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風濕怎麼回事?
風濕性疾病是以關節痛、畏風寒為主症的一組極其常見的臨床癥候群。風濕病是風濕性疾病的簡稱,泛指影響骨、關節、肌肉及其周圍軟組織,如滑囊、肌腱、筋膜、血管、神經等一大組疾病。
2、類風濕對人體有哪些危害
類風濕性關節炎會導致關節變形,最嚴重的是致殘,類風濕患者的體內會形成有害的新生血管,這種新生血管會侵蝕關節軟骨,破壞關節,導致關節會出現變形。鋸峰齒鮫軟骨粉主要就是起到抑制有害的新生血管,幫助修復軟骨的作用。
3、風濕病會有什麼危害呢?
風濕關節炎是一種很普遍的疾病,但是對於類風濕關節炎的常識來說很多人都不是很明白,那麼到底什麼才是類風濕關節炎呢?在這里我們為你詳細的介紹一下,類風濕關節炎又稱類風濕(RA),是一種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以慢性、對稱性、多滑膜關節炎和關節外病變為主要臨床表現,屬於自身免疫炎性疾病。該病好發於手、腕、足等小關節,反復發作,呈對稱分布。
早期有關節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晚期關節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並伴有骨和骨骼肌的萎縮,極易致殘。從病理改變的角度來看,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主要累及關節滑膜(以後可波及到關節軟骨、骨組織、關節韌帶和肌鍵),其次為漿膜、心、肺及眼等結締組織的廣泛性炎症性疾病。類風濕關節炎的全身性表現除關節病變外,還有發熱、疲乏無力、心包炎、皮下結節、胸膜炎、動脈炎、周圍神經病變等。廣義的類風濕關節炎除關節部位的炎症病變外,還包括全身的廣泛性病變。
類風濕的病變主要是關節的滑膜發炎,並產生富有血管的肉芽組織破壞關節軟骨,久之,使上下兩個關節面互相融合在一起,發生關節強直。由於關節的腫痛和運動受限,關節附近的肌肉可發生僵硬和萎縮。關節的強直和畸形,肌肉的僵硬和萎縮,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殘廢,終至關節活動度受到明顯的限制,甚至關節不能活動,最終使患者完全喪失勞動能力。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危害到底有多大,與其病情的輕重有很大關系。類風濕患者,約20%經過短期的病變活動後,不留任何後遺症而緩解;約25%的病例病變緩解後只留輕度的後遺症;約45%的病例關節部位炎症持續活動,會發展成不同程度的關節畸形;不到1O%的病例為重症,最終發展成完全殘疾不得不卧床或靠拐杖、輪椅生活。有的患者關節腫痛就硬挺著,發展到全身痛、肢體變形,也不治療所以,一旦患了類風濕性關節炎,千萬要及早治療,效果更佳,以免留下終生遺憾
4、類風濕關節炎還有哪些病變?
1、類風濕性關節炎可引發腎病;類風濕關節炎出現腎功能障礙,多與長期使用抗類風濕葯和非甾體消炎鎮痛葯有關。停止用葯後,即可逐漸改善。長期使用非甾體消炎鎮痛葯,也有可能引起間質性腎炎,雖然進展緩慢,但可導致腎功能衰竭,因此老年人和有腎病患者應慎重使用。2、類風濕性關節炎可引發皮膚病;具有代表性的為類風濕結節。另外,惡性類風濕性關節炎可引起壞死性脈管炎,出現一種紫癜、潰瘍和壞疽混合存在的皮膚病變,多見下肢下13部位。3、類風濕性關節炎可引發眼病;類風濕也能累及眼睛,約15%患者可出現乾燥綜合征,從而引起角膜和結膜乾燥不適,少數患者可並發鞏膜炎、虹膜炎,多發生在角膜邊緣2~3毫米處。4、類風濕性關節炎可引發呼吸道疾病;多見胸膜炎和間質性肺炎,特別是長期患病的老年人。5、類風濕性關節炎可引發神經系統疾病;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往往出現神經功能障礙。其原因與頸椎壓迫脊髓或因滑膜炎、肌腱滑膜炎壓迫周圍神經,都可出現神經功能障礙。6、類風濕性關節炎可引發心臟病;類風濕關節炎並發心包炎可高達20%~50%,少數還形成類風濕結節,多數無症狀,往往在心臟超聲檢查時發現。但也有引起左心衰竭的可能。類風濕性關節炎六大病變
