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風濕性小舞蹈病吃什麼葯能治?
風濕性舞蹈病又稱小舞蹈病(chorea minor)、Sydenham舞蹈病(Sydenham's chorea),1864年Thomas Sydenham首先描述。常發生於鏈球菌感染後,為急性風濕熱的神經系統症狀。病變主要影響大腦皮層、基底節及小腦,由錐體外系功能失調所致。臨床表現為面、手和足快速舞蹈樣不自主運動,伴肌張力降低,肌力減弱及精神症狀為特徵的疾病。本病多見於兒童和青少年。尤以5~15歲女性多見。青年期後發病率迅速下降,偶有成年婦女發病,主要為孕婦。腦炎、白喉、水痘、麻疹、百日咳等感染以及系統性紅斑狼瘡和一氧化碳中毒等偶可引起本病。 運動症狀的治療 對舞蹈症狀可用地西泮5mg,硝西泮7.5mg,或丁苯那嗪(tetrabenazine)25mg,每口2-3次曰服;氯丙嗪12.5-25mg,每日2-3次;亦可用氟哌啶醇0.5-lmg,每日2-3次。後兩種葯物易誘發錐體外系不良反應,需注意觀察,一旦發生,需減少劑量 精神症狀的治療 對症治療。 抗感染治療 在確診本病後,無論病症輕重,均需應用抗鏈球菌治療,目的在於最大限度地防止或減少小舞蹈病復發及避免心肌炎、心瓣膜病的發生。一般應用青黴素80萬U肌注,2次/日,l-2周為一療程。以後可給予長效青黴素120萬U肌注,每月1次。如果不能使用青黴素,可改用其他鏈球菌敏感的抗生素,如頭孢類。 免疫療法 患兒患病期間體內有抗神經元抗體,故目前仍然認為盡早採用免疫治療。可應用糖皮質激素,用血漿置換、免疫球蛋白靜脈注射治療本病,可縮短病程、減輕症狀。本病為自限性,即使不經治療,3-6個月後也可自行緩解;適當治療可縮短病程。約1/4患兒可復發。
2、舞蹈症是怎樣引起
小舞蹈病與風濕病密切相關,它往往是風濕熱的一種表現.主要病理改變為基底節,大腦皮質,腦干,小腦等處散在動脈炎和神經細胞變性.抗風濕葯物對舞蹈症無效.舞蹈症患者應盡量安置於安靜的環境中,避免刺激.病情嚴重者可使用鎮靜劑如魯米那,地西泮(安定)等,亦可用睡眠療法.舞蹈症是一種自限性疾病,通常無明顯的神經系統後遺症,耐心細致的護理,適當的體力活動和葯物治療大多可取得良好的結果.
舞蹈症不是獨立的疾病,只是症狀.這些症狀可由數種完全不同的疾病引起.意見建議:具有舞蹈症上述症狀的病人,其大腦的基底節部位常不正常.基底節的功能是協調隨意運動.在大多數舞蹈症患者的基底節內,神經遞質多巴胺太多,從而影響了基底節的協調功能.當葯物或疾病改變了多巴胺的水平或影響了大腦識別多巴胺的能力時,舞蹈症狀便會加重.
3、為什麼會得舞蹈病?
