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涼血和去風濕的草葯有那些

涼血和去風濕的草葯有那些

發布時間:2020-03-30 16:15:15

1、常用的清熱涼血中葯有哪些?

生地,芍葯,白茅根,牡丹皮,白菊花等都是清熱涼血的中葯,泡茶都可以

生地性涼,味甘,入心、肝、腎經,既能涼血,又能滋陰,具清熱滋陰、涼血止血、生津止渴的功效

丹皮的功效:
清熱;活血散 瘀。主溫熱病熱入血分;發斑;吐衄;熱淚盈眶病菌後期熱伏陰分發熱;陰虛骨蒸潮熱;血滯經閉;痛經;癰腫瘡毒;跌撲傷痛;風濕熱痹
白菊花性辛、甘、苦,微寒。歸肺、肝經。功效疏散風熱,平肝明目,清熱解毒。用於風熱感冒,發熱頭痛,目赤昏花,肝腎不足,目暗昏花,眩暈驚風,治肝陽上亢,頭痛眩暈,善疏風清熱,清肝瀉火,兼能益陰明目,故可用治肝經風熱,或肝火上攻所致目赤腫痛,共奏疏風清肝明目之效;清熱解毒,尤善解疔毒,故可用治疔瘡腫毒。

2、清熱、利濕的中草葯有那些

1、茯苓

茯苓,曾被慈禧太後當作養生益壽的要葯,不但自己常食用,還將茯苓製成茯苓餅,賞賜給大臣。茯苓味甘淡,性平,人心、脾、肝、腎經,具有健脾和胃、補腦健身、利水滲濕、寧心安神等功效,被譽為中葯「 八珍」 之 一。

茯苓特點是補而不峻,利而不猛。葯性平和,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是脾虛濕盛者必不可缺的健脾祛濕中葯。

3、薺菜

薺菜帶根全草入葯,其幼嫩葉是人們喜愛的一種野菜,早在公元前300年就有採食薺菜記載。薺菜味甘、淡,性微寒。有補虛健脾、涼血止血、清熱利水等功效。宜於濕熱胃痛、血熱吐血、濕熱泄瀉、便血等症。

3、木瓜

一說到木瓜,人們可能想到的是番木瓜。雖然番木瓜有健脾胃功效,但是入葯的還是皺皮木瓜或者木瓜。

木瓜味酸,性溫,歸肝、脾經,有較好的舒筋活絡作用,且能化濕,為治風濕痹痛所常用,筋脈拘攣者尤為要葯。木瓜還能使濕濁得化,中焦得以調和。 此外,木瓜還有消食作用,可用於消化不良症。

4、砂仁

砂仁,除了是一種健脾祛濕中葯,還是生活中運用廣泛的一種香料。砂仁昧辛,性溫,歸脾、胃、腎經。能化濕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

該品辛散溫通,氣味芬芳,其化濕醒脾,行氣溫中之效均佳,古人視其為醒脾調胃的、要葯。故凡濕阻或氣滯所致之脘腹脹痛等脾胃不和諸症可以常用,尤其是寒濕氣滯者最為適宜。該品善能溫中暖胃以達止嘔止瀉之功,但重在溫脾。

5、木槿花

木槿花味微苦,具有清熱利濕、涼血解毒之功,常用於治療痢疾腹瀉,瘡腫及小便不利等。現代醫學證明木槿花含有豐富的人體必需微量元素如鈣、鎂、鐵、鉀等,同時還含有一定量的硒和鉻元素,對糖尿病及增強免疫力都有一定好處。

(2)涼血和去風濕的草葯有那些擴展資料:

清熱利濕誤區

不少人愛吃辣椒,能發汗,想當然地認為能祛除體內的濕氣。但是夏季特別是在北方不宜吃太多。中醫認為,辣椒性味辛,大熱,吃多了會引「火」上身。

夏季宵夜,吃得酣暢淋漓,似乎對祛暑有好處,殊不知,吃下去過多肥甘厚膩的食物,反而容易產生濕症。在中醫看來,夏季陽氣浮於外,人體的消化能力並不比秋冬更強,飲食過生過冷或飲酒過多,極易導致脾失健運,造成濕濁內停,形成「內濕」。

天熱,人們容易煩躁。心靜自然涼,保持平和心態尤為重要。一些人因為作息不規律、飲食不科學,臟腑積熱、風熱濕毒,並進而出現粉刺、瘡瘍。很多人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往自己的皮膚上塗抹很多護膚品,其實從內部清熱解毒祛濕、少熬夜,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更為重要。

