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臨床上用於解熱鎮痛消炎抗風濕的葯物有那些
阿司匹林,布洛芬,吲哚美辛,美洛昔康,保泰松,甲芬那酸
2、解熱鎮痛葯理作用
解熱鎮痛葯是一類具有解熱、鎮痛,而且大多數還有抗炎,抗風濕作用的葯物。
(1)解熱作用:只降低發熱者的體溫,對體溫正常者幾乎無影響。
(2)鎮痛作用:主要用於慢性鈍痛,特別是炎性疼痛有效。
(3)抗炎作用:可緩解炎症的紅、腫、熱、痛症狀,只能抗炎不能抗感染。
3、常用的解熱鎮痛抗炎葯有哪些?
解熱鎮痛抗炎葯品種繁多,由於它們的治療指數高,安全范圍大,因而得到廣泛的應用。其中常用的品種有:
(1)水楊酸類如水楊酸鈉、乙醯水楊酸(阿司匹林)等。
(2)乙醯苯胺類如對乙醯氨基酚(撲熱息痛)等。
(3)吡唑酮類如氨基比林、安乃近、保泰松等。
(4)鄰氨苯甲酸類如甲滅酸(撲濕痛)、甲氯滅酸(抗炎酸)等。
(5)芳基烷酸類如布洛芬、萘普生等。
(6)其他葯物如柴胡、酮洛芬、吲哚美辛、雙氯芬酸鈉等。
4、什麼是解熱鎮痛葯
解熱鎮痛葯是一類具有解熱鎮痛作用的葯物,有的還具有抗炎、抗風濕、抗痛風作用。由於它們的化學結構和作用機制不同於甾體抗炎葯和阿片類鎮痛葯,因此本類葯物又分別稱為非甾體抗炎葯和非麻醉性鎮痛葯。目前主要常用的解熱鎮痛葯物有阿司匹林、撲熱息痛、安乃近、布洛分等,主要用於消炎鎮痛的葯物有消炎痛及萘普生等。臨床上解熱鎮痛葯物種類及復方制劑較多,選用時應加以注意。1、解熱作用:本類葯物解熱效果好,作用可靠而迅速,主要通過增加散熱過程,對產熱過程無影響,可使發熱患兒體溫降至正常,但對正常體溫無影響。應注意解熱鎮痛葯只是針對發熱的對症治療,不能解除致病根本原因。2、鎮痛作用:疼痛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生。解熱鎮痛葯對於高熱、長期低熱、感冒、急性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引起的疼痛以及各種中等程度慢性鈍痛,如頭痛、神經痛、牙痛、關節痛、肌肉痛等效果較好,但對於外傷性劇痛及內臟平滑肌絞痛如腸痙攣、胃疼等無效。本類葯物的鎮痛作用與阿片類不同,在解熱鎮痛治療劑量之下,對精神意識狀態及其它感覺無影響,久用亦無成癮性。3、抗風濕作用:本類葯物中除非那西丁、對乙醯氨基酚(撲熱息痛)外,均有較強的抗炎、抗風濕作用。適用於風濕性關節炎、急慢性通風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的治療。炎症時局部區域有一種叫做前列腺素的物質合成增加,從而出現紅、腫、熱、痛等一系列症狀。解熱鎮痛葯的作用主要正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從而可起到治療作用。v
5、怎樣選用解熱鎮痛抗炎葯?
