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足舟骨風濕

足舟骨風濕

發布時間:2020-11-17 02:06:25

1、請問我這是不是扁平足?

足弓是人類腳的重要結構。有了足弓,使足富有彈性。即可吸收地面對腳的沖擊力量,又可鎖定中足關節,使腳變得堅硬,更好地推動人體活動。扁平足又稱平足症,指足弓低平或消失,患足外翻,站立、行走的時候足弓塌陷,引起足部疼痛的一種畸形。很多平足者特別是兒童平足沒有症狀,也不需要治療,只有少部分兒童平足可能會逐漸引起整個身體體態的變化,有一部分平足可能合並足部骨結構異常,如垂直距骨、跗骨聯合等。在成人平足中,50歲以上的女性較多。成人平足初發時,足在非負重狀態下足弓存在,負重後足弓即消失。此時由於關節的活動性尚存在,稱為可復性平足或柔性平足。如果出現關節病變、活動受限,畸形不能復位,就稱為僵硬性平足。
別稱
平足
英文名稱
flatfoot
就診科室
外科
常見病因
先天性發育畸形、損傷、距骨頭骨軟骨病等
常見症狀
足部疼痛,舟狀骨突出畸形,久立或勞累後疼痛加重
扁平足可以是先天的,也可以是後天獲得的。兒童的足弓常常在4~6歲形成,大部分兒童及青少年平足是先天性的。成人平足可以是兒童平足的延續,也可能是其他原因繼發引起,導致足弓塌陷造成的。有症狀的成年人繼發性扁平足稱為成人獲得性平足症。引起繼發性足弓塌陷的原因有很多如關節退變、創傷、糖尿病、類風濕關節炎、神經性病變、腫瘤、脛後肌腱功能不全等。

2、中老年人保健

建議多打太極拳,釣魚或者散步、游泳,多進行舒緩的體育運動,鍛煉身體;來
另外建議進行食補,多注意補充鈣質,服用液體鈣軟膠囊是老年人補充鈣質最有效的途徑;您的眼自睛有些花了,可以適量補充胡蘿卜素,平時也可以多吃一些動物肝臟;您感覺渾身沒勁,是由於進入了中老年階段人體的免疫力和體力衰退,建議您多服用海豹油,魚油卵磷脂等保健食品
推薦給你一個直銷網站 可以參考一下 http://www.zgbjspw.com

3、我的左足舟骨在4個月前扭到了,一直沒好,旁邊有根筋凸起來了,左腳足舟骨比右腳的大了一點。去醫院4次

指導意見:
建議您可以服用活血化瘀的葯物治療,可以試試盤龍七片和 傷科接骨片,再配合用風濕的止痛膏葯貼與患處治療,您還可以在患處熱敷、按摩緩解疼痛。

4、足部有什麼秘密?

足為健康之本雙足在人類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古猿雙足站立行走,是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促進了大腦的發育,使人類擺脫了低級的境地,成為萬物之靈。

俗話說:「人老足先衰,木枯根先竭。」若把人體比喻為一棵樹的話,那麼足就是其根部,根部枯竭則枝折葉落,樹木夭折。因此,足與人類健康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雙足由52塊骨骼、66個關節、40條肌肉和200多條韌帶組成,是人體重要的運動和負重器官,承受著身體的全部重量,是人體重要的組成部分,更是人體健康的基石。

足部密布著豐富的毛細血管、淋巴管和神經末梢,有66個穴位、70多個反射區和70多個與臟器相關連的敏感點,與人體五臟六腑和大腦組織密切相關。人體所有臟腑功能的變化,都能從足部反映出來。

雙足處於人體最低位置,遠離心臟,並受地心力的影響,血液供應少,血流緩慢,而且表層脂肪薄,保暖功能差,極易受邪氣的侵襲,導致疾病。若能經常活動或按摩雙足,促進足部的血液循環,不但有利於足部保健,還有利於血液迴流,增加回心血量,故足有人體「第二心臟」之稱。

人類雖然無法抗拒死亡的自然規律,但是,倘若平時保養得當,可以延緩衰老。因此,應該順應自然規律,保持身體內外環境的平衡,愛護自己的雙足,力求健康長壽。

從足部體察健康足型與健康不同的足型可以顯示出不同的身體健康狀況。

1.正常足型。

足背曲線柔和、豐滿,指頭圓潤,足趾整齊柔軟有彈性;指甲光亮透明,甲色紅潤;足弓正常,弧度勻美;足掌前部、外沿、跟部掌墊規整,沒有異常增厚或軟薄;足趾間沒有足癬,掌背光滑。正足型是精力充沛的象徵。

2.實型足。

實型足,五趾向中間靠攏,拇趾外傾弧度適當,且緊並第二趾。足趾甲、足弓、掌墊等正常,亦沒有足癬和足部實質形狀變化。表明機體抗病能力強,多見於輕體力勞動者。倘若足部柔軟、韌性好,多預示健康長壽。

3.鼓型足。

鼓形足,足大趾短窄,二趾突出,各趾明顯向心歪斜,足中部鼓寬,足呈鈍梭型,趾甲不透明,甲下色不均勻。常見於慢性腎病,泌尿生殖系統病變和神經系統病變。

4.散型足。

散型足,五趾向外散開無法並合,足部整體顯瘦小,足趾甲泛白,透明度降低,足彈性不強,掌弓下陷,掌墊擴大。多預示機體抵抗力差,易患病,特別是易感冒。

5.枯型足。

枯型足,足部皮膚乾燥,骨形突出,趾甲沒有華,甚至指甲產生折皺或重甲。多提示營養吸收不好,常見於腦力.勞動過度或房勞過度,損傷腎精者。

6.翹型足。

翹型足,大趾上翹,其餘四趾向下扣,足背可見青色血管浮露,趾甲厚而沒有華,足大趾下掌墊加厚。多見於腦.力勞動者和性生活沒有度之人,常伴有頭暈、腰痛、視疲勞、記憶力減退等。

