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請解釋中葯中的」辛涼解表」與「疏風解表」
辛涼解表
治療學術語。指用性味辛涼的葯物發散風熱,解除表證的治法。適用於風熱表證或溫病初起、痘疹初起等。以發熱重,惡寒輕,咽干口渴,苔薄黃,脈浮數等為主症。常用葯物有薄荷、荊芥、牛蒡子、桑葉、菊花、葛根、升麻、蔓荊子等。代表方劑有桑菊飲、銀翹散、升麻葛根湯等。
疏風解表
疏風,治法之一。指用祛風解表葯疏散風邪的治法。風為外感病證的先導,故解表必須疏風。臨床常見有風寒、風熱、風濕三種挾有風邪的表證。風寒表證用防風、桂枝、藁本等;風熱表證用薄荷、牛蒡子等;風濕表證用羌活、白芷等。
解表的含義http://ke.baidu.com/view/1062175.html?tp=1_11
表證的含義http://ke.baidu.com/view/349014.html?tp=2_11
2、化濕葯中有燥濕健脾,發汗解表,祛風濕作用的葯物是( )。
【答案】E
【答案解析】豬苓、茯苓、茵陳為利濕葯,有利尿通淋、消水腫、除水飲、止水瀉的功效。藿香、蒼術為化濕葯,藿香,芳香化濕,和中止痛,解表邪,除濕滯;蒼術,辛、苦,溫。燥濕健脾,發汗解表,祛風濕。因此,答案選E。
3、什麼是「疏風解表」?
疏風解表疏風,治法之一。指用祛風解表葯疏散風邪的治法。風為外感病證的先導,故解表必須疏風。臨床常見有風寒、風熱、風濕三種挾有風邪的表證。風寒表證用防風、桂枝、藁本等;風熱表證用薄荷、牛蒡子等;風濕表證用羌活、白芷等。
4、化濕葯中有燥濕健脾、發汗解表、祛風濕作用的葯物是( )
【答來案】E
【答案解析】蒼術自性辛、苦,溫,入脾、胃經,燥濕健脾,發汗解表,祛風濕。本品氣香辛烈,性溫而燥。治濕困脾胃、運化失司、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胃寒草少、腹痛泄瀉,用蒼術一厚朴,配陳皮、甘草等;辛溫解表,祛風濕,治關節疼痛、風寒濕痹,常配獨活、秦艽、牛膝、薏苡仁、黃柏等。因此化濕葯中有燥濕健脾、發汗解表、祛風濕作用的葯物是蒼術。
5、解表,清熱,利水,祛風,祛寒,燥濕分別是什麼意思
解表葯
外感表證,解表為先.
表證辨寒熱,用葯分溫涼.
辛溫以發散風寒.辛涼以疏解風熱.
麻黃散風寒而平喘利水
桂枝解肌表而溫經通陽.
荊芥發表驅風,初起瘡瘍並治.
防風驅風勝濕,肢體疼痛能療.
羌活驅風除濕以通痹,
蘇葉利氣和中而宣痰.
蟬蛻宣表透疹.解痙退翳.
薄荷疏風解表.利膈清咽.
蔓荊子疏風以清頭目.
牛蒡子泄熱而利咽喉.
宣表清絡以桑葉,
疏風明目用菊花.
清熱葯
里熱之證,用葯當清.
苦寒.甘寒.咸寒.葯性有別.
瀉火.救津.解毒.治證不同
石膏清胃經高熱煩渴,
知母清肺經燥火煩蒸.
黃連瀉心,苦燥濕而寒勝熱.
黃芩瀉肺,上涼膈而下清腸.
梔子瀉三焦濕熱之蘊結,
黃檗瀉肝腎壯火之有餘.
元參咸寒,軟堅增液,
生地甘寒,涼血救津.
赤芍葯.牡丹皮,涼血熱以祛瘀,
白薇草.地骨皮,
退虛熱而除蒸.
清熱解毒銀花為先,
透熱散結連翹為良.
毛冬青活血通脈宜首選,
穿心蓮清熱燥濕用為先.
解暑濕以蓮葉,
透暑風用青蒿.