解熱鎮痛抗炎葯是一類具有解熱、鎮痛,且大多數兼有抗炎、抗風濕作用的葯物。雖然它們在化學結構上各異,但都有抑制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這類葯具有如下的3項共同作用:
(1)解熱作用。本類葯物能降低發熱動物的體溫,而對正常者幾乎無影響。這和氯丙嗪對體溫的影響不同,氯丙嗪能使正常動物的體溫降低。
(2)鎮痛作用。具有中等程度的鎮痛作用,對慢性鈍痛(神經痛、肌肉痛和關節痛等)有效,對創傷性疼痛、腸變位等劇烈疼痛幾乎無效。因其毒性較低,無耐葯性及成癮性,故廣泛應用於臨床。
(3)消炎、抗風濕作用。本類葯物中除了苯胺類(撲熱息痛)外,都具有消炎、抗風濕作用。常用的解熱鎮痛抗炎葯按化學結構可分為苯胺類(如對乙醯氨基酚)、吡唑酮類(如安替比林、氨基比林、安乃近等)、水楊酸類(如水楊酸鈉、乙醯水楊酸)和其他消炎鎮痛葯(如吲哚美辛、炎痛靜、甲滅酸等)4類。
臨床上多用的解熱鎮痛消炎葯有:
(1)氨基比林。本品有明顯的解熱、鎮痛和消炎作用。退熱效果好,鎮痛作用較強而持久,抗風濕消炎作用不亞於水楊酸類葯物。長期應用可引起粒性白細胞缺乏症。單一葯物片劑及注射液已淘汰。復方制劑有安痛定注射液等。用法與用量:皮下或肌注0.3~2毫升/次。
(2)安乃近。本品為氨基比林與亞硫酸鈉的加成物。解熱作用為氨基比林的3倍,鎮痛、抗風濕消炎作用與氨基比林相同。長期使用可產生粒性白細胞缺乏症。用法與用量:皮下或肌注,300~600毫克/次。
(3)水楊酸鈉。水楊酸鈉有鎮痛、解熱、消炎、抗風濕作用。常用於治療風濕病。用法與用量:靜注,100~500毫克/次。
6、解熱鎮痛抗炎葯部分應該怎樣說課
常用的解熱鎮痛葯有以下種類:
1. 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屬水楊酸類葯物,又名乙醯水楊酸,為白色結晶性粉末。本品為常用的解熱鎮痛葯,可用於退熱、抗風濕。近年有報告說:此葯還有抑阻血栓形成的效用。由於阿司匹林對胃有刺激性,因此目前已改用它的一種腸溶片劑,稱阿司匹林腸溶片(乙醯水楊酸腸溶片)。
每片規格有0.1與0.3克兩種。內服劑量:牛10—30克;豬和羊1—3克;犬0.2—1克。
2. 水楊酸鈉 本品屬水楊酸類葯物,為白色結晶性粉末或片狀結晶,具良好的解熱、鎮痛和抗風濕作用。能解除動物的風濕性關節炎時出現的疼痛。水楊酸鈉片劑有0.3與0.5克兩種規格。內服劑量:牛15—35克;豬和羊2—5克。本品針劑有20毫升含葯2克和10毫升含葯1克兩種規格,供靜脈注射時用量:牛10—30克;豬和羊2—5克;犬0.1—0.5克。
3. 氨基比林 本品屬吡唑酮類葯物。又名匹拉米洞,為一種細小結晶。氨基比林有較好的退熱止痛作用,使用後維持葯效時間較久。這種葯物也有抗風濕作用,但不如水楊酸類葯物。氨基比林常用於肌肉痛、關節痛或退熱。本品片劑有0.3與0.5克兩種規格,內服劑量:牛8—20克;豬和羊2—5克。注射針劑有10毫升含葯0.2克和20毫升含葯0.2克兩種規格,供皮下或肌肉注射,用量:牛0.6—1.2克;豬和羊0.05—0.2克。氨基比林不宜長久使用,以防發生顆粒性白細胞缺乏。
非甾體抗炎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是一類不含有甾體結構的抗炎葯,NSAIDs自阿司匹林於1898年首次合成後,100多年來已有百餘種上千個品牌上市,這類葯物包括阿司匹林、對乙醯氨基酚、吲哚美辛、萘普生、萘普酮、雙氯芬酸、布洛芬、尼美舒利、羅非昔布、塞來昔布等,該類葯物具有抗炎、抗風濕、止痛、退熱和抗凝血等作用,在臨床上廣泛用於骨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多種發熱和各種疼痛症狀的緩解。
7、解熱鎮痛葯都有哪些,通用名和化學名都告知,謝謝諸位
據統計,目前國內解熱鎮痛葯中銷售量最大的是解熱止痛片(即APC片)、索密痛片、 散利痛(復方對乙醯氨基酚II)、撒烈痛片。常用的還有速效傷風膠囊、感冒通、快克、日夜百服寧、泰諾等。市葯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主任宋立剛說,現在解熱鎮痛葯種類很多,配方也不同,患者一定要在弄清病情的前提下正確選用,看清葯品說明書,如有疑問,還是要向醫師、執業葯師咨詢。 解熱鎮痛葯為一類具有解熱,鎮痛葯理作用,同時還有顯著抗炎,抗風濕作用的葯物.因此,本類葯物又稱為解熱鎮痛抗炎葯.
