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風濕病最具病理診斷意義的病變是?
風濕病是一種與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關的變態反應性疾病。本病主要侵犯全身結締組織,最常累及心臟和關節,以形成風濕小體為其病理特徵。
2、這些指標和症狀應該診斷為什麼風濕病?
你好
你的病情屬於風濕性強直性脊柱炎。
建議你最好再做個:骶髂關節片。就可以更明確診斷了。
3、豬風濕病的診斷要點有哪些?
診斷豬風濕病時要了解豬是否受寒受潮、以前的季節氣候變化情況等。臨床上病豬突然發病,肌肉、關節疼痛,疼痛有轉移性,隨天氣變化病情反復變化,病情嚴重時食慾稍減。患部肌肉疼痛、僵硬、發熱,病程長的肌肉萎縮;患病關節腫脹、發熱、疼痛,觸診有波動感,關節活動范圍變小,病程延長,轉為慢性時,活動范圍變小,運動時關節強拘;頭頸患風濕時,頭頸活動受制,活動范圍變小,咀嚼不便;腰背患風濕時,腰背僵硬、弓腰,病豬常卧地,不願行走;四肢風濕時,病豬喜歡卧地,被迫運動時,病肢跛行,步幅小,若運動量加大,則症狀減輕。
4、如何讀懂風濕病化驗單
風濕性疾病是一大類常見病,多發病,且多數疾病需經過一系列的化驗檢查才能確診。由於風濕病診斷治療在我國起步較晚,有很多大型醫院都尚未成立風濕病專科。而風濕病的化驗項目發展很快,近幾年發現了多種用於風濕病早期診斷和幫助判斷疾病預後的化驗指標,不僅大多數病人看不懂風濕病化驗單,甚至連其他專業的醫生也不能正確理解這些化驗。風濕病化驗項目中最常見的就是各種自身抗體的檢測。所謂自身抗體是我們自身體內的防禦組織過度反應,對體內的正常組織產生抵抗,也就是自身抗體,用來破壞這些正常組織。自身抗體的檢測對於風濕病的診斷,特別是對於彌漫性結締組織病的診斷至關重要。現在應用於風濕病臨床的自身抗體主要有:類風濕因子、抗角蛋白抗體譜、抗核抗體譜、抗中性粒細胞胞質抗體、抗磷脂抗體等。一、 類風濕因子(RF)類風濕因子最初在類風濕關節炎(RA)病人的血清中發現,故認為可以用來診斷類風濕關節炎。目前RF作為RA的篩選試驗有一定的價值,至少75%的RA病人RF是陽性。而且美國風濕病學會(ACR)提出了7條RA診斷標准中, RF陽性為其中之一,符合其中的四條者可診斷為RA。RA患者出現RF,提示病情預後不良,同時也提示該病人不僅可由關節症狀,還可有關節外表現也就是多系統受累的表現。且隨著RA病人關節症狀持續時間的延長,RF的出現率也隨之增高,如:3個月時33%,1年75%,18個月90%。因此,當初次檢測結果為陰性而臨床上仍高度可疑時,重復檢測RF有一定意義。RA也不能完全依靠RF陽性來診斷,也就是說,不是RF陽性且有關節腫痛的就一定是RA,而RF陰性的就一定不是RA。這是因為RF還可以出現於下列一些疾病,乾燥綜合征、混合性結締組織病、系統性硬化症、急性病毒感染、寄生蟲感染、慢性炎症性疾病、腫瘤、其它高球蛋白血症狀態、慢性肝病,大約5%的老年人也可出現RF陽性。二、抗角蛋白抗體譜 抗角蛋白抗體譜中包括抗角蛋白抗體(AKA)、抗核周因子抗體(APF)、抗CCP抗體等,它們都是用於RA早期診斷的自身抗體,可以輔助RF,提高RA的早期確診率,早期正確治療,改善預後。三、抗核抗體譜抗核抗體(ANA)中的「核」字指的是細胞核及細胞核中的成分。ANA是指抗細胞核內成分的抗體。因為細胞核包含多種成分,所以ANA其實是抗核內多種物質的抗體譜,又稱為抗核抗體譜ANAs。ANAs 陽性的病人要考慮結締組織病的可能性,但應多次或多個實驗室檢查驗證為陽性。此外,正常老年人或其他非結締組織病的病人血清中也可能存在低滴度的ANAs。因此,ANAs的檢測應有滴度的測定和報告。根據細胞核內各種成分的理化特性和分布部位及其臨床意義,將ANAs 分成抗DNA,抗組蛋白,抗非組蛋白,和抗核仁抗體四大類。其中抗非組蛋白抗體也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用到的抗ENA 抗體。 對於ANAs陽性的病人除了檢測滴度外,還應分清是哪一類。不同類別的ANAs有不同的臨床意義,具有不同的診斷價值。抗DNA抗體,特別是抗dsDNA抗體是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特異性診斷抗體,而且對於狼瘡腎炎有很強的診斷價值。抗組蛋白抗體陽性的紅斑狼瘡患者多考慮葯物性狼瘡的可能。抗核仁抗體陽性多見於系統性硬化症的患者。