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膜病變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顯著特點之-。主要表現為滑膜的水腫。肥厚和增生。纖維母細胞之血管增生。纖維蛋白原沉積等。這些變化的輕重依病程而異。滑膜水腫和纖維蛋白原沉積是類風濕關節炎的最早期變化。在臨床上則表現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受累關節的腫脹。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慢性階段,滑膜以增生為主。
2、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神經系統表現是什麼?
RA 的神經系統損害可涉及中樞神經、周圍神經和自主神經損害。
(1)多發性周圍神經病變。小血管炎和壞死是神經病變的主要病理基礎。患者常感到受累神經分布區麻木、疼痛、觸覺減退、肢體無力和肌肉萎縮。
(2)嵌壓性周圍神經病變。由RA 引起的關節組織炎症、水腫、滲出、纖維樣變性等病理過程導致神經受壓或血運減少而產生的臨床症狀。最常見的有如下症狀。
①腕管綜合征。手指麻木、疼痛、觸覺減退、動作笨拙和不同程度的魚際肌(手掌)的肌肉萎縮。
②頸椎病或胸出口綜合征。手腕無力、前臂、上臂麻木或無力。
③跗管綜合征。足跟內側、足趾感覺異常、麻木或燒灼感,足部疼痛、無力等。
④ Baker 囊腫壓迫。小腿外側和足背感覺消失,腳趾肌無力和足下垂等。
(3)自主神經病變。表現為血管舒縮障礙。常表現為肢體多汗,潮濕、手足心蒼白、潮紅、青斑及雷諾氏現象等。
(4)中樞神經系統病變。主要由腦血管炎、類風濕結節、非特異性炎症並發的腦和腦膜病變以及頸椎半脫位引起的脊髓病變所致。
常見的有智能低下、慢性進行性器質性腦綜合征、缺血性腦血管病、腦膜炎、脊椎和頸椎病變壓迫脊髓和脊神經根的壓迫性病變。
(5)葯物治療引起的有關神經病變。大劑量水楊酸可引起耳鳴、興奮、欣快、幻覺、抽搐等症。糖皮質激素長期大量應用可有欣快、易激惹、顱壓增高等。青黴胺大劑量治療,部分患者可有味覺喪失、肌無力等症。
3、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理改變
病理尚未完全明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個與環境、細胞、病毒、遺傳、性激素及神經精神狀態等因素密切相關的疾病。
(一)細菌因素
實驗研究表明A組鏈球菌及菌壁有肽聚糖(peptidoglycan)可能為RA發病的一個持續的刺激原,A組鏈球菌長期存在於體內成為持續的抗原,刺激機體產生抗體,發生免疫病理損傷而致病。支原體所製造的關節炎動物模型與人的RA相似,但不產生人的RA所特有的類風濕因子(RF)。在RA病人的關節液和滑膜組織中從未發現過細菌或菌體抗原物質,提示細菌可能與RA的起病有關,但缺乏直接證據。
(二)病毒因素
RA與病毒,特別是EB病毒的關系是國內外學者注意的問題之一。研究表明,EB病毒感染所致的關節炎與RA不同,RA病人對EB病毒比正常人有強烈的反應性。在RA病人血清和滑膜液中出現持續高度的抗EB病毒—胞膜抗原抗體,但到目前為止在RA病人血清中一直未發現EB病毒核抗原或殼體抗原抗體。
(三)遺傳因素
本病在某些家族中發病率較 高,在人群調查中,發現人類白細胞抗原(HLA)-DR4與RF陽性患者有關。HLA研究發現DW4與RA的發病有關,患者中70%HLA-DW4陽性,患者具有該點的易感基因,因此遺傳可能在發病中起重要作用。
(四)性激素
研究表明RA發病率男女之比為1∶2~4,妊娠期病情減輕,服避孕葯的女性發病減少。動物模型顯示LEW/n雌鼠對關節炎的敏感性高,雄性發病率低,雄鼠經閹割或用β-雌二醇處理後,其發生關節炎的情況與雌鼠一樣,說明性激素在RA發病中起一定作用.寒冷、潮濕、疲勞、營養不良、創傷、精神因素等,常為本病的誘發因素,但多數患者前常無明顯誘因可查。
4、什麼是類風濕性關節炎?
