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類風濕因子rf-igm 116.49該怎麼辦
該治療了
2、類風濕因子IgG、IgA、IgM正常值是多少
免疫球蛋白G:(參考值6.94—16.2) 免疫球蛋白A:參考值(0.68—3.78)免疫球蛋白M:參考值好像是5以內
3、類風濕因子IGM是25,正常值為15,會有什麼病
?
4、類風濕lg、lgg、igm有點偏高是表示什麼
免疫球蛋白M(IgM)
[正常參考值]
單相免疫擴散法:700-2000mg/L。
[臨床意義]
增高 多見於巨球蛋白血症、類風濕關節炎、多發性骨髓瘤、肝臟病、膀胱纖維化、海洛因成癮者、冷凝集綜合征、瘧疾、放線菌病、支原體肺炎等。
減少 多見於原發性丙種球蛋白血症、蛋白丟失胃腸病、燒傷、聯合免疫缺陷病等。
免疫球蛋白G(IgG)
[正常參考值]
單相免疫擴散法:7.6-16.6g/L。
[臨床意義]
血清IgG增高 見於系統性紅斑狼瘡、萎縮性門靜脈性肝硬變、慢性活動性肝炎、類風溫性關節炎、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IgG型骨髓瘤、某些感染性疾病、IgG型單克隆丙種球蛋白病等。
血清IgG,減少 見於抗體缺乏症、免疫缺陷綜合征、非IgG型多發性骨髓瘤、重鏈病、輕鏈病、腎病綜合征、某些白血病、燒傷、變應性濕疹、天皰瘡、肌緊張性營養不良等。
5、類風濕因子亞型(IGM):40,說明什麼
類風濕因子的正常值范圍各醫院都不太一樣,可能是使用的生產廠家不同造成的,一般來講范圍在0~25左右,高的還有到0~60的,所以你的結果還是要聽你所檢查的醫院的解釋,不過按照大部分醫院的正常值范圍來講,你的略高,一般來講類風濕因子較高多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但也並非全部如此,某些自身免疫病,如冷球蛋白血症、進行性全身性硬化症、乾燥綜合征、SLE等患者都有較高的陽性率;一些其他疾病如血管炎、肝病、慢性感染也可出現RF。
6、類風濕因子igg與rf有什麼區別
類風濕因子的縮寫是RF。它是一種自身抗體。類型有IgG型、IgA型、IgM型、IgE型。
7、IgM抗體和IgG抗體的區別是?
IgG是生物體液內主要的Ig,約占血液中Ig總量的70~75%。由於IgG能通過胎盤,所以新生兒從母體獲得的 IgG在抵抗感染方面起重要作用。嬰兒出生後2~4周開始合成IgG,8歲以後血清中IgG可達到成人水平。由於IgG較其他類Ig更易擴散到血管外的間隙內,因而在結合補體、增強免疫細胞吞噬病原微生物和中和細菌毒素的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能有效地抗感染,這是對人體有利的一面。但某些自身免疫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紅斑狼瘡以及類風濕等中的自身抗體都是IgG。一旦它與相應的自身細胞結合,反面加強了組織損傷作用。
IgM在Ig中分子量最大,通常稱為巨球蛋白,占血清Ig總量的10%。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IgM由五個基本結構相同的單體組成。各單位間由一條連結鏈(J鏈)連結成「星狀」的五聚體。IgM是在個體發育過程中最早產生的抗體,也是經抗原刺激的動物體內最先出現的抗體,因此檢查IgM的含量,有助於傳染病的早期診斷。IgM在胎兒3個月後即開始合成,但水平很低,1~2歲時血清中IgM含量達到成人水平。通過結合補體,IgM有溶解細菌和溶解血細胞的作用,並能中和病毒,其效能比IgG高100倍以上。很多抗微生物的天然抗體、同族血凝素(抗A型與抗B型血)、類風濕病中的類風濕因子以及梅毒的補體結合抗體都屬於IgM。
8、IgM和IgG的區別
血清檢查IGG和IGM的區別
1,IgG抗體是抗體中分子量最小的一種,可通過胎盤輸給胎兒,保護了嬰兒最初六個月內免受感染。該抗體產生晚,維持時間長,消失慢,濃度高。血中檢測到可作為遠期感染指標。
2,IgM抗體是抗體中分子量最大的一種,不能通過胎盤輸給胎兒。抗體產生最早,一經感染,快速產生,在感染初期抗感染起作用。但維持時間短,消失快。
3,靈長類動物主要有四種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和IgE。
所有用於檢測抗原的免疫學方法經適當改良後,均可用於抗體的檢測,如IFA、ELISA、RIA、LA......由於抗原方法的敏感性提高和PCR技術的應用,使得HSV抗體在HSV感染個體中的不均一性和不穩定性影響了這類指標在臨床診斷中的意義,但作為一種感染有關指標,在一定的范圍和情況下,仍有必要進行檢測和深入研究.目前HSV特異性抗體的檢測,主要有IgG、IgM和IgA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