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類風濕中葯泡洗

類風濕中葯泡洗

發布時間:2020-11-14 08:35:51

1、類風濕關節炎用中葯洗有效嗎?

1.控制關節及其他組織的炎症,緩解症狀。

2.保持關節功能和防止畸形。

3.修復受損關節以減 輕疼痛和恢復功能。

4.晚期患者可行關節畸形矯形外科手術。

2、類風濕關節炎用什麼 中葯 泡能治療

1.配方:伸筋草,秦艽,桑樹根各30克
製法:上葯加清水2000ml,煎煮沸10分鍾後將葯液倒入腳盆內,先熏蒸患處,待溫浸泡雙腳30分鍾,每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
2.椿樹皮。柳樹枝。桑樹枝,榆樹枝各100g
上葯加清水2000ml,煎水至1500ml,澄出葯液倒入腳盆,先熏待溫後泡。每晚臨睡一次每次40分鍾,20天一療程。

3、老年人類風濕用什麼中葯泡腳好

建議:病情分析:你好.類風濕疾病是有反復性的,對於這種情況需要及早的治療和注意平時的保養,此病是慢性風濕免疫病.
意見建議:你的情況是有疾病發作的情況,一般的情況是需要採用非甾體抗炎葯和免疫制劑進行治療的.泡腳的葯物可以採用紅花和艾葉各15克進行泡腳效果還是可以的.根據自己的具體的情況應用.也可以加桂枝9克,川斷9克,歸尾6克,防風9克等葯物的應用是可以的.生活護理:需要注意不要勞累和著涼,做適當的功能活動,飲食豐富,心情保持舒暢等.

4、跪求各位大神,懂中醫的,求一副類風濕泡澡的葯方,媽媽換類風濕痛風一年了,經常痛的直哭,行動受限,各

風濕性關節炎疾病上在中醫上常考慮是痹症,痹症上在治療主要是祛風通絡,止痛活血,溫經散寒或者清熱除濕等治療,臨床上可用中葯(絡石藤、雞血藤、春根藤、威靈仙、路路通、海風藤、甘草)進行治療。
在這里給你一付臨床上常用的外洗方子,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伸筋草30透骨草30艾葉30大黃30芒硝30蘇木20荊芥20防風20海風藤30莪術10川烏20草烏20南星20。單位是克。煎湯泡洗患處,一劑葯可使用2-3天。在臨床上有較好的效果。

5、風濕病用什麼中葯泡腳好?

