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風濕辯證

風濕辯證

發布時間:2020-11-15 21:16:15

1、中醫如何辨證治療乾燥綜合症合並類風濕

秋天人們會出現鼻燥、唇乾、咽痛等秋燥症的症狀。專家提醒,如果總是眼乾難受、口乾發燥,則要當心乾燥綜合征,這是一種常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必須由醫生治療。
秋燥:口乾舌燥鼻出血
天氣變涼爽了總覺得渾身不舒坦;口乾舌燥,喝水也不感到滋潤;鼻腔有乾燥感,一不小心還出血;喉嚨也癢癢的,頻頻乾咳,有時有少量的痰,卻總是咳而不爽;嘴唇一碰就乾裂,痛得喝水吃飯都困難……這些症狀都是秋燥症的表現。
現代醫學認為,秋燥與內分泌失調、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有關。中醫認為,燥是無形之邪,體質陰虛、氣虛的人,容易產生虛熱,熱易傷津。
乾燥綜合征:自身免疫缺陷
乾燥綜合征是一種常見的自身免疫缺陷性疾病,主要侵害外分泌腺,包括淚腺及唾液腺等,引起眼乾口燥。臨床上病人出現唾液及淚液分泌減少,表現為眼及口的乾燥。乾燥綜合征是一種全身性疾病,腺體外的臟器如呼吸道、消化道、腎臟、肌肉、關節、血管等均可能被累及,造成多種多樣的臨床表現。因唾液腺病變而出現的口乾、多發性齲齒、腮腺炎等症狀,稱為口乾燥症。因淚腺受累使淚腺分泌的黏蛋白減少,從而出現眼乾澀、有異物感、少淚等症狀,稱為眼乾燥症。
乾燥綜合征可單獨存在,也可發生於另一種診斷明確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系統性硬化症等。前者稱為原發性乾燥綜合征,後者稱為繼發性乾燥綜合征。因此,對有乾燥症狀的人,判斷是否患有乾燥綜合征,還要檢查其有無自身免疫性缺陷,或合並其他系統性全身免疫性疾病,以明確是秋燥症還是原發性或繼發性乾燥綜合征。
秋燥:補水為主輔以食療
秋燥症主要靠預防,應從精神調養、飲食調整、加強鍛煉等多方面去協調。首先,秋季要注意補水。秋季宜多喝水、粥、豆漿,多吃些蘿卜、蓮藕、荸薺、梨、蜂蜜等潤肺生津、養陰清燥的食物。特別是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熱降火、養血生肌、潤肺去燥等功能,很適宜有內熱,出現肺熱咳嗽、咽干喉痛、大便干結的人食用。秋季要盡量少食或不食辣椒、蔥、姜、蒜、胡椒等燥熱之品,少吃油炸、肥膩食物,以防加重秋燥症狀。
預防秋燥症,平時應注意保持樂觀情緒,經常到空氣新鮮的地方去散步,吐故納新,以收斂「神氣」,使肺氣不受燥邪的侵害。
乾燥綜合征須防意外
乾燥綜合征患者除需要專科治療外,因淚液分泌少,平時應帶防護鏡,避光避風,保持室內濕潤;因唾液分泌少,保護牙齒需用有益牙膏、飯後漱口,牙周炎、口腔有黴菌應及時治療。乾燥綜合征患者不論到何處就醫,都應主動告知醫院病情,防止手術中、手術後因氣道乾燥、黏液堵塞而發生意外。

2、大學生對心理健康的自我關注因包括那幾個方面?

