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類風濕關節炎x線徵象

類風濕關節炎x線徵象

發布時間:2020-03-30 07:21:58

1、類風濕關節炎的病因、臨床表現與診斷治療方法有哪些?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性結締組織疾病的局部表現,呈多發性、對稱性關節炎。特徵是病程慢,關節痛和腫脹反復發作,關節畸形逐漸形成。常見的局部表現為關節隱痛和關節僵硬,早晨起床時特別明顯。關節呈梭形腫脹,有壓痛,活動范圍受限。晚期可表現為關節強直和畸形。

一、病因病機中醫學對該病早有精闢的記載,古代醫家所稱的「白虎歷節」、「痛風」、「痹」等都像這類疾病,認為多由風寒濕邪氣乘虛侵入人體,或素有蘊熱,風寒濕郁久化熱,留滯經絡,閉塞不通而成,若日久不愈,肝腎虧損,筋骨失於濡養,以致關節畸形僵硬。

二、臨床表現與診斷

1.臨床表現

(1)症狀:以小關節為主,多為多發性關節腫痛或小關節對稱性腫痛(單發者須認真與其他鑒別,關節症狀至少持續6周以上),晨僵。

(2)體征:受累關節腫脹壓痛,活動功能受限,或畸形,或強直,部分病例可有皮下結節。

(3)實驗室檢查:類風濕因子陽性,血沉多增快。

(4)X線檢查:重點受累關節具有典型類風濕性關節炎X線表現。

2.診斷對具備臨床症狀及體征的患者,或兼有類風濕因子陽性,或兼有典型X線表現者均可診斷。

三、辨證施治

1.風寒濕邪侵及經絡型

【辨證】關節疼痛、腫脹、晨僵,得溫或活動後症狀減輕。風偏勝者關節多竄痛;寒偏勝者疼痛較劇,遇寒冷加重;濕偏勝者腫脹明顯,酸楚重著。舌體正常或胖大,舌質淡紅或淡白,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或弦滑或弦緊。

【施治】祛風散寒,除濕通絡。

【方葯】蠲痹湯加減:黃芪、牛膝、桑寄生各15g,姜黃、茯苓、當歸、赤芍各9g,防風、羌活、甘草各6g,秦艽12g,細辛3g。

【加減】見寒邪較重,疼痛較甚者,可加川烏、草烏以溫經散寒;風邪較重,以關節竄痛為主者,可加荊芥以祛風;見濕邪較重,以關節腫脹,肢體重著為主者,可加薏苡仁、蒼白術以除濕。

2.濕熱阻經,毒邪熾盛型

【辨證】關節腫脹微熱或紅腫灼熱,疼痛較甚,觸之加劇,活動不利,筋脈拘急,得熱痛劇,得冷痛減,身熱,體重乏力,納呆欲嘔。舌紅、苔白乾或黃膩或黃燥,脈滑數或沉數。

【施治】清熱利濕,解毒涼血。

【方葯】四妙散和犀角湯加減:犀角(水牛角15~30g代),梔子、黃芪、黃柏、蒼術各9g,大黃6g,海桐皮、威靈仙、薏苡仁各15g,忍冬藤15~30g。

【加減】若見壯熱煩渴加生石膏、知母以清熱止渴;見大便秘結者加大大黃用量,並加芒硝以瀉火解毒、通便;熱盛傷津者加玄參、生地、沙參以養陰生津;偏上肢者加桑枝、姜黃,偏下肢者加川牛膝以引葯直達病所。

3.痰瘀凝滯,筋脈痹阻型

【辨證】關節疼痛反復發作,僵硬變形,不得屈伸,關節周圍皮色黯滯,疼痛較劇,停著不移,或肢體重著,麻木不仁。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膩,脈細澀或沉弦。

【施治】化痰祛瘀,舒筋通絡。

【方葯】二陳湯合活絡效應丹加減:半夏、陳皮、膽南量、白僵蠶、當歸各9g,茯苓12g,丹參15g,制乳香、制沒葯、五靈脂、全蠍各6g,大蜈蚣3條。

【加減】若見氣虛者加生黃芪、黨參;見關節腫脹僵硬、風痰明顯者加天麻、牙皂、白附子。

4.肝腎虧虛,邪氣留戀型

【辨證】痹證日久,關節腫脹畸形,不可屈伸,重著疼痛,肢體活動不便,筋脈拘急,形體消瘦,潮熱盜汗,持續低熱,或畏冷喜暖,遇勞遇冷加重。舌質淡或淡紅,苔薄或薄白而干,脈沉細數或沉細無力。