觀足趾的學問人們似乎很少去關心自己的腳趾,其功能和肌肉也日漸退化。倘若仔細去分析五根腳趾與全身各部位的聯系,就會發現它們各自具有獨特的功能。通過仔細觀察五根腳趾,可以了解身體相應部位的機能狀況。

1.觀拇趾察健康。

肝經經絡起自於拇趾內側的趾甲外。肝經負擔太重時,拇趾會出現彎曲;身體疲倦或肝功能差時,拇趾會顯得柔軟發脹。而拇趾柔軟肥胖,通常是精力不足或胃內空氣堆積所致。

另外,第四趾處有膽經經絡,和肝經有著密切的關系。觀察拇趾的同時也必須觀察第四趾,這是很重要的。因此,平時經常觀察拇趾,可避免延誤疾病的醫治。

拇趾外側的趾甲處,為脾經所屬,控制著機體的營養吸收,也是控制機體氣血流通的要害。若此路不通暢,可表現出腳冰涼、月經不調等。

拇趾代表頭部,其內側為頭的中央,外側有幾處則形成頭的側面。倘若在拇趾上出現痣或類似的東西,則通常是腦部發生異常的前兆。

拇趾底部乾燥破裂,標志著體內長年毒物蓄積,肝臟負擔過重,並且性方面的反應較為遲鈍;拇趾變得極端肥硬(緊張狀態)時,尤其是拇趾根部,小心患有糖尿病。

另外,左腳拇趾比右腳拇趾粗,多為有偏食、糖尿病、月經過多、腫胞等毛病;若右拇趾比左拇趾粗的人,多為頭腦、體力都很強的人。

2.從第二趾了解健康。

因為第二趾與胃的關系密切,倘若勉強穿著不合腳的鞋,勢必會壓迫腳趾,從而影響到胃,出現食慾不振、腹痛、便秘、身體疲倦、喉乾等多種症狀。

此趾端柔軟腫脹、多皺紋,呈萎縮、彎曲狀,大都是與胃有關聯的某些疾患所表現出來的徵兆。此趾若往下躍出,大多是食慾不振;往上躍出時,則表示食慾過盛。

通常認為第二趾有中和毒物的作用。食物中毒時,將第二趾的趾根稍下附近仔細揉搓,十分有效。另外,倘若此趾和拇趾並列堅硬時,要注意是否患有癌症等疾病的可能性。

3.第三趾連通心臟。

通常認為此趾和心臟有關,因為與心臟密切相關的心包經通過此趾。因此揉搓第三趾,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心臟病的治療。

4.從第四趾察健康。

此趾有膽經經過,是支配膽囊的地方,並與拇趾處的肝經有著密切聯系。膽囊有殺菌和幫助消化食物的功能,倘若膽囊的功能惡化,則食物不能充分消化,胃內容易積氣。

若此趾沒有力,呈柔軟腫脹狀,則可見膽經異常。若此處變弱,人就會疲軟慵懶、急躁不安,易導致腹瀉、便秘,或是痔瘡等疾病,或是和膽汁有關的膽結石、膽囊炎等。

另外,若此趾端出現瘀血、痣或類似的東西,可視作腦內部產生障礙的徵兆。若養成揉搓拇趾和第四趾的習慣,可有效防止腳部肌肉痙攣,並可增強相應器官的功能。

5.小趾與健康的關系。

小趾和腎臟、膀胱有關,中醫學認為這些器官在五行中屬水,與全身的水液代謝關系密切。

若膀胱經機能減弱,水液流動停滯,會引發肩周炎、眼睛疲勞、耳鳴、重聽、頭痛、中耳炎、眩昏、低血壓、痔瘡、膀胱炎、腦部疾病、子宮異常等所有症狀。因此,平時應經常按摩小趾,促進體內的水液流通。

此趾虛弱時,容易引發自律神經異常,導致昏眩、站起時頭暈、耳鳴和重聽等;到中年以後,小趾堅硬或彎曲變形時,慎防白內障、青光眼、眼睛疲勞、癌症、腦軟化症等。

小趾結實的人性慾較強。若小趾和拇趾都漲滿,必須注意是否是性慾亢進和糖尿病;小趾虛弱者,其性慾較弱,性情較陰沉;若小趾彎曲歪斜時,則應考慮子宮的異常。

另外,腳趾的異常,還有以下具體表現。

■趾甲透裂、直貫甲頂為中風先兆;■指甲青紫,反映出機體循環系統障礙;■趾甲有縱溝、不平、薄軟、剝脫,為營養不良的表現;■趾甲殘脫,為靜脈炎的表現;■趾甲動搖松脫,為肝病血虛;■趾甲下有一條或數條縱行黑線,為內分泌失調、痛經、月經紊亂;■趾甲蒼白沒有血色,可見於貧血及再生障礙性貧血;■趾甲緊扣入肉,為肝氣郁滯;■趾甲凹凸不平,多見於慢性肝腎疾患;■趾甲有白斑或紅白相間斑點,為小兒蟲積;■大拇趾腫脹,為糖尿病;■足第四趾蒼白水腫,多見於高血壓及動脈硬化;足底的秘密足底異常,常有以下具體表現:

一足底內側緣骨突畸形,多有脊椎畸形;■足底塌陷(扁平足),多因為骨骼、韌帶、肌肉受損及先天性發育不良所引發;■扁平足兼有皮膚蒼白,常伴有脊椎病;■右扁平足,多有肝臟和膽囊疾患;■左扁平足,多有心臟疾患;■拇趾外翻,常有頸椎和甲狀腺疾患;■足底拇趾外側出現突起,多為五官科炎症;■足底拇趾端出現瘦弱,多表現為耳部疾患;■足底拇趾關節趾骨突起,為頸椎病變;從足背看病情腳背出現異常,常有以下表現:

