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可出現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可出現

發布時間:2020-12-01 02:11:13

1、類風濕關節炎還有哪些病變?

1、類風濕性關節炎可引發腎病;類風濕關節炎出現腎功能障礙,多與長期使用抗類風濕葯和非甾體消炎鎮痛葯有關。停止用葯後,即可逐漸改善。長期使用非甾體消炎鎮痛葯,也有可能引起間質性腎炎,雖然進展緩慢,但可導致腎功能衰竭,因此老年人和有腎病患者應慎重使用。2、類風濕性關節炎可引發皮膚病;具有代表性的為類風濕結節。另外,惡性類風濕性關節炎可引起壞死性脈管炎,出現一種紫癜、潰瘍和壞疽混合存在的皮膚病變,多見下肢下13部位。3、類風濕性關節炎可引發眼病;類風濕也能累及眼睛,約15%患者可出現乾燥綜合征,從而引起角膜和結膜乾燥不適,少數患者可並發鞏膜炎、虹膜炎,多發生在角膜邊緣2~3毫米處。4、類風濕性關節炎可引發呼吸道疾病;多見胸膜炎和間質性肺炎,特別是長期患病的老年人。5、類風濕性關節炎可引發神經系統疾病;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往往出現神經功能障礙。其原因與頸椎壓迫脊髓或因滑膜炎、肌腱滑膜炎壓迫周圍神經,都可出現神經功能障礙。6、類風濕性關節炎可引發心臟病;類風濕關節炎並發心包炎可高達20%~50%,少數還形成類風濕結節,多數無症狀,往往在心臟超聲檢查時發現。但也有引起左心衰竭的可能。類風濕性關節炎六大病變

2、典型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開始往往是關節局部比較輕微的酸痛和僵硬,病情交替地緩解與復發,逐漸加重,常伴有倦怠乏力、食慾減退、發熱、貧血、體重減輕等全身症狀。

(1)關節炎的臨床表現

①晨僵現象與關節僵硬。所有類風濕患者都有這種表現,是重要的診斷依據之一。其特點是於早晨或睡醒後出現關節僵硬,活動不靈活,嚴重時可有全身僵硬感,起床後經活動或溫暖後,即覺緩解或消失。晨僵現象表明類風濕病變在活動,晨僵持續時間的長短與病變嚴重程度是一致的。晨僵常伴有肢端或指(趾)發冷和麻木感。晨僵可分為三度:輕度晨僵,起床活動1 小時內晨僵緩解或消失;中度晨僵,起床後活動1 ~ 6 小時內晨僵緩解或消失;重度晨僵,起床後6 小時以上,晨僵緩解或消失,或終日晨僵。

②關節腫脹或疼痛。這也是幾乎所有類風濕患者的必備症狀。

絕大多數患者是以關節腫脹開始發病的。腫脹是由關節腔內滲出液增多及關節周圍軟組織炎症改變而致,表現為關節周圍均勻性腫大,手指近端指關節的梭形腫脹是類風濕患者的典型症狀之一。關節疼痛的輕重通常與其腫脹的程度相平行,關節腫脹愈明顯,疼痛愈重,甚至劇烈疼痛。由於劇疼,當別人伸手去觸摸他的關節時,患者就用手擋起來保護或回縮。若讓其主動活動關節,有時還可勉強地伸屈。

臨床上要注意有無自發痛與活動痛。自發痛即關節不活動時或在安靜自然位置狀態下也痛,有時甚至從睡眠中疼醒,這表明病變發展較快或急,且較嚴重;活動痛即當活動關節時才覺疼痛,這表明關節炎症比較輕或趨於緩解。

類風濕關節痛的特點是活動後減輕,休息後剛開始活動時又加重,如久坐後站立起步和行走則困難,患者常「坐下起不來,起來坐不下;手指與肘屈曲過久以後,剛伸直時疼痛加重。」但這些現象經活動片刻後即減輕,逐漸活動自如,走路的步伐也可加快。關節晨僵和腫痛嚴重時,患者部分或全部喪失自理生活的能力。關節痛在早晨、夜裡和陰天下雨、寒冷、受凍尤其是感冒時加重。

檢查時可見關節腫脹,局部多半不紅,呈皮膚本色;也有發紅或微紫的,這多見於小兒的足拇或手指關節腫脹時。關節觸之發熱,觸疼或明顯壓疼。關節積液時有明顯的波動感,尤以膝關節明顯。

關節腫脹在四肢小關節最易檢查出來,而肩髖關節腫脹卻不易查出。

③受累關節。類風濕病可累及人體全身187 個滑液關節的任何一個,包括構成關節的滑膜、軟骨、骨及肌腱、韌帶、滑囊、肌膜都可受到侵犯。常見受累發病的關節是指趾、拇、踝、腕、肘、膝、髖、顳頜、胸肋、頸和肩。有人統計,約有30% 的患者首起發病的是指關節;26% 的患者首起發病的是膝關節;10% 的患者首起發病的是腕關節。類風濕起病時多為1 ~ 3 個關節,以後受累關節的數目絕大多數患者為4 ~ 10 個以上關節。據記載,類風濕極少侵犯遠端指、趾關節。

