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治風濕涼性葯

治風濕涼性葯

發布時間:2020-11-30 00:05:17

1、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葯敷療法有哪些?

(1)消爾痛酊

經物組成:川烏、馬錢子、乳香、梔子、多肽或蛋白肽等。

功效:祛風散寒,除濕蠲痹,活血通絡,消腫止痛。

主治:類風濕,風濕性關節炎,風濕寒性關節痛,增生性關節炎引起的疼痛腫脹等。

用法:用3 ~ 4 層紗布蘸消爾痛酊外敷,外加塑料薄膜包紮;每日1 次,每次4 ~ 8 小時。

(2)消腫祛痛靈

葯物組成:蚤休、紅花、透骨草、乳香、沒葯、川斷等。

功效:解毒消腫,活血化瘀,祛風攻寒除濕。

主治:類風濕,風濕性關節炎,增生性關節炎引起的關節腫脹疼痛。

用法:取出消腫祛痛靈葯袋,將葯粉從塑料袋端倒入紙袋端,攤平葯粉敷於患處,每日2 ~ 3 小時,(病重者6 ~ 8 小時)。不用時將葯粉倒回塑料袋端折好保存,下次再用。

(3)中葯熱熨方

葯物組成: 伸筋草300g, 透骨草300g, 木瓜100g, 海桐皮150g,防風150g,地榆150g,獨活100g,赤芍150g,紅花100g,骨碎補150g,急性子150g,川椒100g,乳香100g,白芷100g,桂枝500g,大青鹽300g。

功效:舒筋活血,疏風定痛,消腫散結。

主治:風寒濕痹,腰腿疼痛。

用法:將上葯復合摻勻、為粗末,每劑重300g。用白酒拌潮,分裝於2 個布袋內,封口(布袋長7cm,寬5cm)。放籠屜內蒸10 ~ 15 分鍾。將葯袋取出一個置於患處熱敷,冷後換另一葯袋,兩袋交替使用。每次熱敷40 ~ 60 分鍾,每日1 ~ 2 次。用畢將葯袋涼於通風處,下次再用。連用7 天(葯力消失)為1 療程。

2、類風濕性關節炎吃什麼葯好?

對於類風濕關節炎可採用中西醫結合綜合保守治療、通痹解痙阻滯法、TLG液體刀等。目前通過系統的治療在國內是最完備而且具有領先性的,包括了葯物的治療,儀器治療,免疫治療三個方面。治療的方案就需要結合病因和病情的不同,以及患首先,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應選用高蛋白、高維生素及容易消化的食物,經過合理的營養搭配及適當的烹調,盡可能提高患者食慾,使患者飲食中的營養及能量能滿足機體的需要。
其次,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不宜服用於病情不利的食物和刺激性強的食品,如辣椒等,尤其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急性期的病人及陰虛火旺型病人最好忌用。糖類及脂肪也要少用,這是因為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常選用糖皮質激素,導致糖代謝障礙,血糖增高,而脂類食物多粘膩,可使血脂膽固醇升高,造成心臟、大腦的血管硬化,並且對脾胃功能也有一定損害。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的食鹽用量也應比正常人少,因為鹽攝入過多會造成鈉鹽潞留。
另外,茶葉、咖啡、柑橘、奶製品也可能會使類風濕病人的症狀加重者的身體情況。安排最適合、最有針對性、最完美的方案,每個人病情不同,身體情況不同,治療方案一定要有針對性。

3、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常用哪些西葯?

(1)非激素性抗炎葯物

這類葯物通常稱一線葯物。主要通過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達到消炎、止痛作用。另外,這類葯物尚可抑制磷酸二酯酶使細胞內的cAMP 增加,溶酶體膜穩定性增加,減少酶的釋放。但這類葯物雖然能減輕症狀,卻對引起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免疫反應不發生根本影響,因此不能控制病情發展,只能改善症狀。

