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救命啊~我現在17歲,近視已經500度了, 我應該怎麼辦啊?
最好配近視眼鏡。
目前醫生都願意戴近視眼鏡,說明最好的辦法是配近視眼鏡
誤區:拒絕西葯
這種認識是不全面的。“凡葯皆有毒”,雖然一些類風濕關節炎的常規葯物如甲氨蝶呤、環磷醯胺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但對於亞洲人群而言,這些情況出現的幾率不大,程度很輕,可以很好的預防和處理,總體上來看是非常安全的。因此患者需謹記,利益與風險永遠是成正比的,患者應當正確權衡利弊。
誤區2:拒絕止痛葯
因為關節裡面有炎症,必然會出現關節疼痛,有部分患者認為“這點痛我扛得住”,就拒絕服用消炎止痛葯。其實這類葯物不僅有止痛作用還有抗炎作用,對血沉和C反應蛋白等也有降低作用。而且單純就止痛而言,對治療也是非常有幫助的,因為緩解關節疼痛有助於患者進行關節鍛煉,從而保護關節功能。
誤區3:拒絕激素
這里提到的 “激素”准確而言是指糖皮質激素,如強的松、地塞米松。一部分患者過分擔心其副作用,另—部分患者則害怕“上癮”。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確實有因為濫用強的松導致患者發生許多“得不償失”的不良反應案例。但許多證據表明小劑量激素長期應用是“百利一弊”,即有利於快速控制關節炎症,防止關節變形,而無嚴重副作用。因此,對於一些關節症狀嚴重或伴有明顯全身症狀以及內臟器官受累時,仍需要採用激素治療,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後,再緩慢減少強的松的用量,而且不會“上癮”。
誤區4:久卧床
的確類風濕的表現是會有關節的疼痛,因此很多人就誤認為,由於疼痛就應該要避免運動,就應該要長期的卧床,其實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堅持適當的鍛煉,可以保持體質和恢復關節功能。否則身體會日漸衰弱,四肢甚至全身肌肉出現廢用性萎縮、關節僵直、變形,成為終身殘疾。
治療類風濕關節炎不單是葯物就可以治療的,平日生活中的一些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都會影響自己的身體狀況。而且,我們在治療過程中千萬不要陷入上面說到的四個誤區,只有這樣,我們在治療的過程中才不會多走彎路,可以更加在效的治療身體。
3、抗生素對哪些病無效?亂用抗生素後果有多嚴重?
人們有個用葯習慣,也是一個誤區,那就是生病的時候,自行去葯房買兩盒消炎葯,自認為就能治病了。而所謂的消炎葯往往指的就是抗生素。其實抗生素並不是萬能葯,更不能包治百病。有些疾病雖然叫做炎症,但是它用抗生素是沒有治療效果的,不僅延誤病情,還有可能起到副作用。
一般情況下,當診斷為細菌或者是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患者,才能使用抗生素。常見的細菌感染指的是真菌、結核分枝桿菌、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立克次體及部分原蟲等。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是不能使用抗生素的。
哪些疾病抗生素是無效的
肝炎,肝炎分5種,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這五種類型的肝炎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所以說肝炎的治療,需要用抗病毒葯物,而抗生素是無效的。
類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以小關節為主的慢性對稱性病變,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需要用激素來葯物治療,這一類疾病,用抗生素也是起不到任何效果的。
