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寒痹是風濕還是類風濕 還是其他一種病?
中醫過於籠統,在現代醫學,風濕和類風濕症狀上有相似之處,但發病機制上完全不同,二者有明顯劃分,鑒別涉及類風濕因子和自身抗體檢查,治療方法截然不同
由於抗菌葯普及,現在風濕性關節炎少見,常見關節痛的病因,老年人多為骨性關節炎,即所謂老寒腿,年輕人多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兒童多為生長痛(正常現象)
建議西醫正規檢查治療
2、跪求有關類風濕所有知識
貝赫切特綜合征又稱白塞病,是一種全身性免疫系統疾病,屬於血管炎的一種。其可侵害人體多個器官,包括口腔、皮膚、關節肌肉、眼睛、血管、心臟、肺和神經系統等,主要表現為反復口腔和會陰部潰瘍、皮疹、下肢結節紅斑、眼部虹膜炎、食管潰瘍、小腸或結腸潰瘍及關節腫痛等。貝赫切特綜合征需要規律的葯物治療,包括各種調節免疫的葯物,不治療則預後不好,嚴重者危及生命。
病因
目前該病的發病原因不完全清楚,可能與遺傳(如HLA-B51基因)、感染(部分患者可能與結核感染相關)、生活環境有關。目前認為,該病的發病機制是患者在各種發病原因的作用下出現免疫系統功能紊亂,包括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失常,嗜中性粒細胞功能亢進、內皮細胞損傷與血栓形成、免疫系統針對自身器官組織產生反應,導致器官組織出現炎症,產生破壞[1]。
臨床表現
1.好發人群[2]
該病可見於我國各類人群,從青少年到老人都可患病,中青年更多見,男女均可發病。
2.口腔潰瘍
患者主要表現為反復口腔潰瘍、疼痛,潰瘍面較深、底部多為白色或黃色,可以同時在多個部位出現多個潰瘍(俗稱「口瘡」),包括舌、口唇、上顎、咽部等。多數潰瘍可自行好轉,但常反復發作,嚴重者疼痛劇烈,非常影響進食。
3.生殖器潰瘍
除口腔潰瘍外,患者還可出現外陰部潰瘍,如男性及女性生殖器潰瘍,這些部位的潰瘍可較大,可以是單發的。
4.眼部病變
部分患者還可表現為眼睛病變,出現眼睛紅腫、疼痛、畏光或視力下降、視物不清,可以一隻或兩隻眼睛受累。
5.皮膚表現
還有些患者出現皮膚病變,表現為面部、胸背部或其他部位「青春痘「樣皮疹,或類似於「癤子」的表現,可自行好轉,但易反復發作。另外有的患者會出現下肢發紺、腫脹和疼痛,可以觸摸到「疙瘩」,還有的患者下肢會出現反復發作的紅斑,大小不一,可以從黃豆到銅錢大小,按壓時疼痛,這種現象稱為「結節紅斑」。還有的患者在輸液或抽血針眼局部會出現紅腫或水皰或膿皰,多數在注射後24~72小時內出現,這種現象被稱為「針刺反應」陽性。
6.關節病變
不少患者會出現關節疼痛或腫脹,可以單個或多個關節,下肢關節多見,可以伴胳膊和腿疼,嚴重者出現關節積液、滑膜炎。
7.消化道病變
另外一個比較常見的表現是消化道症狀,包括吞咽困難或吞咽時胸痛、反酸、燒心、腹痛、腹瀉、大便中有膿或血,或自己摸到腹部有包塊,體重下降、消瘦,沒有食慾,這些症狀可都出現或只出現其中一個,做過胃鏡或腸鏡的患者會被告知有「潰瘍」。
8.血管病變