〔概念〕 小舞蹈病(chorea minor,CM)又稱Sydenham舞蹈病、風濕性舞蹈病,由Sydenham(1684)首先描述。本病是風濕熱在神經系統的常見表現,以舞蹈樣不自主動作、肌張力降低、肌力減弱等為臨床特徵。 〔病理〕 由於本病預後良好,病理報告很少。鏡檢可見散在的動脈炎改變,伴有血管周圍細胞浸潤、點狀出血、微梗塞和少量的神經元缺失。上述病理改變可見於大腦皮質、基底節、腦乾和小腦。小舞蹈病是風濕熱在神經系統的常見表現,以舞蹈樣不自主動作、肌張力降低、肌力減弱等為臨床特徵。發病年齡多在5-15歲間,女性多見。早期表現為虛弱、蒼白、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下降等。舞蹈樣動作都是不規則、不重復、變幻不定、突發驟止的。在面部表現為擠眉弄眼等。在上肢其不自主動作常牽涉許多肌群和關節,表現為各關節交替伸屈、內收。下肢動作少,可表現為步態顛簸。在軀干可有扭轉和不規則的呼吸動作。小舞蹈病與A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關。實驗室檢查外周血白細胞數增加、血沉加快、C反應蛋白增高、抗「O」滴度增高。無目的、不規則、突發性的肢體關節運動,似舞蹈樣動作,不能自我控制,這是神經系統疾病中的一種舞蹈病。本病又分小舞蹈病與大舞蹈病。小舞蹈病又稱風濕性舞蹈病,是一種多見於兒童的疾病,常常為急性風濕病的一種表現。也就是說兒童得風濕病除了並發關節炎和心臟病外,還可能出現舞蹈病。小舞蹈病的早期症狀不明顯,不易被發現。表現為病兒比平時不安寧,容易激動,注意力分散,學習成績下降,肢體動作笨拙,書寫字跡歪斜,手中端水易潑出,走路步態不穩等。這時父母或老師常認為孩子有神經質或非常頑皮。症狀日益加重後才發現舞蹈動作:出現一種極快的、不跳動式的、無意義的、不能自主控制的動作。以手、上肢為重,手指、上肢關節不停地收縮,伸開、外展、內收、旋轉等。面肌也可影響而出現擠眉弄眼、呶嘴、伸舌、咬牙等怪狀。嚴重者還可出現狂躁、憂郁、妄想、沖動等精神症狀。大舞蹈病又稱慢性進行性舞蹈病。最常發生於35-40歲之間的成年人,是一種遺傳病。病人除了出現舞蹈動作外還有痴呆表現。開始一般還是慢慢出現不自主運動,如行動笨拙和不安,間斷出現聳肩,手指抽搐和扮鬼臉等。以後則出現肢體及軀干肌舞蹈樣動作。這些動作在情緒激動時加重,靜坐、安靜時減輕,睡眠時完全消失。痴呆症狀在早期只是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能集中,也可出現情緒不穩定,猜疑妄想、幻覺等。 舞蹈病的治療一是針對症狀用一些葯控制舞蹈動作,二是病因治療如小舞蹈病同時應抗風濕治療。這些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所以如懷疑患上此病,還是去醫院找神經專科大夫看看,通過檢查確診後,再按醫生的要求進行治療。切不可自行其事,誤了時機,加重病情。
4、風濕性舞蹈病的臨床特點中哪一項是錯誤的
您好,我是
虹橋程柏鈞
風濕關節炎對人的身體有著很嚴重的影響,建議您早日去醫院治療。
5、風濕性舞蹈病的治療方法是什麼
?
6、舞蹈症是什麼??
舞蹈症在臨床上分為小舞蹈和大舞蹈。小舞蹈病多半是由於鏈球菌引起的風濕性感染而導致的疾病,這種疾病多見於兒童,有一定的自限性,經過一段時間可以好轉。大舞蹈病是神經系統的遺傳性疾病,多發生於30-50歲的患者,多伴有家族遺傳史,表現為運動障礙、痴呆和精神行為的異常,這種病人的病情可能會進行性加重,患者最終變得不能說話、走路、吞咽,直到死亡。
7、何謂"小舞蹈症"
小舞蹈病又稱Sydenham舞蹈病,是一種多見於兒童的疾病,常為急性風濕病的一種表現。臨床特徵為不規則的舞蹈樣動作。
小舞蹈病在中醫學中屬於顫證的范疇。
小舞蹈病與風濕病密切相關,它往往是風濕熱的一種表現。主要病理改變為基底節、大腦皮質、腦干、小腦等處散在動脈炎和神經細胞變性。
[臨床表現]
多見於5~15歲的兒童,女多於男,在成年人中主要見於孕婦(妊娠舞蹈病)或服用避孕葯的婦女,多為小舞蹈病的復發。常為亞急性起病,也有因情緒激動而驟然發病者。表現舞蹈樣動作,肌張力降低和肌無力等。
早期症狀常不明顯,不易被發覺,表現為病兒比平時不安寧,容易激動,注意力分散,學習成績退步,肢體動作笨拙,且不協調,書寫字跡歪斜,手中所持物體經常失落和步態不穩等。這時父母或老師常可誤認病兒有神經質或由頑皮所致。以後症狀日益加重,過一定時日後出現舞蹈樣動作;這是一種極快的、不規則的、跳動式和無意義的不自主運動。