察熱邪之所在.審津氣之盛衰,
才能切合兵器,葯皆中肯.
柴胡和解少陽之樞,疏肝解郁.
葛根透解陽明之表,散火升津.
表解里和,治當慎始.
瀉下葯
實熱可下,
實水可功.
便秘津枯,
只宜潤滑.
大黃苦寒瀉熱,
泄氣血而推陳致新.
芒硝咸寒軟堅,
攻燥實而逐積清腸.
郁李仁通便利水,
火麻仁滋養潤腸.
甘遂瀉水逐飲而解毒.
牽牛峻利二便兼殺蟲.
用毒葯以攻邪.
葯量必須謹慎.
溫里葯
溫熱之葯,用治里寒.
辨上中下三焦之寒,
別肺脾腎三經之治.
附子溫腎回陽以救脫,
肉桂補命門火而祛寒.
治脾寒腹痛嘔逆,以干生薑.
療肝寒頭痛吐沫,以吳茱萸.
小茴香治寒疝痛經脘腹脹.
高良姜療脘痛嘔吐胃中寒.
花椒溫中殺蟲,止騷癢;
丁香溫中降逆,助腎陽.
蓽薺溫中散寒,降胃止嘔逆,
胡椒溫中止痛,消痰治癲癇.
辛溫祛寒皆耗液,
陰虛陽亢總非宜.
理氣葯
氣貴周流,逆滯則病。
氣逆宜降,氣滯宜行。
鬱金理氣活血,
香附解郁調經。
烏葯順氣調中並可理疝。
木香調氣行滯尤善治痢。
陳皮行氣以健脾,青皮破氣而疏肝。
厚朴除滿兼降逆,枳實消痞而寬腸。
行氣活血止痛以延胡索,
健脾和胃止嘔以春砂仁。
川楝子泄肝氣以止痛,
大腹皮散水氣而寬中。
行氣降逆也傷元,調氣使平勿太過。
消食葯
飲食不節,腸胃乃傷。
氣滯食停,治宜消食。
山楂能消肉食之積,活血而化瘀滯;
神曲能消痰濕之滯,消食又解時邪。
谷芽消谷和胃功力緩,麥芽消麥寬中回乳汁。
積滯日久便成疳,及時消導應注意。
止血葯
血行脈中,以滋養百骸。
離經妄行,則流溢於外。
仙鶴草止血功捷,側柏葉澀血效良。
茜根行瘀滯以止血,茅根治吐衄而通淋。
槐花清腸熱、內治臟毒。
地榆療血痢、外敷燙傷。
三七祛瘀止血尤善止痛,白及收斂止血又療損傷。
須辨出血證之寒熱虛實,再施止血葯以溫清補通。
活血祛瘀葯
血屬於陰,隨氣而行。
滯留臟腑經絡,瘀血諸證由生。
丹參微寒,泄熱而行瘀滯。
川芎溫散,活血並去頭風。
療癰瘡傷痛以乳香,治心腹瘀痛用靈脂。
桃仁偏於祛瘀並潤腸,紅花長於活血而通經。
益母草調經活血以利水,牛膝根引血下行而通脈。
祛瘀之品,性究攻伐,孕婦經多,不宜施用。
化痰止咳平喘葯
痰之為患,隨證求因.