鑒於其抗炎作用與糖皮質激素不同,自1974年始國際上將這類葯物歸入非甾體類抗炎葯類.
發展歷史
水楊酸鈉是最早(1875年)用於治療風濕和痛風的葯物.
法國Bayer公司的葯物化學家Hoffman制備了水楊酸酯化物,乙醯水楊酸(acetylsalicylic acid,商品名aspirin), 保留了水楊酸鈉的解熱,鎮痛和抗炎特性,而不良反應明顯降低.
19世紀以來,全人工合成的解熱鎮痛葯相繼問世,其中acetaminophen目前仍然在臨床應用.
1963年吲哚類化合物吲哚美辛被引入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
第一節_____水楊酸類
水楊酸類(salicylates)是應用最早的NSAIDs,臨床使用最為廣泛和持久的為阿司匹林(aspirin),又稱乙醯水楊酸(acetylsalicylic acid).
阿司匹林 Aspirin
【葯理作用和臨床應用】
1.解熱鎮痛 Aspirin具有顯著的解熱鎮痛作用,能使發熱者的體溫降低到正常,而對體溫正常者一般無影響.其鎮痛作用對輕,中度體表疼痛,尤其是炎症性疼痛有明顯療效.臨床常用於感冒發熱頭痛,偏頭痛,牙痛,神經痛,關節痛,肌肉痛和痛經等.
2.抗風濕 Aspirin在使用最大耐受劑量(3 4g/d)下有明顯的抗炎,抗風濕作用,能使急性風濕熱患者在用葯後24 48h內臨床症狀緩解,血沉下降,因此常作診斷性用葯和治療;也能明顯減輕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炎症和疼痛.
3. 抗血栓形成 血小板聚集是血栓形成的重要環節有關.血栓素A2(thromboxane A2,TXA2)和前列環素(PGI2)誘導血小板的聚集.血小板內存在COX-1和TXA2合成酶,能催化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形成TXA2.Aspirin能與COX-1氨基酸序列第530位絲氨酸共價結合,通過乙醯化不可逆性抑制了COX-1的活性,干擾了TXA2的生物合成,進而使血小板和血管內膜TXA2生成減少.因此小劑量aspirin可用於預防和治療心肌梗塞,冠狀動脈硬化性疾病.
【體內過程】Aspirin本葯口服後迅速從胃腸黏膜吸收.在吸收過程中其分子中的酯鍵易被腸黏膜,肝臟和紅細胞中的酯酶水解,血中主要以salicylic acid形式存在,並主要以此形式分布到全身各組織器官.Salicylic acid血漿蛋白結合率約85%,主要經肝臟代謝,由腎臟排泄.原形水楊酸占佔10%,排泄速度和量與尿液pH有關,在鹼性尿時,可排出85%,但在酸性尿時,僅排出5%.因此服用NaHCO3鹼化尿液可以大大加快其排泄速度.
【不良反應】
本葯在短期應用一般解熱鎮痛劑量時不良反應較少.但在應用較大劑量(抗風濕治療)和長期應用時,則有一定不良反應.
1.胃腸道反應 口服對胃黏膜有直接刺激作用,同時胃腸黏膜存在COX-1,催化PGs形成,後者對胃腸黏膜有保護作用.Aspirin抑制COX-1,干擾PGs(主要為PGE2)合成,降低胃黏膜的保護功能.抗風濕劑量aspirin可刺激延髓催吐化學感受區興奮而引起惡心和嘔吐.飯後服用本葯可減輕胃腸道反應.
2.過敏反應 少數患者可出現為蕁麻疹和血管神經性水腫等皮膚黏膜過敏反應.罕見過敏性休克和"aspirin哮喘".據研究認為哮喘的發生與本葯抑制了COX,進而抑制了PGE合成有關,PGE對支氣管平滑肌有鬆弛作用並能對抗組胺所引起地支氣管收縮.此外,COX的抑制使脂氧酶活性相對升高,白三烯合成增加.白三烯是致哮喘過敏反應的重要介質.