舞蹈樣動作的嚴重度和頻度因人而異,常起於一肢,逐漸擴及一側,再蔓延至對側,上肢的舞蹈樣動作常比下肢嚴重,若局限於一側稱偏身舞蹈症。上肢各關節交替發生伸直、屈曲、扭轉等動作;手指不停的屈伸與內收。伸手時出現特殊姿勢,腕關節屈曲、掌指關節過伸、各指伸直分開,手臂則旋前。與病人握手時,可發現其握力不均勻,時大時小,變動不已,稱為「擠奶女工捏力征」。
下肢的不自主運動表現為步態顛簸,常常跌倒。軀干亦可繞脊柱捲曲或扭轉。面肌的不自主運動表現為扮鬼臉,顏面表情舉凡皺額、噘嘴、眨眼、吐舌、擠眉等等,變幻不已。舌肌、口唇、軟齶及其他咽肌的不自主運動則引起構語困難、咀嚼和吞咽障礙。呼吸可因軀干肌與腹肌的不自主運動而變為不規則。舞蹈樣動作可因情緒激動或作自主運動而加劇,平卧安靜時減輕,睡眠時完全消失。自主運動可因肌張力降低、共濟失調或真性肌無力而不能協調。每一動作均突然沖動而出,很不自然。肌力常顯得減弱。
嚴重者儼若癱瘓,稱為「麻痹性舞蹈症」肌張力普遍降低,各關節可過度伸直。腱反射遲鈍或消失。極個別病人可出現鍾擺樣的膝腱反射。錐體束征陰性。全身深、淺感覺均無異常。精神改變輕重不等。
多數病人有情緒不穩、容易興奮而致失眠。嚴重病例可有精神錯亂、妄想、幻覺或躁動等,稱為躁狂性舞蹈症。周圍的嘈雜聲音或強光刺激均可使病人的躁動及舞蹈樣動作明顯加重。
全身症狀可甚輕微或完全缺如。伴有風濕性心臟病者可有心臟擴大或雜音,還可有急性風濕病的其它表現,如發熱、關節炎、扁桃體炎、皮下結節,周圍血象白細胞增多、血沉增快、血清粘蛋白增多、血清抗鏈球菌溶血素「O」滴定度增加等。腦脊液檢查極少有異常。
本病一般經3~10周後可自行恢復。1/5~1乃的病人可在間隔不定的時間後再次復發。間歇期可經數周、數月至數年不等。本病預後良好。
妊娠舞蹈症的臨床表現與較重型的小舞蹈病類似,最多見於17~23歲間的初產婦,而且多在妊娠的前半期發病。舞蹈症可於妊娠期中或分娩後自行停止,亦可於人工流產後立即停止。胎兒的病死率較高,但能足月出生的胎兒則多為正常。
[診斷]
根據本病的特點,包括年齡、病程、舞蹈樣不自主動作、肌張力和肌力的改變,以及可能存在的風濕熱病史和現象,診斷比較容易。
[鑒別診斷]
(一)先天性舞蹈症 一般為腦性癱瘓或其他出生前後腦病可能產生的一種症狀。出現時間較小舞蹈病為早,至遲在2歲前即已開始。都伴有其他症狀如智能障礙、震顫、手足徐動或痙攣性癱瘓等。
(二)核黃疽 核黃疽的生存者,日後可能發生多種不自主動作,包括舞蹈樣動作。憑病史、智能障礙和其他形式的不自主動作可資鑒別。
(三)遺傳性進行性舞蹈病 本病發病多在中年以上,以家族史、舞蹈樣動作和進行性痴呆為特徵。偶然在兒童期出現,則都伴有強直性肌張力增高,並常有癲癇發作。
(四)葯物所致的運動異常 有些兒童在服用強安定劑後,可引起急性運動異常或遲發性障礙。憑有服葯史可供鑒別。此外,運動障礙的舞蹈樣動作也都和手足徐動及肌張力障礙並見。
(五)習慣性痙攣 習慣性痙攣也是兒童的常見疾患。可見於面、舌、頸、上肢或喉部。和舞蹈病不同,動作是刻板式的,即在同一肌肉或同一肌群中重復收縮。肌張力、肌力、共濟運動等也無變化。
(六)手足搐搦症 低血鈣症所引起的手足搐搦,患者常訴說感覺異常甚至肌肉疼痛。和小舞蹈病的Wamu征不同,「助產土手」表現為掌指關節屈曲和拇指內收。面神經叩擊試驗和束臂加壓試驗也可幫助診斷。
(七)抽動穢語綜合征 為數組肌肉的重復性快速性抽動症,見於頭部和頸部者為多。雖僅半數吐說穢語,每個患兒皆有喉部抽動,引致重復性爆發性無意義的單詞怪聲。據此可與本病區別。
[中醫辨證論治]
(一)氣血兩虛證
症狀:肢體顫振日久,程度較重,伴面色無華,精神倦怠,四肢乏力,頭暈眼花,舌體胖、邊有齒痕,舌質暗淡、或夾有瘀點,脈細弱。
治法:益氣養血、熄風活絡。
秘方編號: 小舞蹈病C-397-1號。
(二)肝腎不足證
症狀:顫振日久不愈,多見於中壯年及老年,也有因秉賦不足幼年發病者,其震顫幅度、程度較重。常兼頭目眩暈,耳鳴,失眠多夢,腰酸腿軟,肢體麻木,老年人可兼見呆傻健忘,筋脈拘緊,動作笨拙;舌體偏瘦,舌質暗紅、少苔,脈細弦或沉細弦。
治法:滋補肝腎、育陰熄風。
秘方編號: 小舞蹈病C-398-2號。
(三)痰熱動風證
症狀:顫振或輕或重,尚可自製。常兼胸脘痞悶,頭暈,內熱口乾,咯痰色黃,或多汗,舌苔黃膩,脈弦滑數。
治法:清化痰熱,兼以熄風。
8、舞蹈病是什麼病?
