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當注意休息,做好保暖措施,避免受涼勞累。另外也是缺少氨糖了,多補補鈣,增加以下骨密度,健力多氨糖軟骨素是其一,還要少吃辛辣的東西,多曬太陽。
2、葯用真菌的生活習性和生態因子是什麼?
(岳德超)
一、葯用真菌的生活習性在自然界中,真菌種類繁多,分布極廣。人們根據生活和生產的需要,將真菌劃分為工業真菌、葯用真菌、食用真菌及生物病原真菌等。那些能作為葯物用以治療疾病的真菌,即稱為葯用真菌。
葯用真菌和其它真菌一樣,是以菌絲作為營養器官,不斷從天然或人工基質上吸收水分和養分,供菌體生長和發育繁殖的需要。同時,在生長和代謝活動中能生產菌體和產生各種有用物質,以供葯用。
葯用真菌是以腐生或寄生方式獲得營養物質。其中一些是絕對寄生(如糠谷老)或絕對腐生(如靈芝)。而有些則根據不同的環境或營腐生或營寄生。
二、葯用真菌培育中的主要生態因子
葯用真菌的葯用部分,包括菌體(菌絲體、子座、菌核、菌索、子實體及孢子)及其有效代謝產物等。為了得到需要的葯用部分,在人工培育中,要注意掌握不同葯用真菌的生長和繁殖所需要的生態因子。
(一)營養要求
培育葯用真菌需要供給碳源、氮源、無機礦物質和水分等營養物質。但葯用真菌種類不同,對營養的要求也不一樣,即使是同一種葯用真菌,在不同生長發育階段對營養的要求也有差異。應該指出,有些葯用真菌在深層培養中並不是所加入的營養物質越豐富越好,如超過了一定限度就產生相反的結果。如麥角菌生物合成麥角新鹼時,需要較高濃度的碳源,而氮源不能超過一定限度,否則只長菌絲,而少產生麥角新鹼。
1.碳源
是構成細胞壁、細胞質的主要成分,亦是葯用真菌生長、發育過程中所需能量的重要來源。碳源來自有機物,如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澱粉、蔗糖、葡萄糖、有機酸和醇類。對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小分子碳水化合物可通過細胞膜運輸到體內;而對蔗糖、纖維素、木質素等大分子碳水化合物,則需自身所產生相應的胞外酶分解成小分子如糖(葡萄糖),才能被利用。真菌還可以消化來自含氮有機物中的碳素。
2.氮源
氮源是合成細胞蛋白質、核酸和細胞質的主要成分。來自有機氮和無機氮。有機氮主要來自木材、樹葉、鋸木屑、棉籽殼、玉米芯、豆餅粉、蠶蛹粉、玉米漿、蛋白腖和氨基酸等;無機氮如硫酸銨、硝酸鹽和亞硝酸鹽等。氨基酸和蛋白腖都是較好的氮源。真菌在消化含蛋白質的上述原材料時,是在菌絲體所分泌的蛋白酶的作用下進行的,即蛋白酶把蛋白質分解成蛋白腖和蛋白?,進而分解成氨基酸,最後成為氨。真菌也可以很好地消化由無機物來的氮素。銨鹽是較好的無機氮源,硝酸鹽及亞硝酸鹽比較差。因為菌絲體能由銨鹽中的氨基組成氨基酸,再由氨基酸組成蛋白質分子。
在有機氮來源豐富的情況下,如碳源不足時,就會導致培養基中氮的積累,這將引起培養基的鹼化現象,有時對菌有惡劣的影響。
3.礦物質
礦物質是構成細胞的主要成分,亦是細胞各種酶的組成成分,可維持細胞酶的活性,調節細胞滲透壓,氫離子濃度、氧化還原電位等。礦物質雖量不多,但是不可缺少的成分,其中磷、鉀需要量稍多,其次為硫、鎂、以及微量的鐵、鋅、錳等。若用天然物作培養基,則可以不加礦物質無機鹽,因天然物中均含有上述物質。
4.水分
水分是細胞的重要組成成分,生命活動均須在有水的條件下才能進行。如營養物質的吸收及廢物的排出,以及各種生化反應都須在水溶液中進行。因此,無水,也就沒有生命。在培育葯用真菌過程中,須考慮到葯用真菌種類不同,對營養的要求也不一樣,即使是同一種葯用真菌,在不同生長發育階段,對營養的要求也是有差異。