此外,還可以選用北京同仁堂的連翹敗毒丸、當歸苦參丸。其中,連翹敗毒丸的處方來源於明代《六科准繩》,具有清熱解毒,散風消腫之功效,用於臟腑積熱,風熱濕毒引起的瘡瘍初起,紅腫疼痛,憎寒發熱,風濕疙瘩,遍身刺癢,大便秘結等症。

3、治風濕的中草葯有哪些

用於治療風濕常用中草葯很多,按其要要功用可分為以下幾類: 1、疏散風邪類:獨活、羌活、防風、麻黃。 2、溫經散寒類:桂枝、川烏、草烏、熟附子、細辛。 3、除濕蠲痹類:木瓜、茯苓、防已、苡仁、萆薢、蒼術、蠶砂、豬苓、澤瀉、滑石。 4、清熱通痹類:忍冬藤、銀花、連翹、黃柏、知母、石膏、生地、赤芍、丹皮、大青、板藍根。 5、通經活絡類:豨薟草、清風藤、威靈仙、絡石藤、伸筋藤、忍冬藤、秦艽、松節、木瓜、海楓藤、千年健、透骨草、雞血藤、穿山甲、姜黃。 6、搜風剔絡類:全蠍、蜈蚣、地龍、蘄蛇、烏梢蛇、穿山甲、土元、僵蠶、蜂房。 7、活血化淤類:當歸尾、桃仁、紅花、赤芍、乳香、沒葯、五靈脂。 8、化痰散結類:半夏、茯苓、陳皮、制南星、白芥子、象貝。 9、益氣養血類:黃芪、黨參、當歸、白芍、熟地、雞血藤。 10、補腎壯骨類:熟地、補骨脂、骨碎補、淫羊藿、狗脊、續斷、杜仲、桑寄生、牛膝、仙靈脾、鹿茸、山萸肉、女貞子、旱蓮草。

4、請問哪些中葯成分對風濕很有效

基本上全在這了:
1.獨活
功能主治:祛風濕,通痹止痛。用於風寒濕痹、腰膝疼痛、關節炎、鎮痛。
2.威靈仙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用於風濕痹痛,肢體麻木,筋脈拘攣,屈伸不利,骨哽咽喉。
3.桑寄生
功能主治: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安胎元。用於風濕痹痛,腰膝酸軟,筋骨無力,崩漏經多,妊娠漏血,胎動不安;高血壓。
4.五加皮
功能與主治: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用於風濕痹痛,筋骨痿軟,小兒行遲,體弱乏力,水腫,腳氣。
5.白花蛇
功能主治:祛風,通絡,止痙。用於風濕頑痹,麻木拘攣,中風口歪,半身不遂,抽搐痙攣,破傷風,麻風疥癬,瘰癧惡瘡。
6.海風藤
功能與主治:祛風溫,通經絡,止痹痛。用於風寒濕痹,肢節疼痛,筋脈拘攣,屈伸不利。
7.絡石藤
功能主治:祛風通絡,涼血消腫。用於風濕痹痛、筋脈拘攣、喉痹,癰腫
8.老鶴草
祛除風濕、舒筋活絡,適用於風濕痹痛、肢體麻木、關節不利等症
9.虎杖
祛除風濕,且能活血通絡止痛,也可用於風濕痹痛
10.臭梧桐
有祛除風濕、止痛之功,用治風濕痹痛之症
11.防己
祛除風濕,利水消腫
12.秦艽
祛風濕、舒筋絡,常用於風濕痹痛、關節拘攣、手足不遂等症
13.透骨草(附:急性子)
有祛除風濕作用,並能活血止痛,用治風濕痹痛
14.豨簽草
豨簽草為祛除風濕常用要葯,用於風濕痹痛、筋骨不利等症
15.鹿啼草
本品有祛風濕作用,適用於風濕痹痛
16.千年健
本品既能祛風濕,又能強筋骨,用於風濕痹痛、腰酸腳軟、手足拘攣麻痹等症
17.虎骨
祛風通絡,強健筋骨,適用於風濕痹痛、風邪偏勝關節疼痛擊肝腎虧損,腰膝痿軟之症
18.徐長卿
本品善於祛風,功能通絡止痛,用於風濕關節疼痛
19.尋骨風(附:絲瓜絡)
祛風通絡,適用於風濕痹痛、筋脈拘攣
20.接骨木
祛風濕、通經絡,對風濕痹痛、關節不利之症
21.蜇砂
本品善於化濕,功能通絡利痹,可用於風濕痹痛之症
22.松節(附:松香、松花粉)
本品苦燥溫通,具有燥濕通絡利痹之功,善去筋骨間風濕,對於風濕痹痛、關節酸痛等症
23.海桐皮品功能祛風濕,通經絡,主要適用於下肢關節痹痛以及腰膝疼痛等症

