一種表現。風濕熱是由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所引起的全身變態反應性疾病,病初起時常有咽峽炎、丹毒等感染病史。風濕熱起病較急,且多見於青少年。風濕性關節炎可侵犯心臟,引起風濕性心臟病,並有發熱、皮下結節和皮疹等表現。風濕性關節炎有兩個特點:一是關節紅、腫、熱、痛明顯,不能活動,發病的部位常常是膝、髖、踝等下肢大關節,其次是肩、肘、腕關節,手足的小關節少見;二是疼痛遊走不定,一段時間是這個關節發作,一段時間是那個關節不適,但疼痛持續時間不長,幾天就可消退。血化驗血沉加快,抗「O」滴度升高,類風濕因子陰性。治癒後很少復發,關節不遺留畸形,有的病人可遺留心臟病變。 類風濕性關節炎則屬於自身免疫性疾病,雖不屬於遺傳性疾病,但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多發生於20~40歲女性。早期症狀多為關節疼痛、腫脹、發僵、活動不便,時輕時重,反復發作,遷延不愈,常遺留骨關節強直畸形。雖然少數病人可有心血管疾病,但絕大多數病人無心臟症狀,類風濕因子陽性。 由此可見,風濕與類風濕雖然都是關節炎,都有關節疼痛症狀,但並不是同一種病,不能混為一談 目前中醫辨證分型比較趨於一致,主要分為以下六型: 1、風寒濕型 關節腫痛,遊走不定或痛有定處,遇寒加重,得熱則減,關節屈伸不利或局部發涼,四肢關節深重,局部肌膚麻木不仁,全身畏寒怕冷,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膩,脈象沉緊或沉緩。 治法:祛風除濕,散寒通絡。 處方:麻黃6克,細辛3克,桂枝10克,獨活10克,桑枝15克,威靈仙15克,白術15克,茯苓30克,甘草10克。 加減:關節劇痛加炙川烏、杭白芍;關節疼痛遊走不定加秦艽、海風藤;關節麻木漫腫加薏苡仁、蒼術。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2、風濕熱型 起病較急,關節腫脹,疼痛劇烈,局部灼熱發紅,手不可近,活動受限,兼有發熱口渴,煩悶不安,喜冷惡熱,小便短赤。舌質偏紅,舌苔白乾或黃糙,脈滑數或濡數。 治法:清熱祛風,除濕通絡。 處方:防己15克,知母15克,生地30克,玄參20克,獨活9克,桑枝15克,桂枝6克,忍冬藤30克,秦艽15克,茯苓15克,甘草3克。 加減:熱盛加石膏、生地;血沉增快可酌加土茯苓、黃柏、龍膽草。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3、氣血兩虛 關節疼痛,腫脹變形,行握俱艱,面色眺白,心悸乏力,身疲睏倦。舌體胖大,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弦緊。 治法:益氣補血,散寒除濕通絡。 處方:人參6克,黃芪20克,當歸15克,茯苓20克,白術20克,雞血藤20克,熟地15克,羌、獨活各15克,桂枝9克。 加減:心悸乏力加炙遠志、龍眼肉;關節疼痛甚加制乳香、沒葯;面色眺白、少氣無力加全當歸,並加重黃芪用量。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4、脾腎陽虛 關節忡痛,長期反復難愈,病變骨節僵硬,活動受限,屈伸不利,疼痛悠悠,同時見面色淡白,肌肉瘦削,神倦乏力,納食減少,畏寒,腰腿酸軟,大便溏薄,小便清長,夜尿頻。舌質淡,苔薄白,脈象沉細弱。 治法:溫陽益氣,疏經通絡。 處方:生黃芪20克,白術、桂枝、制川烏、防己各15克,桑枝30克,當歸、白芍各12克,炙甘草10克。 加減:大便溏薄加扁豆;夜尿頻數加補骨脂、吳茱萸。.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5、肝腎陰虛 關節疼痛難愈或拘攣不利,局部常有輕度灼熱紅腫,疼痛多以夜間為明顯,同時伴有形體羸瘦,頭暈目眩,耳鳴咽干,心煩少寐,手足心熱,腰膝酸軟。舌質紅,少苔或無苔,脈象細數。 治法:滋養肝腎,和血通絡。 處方:生地30克,玄參20克,防己15克,石斛15克,雞血藤、15克,當歸15克,川牛膝15克,茯苓15克,澤瀉12克,知母9克,黃柏9克。 加減:頭昏眼花加枸杞子、杭菊花;午後煩熱可酌加女貞子、旱蓮草;骨蒸勞熱加地骨皮、杭白芍。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6、痰瘀交阻 痹證歷時較長,關節強直,關節周圍呈黯黑,疼痛劇烈,筋健僵硬,肌肉萎縮,或見關節畸型,或出現皮下結節,全身情況較差。舌質紫暗有瘀斑,脈來濡澀。 治法:活血化瘀,祛痰通絡。 處方:桃仁12克,紅花6克,川芎9克,地龍10克,半夏12克,白芥子12克,制乳沒各6克,當歸12克,烏梢蛇12克,蜈蚣粉0.6克(吞)。 加減:頭昏、面色晦暗酌加炙黃芪、赤芍;肌肉萎縮加黨參、白術;關節疼痛甚加虎杖、鹿銜草;皮下有結節可酌加王不留行。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專方治療: (1)益腎蠲痹九 組成:熟地黃、仙靈脾、鹿銜草、淡蓯蓉、當歸、蜂房、蘄蛇、地鱉蟲、僵蠶、蜣螂、炮山甲、全蠍、蜈蚣、地龍、甘草等適量。 用法:上葯共研極細末,泛丸如綠豆大。每服6克,1日2次,飯後服。 (2)螞蟻丸 組成:螞蟻50克,人參1克,黃芪7.5克,當歸4克,雞血藤7.5克,淫羊藿5克,巴戟天5克,薏苡仁5克,丹參7.5克,制川烏2.5克,威靈仙5克,蜈蚣2.5克,牛膝2.5克。 用法:上葯碾碎過篩,煉蜜調和為丸,每丸重12克。每日服1丸。服葯時將核桃1個去皮殼,大棗1枚去核,葯1丸切極碎,盛碗中,打入雞蛋1個攪勻,蒸成蛋糕狀,用白開水或小米粥空腹送服,3個月為一療程。 (3)雷公藤合劑 組成:雷公藤2500克,制川、草烏各320克,紅花、炒杜仲各180克,當歸、生黃芪各180克。 用法:上葯加水7500毫升,煎取葯汁3000毫升;葯渣再加水7500毫升,煎取葯汁5000毫升;葯渣第3次加水4000毫升,煎取2000毫升。三次共取葯汁10000毫升,冷卻後加人50~60度白酒1000毫升,混勻分裝入洗凈白鹽水瓶中,有效期1年,毋需加防腐劑。臨服時每瓶合劑加白(冰)糖100克,溶化後分服。
記得採納啊