5、怎麼確診得了內風濕病
風濕病是以累及骨、關節及其周圍組織如肌肉、肌腱、滑囊、筋膜、韌帶、神經等部位,以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大類疾病的總稱。因其與自身免疫有關,多數疾病纏綿難愈,有的患者需終身服葯治療。目前尚無根治此類疾病的葯物,西醫治療主要為非甾抗炎葯、免疫抑制劑及激素,其長期用葯的副作用與其治療作用一樣不應被忽視。中醫中葯在風濕病的治療上日益顯示出其獨特的優勢,蘊藏著極大的潛力,如採用的是穴位針對性療法,是結合了針灸與葯物的原理,具有不錯的療效。在目前治療風濕病比較常用的撐筋散等中成葯。
症狀
①晨僵:關節僵硬以晨起明顯,活動後減輕,稱為晨僵。通常起床後,受累關節僵硬疼痛,活動受限,隨著時間延長,活動增加,而僵硬狀態緩解。僵硬最早發生在手指關節,晨起不能握拳,若病情發展,可出現全身僵直感。關節僵硬程度可作為評價病情變化及活動性的指標,晨起時間越長,其病情越嚴重。
②疼痛:指、腕、趾、踝關節首先腫痛,或單發,或多發,此起彼落,逐漸波及肘、肩、膝、髂以及顳頜關節,呈對稱性發病。疼痛常因病情反復或因天氣變化或寒冷刺激而加重。
③腫脹:發病關節腔內有炎性積液,表現為關節處漫腫,或紅腫,以四小關節為主,手指關節多呈梭形腫大,當病情緩解時,關節腫脹可以消失。
④運動障礙:由於炎症疼痛和軟組織腫脹常引起活動障礙。隨著病情發展,肌肉萎縮,骨關節內纖維組織增生,關節周圍組織也變得強硬,關節不能恢復正常的功能活動。病情發展到晚期,關節強硬或呈半脫位,出現掌指側偏,指關節呈鵝頸樣、望遠鏡樣、花束樣或鉤狀畸形。
關節外表現 ①類風濕皮下結節:此病約有20%左右有皮下結節。多見於類風濕高度活動期。
②類風濕血管炎:可累及血管、皮膚、肌肉、心臟、神經等組織,是關節外損害的基礎。
③心肺損害:類風濕可累及心包、心肌和心內膜,其中心包炎較常見。
④神經系統表現:輕者感覺異常或遲鈍,觸覺減退。重者導致活動障礙。
⑤其他表現:眼損害、乾燥綜合症之表現、脾腫大、淋巴結腫大、貧血、白細胞減少,以及慢性胃炎,潰瘍性結腸炎表現。
6、風濕性疾病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風濕性疾病是生活中常見疾病,多數風濕性疾病呈慢性病程,同一疾病在不同個體或不同時期臨床表現可能有較大差異。病程呈反復發作與緩解。一、疼痛綜合征關節、肌肉、肌腱疼痛相當普遍,四肢大小關節均可累及,以對稱性關節痛居多。晨僵和雷諾征是重要的伴隨症狀。疼痛的起病、性質、部位、持續時間、是否伴全身症狀和起病年齡均因病人而異。例如痛風發作突然急驟,足母趾關節痛多見。類風濕性關節起病緩慢,多影響腕、掌指、近端指間關節和頸椎。而強直性脊柱炎幾乎無例外地先自腰痛開始,上行性進展,周圍關節受影響時,也多是下肢大關節。系統性紅斑狼瘡除關節痛外,周身系統性表現更為明顯。二、皮膚表現多數風濕性疾病患者有皮膚改變,系特異性或非特異性。表現多樣,蕁麻疹、環形紅斑、丘疹性紅斑、多形紅斑、結節性紅斑、面部紅斑等。皮膚病變的病理基礎是血管炎,其中最主要的是白細胞破碎性血管炎,受累血管大小,反應強度,持續時間,累及范圍和病理變化均依不同皮膚損害而異。三、眼部表現眼部症狀可先於全身症狀數月或數年出現。