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腘窩風濕

腘窩風濕

發布時間:2020-11-17 19:00:11

1、女性類風濕有哪些症狀?

女性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早期的症狀通常是不典型的一些表現,往往是非特異性的症狀。因為類風濕病通常是隱匿性起病,所以在早期症狀多是全身的表現,比如可能會有長時間的低熱、乏力、容易睏倦或者食慾下降、體重下降等。隨著病情的逐漸進展則會出現一些典型的關節表現,尤其在病情活動期的時候,會出現受累關節的腫脹、疼痛和僵硬感。類風濕關節炎通常以對稱性多關節炎為主要表現,受累關節多為手腕關節、手指關節以及膝關節、足踝關節或者足趾關節等。另外病情逐漸加重也會出現畸形,或者纖維性、骨性強直。此外也會出現一些關節外的表現,比如類風濕結節和肺間質病變等。

2、手指類風濕關節炎早期的怎麼看的好

你好,根據您的症狀描述,症狀可能屬於類風濕關節炎的症狀表現,建議您去醫院風濕科就診以明確病情

3、類風濕症狀有哪些

你好,多是關節腫脹,僵硬,肌肉疼痛,乏力,口乾,眼乾,不易引起注意,所以非常容易誤診,要去專科看,如杭州的可以去江城骨科,專科專治

4、老人走路多的時候膝蓋疼是類風濕嗎?

有可能是關節炎。老年人腿疼作為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的一種疾患,首先要區分腿疼是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腿疼,是否完全是因為腿本身的病變造成的,主要包括如下幾個原因:
1、腰部病變:會引起腿疼,比如常見的腰部骨質增生腰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退行性脊柱炎等一系列的腰部病變;
2、骨質疏鬆症:骨質疏鬆作為老年人生活中常見的疾病,並發症非常多,也會引起膝蓋或者髖部的疼痛;
3、髖部病變:在臨床上非常常見,如股骨頭壞死以及髖關節滑膜炎,這些病變可以引起腿疼;
4、膝關節病變: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膝關節滑囊以及腘窩囊腫,這些病變可以引起膝關節疼痛;
5、糖尿病性周圍血管或者血栓問題:在臨床上經常忽略,通過把脈認真診查可以明確;
6、肥胖:如果過度肥胖引起四肢血管的迴流障礙,同樣也會引起腿疼;
7、骨關節腫瘤;
8、有一些繼發性的損害,像遠端的病變,需要臨床醫生仔細診查,結合臨床經驗才能精細的判斷。
所以腿疼雖然很常見,但是千萬不要誤認為慢性病就掉以輕心,一定要仔細診查,查清楚病因,針對性的治療,這樣才能取到比較好的臨床效果和預期治療期望。

5、類風濕有什麼證狀呢?痛時一般會持續多久呢?

