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關節特點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關節特點

發布時間:2020-12-01 02:10:44

1、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常見的肺部表現是什麼?

胸膜病變有症狀者少,但活檢異常高達42%,典型表現為滲出性胸水。肺部感染常發生,因呼吸道感染致死者約5.3%;因肺血管內膜纖維化和肌層肥厚為特點的肺血管性病可發生肺動脈高壓。

20% 的RA 患者,肺部X 線所見有間質性改變,尤其是類風濕因子陽性的患者更易發生。Caplan 首先報道了患RA 病的煤炭工人肺部出現多發性結節。結節大小不一,可融合,形成空洞或鈣化為特徵的病變被稱為Caplan 氏綜合征。

2、不典型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類型和表現有哪些?

(1)發熱型類風濕

①長期高熱為主要表現的類風濕。本症的臨床特點是長期發熱,皮疹,關節炎,肝脾和淋巴結腫大,血沉增快,白細胞增多和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或不消失,血中無細菌生長,抗生素治療無效而激素治療有效。

發熱前可有感冒、咽炎、扁桃體炎、肺炎、外傷、寒冷等誘發因素。

發熱多半在38℃~ 40℃以上,常為不規則持續性間歇熱。一般於每日午後開始發熱,至傍晚或半夜熱退。有的患者從午夜或早晨開始發熱,黎明或早飯後降至正常。發熱可持續數周、數月、甚至十多年,有的從兒童期開始發熱,至成人時仍發熱。當發熱患者發展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關節腫痛出現之後,體溫轉為持續性低熱,發熱間期延長或迅速降至正常,即所謂「關節一腫,發熱到頭」。

②長期低熱為主要表現的類風濕。這種患者的症狀極不典型,往往被誤診為結核或風濕熱,但經過密切觀察,還是能夠確診的。

患者體溫長期在37.2℃~ 38℃之間,很少超過38℃。低熱可持續數月至數年。低熱期間全身症狀雖不重但較多,且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前驅期表現,如明顯乏力、易累、倦怠、多汗(尤其是額部、口鼻周圍、鼻尖和手足掌部),全身肌肉和多關節遊走性疼痛或不定位的肢體酸痛不適,肢體發涼、麻木及蟻走感等等。這些表現當天氣變化、陰雨天、寒冷尤其感冒時加重。於低熱和以上全身症狀出現數周或數月之後,出現關節(雙手多見)或全身僵硬現象,以晨起或睡醒後顯著,活動後消失。通常經數月至1 ~ 2 年低熱與上述前驅期表現之後,出現典型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之後,低熱消失或因關節腫痛突出而退居次位。

(2)單關節炎

單關節型類風濕常從髖、膝、踝單關節開始發病,以後病變始終在某一個關節上,反復腫痛,緩解與加重緩慢交替進行,且常伴有其他關節疼痛(但不腫),病程可持續一年至數年,最終伴發骨關節病,可留有輕度關節畸形和功能障礙。如能早期正確診斷和治療,多半能夠治癒,預後良好。只有少數發展為多關節炎,而病程經過轉為慢性。此型多見於兒童和青少年。

(3)少關節炎

此型類風濕的關節炎症多半固定在2 ~ 3 個關節上,常見的發病關節為腕、踝、膝、跖、髖。關節症狀較輕,發展較緩慢,有較長時間的緩解期,有半數伴有虹膜睫狀體炎。經積極治療後可完全控制或治癒,可留有關節粗大、微痛或僵硬、強直。部分患者經數周數月後復發,轉為亞急性和慢性。但一年內發病關節不超過四個且未伴有虹膜睫狀體炎者,預後良好。此型多見於兒童和青少年。

(4)「乾性」關節炎

所謂「乾性」關節炎,即臨床上以關節僵硬、攣縮為主要表現的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腫脹不明顯或無腫脹,劇烈疼痛或反而無痛,但關節破壞及增生發展得很快,數月至1 ~ 2 年內即可使關節毀損變形,發展成殘廢。此型的類風濕病變可能是首先在骨組織內發生肉芽腫而後波及關節,才致關節的病變,而關節腔內的滲出液很少。

(5)內臟型類風濕

內臟型類風濕多發於兒童和青少年,炎症活動度高,多數伴發類風濕皮下結節、白細胞增多、血沉持續增快、嚴重貧血、類風濕因子陽性且滴度很高,以及肝脾和淋巴結腫大,同時伴有一個或幾個內臟受累的表現。其特點是當內臟症狀突出時,關節腫痛的表現一般是中等的,有時較輕微或退居次要地位。

①心臟病。有人統計類風濕性心臟病的臨床發病率為14.5%。

有些患者的心臟病極輕,臨床無症狀,故屍檢結果發病率更高,約38.8%。由此看來類風濕性心臟病的發病率比人們的印象要高得多。

類風濕性心臟病表現為心包炎、心肌炎和心內膜炎。值得慶幸的是病變很輕,一般無臨床症狀,只有當類風濕病變高度活動時,才出現一些心臟症狀,且不發生心力衰竭,心臟病經治療後很快消失。

