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是類風濕因子
類風濕因子是一種抗人或動物IgG分子Fc片段抗原決定簇的抗體,是以變性IgG為靶抗原的自身抗體。RF主要為IgM類自身抗體,但也有IgG類、IgA類、IgD類和IgE類。
2、類風濕因子比參考值高出一倍嚴重嗎?
類風濕因子正常值在0-20之間范圍,超過此范圍顯示類風濕因子正常值偏高。
類風濕因子只能作為衡量類風濕疾病的標准之一,但並不是絕對條件,類風濕因子陽性或類風濕因子高了,有可能患上類風濕關節炎。類風濕患者中大多數有類風濕因子高的情況。
類風濕因子偏高應該盡快到醫院進行詳細的檢查排除類風濕的可能性,如果不是類風濕,那麼也要開始保養身體,使其恢復成正常值,以免發展為類風濕。類風濕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可分為IgM、IgA、IgG、IgD、IgE五型(註:在臨床內科學中描述為四型,沒有IgD型;但在實驗室診斷學中描述為5型),是類風濕關節炎血清中針對IgG FC片段上抗原表位的一類自身抗體,類風濕因子陽性患者較多伴有關節外表現,如皮下結節及血管炎等。IgM型RF陽性率為60%-78%。約90%類風濕性關節炎(RA)患者的RF呈陽性。IgA-RF與骨質破壞有關,早期IgA-RF升高常提示病情嚴重,預後不良;IgE-RF升高時,已屬病情晚期。某些自身免疫病,如冷球蛋白血症、進行性全身性硬化症、乾燥綜合征、SLE等患者都有較高的陽性率;一些其他疾病如血管炎、肝病、慢性感染也可出現RF。類風濕因子是由於感染因子(細菌、病毒等)引起體內產生的以變性IgG(一種抗體)為抗原的一種抗體,故又稱抗抗體。常見的類風濕因子有I gM型、IgG型IgA型和IgE型。人體內普遍存在著類風濕因子,並起著一定的生理作用。近年來對IgM型類風濕因子的生物作用已有所了解,這些生物作用包括:1 、調節體內免疫反應;2、激活補體,加快清除微生物感染;3、清除免疫復合物使機體免受循環復合物的損傷。只有類風濕因子的量超過一定的滴度時稱類風濕因子陽性。由於I gM型類風濕因子是類風濕因子的主要類型,而且具有高凝集的特點,易於沉澱,故臨床上主要測定IgM型類風濕因子,測定方法為乳膠凝集法和酶聯免疫吸附法。類風濕因子測定試劑定性地判斷人體血液中的類風濕因子(PF)濃度。類風濕因子陽性除見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外,還可見於病毒感染如感冒、腫瘤、慢性感染如肺結核、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以及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類風濕因子(RF)是在類風濕性關節炎(RA)病人血清中發現,是一種以變性IgG為靶抗原的自身抗體,主要存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血清和關節液中,它是一種抗變性IgG的抗體,屬IgM型。可與IgGFc段結合。RA病人和約50%的健康人體內都存在有產生RF的B細胞克隆,在變性IgG(或與抗原結合的IgG)或EB病毒直接作用下,可大量合成RF。健康人產生RF的細胞克隆較少,且單核細胞分泌的可溶性因子可抑制RF的產生,故一般不易測出。RF主要為IgM類自身抗體,但也有IgG類、IgA類、IgD類和IgE類。各類RF臨床意義有所不同。測定IgG、IgA、IgM類RF通常用ELISA間接法,即用熱凝集兔IgG包被反應板微孔,加入檢樣後,再分別加抗人IgG、IgA、IgM酶標記抗體,使反應後再與底物呈色。為防止各Ig類別RF相互干擾,酶標記抗體使用標記的抗體F(ab)2片段。原理 將變性IgG包被於聚苯乙烯膠乳顆粒上,這種致敏膠乳在與待測血清中的RF相遇時,即發生肉眼可見的凝集,此稱膠乳凝集試驗。