■足踝部水腫,多為心衰、腎炎;■足踝內側出現紫斑點,多見於痛經及子宮疾患;■足踝內側出現蒼白,多見於小腹疝氣;■足背外翻,多見於外翻扭傷;■足背內翻,多見於內翻扭傷(外側韌帶損傷);■足背的足趾跟部有小白脂肪塊,多為高血壓病的表現;■足背趾關節部分出現水腫,多提示有盆腔炎及胸膜炎;■足背部出現血點、斑點,多見於造血系統疾病;■足背部出現隆起,多見於泌尿系統結石;■足背部出現凹陷,多見於肝硬化、肝癌;■足背部出現隆起腫大的結節,多見於所有腫瘤徵候。

足部感知察健康身體某部位不適時,會影響至腳底反射區。也既是說,按壓腳底,可以探察身體不適之處。例如,胃不好的人若按壓胃的反射區,就會感到強烈疼痛。

腳跟處感到疼痛時,多半是身體疲勞、能源長期性不足,或肝臟衰弱所致;腳跟附近為生殖器反射區,若腳跟疼痛應考慮是否有生殖器的麻煩。

因為痛的感覺因人而異,無法一概而論。但是,若反射區痛得較劇烈,其身體相對部位的毛病癒大。相反地,痛的程度愈弱,則病況愈輕,或是舊疾未痊癒者。但是,因鞋不適而引發的急性腳痛,腳變形時,則應當別論。

足部骨骼足部骨骼組成人體足部骨骼包括跗骨、跖骨和趾骨三部分,每隻足共有26塊骨。

1.跗骨。

較粗大,位於足的後半部,分為前、中、後三列,共有七塊。前列由內向外依次為第一楔骨、第二楔骨、第三楔骨和骰骨;中列有足舟骨;後列有距骨和跟骨。

距骨分體、頸、頭三部分,與舟骨的關節面相接;跟骨為最大的跗骨,上面有3個關節面,分別與距骨、舟狀骨構成大關節;足舟骨介於距骨頭與3個楔骨之間,位於足內側縱弓的中央部分,其內緣有一向下垂的舟骨粗隆,為足部明顯標志;骰骨為不規則的立方體,嵌在跟骨與第4、5跖骨之間。

2.跖骨。

位於跗骨之前、趾骨之後,共五塊,由內向外依次為第一至五跖骨,構成足掌跖部的前半部。每塊跖骨分為頭、體、底三部分。第五跖骨底外側部突向後,稱為第五跖骨粗隆。

3.趾骨。

共有14塊。拇趾有兩節趾骨,即近節趾骨與末節趾骨;其餘各趾有三節趾骨,即近節、中節和末節趾骨。每節趾骨分為滑車(小頭)、體、底三部分。

足部關節足部各骨之間連結成的關節達33個之多。脛骨下端、內踝、外踝與距骨共同構成踝關節(距上關節);距跟關節和距舟關節組合成距下關節;距上關節和距下關節形成足關節。

跖骨與近節趾骨之間構成跖趾關節,第一跖骨與拇趾近節趾骨近端構成第一跖趾關節。趾骨之間構成趾間關節,第二至五趾的近節趾骨與中節趾骨間構成近側趾間關節(或第一趾間關節),中節趾骨與末節趾骨間構成遠側趾間關節(或第二趾間關節)。

足部經脈足三陰經起於足,足三陽經止於足。因此,足部是足三陰、足三陽經脈循行、分布之處,是足三陰、足三陽經脈的根部與本部的所在地。

足部6條經脈與全身其他各經絡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正如《素問·厥論》所說:「陽氣起於足五趾之表,陰氣起於足五趾之里。」說明足部與周身陰陽經絡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按摩足部相應的穴位可以治療遠端部位(頭面、臟腑、軀乾等)的疾病,或對全身的某些機能狀態起到調整作用。

足部六條經絡的循行、分布如下:

足陽明胃經行走於足背中央,止於足第二趾的外側端「厲兌」穴,其支脈進入拇趾和中趾。分布於足部的穴位有:解溪、沖陽、陷谷、內庭、厲兌。

足太陽膀胱經經過足外側赤白肉際,止於足小趾外側的「至陰」穴。分布於足部的穴位有:昆侖、仆參、申脈、金門、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陰。