④關節炎轉移。即關節炎從一個關節發展到另一個關節,有以下三個特點。

遊走性:早期關節疼痛(無腫脹)的遊走性比較明顯,遊走間隔期比較短,多半在1 ~ 3 天,很少超過1 周。一旦關節出現腫脹後,則腫脹在這個關節上持續的時間較長,首先發病後的第一個關節腫脹多半持續3 個月至一年以上,這一點是區別其他關節炎的重要特徵。第一個關節腫脹發病後,多半經1 ~ 3 個月才能轉移到另一個或另一對關節,即關節腫脹的遊走間隔期在1 個月以上,這是區別於其他關節炎的另一重要特點。此後,關節腫痛像「接力賽」一樣,這個腫痛還未消失,另一個或幾個關節又開始發生腫痛。

對稱性:關節炎的遊走(轉移)經常是對稱性的,除早期遊走性疼痛之外,關節痛很少是非對稱的。單關節炎少見。

相互制約現象:第一個關節腫脹轉移到另一個關節之後,該(第一個)關節的腫痛較快(1 ~ 3 天)減輕,數周至數月後可全消退,而新發病的關節腫痛漸趨嚴重。

⑤關節摩擦音。類風濕的關節炎症期,運動關節時檢查者的手常可感到細小的捻發音或有握雪感,以肘、膝關節為典型,此表明關節存在炎症。有的關節炎症消退後,活動關節可以聽到或觸到嘎嗒聲響,這在指和膝關節、髖關節最明顯,可能是類風濕伴有骨質增生所致。

⑥關節功能與活動受限。在早期,關節發生腫脹時,多數患者因劇痛不敢活動,關節功能受到限制,一般來說關節活動受限的程度與炎症程度相一致。晚期關節活動受限,主要由於關節強直和各種畸形所致。關節強直和畸形的程度與是否得到及時正確的醫療指導、是否注意功能鍛煉、病情進展的快慢等因素有關。關節功能嚴重障礙時,患者部分或全部喪失生活自理的能力或卧床不起,患者翻身、起床、穿衣、結解紐扣、梳頭、刷牙、拿碗拿筷、吃飯、洗衣、彎腰、行走都發生困難。

常見的畸形有「類風濕手」「類風濕足」等。類風濕手的畸形特徵如下。

鵝頸畸形:掌指關節屈曲,近端指關節過伸和遠端指關節屈曲,從側面看手指的形狀很像鵝的頸部。

扣眼畸形:近端指關節屈曲,遠端指關節過伸,手呈扣眼狀。

鰭形手:初起僅見掌指關節與近端指關節梭形腫脹,以後逐漸向尺側偏斜,形如魚鰭,嚴重者可向腕關節發展。類風濕足的畸形特徵為跖趾關節半脫位及拇趾關節外翻,以及向腓側偏移和跖趾關節偏向跖側,可引起嚴重的疼痛及步行困難。

(2)關節周圍病變

①類風濕皮下結節。多見於類風濕高度活動,血沉持續增快和類風濕因子陽性時,是確定類風濕與判斷病變活動的標准之一。類風濕皮下結節的發病率為5% ~ 25%,其大小約為0.2cm ~ 3cm,猶如扁豆、花生米、胡桃,呈圓形或卵圓形,通常如骨樣堅硬,無痛,可活動。其數目一至數十個不等,多見於關節周圍,尤其是肘關節鷹嘴處、腕關節、指關節伸側。另外,全身的結締組織均可出現。

②關節附近肌肉萎縮及肌無力。關節附近的肌肉萎縮和肌無力出現的速度較快,有的於10 ~ 12 天即可發生,數周後多半是明顯的,並以伸肌萎縮為著。肌萎縮常伴有疼痛、灼熱感、僵硬、無力、知覺過敏或減退、肌肉緊張或壓痛。肌無力常表現為握力減退,兩下肢行走不能持久、發軟或膝有突然跪倒現象。因此,臨床上將雙手握力和步行時間作為治療效果的指標。在肌萎縮的基礎上,會發生肌硬化和攣縮。由於肌萎縮、攣縮和關節脫位,致使指、趾或四肢關節向外側偏位。

③骨受累。類風濕患者可發生股骨頭和其他部位的骨無菌(缺血)性壞死,嚴重時可導致殘廢。類風濕嚴重的骨質疏鬆,常引起骨痛、關節活動受限、自發性骨折

3、類風濕關節炎發作時全身有哪些表現?