5、請問各位這個中草葯叫什麼名字?(有去風濕的效果)

石松     ( 中葯名小伸筋、伸筋草)

Lycopodium japonicum Thunb. ex Murray

石松科  Lycopodiaceae  石松屬

別名:石松  寸金草  地棱羅  鳳尾伸筋草  過山龍  金腰帶  寬筋藤  綠毛伸筋  日本石松  伸筋草  伸肋草  獅子尾  石松子  蜈蚣七  猴子背帶  龍須草  木杉馬爪普  鋪地蜈蚣  蛇足石松

6、治療風濕關節炎的常用中草葯有哪些

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常用中草葯很多,按其要要功用可分為以下幾類:1、疏散風邪類:獨活、羌活、防風、麻黃。2、溫經散寒類:桂枝、川烏、草烏、熟附子、細辛。3、除濕蠲痹類:木瓜、茯苓、防已、苡仁、萆薢、蒼術、蠶砂、豬苓、澤瀉、滑石。4、清熱通痹類:忍冬藤、銀花、連翹、黃柏、知母、石膏、生地、赤芍、丹皮、大青、板藍根。5、通經活絡類:豨薟草、清風藤、威靈仙、絡石藤、伸筋藤、忍冬藤、秦艽、松節、木瓜、海楓藤、千年健、透骨草、雞血藤、穿山甲、姜黃。6、搜風剔絡類:全蠍、蜈蚣、地龍、蘄蛇、烏梢蛇、穿山甲、土元、僵蠶、蜂房。7、活血化淤類:當歸尾、桃仁、紅花、赤芍、乳香、沒葯、五靈脂。8、化痰散結類:半夏、茯苓、陳皮、制南星、白芥子、象貝。9、益氣養血類:黃芪、黨參、當歸、白芍、熟地、雞血藤。10、補腎壯骨類:熟地、補骨脂、骨碎補、淫羊藿、狗脊、續斷、杜仲、桑寄生、牛膝、仙靈脾、鹿茸、山萸肉、女貞子、旱蓮草。

7、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常用的中草葯有哪些?

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中草葯,按其主要功用分為以下幾類。

(1)疏散風邪。獨活、羌活、防風、麻黃。

(2)溫經散寒。熟附子、川烏、草烏、桂枝、細辛。

(3)除濕蠲痹。苡仁、防己、蒼術、萆_、蠶沙、木瓜、茯苓、豬苓、澤瀉、滑石。

(4)清熱通痹。知母、黃柏、石膏、銀花、連翹、板藍根、大青葉、忍冬藤、生地、赤芍、丹皮。

(5)通經活絡。_薟草、絡石藤、忍冬藤、秦艽、松節、伸筋草、木瓜、海楓藤、千年健、透骨草、雞血藤、穿山龍、姜黃。

(6)搜風剔絡。全蠍、蜈蚣、地龍、蘄蛇、烏梢蛇、穿山甲、土元、僵蠶、蜂房。

(7)活血化瘀。桃仁、紅花、當歸尾、赤芍、乳香、沒葯、五靈脂。

(8)化痰散結。半夏、茯苓、陳皮、制南星、白芥子、象貝。

(9)益氣養血。黃芪、黨參、當歸、白芍、熟地、雞血藤。

(10)補腎壯骨。熟地、補骨脂、骨碎補、淫羊藿、狗脊、續斷、杜仲、桑寄生、牛膝、仙靈脾、鹿茸、山萸肉、女貞子、旱蓮草。

8、治療風濕關節炎的中草葯有那些?

白芷,麝香,馬錢子,申姜,,蜈蚣,,,太多了,,但不要自己調配,,中葯將就比例中和的,,用我家葯泡在醋里,每晚加熱用醋清洗熱敷膝蓋,有利您康復

與涼血和去風濕的草葯有那些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