一是智力正常。智力,是人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像力、思維力、創造力及實踐活動能力等的綜合,包括在經驗中學習或理解的能力,獲得和保持知識的能力、迅速而成功地對新情境做出反應的能力、運用推理有效地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這是大學生學習、生活與工作的基本心理條件,也是適應周圍環境變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證,因此,衡量大學生的智力是否正常,關鍵在於其是否正常地、充分地發揮了自我效能:即有強烈的求知慾,樂於學習,能夠積極參與學習活動。 二是情緒健康。其標志是情緒穩定和心情愉快。包括的內容有:愉快情緒多於負性情緒、樂觀開朗、富有朝氣,對生活充滿希望;情緒較穩定,善於控制與調節自己的情緒,既能剋制又能合理宣洩自己的情緒,情緒的表達既符合社會的要求又符合自身的需要,在不同的時間和場合有恰如其分的情緒表達;情緒反應與環境相適應。反應的強度與引起這種情境相符合。 三是意志健全。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種有目的的活動時進行的選擇、決定與執行的心理過程。意志健全者在行動的自覺性、果斷性、頑強性和自製力等方面都表現出較高的水平。意志健全的大學生在各種活動中都有自覺的目的性,能適時地做出決定並運用切實有準備的方式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在困難和挫折面前,能採取合理的反應方式,能在行動中控制情緒和言而有信,而不是行動盲目、畏懼困難,頑固執拗。 四是人格完整。人格是個體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的總和。人格完善就是指有健全統一的人格,個人的所想、所說、所做都是協調一致的。人格完善包括人格結構的各要素完整統一;具有正確的自我意識,不產生自我同一性混亂,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為人格的核心,並以此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目標和行動統一起來。 五是自我評價正確。正確的自我評價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大學生在進行自我觀察、自我認定、自我判斷和自我評價時,能做到自知,恰如其分地認識自己,擺正自己的位置,既不以自己在某些方面高於別人而自傲,也不以某些方面低於別人而自卑,面對挫折與困境,能夠自我悅納,喜歡自己,接受自己,自尊、自強、自製、自愛適度,正視現實,積極進取。 六是人際關系和諧。良好而深厚的人際關系,是事業成功與生活幸福的前提。其表現為:樂於與人交往,既有廣泛而深厚的人際關系,又有知心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獨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自明,不卑不亢;能客觀評價別人和自己,善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寬以待人,樂於助人,積極的交往態度多於消極態度,交往動機端正。 七是社會適應正常。個體應與客觀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秩序,既要進行客觀觀察以取得正確認識,以有效的辦法應付環境中的各種困難,不退縮;又要根據環境的特點和自我意識的情況努力進行協調,或改變環境適應個體需要,改造自我適應環境。 八是心理行為符合大學生的年齡特徵。大學生是處於特定年齡階段的特殊群體,大學生應具有與年齡與角色相適應的心理行為特徵。 正確理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准應重視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標準的相對性。事實上,大學生心理健康與不健康也並無明顯界限,而是一個連續化的過程,如將正常比作白色,將不正常比作黑色,那麼在白色與黑色之間存在著一個巨大的緩沖區域——灰色區,世間大多數人都散落在這一區域內。這說明,對多數大學生而言,在人生的發展過程中面臨心理問題是正常的,不必大驚小怪,應積極加以矯正。 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一種理想尺度,它一方面為人們提供了衡量心理是否健康的標准,同時也為人們指出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努力方向。如果每個人在自己現有基礎上能夠做不同程度的努力,都可追求自身心理發展的更高層次,從而不斷發揮自身的潛能。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標准,是他們能夠進行有效地學習和生活。如果正常的學習和生活都難以維持,就應該及時予以調整。

3、中醫怎樣辨證論治風濕性關節炎?

風濕性關節炎屬於中醫的痹證。痹證是因感受風、寒、濕、熱所致,故祛風、散寒、除濕、清熱以及舒經通絡為治療痹證的基本原則。

現將行、痛、著、熱痹的主證、治則及方葯分述如下。

(1)行痹

主證:肢體關節酸痛,遊走不定,關節屈伸不利,或有惡寒發熱,苔薄白,脈浮。

治則:祛風通絡,散寒除濕。

方葯:防風湯加減。

防風、麻黃、當歸、秦艽、肉桂、葛根、茯苓、生薑、大棗、甘草。

(2)痛痹

主證:肢體關節疼痛較劇,痛有定處,得熱痛減,遇寒痛增,關節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紅,觸之不熱,苔薄白,脈弦緊。