有的則成為病程中的突出表現,病變可累及角膜、視網膜、色素層、症狀有眼部乾燥、眼內壓增高、白內障、眶肌炎、眼肌麻痹、視力減退甚至失明。四、肺部表現呼吸困難是常見主訴,原因有肺炎、嗜酸細胞肺部浸潤、肺出血、局灶性肉芽腫形成、纖維化性肺泡炎、間質性肺炎和胸腔積液。五、消化系統表現由於基本病理改變是廣泛的小血管炎,消化系統受累范圍亦廣泛,如胃腸道出血,穿孔或腸梗阻,可危及生命,肝臟受累多見,且可能是本病的突出表現,表現有肝大、黃疸、肝區痛、惡心、嘔吐、以慢性活動性肝炎形式出現。六、心血管系統表現心肌、心內膜、心包、傳導系統、動靜脈均可受累。臨床表現心臟擴大、心率加快、心瓣膜區收縮期雜音、心包摩擦音、血壓高及各種心律失常,嚴重風濕性疾病者有心力衰竭。七、腎臟表現腎病變相當普遍,有腎間質炎症、纖維化、膜性腎病、腎小球基底膜增厚、澱粉樣變等。風濕性疾病患者出現浮腫、多尿或少尿、蛋白尿、高血壓和急慢性腎功衰竭。
7、風濕類風濕會對人體造成哪些危害呢
你好,危害如下:
類風濕性關節炎可引發心臟病;類風濕關節炎並發心包炎可高達20%。
類風濕性關節炎可引發呼吸道疾病;多見胸膜炎和間質性肺炎,特別是長期患病的老年人。
可引發皮膚病;具有代表性的為類風濕結節。另外,惡性類風濕性關節炎可引起壞死性脈管炎,出現一種紫癜、潰瘍和壞疽混合存在的皮膚病變,多見下肢下13部位。
可引發眼病;類風濕也能累及眼睛,約15%患者可出現乾燥綜合征,從而引起角膜和結膜乾燥不適,少數患者可並發鞏膜炎、虹膜炎,多發生在角膜邊緣2~3毫米處。
類風濕性關節炎可引發腎病;類風濕關節炎出現腎功能障礙,多與長期使用抗類風濕葯和非甾體消炎鎮痛葯有關。停止用葯後,即可逐漸改善。長期使用非甾體消炎鎮痛葯,也有可能引起間質性腎炎,雖然進展緩慢,但可導致腎功能衰竭,因此老年人和有腎病患者應慎重使用。
希望被採納,謝謝
8、類風濕關節炎的表現?
RA是常見病、多發病。據我國局部地區調查估計,患病率在0.4%-1.0%之間。以青壯年多見,20-45歲佔80%。男女之比為1:2.4。其臨床病程不一,約15%單次發作後緩解,25%間歇性發作,50%持續發作,迅速進展成重症者佔10%。
1、關節表現
RA發病一般呈隱襲性,先有幾周到數月的乏力、納差、體重減輕、低熱、手足麻木等前驅症狀,隨後出現單一或多個關節腫痛,大多為手和(或)足趾關節對稱性腫痛,偶爾呈遊走不定的多關節腫痛,以指間關節(DIP),指掌關節(PIP)、腕關節及足關節最多見,依次為肘、肩、踝、膝、頸、顳頜及髖關節等。遠端指間關節及脊柱、腰骶關節極少受累。由於受累關節炎症充血水腫或滲液,常使關節腫痛,壓痛及僵硬不適。關節疼痛以夜間、晨間或關節起動時為著;酸痛、脹痛難忍或向關節周圍放散,遇冷尤劇;急性發作期,關節普遍性腫脹,皮色微紅,如有積液可見滑膜部隆起;慢性期則多呈梭形腫脹,伴或不伴有關節肌肉萎縮;關節僵硬以晨間或關節休息後明顯,統稱為晨僵(stiffness mornning),活動關節後可減輕,是關節滑膜炎症的象徵之一。晨僵持續的時間亦常作為RA炎症活動的指標之一。
如無有效的治療,病情常遷延不愈或反復發作,時輕時重,從少關節受累漸成多關節受累,由小關節較向大關節發展;由關節滑膜炎漸漸侵及關節軟骨,軟骨下骨及關節周圍組織引致關節畸型。常見關節畸形如梭形腫脹,掌指關節脫位,指掌向尺側偏斜,近端指間關節過伸,末端指節屈曲形成於鵝頸(swan neck)樣畸型,掌指關節腫大屈曲呈峰谷畸型,指間關節嚴重屈曲呈「鈕孔花」樣畸型,膝關節外翻,肘、膝、踝關節纖維或骨性強直畸形等。
2、關節外表現
關節外表現為RA病情嚴重或病變活動的徵象,有時非常突出,或單獨出現或在關節炎之前出現。
(1)皮膚表現:約15%-20%RA出現皮下結節、單個或多個,數毫米至數厘米大小,質硬韌如橡皮樣,無觸壓痛或輕角痛,常對稱地出現於肘關節皮下鷹嘴突附近,膝關節上下、四肢肌腱部,偶爾見於頭部、軀干及脊柱後方(如下圖)。出現於內臟如心、肺、腦膜等處的類風濕結節,常引起系統性症。一旦出現常持續存在數月或數年不易消散。一般認為類風濕結節是RA病變活動的徵象,多見於RF陽性病人,但與關節炎或整個病情不一定完全一致。
