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風濕病到底是什麼病
2、什麼是風濕?風濕怎麼治療?
風濕在醫學上是指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不明原因的慢性疼痛。風濕性疾病則指一大類病因各不相同但共同點為累及關節及周圍軟組織,包括肌、韌帶、滑囊、筋膜的疾病。關節病變除有疼痛外尚伴有腫脹和活動障礙,呈發作與緩解交替的慢性病程,部分患者且可出現關節致殘和內臟功能衰竭。
①人體感受風、寒、濕邪而致身痛或身重、關節疼痛,屈伸不利的疾病。見《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治》:「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②感受風濕所致的多種病症。《諸病源候論·風病諸候》:「風濕者,是風氣與濕氣共傷於人也。其狀令人懈惰,精神昏憒,若經久,亦令人四肢緩縱不隨,入藏則喑啞,口舌不收;或腳痹弱,變成腳氣。」
風濕病包括的疾病甚多,它是指一大類目前病因與發病機制尚未研究清楚,以損害滑膜、軟骨、骨、關節、肌肉、韌帶等為主,且可侵犯多個系統的全身性疾病。過去曾狹義地稱之為「腋原病」、「結締組織病」。
疾病分類
風濕免疫科
疾病描述
風濕在醫學上是指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不明原因的慢性疼痛。風濕性疾病則指一大類病因各不相同但共同點為累及關節及周圍軟組織,包括肌、韌帶、滑囊、筋膜的疾病。關節病變除有疼痛外尚伴有腫脹和活動障礙,呈發作與緩解交替的慢性病程,部分患者且可出現關節致殘和內臟功能衰竭。
風濕分類
目前對風濕性疾病的分類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風濕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就屬此類)、內分泌—代謝性風濕病(如痛風)、感染性風濕病(如結核性關節炎)、退行性風濕病(如骨質增生性關節灸)、遺傳性風濕病(如褐黃病)以及其他以關節炎為主要表現的全身性疾病。風濕病涉及的范圍很廣,與臨床各科幾乎都有關系,如內科、骨科、皮膚科、口腔科、眼科、放射科等,同時還是臨床免疫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
風濕病與基礎醫學中的免疫學的關系最為密切。現在對風濕病的研究手段除經典的方法外,病因及發病機制研究中現代分子生物學的手段已較廣泛應用,基因水平的研究工作已經開展,這些預示著風濕病中某些疑難問題將會有某些突破。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反復發作的以全身關節炎症改變為主的疼痛性疾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發病時間可以幾天、幾周或幾個月,並帶有不同程度的活動性,往往累及終生,形成長期病痛,也有僅因關節組織的腫脹和擴展,只有關節運動時才發生局部疼痛。類風濕關節炎發病早期往往有全身症狀,如發熱、疲勞、飲食不振、周身不適等,嚴重者可同時伴有貧血。主要臨床表現為關節病變,關節病常為對稱性,累及小關節,以手的近端指間關節、腕關節、足的庶趾關節最為常見,嚴重波及肘、肩踝、膝等大關節和脊關節。晚期病人主要為關節脫位、半脫位、畸形改變、活動嚴重障礙,病人生活不能自理等。
症狀體征
一、關節表現的特點:
(一)關節疼痛。
(二)晨僵患者晨起或休息較長時間後,關節呈膠粘樣僵硬感,活動後方能緩解或消失。晨僵在類風濕關節炎中最為突出,可以持續數小時,在其他關節炎則持續時間較短。
(三)關節腫脹和壓痛往往出現在有疼痛的關節,是滑膜炎或周圍軟組織炎的體征,其程度因炎症輕重不同而異。可由關節腔積液或滑膜肥厚所致。骨性增生性肥大則多見於骨性關節炎。