您好: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
普通的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是有區別的,怎麼樣才能知道自己是否患有類風濕呢?下面為一些類風濕患者表現出來的臨床症狀。
1、晨僵:患者在早晨起床時,會感覺到關節活動不靈活,其持續時間與炎症的嚴重程度成正比。
2、關節畸形:患者手腳會表現出關節變形的情況。手的畸形主要有梭形腫脹、尺側偏斜、鈕孔花樣畸形等;腳的畸形主要有仰趾畸形、外翻畸形、彎曲呈錘狀趾及足外翻畸形等。

3、關節外表現:患者會有發熱,指、趾端壞死,皮膚潰瘍,外周神經病變及淋巴結腫大等情況。
4、心臟病變:患者可並發有心包炎、心包積液、心外膜、心肌及瓣膜的結節、心肌炎、冠狀動脈炎、傳導障礙,慢性心內膜炎及心瓣膜纖維化等表現。
5、貧血:患者出現貧血是最常見類風濕並發症之一,多屬於慢性疾病性貧血,貧血程度常為輕度至中度。
以上為一些類風濕的典型症狀,一旦發現自己有類似的情況,應及時到正規醫院就醫確診病情,早日治療。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
一般情況下,類風濕關節炎是很難根治的,但是,也有很多治療方法可以控制或緩解病情,下面為一些普遍的治療方法。
1、一般療法
若患者出現發熱且關節腫痛,表現為全身症狀的,應多卧床休息,直至症狀基本消失為止。待病情改善兩周後,應逐漸增加活動,以免過久的卧床導致關節廢用,甚至促進關節強直。在飲食方面,要保證蛋白質和各種維生素的充足,有顯著貧血症狀的患者,可進行小量輸血。而患有慢性病如扁桃體炎等的緩則,應在健康情況允許的情況下盡早摘除。
2、外敷治療
對於關節炎病理病機的認識,中醫學上已經有幾千年時間之久了。現代在治療類風濕時,充分吸取歷代中醫大家用葯經驗,多採用中葯外敷、針灸等方法。同時,能針對關節炎外在病邪、內在體虛同時治療,可以取得較好的效果。
3、葯物治療
類風濕在沒有變形之前是可以治癒的,如果變形就只能控制不發展,葯物治療類風濕,可用純中葯追風舒筋療法就可以,一般情況沒有任何副作用,且療效好,療程短。另外,不提倡濫用西葯,因為其副作用較大,且療效不高。
關於類風濕的治療方法還是有很多的,但患者應該根據自己的病情選擇適當的治療途徑,以達到更高的療效。
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後,其實患者在行走坐卧的時候,都會受到非常大的影響,如果病情比較嚴重的話,對於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質量影響更是非常的大,所以平時生活當中要積極的去預防這種疾病的發生,如果一旦出現了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的話,一定要及時的積極的進行治療。
5、到底類風濕病理病因有哪些?
您好!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很普遍的疾病,但是對於類風濕關節炎的常識來說很多人都不是很明白,那麼到底什麼才是類風濕關節炎呢?在這里我們為你詳細的介紹一下,類風濕關節炎又稱類風濕(RA),是一種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以慢性、對稱性、多滑膜關節炎和關節外病變為主要臨床表現,屬於自身免疫炎性疾病。該病好發於手、腕、足等小關節,反復發作,呈對稱分布。
早期有關節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晚期關節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並伴有骨和骨骼肌的萎縮,極易致殘。從病理改變的角度來看,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主要累及關節滑膜(以後可波及到關節軟骨、骨組織、關節韌帶和肌鍵),其次為漿膜、心、肺及眼等結締組織的廣泛性炎症性疾病。類風濕關節炎的全身性表現除關節病變外,還有發熱、疲乏無力、心包炎、皮下結節、胸膜炎、動脈炎、周圍神經病變等。廣義的類風濕關節炎除關節部位的炎症病變外,還包括全身的廣泛性病變。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很多人都容易把類風濕與風濕看做是同一個病種,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在19世紀中葉之前,人們往往將兩者混為一談。隨著科技醫療發展,人們對類風濕也認識得越來越清楚,有關風濕關節炎與類風濕關節炎的區別可參考本書其他有關內容。類風濕關節炎這一病名是1858年由英國醫生加羅德首先使用的。1896年舍費爾和雷蒙將該病定為獨立的疾病,同年斯蒂爾對兒童型的類風濕性關節炎作了詳細的描述。1931年塞西爾等人發現類風濕病人血清與鏈球菌的凝集率很高,1940年瓦勒發現類風濕因子。1945年卡維爾蒂、1961年斯勒芬分別提出類風濕發病機理的自身變態反應理論,並得到確定。
合肥黃山路446號
6、風濕的病理原因是什麼
中醫認為類風濕的病理病機是什麼?