(二)溫度
葯用真菌的最適溫度,因種類及不同發育階段而不同。一般來說,菌絲體生長最適溫度在24—28℃之間;子實體分化及子實體發育所需的溫度差別較大。子實體分化最適溫分為三種類型:低溫型,是指適溫在20℃以下,如構菌;中溫型,是指適溫在20—24℃之間,如銀耳;高溫型,溫度超過24℃的屬高溫型,如靈芝。有些葯用真菌如香菇菌絲,在22—25℃下生長一年也不分化出子實體,如把它放在15℃以下,一段時間後則出現子實體。說明變溫對子實體分化有促進作用,這類葯用真菌稱為變溫型。
(三)濕度
葯用真菌一般要在高濕度條件下生長,大多數真菌的孢子萌發,需在相對濕度95%以上,菌絲體需在70%相對濕度時才生長得好,低於50%時,菌絲體生長慢,相對濕度高於70%時,反而抑制菌絲生長,也易污染雜菌。而其子實體的分化和發育除受基質含水量的影響外,還受空氣相對濕度的影響,如靈芝,在子實體形成過程中,需要較高的濕度(85—95%)才能順利形成子實體,而低於70%時,就不易形成正常的子實體。
(四)空氣
大多數葯用真菌是好氣菌,它們必須在有氧條件下才能生長。在培育葯用真菌過程中,通風透氣有利於子實體的形成。如靈芝在通風不良的環境下,往往不能形成正常的子實體,只長菌柄,不形成菌蓋。
(五)酸鹼度
大多數葯用真菌對酸鹼度不太敏感,一般在pH值3—9之間均能生長,但最適pH值為5.5—6.5之間。某些葯用真菌在深層培養中,適於生長的pH值與適於積累代謝產物的pH值是不一樣的,如麥角菌的有些菌株適於生長的pH值為6.0—6.2之間,而適於產生麥角鹼的pH值為7.5—8。
(六)光照
一般情況下,菌絲生長可不需要光照,但有些葯用真菌的子實體分化時需要散光,光照可誘發有性和無性結構的形成。
上述各項生態因子對葯用真菌生長的影響是綜合性的。如通風透氣可增加氧的含量,但易造成溫濕度的下降,時間過長不利於子實體的形成,濕度大又不利於菌絲生長等等,總之,在培育過程中,須根據具體情況全面考慮。
3、家裡有類風濕患者,而現在家裡濕潮,如何除潮並保養
切身體會:
首先說明一個問題,風濕病生活環境是一個方面,最主要的還是身體自身的毛病。用中醫的說法是人體中正氣不足,邪氣才會容易侵入。類風濕也是這個原因。
你說是患病初期,如果改變以下生活環境,再加上及時治療,應該很快就可改善的。
1、環境:試著居室經常通風,一定要對流風,勤曬被褥,保持乾燥。
2、應該盡快去看醫生,如果真的不是很嚴重,可以到葯房買一些「尪痹沖劑」喝一喝,很管用的,有無糖的和有糖的兩種,沒有糖尿病的話可選有糖的,還不難喝。
3、千萬記住不能著涼,尤其不能用涼水洗衣、洗菜、洗碗等,冬天外出也要注意手、腳的保暖。
以上是我的一點心得,因為我也曾經患過類風濕病,很輕的那種,現在已經很多年沒犯了。
4、康林說真菌有沒有可以治紅斑狼瘡的真菌
痛風,類風濕,風濕性關節炎的飲食管理
這類病多因是寒涼和勞累引發經絡淤塞、氣血虧損,風邪外襲,陰寒凝滯而成,脈絡流通受阻,引發動脈硬化,氣血不能流通關節,筋骨得不到滋養,導致關節屈伸不利,引起大部或全身關節疼痛,由於動脈是對稱排列的,所以症狀相對也是對稱的。
動脈硬化後會使正常的血液流動狀況發生變化,運行和代謝的速度就會降低,運行速度降低後,血液在大關節和皮膚內的滯留時間就會延長,同時由於靜脈血迴流受阻也增加血液和血液中的一些物質(如尿酸等)在體內的存留、堆積和佔位,導致局部血管擴張性刺激,引發關節腫脹酸痛的症狀。動脈硬化後可以導致靜脈毛細血管堵塞,毛細血管堵塞後,小關節內的養份就會缺乏,小關節為維持正常的機能,就會吸收關節周圍的養份,如關節液、滑囊液、關節膜中的軟組織液體,這些液體物質被吸收後,就會導致骨關節的間隙變小,直至關節融合,由於融合的點不均衡,就會導致關節結構不均勻的變形,如手、腳關節等。