少部分患者可以出現血栓性靜脈炎以及深靜脈血栓,嚴重者還可以並發肺栓塞,患者可出現活動後氣短、憋氣,胸口疼痛甚至暈厥。還有的患者可以出現動脈瘤,引起局部栓塞、缺血,動脈瘤破裂後可以大出血,甚至危及生命。
9.神經系統病變
有的患者可有手腳不靈活、頭疼頭暈、惡心嘔吐、手腳感覺麻木、疼痛或無力,還可出現一側的手腳癱瘓,嚴重的可出現抽搐、翻白眼等類似「抽羊角風」的表現,這些有可能是貝赫切特綜合征損害到了神經系統。神經系統最常受累的部位是腦干,也可見於脊髓、大腦半球、小腦和腦脊膜,可以出現腦萎縮。
10.全身症狀
不少患者伴乏力、納差、低熱和消瘦等全身症狀。
治療
貝赫切特綜合征以葯物治療為主,需要服用葯物時間長短不一。多數患者需要較長期服葯,主要是免疫調節葯或免疫抑制葯,包括外用葯物、口服糖皮質激素、甲氨蝶呤、秋水仙鹼、沙利度胺、硫唑嘌呤、環磷醯胺、環孢素、嗎替麥考酚酯和抗腫瘤壞死因子拮抗劑等。在葯物治療之外還可選擇手術治療或介入治療,但都應以葯物治療為基礎[3]。
3、如何區分風濕痹症的寒與熱?
那就選沒有蛇蠍蜈蚣的葯啊!
苗老爹肩周痛貼主要含大血藤、七葉蓮、土茯苓、土一枝蒿、金銀花,大血藤作為該膏葯的重要原料,在《簡易草葯》中就有記載:「筋骨疼痛,追風,健腰膝」之功效。該膏貼適用於急慢性肩周炎、肩關節疼痛、伸屈不利、活動障礙等的康復保健。
4、民間所說的寒痹指的是什麼,要如何醫
民間所說的寒痹,一名痛痹、骨痹。指寒邪偏重的痹證。《靈樞·賊風》:「嘗有所傷於濕氣,藏於血脈之中、分肉之間,久留而不去,若有所隨墜,惡血在內而不去,卒然喜怒不節,飲食不適,寒溫不時,腠理閉而不通;其開而遇風寒,則血氣凝結,與故邪相襲,則為寒痹。」《靈樞·壽夭剛柔》:「寒痹之為病也,留而不去,時痛而皮不仁。」《證治准繩·雜病》:「寒痹者,四肢攣痛,關節浮腫。」《症因脈治》卷三:「寒痹之證,疼痛苦楚,手足拘緊,得熱稍減,得寒愈甚,名曰痛痹。……寒傷太陽,在營分無汗,麻黃續命湯;傷衛有汗,桂枝續命湯;寒傷陽明,干葛續命湯;在少陽,柴胡續命湯。今家秘立十味羌活湯通治之。」亦可用定痛丸加羌活、桂枝,或選用五積散、芎附湯加減。痛甚者,用五靈散;《內經》並有火焠、葯熨等法。
依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篇三十九》的君臣對話常被引用作為對痛症機理的說明,現以白話文解說如下:「皇帝問:『人體五臟突然發生疼痛,是甚麼邪氣造成?』歧伯回答:『經脈內的氣血運行不止,如環無端。如果寒邪侵入經脈,則經脈氣血循環遲滯,運行不暢。寒邪侵襲經脈以外之處,經脈外的血液就會減少;寒邪侵入經脈中,氣血就會無法暢通,人體就會突然感到疼痛。』」這裏解釋了「寒氣」引致血少,病位缺少養分而生「痛」;而「氣」不通暢也會引起「痛」。
除上述痛症發展變化的機理外,現今中醫師亦以「痹證」作為痛症的診斷。中醫觀念的「痹證」是指人體體弱再感受風、寒、濕、熱之邪,使經絡痹阻,氣血運行不足、不暢,令肌肉、筋骨、關節產生痠痛、麻木、沉重,或關節腫脹、變形、活動障礙等臨床表徵。一般又分為正虛及邪實兩種:正虛指因為陽氣不足,風寒濕邪較易侵襲人體,形成風寒濕痹證;邪實是指身體陰氣不足、內有郁熱,每與風濕邪氣相結合,形成風濕熱痹證。中醫治療「痹證」多是集合祛風、散寒、除濕、清熱等治療方法。
5、風濕寒痹 風寒濕痹 風濕痹痛 的區別