【施治】補益肝腎,祛風除濕。

【方葯】虎潛丸加減:虎骨(可用狗骨15g代替),杜仲、牛膝各15g,熟地、當歸、秦艽、自芍、鎖陽各9g,雞血藤、伸筋草各30g,姜黃、威靈仙各12g,桃仁、紅花各6g。

【加減】見潮熱盜汗,五心煩熱或持續低熱者加龜版、鱉甲;見畏寒肢冷,腰膝冷痛者加補骨脂、淫羊藿、骨碎補;見上肢痛甚者加羌活、桑枝,下肢痛甚加重牛膝用量,並加川木瓜以引葯直達病所;疼痛較劇屬寒濕過盛者加川、草烏。

四、輔助治療

1.成葯方

(1)風濕寒痛片(適用於早期類風濕性關節炎穩定期)。

(2)痹苦乃停片(適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寒濕偏重者)。

(3)麝香丸(適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早期風寒偏盛者)。

(4)血痹大易丸(適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風邪偏重)。

(5)防風丸(適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濕熱偏盛,證見關節疼痛,紅腫,微熱者)。

(6)痹隆清安片(適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偏於濕熱者)。

(7)石楠散(適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活動期)。

(8)燥濕化痰丸(適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痰濕阻絡者)。

(9)虎骨丸(適用於經絡凝滯,骨節疼痛,筋脈攣急,遇陰寒痛甚者)。

(10)昆明山海棠片(適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各期)。

(11)益腎蠲痹丸(適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所致關節疼痛、腫大,屈伸不利者)。

(12)活血丹(適用於遍身骨節疼痛)。

2.驗方

(1)螞蟻、何首烏、熟地黃、人參、五味子各30g(適用於慢性類風濕性關節炎)。

(2)制烏頭(先煎)9g,桂枝6g,芍葯12g,穿山龍、地龍、黃芪、青風藤、鑽地風、僵蠶、烏梢蛇各15g,蜂房9g,甘草6g(適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各期)。

(3)牛蒡子90g,新豆豉(炒)、羌獨活各30g,為末,每服6g,白湯下(適用於歷節腫痛,風熱攻手指,赤腫麻木,甚則攻肩背兩膝,遇暑熱則大便秘)。

(4)血竭、硫黃末各30g,每次溫酒服3g(適用於風痛走注,兩膝熱腫者)。

(5)沒葯15g,虎脛骨(酥炙為末)90g。每服6g,溫酒調下(適用於骨節疼痛,晝夜不止)。

3.針灸療方主穴取大椎、身柱、至陽、筋縮、肝俞、腎俞、委中、太溪。上肢病變加天宗,下肢病變加秩邊。配穴,上肢病變加肩髃、曲池、陽溪、陽谷、陽池、八邪,下肢病變加內外膝眼、膝陽關、陽陵泉、足三里、昆侖。寒濕兼血瘀型,主穴用輕捻淺刺補法,背部督脈經刺絡拔罐。配穴用提插捻轉相結合瀉法、深刺;濕熱兼血瘀型,主穴用先深後淺徐疾瀉法,背部督脈經刺絡拔罐。配穴用提插捻轉相結合瀉法、深刺;氣血虧虛兼血瘀型,主穴用輕捻淺刺加足三里補法,背部督脈經刺絡不拔罐。配穴提插捻轉相結合瀉法、淺刺。每3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

4.外治方

(1)生薑250g(取汁),乳香為末、沒葯為末各15g,麝香3g,真牛皮廣膠60g。先將薑汁並廣膠溶化,方下乳香、沒葯調勻,待少溫,下麝香成膏。攤貼患處(適用於風寒濕毒型者)。

(2)牛皮膠6g(水溶代膏),芸薹子、安息香、川椒(生用)、生附子各15g。共為細末,入膠中和成膏,備用。攤紙上,隨痛處貼之(適用於風邪走注疼痛,上下不定者)。

(3)生地、馬鞭草各250g,吳茱萸、白面各90g,骨碎補、龜版(酒炙)各120g,鱉甲(酒炙)3個,蒲黃60g。共為細末備用。用米粉、醋調葯末似膏子,火上溫熱,攤於疼處,用紙裹,候冷再烘,於避風處用(適用於一切風濕,走注疼痛)。