在用熱凝集變性IgG包被聚苯乙烯反應板的微孔中,加入待測血清,如有RF存在,則相互結合,隨後再加入酶標記熱凝集變性的IgG與之反應,在加入底物後即可顯色。根據顯色程度可判斷有無RF存在及其水平,此為雙抗原夾心ELISA法。膠乳凝集試驗 RF是一種主要發生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體內的抗人變性IgG抗體,可與IgG的Fc段結合。將變性IgG包被於聚苯乙烯膠乳顆粒上,此致敏膠乳在與待測血清中的RF相遇時,即可發生肉眼可見的凝集。操作 1、56℃30分鍾滅活,(滅活C1q以阻止假陽性凝集)。將待測血清用0.1mol/L PH8.2甘氨酸緩沖鹽水作1:20稀釋(生理鹽水1ml中加血清0.05ml)。2、取此稀釋血清1滴(約0.05ml),加於黑色方格玻片的方格內,加乳膠RF試劑1滴,立即搖動反應板3分鍾,使其充分混勻後,於直射光下觀察。每次試驗均設陽性與陰性對照。參考值 正常人1:20稀釋血清為陰性。結果判斷 膠乳凝集試驗正常人多為陰性反應,如3分鍾內出現顯凝集者為陽性。陽性反應的標本應將血清進行倍比稀釋測定滴度。ELISA法可根據顯色程度,與陽性和陰性對照參比,作出陽性或陰性的判斷。臨床意義 RF主要為IgM類自身抗體,但也有IgG類、IgA類和IgE類。各類RF臨床意義有所不同。RF是一種以變性IgG為靶抗原的自身抗體。未經治療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其陽性率為80%,且滴定度常在1:160以上。臨床上動態觀察滴定度多少,可作為病變活動及葯物治療後療效的評價。其他風濕性疾病如SLE陽性率為20%—25%;硬皮病與皮肌炎陽性率為10%—24%,滴定度較低。RF有IgG、IgA、IgM、IgD和IgE五類,用凝集試驗法測出的主要是IgM類。多數作者認為,IgM類RF的含量與RA的活動性無密切關系;IgG類RF的含量與RA患者的滑膜炎、血管炎和關節外症狀密切相關。IgA類RF見於RA、硬皮病、Felty綜合征和SLE,是RA臨床活動的一個指標。IgD類RF研究甚少。IgE類RF除RA患者外,也見於Felty綜合征和青年型RA。在RA患者,高效價的RF存在並伴有嚴重的關節功能受限時,常提示預後不良。在非類風濕患者中,RF的陽性率隨年齡的增加而增加,但這些人以後發生RA者極少。類風濕因子(RF)是抗變性IgG的自身抗體,主要為19S的IgM,也可見7S的IgG及IgA。它能與人或動物的變性IgG結合,而不與正常IgG發生凝集反應。RF主要出現在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約70%~90%的血清中和約60%的滑漠液中可檢出IgG類RF,這很可能是自身IgG變性所引起的一種自身免疫應答的表現。IgG是感染等原因誘導的免疫應答中的主幹抗體,這些抗體與相應抗原結合時會發生變性;此外,在炎症等病理條件下滑漠或其他部位可能產生不正常的IgG;這些變性IgG就構成自身抗原,刺激免疫系統產生各種抗IgG抗體。滑膜液中的IgG類RF與變性IgG結合而形成中等大小的免疫復合物,比血清中的IgM類RF更具有致病意義,因為這一類免疫復合物易於沉積在關節滑膜等部位,可激活補體,形成慢性漸進性免疫炎症性損傷。RF的檢測最初是用致敏綿羊紅細胞凝集試驗(Rose-Waaler法)進行檢測,目前最常採用IgG吸附的膠乳顆粒凝集試驗;但此法的靈敏度和特異性均不高,而且只能檢出血清中的IgM類RF。IgG類和IgA類RF則需要用RIA或ELISA等方法檢測。RF在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中的檢出率很高,RF陽性支持早期RA的傾向性診斷,如對年輕女性應進行RA和風濕熱間的鑒別;而對非活動期RA的診斷,需參考病史。但RF也象ANA一樣,並不是RA獨有的特異性抗體。在SLE病人均有50%RF陽性,在其他結締組織病如SS、硬皮病、慢性活動性肝炎及老年人中均可有不同程度的陽性率。
3、什麼是類風濕因子?