累風濕關節炎發作時,全身有哪些表現?關節疼痛,關節部位,中大,渾身不舒服

4、類風濕性關節炎會出現哪些症狀?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和關節周圍組織的非感染性炎症為主的全身性疾病,如累及其他臟器,可引起心包炎、心肌炎、胸膜炎,還可並發血管炎以及末梢神經損害等。

本病患者可出現關節症狀和關節外症狀。

關節症狀的早期表現為:對稱性多關節紅腫熱痛,常見四肢小關節指間近端關節梭形腫脹,掌指(跖趾)、腕、膝、肘、踝甚至顳頜關節等腫痛。晨起關節僵硬,午後逐漸減輕,為本病重要特徵。中、晚期表現為:隨著病情進展轉為慢性、遷延性,關節滑膜滲出發展為增殖、肉芽病變,關節活動受限,繼而侵蝕骨、軟骨,引起關節面移位及脫臼,加上韌帶、關節囊及關節周圍組織破壞,致使關節變形。

5、類風濕關節炎是怎麼患上的?

類風濕關節炎的特點是對稱性小關節腫脹,疼痛,而且以近端指間關節,掌指關節最容易早期受累,隨著病史的延長,可累及其他多個關節,比如腕,膝,肩,肘,踝關節。成都風濕醫院說到這種關節受累主要表現於侵蝕性滑膜炎,病程晚期可以出現關節的畸形及損毀,表現為天鵝頸,紐扣花畸形,嚴重影響了病友們的生活質量。

6、哪些食物可使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症狀緩解?

不飽和的長鏈脂肪酸,如魚油、夜櫻草油等,以及某些微量元素,如硒可使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症狀緩解,可減少疼痛和腫脹的關節數目,減少晨僵的時間,增強握力,延緩疲勞等,但是並不能改變病程。

(1)脂肪酸,特別是一些必需脂肪酸在花生四烯酸的代謝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炎性疾病中,某些脂肪酸可以影響前列腺素及白三烯等炎性介質的產生,影響某些細胞因子,如IL-1、腫瘤壞死因子(TNF)等的生成,進而影響炎症反應。調整攝入脂肪酸的種類和數量,可以改變RA 患者的臨床症狀。

(2)魚油含有豐富的長鏈不飽和脂肪酸,特別是廿碳五烯酸(EPA)和廿二碳六烯酸(DHA)。Kremer 首次用雙盲試驗法驗證了廿碳五烯酸有緩解RA 症狀的作用。與炎症有關的前列腺素和白三烯主要是從食物中的花生四烯酸在環氧化酶或脂氧化酶的作用下而產生的。廿碳五烯酸、廿二碳六烯酸的作用就在於可以與花生四烯酸阻止這些炎性介質的生成,或只產生對炎性反應較弱的介質如LTB5,因而緩解RA 患者的關節炎症狀。另一種脂肪酸,可以減少單核細胞產生IL-1 和TNF,以及內皮細胞產生的血小板生長因子,而影響炎症反應。不過,魚油只能緩解RA 患者的症狀,而對其關節病變和功能以及實驗室檢查的異常卻不能改善。

(3)不飽和脂肪酸也能與花生四烯酸競爭,具有減少炎性介質的合成和削弱脂氧化酶刺激IL-1 合成的作用。主要包括從夜櫻草油中提取的n-6 系列γ - 亞油酸和在體內的代謝產物二高亞油酸。

在動物模型試驗中,缺乏亞油酸可影響機體的免疫應答和多核粒細胞的功能,可增強PGE1 的分泌。15- 羥二高亞油酸可促進細胞內cAMP 的合成,抑制IL-1 的產生。此外,一種叫Blackcurrant 的植物的種子油可減少單核細胞分泌細胞因子。

(4)在動物和人體試驗中發現,硒有抗炎和免疫調節作用,給RA 患者服用硒,可使病情緩解。

7、應該如何判斷患了類風濕?

以下為風濕病症狀,可先初步判斷再去醫院確定。
1、晨僵
這是風濕病症的一個重要的體現,是我們可以判斷風濕發病的一個重要的體征特點。患者晨起或休息較長時間後,關節呈膠粘樣僵硬感,活動後方能緩解或消失。晨僵在類風濕關節炎中最為突出,可以持續數小時,在其他關節炎則持續時間較短。
2、關節畸形
關節的健康受損是風濕帶給患者的最大困擾,在病情嚴重的時候患者的關節會出現功能障礙,在生活中關節的活動范圍會受到限制,如膝不能完全伸直,手的掌指關節有尺側偏斜,關節半脫位等,這些改變都與軟骨和骨遭破壞有關。隨著病情的惡化,風濕患者的關節還會出現一定的變形,給患者造成身體和精神的雙重巨大打擊。
3、關節腫脹和壓痛
這是風濕在發作的時候會給患者造成的典型的症狀表現,會對患者的生活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關節腫脹和壓痛往往出現在有疼痛的關節,是滑膜炎或周圍軟組織炎的體征,其程度因炎症輕重不同而異。可由關節腔積液或滑膜肥厚所致。骨性增生性肥大則多見於骨性關節炎。
4、乏力
由於乏力常與其他症狀一起出現,例如,疼痛、晨僵、疲勞等,因此患者有時會分辨不清什麼是乏力。在患者無法完成行走、咀嚼、吞咽等動作時,患者才會發現自己出現了乏力的症狀。乏力是否對稱、是中軸性還是外周性分布,對疾病的鑒別診斷非常有用。

與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可出現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