風濕是西醫的說法,西醫把風濕分為兩大類:1風濕性關節炎,2類風濕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在西醫中屬於免疫性疾病,它主要是人體中免疫球蛋白和纖維蛋白的沉積,本病主要侵犯結締組織,使結締組織具有粘液樣水腫,纖維蛋白樣變性以及壞死性血管炎的基本病變,故又稱結締組織病變,現代醫學認為以病毒.細菌.遺傳.等有相關.中醫屬於痹症的范疇,中醫認為本病是由風.寒.濕.熱.諸多因素引起的,風侵犯滑膜,軟骨,關節,肌肉,韌帶,肌健等,以疼痛為主要表現,且可侵犯多個系統的全身性疾病,不管發病的原因是怎樣,都是中醫痹症的范疇,人體機體經絡,骨,受到外界風,寒,濕邪的侵襲後,使人體體內地氣,血不能正常運行,導致筋骨,肌肉,關節,等處疼痛,酸痛,重著,麻木,關節紅腫,屈伸不利,等病症,一般中醫把痹症分為行痹,著痹,痛痹,三種.行痹:疼痛無定處,以遊走性為多見.寒氣凝澀,使氣血凝滯不通,疼痛而劇烈而成痛痹,濕性粘滯故使肌膚,關節麻木,重著,痛有定處而成著痹,感受外邪之後易從熱化,或因風寒濕痹日久不愈,邪留經絡關節,郁而化熱,以致出現關節紅腫疼痛發熱即熱痹
6、類風濕關節炎寒痹吃螞蟻有效嗎
你好,根據你敘述的情況,黑螞蟻對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有一點效果,一般是泡葯酒飲用。
7、寒痹可以治癒嗎
寒痹
病名。一名痛痹、骨痹。
。據文獻記載有兩個含義:其一指以關節疼痛為主證的痹證。《素問·痹論》:「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故痛痹又稱寒痹。《金匱翼·痹證統論》:「痛痹者,寒氣偏勝,陽氣少、陰氣多也。夫宜通而塞則為痛,痹之有痛,以寒氣入經而稽遲,注而不行也。」其二指痛風。虞摶謂:「夫古之所謂痛痹者,即今之痛風也。」
痛痹是由於正氣不足,風、寒、濕邪合邪而以寒邪為主侵襲人體,閉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而引起肌肉、筋骨、關節發生疼痛,痛有定處,疼痛較劇,得熱痛減,遇寒痛增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多發於冬季,發病年齡以中年為多,女性多於男性。
痛痹包括現代醫學的風濕性疾病,結締組織疾病中的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硬皮病、多發性肌炎、坐骨神經痛、臂叢神經痛、骨質增生性疾病(如增生性脊柱炎、頸椎病、跟骨骨刺、大骨節病等)、周圍血管病變中的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指端動脈痙攣症等病,在其病程中均可出現類似痛痹的臨床表現。
治癒困難。
8、類風濕關節炎怎麼樣區分炎寒症 (寒痹)和熱症 (熱痹)
疼痛較劇,痛有定處,遇寒痛增,得熱痛減,局部皮色不紅,觸之不熱,苔薄白,脈弦緊,為痛痹 (寒痹);關節疼痛,局部灼熱紅腫,痛不可觸,關節活動不利,可累及多個關節,伴有發熱惡風,口渴煩悶,苔黃燥,脈滑數,為熱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