過敏性鼻炎,有些人一聽到有炎症,就弄兩盒消炎葯來吃,其實過敏性鼻炎,在沒有細菌性感染的情況下,使用抗生素是沒有作用的。過敏性鼻炎主要是由吸入灰塵、花粉、油漆、化工染料、植物纖維或者是動物皮毛過敏等引起的。出現連續性打噴嚏、清水樣鼻涕、鼻塞、鼻癢等症狀。有效的治療方法,就是要先遠離過敏原,惹不起還躲不起呀?即便用葯,也需要用抗過敏類葯物對抗症狀。
慢性咽炎,雖然也叫炎,但此病也不是細菌感染引起的。所以也不能用抗生素治療。慢性咽炎是慢性感染後所引起的彌漫性咽部疾病,主要是咽部的黏膜炎症。說是後遺症也不足為過。
脊髓灰質炎,脊髓灰質炎也不是細菌感染,它是由一種叫做脊髓灰質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是病毒哦,抗生素是沒有用處的。
心肌炎,病毒感染後容易引起病毒性心肌炎,也是病毒引起的,當然就不能使用抗生素來治療了。
胃炎,胃炎就要分清情況了,如果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需要加抗生素治療,如果檢測沒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用抗生素是不起作用的,只需要用制酸止痛、保護胃黏膜、促進胃動力等方面進行治療。
其他,還有很多叫做“炎”,卻同樣不能用抗生素來治療,比如腱鞘炎、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腮腺炎、前庭神經炎等,這些基本上都是由於病毒感染引起的,對症治療需要使用抗病毒葯物,而不是抗生素。如果使用抗生素,起不到治病的作用,收到的只有副作用和不良反應。
濫用抗生素的危害
自從抗生素的問世,使得危害人類生命健康數千年的細菌感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使人類的平均壽命得到了顯著延長。這是抗生素的功勞。但是如果隨便亂用抗生素,越來越多的細菌會產生耐葯性,因為細菌也需要繁衍生息。一旦產生耐葯性,原來有效的抗生素就會漸漸失去了效力,而新抗生素的研究發展遠遠比細菌產生耐葯性要慢得多。一旦出現超級細菌,就是現有的抗生素無效,也就相當於抗感染“回到了解放前”,將無葯可治。
總之,生病是需要治療的,但不能盲目的治療,需要根據病因來治,在醫生的指導下正確用葯,這才能起到防病治病的效果。盲目亂用抗生素,是起不到包治百病的作用的。
4、骨性關節炎是不是屬於慢性病?
【導讀】骨性關節炎的治療可以通過運動療法,合理通過運動療法,完全可以改善骨性關節炎,幫助患者更好控制和治療疾病,對於骨性關節炎的後續治療也是最有利的。對於患有骨性關節炎的朋友,最好是到一些正規的康復機構,通過合理的康復訓練來改善疾病的情況。
骨性關節炎的治療,可以通過運動療法,這也是非常重要的治療選擇,患者可以通過仰卧抬腿,也就是直腿抬高,患者可以仰卧床上,讓患腿向上抬15°左右,可以以此來保持1到3分鍾,這種訓練要做到每天2-3次,採取這種方法主要是鍛煉腿部肌力,以此來增強大腿部的肌肉力量,另外就是延長股四頭肌收縮持續時間,具體的訓練量也是因人而異的,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素質來確定,最好是可以咨詢一些專業的康復訓練師,讓訓練師根據自身的情況來制定計劃。
骨性關節炎的護理,還可以通過坐位伸膝的方式,患者坐在椅子上,然後將雙足平方在地上;還可以採取俯卧屈膝,或者是採取仰卧屈膝的方式,都是非常具有效果的,這些也是有效改善身體情況的措施。骨性關節炎的治療一定要引起重視,切勿讓骨性關節炎的情況出現惡化,另外患者在治療骨性關節炎期間,還要考慮到骨性關節炎患者的身體情況,切勿過量使用骨性關節炎的葯物給身體帶來負擔,這對骨性關節炎的治療是非常不利的,要重視骨性關節炎的治療選擇。
這種骨性關節炎是可以通過運動療法的,早期採取應對措施,無疑可以更好控制骨性關節炎,建議患者在恢復期間還要注意自己的身體問題,了解到疾病的應對措施,切勿還讓骨性關節炎有繼續惡化的趨勢,建議在治療上最好是有比較完善的方案,這段時間也要注意休息的問題,切勿還長時間休息不夠,這樣也會讓疾病的恢復受到影響。
5、你的類風濕關節炎是否正進入活動期?
類風濕關節炎雖然是個常見的疾病,但很多人對它的認識不是很透徹,在治療時往往出現誤區,比如說,類風濕關節炎在緩解期和活動期,治療葯物和日常護理都是有差別的。因此,治療類風濕關節炎需要甄別疾病發展階段,接下來就跟大家聊聊如何判斷類風濕關節炎的活動性?