②血管炎。是類風濕內臟型中最嚴重的一種,被稱為壞死性動脈炎、惡性類風濕。血管的炎症和血管的閉塞性病變是本病的重要病理性改變。臨床上分為兩型:一型是四肢末端的血管炎,表現為指、趾的壞死,甲床瘀斑;另一型為累及內臟多器官的全身性血管炎,臨床病情急,表現為不對稱性多神經炎、發熱、白細胞增多、肢體壞死、各種內臟損害等,預後不良。

③肺損害。可發生慢性間質性肺炎,表現為長期不明原因的咳嗽、咯痰、發熱、呼吸困難、胸痛、肺部、羅音、發展為肺氣腫,形成肺纖維化。在類風濕活動期,胸膜發生滲出性炎症,可出現胸水,抗生素治療無效而激素治療顯著,多在一周內消退。

3、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關節是如何被破壞的?

RA 患者關節的破壞與其病理學特點有密切關系。RA 的基本病理特點是滑膜炎。滑膜是RA 的「主戰場」,滑膜組織病變時,明顯地腫脹並形成細絨毛樣突起伸入關節腔。由於滑膜組織、軟骨和滑液內的抗原抗體相互作用,以及滑液內補體水平降低,血管通透性增加和白細胞成分大量聚集,並釋放出大量水解酶、氧基因和花生四烯酸的代謝物,它們可以直接引起炎症反應和組織損傷。由於膠原纖維增殖及血管周圍炎症,機械動作不協調使軟骨損傷。滑膜增厚伴有滑液積聚,使關節腔內壓力增高、滑膜血流障礙,病變進一步惡化。骨質的侵蝕性病變也可使肌腱創傷或破裂。正常關節能承受很大壓力,甚至超過其體重的壓力,在RA 時由於酶的破壞作用,關節不能承受較大壓力造成關節半脫位。

4、類風濕性關節炎有哪些功能障礙的特點?

1.晨僵在發病開始時,先有晨起關節僵硬肌肉酸痛,適度活動後僵硬現象減輕

晨僵關節僵硬的程度和持續時間常和疾病的活動程度一致晨僵的時間常與關節炎的嚴重程度呈正比病情減輕時,持續時間縮短,炎症程度緩解它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典型特徵之一常在關節疼痛之前出現

2.關節疼痛及壓痛由於關節滑膜增厚滑液增加關節處軟組織腫脹,受累關節逐漸腫大出現了局部的壓痛,由於在主動和被動活動時都導致疼痛,所以導致了其活動受限在寒冷潮濕勞累後疼痛加重,由剛開始的一至兩個關節,以後逐漸發展為慢性固定性的對稱性的多發性關節炎,往往是遊走性的最常受累的部位是近端指間或趾間關節掌指關節,其次為腕關節肩關節肘關節踝關節膝關節和髖關節

3.受累關節手部近端指間關節最常發病,其次為掌指關節和腕關節,遠端指間關節受累少見足部以趾間跖趾關節最常受累,其次為跟距舟骨和第五跖骨基底部症狀反復多次的發作,最終導致關節的畸形僵硬

4.類風濕手和類風濕足類風濕手最多見的是手指天鵝頸畸形(掌指關節屈曲,近端指間關節過度伸展,遠端指間關節過度屈曲,側面看手指的形狀就像鵝的頸部,所以稱天鵝頸畸形)掌指關節半脫位或尺側偏斜(見圖11-1-1)紐扣花畸形(近端指間關節屈曲,遠端指間關節過伸,手呈扣眼狀),其他的有手指畸形琴鍵征槌狀指等(見圖11-1-2)足部的畸形多發生於跖趾關節及其內縮肌腱鞘炎,特徵為跖趾關節半脫位及趾關節外翻,向腓側偏移跖趾關節偏向於跖側,導致強直性扁平足和外翻畸形

5.其他有些關節周圍的病變使得肌肉萎縮和肌無力,出現一些皮下結節等關節外的表現

5、類風濕性關節炎與風濕性關節炎有什麼不同?

類風濕性關節炎和風濕性關節炎的區別如下:
1、風濕性關節炎在幾十年前曾見過,而現在則較少,其表現為大關節的紅腫熱痛,化驗結果,如抗O或某些風濕指標增高,血沉增高;
2、類風濕性關節炎現在越來越多,但較多老百姓或患者未到專科醫院診治,導致誤診,或延誤診斷,治療不夠規范,或不夠到位,引起了一些關節的畸形甚至致殘,所以呼籲這些患者需引起高度的重視。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個慢性進行性發展的關節炎症,它的特點除腫痛外,它可出現關節的畸形或僵硬。診斷此種類風濕性關節炎除臨床表現外,還需一些化驗,及影像學檢查,如類風濕因子及CCP,稱為抗環瓜氨酸肽抗體的測定,結果增高,磁共振或CT可見滑膜的增生,引起關節的破壞,甚至僵硬強直。類風濕性關節炎可以早期診斷控制,不可等到已經畸形再去治療,治療措施有綜合的,包括治本和治標,均能達到較好效果,專科診治則更好。

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關節特點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