一.邪氣偏勝致病:
因風、寒、濕、熱、寒熱、痰、淤等病邪所致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此皆屬實證范疇。臨床上既可單一的病邪致病,又可相並致病。其病邪總以邪阻絡脈常見。
1.風邪致病:風為陽邪,其性善動而數變,又為百病之長。在類風濕性關節炎中,約有70%的病人因風邪傷害而致病。一般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早期或間歇後的再發時,易見到風邪侵害的表現。
2.濕邪致病:濕為陰邪,其性重濁。濕氣重者為著痹。著,不易消除之意。肢體困著疼痛,經久難愈,乃是濕邪致病的特徵。氣候潮濕或涉水作業,多可導致濕邪致痹。臨床上濕邪多與風、寒、熱相兼為病。
3.寒邪致病:寒為陰邪,其性凝滯,主痛。寒邪致病多關節疼痛劇烈,痛位固定,伴四肢不溫、形寒,逢陰寒之氣則痛著。臨床上單純寒邪致病並非少見,但與濕邪相合為病更為多見,亦可與風邪相兼為病。
4.熱邪致病:熱為陽邪,多以關節灼痛、腫脹紅赤、惡熱為主要表現。每因感於外界陽熱之邪;或素體陽盛,又感風寒濕之邪,郁而化熱致病。在類風濕性關節炎中,熱盛郁久,則發為火毒,其症狀加劇,證情險惡,俗雲「白虎歷節」以名其證,根據熱盛所極之變,實為「火毒痹」之證。
5.濕熱致病:初發既具濕熱表現者為感受自然界的「濕熱」之邪,此病不是兩種邪氣相加而致,而是一種單獨的邪氣,即「濕熱」之邪。
6.寒熱致病:初發即具寒熱表現者為感受自然界的「寒熱」之邪,此病不是兩種邪氣相加而致,而是一種單獨的邪氣,即「寒熱」之邪。
7.痰濁致病:在類風濕中晚期多可見到痰濁之證,痰邪大多來源於津傷和濕聚,津傷有寒邪凝濁和熱邪灼煉而成;濕聚有外濕浸漬壅盛和內濕停蓄而致。
8.淤血致病:在類風濕中晚期多可見到淤血之證,淤血的生成,可見於寒濕痰濁痹阻、氣滯失運、陽虛寒凝等因素,以致絡道不通而發病,則可見「淤痹」。淤痹多以關節、肌肉刺痛,肢體麻木,淤斑為主要表現。
二.正氣虛衰致病:
因臟腑虛弱、氣血陰陽不足等正氣虛衰所致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此皆屬虛症之疇,統稱為「虛痹」。其病機總以氣血陰陽不足,致臟腑形體的絡脈失養所致。
1.臟虛致病:臟腑虛弱不足,是類風濕性關節炎較常見的一種發病原因, 在類風濕性關節炎,以腎虛較為常見。
(1)先天稟賦不足:由於先天不足,腎精素虧,骨絡失充,骨節失於奉養,則發生病變。
(2)後天虛勞損傷:由於房勞、產傷;長期勞累,抗邪力下降;飲食不節,久之傷及脾胃;精血暗耗,肝失所藏,筋失所養等,均可導致關節、肌肉、筋膜的病變。
2.氣血虛損致病:由於脾虛氣化不足,或久勞氣血暗耗,或大病久病之後,或失血之後,均可導致氣血不足。氣血不足,不能充養絡脈,以致皮、肉、筋、骨和臟腑失養,而發生「氣血虛痹」。
7、類風濕關節炎的病理變化和病程是怎樣的?
類風濕關節炎主要的病理變化是所謂的滑膜炎。正常狀況下,關節腔內面有一層精緻的滑膜,可分泌關節滑液,以潤滑和保護關節。患類風濕性關節炎時,滑膜產生發炎反應,關節因 發炎細胞的聚積而有紅、腫、熱、痛的現象。這種發炎反應嚴重時甚至侵犯整個關節,破壞軟骨甚至骨骼。若缺乏適當治療,關節將變形、僵直而無法活動。此外,活動期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中約有 5%-15% 會出現皮下結節,這是一種發生於皮下面,因發炎作用而變性成纖維組織,分布很廣,但好發於較敏感部位如關節伸側、頭皮等,通常不會有太大問題,有時則會導致感染。如果發生在肋膜、眼睛等,則會導致較嚴重的後果。
8、類風濕性關節炎有什麼病理表現?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和關節周圍組織的非感染性炎症為主的全身性疾病,如累及其他臟器,可引起心包炎、心肌炎、胸膜炎,還可並發血管炎以及末梢神經損害等。
本病患者可出現關節症狀和關節外症狀。
關節症狀的早期表現為:對稱性多關節紅腫熱痛,常見四肢小關節指間近端關節梭形腫脹,掌指(跖趾)、腕、膝、肘、踝甚至顳頜關節等腫痛。晨起關節僵硬,午後逐漸減輕,為本病重要特徵。中、晚期表現為:隨著病情進展轉為慢性、遷延性,關節滑膜滲出發展為增殖、肉芽病變,關節活動受限,繼而侵蝕骨、軟骨,引起關節面移位及脫臼,加上韌帶、關節囊及關節周圍組織破壞,致使關節變形。
關節外症狀表現在皮膚、眼部和骨胳肌內系統。部分患者出現皮下結節,多發於受壓和受摩擦的部位。結節可呈移動性或固定性,無痛或稍有壓痛,圓形或橢圓形,質地堅韌如橡皮,直徑1~3厘米大小不等,一般有結節的患者,多示病情活動,預後較差。患者常見鞏膜或角膜周圍深層血管充血,視物模糊,表現為慢性結膜炎、鞏膜炎、虹膜炎、脈絡膜炎、角膜結膜炎等。還可出現肌炎、腱鞘炎、骨質疏鬆所致的病理性骨折等。
本病患者嚴禁風寒、潮濕等誘發因素,出汗後不可當風。根據身體狀況,適當活動,可減輕症狀,有利於康復。要保持情志暢達,避免消極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