類風濕因子(RF)是一種自身抗體,是診斷類風濕關節炎的重要血清學標准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標准,因5%的正常老年人RF可陽性,隨年齡的增高,陽性率可增高,年齡超過75歲的老年人,RF假陽性率為2-25%不等。而且在許多其他疾病中出現,如自身免疫性疾病:乾燥綜合征、SLE、PSS、PM/DM等;感染性疾病:細菌性心內膜炎、結核、麻風、傳染性肝炎、血吸蟲病等;非感染性疾病:彌漫性肺間質纖維化、肝硬化、慢活肝、結節病、巨球蛋白血症等都可以檢測到類風濕因子。持續高滴度的RF,常提示類風濕關節炎的疾病活動,且骨破壞發生率高。有學者指出,健康成年人高滴度IgM-RF是發生類風濕關節炎的危險因子。 點擊這里詳細了解石家莊平安醫院風濕免疫科特色療法。
4、elisa 艾滋 檢測試劑盒 陽性對照有感染性嗎
造成ELISA檢測HIV假陽性的原因主要有3個:
1.試劑影響因素,可能與試劑盒包被抗原組合不同有關。目前第3代雙抗原夾心法試劑的質量優於第2代間接法試劑,具有更好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尤其對感染早期的弱陽性標本,主要包被的抗原的種類及比例,純度有關系。
2.患者自身情況的影響, 患者體內特有的內源件物質可造成假陽性結果,尤其是類風濕因子存在於類風濕關節炎及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液中,其有與變性的IgG非特異性結合的性質,會與固相反應板上的IgG及酶標記IgG結合造成假陽性。
3.檢測過程中影響因素,如標本溶血,洗滌不徹底,溫浴時間和溫度不夠等都會造成檢測假陽性。
鑒於ELISA假陽性比較多,所以只能作為初篩,陽性必須送疾控中性做確證實驗。
5、試劑盒有多少種?ELISA試劑盒是哪種?
試劑盒主要要這么幾個分類:核酸提取純化類,蛋白檢測類,RNA類等,常用的elisa試劑盒就屬於蛋白檢測試劑盒。德晟生化解答
6、常見的ELISA試劑盒都有哪些
常見的ELISA試劑盒都有:一、食品安全檢驗ELISA試劑盒
是指食品中的激素、葯物、黴菌毒素、過敏原殘留、轉基因產品的檢測試劑盒,以及微生物、維生素等的檢測產品。
包括植物病毒、細菌、真菌、植物激素和轉基因作物的農業診斷試劑盒,以及動植物疾病診斷類如豬、牛、羊、馬等家畜和禽類以及寵物類檢測試劑盒。
二、生物原裝ELISA試劑盒以及各類國產ELISA試劑盒
1、細胞因子檢測試劑盒:
如白介素、選擇素、集落刺激因子,腫瘤壞死因子,干擾素,轉化生長因子,趨化因子,細胞因子受體,粘附分子,生長因子,凋亡因子等等
2、心肌梗塞檢測ELISA試劑盒
如肌鈣蛋白,肌紅蛋白,C-反應蛋白等等
3、內分泌檢測ELISA試劑盒
如甲狀腺,胰腺,性激素,孕酮,睾酮,生長激素,生長抑素,內皮素,皮質醇,骨鈣素,催乳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促卵泡素,雌二醇,雌三醇,5-羥色胺,17-羥孕酮等等
4、肝纖維化檢測ELISA試劑盒
如纖維連接蛋白,透明質酸,膠原,基質金屬蛋白酶抑制因子,基質金屬蛋白酶,層粘蛋白等等
5、自身免疫檢測ELISA試劑盒
如甲狀腺,鹽水可提取核抗原抗體(ENA),抗核抗體,DNA,抗心磷脂抗體,類風濕因子,循環免疫復合物,抗胰島細胞抗體,胰蛋白酶原,Sm,大皰性類皰瘡,蛋白酶,短膜蟲法,肝-腎,肝-腎-胃,肌內膜抗體,角蛋白抗體,抗核抗體,抗核糖體蛋白抗體,抗聚角蛋白微絲蛋白抗體,抗鏈O,抗卵巢抗體,抗平滑肌抗體,抗線粒體抗體,等等