治則:溫經散寒,祛風除濕。

方葯:烏頭湯加減。

烏頭、麻黃、芍葯、甘草、黃芪、細辛、桂枝。

(3)著痹

主證:肢體關節重著,酸痛,或有腫脹,痛有定處,手足沉重,活動不便,肌膚麻木不仁,苔白膩,脈濡緩。

治則:除濕通絡,祛風散寒。

方葯:薏苡仁湯加減。

薏苡仁、蒼術、羌活、獨活、防風、川烏、麻黃、桂枝、當歸、川芎、生薑、甘草。

(4)熱痹

主證:關節疼痛,局部灼熱紅腫,得冷稍舒,痛不可觸,或兼有發熱,惡風,口渴,煩悶不安等全身症狀,苔黃燥,脈滑數。

治則:清熱通絡,祛風除濕。

方葯:白虎桂枝湯加味。

生石膏、知母、桂枝、甘草、忍冬藤、連翹、黃柏、海桐皮、姜黃、威靈仙、防己、桑枝。

4、拔火罐有什麼好處和壞處?

拔罐的好處:

一、能夠緩解疼痛:拔罐的主要原理是利用負壓在吸拔穴位,能夠有效調理人體的臟腑經絡,並且可以有效的緩解腰酸背痛以及肌肉疲勞。

二、能夠幫助診斷疾病:拔罐還是中醫常用的診斷疾病的手段,通過拔罐後皮膚表層顏色的變化,可以准確的判斷人體經絡以及五臟六腑是否健康。

拔罐的壞處:

一、會造成皮膚淤青:眾所周知,拔火罐是需要掌握一定的火候和時間的,很多人拔火罐的時候掌握不好時間和火候,很容易導致皮膚淤青,嚴重的甚至會導致感染。

二、有炎症的人不適合拔火罐:有身體炎症或者是有出血性疾病的朋友拔火罐的話,會造成嚴重的後果,對身體健康非常不利。

三、容易導致皮膚破損、發炎:很多人拔火罐之後都會洗澡,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拔完火罐之後,皮膚相對較為脆弱,如果此時洗澡很容易導致皮膚破損、發炎。

(4)風濕辯證擴展資料:

拔火罐需要注意:

一、拔火罐後需要注意保暖

拔完火罐之後,人體相對較為虛弱,並且此時全身的毛孔都處於一個放大的狀態下,此時應該注意保暖,避免外出,避免吹風,否則很容易導致風邪入侵,進而導致發燒感冒。

二、需要消毒

拔火罐後需要將器材進行消毒,以防止下次在拔火罐時出現感染的情況。

三、防止燙傷

拔火罐看似簡單,實則是存在一定操作難度的,一定要找有經驗的朋友幫忙或者是去專業的中醫院拔火罐,這樣可以有效的防止皮膚燙傷。

四、有出血屬於正常現象

拔火罐之後皮膚處於充血狀態,所以有輕微的出血現象是非常正常的,不必過於驚慌,如果出血量較大,或者血流不止應該及時就醫。

5、如何看風水

俗話說,一等風水看星斗, 二等風水看水口,末等風水滿山走。
看風水有幾點,
1·方向
2·擺設或格局
3·解決方案
星斗說的不是夜觀天象,而是九宮星圖也被稱為九宮飛星
水口說的是沙水分布,不是進出流水的方向專
滿山走說的也不是非得去山上走,而是屬只看地面格局
風水是體系復雜但是應用簡單的一門易經學術。
學習風水可以從九宮八卦 五行 卦義入手。

6、請問類風濕中醫是如何辨證的?

中醫治療注重辨證論治與辨病論治,根據症狀,中醫將類風濕性關節炎分為行痹、痛痹、著痹、熱痹。常分為風濕熱痹、風寒濕痹、痰濁痹阻型、肝腎虧虛型等證型來用葯,如果關節紅腫熱痛,痛得十分厲害,並且遇到熱的東西後腫痛加劇,冰敷後腫痛緩解,關節活動不方便這就是熱痹,如果關節酸痛,不紅腫,不發熱,肌膚麻痹,患者手足沉重,舌苔白膩。那就要考慮是「風寒濕痹

7、拔火罐有什麼好處!