(四)關節畸形和功能障礙指關節喪失其正常的外形和活動范圍受到限制,如膝不能完全伸直,手的掌指關節有尺側偏斜,關節半脫位等。這些改變都與軟骨和骨遭破壞有關。在類風濕關節炎常見。
二、系統症狀的特點:
要抓住關節外其他系統受孫的表現以肋診斷。如頰部蝶形皮疹、蛋白尿提示系統性紅斑狼瘡,銀屑病皮疹提示銀屑病性關節炎,大量齲齒提示乾燥綜合症。
患者發病年齡、性別亦對診斷有一定幫助,如強直性脊柱炎多見於青年男性,系統性紅斑狼瘡多見於育齡婦女,痛風多見於中年男性,骨性關節炎多見於中老年者。
疾病病因
根據本類疾病的病因的不同而分類如下:
一、彌漫性結締組織
(一)類風濕關節炎
(二)幼年型關節炎(1)系統性起病,(2)多關節起病,(3)少關節起病。
(三)紅斑狼瘡(1)盤狀,(2)系統性,(3)葯物性。
(四)硬皮病
1、局部型(1)線狀,(2)斑狀。
2、系統性硬化症(1)彌漫型硬皮病,(2)CREST綜合症,(3)化學物(或葯物)所致。
(五)彌漫性筋膜炎伴或不伴嗜酸粒細胞增多症
(六)多發性肌炎
1、多發性肌炎
2、皮肌炎
3、多發性肌炎或皮肌炎與惡性腫瘤相關
4、兒童期多發性肌炎或皮肌炎與血管病相關
(七)壞死性血管炎和其他型的血管病變
1、結節性多動脈炎
2、變應性肉芽腫
3、超敏性血管炎(1)血清病,(2)過敏性紫癜,(3)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4)與惡性腫瘤相關,(5)低補體血症性血管炎。
4、肉芽腫性動脈炎(1)Wegener肉芽腫,(2)巨細胞(顳)動脈炎伴或不伴風濕性多肌痛,(3)Takayasu動脈炎。
5、Kawasaki病
6、白塞病
(八)乾燥綜合症
1、原發性
2、繼發性與另一結締組織病相關。
(九)重疊綜合症
1、混合性結締組織病
2、其他
(十)其他
1、風濕性多肌痛
2、復發性脂膜炎
3、復發性多軟骨炎
4、結節紅斑
二、並發脊柱炎的關節炎(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
(一)強直性脊柱炎
(二)Reiter綜合症
(三)銀屑病關節炎
(四)炎性腸病關節炎
三、骨性關節炎
(一)原發性(1)周圍性(2)脊柱。
(二)繼發性(1)先天性(2)代謝性(3)外傷性(4)其他關節病。
四、感染
(一)直接因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螺旋體引起。
(二)反應性(1)細菌性風濕熱、亞急性感染性新內膜炎、痢疾後,(2)病毒性,(3)疫苗後,(4)其他。
五、代謝和內分泌病
(一)與晶體相關
1、尿酸鈉(痛風)
2、焦磷酸鈣(假痛風、軟骨鈣化病)
3、鹼性磷酸鈣(磷灰石)
(二)其他生化異常
1、澱粉樣變原發性、繼發性。
2、血管病
3、其他先天性病Marfan綜合症、Ehlers-Danlos綜合症、成骨不全。
4、內分泌病糖尿病、肢端肥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甲狀腺功能低下。
5、免疫缺陷病低丙球蛋白血症,lgA缺乏症,補體缺乏症。
(三)遺傳性疾病
1、先天性多關節彎曲
2、過動綜合症
3、進行性骨化肌炎
六、腫瘤性
(一)原發性滑膜瘤、滑膜肉瘤。
(二)繼發性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轉移瘤。
七、神經血管病
(一)神經性關節病
(二)神經性關節病
(三)壓迫性神經病變
1、周圍神經受壓(腕管綜合症)
2、神經根受壓
3、脊髓狹窄
(五)交感神經反射性萎縮
(六)其他雷諾現象(病)
八、骨與軟骨病變
(一)骨質疏鬆全身性、局限性
(二)骨軟化
(三)肥大性骨關節病
(四)彌漫性原發性骨肥厚
(五)骨炎
(六)缺血性骨壞死
(七)肋軟骨炎
