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哪些是舞蹈病的表現?
舞蹈病又稱風濕性舞蹈病。常發生於鏈球菌感染後,為急性風濕熱中的神經系統症狀。病變主要影響大腦皮層、基底節及小腦,由錐體外系功能失調所致。臨床特徵主要為不自主的舞蹈樣動作。多見於兒童和青少年,尤以5~15歲女性多見。青年期後發病率迅速下降,偶有成年婦女發病,主要為孕婦。
體檢發現可有肌張力低,腱反射弱,動作不協調,共濟失調等小腦體征。大腦皮層受損者出現情緒不穩、易激動、興奮,重者意識模糊或躁動。根據起病年齡,病前或病程中有風濕佐證以及典型神經系統症狀,不難診斷。 舞蹈病的診斷主要根據以下幾點 (1)起病緩慢,開始有乏力,精神不振,頭痛等全身不適症狀。大多見於5~15歲的女性。 舞蹈病
(2)不自主的舞蹈樣動作,自一側面部或手指開始,漸波及半身或全身,通常上肢較重,為一種快速的,不規則而又無目的的動作。表現為擠眉、弄眼、伸舌、聳肩、扭腰、翻掌、復腕、踢腿、屈膝等。激動時加重,睡眠時消失。 (3)肌力減弱,肌張力降低,腱反射消失。 (4)情緒不穩定,容易興奮而導致失眠。嚴重者可有意識模糊、妄想、幻覺、躁動等。 (5)吐字不清,動作笨拙和共濟失調。 (6)可有急性風濕熱的其他表現。 總之,根據患者的起病年齡,典型的舞蹈樣動作,本病不難診斷。如有急性風濕熱的其他表現,則更可得到肯定。 本病須與習慣性痙攣、老年性舞蹈病及慢性進行性舞蹈病、抽搐-穢語綜合征、肝豆狀核變性引起的不自主動作,以及慢性進行舞蹈病相鑒別。習慣性痙攣也多見於兒童,有時易與舞蹈病混淆。但前者動作刻板、重復、局限不同一肌肉或同一肌群的收縮,肌張力不降低,無風濕熱的典型表現。老年性舞蹈病多見於老年,常為血管痙攣所致,發病較突然,多為半身舞蹈病。慢性進行性舞蹈病(又名大舞蹈病),多見於中年以上,有遺傳史,不自主動作以面部為主,常伴有痴呆或其他精神症狀。 一、習慣性痙攣:也多見於兒童,但其不自主動作作為多限於某些肌肉或肌群的刻板而重復的強迫動作,與本病不同。 二、抽動一穢語綜合征:好發生於男性兒童,病程慢性持久而症狀則有波動。除多發性肌肉抽動外,可有不自主發聲以及語言動作異常,如猥褻性言語和動作。 三、肝豆狀核變性:多在青少年時起病,也可表現有舞蹈樣不自主動作,但起病緩慢,進行性加重,有銅代謝障礙以及家族遺傳史等可資鑒別。
2、抽動症怎麼和小舞蹈病區別?
抽動症與小舞蹈症的主要區別是小舞蹈病往往有風濕的其他表現,與抽動症的表現不難鑒別.比方說,做個抗O化驗等.