拔火罐是我國傳統的中醫療法相信許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都不會對它陌生,因為其操作簡單、方便易行,也曾經一度被老百姓當作是重要的家庭日常救治手法。怎樣在家安全有效地使用火罐,我們采訪了省名中醫刁本恕等專家。

火罐一拔病體舒暢
「拔火罐」是民間對拔罐療法的俗稱,又稱「拔管子」或「吸筒」。它是藉助熱力排除罐中空氣,利用負壓使其吸著於皮膚,造成瘀血現象的一種治病方法。這種療法可以逐寒祛濕、疏通經絡、祛除淤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具有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的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治癒疾病的目的。所以,許多疾病都可以採用拔罐療法進行治療。比如:人到中年,筋骨疼常見,按中醫的解釋多屬風濕入骨。拔火罐時罐口捂在患處,可以慢慢吸出病灶處的濕氣,同時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達到止痛、恢復機能的目的,從而治療風濕「痹痛」筋骨酸楚等不適。
由於拔火罐能行氣活血、祛風散寒、消腫止痛,所以對腰背肌肉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症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刁老師還介紹,火罐還可以用在人體穴位上,治療頭痛、眩暈、眼腫、咳嗽、氣喘、腹痛等毛病,可以多隻火罐同時施行。
在家操作要講方法
專家提醒:既然是一種專業的治療手段,拔火罐當然並不簡單,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自行在家拔火罐,容易造成危險,生活中並不乏拔火罐時出現意外的事件。如果亂施穴道,有時還會適得其反。
首先要注意選材,中醫多用竹筒,如找不到,玻璃瓶、陶瓷杯都可以,只是口一定要厚而光滑,以免火罐口太薄傷及皮肉,底部最好寬大呈半圓形。
在拔火罐前,應該先將罐洗凈擦乾,再讓病人舒適地躺好或坐好,露出要拔罐的部位,然後點火入罐。點火時一般用一隻手持罐,另一隻手拿已點著火的探子,操作要迅速,將著火的探子在罐中晃上幾晃後撤出,將罐迅速放在要治療的部位;火還在燃燒時就要將罐口捂緊在患處,不能等火熄,否則太松,不利於吸出濕氣,要有罐口緊緊吸在身上的感覺才好。注意不要把罐口邊緣燒熱以防燙傷。
一般拔15—20分鍾就可將罐取下,取時不要強行扯罐,不要硬拉和轉動,動作要領是一手將罐向一面傾斜,另一手按壓皮膚,使空氣經縫隙進入罐內,罐子自然就會與皮膚脫開。
還可以採用走罐法。走罐是指在罐子捂上以後,用一隻手或兩只手抓住罐子,微微上提,推拉罐體在患者的皮膚上移動。可以向一個方向移動,也可以來回移動。這樣就治療了數個部位。走罐時應注意在欲走罐的部位或罐子口塗抹一些潤滑劑,如甘油、石蠟油、刮痧油等,以防止走罐時拉傷皮膚。

拔火罐也講辯證
刁老師等專家特別談到了拔火罐的一些禁忌,如飽腹、空腹都不宜操作;早起要先排便;同一部位不能天天拔,在拔罐的斑痕未消退前,不可再拔罐等。而對於某些人群,則屬於拔火罐的禁忌人群,有心臟病、血液病、皮膚病、皮膚損傷、精神病或神經質的人,肺結核及各種傳染病、各種骨折、極度衰弱、孕婦、婦女月經期、過飽、過飢、過渴、醉酒等,均應禁用或慎用拔罐療法。過於瘦弱的人也不宜用火罐。頭部、心臟處要慎用,不能什麼傷痛都用火罐,外傷、內部肌肉撕裂等都不可用火罐,否則將適得其反。
作為傳統的中醫外治法,拔火罐同樣要講辯證。比如治療頭痛,一般都配合取穴治療,這時就要分清癥候,在前額及太陽穴拔火罐,主要適用於外感風寒頭痛;頭痛較劇者,可選太陽、陽白、中沖等穴;高血壓性頭痛可選雙太陽、印堂;如果脹痛以前額為劇者加雙攢竹;疼痛以頭頂為甚者加百會;頸項活動不便者加雙風池;眩暈、眼花、耳鳴等症狀突出者加雙頭維穴。這時就不是一般人可以操作的了,需要醫生指導下,按照中醫經絡學說來操作。

8、強直性脊柱炎的病因、臨床表現與診斷治療方法有哪些?