病情分析:風濕性疾病多為慢性病,治療目的是改善疾病癒後,保持其關節,臟器的功能,解除有關症狀.一,葯物治療治療的原則是早期診斷和盡早合理,聯合用葯.常用的抗風濕病葯物如下:(一)非淄體抗炎葯此類葯物因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迅速產生抗炎止痛作用,對解除疼痛有較好效果,但不能改變疾病的病程.臨床上常用的有布洛芬,萘普生,雙氯酚酸,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二)慢作用抗風濕葯此類葯物多用於類風濕關節炎及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對病情有一定控製作用但起效較慢.常用的有金合劑(肌注或口服),青黴胺,柳氮磺胺吡啶,氯喹等.(三)細胞毒葯物此類葯物通過不同途徑產生免疫抑製作用.常用的有環磷醯胺,甲氨蝶呤,雷公藤等.它們往往是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和血管炎的二線葯物,副作用雖較多且較嚴重,但對改善這些疾病的愈後有很大的作用.(四)腎上腺皮質激素本類葯物是強的抗炎,抗過敏葯物,明顯地改善了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結締組織病的愈後,但不能根治這些疾病.其眾多的副作用隨劑量加大及療程延長而增加,故在應用時要衡量它的療效和副作用而慎重選用.二,外科療法包括不同的矯形手術,人工關節的置換,滑膜切除等.手術不能治癒疾病職能改善關節功能和生活的能力.三,其他治療包括物理,康復,職業訓練,心理等治療,是本類疾病綜合治療的不可少的部分.泡腳治療風濕性關節炎。骨科醫院的專家指出,風濕性關節炎屬中醫「痹症」范疇。中醫學認為常處在潮濕的地方或常被風吹雨淋等是產生痹症的外來條件;身體虛弱,氣血不足,腠理不密是產生痹症的內在因素。風寒熱濕之邪乘虛入侵留滯,造成經絡肌肉關節,氣血閉阻不通,從而產生肢節酸麻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狀,若久病不愈,還可出現氣血不足,肝腎虧損等疾病。骨科醫院的專家告訴風濕病患者,泡腳可以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泡腳時葯物通過雙足傳導到人體各部位,故能舒筋活血,增強細胞活力,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對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腿抽筋、下肢浮腫、麻木、腰酸腿痛均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同時能很快解除疲勞。泡腳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泡腳時,葯物離子在水的溫熱作用下通過粘膜吸收和皮膚滲透進入到人體血液循環進而輸送到人體的全身臟腑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通過水的溫熱作用、化學作用及藉助葯物蒸汽和葯液薰洗的治療作用,起到疏通奉理、散風降溫、通透筋骨、理氣和血,從而達到擴張足部及全身細小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使人體功能恢復到正常狀態。泡腳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泡腳還能預防腿部,腳部疾病的發生,經常站立者易患下肢靜脈曲張,而泡腳能加快腿部血液循環,使腿部靜脈血及時迴流,調節和恢復人體臟腑功能,使失調、病變的臟腑功能得以重新修復和調整,進而達到康復。泡腳中葯,常用一些具有活血化瘀的中葯,如紅花,伸筋草,透骨草等等,也有用花椒,艾葉等等的指導意見:《內經》中指出:「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北京中醫醫院風濕科董宏生1、首先,風濕病患者飲食應全面,營養均衡,不可偏食。一般來說,除痛風性風濕病外,風濕病患者的飲食禁忌不算太多,這有利於患者全面吸收營養。患者宜選用高蛋白、高維生素及容易消化的食物,再加上合理的營養搭配及適當的烹調,以滿足肌體對營養及能量的需要,有利於疾病的康復。2、對過去曾明顯誘發和加重自己病情的食物應該避免食用,其他食物都可以吃,要吃得豐富多彩,才能保證營養全面、合理。當然,不要過多吃肥膩食物、海產品及過酸、過鹹的食品。由於風濕病是慢性病,病人處於長時間的慢性消耗中,因此,要注意改善病人的營養攝入,促進病人食慾。要注意選擇高蛋白、高維生素和易消化的食物,應注意菜餚的色香味,也可以增加餐飲量或次數,以供給足夠能量。3、急性期的病人最好忌食生冷、辛辣等刺激性強的食品。有些風濕病患者喜歡服用一些葯酒,認為酒具有活血化淤的作用,可以止痛消腫,其實這應根據個人體質及病情區別對待。酒性辛熱,能祛寒散邪,如是寒濕體質或是證屬寒濕內阻的,可飲用一些葯酒;而南方濕熱較重,如伴有濕熱之象的患者,則不宜飲酒,因為酒性原本濕熱,熱重傷肝,濕重傷脾,如再浸入附子、川烏、細辛一類的熱葯,會加重內熱和腫痛。糖類及脂肪也要少食,因為此類食物久食、多食容易損傷脾胃,導致痰濕的滋生,加重病情。另外,處於急性期有關節腫脹的患者,食鹽用量應比正常人少,因為鹽攝入過多會造成水鈉瀦留,停滯於關節,更會加重關節的腫脹程度。4、再次,風濕病患者在配製葯膳時,應遵循中醫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根據不同病情採用不同的方法。一般來說,行痹患者宜用蔥、姜等辛溫發散之品;寒痹患者宜用胡椒、乾薑等溫熱之品,忌食雪糕、冰棍等冰凍生冷的食物;濕痹患者宜用茯苓、冬瓜、苡米等健脾祛濕之品;熱痹患者宜用綠豆、冬瓜等食物,不宜飲酒及吃辛辣刺激性食物。5、哪些食物可能加重風濕病症狀?(1)高脂肪類:脂肪在體內氧化過程中,能產生酮體,而過多的酮體,對關節有較強的刺激作用,患者不宜多吃高脂肪類食物,如牛奶、肥肉等,炒菜、燒湯也宜少放油。(2)海產類:病人不宜多吃海產品,如海帶、海參、海魚、海蝦等,因其中含有尿酸,被人體吸收後,能在關節中形成尿酸鹽結晶,使關節症狀加重。(3)過酸、過咸類:如花生、白酒、白糖以及雞、鴨、魚、肉、蛋等酸性食物攝入過多,超過體內正常的酸鹼度值,則會使體內酸鹼度值一過性偏高,使乳酸分泌增多,且消耗體內一定量的鈣、鎂等離子,而加重症狀。同樣,若吃過鹹的食物如鹹菜、鹹蛋、咸魚等,會使體內鈉離子增多,而加重患者的症狀。(4)高甜食品會加重關節病情據觀察,關節炎病人常吃甜食會加重病情,若常吃高甜食物,就會影響腎—膀胱經,從而加重關節炎患者的病情。專家們通過對類風濕關節炎病人做有關實驗研究發現,不吃甜食的一組,經同樣葯物治療,症狀緩解,關節疼痛、腫脹、僵硬得以改善,有的甚至明顯好轉;而吃糖多的一組,其中半數上述症狀沒有任何改善,有的還有病情加重趨勢。由此可見,關節炎患者不可多用高甜食。