抗ENA抗體譜中抗Sm抗體最早發現在一名名叫Smith的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血清中,後發現可以用於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診斷,且特異性很強;抗SSA、SSB抗體是兩種用於乾燥綜合症患者診斷的自身抗體;抗RNP抗體可用於混合性結締組織病的診斷;抗Jo-1抗體陽性可以幫助診斷多肌炎/皮肌炎;抗Scl-70抗體可用於系統性硬化症的診斷。四、抗中性粒細胞胞質抗體抗中性粒細胞胞質抗體(ANCA)對血管炎病尤其是韋格納肉芽腫的診斷和活動性判定有幫助。五、抗磷脂抗體 抗磷脂抗體與血小板減少、動靜脈血栓、習慣性自發性流產有關。上述的多種抗體對風濕病的診斷極有價值,但敏感性和特異性有一定范圍,而且檢測的技術也可引起假陽性和假陰性結果,因此風濕病的診斷仍要通過臨床與實驗室自身抗體的結合。
5、類風濕診斷標准
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主要依靠臨床表現、自身抗體及X線表現。診斷要點有:
1.晨僵:晨起時關節及其周圍僵硬感至少持續1小時(病程6周或以上)。
2.多區域關節炎:3個或3個以上區域(指間關節、掌指關節、腕、肘、膝、踝及跖趾關節等)出現關節炎,且同時有軟組織腫脹、積液或疼痛。
3.手關節炎:腕、掌指或近端指間關節炎中,至少有一個關節腫脹及疼痛(6周或以上)。
4.對稱性關節炎:兩側關節同時受累(雙側近端指間關節、掌指關節及跖趾關節受累時,不一定對稱),病程6周或以上。
5.類風濕結節:醫生能觀察到在骨突部位,伸肌表面或關節周圍有皮下結節。
6.類風濕因子陽性:任何檢測方法證明血清類風濕因子含量異常(正常人群中的陽性率小於5%)。
7.X線檢查:早期關節炎X線表現為關節周圍軟組織腫脹,關節附近輕度骨質疏鬆;中後期可表現為關節間隙狹窄,關節破壞、關節脫位或融合,並有骨質侵蝕或病變關節有明確的骨質脫鈣。
以上7條能滿足4條並排除其他關節炎,即可診斷為
地址:南京市察哈爾路10號
6、風濕病的診斷標准
目前通常採用美國風濕病協會1987年的診斷標准:
(1)晨僵持續至1小時(每天),病程至少6周;
(2)有3個或3個以上的關節腫,至少6周;
(3)腕、掌指、近指關節腫,至少6周;
(4)對稱性關節腫,至少6周;
(5)有皮下結節;
(6)手X線片改變(至少有骨質疏鬆和關節間隙的狹窄);
(7)類風濕因子陽性(滴度>1:20)。
7、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是什麼?
診斷類風濕關節炎有統一的標准:1 早起關節僵硬至少一小時(>=6周) 2 三個以上關節腫脹(>=6周) 3 手指關節或掌指關節一或近端指關節腫脹(>=6周) 4對稱性腫脹 5 手的X線改變。6皮下結節 7 類風濕因子陽性。如具備4項以上指標可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
8、ASO在風濕病診斷中的意義
風濕四項臨床意義
抗溶血性鏈球菌「O」(Anti-Streptolysin 「O」;ASO)
是A族溶血性鏈球菌的重要代謝產物之一,它是一種具有溶血活性的蛋白質,能溶解人及一些動物的紅細胞。同時溶血性鏈球菌「O」具有抗原性,能刺激機體產生相應的抗體,稱為ASO。
【標本要求】靜脈血、空腹;不需空腹
【參 考 值】 1:400及以下為陰性
0-200IU/mL (西南醫院;免疫比濁法)
【臨床意義】診斷溶血性鏈球菌感染症(增加),活動性風濕熱,猩紅熱,丹毒等均可增高。
1)ASO俗稱抗「O」,測定其效價可知病人最近或以前有無溶血性鏈球菌感染。鑒於A組溶血性鏈球菌感染相當常見,故正常人能測到ASO的低滴度,但一般在500u以下。
2)ASO增高,常見於急性咽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兒童多見。還可見於皮膚急軟組織感染。
3)風濕性心肌炎、心包炎、風濕性關節炎,急性腎小球腎炎,ASO滴度升高。多次檢驗所呈現的趨勢與病情平行,如漸漸下降提示病情好轉。
4)A組溶血性鏈球菌所致敗血症、菌血症心內膜炎等ASO均可升高。
注意事項:
1)不能認為ASO升高就是風濕病,須結合臨床症狀考慮。但ASO升高的各種致病因素中與A組溶血性鏈球菌最密切相關。
2)人體感染A組溶血性鏈球菌後ASO上升在4-6周內達到高峰,然後在血清中ASO升高可達數月至數年。故一次檢查尚難肯定是否為最近感染所致,須多次檢查,觀察變化動態。在風濕熱病人感染後4-6周,有80%可見ASO升高,常伴有血沉增快及白細胞增多,有助於鑒別診斷。
