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常見的風濕性免疫疾病有哪些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呢,對於風濕疾病,相信大家都是十分的熟悉的,而且身邊也是有不少的風濕疾病患者的。但是,你可知道,風濕疾病的類型是眾多的。其實的,風濕性免疫疾病,又被分為了眾多的次類型。而具體的,呢?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風濕性免疫疾病。風濕免疫病學是一門年輕的臨床醫學學科,由於起步較晚,人們對風濕免疫性疾病的認識尚淺,易引起漏診、誤診。 風濕免疫性疾病常見的有自身免疫性結締組織病、系統性血管炎、骨與關節的病變。是個可能會累及多系統,導致多系統損害的疾病。 一般來說臨床上,呢?專家表示,常見的風濕性免疫疾病有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硬皮病,皮肌炎,紅斑狼瘡等等,是一個無法根治,危害性大的疾病。 對於風濕免疫性疾病,早發現,早治療,是取得理想治療效果,長遠預後的保障。 呢?具體的常見的風濕性免疫疾病類型,就是以上我們專家的介紹了。如果還有什麼不明了的話,就請咨詢我們的在線專家吧。最後,祝您健康!
2、風濕性疾病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風濕性疾病是生活中常見疾病,多數風濕性疾病呈慢性病程,同一疾病在不同個體或不同時期臨床表現可能有較大差異。病程呈反復發作與緩解。
一、疼痛綜合征關節、肌肉、肌腱疼痛相當普遍,四肢大小關節均可累及,以對稱性關節痛居多。晨僵和雷諾征是重要的伴隨症狀。疼痛的起病、性質、部位、持續時間、是否伴全身症狀和起病年齡均因病人而異。例如痛風發作突然急驟,足母趾關節痛多見。類風濕性關節起病緩慢,多影響腕、掌指、近端指間關節和頸椎。而強直性脊柱炎幾乎無例外地先自腰痛開始,上行性進展,周圍關節受影響時,也多是下肢大關節。系統性紅斑狼瘡除關節痛外,周身系統性表現更為明顯。
二、皮膚表現多數風濕性疾病患者有皮膚改變,系特異性或非特異性。表現多樣,蕁麻疹、環形紅斑、丘疹性紅斑、多形紅斑、結節性紅斑、面部紅斑等。皮膚病變的病理基礎是血管炎,其中最主要的是白細胞破碎性血管炎,受累血管大小,反應強度,持續時間,累及范圍和病理變化均依不同皮膚損害而異。
三、眼部表現眼部症狀可先於全身症狀數月或數年出現。有的則成為病程中的突出表現,病變可累及角膜、視網膜、色素層、症狀有眼部乾燥、眼內壓增高、白內障、眶肌炎、眼肌麻痹、視力減退甚至失明。
四、肺部表現呼吸困難是常見主訴,原因有肺炎、嗜酸細胞肺部浸潤、肺出血、局灶性肉芽腫形成、纖維化性肺泡炎、間質性肺炎和胸腔積液。
五、消化系統表現由於基本病理改變是廣泛的小血管炎,消化系統受累范圍亦廣泛,如胃腸道出血,穿孔或腸梗阻,可危及生命,肝臟受累多見,且可能是本病的突出表現,表現有肝大、黃疸、肝區痛、惡心、嘔吐、以慢性活動性肝炎形式出現。
六、心血管系統表現心肌、心內膜、心包、傳導系統、動靜脈均可受累。臨床表現心臟擴大、心率加快、心瓣膜區收縮期雜音、心包摩擦音、血壓高及各種心律失常,嚴重風濕性疾病者有心力衰竭。
七、腎臟表現腎病變相當普遍,有腎間質炎症、纖維化、膜性腎病、腎小球基底膜增厚、澱粉樣變等。風濕性疾病患者出現浮腫、多尿或少尿、蛋白尿、高血壓和急慢性腎功衰竭。
3、什麼是風濕性疾病?
風濕性疾病是泛指影響骨、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如肌肉、滑囊、肌腱、筋膜、神經等的一組疾病。其病因可以是感染性、免疫性、代謝性、內分泌性、退行性、地理環境性、遺傳性、腫瘤性等。
它可以是周身性或系統性的,也可以是局限性的;可以是器質性的,也可以是精神性或功能性的。包括各種關節炎在內的彌漫性結締組織病,是風濕病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風濕病不只限於彌漫性結締組織病。
4、風濕病有哪些危害性?
風濕病是一種全身性疾病,主要累及結締組織,大多數病人有關節、肌肉的病變,與機體的免疫學異常有關,屬於自身免疫性疾病,它包含了許多疾病,如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皮肌炎、乾燥綜合征、硬皮病等,特別是紅斑狼瘡,是這類疾病中發病率高、病變范圍大、危害重的一種疾病。
5、風濕病有哪些常識?