強直性脊柱炎以背部疼痛、僵直為特徵,其病變主要累及骶髂關節、腰椎、胸椎及頸椎。約半數患者四肢關節也可受累。由於其臨床病理及X線改變均與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同,故目前已公認其為一獨立的結締組織病。

一、病因病機中醫認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為痹證總的外因。其內因與稟賦不足,腎、督陽虛有關;外因感受寒濕或濕熱之邪為主,或與外傷後瘀血內阻督脈有關。由於素體虛弱,風寒濕熱之外邪乘虛而入,內外合邪,陽氣不化,寒邪內蘊,著於筋骨,影響筋骨的營養潤澤,閉阻經絡,氣血不暢,發為本病。

二、臨床表現與診斷

1.臨床表現中醫認為本病大多由於寒濕外襲,濕熱浸淫,跌打損傷,瘀血阻絡,氣血運行不暢,或先天稟賦不足,腎精虧虛,骨脈失養所致。

(1)風濕寒邪外襲:由於久居濕冷之地,或冒雨涉水,勞汗當風,衣著濕冷,或氣候劇變,冷熱交錯而致風濕寒之邪侵襲人體,注於經絡,留於關節,氣血痹阻而致本病。

(2)濕熱浸淫:歲氣濕熱行令,或長夏之際,濕熱交蒸或寒濕蘊積日久,郁而化熱,濕熱之邪浸淫經脈,痹阻氣血,筋骨失養而致本病。

(3)瘀血阻絡:跌仆挫傷,損及腰背,瘀血內停,阻滯經脈,氣血運行不暢,筋骨失養而致。

(4)腎精虧虛:先天稟賦不足,加之勞累太過,或久病體虛,或年老體衰,或房室不節以致腎精虧損,筋骨失養而發本病。

綜上所述,先天稟賦不足,腎精虧虛,筋骨失養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基礎,而寒濕痹阻,濕熱浸淫,瘀血阻絡,氣血運行不暢,則是造成本病發生的基本病理因素。

2.診斷強直性脊柱炎的診斷主要有下列六項指標:

(1)骶髂關節炎是診斷本病的主要根據之一,正常的骶髂關節幾乎可以排除本病。骶髂關節的X線改變比脊柱的X線改變更早,這有利於早期診斷。骶髂關節炎的X線表現分三期:①早期可見關節邊緣模糊,並稍緻密,關節間隙加寬。②中期可見關節間隙狹窄,關節邊緣增生與腐蝕交錯,呈鋸齒狀,髂骨側骨緻密帶增寬,最寬可達3cm。③晚期可見關節間隙消失,骨緻密帶消失,骨小梁通過,已呈骨性強直。