五、調護

(1)在急性發作時應卧床休息。

(2)遵醫囑服葯,消炎鎮痛葯應於飯後服用。有潰瘍病、胃腸出血史及其他胃腸病者應慎用消炎鎮痛葯。

(3)在疼痛減輕時,應進行有規律、有計劃的功能鍛煉,保持關節的活動范圍,保持肌力,防止畸形和肌萎縮。

(4)飲食應以高熱量、高營養的食物為主,食物應含高蛋白質、大量維生素、鈣和鐵質等。

(5)預防和及時治療各種感染。

(6)對於腫脹的關節,可用輕質夾板或支具固定,以防止關節攣縮畸形,減輕疼痛,促進炎症消退,改善功能。

(7)在關節固定期應積極進行肌肉舒縮鍛煉,並定期拆去固定物,作關節的功能鍛煉。

2、類風濕有什麼證狀呢?痛時一般會持續多久呢?

類風濕關節炎(RA)是一種病因未明的慢性、以炎性滑膜炎為主的系統性疾病。其特徵是手、足小關節的多關節、對稱性、侵襲性關節炎症,經常伴有關節外器官受累及血清類風濕因子陽性,可以導致關節畸形及功能喪失。
可伴有體重減輕、低熱及疲乏感等全身症狀。
(1)晨僵早晨起床時關節活動不靈活的主觀感覺,它是關節炎症的一種非特異表現,其持續時間與炎症的嚴重程度成正比。
(2)關節受累的表現①多關節受累呈對稱性多關節炎(常≥5個關節)。易受累的關節有手、足、腕、踝及顳頜關節等,其他還可有肘、肩、頸椎、髖、膝關節等。②關節畸形手的畸形有梭形腫脹、尺側偏斜、天鵝頸樣畸形、鈕扣花樣畸形等。足的畸形有跖骨頭向下半脫位引起的仰趾畸形、外翻畸形、跖趾關節半脫位、彎曲呈錘狀趾及足外翻畸形。③其他可有正中神經/脛後神經受壓引起的腕管∕跗管綜合征,膝關節腔積液擠入關節後側形成腘窩囊腫(Baker囊腫),頸椎受累(第2、3頸椎多見)可有頸部疼痛、頸部無力及難以保持其正常位置,寰樞關節半脫位,相應有脊髓受壓及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表現。
(3)關節外表現①一般表現可有發熱、類風濕結節(屬於機化的肉芽腫,與高滴度RF、嚴重的關節破壞及RA活動有關,好發於肘部、關節鷹嘴突、骶部等關節隆突部及經常受壓處)、類風濕血管炎(主要累及小動脈的壞死性小動脈炎,可表現為指、趾端壞死、皮膚潰瘍、外周神經病變等)及淋巴結腫大。②心臟受累可有心包炎、心包積液、心外膜、心肌及瓣膜的結節、心肌炎、冠狀動脈炎、主動脈炎、傳導障礙,慢性心內膜炎及心瓣膜纖維化等表現。③呼吸系統受累可有胸膜炎、胸腔積液、肺動脈炎、間質性肺疾病、結節性肺病等。④腎臟表現主要有原發性腎小球及腎小管間質性腎炎、腎臟澱粉樣變和繼發於葯物治療(金制劑、青黴胺及NSAIDs)的腎損害。⑤神經系統除周圍神經受壓的症狀外,還可誘發神經疾病、脊髓病、外周神經病、繼發於血管炎的缺血性神經病、肌肥大及葯物引起的神經系統病變。⑥貧血是RA最常見的關節外表現,屬於慢性疾病性貧血,常為輕至中度。⑦消化系統可因RA血管炎、並發症或葯物治療所致。⑧眼幼年患者可有葡萄膜炎,成人可有鞏膜炎,可能由血管炎所致。還可有乾燥性結膜角膜炎、鞏膜軟化、鞏膜軟化穿孔、角膜溶解。
(4)Felty綜合征1%的RA患者可有脾大、中性粒細胞減少(及血小板減少、紅細胞計數減少),常有嚴重的關節病變、高滴度的RF及ANA陽性,屬於一種嚴重型RA。
(5)緩解性血清陰性、對稱性滑膜炎伴凹陷性水腫綜合征(RS3PE)男性多見,常於55歲以後發病,呈急性發病,有對稱性腕關節、屈肌腱鞘及手小關節的炎症,手背可有凹陷性水腫。晨僵時間長(0.5~1天),但RF陰性,X線多沒有骨破壞。有56%的患者為HLA-B7陽性。治療上對單用NSAIDs葯物反應差,而小劑量糖皮質激素療效顯著。常於1年後自發緩解,預後好。
(6)成人Still病(AOSD)以高熱、關節炎、皮疹等的急性發作與緩解交替出現的一種少見的RA類型。因臨床表現類似於全身起病型幼年類風濕關節炎(Still病)而得名。部分患者經過數次發作轉變為典型的RA。
(7)老年發病的RA常>65歲起病,性別差異小,多呈急性發病,發展較快(部分以OA為最初表現,幾年後出現典型的RA表現)。以手足水腫、腕管和跗管綜合征及多肌痛為突出表現,晨僵明顯,60%~70%RF陽性,但滴度多較低。X線以骨質疏鬆為主,很少侵襲性改變。患者常因心血管、感染及腎功能受損等合並症而死亡。選用NSAIDs要慎重,可應用小劑量激素,對慢作用抗風濕葯(SAARD)反應較好。

