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關節炎從其發病和臨床表現分析,屬於中醫痹證、歷節的范疇。《素問痹論》對本病的病因、發病原理、癥候分類及其演變等內容均有論述。如論病因說,「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於風寒濕之氣也」。張仲景《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篇》所論述的「歷節」比較近似本病:「歷節痛,不可屈伸」,「其痛如掣」,「諸肢節疼痛」,並認為其稟賦不足或因調攝不慎、嗜欲無節逐漸致肝腎氣血虧損,風、寒、濕邪乘虛而入,既成此病,並提出用芍葯知母湯和烏頭湯治療本病。
正氣素虛,衛外不固:肝腎虧損,肝主筋,腎主骨,筋骨既賴肝腎精血津液的充養,又賴肝腎陽氣的溫煦,肝腎虧損可致營衛氣血澀滯不行,遏於骨節周圍而化熱,使關節變形疼痛,屈伸不利;又因衛外不固,風、寒、濕之邪阻遏營衛,澀滯經絡,深入筋骨、關節、肌肉而成痹。
風寒濕邪,侵襲人體:由於居處潮濕、涉水冒雨、氣候劇變、冷熱交錯等原因以致風寒濕邪乘虛侵襲人體,注於經絡,留於關節,使氣血痹阻而成痹證。由於感邪偏重不同,臨床表現也就有所差別。風性善行而數變,故痹痛遊走不定,而成行痹;寒氣凝滯,使氣血滯塞不通,故痛劇烈而成痛痹;濕性黏滯重著,故使肌膚及關節麻木、重著,痛有定處而成著痹;素體陽盛或陰虛有熱,感受外邪之後易從熱化,或因風寒濕痹日久不愈,邪留經絡關節,郁而化熱,以致出現關節紅腫、疼痛、發熱等症而形成熱痹。
2、風濕全身冒風怎麼辦
你好。我建議你用中葯外敷試試。主要是採用軟堅通絡的葯物來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它主要變現為全身性疾病,不僅局部於關節部位,而只是以關節的病變表現最為顯著。一旦遇到天氣變化,就會引起疼痛。受累的關節以手足等小關節、膝關節最為常見。早期症狀有關節腫脹、疼痛,局部皮膚發熱。逐步發生關節周圍的肌肉萎縮、關節的纖維性僵硬,特別是手的指尖關節可形成典型的梭行改變。關節病變多發性和對稱性,嚴重的晚期病例除可形成畸形外,尚可造成關節脫位等病變。除局部症狀外,尚有全身不適、消瘦、貧血、皮下結節等全身症狀。
風濕一般不會全身轉移,這個是濕的特性!中醫的理解是風善動,濕主粘性!風濕所以可靜,和動!但是一般轉移的考慮痛風的可能性教大!
3、風濕是怎麼來的
「風濕」一般認為風濕病就是關節炎,這是不正確的,其實「風濕」並不是指一種病,風濕是以骨、關節、肌肉、韌帶、滑囊、筋膜疼痛為主要表現的一大類疾病的總稱。我國最常見的且危害性最大的風濕病有:急性風濕病(風濕熱)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椎炎、骨性關節炎、痛風等。祖國醫學認為,風濕就是風寒濕氣侵襲人體,閉阻經絡,致使氣血遠行不暢引起的肌肉關節麻木疼痛,區伸不利或腫大。
風濕病的病因有哪些?
1 、免疫功能紊亂; 2 、環境因素,如風、寒、濕等; 3 、感染; 4 、創傷與勞損; 5 、退行性改變(老化); 6 、遺傳因素; 7 、代謝障礙。
風濕病的常見臨床症狀有哪些?
1 、疼痛 2 、壓痛 3 、僵硬感 4 、腫脹 5 、活動障礙。
什麼是風濕性關節炎?
風濕性關節炎(簡稱風關炎)是一種與 A 組溶血鏈球菌感染有關的變態反應性疾病。是風濕熱的主要表現之一,以成人為多見。典型表現為遊走性多關節炎,常不對稱累及膝、踝、肩、腕、肘等大關節,局部呈紅、腫、熱、痛,急性炎症消退後關節功能恢復正常,不留關節強直與畸形。
如何診斷風濕性關節炎?(診斷標准)
1 、病前多有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史。
2 、症狀。四肢大關節(腕、肘、肩、踝、膝、髖)遊走竄痛或腫痛。
3 、體征。受累關節紅、腫、熱、痛或腫痛,活動功能受限,部分病例可兼有低熱、結節性紅斑或環形紅斑或心臟病變等。
4 、實驗室檢查。活動期血沉( ESR )一般多增快,非活動期正常,活動期抗 O ( ASO )多陽性( 1:600 單位以上)如抗 O ( ASO )陰性者( 1 : 400 單位以下)必須見有環形紅斑或結節形紅斑,否則不能診為風關炎。
5 、 X 線檢查。受累關節僅見軟組織腫脹,無骨質改變。
6 、預後。緩解期或治癒後受累關節不留畸形。
4、風濕怎麼回事?