①吲哚美辛。開始劑量為每日75mg,分3 次飯後口服,其後逐漸增至每日100 ~ 150mg。孕婦、潰瘍病、精神患者禁用。

②阿司匹林。每日3mg ~ 4g 口服,4 至6 小時1 次。

③吡羅喜康。每次20mg 口服,每日1 次,飯後服。

④布洛芬。每日1 ~ 18g,分3 ~ 4 次口服。副作用較少。

⑤萘普生。每次250mg 口服,日2 次。副作用較少。

⑥氟芬那酸。每次0.2 ~ 0.4mg 口服。每日3 次。

一線葯物不主張聯合使用,應用某一種葯物3 周仍無效者,可更換另一種葯。經半年治療無效時,應考慮應用二線葯物。

(2)緩解性葯物

這類葯物又稱二線葯物。其共同特點是作用慢,可影響疾病的免疫反應病理過程。

①金鹽。可改善體液和細胞免疫,減少骨質的侵蝕、破壞,抑制滑膜炎症。每周25mg 的金鹽制劑,靜脈注射療效較好。包括硫代蘋果酸金鈉和金諾芬。口服金諾芬6mg,每日1 次。持續15 年,類風濕因子可有37% 轉陰。

②青黴胺。可使巨球蛋白的二硫鍵斷裂,而發生解聚,降低RF水平。劑量為每日250 ~ 1800mg,病情好轉後改為每日250mg 維持。

服葯後1.5 ~ 2 個月起效。副作用有皮疹、肝損害、骨髓抑制等。

③氯喹及其衍生物。氯喹開始劑量為每日250 ~ 500mg,平均每日6mg/kg。有心肌病,角膜病變,視網膜病變者慎用。為減少副作用,每年只用10 個月。

④左旋咪唑。作用類似青黴胺。可中度改善類風濕症狀,能增強淋巴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功能,與一線葯物聯合應用,療效較好。

用法:25 ~ 50mg,口服,每日3 次,每周單日用,雙日停,12 周為1 療程。

(3)腎上腺糖皮質激素

一般不首選此類葯。其應用指征如下。

①常規治療無效時,可與一、二線葯物合用。

②嚴重關節外並發症,如心包炎、胸膜炎、血管炎及虹膜睫狀體炎等。

使用原則:最小劑量(如潑尼松每日小於10mg)。最短期限(因長期使用易發生無菌性骨壞死)。盡早減量以至停用。

(4)免疫抑制劑

此類葯物又稱三線葯物。凡對一、二線葯物治療無效或有嚴重反應者可應用。

①環孢素。可抑制T 輔助細胞誘導淋巴細胞的激活,或延遲引起過敏反應有關的細胞因子的產生。用量為每日10mg/kg,靜脈注射。

療程60 日,總有效率為54%。

②柳氮磺胺吡啶。可抑制免疫病理過程,並防治有關感染誘因,口服每日2g,症狀嚴重時每日可用3g,療程為兩個月。對晨僵、握力、血沉、C- 反應蛋白均可明顯改善。

③環磷醯胺。對頑固性類風濕有效。但副作用較多,不宜首選。

每次100 ~ 200mg,靜脈滴注或靜脈注射,每周1 ~ 2 次,療程總量為3g。副作用為骨髓抑制、出血性膀胱炎等。

④硫唑嘌呤。最大用量為每日2.5 ~ 3mg/kg。如合用別嘌呤醇,該葯減量25%。

⑤甲氨蝶呤。可阻斷細胞的二氫葉酸轉化為四氫葉酸,因而抑制類風濕,達到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每周用量25 ~ 50mg。每12小時口服1 次,連服3 次為宜。療程不超過6 個月。對一、二線葯物無效者作用顯著。孕婦禁用,以免引起胎兒畸形。

(5)分子免疫

①γ - 干擾素。應用重組脫氧核糖核酸技術生產的γ - 干擾素具有抑制DNA 和核糖核酸的復制,抑制T 細胞增殖,降低體液和細胞免疫反應的作用。每次1000 萬單位,肌內注射。7 次為1 療程。

②特異性抗體(McAb)。是通過人腫瘤細胞致敏的某個淋巴細胞單克隆所產生的抗體。它具有高純度,特異性強的特點。用鼠的McAb 與蓖麻毒素蛋白A 鏈免疫偶聯的IT(免疫毒素)特異地結合T 細胞亞群上,通過酶樣作用方式重復滅活核糖核酸,破壞和殺傷這些細胞,IT 治療量每日為0.05 ~ 0.33mg/kg,5 ~ 10 天為1 療程。

結果有效率為50%。

(6)其他葯物

①卡托普利。本品結構與青黴胺分子相似,能阻滯緩激肽的釋放,減少前列腺素的產生。用法:12.5 ~ 25mg,口服,每日3 次。最大量每日200mg。一般2 ~ 3 個月症狀明顯改善,類風濕因子轉陰率67%。

②鋅制劑:硫酸鋅每日10mg/kg。成人每天不宜超過700mg,兒童不宜超過每日150mg。一般認為對改善免疫指標優於症狀的改善。

4、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葯敷療法有哪些?