由於這類患者的基礎病變是動脈硬化,所以飲食應該和動脈硬化的人的飲食控制一致:
1)、戒酒限煙:酒尤其是烈性酒、啤酒,會加速血液的運行速度,這樣會加大血流對血管和心臟的壓力,更易促使心腦血管病的發生幾率,對於心腦血管病的高危人,有時2~3兩酒就可以致命。
2)、腥、辣食品:水產品中的異物蛋白會與血液作用增加血凝蛋白和肌凝蛋白的生成,導致發病的指數增加。同時這兩種食品和酒精一樣有加速血液運行的作用,導致發病幾率增高。
3)、濃烈茶飲:濃烈茶品同樣有加速血液運行的作用,茶中的鹼性物質刺激血管壁,興奮中樞神經,對高危人無益有害。
4)、忌冷硬食品。
適宜心腦血管病高危人群的飲食:
1)、竹筍類食品可以降脂通淋,對延緩和降低心腦血管病的發生有很大的作用。
2)、香蕉、大棗、枸杞、紅蘿卜、少量的糖、即可以補中益氣又可以中和血液中鹼性物質,養睥平胃、安中、通九竅。
3)、飲水以自然水為佳:沒有加工過的山泉水,礦泉水類。
4)、飲食平淡中性為佳。
5、葯用真菌張文彭主任醫師主治什麼病
樓上說的對。張文彭對 肺部疾病、婦科、肝病等內科類看的都比較好。
他的講座里說的很多是 只要患者早期有一些瘤子,一般西醫觀察是否癌變再動手術,而他過段用葯用真菌樹舌等配合中成葯,贏得了寶貴治療時間。
6、請問誰知道葯用真菌治療2型糖尿病效果怎麼樣?
不要聽信謠言,真菌致病,不要害了自己
7、類風濕日常生活中應該注意什麼?怎麼治療?有什麼偏方?拜託了各位 謝謝
(一) 保護受損的關節 目的是避免關節出現永久性變性:減輕日常活動時的關節疼痛;提供另一種方法以解決某些日常生活活動的困難;避免病情進一步發展。 (二)[類風濕患者的飲食有哪些宜忌]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同類型的患者,其飲食宜忌也各不相同,分述如下: (1) 風熱型和濕熱型:風熱型注意症狀為關節遊走性疼痛,發熱,咽痛,便秘,小便搜赤,苔厚,舌紅,脈數或弦數,血沉也明顯增快;而濕熱型的病人可出現低熱、胸悶、納差、關節腫痛等有積液、舌質紅、苔白膩、脈滑數、血沉增快等表現。出現這些症狀的病人應該多選用寒涼的飲食,如米仁粥、綠豆、生梨、豆卷、菊花菜、蘆根等,可以協助清除內熱;而不應食用溫熱性的食物,如辣椒、芥末、姜、桂皮、酒等,因為吃這些會傷陰助火,加重症狀。 (2) 寒濕型:主要表現為關節腫痛或有積液,納差,大便搪薄,小便清長,畏寒,舌淡苔白膩,脈濡,血沉也增快。此型的患者應選用一些溫熱性的食物,如豬、牛、羊骨頭煮湯,及姜、桂皮、木瓜、葯酒等。 (3) 肝腎兩虛型:這型患者可表現為關節疼痛畸形,肌肉萎縮,筋腱拘攣,畏寒,消瘦,面色無華,舌淡苔薄白或白膩,脈沉細,而血沉多不增速,或接近正常。此型患者可以多食一些補益的食品,如甲魚肉、雞肉、鴨肉、鵝肉、豬肉、牛肉、羊骨髓、胡桃、桂圓、芝麻等。 這是華康骨傷醫院專家提供的,可不是我瞎說的哦
8、葯用真菌是那些
真菌類葯物廣泛,通常所說的葯用真菌多限於在生長發育的一定階段能夠形成個體較大的子實體或菌核結構的高等真菌,其中大部分屬於擔子菌亞門,少數屬於子囊菌亞門,在酵母等其他真菌中也有少數種具葯用價值。能產生抗生素的真菌作為葯物歷史悠久。早在2500年前,中國就已採用酒麴治療腸胃病。中國東漢初期的《神農本草經》及以後歷代本草書內就記載有靈芝,常用的種類有赤芝、紫芝、茯苓、豬苓、雷丸、大禿馬勃、紫色禿馬勃、冬蟲夏草、僵蠶、香菇、木耳以及蟬花等,這些葯用真菌都經歷了長期的醫療實踐,療效得到了充分的驗證,至今仍被廣泛地應用。 臨床上常用的葯用真菌還有銀耳、麥角、落葉松蕈、空柄假牛肝菌、大紅菇、白乳菇、竹黃和糖谷老等百餘種。