辨寒熱濕燥風之痰,
別溫清燥潤散之治。
半夏燥濕痰以降逆,
白前降肺氣而止咳。
蘇子降氣化痰以平喘,
前胡清宣肺氣而除痰。
竹茹清化熱痰而止嘔,
桔梗開提肺氣以排痰。
久咳陰虛,
宜川貝母之清潤;
痰火癰腫,
宜浙貝母之苦寒。
杏仁泄肺氣以平喘,
杷葉降肺氣而和胃。
紫苑潤肺止咳,化痰力勝;
款冬溫肺化痰,寧嗽功多。
治痰知其性質,
用葯便可不差。
治風葯(祛風濕、平肝息風葯)
風分內外,葯治不同。
外風宜散,內風宜息。
五加皮祛風濕以壯筋骨,
威靈仙宣經絡而散風寒。
防己利關節,治熱痹水腫。
木瓜舒筋絡,療濕痹拘攣。
獨活勝濕祛風,並治腰膝痹痛;
秦九宣絡疏風,兼除勞熱骨蒸。
治風痹化濕濁以蠶沙,
療熱痹利關節用桑枝。
藁本治顛頂風痛,
白芷散頭風腫瘍。
白蒺藜散風熱以止癢,
白附子祛風痰而解痙。
治抽掣痙攣以全蠍,
療臍風口噤用蜈蚣。
雙鉤藤並疏肝經風熱,
羚羊角長於鎮痙息風。
白芍平肝養血以緩攣痛,
天麻柔潤息風而止眩暈。
察風 病證候之因,
明風葯性能之異。
化濕、利水滲濕葯
水濕停聚,見證多端。
或為腫滿吐瀉,或為黃疸濁淋。
熱化宜苦泄淡滲,寒化宜辛散溫行。
佩蘭消暑,化脾濕而辟濁;
藿香解表,止吐瀉而和中。
茅蒼術燥濕運脾兼發汗,
白豆蔻化濕行氣而寬胸。
豬苓通水道以治淋濁,
茯苓導水氣而益心脾。
木通導心火,並通乳汁。
車前清肝熱,善明眼目。
澤瀉滲濕熱以利水,
薏仁除濕痹而排膿。
滑石解暑濕並善收濕,
茵陳清濕熱以治發黃。
如果脾腎既弱,滲利應當慎施。
安神葯
心神不寧,恍惚怔忡。
取質重以鎮怯,用滋養以安神。
龍骨鎮驚兼固脫,
牡蠣益陰並軟堅。
酸棗仁治肝虛不寐,
柏子仁寧心悸怔忡。
凡此安神諸葯,
臨證分別選用。
收澀葯
葯有收澀,滑脫所宜。
精滑尿頻宜固腎,
瀉多痢久要固脾。
五味子斂肺氣而止喘咳,
山茱萸斂精氣以補肝腎。
肉豆蔻固脾以止久瀉,
訶子肉斂腸以治失音。
浮小麥養心而安神,
麻黃根止汗而力專。
桑螵蛸澀精止遺,固腎效著;
烏賊骨止帶調經,胃痛能醫。
如無實邪存在,收澀之葯可投。
#11 補虛葯
補虛葯
虛證宜補,先辨陰陽。
陰虛補之以甘潤,
陽虛補之以甘溫。
女貞子平補肝腎,
旱蓮草涼血滋陰。
補氣重在肺,
補血重在肝。
先天不足宜補腎,
後天不足宜補脾。
黃芪固表升陽,內托瘡潰;
人參扶元益氣,並補陰陽。
山葯養脾陰而止瀉,
白術溫脾陽而安胎。
地黃生涼血而熟滋腎。
甘草生清熱而炙補中。
何首烏養血益精以烏須發,
菟絲子養肝補腎且安胎元。
血虛宜當歸之溫補,
陰虛宜阿膠之滋養。
金狗脊壯腰健腎以祛濕,
肉蓯蓉補益精血而潤腸。
杜仲補肝腎而強腰膝,
斷續續筋骨並治骨傷。
補腎強腰而祛風濕,可選巴戟;
大補精血以壯腎陽,首推鹿茸。
沙參清肺潤燥,
麥冬清心除煩。
除勞熱、益腎陰,
龜板效著。
祛骨蒸、通肝絡,
鱉甲功良。
補葯性味各不同,
溫清作用應區分。
6、祛風解表 化濕和中是什麼意思?