病情分析:
中醫病因病機
1.先天不足,腎精虧虛:先天稟賦不足,外邪乘虛葡人;或病久陰血暗耗,陰虛血少,成為發病的內在基礎,或房勞過度,腎精不足,水虧於下,火炎於上,陰水消爍,真陰愈耗。
2. 外感寒濕,痹阻經絡:由於居住潮濕,涉水冒雨,冷熱交錯等原因,風、寒、濕邪乘虛侵入,痹阻經絡,流注關節,發為本病。
3. 風寒濕邪,郁而化熱:風寒濕邪,流連不去,郁閉陽氣日久,郁而化熱化火,變生熱毒,阻滯血脈,流注關節而發病。
4. 濕熱內蘊,痰瘀阻滯:濕熱瘀相互蘊結,阻於經脈,氣血瘀滯,阻遏氣機,終致濕熱痰瘀痹阻經絡,流注骨節而成本病。
5. 濕熱傷陰,陰虛血熱:濕熱內生,蘊結為毒,攻注骨節,或邪熱灼傷血脈,或熱傷陰津,血脈干澀,均可導致血瘀。
風濕的危害:
1、一般來說,感染是主要的風濕病因,但是在臨床調查的結果來看在患者的急性發病期風濕的症狀會表現為扁桃體炎、咽峽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在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風濕熱發作之間有一段潛伏、緩解和靜止的期間,約為1~4周。這是常見的風濕的危害。
2、通常風濕給患者帶來的危害都是錯綜發生的,不容易治療。具體的症狀表現包括心臟炎、關節炎、舞蹈病、皮下小結和環形紅斑,都是常見的風濕的危害。通過一些診斷檢查可以發現,心電圖PR間期延長,血液中急性反應物的出現,包括血沉增快,C反應蛋白陽性。
3、風濕的危害有許多,每個症狀的出現都是阻礙患者康復的嚴重絆腳石。常見的症狀有發熱、多汗、乏力、食慾不振、體重減輕以及受損害器官的症狀。如有心臟炎時,可有心悸、氣短、胸悶,甚至出現蒼白、煩躁等。有關節炎時,可有關節紅腫、遊走性疼痛、活動不利等。
指導建議:
如果患有風濕病要及時就醫, 中醫治療風濕病效果好,到當地中醫院就診。
5、【風濕性關節炎】
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與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關的變態反應性疾病。它是風濕熱的主要表現之一,以成人為多見,受累關節以大關節為主。開始侵及下肢關節者佔85%,膝和踝關節最為常見,其次為肩、肘和腕,手和足的小關節很少見。
1.致病原因
與許多常見病相比,風濕性疾病的研究由於起步晚,大多數病因、發病機制不甚清楚。已經知道病因繁多,可以有:
(1)感染性:如淋球菌感染的關節炎、結核性關節炎、萊姆病關節炎等。
(2)自身免疫性:如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硬皮病等。代謝性:如痛風等。
(3)內分泌性:如肢端肥大、甲狀腺功能亢進。遺傳性:如粘多糖病。腫瘤性:如多發性骨髓瘤。
(4)退行性:如骨性關節炎。神經功能性:如精神神經風濕症、纖維肌痛症。
(5)地理環境性及其他:如血友病、澱粉樣病變等。
2.症狀表現
慢性風濕性關節炎多見於中老年人。臨床上無發熱及關節局部明顯炎症的表現,僅感關節酸楚不適或輕微疼痛。天氣陰寒、雷雨變化時或上呼吸道感染後,可使關節疼痛加重。可數周、數月完全沒有關節疼痛的症狀,也可一下子又突然發作。本病雖有長期關節疼痛,但無關節功能活動障礙。
3.治療方法
(1)風濕活動期:絕對卧床休息,直至血沉正常為止。
(2)抗感染治療:也就是抗原發病——溶血性鏈球菌感染的治療。
(3)中醫中葯治療:中醫辨證論治,採用多種中葯,綜合調理人體,扶正祛邪、祛風散寒、除濕清熱,活血化瘀、疏通經絡,還要通過抗炎,改善關節局部循環,使人體免疫力增強。
4.預防措施
(1)取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雖然本病的致殘率比較高,但如果獲得早期診斷及早期的治療,仍可控制其發展甚至治癒。
(2)加強鍛煉,增強身體素質。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或勞動,如保健體操、練氣功、太極拳、做廣播體操、散步等,大有好處。
(3)避免風寒濕邪侵襲。大部分病人發病前或疾病復發前都有汗出風涼、接觸冷水等病史,提出了這些因素在本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春季雨水較多,也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好發季節,所以,要防止受寒、淋雨和受潮,關節處要注意保暖,不穿濕衣、濕鞋、濕襪等。夏季暑熱當令,不要貪涼受露,暴飲冷飲等。秋季氣候乾燥,但秋風送爽,天氣轉涼,要防止受風寒侵襲,冬季寒風刺骨,注意保暖是最重要的。