外敷療法:本法是將葯物局部或穴位外敷。有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散寒祛濕,消腫止痛的作用。

(1)菖蒲、小茴香各60g,食鹽500g,同炒熱,布包,燙患處。

適用於肢體關節冷痛,遇寒痛增,得熱痛減者。

(2)石蒜、生薑、蔥適量搗爛,外敷患處。適用於關節疼痛,怕風畏寒者。

(3)新鮮骨碎補3 ~ 5 根搗爛敷患處。適用於關節冷痛者。每次5 ~ 10 分鍾即可見效。

(4)桃仁、白芥子各6g 研細末,用適量蛋清調成糊狀,外敷關節痛處,3 ~ 4 小時可止痛。注意不可久敷。

(5)如意金黃膏塗患處,用紗布蓋好,每日換1 次。適用於關節紅腫者。

(6)仙人掌適量搗成泥狀,塗敷患處。

(7)鮮紫花地丁適量,搗爛敷患處。

(8)蒲公英120g,加水煮成葯液,用毛巾浸透,濕敷患處。

(9)山梔末、飛羅面各等份,用開水或醋、黃酒、蛋清調成糊狀,敷痛處。敷處現青色,無礙,數日可退。

(10)綠豆粉和雞蛋清調敷患處。

以上(6)~(10)療法,均適用於關節紅腫灼熱、疼痛劇烈、得冷則舒、屈伸不利者。有較好的清熱、消腫、止痛作用。

(11)坎離砂(熨劑)。用鐵屑和醋混合後,產生溫熱效應,直接熨敷局部。已被製成外用熨劑成葯。適用於肢體關節冷痛、重著,或痛處有腫脹者。

5、我風濕性關節炎吃什麼葯

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急性或慢性結締組織炎症,通常所說的風濕性關節炎是風濕熱的主要表現之一,臨床以關節和肌肉遊走性酸楚、紅腫、疼痛為特徵。臨床醫學表明中葯蠟療可以通過擴張局部毛細血管,增加其通透性,促進局部滲出的吸收,消除肌痙攣和增加軟組織的伸展性,達到恢復關節功能的目的。

6、類風濕性關節炎吃什麼葯最有效?

你好
通絡止痛膠囊用於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骨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痛風、頸椎病、
腰椎病等風濕疾病,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患者患處關節腫脹等情況。針對你現在的病情情況,
建議減少用葯,避免葯物的副作用,建議患者選擇正規風濕免疫科或專業醫院進行系統化治
療,精準的查清炎症的分布,定點祛除炎症,解除關節受限,阻斷病情發展,保護關節,保障
類風濕患者和正常人一樣的工作和生活狀態。根據你身體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病變的情況,有
必要在醫生指導下,根據身體情況採取,大活絡丸,蠲痹抗生丸,來氟米特甲氨蝶呤等葯物進
行綜合治療,避免寒涼食物和水果。

7、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葯方有哪些?

風濕性關節炎是風濕熱的臨床表現之一,多見於青少年。風濕熱是一種與A族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變主要累及心臟、關節、皮下組織。風濕性關節炎呈遊走性,受累關節常為大關節,尤其是膝、踝、肘和腕關節。典型表現為紅、腫、熱、痛、壓痛和活動受限。炎症消退後,關節功能完全恢復而很少出現關節畸形。

本病屬中醫「痹證」范疇,系由先天不足或後天失養,致正氣不足,衛外不固,風、寒、濕、熱外邪侵襲人體,或壅滯於經,或鬱塞於絡,氣血凝滯,脈絡痹阻而成。治療以祛邪為主,兼以扶正。

【方一】清熱宣痹湯(張沛虯)

【出處】《名醫名方錄第四輯》

【組成】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生甘草5克,桂枝10克,防己15克,忍冬藤30克,天花粉30克,威靈仙30克,豨薟草15克,黃柏12克。

【功用】清熱通絡,宣痹勝濕。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急性期(熱痹),症見高熱,關節腫痛,口渴,苔白膩或黃膩。

【方解】本方由仲景白虎加桂枝湯化裁而成。方中石膏、知母清泄肌熱;忍冬藤、豨薟草、威靈仙、防己、黃柏清熱宣痹,舒筋通絡;桂枝辛溫,在大隊寒葯中,能增強該方祛風濕通經絡的效果。天花粉、生甘草清熱生津,調和諸葯。共奏清熱通絡、宣痹勝濕的作用。