朋友你好,很容幸回答你的問題。感冒的治療方法如下: 1.基本治療 治法祛風解表。以手太陰、手陽明經及督脈穴為主。 主穴列缺合谷大椎太陽風池 配穴風寒感冒擼 臃緱擰⒎斡幔環縟雀忻罷?加曲池、尺澤、魚際;鼻塞者,加迎香;體虛感冒者,加足三里;咽喉疼痛者,加少商;全身酸楚者,加身柱;夾濕者,加陰陵泉;夾暑者,加委中。 操作主穴用毫針瀉法。風寒感冒,大椎行灸法;風熱感冒,大椎行刺絡拔罐。配穴中足三里用補法或平補平瀉法,少商、委中用點刺出血法,余穴用瀉法。 方義感冒為外邪侵犯肺衛所致,太陰、陽明互為表裡,故取手太陰、手陽明經列缺、合谷以祛邪解表。督脈主一身之陽氣.溫灸大椎可通陽散寒.刺絡出血可清瀉熱邪。風池為足少陽經與陽維脈的交會穴,「陽維為病苦寒熱」,故風池既可疏散風邪,又與太陽穴相配可清利頭目。 2.其他治療 (1)拔火罐法選大椎、身柱、大杼、肺俞,拔罐後留罐15分鍾起罐,或用閃罐法。本法適用於風寒感冒。 (2)刺絡拔罐法選大椎、風門、身柱、肺俞,消毒後,用三棱針點刺,使其自然出血,待出血顏色轉淡後,加火罐於穴位上,留罐10分鍾後起罐,清潔局部並再次消毒針眼。本法適用於風熱感冒。 (3)耳針法選肺、內鼻、下屏尖、額,用中、強刺激。咽痛加咽喉、扁桃體,毫針刺。 3。感冒的其他療法 1.敷貼療法 取大蒜2枚搗汁拌麵粉做成圓錐狀,塞人鼻孔(兩側交替),每次留塞15—20分鍾,每日4.5次。具有祛風散寒、宣肺通竅的功效,適用於風寒感冒。 2.外治法 取蔥白、生薑各30克,食鹽5克,共搗成糊狀,加入適量白酒調勻,用紗布包好,塗擦胸背、肘胭窩及手足心。一般有解表散邪的功效,塗擦後15分鍾左右會有汗出,感冒諸症可以解除。 3.飲食療法 取蘇葉3-6克,生薑3克,洗凈切碎,放人茶杯內,沖人沸水200~300毫升,加蓋泡10分鍾,再放人紅糖15克攪勻,趁熱飲用。具有解表散邪的功效,適用於感冒初起,惡寒、無汗、頭痛者。 4。如何巧選中成葯治療感冒 隨著氣溫的降低,感冒的人越來越多,選用口服治療感冒的中成葯,毒副作用小且簡便不影響工作,符合階梯用葯原則。但是,面對市場上品種繁多的葯品,我們切忌盲目選用,必須對症用葯,否則,不僅無效,延誤病情,甚至加重病情。在此,介紹幾種簡單的選用方法。 1、風寒性感冒。症狀為惡寒重,發熱輕或不發熱、頭痛、鼻塞、流清涕、喉癢、咳嗽。這時應該選用發散風寒的辛溫解表葯,如九味羌活丸、參蘇理肺丸、通宣理肺丸,不能選用桑菊感冒片、銀翹解毒片、羚翹解毒丸、羚羊感冒片,誤用會加重病情或者遷延不愈。 2、風熱性感冒。症狀為發熱重,惡寒輕,頭痛宜脹,咽喉紅作痛或者脹痛,或口乾欲飲,咳嗽,咯痰黃稠。這時應該選用清熱宣肺的辛涼解表葯,如桑菊感冒片或銀翹解毒丸、羚羊感冒片、羚翹解毒丸等,不能選用九味羌活丸、參蘇理肺丸、通宣理肺丸,誤用會引起體溫升高,咽疼加重。 3、感寒濕滯性感冒。外用風寒表症,發熱嚴守惡寒,體溫不高,頭痛,內有痰濕中阻,胃脘滿悶,惡心嘔吐,腹痛瀉下。可選用解表化濕的葯物如藿香正氣水液或藿香正氣水,不可服用保和丸、山楂丸。 4、表裡雙感性感冒。症狀為壯熱憎寒,頭痛目眩,口苦口乾,咽喉腫痛,大便秘結,小便赤澀。這時應該選用表裡雙解的葯物,如防風通聖丸。 5、氣虛性感冒。症狀為身體素虛,抵抗力低,平時易出汗,不耐風寒,身倦乏力,食慾不振,輕度發燒,鼻流清涕,常纏綿日久不愈,或者反復感冒。這時用一般感冒葯療效不好,應該選用補中益氣丸。
7、解表祛濕的中葯有哪些?