抽動症:抽動症又稱抽動——穢語綜合征(Toureetes),是一種以多發性不自主的抽動,語言或行為障礙為特徵的綜合征.本症通常在3至15歲間發病,男性較女性多,比例為(3-4): 1。國外也叫妥瑞氏症,也稱妥瑞氏綜合症、吐雷氏症、吐雷氏綜合症。此症是法國妥瑞醫生於1885年提出的8個病例報告。此種患童會不由自主動作,包括抽搐、眨眼睛、噘嘴巴、裝鬼臉、臉部扭曲、聳肩膀、搖頭晃腦;以及不由自主出聲,包括清喉嚨、大叫或發類似「干」的怪聲。約有百分之五十的患者會伴隨有注意力缺陷過動症。
小舞蹈病又稱風濕性舞蹈病,屬於原因不明性的一種腦病。常為急性風濕病的表現之一。本病多見於5~15歲的兒童。多系亞急性起病,也有因情緒激動而驟然發病。表現為極快的不規則跳動和無意義的舞蹈樣動作、肌張力降低和肌無力等,且常伴心理障礙。本病可自愈,但復發者不少見。
3、小舞蹈症能治好么?謝謝了
小舞蹈病的診治
舞蹈病是錐體外系病變的常見表現,是一種急促的、無規律的、不對稱的、不規則的、幅度大小不等的不自主運動,涉及廣泛肌群,精神緊張、疲勞、興奮及體力活動時加劇,安靜時減輕,入睡後消失。主要侵犯面部及肢體,上肢最為明顯。
面部表現為擠眉、弄眼、皺額、瞬目、張口、伸舌等不自主運動。頭部出現突然跳動、旋轉、過度伸屈等動作。喉部肌肉的不自主多動引起發音不清或語言中斷,吞咽困難。上肢表現為不自主伸屈,手突然旋前旋後,上臂前伸後屈,肩部高聳。患者穿衣、洗臉、進食等目的性運動均不能實現。下肢不自主運動較上肢為輕,主要見於足及足趾。如足趾的伸屈,足的內翻背屈。行走時跨步過大,肘關節突然屈曲,呈跳躍步態。
肌張力減低是舞蹈病的另一特點,在被動運動時易發現。表現為協調動作障礙,如運動過度,動作分節,測度不準,反復交互運動失靈。
舞蹈病分為風濕性舞蹈病、遺傳性舞蹈病、偏側舞蹈病、妊娠期舞蹈病。
小舞蹈病又稱風濕性舞蹈病,多見於5-15歲兒童,女多於男(2-3:1)。多數在病前1-6個月有A組溶血性鏈球菌感染的病史。一半以上的患者在病程中或發病前伴有急性風濕的其他表現,如扁桃體炎、關節炎、心包炎等。少數有風濕熱或舞蹈病的家族史。小舞蹈病多為亞急性起病,少數突然起病,早期常有不安寧,注意力分散,字跡歪斜等表現。過一段時間,即出現舞蹈樣多動,常先起於一肢,擴及一側,並發展成雙側,病情日益加重,面部表現為擠眉、弄眼、吐舌,上肢重於下肢,近端嚴重,步態顛簸,情緒激動時加重,安靜時減輕,睡眠時消失,肌張力減低。本病預後良好,多數在3-10周自行恢復。很少超過半年,1/5-1/3患者有復發。
根據5-15歲兒童起病,有急性風濕病史,表現為肢體不規則、大波幅、不自主舞蹈動作,可診斷為:小舞蹈病。
急性期需卧床,並盡量避免光、聲刺激。動作頻繁者,床沿需加置軟墊和圍欄,以防摔傷。給病人高熱量飲食,吞咽困難則鼻飼。葯物方面給丙戊酸鈉0.2克,3次/日,或氟哌啶醇1毫克,2次/日。
應避免聲、光刺激,預防感染。
[治法]:滋陰益腎,平肝熄風,通經絡
桑寄生12 海風藤15 雞血藤18 石決明18 菊花12 廣地龍10 白芷10 丹皮12 生地18 當歸15
[加減]:
(1)心悸、失眠者,加枸杞子15 熟地30
(2)病程日久,舞蹈動作明顯者加全蠍9 天麻10
(3)步行易跌倒者,加牛膝18 川斷12 杜仲18
(4)伴有低燒者,加銀柴胡9 胡黃連9 丹皮10 青蒿10
(5)情緒易激動者,加鬱金15 香附10 柴胡9
4、舞蹈症是怎樣引起
小舞蹈病與風濕病密切相關,它往往是風濕熱的一種表現.主要病理改變為基底節,大腦皮質,腦干,小腦等處散在動脈炎和神經細胞變性.抗風濕葯物對舞蹈症無效.舞蹈症患者應盡量安置於安靜的環境中,避免刺激.病情嚴重者可使用鎮靜劑如魯米那,地西泮(安定)等,亦可用睡眠療法.舞蹈症是一種自限性疾病,通常無明顯的神經系統後遺症,耐心細致的護理,適當的體力活動和葯物治療大多可取得良好的結果.
舞蹈症不是獨立的疾病,只是症狀.這些症狀可由數種完全不同的疾病引起.意見建議:具有舞蹈症上述症狀的病人,其大腦的基底節部位常不正常.基底節的功能是協調隨意運動.在大多數舞蹈症患者的基底節內,神經遞質多巴胺太多,從而影響了基底節的協調功能.當葯物或疾病改變了多巴胺的水平或影響了大腦識別多巴胺的能力時,舞蹈症狀便會加重.
5、舞蹈症是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