(八)其他
九、非關節性風濕病
(一)關節周圍病變滑囊炎、肌腱病、附著端炎、囊腫。
(二)椎間盤病變
(三)原發性下背痛
(四)其他
1、纖維肌痛、纖維織炎
2、精神性風濕病
3、局部性痛
十、其他具關節症狀的疾病
(一)周期性風濕病
(二)間歇性關節積液
(三)葯物致風濕綜合症
(四)其他慢性活動性肝炎、多中心性單核-巨噬細胞增多症、外傷等。
從上述分類可以看出其中一部分是繼發於病因較明確的疾病,如腫瘤、內分泌-代謝性疾病、感染等。在內科工作中最常見的風濕性疾病為彌漫性結締組織病和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
病理生理
風濕性疾病則指一大類病因各不相同但共同點為累及關節及周圍軟組織,包括肌、韌帶、滑囊、筋膜的疾病。關節病變除有疼痛外尚伴有腫脹和活動障礙,呈發作與緩解交替的慢性病程,部分患者且可出現關節致殘和內臟功能衰竭。
診斷檢查
(一)自身抗體在風濕性疾病的范圍內應用於臨床的自身抗體分以下四類:抗核抗譜、類風濕因子、抗中性粒細胞漿抗體、抗磷脂抗體。對彌漫性結締組織病的診斷有很多的作用。
1、抗核抗體譜。
2、類風濕因子除出現在類風濕關節炎外,尚見於其他結締組織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乾燥綜合症、混合性結締組織病、系統性硬化等。
3、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以常人中性粒細胞為底物按所見熒光的圖型,分為C-ANCA(胞漿型)和P-ANCA(核周型)、其他各自的抗原為胞漿內的絲氨酸蛋白酶和骨氧化酶。本抗體對血管炎的診斷極有幫助,且不同的ANCA抗原提示不同的血管炎,如C-ANCA主要出現在Wegener肉芽腫、Churg-Strauss綜合症,P-ANCA則見於顯微鏡下結節性多動脈炎,新月形腎炎、類風濕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
4、抗磷脂抗體臨床上應用的有抗磷脂抗體和狼瘡抗凝物兩種測定方法。本抗體出現在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多種自身免疫病。抗磷脂綜合症是指臨床表現有動脈或靜脈栓塞、血小板減少、習慣性流產並伴有抗心磷脂抗體和(或)狼瘡抗凝物者,除繼發於系統性紅斑狼瘡外也可以是原發性的。
(二)滑液檢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關節滑膜炎症。特別是在滑液中找到尿酸鹽結晶或滑膜細菌培養陽性則分別有助於痛風或化膿性關節炎的確診。
(三)關節影像檢查X線檢查有助於關節病變的診斷和鑒別診斷,亦能隨訪了解關節病變的演變。是目前最常用的影像學診斷方法,其他尚有關節CT、MRI、同為素等檢查。
(四)病理活組織檢查所見的病理改變如狼瘡帶對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結節對類風濕關節炎、唇腺炎對乾燥綜症、關節滑膜病變對不同病因所致的關節炎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治療方案
風濕性疾病多為慢性病,治療目的是改善疾病癒後,保持其關節、臟器的功能,解除有關症狀。
一、葯物治療治療的原則是早期診斷和盡早合理、聯合用葯。常用的抗風濕病葯物如下:
(一)非淄體抗炎葯此類葯物因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迅速產生抗炎止痛作用,對解除疼痛有較好效果,但不能改變疾病的病程。臨床上常用的有布洛芬、萘普生、雙氯酚酸、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