葯用真菌按其功效可分成滋補強壯類:如冬蟲夏草、銀耳、靈芝等;利尿滲濕類:如豬苓、粟白發等;止血活血消炎祛痛類:如麥角、肉球菌、木耳、安絡小皮傘、馬勃、朱紅栓菌;止咳化痰類:如金耳、竹黃;安神類:如茯苓;驅蟲類:如雷丸;祛風濕類:如空柄假牛肝菌、大紅菇;平肝息風類:如蟬花、變綠紅菇;降血壓類:如草菇;調節機體代謝類:如蜜環菌、香菇、雞油菌等。
9、類風濕性關節炎怎麼治療
類風濕關節炎治療的主要目的在於減輕關節炎症反應,抑制病變發展及不可逆骨質破壞,盡可能保護關節和肌肉的功能,最終達到病情完全緩解或降低疾病活動度的目標。
治療原則包括患者教育、早期治療、聯合用葯、個體化治療方案以及功能鍛煉。
1.患者教育
使患者正確認識疾病,樹立信心和耐心,能夠與醫生配合治療。
2.一般治療
關節腫痛明顯者應強調休息及關節制動,而在關節腫痛緩解後應注意早期開始關節的功能鍛煉僵直。此外,理療、外用葯等輔助治療可快速緩解關節症狀。
3.葯物治療
方案應個體化,葯物治療主要包括非甾類抗炎葯、慢作用抗風濕葯、免疫抑制劑、免疫和生物制劑及植物葯等。
(1)非甾類抗炎葯有抗炎、止痛、解熱作用,是類風濕關節炎治療中最為常用的葯物,適用於活動期等各個時期的患者。常用的葯物包括雙氯芬酸、萘丁美酮、美洛昔康、塞來昔布等。
(2)抗風濕葯(DMARDs)又被稱為二線葯物或慢作用抗風濕葯物。常用的有甲氨蝶呤,口服或靜注;柳氮磺吡啶,從小劑量開始,逐漸遞增,以及羥氯喹、來氟米特、環孢素、金諾芬、白芍總苷等。
(3)雲克即鍀[99Tc]亞甲基二磷酸鹽注射液,是一種非激發狀態的同位素,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緩解症狀的起效快,不良反應較小。靜脈用葯,10天為一療程。
(4)糖皮質激素激素不作為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首選葯物。但在下述四種情況可選用激素:①伴隨類風濕血管炎包括多發性單神經炎、類風濕肺及漿膜炎、虹膜炎等。②過渡治療在重症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可用小量激素快速緩解病情,一旦病情控制,應首先減少或緩慢停用激素。③經正規慢作用抗風濕葯治療無效的患者可加用小劑量激素。④局部應用如關節腔內注射可有效緩解關節的炎症。總原則為短期小劑量(10mg/d以下)應用。
(5)生物制劑目前在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上,已經有幾種生物制劑被批准上市,並且取得了一定的療效,尤其在難治性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幾種生物制劑在類風濕關節炎中的應用:①Infliximab(英夫利昔單抗)也稱TNF-α嵌合性單克隆抗體,臨床試驗已證明對甲氨蝶呤等治療無效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用Infliximab可取得滿意療效。近年來強調早期應用的效果更好。用法靜點,3mg/kg,分別於0,2,6周注射一次,以後每8周靜注一次,通常使用3~6次為1個療程。需與MTX聯合應用,抑制抗抗體的產生。②Etanercept(依那西普)或人重組TNF受體p75和IgGFc段的融合蛋白,Etanercept及人重組TNF受體p75和IgGFc段的融合蛋白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和AS療效肯定,耐受性好。目前國內有恩利及益塞普兩種商品劑型。③adalimumab(阿達木單抗)是針對TNF-的全人源化的單克隆抗體,推薦的治療劑量為40mg,每2周1次,皮下注射。④Tocilizumab(妥珠單抗),IL-6受體拮抗劑,主要用於中重度RA,對TNF-α拮抗劑反應欠佳的患者可能有效。推薦的用法是4~10mg/kg,靜脈輸注,每4周給葯1次。⑤抗CD20單抗Rituximab(利妥昔單抗)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取得了較滿意的療效。Rituximab也可與環磷醯胺或甲氨蝶呤聯合用葯。
