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醫學認為,風濕性關節炎是由於風、寒、濕邪雜合而成病,停滯於關節、肌肉,阻礙氣機運行,不通則有疼痛。拔罐是借熱力排去罐中空氣,產生負壓吸附於皮膚,使局部充血而達到康復的一種方法。有研究表明,拔罐能溫通經絡,祛濕逐寒,行氣活血及消腫止痛。針對風濕性關節炎,拔罐能使關節周圍的風寒濕邪氣透於體表而外泄,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消除致炎物質,加強新陳代謝,從而減輕症狀,促進康復。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結締組織的非化膿性炎症,以關節部位為主,也可能觸及其他器官,寒冷和潮濕可引發此病。
治療選穴及部位:
大椎區、下尖、下尖、門區為第一組;
神道區、脾區、肝區、腎俞、腰區為第二組。
2 不通則痛,通則不痛」,這是中醫治病常說的話。祖國醫學認為,疼痛主要是由於經絡、氣血瘀滯不通所致。拔罐療法具有疏通經絡,行氣活血,祛除瘀滯的作用。有些常見的疾病,如急性腰扭傷、落枕、頭痛等疾病,利用局部拔罐法,可起到立竿見影的止痛之效。所以拔罐法具有緩解疼痛,家庭保健的作用。
現代醫學認為,疼痛是大腦皮層對身體某一局部病症的病理反應。由於疼痛部位的血液循環受阻,酸性代謝產物聚集,或炎症、癌症等疾病產生的致痛物質刺激了末梢神經的化學感受器。這些刺激通過神經傳到大腦皮層即反應為疼痛。而拔罐可以調整神經系統的功能,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促進體內的新陳代謝。大腦的功能得到了調整,改變了原來的痛閾,血液循環的改善加速了體內酸性代謝產物和有害致痛物質的排除,同時緩解了局部血管和平滑肌的痙攣狀態,解除了末梢神經的壓迫症狀。所以拔罐具有明顯的緩解疼痛的作用。
好輕松拔罐療法對於防止和緩解腰腿痛有明顯作用、對於陳舊性腰腿痛亦有鞏固療效,保障活動功能的作用。由於腰腿痛構成的因素很復雜,特別是許多繼發性腰腿痛的原始性病回有著不同的禁忌,盡管刺絡、拔罐等傳統保健醫學手段有著很好的輔助治療作用,但實際操作時應斷清病症,有利於鑒別使用,當慎之。
3、寒濕腰腿痛者
主症:為腰腿部冷痛並伴有重著感,轉側不利,喜按喜暖,遇寒或氣候變化時加劇,疼痛發作昧摩似折如撥,膝部腘窩處如凝結,牽及足趾疼痛,舌苔白膩脈沉而遲緩。
治法:溫經、通絡、止痛。
取穴:分為三組穴位。
(1)大腸俞,環跳、委中、昆侖;
(2)加入位腎俞、氣海俞;
(3)加環跳、風市、陽陵泉、飛揚穴。
操作:選用相對大口徑的玻璃罐,可以單罐法留罐10~15分鍾,對於肌肉豐隆處如環跳穴、風市穴且寒濕痹痛症狀明顯者亦可用多罐法留罐。對於飛揚穴及腿部肌肉豐隆處,也可用推罐法往返操作3~5遍,並可用推罐法循足少陽膽經循行路線或股四頭肌,腿外側等推罐法留罐。第(1)組穴位為循經取穴法,本著「經脈所過,主治所宜」之理。取第(2)組穴位為增強通經法寒止痛之功。取第(3)組穴位是飛揚穴為止下肢疼痛之有效穴,余穴為治療足少陽膽經經氣閉阻之痛,故取風市、陽陵泉以疏解少陽經脈,通則不痛。
2、腎虛腰腿痛者
主症:以酸軟為主,喜按喜揉,腰膝無力,遇勞更甚,卧則減輕,反復發作,其痛隱隱,偏陽虛者,見少腹拘急,面色光白,手足不溫,舌淡脈沉細;偏陰虛者,則心煩失眠,口燥咽干,面色潮紅,手足心熱舌紅脈弦細數。