6、類風濕性關節炎有哪些浸泡方法啊?

治療急性風濕性關節炎的單方、驗方有: (1)柳枝30~60g,水煎服。 (2)老桑枝30~60g,黃柏10g,水煎服。 (3)蒼術、黃柏各9g,忍冬藤30g,水煎服。 (4)嫩桑枝30g、懷牛膝10g、漢防己10g、絲瓜絡30g,水煎服。 (5)青風藤15g、防己10g,水煎服。 (6)郗薟草30g、桑枝30g、嫩柳枝15g、嫩槐枝15g,水煎分3次服。 (7)虎杖30g、白酒1匙,酒水同煎,1日1劑。 (8)鮮忍冬藤、根、葉90g,水煎分3次服。 (9)薜荔枝60g,用清水、甜酒各半同煎,去渣加紅糖30g,調服。 治療慢性風濕性關節炎的單方、驗方有: (1)雞血藤、海風藤、桂枝各9g,水煎服。 (2)虎杖根、桑樹根各30g,大棗10枚,水煎服。 (3)郗薟草、臭梧桐各15g,水煎服。 (4)絡石藤、秦艽、伸筋草、路路通各12g,水煎服。 (5)青風藤、秦艽、尋骨風、何首烏各12g,水煎服。 (6)郗薟草90g,生白術、薏苡仁各60g,水煎服。 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有哪些熏洗療法? 熏洗療法是將中葯煎煮後,乘熱對患部熏蒸或浸泡,使葯性從毛孔直入病所。有祛風散寒,舒筋活絡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痹。現介紹幾種常用的配方。 ①海桐皮、桂枝、海風藤、路路通、寬筋藤、兩面針各30g,水煎,每日1次,每次20分鍾,連續使用1個月(《實用中醫內科學》方)。 ②川、草烏各20g,白芷50g,羌活、獨活各50g,細辛10g,川芎、桂枝各30g,威靈仙、伸筋草、透骨草各60g,水煎,每日2~3次,每次15分鍾,5~10天為一療程(貴州醫學院附院方)。 ③艾葉、紅花各9g,透骨草30g,花椒6g,水煎。每日1~2次。 ④土鱉蟲12g,蘇木30g,大戟6g,尋骨風20g,水煎。每日1~2次。 ⑤桑枝、柳枝、榆枝、桃枝各70cm,熬水熏洗患處,每日2~3次。 ⑥透骨草、追地風、千年健各30g,熬水熏洗患處,每日2次。 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有哪些 常用外用膏葯? 風濕性關節炎病在肌肉、關節、經脈,膏葯外貼可使葯性從皮毛而入腠理,通經活絡,較服葯更有有利的一面。現將常用膏葯及使用方法介紹如下: (1)傷濕止痛膏(橡皮貼膏):功能驅風散寒,除濕通絡,活血止痛。使用時先將皮膚用溫水清洗擦乾,貼於患處,用手掌將膏葯按摩,使其粘在皮膚上。凡對橡皮膏過敏,皮膚糜爛有滲液者及外傷合並化膿者,不宜貼用。 與其功用類似的還有麝香虎骨膏、青海麝香膏、關節止痛膏等。臨床可任選一種使用。 (2)狗皮膏(膏葯):功能祛風散寒除濕,舒筋活絡止痛。使用時將膏葯加溫軟化後,貼於患處。 與其功用類似的還有萬靈筋骨膏、追風膏、老鸛草膏等,亦可選用。 (3)武力拔寒散(散劑):功能祛風除濕,通陽活血,止痛消腫。用時取葯適量,以雞蛋清略加溫開水或人乳與葯調成糊狀,分攤在蠟紙上,貼於穴位或患處。使用時注意忌生冷,不可內服。皮膚貼葯處10天內不可用水洗。臍輪、腳心等處不可貼用。兒童、體弱及浮腫者忌用。 (4)五虎散(散劑):功能與武力拔寒散相同,使用時以白酒調勻,敷於患處。除外敷外,本散也可內服。