(6)植物葯目前,已有多種用於類風濕關節炎的植物葯,如雷公藤、白芍總甙、青藤鹼等。部分葯物對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具有一定的療效,但作用機制需進一步研究。
4.免疫凈化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血中常有高滴度自身抗體、大量循環免疫復合物,高免疫球蛋白等,因此,除葯物治療外,可選用免疫凈化療法,可快速去除血漿中的免疫復合物和過高的免疫球蛋白、自身抗體等。如免疫活性淋巴細胞過多,還可採用單個核細胞清除療法,從而改善T,B細胞及巨噬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功能,降低血液黏滯度,以達到改善症狀的目的,同時提高葯物治療的療效。目前常用的免疫凈化療法包括血漿置換、免疫吸附和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去除術。被置換的病理性成分可以是淋巴細胞、粒細胞、免疫球蛋白或血漿等。應用此方法時需配合葯物治療。
5.功能鍛煉
必須強調,功能鍛煉是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關節功能得以恢復及維持的重要方法。一般說來,在關節腫痛明顯的急性期,應適當限制關節活動。但是,一旦腫痛改善,應在不增加患者痛苦的前提下進行功能活動。對無明顯關節腫痛,但伴有可逆性關節活動受限者,應鼓勵其進行正規的功能鍛煉。在有條件的醫院,應在風濕病專科及康復專科醫師的指導下進行。
6.外科治療
經內科治療不能控制及嚴重關節功能障礙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外科手術是有效的治療手段。外科治療的范圍從腕管綜合征的松解術、肌腱撕裂後修補術至滑膜切除及關節置換術。
10、各類真菌葯用
我國的葯用真菌
真菌是有真正的細胞核、沒有葉綠素的生物,一般能進行有性和無性繁殖,通常營養菌絲是絲狀的且有分枝,能產生孢子。真菌在世界上有25萬種以上。中國的葯用、食用真菌有1000種左右,隸屬於2門4綱12目33科96屬中。
真菌葯物是我國中葯的組成部分。早在一千多年前的東漢末年,世界上第一部本草《神農本草經》記載了雷丸、豬苓、茯苓等真菌葯物。我國著名葯學家李時珍在他的巨著《本草綱目》中收集、整理的真菌葯物有靈芝、木耳、雞等共20多種,對各種葯物的性能、作用和有無毒性分別作了記載。例如:馬勃,列為下品,氣味辛、平、無毒,主治惡瘡馬疥;記載靈芝時分別列了青、赤、黃、白、黑、紫6種,均屬上品,性味稍不同,無毒,久服能延年益壽,是滋補葯物。據記載我國的葯用真菌有270~300種,將其中重要真菌列於下,供參考。
我國主要葯用真菌及功效
竹黃(Shiraia bambusicola)治療胃病、百日咳及關節炎,含多糖。分布在江蘇、浙江、四川、貴州、安徽等地。
麥角(Claviceps purpurea)促使子宮收縮,含生物鹼,誤食可使人畜中毒。分布在黑龍江、湖北、陝西、江蘇、浙江等地。