【葯理】白虎湯有顯著解熱作用,並可抗感染。桂枝有明顯的抗炎、抗過敏作用,桂枝總揮發油對急性炎症有明顯的抑製作用,對過敏性炎症模型大鼠佐劑型關節炎有抑製作用。防己有抗炎作用,能明顯減輕甲醛性關節炎大鼠的踝關節腫脹程度;還有抗過敏和免疫抑製作用。

【用法】上葯先煎石膏,約半小時後,將其餘葯物一起兌入,再煎半小時取服,每劑煎2次,日服1劑,分2次溫服。如病情嚴重,可日服2劑,分4次服用。

【方二】五桑四藤防己湯(魏長春)

【出處】《名醫方證真傳》

【組成】桑葉10克,桑白皮10克,桑枝15克,桑椹子12克,桑寄生10克,鉤藤10克,雞血藤15克,忍冬藤15克,天仙藤15克,防己10克。

【功用】清熱除濕,舒筋活絡。

【主治】本方適用於風濕性關節炎,屬陰虛血熱或久服辛燥走竄之品致陰液虧虛者。症見風濕性痹痛,骨節酸楚,脈弦細,舌苔白滑。

【方解】本方以五桑為主,四藤及防己為輔。方中桑寄生補腎健腰;桑椹子補肝腎、養氣血;桑枝祛風濕、利關節;桑白皮清熱利濕;桑葉疏風散熱;雞血藤活血養血,通痹止痛;忍冬藤清熱祛風;鉤藤平肝熄風舒筋;天仙藤疏通氣血、利濕蠲痹;防己治關節腫痛。10味合用,具挾正達邪,驅除風濕,舒筋活絡,調和氣血之功。

【葯理】桑葉煎劑體外實驗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等多種致病菌有抑製作用。桑白皮有鎮痛作用。忍冬藤、雞血藤具有抗炎作用。防己有抗炎作用,能明顯減輕甲醛性關節炎大鼠的踝關節腫脹程度;還有抗過敏和免疫抑製作用。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服。

【方三】調濕方

【出處】《中華臨床醫學研究雜志》

【組成】地骨皮30克、羚羊骨18克、薏苡仁30克、雲苓皮30克、桑枝30克、威靈仙15克、白茅根18克、生石膏30克、雞血藤30克、穿破石30克、接骨木30克。

【功用】清熱利濕,活血祛風,通絡止痛。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濕熱痹阻經脈,氣血運行不暢者。症見大關節紅腫熱痛,伴有全身酸困,發熱,煩渴,納差,尿黃、便干,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

【方解】方中地骨皮清骨瀉火,達腎涼血;羚羊骨、水牛角深入筋骨,熄風清熱止痛;生石膏、雞血藤緩筋通絡,活血清熱,氣血兩清,入筋止搐;雲苓皮、白茅根善清溫火,功專消腫,專利皮膚水結;老桑枝祛風活絡,通利關節,善治周身風濕痹痛;接骨木、穿破石祛風利濕,舒筋通絡,活血止痛,攻堅散結,壯骨和胃;蜈蚣、威靈仙通經達絡,走而不守,引葯力直達病所。諸葯合用,可入絡清熱,入筋祛濕,入皮消腫,入血通脈,入骨止痛,入關利節。

【葯理】地骨皮水、醇提取物對發熱家兔有解熱作用。薏苡仁抑制肌肉收縮,鎮痛解熱。白茅根可抗菌解熱。生石膏對內毒素發熱有明顯的解熱效果。雞血藤有抗炎作用。

【用法】將上葯用冷水浸泡30分鍾,文火煎30分鍾,取汁約300毫升,日服2次,1次150毫升。每日或隔日1劑。

【方四】獨活寄生湯

【出處】《中華中西醫學雜志》

【組成】獨活15克、寄生40克、秦艽15克、防風15克、細辛3克(後下)、川芎15克、當歸15克、熟地黃20克、白芍40克、桂枝20克、茯苓15克、杜仲15克、川牛膝20克、黨參20克、甘草10克。

【功用】祛風除濕,散寒止痛,扶正祛邪。

【主治】慢性風濕性關節炎,表現為肌肉、關節酸痛、麻木、重著、屈伸不利,每遇潮濕或氣候變化疼痛加重,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