(二)慢作用抗風濕葯此類葯物多用於類風濕關節炎及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對病情有一定控製作用但起效較慢。常用的有金合劑(肌注或口服)、青黴胺、柳氮磺胺吡啶、氯喹等。
(三)細胞毒葯物此類葯物通過不同途徑產生免疫抑製作用。常用的有環磷醯胺、甲氨蝶呤、雷公藤等。它們往往是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和血管炎的二線葯物,副作用雖較多且較嚴重,但對改善這些疾病的愈後有很大的作用。
(四)腎上腺皮質激素本類葯物是強的抗炎、抗過敏葯物,明顯地改善了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結締組織病的愈後,但不能根治這些疾病。其眾多的副作用隨劑量加大及療程延長而增加,故在應用時要衡量它的療效和副作用而慎重選用。
二、外科療法包括不同的矯形手術、人工關節的置換、滑膜切除等。手術不能治癒疾病職能改善關節功能和生活的能力。
三、其他治療包括物理、康復、職業訓練、心理等治療,是本類疾病綜合治療的不可少的部分。
風濕病學的現在和未來風濕病學是內科各專業學科中最年輕的。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它在我國僅有10餘年的歷史。風濕性疾病是風濕病學中最受重視的疾病,均為原發於結締組織,關節的慢性病,醫務工作者應對之有正確的了解,並予合理的治療。風濕性疾病多和自身免疫相關,隨著免疫學的分子生物技術的迅猛發展,有關其病因和發病機制的認識、自身抗體的檢測在臨床應用都得到了相應的發展,用於治療的新的生物制劑已在積極驗證,為風濕性疾病開辟了新的治療方向,從而改善了這些疾病的愈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安全提示
【風濕病的預防】
1、加強鍛煉,增強身體素質
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如保健體操、練氣功、太極拳、做廣播體操、散步等,大有好處。凡堅持體育鍛煉的人,身體就強壯,抗病能力強,很少患病,其抗禦風寒濕邪侵襲的能力比一般沒經過體育鍛煉者強得多。
2、避免風寒濕邪侵襲
春季正是萬物萌發之際,也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好發季節,所以,要防止受寒、淋雨和受潮,關節處要注意保暖,不穿濕衣、濕鞋、濕襪等。夏季暑熱,不要貪涼受露,暴飲冷飲等。秋季氣候乾燥,但秋風送爽,天氣轉涼,要防止受風寒侵襲。冬季寒風刺骨,注意保暖是最重要的。
3、注意勞逸結合
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勞逸結合是強身保健的主要措施。臨床上,有些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病情雖然基本控制,處於疾病恢復期,往往由於勞累而重新加重或復發,所以要勞逸結合,活動與休息要適度。
4、保持正常的心理狀態
有一些患者是由於精神受刺激,過度悲傷,心情壓抑等而誘發本病的;而在患了本病之後,情緒的波動又往往使病情加重。這些都提示精神(或心理)因素對本病有一定的影響。因此,保持正常的心理狀態,對維持機體的正常免疫功能是重要的。
5、預防和控制感染
有些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在患了扁桃體炎、咽喉炎、鼻竇炎、慢性膽囊炎、齲齒等感染性疾病之後而發病的。人們認為這是由於人體對這些感染的病原體發生了免疫反應而引起本病的。所以,預防感染和控制體內的感染病灶也是重要的。
相關數字
有關注兒童風濕病的組織估計,目前香港每一千名兒童中,便有一人患上幼年特發性關節炎。發病年齡最常見於八至十六歲,年齡最小的患者更只有兩歲。患者會因為四肢腫痛而導致活動力受阻,嚴重者更可能會失明或殘障,甚至因並發症而死亡。