(2)胸椎疼痛及強直。

(3)下腰痛、強直已超過3個月,雖休息也不能緩解。

(4)腰椎活動受限。

(5)胸部擴展受限。

(6)虹膜炎或其他繼發症。

以上6項指標中第1項再加其他任何一項即可確診,在後5項中有4項也可診斷。

三、辨證施治

1.風濕寒邪外襲型

【辨證】背腰拘急疼痛,或連髖股,或引膝脛,或見寒熱,腰背覺冷,遇寒則重,得溫痛減。脈浮緊,苔白膩。

【施治】疏風散寒,祛濕止痛。

【方葯】三痹湯加減:熟地15g,秦艽、當歸、杜仲、黨參、黃芪、續斷、茯苓各12g,獨活、川芎、芍葯、桂枝、牛膝、防風、制川草烏各10g,細辛6g。

2.濕熱浸淫型

【辨證】背腰及腿部疼痛,活動後痛可減輕,口乾不欲飲,無明顯畏寒,但惡熱。舌紅苔黃厚膩,脈濡數。

【施治】清熱利濕,通絡止痛。

【方葯】四妙丸加味:薏苡仁、雞血藤各30g,川牛膝15g,蒼術、黃柏、梔子、川斷、杜仲各10g,乳香、沒葯各8g。

3.瘀血阻絡型

【辨證】腰背及腿部疼痛,日輕夜重,脊背活動受限。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細澀。

【施治】活血祛瘀,通絡止痛。

【方葯】身痛逐瘀湯加減:牛膝、地龍、香附各15g,川芎12g,當歸、桃仁、紅花、沒葯、五靈脂、秦艽、土元、羌活各10g。

4.腎陽虧虛型

【辨證】腰背及腿部酸軟疼痛,喜溫喜按,腰膝無力,遇勞加重;畏寒,肢體怕冷,遇冷痛重,得溫則舒,面色咣白,手足不溫。舌質淡,脈沉細。

【施治】溫補腎陽,佐以活血祛風止痛。

【方葯】烏頭桂枝湯加味:制川烏、草烏、炙甘草、制乳香、制沒葯、蜂房、紅花、肉桂各9g,熟地、當歸、川芎各10g,獨活、菟絲子各12g,桑寄生、川斷、杜仲各15g,細辛3g。

5.腎陰虧虛型

【辨證】腰背及腿部酸軟疼痛,喜溫喜按,腰膝無力,遇勞加重,心煩失眠,口乾咽燥,手足心熱,足跟疼痛。舌質紅、脈弦細。

【施治】滋補腎陰,佐以活血祛風止痛。

【方葯】芍葯甘草湯加味:生地30g,丹參25g,白芍20g,麥冬、木瓜、桑寄生、枸杞子各15g,龜版10g,乳香、甘草、沒葯、蜂房、川斷、獨活各9g。

四、輔助治療

1.成葯方

(1)雷公藤片(適用於風濕痹阻型)。

(2)風濕寒痛片(適用於風濕寒邪痹阻型)。

(3)腰痛寧膠囊(適用於瘀血阻絡兼寒濕痹阻型)。

(4)類風濕靈液(適用於腎精虧虛,風濕寒邪痹阻型)。

(5)知柏地黃丸(適用於屬陰虛火旺者)。

(6)骨刺消痛液(適用於寒濕阻絡型)。

(7)活絡丹(適用於寒濕閉阻型)。

(8)壯腰健腎丸(適用於腎虛型)。

(9)雞血藤膏(膠)(適用於瘀血阻滯型)。

2.驗方

(1)丹參、薏苡仁各30g,白芍20g,生地、川牛膝、木瓜各15g,威靈仙、獨活、千年健、鑽地風、香附各10g,生甘草6g,水煎服,日1劑(適用於強直性脊柱炎早期)。

(2)雞血藤30g,丹參25g,桑寄生、川牛膝、當歸、白芍、木瓜、威靈仙各15g,獨活、淫羊藿、何首烏、甘草、黑豆各10g,黃酒30g。日1劑,水煎分2次內服(適用於強直性脊柱炎中後期)。

(3)露蜂房10g,白芥子6g,海藻9g,昆布9g,炒牛蒡9g,山甲片6g,血竭3g,生黃芪6g,當歸12g,葛根12g,桂枝6g,枸杞子30g。水煎服,日1劑(適用於早、中期強直性脊柱炎,屬正氣不足,痰濁阻絡型)。

(4)威靈仙30g,羌活、獨活各15g,生黃芪、川楝子、元胡各25g,全蠍6g,土元、當歸、遠志各20g。水煎服,日1劑(適用於血虛血瘀,風濕痹阻型)。

(5)雙花、寄生、川斷、雞血藤、枸杞子、威靈仙、茯苓各30g,狗脊、連翹、丹參各20g,菟絲子、黃芩、赤芍、白術各15g,桂枝10g,附子15~20g,木香6g。日1劑,水煎,分早、晚分服(適用於瘀血阻絡,風寒痹阻型)。