舞蹈病又稱風濕性舞蹈病。常發生於鏈球菌感染後,為急性風濕熱中的神經系統症狀。病變主要影響大腦皮層、基底節及小腦,由錐體外系功能失調所致。臨床特徵主要為不自主的舞蹈樣動作。多見於兒童和青少年,尤以5~15歲女性多見。青年期後發病率迅速下降,偶有成年婦女發病,主要為孕婦。腦炎、白喉、水痘、麻疹、百日咳等感染以及系統性紅斑狼瘡和一氧化碳中毒等偶可引起本病。
什麼是舞蹈病
舞蹈病又稱風濕性舞蹈病。常發生於鏈球菌感染後,為急性風濕熱中的神經系統症狀。病變主要影響大腦皮層、基底節及小腦,由錐體外系功能失調所致。臨床特徵主要為不自主的舞蹈樣動作。多見於兒童和青少年,尤以5~15歲女性多見。青年期後發病率迅速下降,偶有成年婦女發病,主要為孕婦。腦炎、白喉、水痘、麻疹、百日咳等感染以及系統性紅斑狼瘡和一氧化碳中毒等偶可引起本病。
舞蹈病的症狀
舞蹈病在早期症狀常不明顯,表現為患者比平時不安寧,注意力不集中,學業退步,肢體動作笨拙,
舞蹈病
字跡歪斜和手中持物經常失落等。繼而出現舞蹈樣動作。這是一種極快的、不規則的、無目的和不自主的運動,起於一側面部或一肢,逐漸擴大到一側,再蔓延至對側。此時行走、坐立、穿衣、握筆等動作發生障礙,面部有皺額、弄眉、眨眼、伸舌等奇異表情,嚴重的病例可有語言、咀嚼及吞咽困難。舞蹈樣動作,在注意力集中或情緒激動時加重,入睡後消失。肌力常顯得減弱,肌張力普遍降低,各關節可過度伸直,膝腱反射常消失,感覺無障礙。精神改變輕重不一,多數患者情緒不穩定,容易興奮而致失眠。嚴重病例可有意識模糊、妄想、幻覺、躁動、木僵等,腦電圖可顯示異常慢波。
9、什麼是舞蹈病
「舞蹈病」,又稱「風濕性舞蹈病」,有「小舞蹈病」和「遺傳進行性舞蹈病」兩種。
表現為不同肌群的不自主抽動,持續呈舞蹈樣,故稱。常見的發病年齡在30~45歲。首發症狀是隱襲地不自主運動,在面部和上肢最明顯,常呈快速和「跳動性」舞蹈樣動作。常在不自主運動發作以後數年內發生進行性痴呆,大多數病人變得呆滯、淡漠或興奮,並可發生幻覺。
據專家介紹,舞蹈病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的神經系統疾病,在世界人群中的平均發病率約為3-15/100000,在西歐國家的發病率較高,而在中國較少見。主要表現為舞蹈樣的不自主運動,可伴有精神障礙、痴獃等異常症狀,發病年齡為30至50歲,多數在患病後15至20年死亡,目前尚無有效葯物治療方法。在該家系中,此病的發病率高達50%,家族中未患病的個體後代將不會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