另外,有些職業是工作在水濕潮冷的環境中的,一定要注意使用勞動保護用品,勞動或勞動後,不可乘熱身汗出便入水洗浴。墊褥、被蓋應勤洗曬,以保持清潔和乾燥,勞動出汗,當風吹,內衣汗濕後應及時更換洗凈。
(4)注意勞逸結合。祖國醫學歷來主張「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是強身保健的主要措施。過度勞累,正氣損,風寒濕邪可乘虛而入。臨床上,有些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病情雖然基本控制,處於疾病恢復期,得往往由於勞累而重新加重或復發,所以,要勞逸結合,活動與休息要適度。
(5)預防和控制感染。有些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在患了扁桃體炎、咽喉炎、鼻竇炎、慢性膽囊炎、齲齒等感染性疾病之後而發病的。所以,預防感染和控制體內的感染病灶也是重要的。
6、風濕關節怎麼辦
一、螞蟻丸 組成:螞蟻30g,何首烏30g,熟地黃30g,人參30g,五味子30g。 用法:上葯碾碎過篩,以水調和為丸,每丸2.5g,每3日服1丸,10丸為1療程,共2個療程。 功效:主治慢性類風濕性關節炎。具有補腎健脾,壯筋骨,益氣血功效 二、烏頭通痹湯 組成::制烏頭(先煎)9g,黃芪15g,桂枝6g,芍葯12g,穿山龍15g,地龍15g,青風藤15g,鑽地風15g,僵蠶15g,烏梢蛇15g,蜂房9g,甘草6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各期。具有溫經散寒,驅風除濕,通絡扶正功效。 三、牛蒡二羌湯 組成:牛蒡子90g,新豆豉(炒)、羌獨活各30g, 用法:上葯為末,每服6g,白湯下。 功效:歷節腫痛,風熱攻手指,赤腫麻木,甚則攻肩背兩膝,遇暑熱則大 便秘。 四、活經活絡湯 組成:桂枝、白芍、知母、熟片、紅花、皂角刺、狗脊、防風各10克,生地、地龍、骨碎補各20克,生黃芪、桑寄生各15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 功效:活經活絡。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證見肌肉關節疼痛腫脹,局部觸之發熱,但自覺畏寒,或觸之不熱,或自覺發熱,全身低熱或熱象不顯,舌紅、苔黃白或黃白相間或少苔,脈弦細或細數。 五、黃芪加減湯 組成:生黃芪30—50克,威靈仙20—25克,制附子20克,桂枝、白芍、秦艽、雞血藤各10克,麻黃、防風、知母、川黃柏、生甘草各8~10克。 用法:將上葯水煎,每日1劑,分3~4次口服,15劑為1個療程。 功效: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 加減:(1)若氣血兩虛者,黃芪加量至60~80克,當歸、何首烏各20克; (2)若兼發熱者,加生石膏40~50克,薏苡仁25—30克; (3)若關節紅腫較甚者,加萆薢20~30克,防己、澤瀉各12~15克; (4)若上肢重者,加姜黃、桑枝各10-15克; (5)若下肢重者,加牛膝、蠶砂、木瓜各10~12克。 六、乳香制沒湯 組成:乳香、制沒葯各12克,制川烏15克,地龍、土鱉蟲各20克,桃仁、蜈蚣各10克,青風藤、薏苡仁、生地各30克。 用法:水煎服,日1劑。3個月為1個療程。 功效:化淤通絡,利濕除痹。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 加減:(1)濕熱阻絡型,加防己、蒼術各10克,萆薢、連翹各20克,金銀藤30克; (2)寒熱錯雜型,加桂枝10克,白芍15克,知母12克,生黃芪30克,附片20片; (3)肝腎虧損型,加川續斷、桑寄生、狗脊、附片各15克,骨碎補10克,白芍12克。
7、風濕性關節炎
你好!
關節到冬天受涼就會疼痛這個不能說明是風濕性關節,很多疾病都會有這樣的症狀,比如風寒痛等。
如果確診風濕性關節炎的話,建議患者可以到醫院進行一下風濕四項的檢查,然後結合你的症狀分析,可以確診。
8、風濕關節
你好,風濕性疾病無特效治療方法,一般都是在天氣好冷及晨起較為嚴重,可選擇中醫中葯綜合調理,如症狀較明顯可口服止疼葯物對症治療,如布洛芬,雙氯芬酸鈉等,平時注意保暖,多運動增加機體體質,如症狀明顯可到當地醫院具體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