每次6g,用溫黃酒或溫開水送服。 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有哪些葯敷療法? 外敷療法:本法是將葯物局部或穴位外敷。有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散寒祛濕,消腫止痛的作用。 (1)菖蒲、小茴香各60g,食鹽500g,同炒熱,布包,燙患處。適用於肢體關節冷痛,遇寒痛增,得熱痛減者。 (2)石蒜、生薑、蔥適量搗爛,外敷患處。適用於關節疼痛,怕風畏寒者。 (3)新鮮骨碎補3~5根搗爛敷患處。適用於關節冷痛者。每次5~10分鍾即可見效。 (4)桃仁、白芥子各6g研細末,用適量蛋清調成糊狀,外敷關節痛處,3~4小時可止痛。注意不可久敷。 (5)如意金黃膏塗患處,用紗布蓋好,每日換1次。適用於關節紅腫者。 (6)仙人掌適量搗成泥狀,塗敷患處。 (7)鮮紫花地丁適量,搗爛敷患處。 (8)蒲公英120g,加水煮成葯液,用毛巾浸透,濕敷患處。 (9)山梔末、飛羅面各等份,用開水或醋、黃酒、蛋清調成糊狀,敷痛處。敷處現青色,無礙,數日可退。 (10)綠豆粉和雞蛋清調敷患處。 以上6~10療法,均適用於關節紅腫灼熱、疼痛劇烈、得冷則舒、屈伸不利者。有較好的清熱、消腫、止痛作用。 (11)坎離砂(熨劑):用鐵屑和醋混合後,產生溫熱效應,直接熨敷局部。已被製成外用熨劑成葯。適用於肢體關節冷痛、重著,或痛處有腫脹者。 針灸可以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嗎? 針灸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有一定療效。治療中,根據不同的疼痛部位選取相應的穴位。如肩關節痛,取肩前、三角肌;肘關節痛,取曲池、尺澤、手三里;腕關節痛,取陽池、外關、合谷;髖關節痛,取秩邊、環跳、殷門;膝關節痛,取陽陵泉、犢鼻、伏兔、足三里;踝關節痛,取丘墟、昆侖、解溪、太溪、承山。針刺手法,急性期用瀉法,強刺激,甚或用三棱針點刺放血,放血量為0.5~1.0ml。慢性期用平補平瀉,中等刺激,並可酌加溫針或艾灸。除手法外,還可採用電針,以加強刺激,提高療效。 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常用的新針療法有哪些? 療法1 (1)取穴:外關、曲池、手三里、足三里、外膝眼、陽陵泉、血海、風市、環跳、條口、絕骨、昆侖、腎俞、命門、至陰、阿是穴。 (2)葯物及方法:選用復方馬錢子注射液,根據患病部位,每次選穴2~3個,每次注射0.5 ~1ml葯液,日1次,7次為1療程,療程間隔4~7日。 療法2 (1)取穴:上肢取外關為主穴,配曲池、合谷;下肢取陽陵泉為主穴,配絕骨、解溪;腰背取大杼為主穴,配大椎、身柱、至陽、陽關、命門。 (2)葯物及方法:用鳳仙透骨草、骨碎補注射液,每次選3~6個穴位,每穴注葯0.5~0.8ml。10次為1療程,隔日1次,3個療程後休息2~4周。 療法3 (1)取穴:①膝眼、鶴頂、陽關、曲泉、委中。②梁丘、血海、陰陵泉、陽陵泉。③足三里、三陰交、昆侖、照海。 (2)方法:每次取各組的1~3穴,隔日1次,交替取穴。用28號毫針5~6寸及電針機。用捻轉瀉法,重刺激,留針20~30分鍾,5~10分鍾行針1次。