解表劑-辛溫解表 麻黃湯 背景 白色淺粉淺綠 字型大小 101214
【方名】 麻黃湯
【出處】 《傷寒論》
【分類】 解表劑-辛溫解表
【組成】 麻黃(9克) 桂枝(6克) 杏仁(6克) 甘草(3克)
【方訣】
【功用】 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 外感風寒。惡寒發熱,頭痛身疼,無汗而喘,舌苔薄白,脈浮緊。(本方常用於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屬風寒表實證者。)
【用法】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葯,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現代用法:水煎服,溫覆取微汗)。
【禁忌】 本方為辛溫發汗之峻劑,故《傷寒論》對「瘡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虛自汗、血虛而脈兼「尺中遲」、誤下而見「身重心悸」等,雖有表寒證,亦皆禁用。麻黃湯葯味雖少,但發汗力強,不可過服,否則,汗出過多必傷人正氣。正如柯琴指出:「此乃純陽之劑,過於發散,如單刀直入之將,投之恰當,一戰成功。不當則不戢而召禍。故用之發表,可一而不可再。」(《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卷上)
【方解】 風寒傷人肌表,毛竅閉塞,肺氣不宣,衛氣不得外達,營氣澀而不暢,所以外見惡寒發熱、頭痛、身疼、無汗、脈浮,內見喘逆。此時,當發汗解表,宣肺平喘,使肺氣宣,毛竅開,營衛通暢,汗出而在表之風寒得解,諸證悉除。麻黃味苦辛性溫,為肺經專葯,能發越人體陽氣,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所以是方中的君葯,並用來作為方名。由於營澀衛郁,單用麻黃發汗,但解衛氣之郁,所以又用溫經散寒,透營達衛的桂枝為臣,加強發汗解表而散風寒,除身疼。本證之喘,是由肺氣郁而上逆所致,麻黃、桂枝又都上行而散,所以再配降肺氣、散風寒的杏仁為佐葯,同麻黃一宣一降,增強解郁平喘之功。炙甘草既能調和宣降之麻、杏,又能緩和麻、桂相合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過猛而傷耗正氣,是使葯而兼佐葯之義。麻黃得桂枝,一發衛分之郁,一透營分之邪,所以柯琴評麻黃湯曰:「此為開表逐邪發汗之峻劑也。」
方義2:本方證為外感風寒,肺氣夫宣所致。風寒之邪外襲肌表,使衛陽被遏,腠理閉塞,營陰郁滯,經脈不通,故見惡寒、發熱、無汗、頭身痛;肺主氣屬衛,外合皮毛,寒邪外束於表,影響肺氣的宣肅下行,則上逆為喘;舌苔薄白,脈浮緊皆是風寒襲表的反映。治當發汗解表,宣肺平喘。方中麻黃苦辛性溫,歸肺與膀胱經,善開腠發汗,祛在表之風寒;宣肺平喘,開閉郁之肺氣,故本方用以為君葯。由於本方證屬衛郁營滯,單用麻黃發汗,只能解衛氣之閉郁,所以又用透營達衛的桂枝為臣葯,解肌發表,溫通經脈,既助麻黃解表,使發汗之力倍增;又暢行營陰,使疼痛之症得解。二葯相須為用,是辛溫發汗的常用組合。杏仁降利肺氣,與麻黃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復肺氣之宣降,加強宣肺平喘之功,是為宣降肺氣的常用組合,為佐葯。炙甘草既能調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緩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過猛而耗傷正氣,是使葯而兼佐葯之用。四葯配伍,表寒得散,營衛得通,肺氣得宣,則諸症可愈。