3、類風濕關節炎的主要X線表現共性是什麼?類風濕關節炎手和腕關節軟骨損傷的MRI

類風濕關節炎是侵犯多關節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所以在一定病程後可能出現X線改變,根據不同程度,X線會出現不同特徵。最常見的類風濕關節炎表現在手部,近端指間關節和掌指關節以及腕關節的特徵性表現。如近端指間關節在X線下可能會出現軟組織腫脹,表現為梭形腫脹,在關節面上會出現模糊、毛糙,出現囊性變,甚至出現關節間隙狹窄或關節完全閉合,甚至骨侵蝕,最後到晚期類風濕關節炎在X線上表現會有明顯畸形。而對於早期類風濕關節炎沒有關節破壞時,最常見的表現是關節周圍骨質疏鬆,所以局部關節骨質疏鬆也是類風濕關節炎X線特徵性表現。隨著影像學進展,很多時候可以用CT、關節核磁等,進行類風濕關節炎的早期診斷。

4、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類型有幾種?

1、急性發作型: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關節症狀和全身症狀表現均比較嚴重。由於滑膜和關節周圍組織受累,關節腫脹,而引起嚴重疼痛,患者常需卧床,不敢活動,持續1~2個月,一般不發熱,多需適當治療才能緩解。
2、間歇發作型:關節腫脹,疼痛呈周期性反復發作,每次發作持續數日至數周,自行消退,間歇數日、數周後雙頻繁發作。任何關節均可被侵犯,但以指、趾、踝、膝關節多見。多數可自行終止發作,預後良好,一般不致關節破壞,不留後遺症。
3、隱襲型:首發症狀常在關節,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表現為關節晨僵、腫痛,以近端指間關節尤其中指指間關節最為多見,上肢比下肢常見,多呈對稱性,持續數周,可有間歇性、遊走性表現,常伴低熱、疲乏、無力、周身不適,食慾不振和體重下降等。
4、非典型發作型:早期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表現不典型,往往先有長期低熱,並有疲乏、易累、倦怠,無固定的關節、肢體酸痛等症狀,持續數月至數年之後,出現典型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可先有1~2個指關節或跖趾關節腫痛,然後再逐漸波及多關節。

5、關節面不規則硬化

編輯匯編症狀的臨床表現和初步診斷? 如何緩解和預防? 關節的X線檢查有助於本病診斷。x線表現:與骨性關節面光滑增厚硬化徵象截然不同。各種原因所引起的關節軟骨壞死晚期,都會產生,間隙寬窄不均。病理所見:骨性關節面光滑增厚硬化所引起的這一徵象都是軟骨與骨壞死後經肉芽組織吸收、機化及反應性骨增生的結果。很多慢性關節病的系統X線隨診都證明這一過程是客觀規律性的。這里有一個概念上的認識,即從X線徵象變化看,它比關節病初期的變化日益明顯;而從病理切片上看,壞死的軟骨卻日益吸收與修復。 需要做如下鑒別。 一、類風濕關節炎:又稱類風濕(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種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目前公認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 二、銀屑病關節炎:是一種與銀屑病相關的炎性關節病,具有銀屑病皮疹並導致關節和周圍軟組織疼痛、腫脹、壓痛、僵硬和運動障礙,部分患者可有骶髂關節炎和(或)脊柱炎,病程遷延、易復發、晚期可有關節強直,導致殘廢。 三、假性痛風:為焦磷酸鈣晶體沉著於關節軟骨、滑膜、包膜、韌帶而引起局部關節(其中以膝受累多見)的腫痛,X線表示關節軟骨面有鈣化線,關節液中可找到焦磷酸鈣的結晶。 四、骨性關節炎:又名退行性關節病,增生性骨關節炎,不同名稱來源於關節病病理表現即有軟骨退行性變的同時伴有新骨的形成。本病的發生率隨年齡的增高而增多,是一個長進的老老年人的關節病。 1.應盡量減少關節的負重和大幅度活動,以延緩病變的進程。 2.肥胖的人,應減輕體重,減少關節的負荷。 3.下肢關節有病變時,可用拐杖或手杖,以減輕關節負擔。 4.發作期應遵醫囑服用消炎鎮痛葯,盡量飯後服用。關節局部可用濕熱敷。 5.病變的關節應用護套保護。 6.注意天氣變化,避免潮濕受冷。(溫馨提示:以上資料僅供參考,具體情況請向醫生詳細咨詢)