【方解】方中獨活長於祛下焦風寒濕邪,蠲痹止痛,為君葯;防風,秦艽祛風散濕,桂枝溫經散寒,通利血脈,細辛祛寒止痛為臣葯;佐以寄生、牛膝、杜仲補益肝腎,強壯筋骨;當歸、白芍、熟地黃、川芎養血活血;黨參、茯苓、甘草補氣健脾,扶助正氣均為佐葯;甘草調和諸葯,又為使葯。本方特點以祛風散寒除濕為主,輔以補肝腎,益氣血之品。攻補兼顧,祛邪扶正,扶正不礙邪。

【葯理】葯理研究顯示,獨活寄生湯有抗炎作用,對角叉菜膠和甲醛所致足跖腫脹有抑製作用;還可以鎮痛;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提高單核巨噬細胞吞噬功能。

【用法】水煎早晚溫服,療程15~30天。

【方五】身痛逐瘀湯

【出處】《現代中醫葯》

【組成】當歸30克,川芎15克,紅花9克,桃仁9克,五靈脂9克,威靈仙15克,秦艽15克,羌活12克,川牛膝12克,香附12克,地龍15克,乳香9克,沒葯9克,甘草6克。

【功用】活血通絡,逐瘀止痛。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瘀血阻絡者。症見關節刺痛難忍,伴有麻木感,屈伸不利,舌質暗兼有瘀點,脈澀而沉。

【方解】方中當歸、川芎、紅花、桃仁活血逐瘀;五靈脂、乳香、沒葯消腫止痛,活血逐瘀;地龍、川牛膝、秦艽、羌活、威靈仙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甘草調和諸葯。

【葯理】秦艽具有抗炎作用,所含秦艽鹼甲可抑制大鼠甲醛性及蛋清性關節腫和足腫;並有抗過敏和鎮痛作用。牛膝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激活小鼠巨噬細胞對細菌的吞噬能力以及擴張血管,改善循環,促進炎性病變吸收等,以發揮抗炎消腫作用。羌活對多種實驗性足腫脹有明顯抑製作用,並能促進佐劑型關節炎模型動物全血白細胞吞噬功能。

【用法】水煎每日1劑,每次服250毫升,早晚各服1次,10劑為一個療程。

【方六】四妙湯加減

【出處】《中國校醫》

【組成】忍冬藤20克,蒼術10克,薏苡仁15克,知母10克,牛膝6克,木瓜10克,赤芍10克,川芎6克,當歸10克,生甘草3克。

【功用】清熱祛濕,活血通絡。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屬濕熱者。

【方解】方中忍冬藤清熱解毒,善治熱痹;黃柏苦寒清熱,蒼術苦溫燥濕,二者配合具有清熱燥濕之效;蒼術、黃芪、牛膝、木瓜既能祛濕,又能舒筋通絡;生地入血分清熱涼血;芍葯、甘草斂陰養血,緩急止痛,佐以川芎、當歸有助於血脈之暢通;諸葯合用葯症相合,使濕祛熱清,病症自除。

【葯理】忍冬藤具有抗炎作用。知母有解熱抗炎作用,對大腸桿菌所致家兔發熱有解熱作用,對鹿角菜膠性大鼠腳爪水腫及棉球性肉芽腫均有顯著抑製作用。木瓜對動物實驗性關節炎有明顯消腫作用。

【用法】每天1劑,水煎2次分服。10~20天為1個療程。

【方七】通陽活血湯

【出處】《實用中醫內科雜志》

【組成】當歸15克,桂枝10~15克,白芍12~30克,黃芪15~30克,細辛3克,通草12克,川芎、防風、桃仁、紅花各10克,甘草6克。

【功用】通陽養血,散寒除痹。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日久病邪不去,陽虛血弱、寒凝痹阻者。症見四肢關節疼痛,遇寒涼加劇,得溫熱則舒,面黃少華,舌質淡紫,苔薄白,脈細澀。

【方解】全方以桂枝、黃芪、細辛補氣溫陽,散寒通脈;以當歸、白芍養血柔筋;以川芎、桃仁、紅花活血通絡;以防風、通草疏風祛濕;甘草調和諸葯。諸葯配伍,予攻予補,攻補兼備。

【葯理】桂枝有明顯的抗炎、抗過敏作用,對過敏性炎症模型大鼠佐劑型關節炎有抑製作用。白芍調節免疫,白芍總苷及芍葯苷有鎮痛作用。細辛有較強鎮痛作用,抗炎作用明顯,對角叉菜膠引起的大鼠足腫脹有明顯的抑製作用,明顯減少炎症組織和滲出液中細胞含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30天為1個療程。