1、加強鍛煉,增強身體素質: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如保健體操、練氣功、太極拳、做廣播體操、散步等,大有好處。凡堅持體育鍛煉的人,身體就強壯,抗病能力強,很少患病,其抗禦風寒濕邪侵襲的能力比一般沒經過體育鍛煉者強得多。
2、避免風寒濕邪侵襲:春季正是萬物萌發之際,也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好發季節。所以,要防止受寒、淋雨和受潮,關節處要注意保暖,不穿濕衣、濕鞋、濕襪等。夏季暑熱,不要貪涼受露,暴飲冷飲等。秋季氣候乾燥,但秋風送爽,天氣轉涼,要防止受風寒侵襲。冬季寒風刺骨,注意保暖是最重要的。
3、注意勞逸結合: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勞逸結合是強身保健的主要措施。臨床上,有些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病情雖然基本控制,處於疾病恢復期,往往由於勞累而重新加重或復發,所以要勞逸結合,活動與休息要適度。
4、保持正常的心理狀態:有一些患者是由於精神受刺激,過度悲傷,心情壓抑等而誘發本病的;而在患了本病之後,情緒的波動又往往使病情加重。這些都提示精神(或心理)因素對本病有一定的影響。因此,保持正常的心理狀態,對維持機體的正常免疫功能是重要的。
5、預防和控制感染:有些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在患了扁桃體炎、咽喉炎、鼻竇炎、慢性膽囊炎、齲齒等感染性疾病之後而發病的。人們認為這是由於人體對這些感染的病原體發生了免疫反應而引起本病的。所以,預防感染和控制體內的感染病灶也是重要的。
6、住的房屋要通風、向陽,保持空氣新鮮。不要在水泥地板及風口處睡卧。
7、洗瀨宜用溫水,睡前洗腳,最好將雙足浸入中葯洗方湯葯中,不但可以促使下肢血流通暢,還可以消腫痛,除風濕。
8、風濕病急性期或急性發作期,有明顯的紅、腫、熱、痛者,要卧床休息2-3周,腎虛及腰椎病患者忌性生活。
9、患者出汗較多時,須用干毛巾及時擦乾,衣服汗濕後應及時更換,避免受風寒濕侵體。
10、注意保暖,避免受風、受潮、過度勞累及精神刺激,預防感冒,以減少自然因素對疾病的影響。
11、風濕病患者在飲食方面要按自己所患病症的輕重,遵照醫囑,調理飲食和忌口。
12、風濕病在病情控制後可以參加一些省力的日常勞動,並堅持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
13、風濕病人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正確對待疾病,切不可急躁焦慮。
14、注意預防流感、上呼吸道感染等感染性疾病:流感等感染性疾病會造成人體的免疫力大幅度下降,容易導致風濕病出現或復發。有關節病的人、老年人、體弱者和體內有結核、膽囊炎等慢性感染病的病人,在陰冷天氣里更要注意預防流感,流感發生時盡量不要往人群聚集的地方去,防止受寒受涼引發或加重風濕病。
15、注意保持居室溫暖和乾燥:有關節病等風濕病的人,在天氣寒冷時要注意保持居室內的溫暖和乾燥,注意給關節營造一個溫暖的環境。
16、注意攝取蛋白質:營養鮮牛奶、大豆等食物都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對於預防關節炎等風濕病、減小關節炎疼痛,都具有比較明顯的作用。
17、爭取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雖然風濕病無法根治,且致殘率比較高,但如果獲得早期診斷及早期的治療,是可以控制病情發展甚至治癒的。所以,若能普及本病的一般知識,醫生和患有關節腫痛症狀的病人對本病保持足夠的警惕性,就能提高診療水平,控制病情發展,減少致殘率和增加勞動能力。
有些職業是工作在水濕潮冷的環境中的,如井下、露天作業等,一定要注意使用勞動保護用品,勞動或勞動後,不可乘熱身汗出便入水洗浴。墊褥、被蓋應勤洗曬,以保持清潔和乾燥,勞動出汗,當風吹,內衣汗濕後應及時更換洗凈。
6、哪些人群更容易得關節性風濕疾病為什麼?應注意些什麼?
關節性風濕疾病是全身性疾病,會造成各器官、身體系統的損害,是危害身體健康的一種疾病。中老年人更容易得關節性風濕疾病。女性的發病幾率比男性大。易得關節性風濕疾病的人群在生活中要注意預防風濕疾病的發生,做好護理工作。要做好身體保暖護理。還要注意飲食的均衡營養,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類的食物。
1.中老年人更容易得關節性風濕疾病。
關節性風濕疾病表現為:關節疼痛、腫脹、僵硬,晨起後、長期坐立後感到疲勞無力。中老年人身體各個方面都有所退化,容易被風濕侵襲。
2.女性關節性風濕疾病的發病幾率比男性大。
女性的發病人數大約是男性的2-3倍,男性一旦發病,症狀通常較重。中年人群多見,兒童和青少年發病也不少見。這是因為女性操持家務勞累,接觸潮濕環境的幾率比男性要大。
3.關節性風濕疾病日常要注意做好保暖護理。
風濕病患者,要注意及時更換潮濕衣服,保持身體乾燥。室內經常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乾燥。被褥要經常洗曬,盡量不要吹風或在風口處。還要注意氣候變化,秋冬時節要及時添加衣服,注意保暖,預防感冒。
4.關節性風濕疾病患者要選擇正確的食物並注意營養均衡。
選擇健康的的烹飪方式。蒸、煮、燉等方式保持食物原滋原味,少油少鹽,注意清淡。苦瓜、苦菜、絲瓜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幫助緩解局部發熱、發痛。薏仁、豆腐、芹菜、山葯、扁豆有健脾利濕的功效,能夠祛除濕氣。既能保留營養成分,也能減少身體負擔。
5.關節性風濕疾病患者要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類的食物。
牛奶、肥肉、油炸類食品、海鮮、魚、蝦、海參、海帶等水產食物都要減少食用。高脂肪、高膽固醇類的食物在體內消化過程中會加重關節疼痛、腫脹。加重風濕骨病關節的疼痛。
總之,關節性風濕疾病很難痊癒,患者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保溫護理,遠離潮濕環境,注意保持心情愉悅,在飲食上要嚴格忌口,減輕身體的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