治法:偏陽虛者補腎助陽;偏陰虛者滋陰。
取穴:分為三組穴位。
(1)大腸俞、環跳、委中;
(2)偏陽虛者:腎俞、足三里、昆侖;
(3)偏陰虛者:秩邊、三陰交、太溪。
操作:取大口徑玻璃罐用單罐法對第(1)組穴位留罐10~15分鍾,若偏陽虛者同法第(2)組穴位操作留罐,若偏陰虛者同法第(3)組穴位操作留罐。其中第(2)組穴位取足二里穴為足陽明胃經之合,昆侖穴為足太陽膀恍經經穴,配腎俞穴以助陽溫經止痛。第(3)組穴位取三陰交穴配太溪穴在於滋補肝、腎、脾三臟之陰,佐以秩邊人為榮養筋脈以止痛。
3、瘀血腰腿痛者
主症:以腰腿疼痛如刺,痛有定處,輕則俯仰不便,重則因痛劇而不能轉側,痛處拒按。舌質紫暗,或有瘀斑瘀點,脈澀。許多腰腿痛患者有外傷史或扭挫腰腿病因病史。
治法:活血化瘀,理氣止痛。
取穴:血海、隔俞。大腸俞、環跳、三陰交、期門、腎俞、秩邊。承山穴。
操作:取大號玻璃罐選上述穴位中肌肉豐隆處施以單罐法操作,留罐10~15分鍾。對於下肢痛症明顯者,沿環跳穴始循經下行推罐,返往3~5遍。取上述穴在於理氣化瘀活血以通經止痛。
刺絡拔罐療法:取環跳、大腸俞、委中、陽陵泉穴。操作時每次取1~2穴,用三棱針點刺3~5點,取大號玻璃罐,閃火法拔之,出血量5~10滴,用於疼痛急性發作,有緩急解疼之效。暗示療法作用,通過病人飢時或餐前的操作,起到提示病人自覺控制食量的心理效應,同時也確實引起下丘腦攝食中樞的調節反應。
4 三叉神經是主管面部感覺和各咀嚼肌運動的神經。因其從腦干發出後有3個分支,故稱三叉神經。三叉神經痛是常見疾病,是發生於三叉神經分布區域內的短暫的、反復發作的劇烈疼痛,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燈。前者病因不明,後者多為炎症、外傷、腫瘤、血管病等引起。常見於40歲後起病,女性較多。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為驟然發生的劇烈疼痛,如刀割樣、針刺樣、火燒樣難受,以至於涕淚俱下、大汗淋漓。一次發作持續數秒至數分鍾,疼痛自動停止,間隔一段時間又可復發,疼痛部位局限於三叉神經感覺支配區內。最常見的是下鄂和上頜區域內疼痛。嚴重者在發作時伴有同側面部肌肉的反射性抽搐。緩解期正常。
——廣州深圳珠海好輕松健康創新團隊
繼發性三叉神經痛青壯年多見,疼痛的部位、性質及觸發點與原發者相同。但疼痛較持久,檢查可見三叉神經等損害的陽性體征,如面部感覺障礙、角膜反射遲鈍及咀嚼肌癱瘓、萎縮等。
治療洗穴及部位:
主穴:太陽、氣戶、風池、絲竹空、頰車、腎俞、肝俞、大杼穴、下關、合谷、外頭穴。
配穴:第一支痛者,加陽白穴;第二支痛者,加四白穴;第三支痛者,加地倉穴後移1寸處。
2、風濕 風濕性神經炎
建議用點維生素B1 B12 腺苷鈷安片 天麻膠囊 進行治療
也可以請醫生開點調養神經的中葯
這種病是急不來的 只有慢慢調養
另外患病期間不要做劇烈運動.不能受涼
3、風濕,類風濕,坐骨神經痛,求助
病情分析:
類風濕關節炎是常見的風濕性疾病,表知現為全身多發性對稱性的關節腫痛,主要是以四肢小關節為道主
意見建議:
目前該病尚不能除根,治療目的是緩解疼痛,防止病情進內展。常用葯物是非甾體類抗炎葯,改變病情抗風濕葯,生物制劑。常用方案是甲氨蝶呤+來氟米特+葉酸+非甾體類抗炎葯,若容是經濟條件可以,聯合生物制劑治療
4、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神經系統表現是什麼?