電針用疏密波20~30分鍾,刺激強度以能耐受為度,10次為1療程。 推拿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有哪些方法? 推拿法(一) (1)取穴;指掌關節取合谷、後溪、二間、中渚、勞宮、四縫;腕關節取曲池、天井、小海、手三里、等;肩關節取肩貞、天宗、肩井、臂;踝關節取昆侖、丘墟、懸鍾、解溪、商丘、太溪、申脈;膝關節取膝眼、陽陵泉、陰陵泉、委中、梁丘、豐隆、足三里;髖關節取環跳、秩邊、髀關、承扶;下頜關節取下關、合谷、翳風、頰車、內庭;脊柱關節取病變部位相應的督脈和膀胱經有關穴位。 (2)操作手法 ①上肢:a.患者取仰卧或坐位,先用推法和一指禪推法,繼用滾法、揉法,沿指、腕、肘反復施術,在受累關節處作重點治療。b.捻指間關節;按掐四縫、勞宮;點陽溪、大陵、曲澤,拿合谷、曲池、肩井。c.屈伸、搖、搓、拔伸各受累關節。d.擦熱患處再施拍打諸法,使熱透入關節。 ②下肢:a.患者取卧位,先用推法和一指禪推法沿足太陽經施推、滾、揉、運諸法。b. 拿太溪、昆侖、委中;點承扶、環跳、秩邊;擦熱患處再施拍打諸手法,使熱透入關節。 ③下頜關節:凡下頜關節受累者可推下關,頰車;按太陽、翳風、外關;拿合谷、內庭。 以上推拿隔日1次,30次為1療程。療程間休息期內囑患者進行關節功能鍛煉。1月後再進行下1療程治療。 推拿法(二) (1)病變在四肢者 ①取穴:以病變關節為治療重點。常取八邪、陽溪、陽池、陽谷、內關、外關、後溪、小海、天井、曲池、曲澤、肩貞、天宗、八風、商丘、解溪、丘墟、照海、昆侖、太溪、申脈、飛揚、承山、懸鍾、陰陵泉、陽陵泉、膝眼、鶴頂、血海、梁丘、秩邊、環跳、承扶。 ②操作手法:a.患者取坐姿,術者按常規用滾法在患肢手臂內、外側施治。從肩至腕部,上下往返3~4遍。b.接上勢,術者循患臂上下循經用拿法,同時重點在肩、肘、腕部配合按、揉曲池、曲澤、手三里、合谷等穴。指間關節作捻法,然後在病變關節施以按揉局部穴位以痛為俞。最後再用揉法施於患肢,並配合被動活動有關關節而結束上肢治療。時間約10分鍾。c.患者仰卧,術者一手握住患者踝關節上方,另一手以滾法從大腿前部及內、外側至小腿外側施術,同時被動伸展活動下肢。隨即在踝關節處以滾法治療,同時伸展內、外翻活動該關節。再循髖、膝關節、踝關節上下先按揉伏兔、梁丘、丘墟、八風等穴。時間約10分鍾。d.患者俯卧,術者以滾法施於臀部至小腿後側,並重點施術於髖、膝關節,然後再按揉環跳、秩邊、承扶、承山、委中、飛揚、懸鍾、太溪、申脈、昆侖等穴。時間約5分鍾。 (2)病變在脊柱者 ①取穴:以脊柱兩旁肌肉為治療重點。常取夾脊、大椎、大杼、風門、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腎俞、命門、志室、腰陽關穴。 ②操作手法:a.患者俯卧,在患者腰背部沿脊柱及其兩側用滾法施術,並配合後抬腿活動,時間約5分鍾。b.患者取坐姿,術者於後方用滾法、拿法交替施於頸項兩側及肩部,同時配合頸部左右旋轉及俯卧活動,再拿肩井,時間約2分鍾。c.接上勢,用按揉法從頸至腰臀部循經施於上述穴位,先取夾脊,再取其餘穴位,最後平推脊柱以熱

與類風濕中葯泡洗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