足少陽膽經行於足背外側,止於足第四趾外側端,其支脈斜入拇趾。分布於足部的穴位有:丘墟、足臨泣、地五會、俠溪、足竅陰。

足太陰脾經起於拇趾甲根內側的「隱白」穴,沿足內側赤白肉際上行。分布於足部的穴位有:隱白、大都、太白、公孫、商丘。

足厥陰肝經起於拇趾甲根外側的「大敦」穴,沿足背內側上行。分布於足部的穴位有:大敦、行間、太沖、中封。

足少陰腎經起於足底內側「湧泉」穴,斜著穿過足底後,沿著足內側上行。分布於足部的穴位有:湧泉、然谷、太溪、大鍾、水泉、照海。

足部重要穴位及功效厲兌定位:位於第二趾末節外側,距甲根邊緣下約2毫米處。

主治:牙痛、咽喉腫痛、熱病、多夢、頭痛、眼睛疲勞、下痢、便秘等。

第二厲兌定位:位於第二趾甲根邊緣中央下方的2毫米處。

主治:呃逆、嘔吐、食慾不振等。

第三厲兌定位:位於第三趾甲根邊緣中央下方約2毫米處。

主治:呃逆、惡心嘔吐、胃酸過多、胃痛、胸部悶脹等。

至陰定位:在足小趾末節外側,距甲根邊緣下方約2毫米處。

主治:頭痛、目痛、胎位不正、難產、肩酸痛、便秘、下痢、夜尿症等。

內至陰定位:位於小趾內側(靠第四趾)甲根邊緣下2毫米處。

主治:頭痛、怕冷等。

足竅陰定位:在足第四趾末節外側,距甲根邊緣下約2毫米處。

主治:頭痛、失眠、月經不調、牙痛等。

隱白定位:在拇趾末節內側,距甲根邊緣約2毫米處。

主治:腹脹、便血、尿血、月經過多、多夢、頭痛、肩酸痛、便秘等。

大敦定位:位於大拇指外側(靠第二趾)甲根邊緣約2毫米處。

主治:疝氣、遺尿、經閉、崩漏、目眩,腹痛。

第二大敦定位:位於大拇趾甲根邊緣中央下約2毫米處。

主治:目眩、耳鳴等。

龜頭穴定位:於大拇趾前端中央。

主治:性沒有能、冷感症等生殖系統疾病。

昆侖定位:在足部外踝後方,外踝頂點與跟腱之間的凹陷中。

主治:腳跟腫痛、頭痛、腰痛、高血壓、眼疾、怕冷症、下痢等。

仆參定位:在足外側部,外踝後下方,昆侖穴直下,跟骨外側赤白肉際處。

主治:腦溢血、高血壓、頭痛、神經官能症、腰痛、坐骨神經痛等。

金門定位:在足外側,外踝前緣直下,骰骨下緣處。

主治:痔瘡、頭痛、腰痛、閃腰、腳關節痛、五十肩和下腹痛等。

足通谷定位:位於小趾,小趾彎曲時外側橫紋末端,即為本穴。

主治:頭痛、目眩、痔瘡、腰痛、膀胱炎、腳背痛、坐骨神經痛。

足臨泣定位:在足背外側,第四跖趾關節的後方,第四趾、小趾跖骨夾縫中。

主治:月經不調、遺尿、頭痛、腰痛、肌肉痙攣、眼疾、膽囊炎、神經官能症等。

行間定位:在足背側,第一、二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

主治:頭痛、目眩、目赤腫痛、肝臟疾病、宿醉、肋間神經痛、月經過多等。

太沖定位:在足背側,第一跖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

主治:頭痛、眩暈、肝臟病、牙痛、眼疾、消化系統、呼吸系統、生殖系統等病變。

商丘定位:在足內踝前下方凹陷中,腳腕橫紋末端。

主治:便秘、黃疸、足踝痛、虛弱倦怠、消化不良、胸悶欲吐、腹痛等。

中封定位:位於商丘前方(靠腳趾方向)約2—3毫米處。

主治:肝炎、怕冷症、風濕關節炎、腰痛、便秘、下痢、食慾不振等。

然谷定位:在足內側緣,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際處。

主治:月經不調、帶下、遺精、泄瀉、小便不利、心悸、不孕症等。

太溪定位:在足內側,內踝後方,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主治:月經不調、遺精、陽痿、氣喘、咽喉腫痛、腎臟病、牙痛、支氣管炎、關節痛等。

水泉定位:在足內側,內踝後下方,太溪直下一橫指,即內踝後緣下方與跟骨內側凹陷中。

主治: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失眠、胃炎、膀胱炎、下痢、腎臟病等。

三陰交定位:位於內踝上緣三橫指,踝尖正上方脛骨邊緣陷中。

主治:怕冷症、更年期障礙、婦科所有疾患。對胃酸、食慾不振亦有效。

里內庭定位:位於第二趾根部,腳趾彎曲時趾尖碰到處。

主治:食物中毒、蕁麻疹等。

湧泉定位:位於腳掌前1/4線中央,人字形紋頂點下約l毫米處。

主治:頭痛、頭昏、高血壓、糖尿病、過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礙、怕冷症、腎臟病等。

泉生足定位:位於足底第二趾第一關節和第二關節中央。

主治:心臟病、心悸、呼吸困難、頭痛、嘔吐、宿醉不適等。

第二泉生足定位:位於足底第三趾第一關節和第二關節中央。

主治:對所有心臟疾病有良效。

心包區定位:位於腳掌前像的中央部位,即腳掌中分線的中央。

主治:低血壓、自律神經失調、焦慮症、更年期障礙等。

足心定位:位於足弓中心部位,直徑約3毫米圓形區域。

主治:低血壓、心臟病、風濕關節炎等。

失眠定位:位於足跟部中央的正中線上,內外踝連線的交叉點。

主治:失眠、高血壓等。

足三里定位: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找穴時,以食指(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第二關節沿脛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頭阻擋為止,指尖處即為此穴。