6、類風濕診斷標准

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主要依靠臨床表現、自身抗體及X線表現。診斷要點有:
1.晨僵:晨起時關節及其周圍僵硬感至少持續1小時(病程6周或以上)。
2.多區域關節炎:3個或3個以上區域(指間關節、掌指關節、腕、肘、膝、踝及跖趾關節等)出現關節炎,且同時有軟組織腫脹、積液或疼痛。
3.手關節炎:腕、掌指或近端指間關節炎中,至少有一個關節腫脹及疼痛(6周或以上)。
4.對稱性關節炎:兩側關節同時受累(雙側近端指間關節、掌指關節及跖趾關節受累時,不一定對稱),病程6周或以上。
5.類風濕結節:醫生能觀察到在骨突部位,伸肌表面或關節周圍有皮下結節。
6.類風濕因子陽性:任何檢測方法證明血清類風濕因子含量異常(正常人群中的陽性率小於5%)。
7.X線檢查:早期關節炎X線表現為關節周圍軟組織腫脹,關節附近輕度骨質疏鬆;中後期可表現為關節間隙狹窄,關節破壞、關節脫位或融合,並有骨質侵蝕或病變關節有明確的骨質脫鈣。
以上7條能滿足4條並排除其他關節炎,即可診斷為
地址:南京市察哈爾路10號

7、類風濕關節炎症狀有什麼?

1.晨僵,早晨起床時關節活動不靈活的主觀感覺,它是關節炎症的一種非特異表現,其持續時間與炎症的嚴重程度成正比。 2.關節受累的表現,出現多關節受累、關節畸形、正中神經/脛後神經受壓引起的腕管∕跗管綜合征。
[其他症狀]
1.一般表現可有發熱、類風濕結節、類風濕血管炎及淋巴結腫大。 2.心臟受、呼吸系統受累。 3.腎臟表現 主要有原發性腎小球及腎小管間質性腎炎、腎臟澱粉樣變和繼發於葯物治療的腎損害。 4.貧血是RA最常見的關節外表現,屬於慢性疾病性貧血,常為輕至中度。
[診斷依據]
美國風濕病學會1987年修訂的RA分類標准,如下≥4條並排除其他關節炎可以確診RA。 1.晨僵至少1小時(≥6周)。 2.3個或3個以上的關節受累(≥6周)。 3.手關節(腕、MCP或PIP關節)受累(≥6周)。 3.對稱性關節炎(≥6周)。 4.有類風濕皮下結節。 5.X線片改變。 6.血清類風濕因子陽性。

8、類風濕病症

類風濕關節炎的症狀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全身表現,類風濕關節炎常以緩慢而隱秘的方式起病,在出現明顯關節症狀前有數周的低熱、乏力、全身不適、體重下降等。

二,關節症狀,95%以上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可出現晨僵現象,早期可出現雙手近端指間關節,掌指關節和腕關節的腫脹、疼痛與壓痛,多呈對稱性持續性,其他關節如膝、踝、肘及肩關節也可受累,晚期可出現腕關節和肘關節的強直,掌指關節的半脫位,手指向尺側偏移的尺偏畸形,天鵝頸畸形,及有孔花樣畸形。