3.凝血障礙 本葯在一般劑量下長期使用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使出血時間延長.大劑量可抑制肝臟合成凝血酶原.
4.水楊酸反應 為本葯過量時出現的中毒反應,表現為頭痛,頭暈,耳鳴,視力障礙,出汗,精神恍惚,惡心,嘔吐等,甚至出現驚厥和昏迷.應靜脈滴注碳酸氫鈉鹼化尿液,加快本葯從尿中排出.
【葯物相互作用】
①Aspirin與香豆素類抗凝葯,磺醯脲類降糖葯,enninrbital,sodium phenytoin及glucocorticoids等合用,因發生與血漿蛋白結合的置換作用,能增強上述葯物的作用,如延長出血時間,低血糖反應,誘發潰瘍等;② Aspirin因妨礙methotrexate從腎小管分泌而增強其毒性,與furosemide合用,可競爭腎小管分泌系統而使水楊酸排泄減少造成蓄積中毒;
③ aminophylline或其他鹼性葯物如碳酸氫鈉可降低aspirin療效;酸性葯物可使水楊酸鹽的血葯濃度增加;④ Aspirin與ibuprofen等非甾體類抗炎葯合用時,可使後者的血葯水平明顯降低,胃腸道不良反應增加.
賴氨酸阿司匹林
Aspirin-dl-lysine為aspirin與賴氨酸製成的復鹽,0.9 g相當於0.5 g的aspirin.其水溶性大,可製成注射劑.不僅起效快,作用強,而且避免了口服給葯對胃腸道的直接刺激.靜脈注射同等劑量比aspirin的鎮痛效果強4 5倍,可用於鎮痛和解熱.本品肌內注射的生物利用度低於靜脈注射給葯.
第二節____ 苯胺類
苯胺類(Anilines)衍生物中,以非那西汀(phenacetin)使用最早,但因毒性大,目前除少數復方制劑還應用外,均為其活性代謝產物對乙醯氨基酚(acetaminophen,又名撲熱息痛,paracetamol)取代,acetaminophen是目前應用量最大的解熱鎮痛葯物之一.
對乙醯氨基酚Acetaminophe
【葯理作用及臨床應用】
Acetaminophen解熱鎮痛作用與aspirin相當,但抗炎作用極弱.因此臨床僅用於解熱鎮痛.但acetaminophen無明顯胃腸刺激作用,對不宜使用aspirin的頭痛,發熱患者,適用本葯.
【體內過程】 口服易吸收,0.5 1h達到最大血葯濃度.在常用臨床劑量下,絕大部分葯物在肝臟與葡萄糖醛酸和硫酸結合為無活性代謝物,t1/2為2 4h.較高劑量時,上述催化結合反應的代謝酶飽和後,葯物經肝微粒體混合功能氧化酶代謝為對乙醯苯醌亞胺.乙醯苯醌亞胺是一個有毒的代謝中間體,可與谷胱甘肽(glutathione)結合而解毒.長期用葯或過量中毒,體內谷胱甘肽被耗竭時,此毒性中間體以共價鍵形式與肝,腎中重要的酶和蛋白分子不可逆結合,引起肝細胞,腎小管細胞壞死.
【不良反應與注意事項】 Acetaminophen為非處方葯.偶見皮膚黏膜過敏反應.長期使用極少數患者可致腎毒性,如腎乳頭壞死和慢性間質性腎炎等.過量誤服(10 5g以上),可致急性中毒性肝壞死.
【葯物相互作用】 ① Aniline與肝葯酶誘導葯如巴比妥類合用時,易發生肝臟毒性反應;② Aniline可延長氯黴素(chloramphenicol)的半衰期,並增加其毒性.
第三節_ 吲哚衍生物及類似物
indomethacin sulindac
吲哚美辛
是很強的非選擇性COX抑制劑,抗炎,鎮痛和解熱作用強大.自1963年用於臨床以來,因不良反應多見而且嚴重,目前臨床主要用於抗炎和鎮痛,如關節炎,滑液囊炎,腱鞘炎,強直性脊椎炎等.對痛經也有較好療效.對新生兒動脈導管未閉者或早產兒,0.1 0.2 mg/kg靜脈注射,每12 h一次,連續3次,能促進動脈導管閉合.