糠谷老(Sclerospora graminicola)清熱利尿、祛濕消腫,炒焦研末治疥瘡、濕疹。分布在黑龍江、遼寧、吉林、山東等地。
冬蟲夏草(Cordyceps Sinensis)益肺腎、補精髓、滋補強壯、止咳喘、鎮靜,含蛋白質、冬蟲草酸、維生素B12等,為名貴葯材。分布在四川、雲南、西藏、貴州、甘肅等地。
茯苓(Poria cocos)寧心安神、利水消腫、健脾補中、具抗癌作用,為珍貴中葯,含β-茯苓聚糖,茯苓三帖酚等。分布在四川、雲南、福建、江蘇、江西、山西、山東、河北、貴州。人工可載培。
豬苓(Polyporus umbellatus)利水滲濕,治急性肝炎,促進鈉、鉀電解質排除。對小白鼠S-180肉瘤抑制率達99.5%。分布在甘肅、河北、山西、陝西等地。可人工載培。
雷丸(Omphalia lapidescens)殺三蟲(絛、鉤、腦囊蟲),含雷丸素。分布在陝西、四川、雲南,可栽培。
蟬花(Omphalia lapidescens)治小兒驚癲、瘈瘲、夜啼、心悸,含甘露醇。分布在遼寧、山東、四川等地,可人工培育。
玉米黑粉菌(Ustilago maydis)幼時可食、老後有止血、抗癌功能。分布全國各地,可用液體培養。
香菇(Lentinus edodes)治風破血,益味助食,理小便不禁,降低血漿膽固醇,可防治佝僂病,抗癌。分布在浙江、福建、台灣、江西。現多為栽培。
鬆口蘑(松茸)(Tricholoma matsutake)強身、軀蟲、止痛化痰,風味絕佳,抗癌,含松茸油、肉桂酸等。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雲南、四川、廣西、台灣等地。
蜜環菌(榛蘑)(Armillaia mellea)治風濕腰膝痛、四肢痙攣、眩暈頭痛、小兒驚癇等。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可人工栽培。
雲芝(Polysticus verslcolor)清熱消炎,治療支氣管炎,慢性肝炎,抗癌。分布於各地林區,可液體培養。
猴頭( Hericum rlnacells)對消化道腫瘤、十二指腸潰瘍、肝炎有療效,抗癌 分布在黑龍江、吉林等地,可人工栽培。
黑木耳(Auricularia aurcula)益氣強身,活血止血止痛,治內傷痛,崩淋血痢、高血壓、便血。分布於各地林區,可人工栽培。
美味牛肝菌(Boletus elis)具舒筋、活絡、散寒、抗癌功效。分布在黑龍江、安徽、吉林、台灣、雲南等地。
雙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治白細胞減少,有效率94.7%,慢性肝炎防治率90.3%。分布在黑龍江及雲南、吉林等地,可人工載培。
構菌(金針菇)(Collybia velutipes)預防高血壓,治療肝炎、胃潰瘍,有助青少年生長,抗癌。分布在黑龍江、廣東、福建、台灣。現為人工栽培。
木蹄(Pyropolyporus fomentarins)消食化瘀。分布於陝西、黑龍江等林區。
雷震子(Xylaria SP)除濕、鎮驚、利小便、 止心悸、催乳、補心腎,治失眠、跌打損傷。分布在四川、廣東等地,可人工栽培。
白疆蠶菌(Bombyx mort)預防中風、解熱、降低膽固醇、祛痰,治小兒驚癇、頭痛齒痛等。分布在四川、雲南、廣西、遼寧、山西、河北、台灣,可人工培育。
竹蓀(Dictyophora plicata)治療腳氣。分布在福建、廣西、黑龍江,可人工栽培。
亮菌(Armillamella tabescens)對膽囊炎、急性慢性肝炎療效顯著。分布在黑龍江、江蘇、安徽、內蒙、吉林,可人工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