幼年特發性關節炎屬最常見的一種兒童風濕病,有別於成年類風濕性關節炎。至於出現特發性關節炎的成因仍然未明,估計與遺傳及環境因素有關,發病年齡介乎於八至十六歲。在正常的情況下,免疫系統會做出一些抗體來對抗細菌感染,但當免疫系統失調,把體內的正常細胞及組織誤認作有害物質,導致關節、骨骼及周圍的軟組織產生發炎的免疫反應。
兒科專家指出一個或以上的關節疼痛達至兩周,或有關節腫脹;持續低燒達五日以上;於非濕疹常見的皮膚部位出疹,持續並日趨嚴重;體重無故下降,都屬幼年特發性關節炎的徵兆。提醒家長,由於幼年特發性關節炎會導致關節變形及永久性的破壞,一旦發現年幼子女出現病徵應及早求醫。
現時,幼年特發性關節炎的主要治療包括葯物及骨科手術。風濕科專科醫生陳德顯表示,部分病人對傳統葯物的治療反應未如理想,而且很多葯都有一定的副作用。
風濕病的飲食療法
風濕病不只是指因受風或受潮濕、寒冷的影響而引起的肌肉、關節痛。確切地說,風濕性疾病是指特殊的粘液,由腦流向關節等處而引起疼痛。它包括所有侵犯肌肉骨骼系統如關節、肌肉、韌帶、肌腱、滑囊等組織,以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疾病。無論發病原因如何均在此列。當然發病原因或誘因可以包括受風潮濕、寒冷等環境因素,也可以是感染、免疫功能紊亂,內分泌失調、代謝異常、家族遺傳以及退行性病變等。
風濕病的飲食療法
飲食療法1:薏仁山葯豬肚湯:先將豬肚一個洗凈,再把薏仁30克,砂仁5克,新鮮山葯100克,納入豬肚中,加水6杯,用麻繩把豬肚口結扎放入鍋內,加適量水煎約兩小時,將豬肚取出,去葯渣,吃豬肚、山葯,飲湯。
飲食療法2:薏仁茅根苦瓜粥:將鮮苦瓜100~150克切成小塊,薏仁30克,白茅根30克,赤小豆90克,粳米60克同煮,空腹食用,每日1~2次。
可能加重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的食物
1.高脂肪類:脂肪在體內氧化過程中,能產生酮體,而過多的酮體,對關節有較強的刺激作用,幫患者不宜多吃高脂肪類食物,如牛奶、肥肉等,炒菜、燒湯也宜少放油。
2.海產類:病人不宜多吃海產品,如海帶、海參、海魚、海蝦等,因其中含有尿酸,被人休吸收後,能在關節中形成尿酸鹽結晶,使關節症狀加重。
3.過酸、過咸類:如花生、白酒、白糖以及雞、鴨、魚、肉、蛋等酸性食物攝入過多,超過體內正常的酸鹼度值,則會使體內酸鹼度值一過性偏高,使乳酸分泌增多,且消耗體內一定量的鈣、鎂等離子,而加重症狀。同樣,若吃過鹹的食物如鹹菜、鹹蛋、咸魚等,會使體內鈉離子增多,而加重患者的症狀。
3、類風濕發病類型是怎樣的?
1、隱襲型 約佔75%。
2、急性發作型 約佔8%-15%。
3、間歇發作型 約佔15%-20%。
4、成人Still病型 約佔3%-5%。
5、非典型發作型
6、幼年型RA
4、風濕病的原因是什麼?
風濕疾病根據其患病的病理和機制,一部分是繼發於病因較明確的疾病,如腫瘤、內分泌-代謝性疾病、感染等。在內科工作中最常見的風濕性疾病為彌漫性結締組織病和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風濕疾病分為很多不同的病因,大致如下: 彌漫性結締組織(一)類風濕關節炎(二)幼年型關節炎 (1)系統性起病,(2)多關節起病,(3)少關節起病。 (三)紅斑狼瘡 (1)盤狀,(2)系統性,(3)葯物性。 (四)硬皮病1、局部型(1)線狀,(2)斑狀。 2、系統性硬化症 (1)彌漫型硬皮病,(2)CREST綜合症,(3)化學物(或葯物)所致。 (五)彌漫性筋膜炎伴或不伴嗜酸粒細胞增多症(六)多發性肌炎1、多發性肌炎2、皮肌炎3、多發性肌炎或皮肌炎與惡性腫瘤相關4、兒童期多發性肌炎或皮肌炎與血管病相關(七)壞死性血管炎和其他型的血管病變1、結節性多動脈炎2、變應性肉芽腫3、超敏性血管炎(1)血清病,(2)過敏性紫癜,(3)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4)與惡性腫瘤相關,(5)低補體血症性血管炎。 