類風濕關節炎(RA)是一種病因未明的慢性、以炎性滑膜炎為主的系統性疾病。其特徵是手、足小關節的多關節、對稱性、侵襲性關節炎症,經常伴有關節外器官受累及血清類風濕因子陽性,可以導致關節畸形及功能喪失。
可伴有體重減輕、低熱及疲乏感等全身症狀。
(1)晨僵早晨起床時關節活動不靈活的主觀感覺,它是關節炎症的一種非特異表現,其持續時間與炎症的嚴重程度成正比。
(2)關節受累的表現①多關節受累呈對稱性多關節炎(常≥5個關節)。易受累的關節有手、足、腕、踝及顳頜關節等,其他還可有肘、肩、頸椎、髖、膝關節等。②關節畸形手的畸形有梭形腫脹、尺側偏斜、天鵝頸樣畸形、鈕扣花樣畸形等。足的畸形有跖骨頭向下半脫位引起的仰趾畸形、外翻畸形、跖趾關節半脫位、彎曲呈錘狀趾及足外翻畸形。③其他可有正中神經/脛後神經受壓引起的腕管∕跗管綜合征,膝關節腔積液擠入關節後側形成腘窩囊腫(Baker囊腫),頸椎受累(第2、3頸椎多見)可有頸部疼痛、頸部無力及難以保持其正常位置,寰樞關節半脫位,相應有脊髓受壓及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表現。
(3)關節外表現①一般表現可有發熱、類風濕結節(屬於機化的肉芽腫,與高滴度RF、嚴重的關節破壞及RA活動有關,好發於肘部、關節鷹嘴突、骶部等關節隆突部及經常受壓處)、類風濕血管炎(主要累及小動脈的壞死性小動脈炎,可表現為指、趾端壞死、皮膚潰瘍、外周神經病變等)及淋巴結腫大。②心臟受累可有心包炎、心包積液、心外膜、心肌及瓣膜的結節、心肌炎、冠狀動脈炎、主動脈炎、傳導障礙,慢性心內膜炎及心瓣膜纖維化等表現。③呼吸系統受累可有胸膜炎、胸腔積液、肺動脈炎、間質性肺疾病、結節性肺病等。④腎臟表現主要有原發性腎小球及腎小管間質性腎炎、腎臟澱粉樣變和繼發於葯物治療(金制劑、青黴胺及NSAIDs)的腎損害。⑤神經系統除周圍神經受壓的症狀外,還可誘發神經疾病、脊髓病、外周神經病、繼發於血管炎的缺血性神經病、肌肥大及葯物引起的神經系統病變。⑥貧血是RA最常見的關節外表現,屬於慢性疾病性貧血,常為輕至中度。⑦消化系統可因RA血管炎、並發症或葯物治療所致。⑧眼幼年患者可有葡萄膜炎,成人可有鞏膜炎,可能由血管炎所致。還可有乾燥性結膜角膜炎、鞏膜軟化、鞏膜軟化穿孔、角膜溶解。
(4)Felty綜合征1%的RA患者可有脾大、中性粒細胞減少(及血小板減少、紅細胞計數減少),常有嚴重的關節病變、高滴度的RF及ANA陽性,屬於一種嚴重型RA。
(5)緩解性血清陰性、對稱性滑膜炎伴凹陷性水腫綜合征(RS3PE)男性多見,常於55歲以後發病,呈急性發病,有對稱性腕關節、屈肌腱鞘及手小關節的炎症,手背可有凹陷性水腫。晨僵時間長(0.5~1天),但RF陰性,X線多沒有骨破壞。有56%的患者為HLA-B7陽性。治療上對單用NSAIDs葯物反應差,而小劑量糖皮質激素療效顯著。常於1年後自發緩解,預後好。
(6)成人Still病(AOSD)以高熱、關節炎、皮疹等的急性發作與緩解交替出現的一種少見的RA類型。因臨床表現類似於全身起病型幼年類風濕關節炎(Still病)而得名。部分患者經過數次發作轉變為典型的RA。
(7)老年發病的RA常>65歲起病,性別差異小,多呈急性發病,發展較快(部分以OA為最初表現,幾年後出現典型的RA表現)。以手足水腫、腕管和跗管綜合征及多肌痛為突出表現,晨僵明顯,60%~70%RF陽性,但滴度多較低。X線以骨質疏鬆為主,很少侵襲性改變。患者常因心血管、感染及腎功能受損等合並症而死亡。選用NSAIDs要慎重,可應用小劑量激素,對慢作用抗風濕葯(SAARD)反應較好。

6、類風濕特效偏方?

這個沒有什麼特效偏方的。如果說哪款葯對治療類風濕效果好一點的話,那我推薦你去了解下益腎蠲痹丸。這是一款中成葯,在天貓上的雲開亞美葯房有賣的,你可以去了解下。。很高興能夠回答您的問題

7、類風濕的主要症狀表現是什麼?

以下是早期風濕、類風濕的症狀,注意甄別:
*風濕病的早期症狀不明顯,多是關節腫脹、僵硬、肌肉疼痛、乏力、口乾、眼乾,不易引起注意,所以非常容易引起誤診,耽誤病情的話就會造成患者關節變形、致殘、免疫力下降,並對心臟、腎臟等器官造成嚴重傷害,嚴重的可能導致死亡。
*類風濕性關節炎一種以慢性多關節炎症為主要表現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發病年齡多在20-50歲,女性多於男性,其突出的早期臨床表現為對稱性多關節紅腫熱痛,常見四肢小關節,指間近端關節腫脹,掌指(跖趾)、腕、肘、踝甚至顳頜等關節腫痛及活動困難,晨間關節僵硬,午後逐漸減輕,關節外症狀約有20%患者可出現皮下結節,長久不愈的晚期症狀則不同程度的關節畸形和強直,關節功能喪失。 可損傷臟器,多組織器官,造成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對人體消耗大,致殘率高。
類風濕的早期信號
類風濕性關節炎屬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其主要表現為慢性對稱性多發性關節炎。早期關節腫脹,晚期常強直變硬,嚴重影響關節功能,生活不能自理。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起病方式比較多樣,但主要有隱匿性和急性兩種方式。1 .隱匿性起病:約占 60 %一 70 %,病人很難說發病的具體日期。初期症狀可有全身不適或局部關節症狀,部分病人先有疲乏無力,低熱,食慾減退,骨骼肌疼痛。經數周或數月出現關節疼痛、腫脹,往往從一個或幾個美節受累,呈對稱性分布。2 .急性起病:約 8 %一 15 %的病人為急性起病,進展迅速,短時間內出現多個關節疼痛、腫脹和活動受限。常伴有發熱,淋巴結腫大或皮下結節等關節外表現。
在眾多的症狀中,晨僵是最重要的早期信號。患者早晨起床時感到關節發緊、僵硬或者活動不靈、行動受限,但並不感到疼痛。90%以上患者的早期症狀出現在手或腕關節,尤其是近端指間關節和掌指關節,常常在第一、三、四掌指關節開始出現。

與腘窩風濕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