RA皮膚表現尚有,皮膚易碎易擦傷;甲床皺壁及指墊部碎片狀棕色梗塞出血;掌紅斑;下肢或骶部潰瘍(如下圖);嚴重者可見單發或多發的指端壞疽等。
(2)肺部表現:RA肺部受累可出現在關節炎期間或關節炎之前數年,表現為胸膜炎或彌漫性間質性肺炎;有時為無臨床症狀的雙側胸膜下類風濕結節;廣泛的RA胸膜病變可引致小到中量胸水。胸水為滲出性,白細胞計數常少於5000/ml,葡萄糖濃度低,乳酸脫氫酶活性增高,總補體及C3/C4補體活性隆低。有時胸水中可查到類風濕細胞(吞噬了類風濕因子的單核細胞);RA肺部病變使並發阻塞性肺疾病機率增加,偶爾有支氣管擴張或肺炎;並發間質性肺炎時,肺動能順應性下降,限制性通氣障礙,以致肺功能不全,X線平片呈現間質纖維化或蜂窩狀改變等;礦工患RA時,可發生肺內結節性肉芽腫,稱為類風濕性塵肺(rheumatoid pneumoconiosis)。
(3)心臟表現:屍檢發現40%RA病人有陳舊性纖維素性粘連性心包炎,但生前診斷的不多。部分可表現出心包炎徵象,自輕度、一過性或大量心包積液不等。積液為湧出性,蛋白質含量常大於4g/dl,乳酸脫氫酶活性增高,補體活性減低,偶爾嚴重到心包填塞危及生命。心包活組織檢查可見到類風濕結節。有時類風濕結節出現於心肌、心瓣膜,引致心瓣膜關閉不全,有時可見局灶性心肌炎及冠狀動脈炎及心電圖異常。
(4)眼部表現:約30%RA有乾燥性角膜炎;類風濕結節累及鞏膜時,可引致鞏膜處層炎、鞏膜炎、鞏膜軟化或穿通;眼底血管炎可引致視力障礙或失明。
(5)神經系統表現:RA神經系統損害多由血管炎引起。出現單個工多個肢體局部性感覺缺失,垂足症或腕管綜合症(正中神經受累)。環樞關節脫位而壓迫脊髓時,則可出現頸肌無力,進行性步態異常及頸部疼痛等。硬腦膜類風濕結節則可引致腦膜刺激症等。
(6)其他:除上述系統表現外,活動期RA還可出現淺表淋巴結腫大,貧血,體重減輕,肝脾腫大等關節外症狀。部分關節外症狀特別突出而發展成RA特殊臨床類型。
9、什麼是累風濕
你說的應該是類風濕吧!
類風濕性關節炎又稱類風濕,是一種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目前公認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與內分泌、代謝、營養、地理、職業、心理和社會環境的差異、細菌和病毒感染及遺傳因索等方面有關系,以慢性、對稱性、多滑膜關節炎和關節外病變為主要臨床表現,屬於自身免疫炎性疾病。該病好發於手、腕、足等小關節,反復發作,呈對稱分布。早期有關節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晚期關節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並伴有骨和骨骼肌的萎縮,極易致殘。從病理改變的角度來看,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主要累及關節滑膜(以後可波及到關節軟骨、骨組織、關節韌帶和肌鍵),其次為漿膜、心、肺及眼等結締組織的廣泛性炎症性疾病。
10、春節時牙掉了一塊,最近好疼,並且累及右眼睛了,不過不知道是不是小腿的類風濕引起的
如果牙掉時沒有發炎的話,那麼眼痛多半是由於鼻竇炎造成的。類風濕一般情況下不會侵犯到眼,只是侵犯小關節。要是牙髓炎造成一般會有發燒等不適,建議看看眼測測眼壓,排除眼睛本身疾患。
眼及牙部神經同為三叉神經分支,牙痛可以放射至眼眶部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