4、肉芽腫性動脈炎(1)Wegener肉芽腫,(2)巨細胞(顳)動脈炎伴或不伴風濕性多肌痛,(3)Takayasu動脈炎。 5、Kawasaki病6、白塞病(八)乾燥綜合症1、原發性2、繼發性 與另一結締組織病相關。 (九)重疊綜合症1、混合性結締組織病2、其他(十)其他1、風濕性多肌痛2、復發性脂膜炎3、復發性多軟骨炎4、結節紅斑二、並發脊柱炎的關節炎(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一)強直性脊柱炎(二)Reiter綜合症(三)銀屑病關節炎(四)炎性腸病關節炎三、骨性關節炎(一)原發性 (1)周圍性 (2)脊柱。 (二)繼發性 (1)先天性 (2)代謝性 (3)外傷性 (4)其他關節病。 四、感染(一)直接 因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螺旋體引起。 (二)反應性 (1)細菌性 風濕熱、亞急性感染性新內膜炎、痢疾後,(2)病毒性,(3)疫苗後,(4)其他。 五、代謝和內分泌病(一)與晶體相關1、尿酸鈉(痛風2、焦磷酸鈣(假痛風、軟骨鈣化病3、鹼性磷酸鈣(磷灰石(二)其他生化異常1、澱粉樣變 原發性、繼發性。 2、血管病3、其他先天性病 Marfan綜合症、Ehlers-Danlos綜合症、成骨不全。 4、內分泌病 糖尿病、肢端肥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甲狀腺功能低下。 5、免疫缺陷病 低丙球蛋白血症,lgA缺乏症,補體缺乏症。 (三)遺傳性疾病1、先天性多關節彎曲2、過動綜合症3、進行性骨化肌炎六、腫瘤性(一)原發性 滑膜瘤、滑膜肉瘤。 (二)繼發性 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轉移瘤。 七、神經血管病(一)神經性關節病(二)神經性關節病(三)壓迫性神經病變1、周圍神經受壓(腕管綜合症2、神經根受壓3、脊髓狹窄(五)交感神經反射性萎縮(六)其他 雷諾現象(病八、骨與軟骨病變(一)骨質疏鬆 全身性、局限性(二)骨軟化(三)肥大性骨關節病(四)彌漫性原發性骨肥厚(五)骨炎(六)缺血性骨壞死(七)肋軟骨炎(八)其他九、非關節性風濕病(一)關節周圍病變 滑囊炎、肌腱病、附著端炎、囊腫。 (二)椎間盤病變(三)原發性下背痛(四)其他1、纖維肌痛、纖維織炎2、精神性風濕病3、局部性痛十、其他具關節症狀的疾病(一)周期性風濕病(二)間歇性關節積液(三)葯物致風濕綜合症(四)其他 慢性活動性肝炎、多中心性單核-巨噬細胞增多症、外傷等。 經過了上述內容的介紹,大家可以看出導致風濕病發生的原因是多樣性的,因此只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經常的鍛煉身體才是預防風濕病發生的最佳方法。
5、風濕性疾病的分類
1.彌漫性結締組織病
(1)類風濕關節炎。
(2)幼年型關節炎。
(3)紅斑狼瘡
1)盤狀;
2)系統性。
(4)硬皮病
1)局部型①線狀;②斑狀。
2)系統性硬化症①彌漫型硬皮病;②CREST綜合征;③化學物(或葯物)所致。
(5)彌漫性筋膜炎
彌漫性筋膜炎伴或不伴嗜酸粒細胞增多症。
(6)多發性肌炎和皮肌炎
①多發性肌炎;②皮肌炎;③與惡性腫瘤相關的多發性肌炎或皮肌炎;④兒童多發性肌炎或皮肌炎與血管病相關。
(7)壞死性血管炎和其他類型的血管病變
1)結節性多動脈炎。
2)變應性嗜酸性肉芽腫血管炎(Churg-Strauss綜合征)。
3)超敏性血管炎①血清病;②過敏性紫癜;③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④惡性腫瘤所致;⑤低補體血症性血管炎。