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目標之一就是控制關節腫痛個數小於“1”。
如果關節腫痛數量多於1個,則認為治療不達標,數量越多,說明活動度越高。常見的腫脹關節部位為腕、掌指關節、近端指間關節、膝關節等,亦多呈對稱性。
關節炎必須是疼痛和腫脹同時存在,腫脹是因為疾病活動導致的,如果只是疼痛卻沒有腫脹,不一定是關節炎發作。
關節活動的難易檢查
(1)晨僵超過60分鍾,考慮疾病進入活動期
晨僵,是早晨起床後病變關節感覺僵硬(日間長時間靜止不動也會出現),如膠黏樣的感覺。簡單的判斷方法包括起床後手指僵硬不適、握拳困難或擰毛巾、持筷費勁等。
晨僵常被作為觀察疾病活動的指標之一,其持續時間和關節炎症的程度成正比,其他病因的關節炎也會出現晨僵,但由類風濕引起的會更明顯和持久。
(2)完成日常活動的難易程度
關節功能會隨疾病的不良進展而下降,完成活動的難易程度與關節受累狀況、急性炎症反應都有很好的相關性。
患者在完成以下日常動作時,如果感覺越痛苦,那病情可能越嚴重,需要及時就醫。
①穿衣服 ②上床、起床 ③拿水杯、喝水 ④走平路 ⑤洗澡 ⑥彎腰拾東西 ⑦開關水龍頭 ⑧上下車
實驗室指標檢查
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是個長期過程,需要定期檢查血沉、C反應蛋白、RF、CCP 等,以評價疾病是否活動以及活動程度。
6、產後風濕的誤區有哪些?
誤區之一:產後風濕必須在百日內治療
目前提倡母乳喂養,分娩後百日女性在哺乳期,服用內服葯後會進入血液,通過母乳喂給孩子。治療產後風濕的葯物一般都會有補氣補血或補陽補陰的中葯,同時會加用活血化瘀的葯,嬰兒的身體不一定需要這些物質,中醫講究陰陽平衡,孩子為「純陽之體」,可損其陽不可損其陰,產後風濕的患者多是陽虛,服用後不免對孩子產生影響。目前中葯成分不能定性,如果症狀不重,建議可以用常用中葯做葯膳(指同時可以當葯物又可以是食物的中葯服用)或使用外用葯治療。產後風濕可以在患者停止哺乳後治療,從臨床看不會有太大差別。
誤區之二:產後風濕可以採用發汗的方法治療
產後風濕多系感受風寒濕邪氣導致,中醫治療外感病的一種方法就是採用發汗的方法,驅除外邪。但前提首先是患者的體質較好,否則在使用發汗葯的同時加用補氣、補血葯。產後風濕之所以會發生,其根本原因是患者正氣不足,氣血虧虛,再感受外邪導致,如果只是一味地發汗,會更加損傷陽氣。
有些患者使用大量的發汗葯,全身大汗,甚至不能停止,有的能把被子濕透,這樣更加不可取,很多患者大汗後關節不能活動,生活不能自理。中醫認為汗為陽氣所化,大汗後會亡陽,陽在外為守,會導致持續流汗不止。
誤區之三:產後風濕一定要多穿衣服
很多患者來就診時,穿很厚的衣服,即使是在夏天,這樣不可取。產後風濕的患者陰陽不相協調,容易出現自汗,如果過分地穿衣服,大量的出汗,會導致身體更加虛弱。因此建議患者適當的穿衣,只要不覺得冷就可以。同時帶上一件外衣,冷時穿上,運動和熱時脫去;最好帶上1 ~ 2 條干毛巾,如果出汗,把汗擦乾,因為人體在出汗的時候,毛孔是打發的,風寒濕邪會隨之進入,同時出汗後內衣會是濕的,用身體捂乾衣服會更冷,導致病情加重。
誤區之四:產後風濕一定要卧床休息
產後風濕的患者需要適當運動,提高體質。中醫里有句話「久卧傷氣」。人體需要運動,加強新陳代謝,一般可以採取少量多次的運動方法,每次活動不要太長。同時運動方式不限,慢跑,快走等都可以,一般運動後晚上正常睡眠第二天體能恢復80%為合適,如果比較疲勞,就降低運動量,反之增加運動量。
誤區之五:產後風濕可以通過生第二胎治癒
在民間常有這種說法,不排除有這種可能,從理論上說是不太可行,多數患者病情明顯加重,有一位患者特意懷孕5 個月後引產,結果術前本來還可以生活自理,術後卧床不起3 個月。在中醫上,患者之所以出現產後風濕,系患者自身體質虛弱,如果懷孕,孩子的先天之氣會不足,同時身體提供給一個人用尚且不足,再懷一個寶貝,豈不是雪上加霜(可能有第二胎好轉的女性會有異議,醫學上腫瘤也會有自愈,但需要了解它的概率)。
誤區之六:產後風濕後發展成為類風濕關節炎