三,關節外表現,可有類風濕結節、類風濕血管炎、肺間質性病變及結節樣病變,心包炎以及貧血、血小板增多、淋巴結腫大等。

9、類風濕是什麼

【類風濕】全名是類風濕關節炎(RA),是一種病因未明的慢性、以炎性滑膜炎為主的系統性疾病。其特徵是手、足小關節的多關節、對稱性、侵襲性關節炎症,經常伴有關節外器官受累及血清類風濕因子陽性,可以導致關節畸形及功能喪失。
RA的發病可能與遺傳、感染、性激素等有關。RA關節炎的病理主要有滑膜襯里細胞增生、間質大量炎性細胞浸潤,以及微血管的新生、血管翳的形成及軟骨和骨組織的破壞等。
【臨床症狀】
1、晨僵:早晨起床時關節活動不靈活的主觀感覺,它是關節炎症的一種非特異表現,其持續時間與炎症的嚴重程度成正比。
2、關節受累的表現:
(1)多關節受累:呈對稱性多關節炎(常≥5個關節)。易受累的關節有手、足、腕、踝及顳頜關節等,其他還可有肘、肩、頸椎、髖、膝關節等。
(2)關節畸形:手的畸形有梭形腫脹、尺側偏斜、天鵝頸樣畸形、鈕扣花樣畸形等。足的畸形有跖骨頭向下半脫位引起的仰趾畸形、外翻畸形、跖趾關節半脫位、彎曲呈錘狀趾及足外翻畸形。
(3)其他:可有正中神經/脛後神經受壓引起的腕管∕跗管綜合征,膝關節腔積液擠入關節後側形成腘窩囊腫(Baker囊腫),頸椎受累(第2、3頸椎多見)可有頸部疼痛、頸部無力及難以保持其正常位置,寰樞關節半脫位,相應有脊髓受壓及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表現。
3、關節外表現:
(1)一般表現:可有發熱、類風濕結節(屬於機化的肉芽腫,與高滴度RF、嚴重的關節破壞及RA活動有關,好發於肘部、關節鷹嘴突、骶部等關節隆突部及經常受壓處)、類風濕血管炎(主要累及小動脈的壞死性小動脈炎,可表現為指、趾端壞死、皮膚潰瘍、外周神經病變等)及淋巴結腫大。
(2)心臟受累:可有心包炎、心包積液、心外膜、心肌及瓣膜的結節、心肌炎、冠狀動脈炎、主動脈炎、傳導障礙,慢性心內膜炎及心瓣膜纖維化等表現。
(3)呼吸系統受累:可有胸膜炎、胸腔積液、肺動脈炎、間質性肺疾病、結節性肺病等。
(4)腎臟表現:主要有原發性腎小球及腎小管間質性腎炎、腎臟澱粉樣變和繼發於葯物治療(金制劑、青黴胺及NSAIDs)的腎損害。
(5)神經系統:除周圍神經受壓的症狀外,還可誘發神經疾病、脊髓病、外周神經病、繼發於血管炎的缺血性神經病、肌肥大及葯物引起的神經系統病變。
(6)貧血:是RA最常見的關節外表現,屬於慢性疾病性貧血,常為輕至中度。
(7)消化系統:可因RA血管炎、並發症或葯物治療所致。
(8)眼:幼年患者可有葡萄膜炎,成人可有鞏膜炎,可能由血管炎所致。還可有乾燥性結膜角膜炎、鞏膜軟化、鞏膜軟化穿孔、角膜溶解。
4、Felty綜合征:1%的RA患者可有脾大、中性粒細胞減少(及血小板減少、紅細胞計數減少),常有嚴重的關節病變、高滴度的RF及ANA陽性,屬於一種嚴重型RA。
5、緩解性血清陰性、對稱性滑膜炎:伴凹陷性水腫綜合征(RS3PE)男性多見,常於55歲以後發病,呈急性發病,有對稱性腕關節、屈肌腱鞘及手小關節的炎症,手背可有凹陷性水腫。晨僵時間長(0.5~1天),但RF陰性,X線多沒有骨破壞。有56%的患者為HLA-B7陽性。治療上對單用NSAIDs葯物反應差,而小劑量糖皮質激素療效顯著。常於1年後自發緩解,預後好。
6、成人Still病(AOSD):以高熱、關節炎、皮疹等的急性發作與緩解交替出現的一種少見的RA類型。因臨床表現類似於全身起病型幼年類風濕關節炎(Still病)而得名。部分患者經過數次發作轉變為典型的RA。
7、老年發病的RA:常>65歲起病,性別差異小,多呈急性發病,發展較快(部分以OA為最初表現,幾年後出現典型的RA表現)。以手足水腫、腕管和跗管綜合征及多肌痛為突出表現,晨僵明顯,60%~70%RF陽性,但滴度多較低。X線以骨質疏鬆為主,很少侵襲性改變。患者常因心血管、感染及腎功能受損等合並症而死亡。選用NSAIDs要慎重,可應用小劑量激素,對慢作用抗風濕葯(SAARD)反應較好。

與類風濕關節炎x線徵象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