4)肉芽腫性動脈炎①韋格納肉芽腫;②巨細胞(顳)動脈炎伴或不伴風濕性多肌痛;③大動脈炎。
5)川崎(Kawasaki)病。
6)貝赫切特綜合征。
(8)乾燥綜合征。
(9)重疊綜合征。
(10)其他①風濕性多肌痛;②復發性脂膜炎;③復發性多軟骨炎;④結節紅斑。
2.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
(1)強直性脊柱炎。
(2)Reiter綜合征。
(3)銀屑病關節炎。
(4)炎性腸病關節炎。
3.骨性關節炎。
4.感染性關節炎。
5.代謝和內分泌病所致的關節病
(1)晶體誘導的關節炎
①尿酸鈉結晶所致(痛風);②焦磷酸鈣結晶所致(假性痛風、軟骨鈣化病);③鹼性磷酸鈣結晶所致(羥基磷灰石)。
(2)其他生化異常
1)澱粉樣變①原發性;②繼發性。
2)血管病。
3)其他先天性疾病①Marfan綜合征;②Ehlers-Danlos綜合征;③成骨不全。
4)內分泌病糖尿病、肢端肥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甲狀腺功能低下。
5)免疫缺陷病①低丙球蛋白血症;②lgA缺乏症;③補體缺乏症。
(3)遺傳性疾病①先天性多關節彎曲;②過動綜合征;③進行性骨化性肌炎。
6.腫瘤性風濕病
(1)原發性①滑膜瘤;②滑膜肉瘤。
(2)繼發性①白血病;②多發性骨髓瘤;③轉移瘤。
7.骨與軟骨病變
(1)全身性、局限性骨質疏鬆。
(2)骨軟化。
(3)肥大性骨關節病。
(4)彌漫性原發性骨肥厚。
(5)骨炎。
(6)缺血性骨壞死。
(7)肋軟骨炎。
(8)其他。
8.非關節性風濕病
(1)關節周圍病變滑囊炎、肌腱病、附著點炎、囊腫。
(2)椎間盤病變。
(3)原發性下背痛。
(4)其他①纖維肌痛、纖維織炎;②精神性風濕病。
9.其他具有關節症狀的疾病
(1)周期性風濕病。
(2)間歇性關節積液。
(3)葯物致風濕綜合征。
(4)其他慢性活動性肝炎、多中心性單核-巨噬細胞增多症、外傷等。
從上述分類可以看出其中一部分是繼發於病因較明確的疾病,如腫瘤、內分泌-代謝性疾病、感染等。在內科工作中最常見的風濕性疾病為彌漫性結締組織病和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

6、請教我是否患上了風濕病
典型的局部神經痙攣。神經痙攣就是人們常說的抽經,我們不能說抽經是正常的吧?任何部位發生痙攣都是不好的生命現象,只要有一次這樣的事發生,在我看來都是嚴重的問題,所以我的文章中把這種痙攣、抽經都歸結為神經產生靜電場效應,如果你不消除它,它會形成周期性,那時它對健康的殺傷力就會顯著。大多數老年人是死於局部神經痙攣的,如胸部神經痙攣導致窒息,看上去像是安樂死,實際上是被人忽視神經的局部痙攣。
建議你採用食品修復細胞,我的銳指向與普指向的結合是我創立的修復細胞方案A。消除神經系統的靜電場,蝦青素恰恰是祛除細胞被氧化層並消除神經系統的細胞習慣,使神經系統不再有這種記憶。而松花粉單一物種富含所有人體所需構成是天然的生物鏈,均衡的補充人體所需。兩者結合才發生的作用。
必須看的參考文章是《健康自檢三條》、《兩個高血壓患者的信息》、《銳指向與普指向》、《銳指向與普指向之銳·蝦青素》、《蝦青素的本質》、《原文轉載蝦青素》、《銳指向與普指向之普·松花粉》、《銳指向與普指向之銳·諾麗果》、《蜂王漿與蜂膠之比》、《皮膚細膩化的本質》、《抗氧化素與抗菌素的本質區別》、《淺談皮膚異常》、《淺談血液不循環之靜脈》、《淺談癌症》,更多的文章請在空間點擊鏈接跳躍到網易博客。
鄭重申明:本人所推薦的所有食品都與本人沒有任何生產關系和商貿關系,嘗試者需自己到市場上尋找、購買。只要不是假的都能吃出我文章中陳述的效果。有良知的在修復好健康後在我的網易博客的《健康走勢留言》陳述你的健康走勢,讓更多的人走出久治不醫的陷阱。
7、風濕病是只有年紀大的人才會有嗎?