主治:食慾不振、腹瀉、腹脹、嘔吐等腹部不適症。對更年期障礙、腰腿疲勞、皮膚粗糙亦有效。

陽陵泉定位:位於膝蓋下方,小腿外側之腓骨小頭稍前凹陷中。

主治:關節僵硬、抽筋、麻痹、腰腿疲勞、胃潰瘍等。

豐隆定位:位於腓骨小頭與外踝尖連線的中點處。

主治:肥胖、頭痛、便秘、高血壓、神經官能症、氣喘、多痰等。

5、平足和扁平足有什麼區別么

扁平足指足縱弓降低或消失,有外翻畸形,站立時足弓塌陷,內緣接近地面,測之足從弓及橫弓較正常人角度大。凡足印實體超過標准線(足跟至足第三趾中點連線)即為扁平足。其發病率占人群的7.1%。 什麼是平足症? 平足症是指足內側縱弓平坦,負重力線不正常,出現疲乏或疼痛症狀的足扁平畸形。臨床上既有扁平足體征,又有主觀感覺疼痛不適者,並排除其它疾患如結核、腫瘤,稱為平足症。平足症是一種嚴重影響青少年生活、運動的疾病。其發病率占人群的0.86%,占扁平足人數的12.1%。 治療扁平足有什麼特點? 根據扁平足的生物力學原理,採用距舟關節加楔成型,治療扁平足有以下幾個顯著特點: (1)術後足部疼痛消失,經過長期隨訪觀察(最長20年,中位期10年)術後無患足疼痛。 (2)術後足縱弓基本恢復正常。活動自如。 (3)延長了後足,符合扁平足的病因:既大多數扁平足是有距骨頭發育不良,短小等造成。 (4)符合足的生物力學原理。 (5)方法安全簡便。 扁平足可引起哪些並發症? 扁平足可並發拇外翻.胼胝.雞眼.走路疼痛等。故影響運動。 扁平足影響運動嗎? 根拒運動員扁平足調查,扁平足學生的運動能力不低於非扁平足學生,全國田徑競走馬拉松優秀運動員不少有扁平足,其成績名列前茅。 扁平足能當運動員嗎? 凡有明顯的扁平足體征,走路時有疼痛.感覺不適,x-線有明顯的副舟骨,跗骨橋.距舟關節退變關節炎改變,距骨頭發育異常等從事運動員職業。 扁平足能治療嗎? 扁平足能矯正。扁平足手術指征:行走時疼痛,嚴重影響工作、生活與學習並排除其它疾病稱之為平足症x-線有:先天性的跗骨橋或副舟骨;距舟關節退變性關節炎;距骨頭發育異常;年齡18歲以上為宜。我院採用距舟關節加楔成形置骨融合術治療平足症、能夠使足弓恢復正常、疼痛消失療效確切可靠,是目前治療平足症較好的方法。也是目前國內治療扁平足主要專科醫院。 什麼是痙攣性扁平足? 痙攣性或腓骨肌性平足(僵硬性平足):本症多見於青春期,其特徵為足疼,腓骨肌緊張或痙攣和足外翻畸形。 病因可分為先天性和獲得性兩種,前者包括跟舟間的完全的和不完全的骨橋、距跟和跟骰之間的骨欄和直立距,舟骨的發育異常或付舟骨。病變主要在距舟關節,距骨頭發育不良,距骨頭、頸短小是其主要原因。後天因素可屈性平足發生的跗間關節的退變性關節炎,其次為類風濕性關節炎、非特異性關節滑膜炎、損傷等引起。對有扁平足的體征和站立或行走時足部疼痛、跟骨外翻、距舟關節或足底內側處壓疼、足部活動明顯受限、X線上有距舟關節退變性關節炎改變、跗骨橋、付舟骨或距骨頭發育異常等情況,並排除結核、腫瘤等情況稱之為平足症。 什麼是鬆弛性扁平足? 可屈性或靜力性扁平足(姿勢性扁平足、松馳性扁平足):其特點:①承重時縱弓下陷或消失;②足跟外翻;③重力線內移;④跟腱攣縮;⑤不承重時縱弓存在;⑥距下關節的內外翻活動自如;⑦一般沒有臨床症狀或症狀極輕;⑧一般不需治療或僅對症處理。 兒童扁平足的防治 產生扁平足的原因有先天性與後天性兩種,先天性扁平足是由於距骨畸形成韌帶松馳,後天性者,足骨並無異常,常因體重過重,行走習慣不良,長期站立或負重過多,或重病後活動太早等原因,使足部肌肉和韌帶松馳萎縮,最後形成扁平足,確定有無扁平足需在2歲以後,一旦發現孩子有扁平足應作如下治療: 1、幼年時應開始鍛煉足部肌肉,赤足在沙灘或草地上行起走,屈曲足趾,足底外緣著地步行,有利於足部外側肌肉和韌帶的鍛煉。 2、熱水浸足,可以促進足部血液循環,並以足趾抓取圓彈子,以鍛煉足部肌肉。

6、足舟骨無菌壞死是什麼原因

足舟骨,足的一塊骨頭,無菌性壞死即缺血性壞死,為常見的骨關節病之一。大多因風濕病、血液病、潛水病、燒傷等疾患引起

7、有哪位會看核磁診斷報告的?急求!

有右踝關節退行性變、骨質增生及關節變性、關節腔積液的表現。
可能是骨質感染後的症狀,風濕類風濕、骨結核都要提前預防。

8、引起扁平頭的原因都有哪些

引起扁平頭的原因是什麼?專家介紹:扁平足是臨床上的一種常見病,即足內側縱弓低平或消失的一種常見的足部畸形,國內報導其發病率約占人群的0.86%,而國外有報導占所有成人和兒童的1-5%.目前認為引起扁平足的原因分為先天性與後天性.接下來專家就來為您想詳細介紹一下引起扁平頭的原因 引起扁平足先天性的原因:⑴足部的骨骼發育異常,主要是足副舟骨、足舟骨結節過大,以致脛後肌附著處軟弱。⑵第一跖骨較短,結果其他跖骨承受重力過多,導致足弓扁平。⑶足部骨骼先天性融合。⑷先天性垂直距骨等。⑸先天遺傳性平足症。 引起扁平足後天性的原因:⑴雙足長期負重站立、體重增加、長途跋涉過度疲勞等,都可導致維持足弓的肌肉、韌帶、關節囊、腱膜等軟組織慢慢衰弱,後足弓逐漸變得低平。⑵長期有病卧床的患者,由於缺乏鍛煉引起肌肉萎縮、肌張力減弱,一旦負重時就會導致足弓下陷。⑶鞋子不合適,如鞋跟過高等,會使得身體重心長期向前移,而相應的跟骨向前下傾斜,足縱弓造成破壞,形成扁平足。⑷足部骨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結核等也可導致足骨變形,足弓扁平。⑸神經肌肉疾病,如脊髓灰質炎後遺症等可引起平足症。⑹過度肥胖。 以上專家已經為您詳細介紹了引起扁平頭的原因,扁平足主要由於各種原因造成縱弓塌陷或彈性消失而引起足部疼痛。引起扁平足形成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由於形成足弓的結構發育不良及各種損傷和勞累所致。若出現了扁平足,會嚴重影響患者行走,因此,本病主要在於預防。希望以上的介紹對大家有所幫助。