目前類風濕關節炎從西醫的角度病因不清,同時從流行病學的角度沒有證據支持此觀點。從臨床上看,就診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多無產後風濕的病史。
誤區之七:症狀緩解後馬上停葯
症狀緩解或消失後馬上停葯,這是很多患者復發的原因,其實患者看到的只是表象,產後風濕很多是氣血不足,肝腎不足等所致,需要繼續服葯一段時間。
7、類風濕治療誤區
南京政治學院醫院專家介紹說: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滑膜炎症為主的全身性疾病。 疾病的發展可造成關節的破壞和功能的喪失。治療的葯物和方法是層出不窮,臨床療效也有了改進,不僅使許多患者症狀減輕,也因關節功能的改善而提高了生活質量。 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誤區:
誤區一:類風濕因子陽性就是類風濕性關節炎
許多病人甚至醫生也認為,關節痛加上類風濕因子陽性,就是類風濕性關節炎,這是一種誤區。因為類風濕因子本身是人體產生的針對變性免疫球蛋白G為抗原的一種自身抗體,由於首先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的血清中發現,所以被稱為類風濕因子。5%~10%的正常人血清中也可測出類風濕因子陽性,但滴度較低,只有滴度在1∶64以上才有診斷意義。同樣類風濕因子陰性也不能就排除類風濕關節炎,臨床上有少部位病人類風濕因子始終都是陰性。
誤區二:抗風濕治療就是消炎止痛
很多病人包括基層醫生也認為,抗風濕就是用消炎鎮痛葯。用些消炎止痛葯物,關節不痛了,就好了。其實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關鍵是防止關節破壞和畸形。目前治療類風濕葯除鎮痛消炎葯外,還有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生物制劑。
誤區三:自服「純中葯秘方、祖傳秘方」
在這里尤其要提醒患者一定要警惕這些所謂的「純中葯秘方、祖傳秘方」等,用葯一定要正規,不要自行服用沒有葯品批號、禁忌症、廠家地址等的葯物,要用有國葯准字型大小的葯物,以免誤服激素,長期服用含有大量激素的中成葯導致股骨頸壞死的病例在國內常有報道。一般在急性期、免疫抑制葯物尚未顯效時或小劑量使用。一旦出現骨質疏鬆、高血壓等副作用,就需在醫生指導下減量或停葯。不能相信某些中葯葯酒,即使中葯,也有毒副作用,其甚者可導致嚴重的中毒反應,危及生命。中醫葯在治療類風濕關節炎上有獨特的優勢,當然也有缺陷,要取其利避其害,因此要在醫生的醫囑的指導下應用中葯治療。
誤區四:關節痛就不想動,不想動就卧床
類風濕病人要堅持適當的鍛煉,可以保持體質和恢復關節功能。否則身體會日漸衰弱,四肢甚至全身肌肉出現廢用性萎縮、關節僵直、變形,成為終身殘疾。病人在關節腫脹的急性期需要休息。過了急性期,可在床上做髖、膝、踝關節的屈伸運動,也可理療。逐漸增加穿衣、吃飯、洗澡等生活能力的鍛煉,以防止關節變形。值得提倡的是在溫水中活動,除了可以減輕關節疼痛、促進肌肉放鬆外,並可改善關節活動度、肌力及耐力。
誤區五:症狀緩解後,就自行停用葯物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疾病,目前尚無徹底治癒的方法,絕大多數患者在規范、系統、有序的治療下可以達到臨床上緩解,使患者能過上正常人的生活,因此類風濕患者必須堅持用葯治療,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痛。這樣做的後果是病情會越來越重。
誤區六:用葯後不監測葯物的副作用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特別是病史較長的患者,在長期用葯的過程中,自己認為自己對病情的了解好於專科醫生,在用葯的過程中不注重檢查血常規、尿常規、肝腎功能等,認為自己的症狀很好,無需做那些檢查,花冤枉錢,其實那是極端錯誤的,任何一個患者的對自身疾病的認識都是片面的,都是先從自身的疾患開始認識疾病的,缺乏與疾病相關的系統性,有些葯物的毒副作用是在出現症狀之前出現。因此在規范應用葯物治療的同時應監測葯物的毒副作用。