【方八】消痹湯

【出處】《中國中醫葯雜志》

【組成】桂枝10克,羌、獨活各10克,防風10克,木瓜10克,淫羊藿15克,豨薟草15克,絡石藤15克,絲瓜絡15克,伸筋草15克,秦艽10克。

【功用】祛風通絡,除濕通痹。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屬風寒濕痹者。症見大關節腫脹疼痛,遇寒涼加劇,得溫熱則舒等。

【方解】方中羌活、獨活、秦艽、豨薟草祛風濕;防風、伸筋草、絲瓜絡、絡石藤祛風通絡;木瓜和胃除濕;淫羊藿溫補腎陽;桂枝溫通經脈。諸葯合用,起到通經活絡,行氣活血,除濕通痹的作用。

【葯理】羌活、獨活均有抗炎作用,能抑制角叉菜膠引起的大鼠足腫脹。木瓜對動物實驗性關節炎有明顯消腫作用。豨薟草對於實驗性關節炎具有消炎作用,可降低血ASO、ESR。秦艽鹼甲可抑制大鼠甲醛性及蛋清性關節腫和足腫,並有抗過敏和鎮痛作用。

【用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800毫升,分早、晚2次服。7天為1療程。

【方九】活血通絡湯

【出處】《中華臨床新醫學》

【組成】黃芪15克,苡米30克,羌獨活各10克,秦艽10克,寄生15克,熟附子6克,桂枝6克,絲瓜絡10克,雞血藤15克,當歸15克,川芎8克,木瓜12克,茯苓15克。

【功用】補益肝腎,活血通絡,祛風除濕。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

【方解】黃芪、苡米健脾利濕,益氣生血治本;當歸、雞血藤、川芎、絲瓜絡補血養肝,活血通絡;羌獨活、秦艽、熟附子、桂枝祛風化濕,溫經散寒止痛;茯苓、寄生、木瓜有補腎強筋、利水滲濕之功。

【葯理】黃芪、當歸有調節免疫功能、增加機體耐缺氧能力的作用,可提高內皮細胞抗損傷能力。川芎抗血小板凝集,溶栓,降低血液濃度,抗痙攣,減少血管滲出和水腫。苡米抑制肌肉收縮,鎮痛解熱。附子所含生物鹼對滲出性炎症有抑製作用,且同時抑制滲出液中白細胞的滲出,此外還具有鎮痛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各1次。

8、治療風濕寒性關節痛有哪些外用膏葯?求解

功效:祛風散寒,除濕通絡,化瘀止痛。 主治:風濕寒性關節痛各型。 用法:外用。加溫軟化,貼於患處。 (2)青乳膏 葯物組成及製法:(1)青皮、枳實、蛇床子、豬苓、何首烏、生半夏、藁本、胡、麻黃、連翹、細辛、甘草、川楝子、澤瀉、楮實子、烏葯、大楓子、續斷、菟絲子、牛膝、防風、石臘、羌活、沙苑蒺藜、獨活、荊芥、金銀花、苦參、僵蠶、白蘞、黃柏、杏仁、黃連、桃仁、蒼耳子、地榆、赤芍、木香、 黃芩、浙貝母、肉蓯蓉、蒼術、生附子、知母、官桂、威靈仙、白芷、桔梗、薄荷、川芎、生川烏、天麻、生地、梔子、大黃、熟地、大茴香、木通、生草烏、五加皮、當歸、杜仲、五味子、山葯、香附子、遠志、穿山甲、陳皮、青風藤、白術、玄參、茵陳(各等量摻勻)。(2)乳香、血竭、兒茶、沒葯、輕粉、樟腦、丁香(各等份,共軌軋細面)。將處方(1)之葯料1500g,蜈蚣2條,用芝麻油7500ml,熬枯去渣,加黃丹3120g 待溫後,再加處方(2)之葯料90g攪勻,去火毒,攤於布上。大張用膏21g,另加麝香0.06 g;小張攤膏12g,另加麝香0.03g。 功效:祛濕除風,溫經散寒,化瘀止痛。 主治:風濕寒性關節痛各型。 用法:用時微火化開,貼患處。孕婦禁用。

9、我風濕性關節炎吃什麼葯

正規的地方買,比如好葯師.網上葯.店,去上面逛逛,華天寶桂龍葯膏的不錯

與治風濕涼性葯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