【化裁】 若喘急胸悶、咳嗽痰多、表證不甚者,去桂枝,加蘇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蒼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竅。若夾濕邪而兼見骨節酸痛,加蒼術、薏苡仁以祛風除濕。兼里熱之煩躁、口乾,酌加石膏、黃芩以清瀉郁熱。
【附方】 麻黃加術湯、麻杏苡甘湯、大青龍湯、三拗湯、華蓋散
【附註】 本方是治療外感風寒表實證的基礎方。臨床應用以惡寒發熱,無寒而喘,脈浮緊為辨證要點。本方配伍特點有二:一為麻、桂相須,發衛氣之閉以開腠理,透營分之郁以暢營陰,則發汗解表之功益彰;二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則宣肺平喘之效甚著。
方劑比較:
麻黃加術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均由麻黃湯加減而成,都是治療外感風寒夾濕的方劑。但前方證屬素體多溫,又外感風寒,表寒及身疼較後方為重,故用麻、桂與白術相配,以發汗解表、散寒祛濕。然發汗祛濕又不宜過汗,方中麻黃得白術雖發汗而不致太過,白術得麻黃則能盡去表裡之濕,相輔相制,深得配伍之妙。後方證不僅表寒及身疼比較輕,且日晡發熱增劇,有化熱之傾向,故而不用桂枝、白術,改用苡仁滲利清化。全方用量尤輕,亦為微汗之用。
大青龍湯系由麻黃湯重用麻黃,再加石膏、生薑、大棗組成。主治風寒表實重證而兼里有郁熱者。方中倍用麻黃,故其發汗之力尤峻。其煩躁為郁熱在里,故加石膏清熱除煩。生薑合麻、桂則散風寒,以解表邪,合棗、草則益脾胃以滋肝源,使汗出表解,寒熱煩躁並除。
三拗湯與華蓋散皆為麻黃湯去桂枝,故功用重在宣散肺中風寒,主治風寒犯肺之咳喘證。但為宣肺解表的基礎方,主治風寒襲肺的咳喘輕證;華蓋散主治素體痰多而風寒襲肺證,故加蘇子、陳皮、桑白皮、赤茯苓以降氣祛痰,加強化痰止咳的作用。
【文獻】 方論 李時珍:「麻黃乃肺經專葯,故治肺病多用之。張仲景治傷寒無汗用麻黃,有汗用桂枝。歷代名醫解釋,皆隨文傅會,未有究其精微者。時珍常繹思之,似有一得,與昔人有所不同雲。津液為汗,汗即血也。在營則為血,在衛則為汗。夫寒傷營,營血內澀,不能外通於衛,衛氣閉固,津液不行,故無汗發熱而憎寒。夫風傷衛,衛氣外泄,不能內護於營,營氣虛弱,津液不固,有汗發熱而惡風。然風寒之邪,皆由皮毛而入。皮毛者,肺之合也。肺主衛氣,包羅一身,天之象也。是證雖屬乎太陽,而肺實受邪氣。其證時兼面赤怫鬱,咳嗽有痰,喘而胸滿諸證者,非肺病乎?蓋皮毛外閉,則邪熱內攻,而肺氣抑鬱。故用麻黃、甘草同桂枝,引出營分之邪,達之肌表,佐以杏仁泄肺而利氣。」《本草綱目》
方論 柯琴《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卷上:「此為開表逐邪發汗之峻劑也。古人用葯法象之義。麻黃中空外直,宛如毛竅骨節,故能祛骨節之風寒,從毛竅而出,為衛分發散風寒之品。桂枝枝條縱橫,宛如經脈系絡,能入心化液,通經絡而出汗,為營分散解風寒之品,杏仁為心果,溫能助心散寒,苦能清肺下氣,為上焦逐邪定喘之品。甘草甘平,外拒風寒,內和氣血,為中宮安內攘外之品。此湯入胃,行氣於玄府,輸精於皮毛,斯毛脈合精而溱溱汗出,在表之邪,其盡去而不留,痛止喘平,寒熱頓解,不煩啜粥而籍汗於谷也。」
原書主治《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麻黃湯主之。」
【研究】
【運用】 麻黃湯雖為發汗之峻劑,對外感發熱只要辨證准確,確可收汗出病癒之效。
8、類風濕為什麼祛風寒解表葯不能吃
類風濕是內風 怎麼能用解表葯呢
9、解表祛風,疏散風熱是什麼意思
中醫認為病邪有風寒濕熱幾種表現形式,這話是告訴你的病為風熱症,要祛風散熱!比如你得的是感冒,那就是風熱感冒,就是熱了出汗後風邪侵體,而在腠理,就是在皮膚表面,所以解表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