9、中老年人股骨頭壞死的生活保健和食療方法

你好;
骨細胞、骨質細胞、髓質細胞(血管和神經)發生了壞死,致骨組織營養中斷或嚴重不足,使骨的代謝障礙,局部骨組織失去了營養,即為骨壞死。
骨壞死原則上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由於細菌感染所致的骨壞死,如:骨髓炎、骨結核、化膿性關節炎等。另一類是因缺血造成的骨壞死,如外傷、飲酒、激素葯、寒濕、肝腎虧虛、骨質疏鬆、扁平髖、脊髓異常空洞症等導致的骨壞死。人體任何部位都可能發生骨壞死,臨床以手舟骨、足舟骨、距骨、肱骨頭、肋骨、髕骨、鎖骨、股骨頭為多見,尤以股骨頭發生率最高。骨壞死發生在股骨頭部位,就叫股骨頭壞死。 人體任何部位都可能發生骨壞死,而股骨頭壞死最多見,其主要原因:
第一是負重大。髖關節是人體最大的關節,它支撐著整個軀乾的重力,頭與臼壓力自然也就大。長期保持這種較大的壓力,容易造成結構上的損傷變形,骨小梁中斷、骨折,影響局部的血液循環。
其次是髖關節的活動范圍僅次肩關節,伸屈、內收、外展、旋轉等,能完成多方向運動。因此,損傷的機會也增加。

西醫認為形成骨壞死的病因有哪些?
臨床上我科專家將其劃分為肯定性病因與可能性病因。肯定性病因是部分病因關系是清楚的並被臨床骨科醫師所接受的,包括以下幾種:
① 外傷 股骨頸骨折、扭傷、摔傷、髖關節脫位、髖臼發育不全易發生股骨頭壞死,其發生的時間,一般認為絕大多數在骨折後1-5年,最早可以在傷後2-3個月出現,發生率一般在75%-95%,骨折手術後大部分均可發生骨壞死。髖部損傷(包括髖關節脫位、股骨頸骨折、轉子骨折等)直接影響局部的血運供給,尤其是股骨頭的供血不足,而超過24小時未整復的骨折脫位,股骨頭會100%發生壞死。
② 激素類葯物 長期大量使用腎上腺皮質類固醇(如:強的松、地塞米松之類),均可造成骨質疏鬆、動脈血管阻塞,使骨細胞、骨髓細胞、骨髓細胞逐漸發生壞死。
③ 風濕 一般多發生於氣候寒冷潮濕地區,在我國普遍存在,華南較少,往北逐漸增多,常與強直性脊性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合並。
④ 骨質疏鬆 因骨組織的內部結構發生改變,骨小梁部分變性,骨的血液循環受阻,易致股骨頭壞死。
⑤ 高血脂症 血液中脂質的成分過高、血中脂質包括膽固醇,甘油三脂和磷脂。由於血中脂類成分增高,血液本身的粘稠度必然增加,流速減慢,從而開成小栓子而堵塞小動脈和小靜脈,導致骨壞死。
⑥ 慢性酒精中毒 長期大量飲酒可導致許多並發症如:A脂質代謝紊亂;B脂肪肝和高脂血症;C局部血管炎;D骨質疏鬆,以上幾種病理變化皆是導致骨壞死的罪魁禍首。
⑦ 減壓病(如潛水員、沉箱工人、飛行人員等)由於環境壓力改變,減壓不當,即減壓速度過快,幅度過大,以致減壓前已溶解於體內氣體(主要是惰性氣體氮)脫離溶解狀態,形成氣泡而栓塞脈管和或壓迫組織所引起。
⑧ 髖臼先天性發育不良及扁平髖,由於髖臼發育不良,頭臼不對稱,使股骨應力分布異常,長期作用導致髖臼壞死。
⑨ 骨營養不良 因長期飲食不佳,體內鈣、磷的攝入量不足,不能滿足骨組織的新陳代謝,生長發育等,易致循環受阻,股骨頭因供血不足,可發生壞死。
可能性病因是這些病因可能與以後骨壞死的某一過程有聯系或者在某種特殊的疾病中增加發病率,但尚未得到證實。包括:①痛風;②高尿酸血症;③靜脈疾患;④妊娠;⑤發育不良;⑥脂代謝失調;⑦結締組織疾病;⑧骨軟化等。
中醫將骨壞死的病因病機分為哪幾種?
我科博士科研專家組經多年臨床實踐經驗將骨壞死病因病機分為以下幾種:
① 肝腎不足:先天之本在於腎,腎藏精、生髓、主骨,若先天稟賦不足,腎精虧虛,腎氣不足,則骨失所養;筋骨不堅,或為各種先天畸形。肝與腎同源,主脈,腎氣既虧,肝亦不足,故臨床上常筋骨病症並見,而表現為筋骨同病。
② 氣血虧虛:脾胃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谷而為氣血化生之源。脾胃失運化,則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氣血以充養機體,同時先天之精亦得不到後天之精的補充,腎陽虧虛,不能溫煦、推動脾胃運化,二者相互影響,益加虧虛,遇有各種誘因,則易發為骨壞死。
③ 外感六淫:寒為陰邪,易傷陽氣,陽氣既傷,則氣血失於鼓動而運行遲滯,終致瘀阻不通;同時,陽氣一虛,筋脈也失去溫煦而拘攣不舒,陽虛陰無以化生,骨失所養,而漸骨枯髓減,發為本病。
④ 情志因素:七情太過,臟腑功能失調,腑經絡的功能紊亂,氣血運行失常,人體的陰陽失去平衡協調,並導致疾病的發生。
⑤ 飲食所傷:過食肥甘厚味,釀濕化痰生熱。濕熱內蘊,消灼陰津,致使骨髓失充,發為骨痿、骨蝕。
⑥ 各種損傷:包括勞逸失度、髖部創傷、傷後失治、誤治。使髖部氣血運行失暢而瘀阻,經脈不通,骨失所養而為患;髖部遭受外傷後,該處機理因之虧虛,易感風寒濕熱燥邪,閉髖部筋脈而痹。
⑦ 痰濁阻滯:身體肥胖之人,氣虛濕盛,或過食肥甘味,或長期大量飲食飲酒,均可化濕生痰。痰既生成,隨氣而行,無處不至,如阻於髖部經脈,則該處筋骨失養,骨枯髓空而為病。
⑧ 血瘀不通:髖部跌撲扭挫,骨斷筋傷,手術創傷,都可引起血行遲滯而為瘀血。瘀血形成以後,反過來又成為致病因素,進一步阻滯經脈,使氣血不能化生,筋骨失去氣血榮養,遂變生本病。
⑨ 葯物濫用:長期應用激素,能引起氣虛血滯,傷陰傷陽或脾腎陽虛,導致筋骨,失養,發為本病。