(6)雷公藤25g,生地黃30g,川斷15g,金銀花30g,川牛膝18g,赤芍15g。水煎服,日1劑(適用於風濕之邪痹阻經脈,兼有瘀滯型)。

(7)青風藤40g,生麻黃、桂枝、生薑各10g,制附子(先煎1小時)24g,木通6g,生石膏18g,甘草6g。水煎服,日1劑(適用於寒濕痹阻,陽氣偏虛型強直性脊柱炎)。

3.體針療方

(1)取穴:大椎、身柱、脊中、命門、腎俞、陽關等。合並坐骨神經疼痛者,選用環跳、委中、承山等穴。用捻轉法進針。風濕寒邪偏盛者,用瀉法;肝腎虧虛者用補法。每次選4~5個穴位,每日1次。

(2)取穴:人中穴。以手針或電子捻針器捻針,使其自上而下,從內向外發熱以驅除風寒。

4.外治方

(1)麻油240ml熬滾入黃蠟

7.5g,化開,次入松香30g,再下黃丹30g,銅綠6g,輕粉3g,制乳沒各9g,共末攪勻成膏。敷貼患處(適用於濕熱型強直性脊柱炎)。

(2)松香1500g(第1次薑汁煮,第2次蔥汁煮,第3次白鳳仙汁煮,第4次燒酒煮,第5次鬧羊花煮,第6次商陸根煮,第7次醋煮),桐油1500ml,川烏、草烏、白芥子、蓖麻子、乾薑、官桂、蒼術各120g,用桐油熬諸葯至葯枯,濾去渣,入牛皮120g,烊化,用制過松香漸漸收入,離火,加樟腦30g,麝香9g,厚紙攤之。貼腰脊痛甚處(適用於寒濕型強直性脊柱炎)。

五、調護

(1)早期進行適當活動,可減少脊柱及關節畸形的程度。

(2)維持直立姿勢和正常身高。睡低枕以減少頸椎前彎。睡硬板床。平時注意減少脊椎的負重,避免長期彎腰活動。過於肥胖的病人,應減輕體重,從而減輕關節的負擔。

(3)病人每日進行擴胸運動及深呼吸。對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給予翻身拍背,鼓勵咳嗽。同時,注意補充營養,增強機體抵抗力。

9、請問艾草貼有什麼功效呢?

艾草足貼有促進睡眠,舒緩疲勞,促進新陳代進,祛除體內濕氣等作用。沒有大的副作用,只要它不過敏就可以,一般都是晚上貼,不要超過八小時。堅持鍛煉,增強體質
從艾草這味葯材來說,在《全國中草葯匯編》中記載性味辛、苦,溫;「有小毒」。歸經歸肝、脾、腎經。有散寒止痛,溫經止血。的作用,
多用於 用於少腹冷痛,經寒不調,宮冷不孕,吐血,衄血,崩漏經多,妊娠下血;外治皮膚瘙癢。醋艾炭溫經止血。用於虛寒性出血。
而在《中葯大辭典中》《本草綱目》載:"苦而辛,生溫,熟熱。"歸經入脾、肝、腎經。《唐本草》:"生寒,熟熱。"《綱目》:"入足太陰、蹶陰、少陰經。"《本草新編》:"入脾、腎、肺三經。"《本草再新》:"入心、腎二經。"
功能主治理氣血,逐寒濕;溫經,止血,安胎。治心腹冷痛,泄瀉轉筋,久痢,吐衄,下血,月經不調,崩漏,帶下,胎動不安,癰瘍,疥癬。
陶弘景說:"搗葉以灸百病,亦止傷血。汁又殺蛔蟲。苦酒煎葉療癬。"
這樣一看,艾草的功能是不是非常的強大呢??是不是百病都可以用艾草呢?大眾一般都這么認為,認為艾草就是萬能葯,但是,艾草也有禁忌症、
。在《本草備要》中記載:"血熱為病者禁用。"《本經逢原》:"陰虛火旺,血燥生熱,及宿有失血病者為禁。"由此可觀之 陰虛血熱者慎用 。
艾草足貼,有用是肯定有用滴,但是一定要辯證,一定要根據體質來。不然的話,有可能會傷及自身喔。小哥哥友情提示.... 養生雖好,一定要辯證啊!!!!!

與風濕辯證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