2、流鼻血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你好。鼻子出血也是臨床常見症狀之一。

引起鼻子出血的原因也很多。一般來說,單側鼻腔出血多是鼻子局部原因引起的,雙側鼻腔同時出血則以全身性的疾病為多見,鼻子的前部份出血以兒童、青年為多,常以外傷、鼻炎和維生素缺乏引起,鼻子的後部份出血多見於成年或老年患者,多由高血壓、動脈硬化等病引起。

另外,氣候變化、情緒激動、疲勞、打噴嚏、甚至擤鼻、喝酒等都可以成為鼻子出血的誘因。

鼻子出血其病因可歸納為局部原因和全身原因。
一.
局部原因:
①鼻部受到外傷撞擊或挖鼻過深或挖鼻過重。
②鼻中隔彎曲或有嵴、距狀突,因局部粘膜菲薄,受空氣刺激後易於出血。
③患急性鼻炎、萎縮性鼻炎者易出血。
④少數病例是由鼻腔、鼻竇或鼻咽部腫瘤引起出血,如血管瘤、惡性腫瘤等。
二.
全身原因:
①動脈壓過高,
②靜脈壓升高。
③患急性發熱性傳染病。
④血液疾患,如白血病、血友病、各種紫癜等。
⑤肝、脾疾患及風濕病。

由於鼻子出血的原因比較復雜,且五官科疾病的直觀性又很強,建議還是去醫院的五官科作詳細的檢查和確診再作治療,最好不宜盲目用葯。

飲食方面忌食辣椒,腥,酒。

多吃含維生素C及維生素A的食物:菠菜、大白菜、小白菜、白蘿卜、生薑、蒜、韭菜、香菜、糯米、山葯、大棗、蓮子、意仁、紅糖和桂圓等。

鼻子出血的時候,應該先用外治方法止住出血,再依據具體情況,辨證施治。

祝你康復!

3、怎樣補辦兒童保健手冊

1、去當時建檔時所在的社區衛生院說明自己的補辦理由,需要帶好家長的身份證、戶口本、孩子出生證明等材料。具體材料還需要看下當地衛生院的要求

2、另外,在衛生院只是補辦了工本,里邊的一些孕檢記錄需要去當時檢查的醫院補錄,一般電腦里都有記錄。

3、寶寶出生後的每月體檢記錄需要去免疫接種的地方補錄,這里一般電腦上也會有詳細記錄。

4、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地方已經實行了全網查詢 ,可以在一個地方直接查詢出所有記錄。但無論哪一種,都需要帶齊所有材料。最好提前打電話確認或預約 。

注意事項:每個地方辦理流程都不同,最好提前預約 。

(3)風濕熱熱行擴展資料:

兒童保健工作手冊:

《兒童保健工作手冊》是2010年5月1日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曉丹。本書適用於兒童保健工作的醫護工作者和關注兒童保健的所有同仁。

內容介紹:

《兒童保健工作手冊》全書12章,64節。內容的編寫以兒童生命成長周期為框架,涵蓋了體格生長發育、神經心理發育、生活行為規范、膳食營養安排、基礎計劃免疫、意外傷害防範、常見疾病防治以及兒童保健技術等知識和技術。

《兒童保健工作手冊》具有章節銜接順暢、內容簡明扼要、技術操作規范、文字條理清晰、便於查閱使用等特點。

(資料來源:網路:兒童保健手冊)

4、經常流鼻血,怎麼樣才能好?

病情分析:你抄好:經常流鼻血,有可能是因為空氣比較乾燥,鼻粘膜也比較乾燥、脆弱,容易出血。可以到醫院開一些石蠟油或薄荷油塗抹鼻腔,也可以請醫生檢查後,燒一下鼻腔內的血管,以避免頻繁出血。指導意見:還應該查一個血常規是否有血液系統的疾病。看看五官科的醫生是否有鼻中隔偏曲等。平常應該多喝水和多吃蔬菜和避免扣鼻腔。

與風濕熱熱行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