RA 的神經系統損害可涉及中樞神經、周圍神經和自主神經損害。
(1)多發性周圍神經病變。小血管炎和壞死是神經病變的主要病理基礎。患者常感到受累神經分布區麻木、疼痛、觸覺減退、肢體無力和肌肉萎縮。
(2)嵌壓性周圍神經病變。由RA 引起的關節組織炎症、水腫、滲出、纖維樣變性等病理過程導致神經受壓或血運減少而產生的臨床症狀。最常見的有如下症狀。
①腕管綜合征。手指麻木、疼痛、觸覺減退、動作笨拙和不同程度的魚際肌(手掌)的肌肉萎縮。
②頸椎病或胸出口綜合征。手腕無力、前臂、上臂麻木或無力。
③跗管綜合征。足跟內側、足趾感覺異常、麻木或燒灼感,足部疼痛、無力等。
④ Baker 囊腫壓迫。小腿外側和足背感覺消失,腳趾肌無力和足下垂等。
(3)自主神經病變。表現為血管舒縮障礙。常表現為肢體多汗,潮濕、手足心蒼白、潮紅、青斑及雷諾氏現象等。
(4)中樞神經系統病變。主要由腦血管炎、類風濕結節、非特異性炎症並發的腦和腦膜病變以及頸椎半脫位引起的脊髓病變所致。
常見的有智能低下、慢性進行性器質性腦綜合征、缺血性腦血管病、腦膜炎、脊椎和頸椎病變壓迫脊髓和脊神經根的壓迫性病變。
(5)葯物治療引起的有關神經病變。大劑量水楊酸可引起耳鳴、興奮、欣快、幻覺、抽搐等症。糖皮質激素長期大量應用可有欣快、易激惹、顱壓增高等。青黴胺大劑量治療,部分患者可有味覺喪失、肌無力等症。
5、神經性風濕怎麼治才能治癒?
.風濕病常常侵犯關節、肌肉、骨骼以及軟組織,疼痛、腫脹、關節功能障礙、發熱這些症狀比較突出,解熱鎮痛消炎,緩解症狀是治療這組疾病的首要目的,因此往往選用非甾體抗炎葯,如扶他林、莫比可、樂松、天新利德、西樂葆、萬洛等,而且新型的非甾體類抗炎葯作用好、療效高,使得副作用明顯減少。 2.如果風濕性疾病得不到正確合理的治療,關節,肌肉,骨骼等病變會導致功能障礙和畸形,留下終身殘疾,影響生活和勞動,給個人和社會帶來經濟損失。從風濕性疾病侵犯的組織看,以往稱之結締組織病的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硬皮病,多發性肌炎,壞死性血管炎、強直性脊柱炎都有自身免疫的紊亂,屬於自身免疫紊亂的一組疾病。痛風性關節炎已明確是嘌呤代謝紊亂而導致尿酸鹽結晶在關節內沉積,往往有關節腔,骨骼,韌帶受累。因此風濕病的治療除了對症治療緩解症狀外,還需進行病因治療,自身免疫紊亂性的疾病需要免疫調節,例如使用皮質激素以及免疫抑制劑,免疫抑制療法有了很大的進步,新葯物不斷發現,用於臨床,如驍息、愛諾華、帕夫林,新療法不斷發現,如①對輕型的系統性紅斑狼瘡採用小劑量強的松、氯喹、MTX的聯合治療,可以明顯減輕副作用;②類風濕性關節炎採用聯合治療,一線葯與二線葯的聯合治療,二線葯之間的聯合治療。③大劑量丙種球蛋白治療重症風濕病。 3.生物治療及骨髓移植治療也已試用於臨床。 4.對於關節病變還可以採用關節鏡治療,大大提高療效,改觀了疾病的預後,致殘率明顯下降,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了改善.
6、風濕性神經疼
您好:有風濕性痛,神經性很少見;中醫如西醫而不同,西醫起名字專家,中醫根據西醫名字來治一種疾病很難學習,也就講學習根不上變化快;患者相信中醫就去找、相信西醫就去試、而自己不要太明白自己什麼病,只有信醫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