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火龍膏
葯物組成及製法:生薑250g(取汁),乳香為末、沒葯為末各15g,麝香3g,真牛皮廣膠60g。先將薑汁並廣膠溶化,方下乳香、沒葯調勻,待少溫,下麝香成膏。
功效:溫經散寒,活血化瘀,通經活絡,宣痹止痛。
主治:風寒濕毒所襲,筋骨攣痛及濕痰流注,經絡壅痛,不能行步。
並治歷節風、鶴膝風。
用法:攤貼患處。
(2)神應膏
葯物組成及製法:牛皮膠6g(水溶代膏),芸薹子、安息香、川椒(生用)、生附子各15g。上為細末,入膠中和成膏,備用。
功效:除風散寒,溫經通絡,蠲痹止痛。
主治:風邪走注疼痛,上下不定。
用法:攤紙上,隨痛處貼之。
(3)透骨膏
葯物組成及製法:生地、馬鞭草各250g,吳茱萸、白面各90g, 骨碎補、龜板( 酒炙) 各120g, 鱉甲( 酒炙)3 個, 蒲黃60g。上為細末備用。
功效:祛風除濕,溫經散寒,補益肝腎,強筋壯骨。
主治:一切風濕,走注疼痛。
用法:用米粉、醋調葯末似膏子,火上溫熱,攤於疼處,用紙裹,候冷再烘,於避風處用。
2、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常用外用膏葯有哪些?
風濕性關節炎病在肌肉、關節、經脈,膏葯外貼可使葯性從皮毛而入腠理,通經活絡,較服葯更有利的一面。現將常用膏葯及使用方法介紹如下。
(1)傷濕止痛膏(橡皮貼膏)。功能驅風散寒,除濕通絡,活血止痛。使用時先將皮膚用溫水清洗擦乾,貼於患處,用手掌將膏葯按摩,使其粘在皮膚上。凡對橡皮膏過敏,皮膚糜爛有滲液者及外傷合並化膿者,不宜貼用。
與其功用類似的還有麝香虎骨膏、青海麝香膏、關節止痛膏等。
臨床可任選一種使用。
(2)狗皮膏(膏葯)。功能祛風散寒除濕,舒筋活絡止痛。使用時將膏葯加溫軟化後,貼於患處。
與其功用類似的還有萬靈筋骨膏、追風膏、老鸛草膏等,亦可選用。
(3)武力拔寒散(散劑)。功能祛風除濕,通陽活血,止痛消腫。
用時取葯適量,以雞蛋清略加溫開水或人乳與葯調成糊狀,分攤在蠟紙上,貼於穴位或患處。使用時注意忌生冷,不可內服。皮膚貼葯處10 天內不可用水洗。臍輪、腳心等處不可貼用。兒童、體弱及浮腫者忌用。
(4)五虎散(散劑)。功能與武力拔寒散相同,使用時以白酒調勻,敷於患處。除外敷外,本散也可內服。每次6g,用溫黃酒或溫開水送服。
3、治療風濕病最好的膏葯
您好 認為風濕、類風濕屬「痹症」范疇:風、寒、濕三種邪氣混雜侵入人體引發痹症,其臨床表現為:慢性,進行性,對稱性關節疼痛,晨僵,早期具遊走性,關節軟組織呈菱形腫脹,漸至關節僵硬、畸形、強直、功能障礙,血液檢測可見紅血球血蛋白的降低,類風濕因子呈陽性,血沉加快,一般認為(西醫認為)是感染源引起的自身免疫反應導致以滑膜炎為基礎的關節病變;認為此病是由於肝腎氣血不足,風寒濕熱外邪侵襲導致氣血痹阻不通,筋脈關節失於滋養所致。 建議用保守療 法,如膏 外敷,講求穴位,由於膏 用於肌表薄 貼,因此膏 可透入皮膚產生消炎,止痛,活血化淤,通經走絡,開竅透骨,祛風散寒等。貼於體表的膏 刺激神經末梢,通過反射,擴張血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周圍組織營養,從而達到消腫,消炎和鎮痛的目的。如信任可隨時在線聯系,祝早日康復!
4、治療風濕膏葯哪個好?
現在的品牌也是多種多樣的,膏葯的一般功效是活血化瘀,好用一些的有軟黑康大黑膏
5、風濕膏有治療風濕的作用嗎?
只能緩解疼痛,不能根治的,要根治只能吃葯或者做其他治療
單單貼這個只能緩解而已哦
6、舒緩膏能治風濕嗎
風濕、痛風治療痛風是由於嘌呤代謝發生障礙,血液和組織中積聚大量尿酸和專尿酸鹽而引起。症狀是屬手指、腳趾、膝、肘等關節疼痛腫脹,甚至變形。
痛風,是由於長期在風濕寒的環境下而導致的;因此,應該遠離風濕寒的環境,生活在相對溫暖乾燥的環境下。痛風,可以少吃酸性食品,少攝入鹽;吃海鮮喝啤酒,會導致痛風。
教學視頻指出:
中醫的歷節病,起因都是肝腎兩虛,病在筋骨之間游盪,類似於西醫的痛風、風濕病。臨床上,按照症狀分為三種:
(1)風痹,症狀是又麻又痛:風濕相摶,骨節疼痛,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甘草附子湯主之。
(2)血痹,症狀是麻而不痛: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症,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
(3)歷節,症狀是但痛不麻: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葯知母湯主之。針對膝蓋痛。
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毒性大,嚴格按照要求製作使用,心臟病患者不能使用。 咨詢中醫師。
7、治風濕病用什麼膏葯最好
您好 中醫認為風濕、類風濕屬「痹症」范疇:風、寒、濕三種邪氣混雜侵入人體引發痹症,其臨床表現為:慢性,進行性,對稱性關節疼痛,晨僵,早期具遊走性,關節軟組織呈菱形腫脹,漸至關節僵硬、畸形、強直、功能障礙,血液檢測可見紅血球血蛋白的降低,類風濕因子呈陽性,血沉加快,一般認為(西醫認為)是感染源引起的自身免疫反應導致以滑膜炎為基礎的關節病變;中醫認為此病是由於肝腎氣血不足,風寒濕熱外邪侵襲導致氣血痹阻不通,筋脈關節失於滋養所致。 建議用中醫保守療 法,如膏 葯外敷,中醫講求穴位,由於膏 葯用於肌表薄 貼,因此膏 葯可透入皮膚產生消炎,止痛,活血化淤,通經走絡,開竅透骨,祛風散寒等。貼於體表的膏 葯刺激神經末梢,通過反射,擴張血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周圍組織營養,從而達到消腫,消炎和鎮痛的目的。如信任可隨時在線聯系,祝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