近期建立的A群溶血性鏈球菌胞外產物的抗鏈酶試驗(ASZ),比單測ASO陽性率高。對於診斷ASO不增高的急性風濕熱和急性腎小球腎炎病人有助。
3)免疫機制不全及大量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者,鏈球菌感染後ASO可不升高。
C-反應蛋白(CRP)
標本要求】靜脈血、空腹;不需空腹
【參 考 值】 <10mg/L(免疫單向擴散法)
<8mg/L (西南醫院;免疫比濁法)
【臨床意義】
1)各種急性化膿性炎症、菌血症、組織壞死(如心肌梗死、大手術、燒傷、嚴重創傷等)、惡性腫瘤、結締組織病等患者CRP升高,凡有器質性病變時升高,而功能性疾病正常,這對於鑒別器質性或功能性疾病有幫助。大於20mg/L為醫學決定水平的提示值,強烈提示上述情況的存在,應及時採取診治。
2)腎移植急性排斥反應,血清CRP增高。
3)急性風濕熱活動期CRP可很明顯增高,甚至可達200mg/L,經治療好轉後,CRP可逐漸下降至正常。這對風濕熱的診斷及療效觀察有重要參考價值。
4)CRP在病毒性感染時不增高,而細菌性感染時增高,在需鑒別病原體是細菌還是病毒時,很有參考價值。如腦膜炎時作腦脊液CRP測定,有助於確定細菌性還是病毒性(病毒性CRP正常)
【注意事項】
1)CRP測定是非特異性指標,需結合臨床體征和相關實驗室檢查項目考慮其意義。
2)孕婦CRP升高。大手術24小時內可增高1倍。兒童年齡越小,CRP相應降低。判斷時應予以注意。
類風濕因子(RF)
【參 考 值】陰性(<30u/L,ELISA法
0-30IU/mL (西南醫院;免疫比濁法)
【臨床意義】RF是一以變異IgG為靶抗原的自身抗體。陽性見於類風濕性關節炎(RA)、SLE、硬皮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慢性肝炎等。RF在冷球蛋白血症、結核病、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患者也可升高。
【標本要求】抽血0.8ml注入含0.2ml/mmol/l枸櫞酸鈉抗凝劑的專用血沉管,並立即混勻,不能過度震盪和有凝塊。
紅細胞沉降率( ESR)的測定
【參 考 值】 男 <15mm/60min
女 <20mm/60min
【臨床意義】輔助檢查診斷急性或局限性感染及慢性活動性感染。
血沉增高:生理性:《12y兒童或》60以上高齡者、婦女月經期及妊娠三個月至產後一個月;其增高可能與生理性貧血或纖維蛋白原含量增加有關。
病理性:1,各種炎症性疾病:如急性細菌性炎症、風濕熱、結核病等。臨床最常用ESR來觀察結核病及風濕熱有無活動以及其動態變化。疾病活動期ESR增快,若病變漸趨靜止則ESR逐漸正常。
2、組織損傷及壞死:較大組織損傷或手術創傷,或臟器梗死後造成組織壞死可致ESR加快。故可藉助ESR結果鑒別功能型與器質性疾病。如AMI時ESR增快,而心絞痛(angina pectoris)時ESR正常。
3惡性腫瘤:良性腫瘤ESR多正常,惡性腫瘤病人經手術治療,化療或放療明顯有效時,ESR漸趨正常,復發或轉移時可增快。
4。各種原因所致血漿球蛋白相對或絕對增高:如慢性腎炎,肝硬化,多發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淋巴瘤,SLE,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黑熱病等。
5.其他:部分貧血患者當Hb《90g/l,ESR可輕度增快。此外,動脈粥樣硬化,DM,腎病綜合征,粘液水腫等患者,血中膽固醇高,ESR亦可增快。
血沉減慢:一般臨床意義較小,嚴重貧血,球形紅細胞增多症,纖維蛋白含量嚴重缺乏,ESR可減慢。
9、用什麼標准診斷為風濕病?
風濕是指以肌肉、關節疼痛為主的一類疾病。主要影響身體的結締組織,可能是免疫系統損傷造成的。中醫認為是由於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人體,閉阻經脈引起的。在現代醫學並不是指某一種特定的疾病,而是一類疾病的總稱,包括:滑囊炎、強直性脊柱炎、粘附性肩囊炎、骨性關節炎、銀屑病關節炎、風濕熱、類風濕性關節炎/復發性風濕病、紅斑狼瘡、巨細胞性動脈炎、多發性肌炎、腱鞘炎、纖維肌痛、炎性腸病關節炎、風濕性心臟病等。世界各地的傳統醫學中有許多種草葯用於治療風濕病,現代醫學對上述各種疾病分別有不同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