常用量不良反應發生率高達35% 50%,約20%的患者必須停葯.以眩暈,前額痛,精神障礙等中樞神經系統不良反應發生頻率最高;厭食,惡心,腹痛,誘發或加重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等胃腸反應次之;也可出現皮膚黏膜過敏反應,哮喘發作,中性粒細胞和血小板減少等,但罕有再生障礙性貧血發生.孕婦,從事危險或精細工作人員,精神病,癲
8、.解熱鎮痛抗炎葯共同作用靶點是什麼?臨床應用要注意哪些問題?
本類葯物種類多,但都具有解熱鎮痛抗炎和抗風濕等共同的葯理作用,僅作用強度各異,而作用機制相似。 解熱鎮痛葯的作用機制是抑制機體內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的生物合成。PG是一族含有一個五碳環和兩條側鏈的二十碳不飽和脂肪酸,廣泛存在於人和哺乳動物的各種重要組織和體液中,多種細胞都可合成PG。細胞膜的磷脂中以脂化方式結合有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在磷脂酶A2的作用下,AA可從磷脂中釋放出來。游離的AA轉化途徑有二:一是經細胞微粒體內PG合成酶 (環氧酶,cyclo-oxygenase,COX)的催化生成各種PG,如PGE2、PGF2α、PGI2及血栓素A2 (TXA2)等。它們參與多種生理和病理過程的調節,如炎症、發熱、疼痛、凝血、胃酸分泌,以及血管、支氣管和子宮平滑肌的舒縮;AA的另一代謝途徑為經細胞質中的脂氧酶的催化生成白三烯類 (leukotrienes,LTs),參與過敏反應、誘發炎症、增強白細胞和巨噬細胞的趨化以及支氣管、胃腸平滑肌收縮等活動。AA這兩條代謝途徑的產物有相互調節和制約作用 (圖19-1)。近來發現了環氧酶 (COX)的兩種同工酶,簡稱COX-1與COX-2(表19-1)。 COX-1多參與血管緊張度的調節等一些生理反應,各種損傷性因子也誘導多種細胞因子,如IL-1、IL-6、IL-8、TNF等的合成,這些因子又能誘導COX-2表達,增加PGs合成,參與機體的炎症反應等病理過程。近年的研究發現,白細胞、血小板等在炎症區域的黏附分子表達有關,如來自內皮細胞的E-selectin、P-selectin和L-selectin,細胞內 粘附分子-1(ICAM-1)、血管細胞 粘附分子-1(VCAM-1)和細胞整合素(integrins)等。後者能把循環中的白細胞導向炎症區域。NSAIDs的解熱鎮痛抗炎作用可能與抑制COX-2有關;而抗血栓作用及多數不良反應則可能與抑制COX-1有關,葯物對兩種COX的選擇性不同。現已明確這兩種COX的異構形式基因編碼不同。選擇性COX-2抑制劑的研製提高了NSAIDs對胃的安全性。臨床上還將COX抑制葯用於結腸癌和阿茨海默氏病的治療,這表明COX抑制劑的作用機制可能不只局限於抑制PG系統。然而兩種COX的各種作用尚未完全闡明,COX-2抑制劑對腎臟有無毒性尚有爭論。
不良反應
1.胃腸道反應 惡心、嘔吐、上腹不適,大劑量可誘發和加重潰瘍及無痛性出血.故潰瘍病患者應禁用。 2.凝血障礙 延長出血時間,對嚴重肝損害,凝血酶原過低,維生素K缺乏及血友病人可引起出血,故這些病人應避免使用。 3.過敏反應 以蕁麻疹和哮喘最常見。哮喘的發生與抑制PG合成有關,故有哮喘史者禁用。腎上腺素對「阿斯匹林哮喘」無效,可用糖皮質激素治療。 4.水楊酸反應 大劑量服用可出現眩暈、惡心、嘔吐、耳鳴、聽力下降等症狀。處理:停葯。並靜滴碳酸氫鈉,以促進葯物排泄。 5.瑞夷綜合征。 6.腎損害。
9、解熱鎮痛,抗炎,抗風濕葯的作用原理是通過什麼來完成的?
詳情請見沈陽葯科大學葯理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