8、慢跑會不會傷膝蓋
正確、科學、適量地慢跑非但不傷膝蓋,反而有益關節健康。高強度和過量的跑步才會引發關節問題,但對於普通健身跑步的人來說,跑步則是有利於關節健康的。
掌握科學的跑步方法,能有效減少跑步帶來的運動損傷,如肌肉拉傷、關節扭傷等急性運動損傷,髕骨勞損、跟腱炎等慢性勞損等。
人體的關節也一樣,經常運動,能讓關節軟骨受到適當刺激,促進新陳代謝,這樣關節滑液才能在關節內到處流動,起到潤滑和提供營養的作用。相反,如果長期不運動,關節周圍的肌肉組織會日漸萎縮。久而久之,關節失去了保護,損傷的幾率自然會增高。
慢跑注意事項
第一,要有一定的時間,短時間運動難以取得成效。每次跑步下限為20~30分鍾,上限為1~1.5個小時,這個時間量不用一次完成,一天中累積完成即可。
第二,要有一定強度,不能過低或過高,以自身能夠承受為宜。快跑不如慢跑,有的老年人不能慢跑,快走也可以達到效果。
第三,要有一定頻次,跑步應維持一周三次以上,還應做一兩次腿部曲肌訓練,防止運動損傷。
運動後則要注意「三好」:第一要放鬆好,可以泡個熱水澡或是對運動部位進行按摩放鬆;第二要補充好,即保證吃動平衡,跑步後可以適當補充碳水化合物;第三要休息好,運動後一定要保證睡眠,不要熬夜。
參考資料:人民網-跑步到底傷不傷膝蓋 長期、過量跑才有可能發生9、類風濕的治療有誤區嗎
類風濕病治療的誤區是導致類風濕病難治的根源。
西葯被大多數風濕、類風濕病患者樂意接受,因為西葯在治療風濕、類風濕病方面有其較好的止疼效果,大多數治療風濕病的西葯都具有副作用,而且副作用相當大如肝臟損害、腎臟損害等,遠期療效也不近理想。不知長期接受西醫治療的患者是否有此感受?
中醫中葯治療風濕、類風濕病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經驗,但因服用麻煩,喝起來比較難以下咽而被大多數風濕病患者拒之千里。實際中葯治療風濕、類風濕病有其獨特的優點,我在臨床中找出了一條無毒、無副作用、療效好、療程短的中葯方劑,為無數例風濕、類風濕病患者從根本上解除了病痛的折磨。
中醫的精華和生命所在就是臨床療效,而良好療效的取得與有效葯物密不可分,但也與患者的密切配合治療不可分割。引起風濕、類風濕病難治的根源:其一、與風濕病自身纏綿難愈有關,其二、與以下幾個方面有直接關系。
1、某些醫生的誤導:
說什麽風濕、類風濕是不死的癌症,風濕、類風濕病是不治之症。
2、長期糖皮質激素的應用:
風濕、類風濕病患者應用糖皮質激素之後,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依賴性特別強。停用會有反跳現象。
3、反復應用解熱止疼的西葯:
有些風濕、類風濕病患者服用止疼葯後,疼止住了也就不再看醫生了。這樣就延誤了病情,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
4、經濟困擾遷就思想嚴重:
有些患者早起症狀輕不當回事;有些患者買些便宜的止疼葯如炎疼喜康、布洛芬......不積極治療,等到病情嚴重了再去治也就難治了。
5、觀望思想:
大部分患者都有這種思想觀念,比如一個患者在得到某種療效好的治療方法後又告訴了另一個患者,這個患者就會說等你治好了我再去治療。豈不知這樣延誤了時間,錯過了最佳治療。也是導致風濕類風濕病難治的一個根源
6、病急亂投醫:
常說中葯三兩劑問問路,五六劑才能見效果。這對某些心急的患者來說是一種考驗,他們往往是在這吃幾劑那兒吃幾劑,最終什麼效果也沒有。這也是導致風濕、類風濕病難治的根源之一。
7、服葯問題:
中葯湯劑是治療風濕病最直接有效的方劑,但服用起來比較麻煩、難喝等,被大多數風濕病患者所拒之。
望風濕、類風濕病患者在今後的治療中能以此為戒,找出根源徹底治癒。祝廣大風濕、類風濕患者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