7、優生優育檢測ELISA試劑盒
如早早孕,新生兒TSH,胎膜早破檢測,抗子宮內膜抗體,抗心磷脂抗體,抗透明帶抗體,抗卵細胞透明帶抗體,抗卵巢抗體,抗精子抗體,巨細胞病毒,弓形體,風疹病毒,分娩預測,單核白細胞增多症,單純皰疹病毒,促卵泡素,促黃體生成素,便隱血試紙,HCG等等
8、傳染病檢測ELISA試劑盒
如幽門螺桿菌,乙腦,乙肝,丙肝,丁肝,戊肝,庚肝,衣原體,性病,腺病毒,微小病毒B19,天皰瘡,水痘-帶狀皰疹病毒,生殖支原體,傷寒,沙眼,腮腺炎,人型支原體,麻疹,輪狀病毒,流行性出血熱,淋球菌,萊姆病,柯薩奇,抗解尿支原體,軍團菌,結核,膠原,尖銳濕疣,甲肝,脊髓灰質炎,急性胰腺炎尿胰蛋白酶,霍亂,呼吸道合胞病毒,肝吸蟲,副流感,肺炎,帶狀皰疹,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層粘蛋白,布魯氏桿菌,百日咳,白喉,艾柯病毒,EB 病毒,A族鏈球菌等等
9、特種蛋白檢測ELISA試劑盒
如免疫球蛋白,抗鏈O-aso,類風濕因子RF,C反應蛋白,微量白蛋白,β-2微球蛋白human,鐵蛋白,轉鐵蛋白transferrin等等
10、腫瘤標志物檢測ELISA試劑盒
如腫瘤標志物,組織多肽抗原,腫瘤相關因子,胰腺癌,直腸癌,細胞角蛋白片段,胃腸癌,鐵蛋白,糖鏈抗原,神經特異性稀醇化酶,上皮膜抗原,乳腺癌,人抗小鼠抗體,前列腺,甲胎蛋白,肝癌,大腸癌,肺癌,大小便隱血檢測,癌胚抗原,β-2微球蛋白等等
7、一般常見的ELISA試劑盒有哪些種類
1、細胞因子檢測試劑盒:
如白介素、選擇素、集落刺激因子,腫瘤壞死因子,干擾素,轉化生長因子,趨化因子,細胞因子受體,粘附分子,生長因子,凋亡因子等等
2、心肌梗塞檢測試劑盒:
如肌鈣蛋白,肌紅蛋白,C-反應蛋白等等
3、內分泌檢測試劑盒:
如甲狀腺,胰腺,性激素,孕酮,睾酮,生長激素,生長抑素,內皮素,皮質醇,骨鈣素,催乳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促卵泡素,雌二醇,雌三醇等等
4、肝纖維化檢測試劑盒:
如纖維連接蛋白,透明質酸,膠原,基質金屬蛋白酶抑制因子,基質金屬蛋白酶,層粘蛋白等等
5、自身免疫檢測試劑盒:
如甲狀腺,抗核抗體,類風濕因子,循環免疫復合物,抗胰島細胞抗體等等
6、腫瘤標志物檢測試劑盒:
如腫瘤標志物,組織多肽抗原,腫瘤相關因子等等
7、優生優育檢測試劑盒:
8、傳染病檢測試劑盒
如百日咳,EB病毒,A族鏈球菌等等
9、特種蛋白檢測試劑盒
如免疫球蛋白,抗鏈O-aso,類風濕因子RF,C反應蛋白,微量白蛋白,β-2微球蛋白human,鐵蛋白,轉鐵蛋白transferrin等
8、哪些檢查可確診類風濕
科學、有效的檢查,不僅有利於類風濕疾病的確診,也有利於主診醫生根據患者病情檢查採取合理化、科學化的有效治療方式。1、血液化驗檢查血小板升高、貧血、血沉增快和C反應蛋白升高都可能是RA病情活動導致,不過尚有一部分RA患者臨床上腰背痛等症狀較明顯但上述個別指標正常。類風濕因子是廣泛存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血清中一種抗體,是被多數人熟知的、診斷類風濕關節炎是否存在的標准之一。需要注意的是,類風濕因子一般在0-20的范圍內,一旦出現偏高,引發疾病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所以,如檢查出類風濕因子高,務必做進一步檢查,確診是否患了類風濕,從而採取科學治療。