股骨頭壞死有哪些臨床表現?

(1)疼痛:疼痛部位可在髖關節周圍,大腿內側、前側、外側或膝部,開始為隱痛、鈍痛、間歇痛,特別是活動多了疼痛加重,休息可緩解或減輕,也有呈持續性疼痛的。到晚期,行走活動後加重,動則即痛,靜則痛止。
(2)跛行:導致跛行的原因有疼痛,髖關節功能受限。疼痛跛行的特點是患肢不敢負重踩地,患側足部剛一踏地便立即抬起,即健足落地重而時間長,患足落地輕而時間短,功能受限。跛行的特點除疼痛、患肢短縮,最主要的表現是患髖內收。患側膝關節緊緊向健側靠攏,甚至兩膝之間相互摩擦。
(3)髖關節功能障礙,主要表現為:外展、內收前屈後伸困難、下蹲困難,不敢盤腿,關節僵硬,抬腿不靈活。
(4)患肢短縮,肌肉萎縮。

股骨頭壞死的早期信號與病因?

骨壞死病的早期信號和病因,主要有以下幾點要引起注意:
(1)髖病膝痛,又稱異位性疼痛,是早期股骨頭缺血症狀的主要表現,因其「遠」離髖關節常被忽視,易被誤診關節炎或關節損傷,實則是股骨頭壞死的相關的放射症狀。這種疼痛可因勞累、外傷、大量飲酒、過度活動、上下樓梯等誘因而明顯。
(2)3-10歲的兒童,發病前有輕微外傷或上感史。突然發病,患兒指膝關節及大腿內偵痛,幾天後轉為髖痛,後引起跛行,體溫不高和低熱,髖關節有壓痛,患髖維持於微屈、內收位,髖關節內旋、外展活動明顯受限,患側髖關節照片對比,骨骺及軟骨面不光滑。
(3)皮膚疾病(如牛皮癬、多形性紅斑症等)使用類固醇葯物治療的患者,可使成骨細胞的骨膠質合成減慢,阻礙前成骨細胞向成骨細胞轉變,影9向鈣從腸道的吸收,發生骨質疏鬆,外傷後可發生骨骼的細微骨折,對抗力減低,引起骨質壓縮或塌陷。因壓縮髓細胞和毛細血管,血運受阻可導致骨壞死,若發生在股骨頭則為股骨頭壞死。當你發現走路時跛行,休息後減輕,下坐時有髖部不適或酸困感覺時,多數提示應警惕本病。
(4)長期過量飲酒後出現的高血脂症,目前日益增多。據統計,男士每日飲酒量超過250克(半市斤)以上,會出現血中游離脂酸升高,能夠發生骨內血管栓塞,最後導致骨壞死。早期感覺髖膝痛,以夜間或勞累後尤甚,有時覺大腿內側或膝關節痛,多診為風濕病。這種異常感覺,就是早期"髖關節冠心病",延誤治療會造成難以補救的殘疾後遺症。
(5)無聲的疾病。指骨組織細胞減少,起負荷作用的髖骨質結構疏鬆,骨的物理強度減弱,因反復發生微小骨折而造成骨缺血,因自身並不知道,數年後才有症狀發生,故稱為「無聲的疾病」。城市老年人發病率高於農村老年人。髖關節易發,生股骨不完全性骨折,早期患者也不易發現,走路過久,僅感酸困無力或跛行、大腿肌肉逐漸萎縮變細。這些異常現象,提示「髖關節冠心病」即將發生。預防勝於治療。注意在飲食中補充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D和鈣,常吃蝦米、小魚和螃蟹,對強筋壯骨有奇效。
如何判斷自己患有早期股骨頭壞死病?

股骨頭壞死症,最早出現的症狀是髖關節酸、困,有時呈間斷性疼痛。這是本病的主要症狀。引起髖 關節疼痛的原因很多,外傷、髖關節脫位、退行性病變、炎症、腫瘤、腰椎疾患及內科、皮膚科疾病等, '都可以引起髖關節的疼痛。股骨頭壞死症僅是諸多引起髖關節疼痛的一種,股骨頭壞死症作為一種獨立 的疾病,有它自己的特殊性。
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自我檢查,判斷自己是否患有股骨頭壞死症:
(1)髖關節疼痛向腹股溝區或臀後側、外側或膝內側放射。
(2)髖關節僵硬、無力、活動受限,抬腿不靈活,早期出現的症狀是盤腿或向外撇腿以及下蹲困難。
(3)跛行:即走起路來患肢不敢用力負重,象踮腳樣走路。
(4)骨折、脫位或髖關節扭傷癒合後,又逐漸或突然出現髖部間歇性或持續性疼痛。行走活動後加重, 有時為休息痛,疼痛多為針刺樣或酸痛,並出現上述反應。
(5)長期或短期大量使用激素或經常酗酒者出現髖關節疼痛,多為隱痛、鈍痛,常位於腹股溝,活動時 明顯,休息後減輕。
(6)寒濕:天氣寒冷時,髖關節酸困、疼痛加重,功能受限。
(7)炎症:感冒發燒時,血沉加快,白血球升高,患側髖關節則疼痛加重。
出現了上述情況者,就有可能患有股骨頭壞死症,需到醫院確診。
股骨頭壞死早期和晚期疼痛的表現有哪些?