2、X線檢查是主要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檢查方法,通常按X線片關節部位的病變程度分為5級:0級為正常;Ⅰ級可疑;Ⅱ級有輕度關節炎;Ⅲ級有中度關節炎;Ⅳ級為關節融合強直。X線檢查還有助於關節病變的診斷和鑒別診斷。3、類風濕因子檢查RA病人類風濕因子高的機率高達90%~96%,而出現偏高,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機率就高,所以類風濕因子檢測,對確定類風濕性關節炎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註:類風濕因子是出現在人體內的一種抗體,是類風濕發病的主要表現細胞抗原之一。4、骶髂CT、MRI檢查對於用X線等方式不能確診的、並且對病情有所懷疑的患者可進行CT檢查,這種檢查可清晰的看到各關節間隙及關節密度、關節間隙模糊情況、骨質糜爛及明顯破壞情況。同時可測定關節間的縫隙是否有變窄、變寬、強直或者部分強直等現象。5、關節液檢查關節液又稱滑液,是由關節滑膜細胞分泌而成,在無菌條件下,行關節腔穿刺,抽出關節液,進行顯微鏡觀察。一般會出現以下五種情況:正常關節液、非炎症性關節液、炎症性關節液、化膿性關節液、血性關節液。這些對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都有很大的幫助,同時在診斷關節病變如:畸形、軟組織腫脹、關節滲液、骨性腫脹上也有很好的效果。6、免疫學檢查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生與免疫系統發生病變有關。1)免疫球蛋白:血清IgA可輕至中度升高,IgA水平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情活動有關,伴外周關節受累者可有IgA、IgM升高;2)血清補體:C3碎片和C4升高多見於外周關節受累者;3)抗肽聚糖抗體:有類風濕患者出現血清抗肽聚糖抗體升高的案例;4)抗93KD抗體:有報道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血清發現抗果蠅染色體93KD區的抗體,用免疫印跡法還發現80%患者存在抗36KD、45KD、52KD和74KD核蛋白抗體,有助於早期診斷;5)循環免疫復合物:有類風濕患者出現血清循環免疫復合物升高的案例。7、微生物學檢查利用一切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或分子、細胞研究各類微笑生物的形態結構、生長繁殖、生理代謝、遺傳變異、生態分布和分類進化等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使脊柱內部有機物溶解,達到檢查的目的。8、超聲影像檢查適於肌腱受累、肌腱端炎、滑膜炎、滑囊炎、囊腫及關節面軟骨和軟骨下骨的糜爛、侵蝕等病變的診斷。經超聲引導下經皮穿刺引流術及葯物注射等治療性檢查,尤其適用於處於深部的髖關節,或者是結構復雜及局部血流豐富的關節。由於類風濕的病因復雜,病因種類較多,所以除了以上的檢測方法之外,本著對病人負責人的原則,有時醫生還會採取一些其他檢查方式,如:微生物學檢查、超聲影像檢查(上文已介紹)等,有利於真正判斷是否患有類風濕以及時採取有效的方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