股骨頭壞死最先出現的自覺症狀就是疼痛,疼痛的部位是髖關節周圍、大腿內側、前側或膝部。早期 疼痛開始為隱痛、鈍痛、間歇痛,活動多了疼痛加重,休息可以緩解或減輕。但也有呈持續性疼痛的,不 管是勞累還是休息,甚至躺在床上也痛。而且,疼痛逐漸加重。此時在X線上雖然沒有明顯的形態異常改 變,但是髖關節已有不同程度的功能受限。比如病人患側髖關節外展、旋轉受限,下蹲不到位等等。
到了晚期,股骨頭塌陷、碎裂、變形,有的可造成髖關節半脫位,此時的疼痛與髖關節活動、負重有 直接關系。活動時關節內因骨性磨擦而疼痛,靜止時頭臼之間不發生磨擦,疼痛也就不明顯了。所以說, 行走、活動疼痛加重,動則即痛,靜則痛止或減輕。
總之,早期是以疼痛為主,伴有功能受限;晚期以功能障礙為主,伴有疼痛。

股骨頭壞死的檢查方法有哪些?

①患者朋友,當你感到髖關節疼痛時,不要亂用葯,先觀察幾天,然後到醫院咨詢。
②自我感到疼痛加重時,可深壓疼痛部位做一下「4」字征試驗,若是陽性,證明為有病變。
③自我做一下髖關節功能試驗,如髖關節外展、骨收、屈曲等,有無股內肌痙攣、疼痛。
④早期可作ECT或者做磁共振檢查,一般早期缺血都能診斷出來。
⑤中期和晚期做放射檢查就可以明確診斷出來。

股骨頭壞死治癒後會再復發嗎?

股骨頭壞死治癒後一般不復發,但是,如果治癒後,又有以下情況發性,仍可能發生股骨頭壞死:
①嚴重創傷;
②激素葯物長期使用;
③寒濕因素;
④大量飲酒等。
這些誘發因素的長期存在,都易導致股骨頭壞死。因此在生活中要避免這些情況。
如何預防股骨頭壞死?

股骨頭壞死症的發生是可以預防的。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一般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加強髖部的自我保護意識。
(2)走路時要腳下留神、避免摔跤,若滑倒時盡量不要讓臀部著地。冬季在冰雪地行走時,要注意鞋底 防滑。
(3)在體育活動之前,要充分做好髖部的准備活動,以感覺自身發熱、四肢靈活為度。
(4)在扛、背重物時,要避免髖部扭傷,盡量不要干過重的活。幹活時要注意地面平整。
(5)髖部若受傷後應及時治療,切不可在病傷未愈情況下過多行走,以免反復損傷髖關節。
股骨頭壞死有哪些治療方法?

(1)局部介入法為世界領先技術,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快速恢復局部血液供給,使骨壞死快速吸收,新生骨迅速長成,具有療程短、見效快之明顯優勢,無論是從X線片中或是患者自覺症狀均在短期內可見到明顯好轉。
(2)內服有效方葯為博士科研組會診的辯證用葯,具有療效佳,修復快,在全國已成為人人皆知的有效治療方法。
(3)外用葯物治療,採用博士科研組研製的外貼膏葯,促使局部血管壁擴張,活血化瘀,疏通經絡,消炎止痛。
(4)為便壞死骨塊快速吸收,可適當先用無任何毒副作用的西葯對症治療。
(5)按摩療法,可減輕局部疼痛、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髖關節功能。
(6)針灸療法,疏通經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解除部分疼痛。
(7)葯敷、理療熏蒸等輔助治療,可改善部分症狀。
(8)不負重治療,行走、站立使用雙拐杖和施行床頭牽引。
(9)食療,多吃含鈣、磷適當的高蛋白、低脂肪食物。合理搭配飲食。
(10)心療,保持樂觀的心態,積極配合治療,增強信心,爭取早日戰勝疾病。
(11)手術治療,對於IV期股骨頭壞死患者已出現各種並發症或經保守治療已無法逆轉者,可根據病情選擇手術方案。
早、中、晚期股骨頭壞死都可用局部直接介入法嗎?

在大量臨床中觀察,經局部直接介入法治療的股骨頭壞死患者,X線、CT、核磁共振片,好轉明顯優於其它單獨只用中葯內服及外貼治療的患者,其功能恢復也明顯增快。但以上這些必須要求患肢不負重。該介入法不僅受到大量患者的好評,而且還獲得多次國內及國際論文大獎。也為骨科同行們提供了局部介入法可治癒骨壞死的依據。
該先進療法適合於各期骨壞死,尤對股骨頭壞死療效奇佳,股骨頭壞死患者在我科經系統的治療後,有的患者40天之內,自我感覺疼痛減輕和功能上活動有好轉,一個療程拍片,CT、X線、核磁片上有所改善,80天後疼痛基本消失,肢體功能基本,一般I期半年,II期10個月左右,III期1年以上,IV期15個月以上。臨床治癒標準是活動功能正常,疼痛消失

與足舟骨風濕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