不一定是,膝蓋受傷後,粘膜受損會出現這種情況,膝蓋紅不紅腫不腫,有沒有其他的症狀,不放心就可以去醫院的風濕科看看
8、類風濕發病類型?
一、隱襲發病型
約佔75%。首發症狀常在關節,表現為關節晨僵、腫脹、疼痛,以近端指間關節尤其是中指指間關節最為多見,上肢比下肢常見,多呈對稱性,持續數周,可有間歇性、遊走性表現,陰雨天加重。常伴有低熱、疲乏、無力、周身不適、食慾不振和體重下降等。持續數日或數月後漸出現多關節腫脹、疼痛、活動受限,呈對稱性改變,伴晨僵,發展為典型類風濕性關節炎。
二、急性發作型
約佔8%-15%。起病較急,關節症狀和全身症狀均比較嚴重。可在短時間內出現明顯的、對稱性的多關節腫脹,疼痛劇烈,伴晨僵、肌痛、淋巴結腫大,患者常需卧床,不敢活動,持續1~2個月,一般不發熱,或有低熱,個別患者出現內臟受累,多需適當治療方能緩解。
三、間歇發作型
約佔15%~20%。特點是少關節發病,每次1~3個關節腫脹、疼痛、活動受限,呈周期性,每次發作持續數日至數周,可自行消退,間歇數日、數周後又反復發作。任何關節均可被侵犯,但以指、趾、踝、膝關節多見,呈非對稱性,個別呈遊走性。以中老年多見,伴血沉快、類風濕因子陽性。預後良好,一般不引起關節破壞,不留後遺症。
四、成人Still病型
約佔3%~5%。此型國內比國外常見。臨床表現為不明原因的突然高熱,達39~40℃以上,可呈弛張熱、間歇熱、稽留熱等熱型,熱程可持續數周或數月不等,伴有軀干、四肢出現直徑2~5mm的淡紅色斑丘疹,不癢不痛,隨熱退而消失。多數患者肝脾腫大,白細胞增高,有核左移現象。亦可呈類白血病反應,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血沉增快,RF陰性。關節症狀開始不突出,一般只有少數關節受累,多為膝、踝、腕等大關節,部分患者只有關節疼痛而無腫脹,可隨熱退而減輕。多數在發熱數周、數月甚至數年之後出現典型RA症狀。此型患者可出現周期性的發作與緩解交替進行。
五、非典型性發作型
類風濕症狀早期極不典型,往往先有長期低熱,並有疲乏、易累、倦怠,無固定的關節、肢體酸痛等前驅症狀,持續數月至數年之後,出現典型的RA症狀。常以單關節開始發病,而以中指指間關節首發最為常見,其次也可以為掌指與指間關節、腕關節、跖趾關節或 踝關節為首發關節。表現單個關節腫痛、活動受限、晨僵,常在6周以內出現第二個關節病變,後逐漸發展成典型RA表現。
六、幼年RA(幼年Still病型)。
合肥市黃山路446號
9、風濕和類風濕關節炎是否為同一病因?都是肝臟出問題嗎?
您好,風濕病是指影響骨,關節,極其周圍組織,如肌肉,滑囊,肌腱,筋膜,神經等的一組疾病,病因可能與感染性,免疫性,代謝性,內分泌性,退行性,地理環境性,遺傳性,腫瘤性等有關。風濕性疾病包括:彌漫性結締組織病(如類風濕關節炎,紅斑狼瘡,硬皮病,多肌炎,重疊綜合征,血管炎),脊柱關節病(強直性脊柱炎,銀屑病關節炎,未分化脊柱關節病等),退行性變(骨關節炎,又分原發性和繼發性),與代謝和內分泌有關的風濕病(如通風,假性通風,馬方綜合征,免疫缺陷病),和感染相關的風濕病(如反應性關節炎,風濕熱),腫瘤相關的風濕病,神經血管病,骨與軟骨病變(如骨質疏鬆,骨軟化,肥大性骨關節病,骨炎等),非關節性風濕病(如關節周圍病變,椎間盤病變,特發性腰痛,精神性風濕病),其他有關節症狀的疾病(如周期性風濕病,間歇性關節積液,葯物相關的風濕綜合征,慢性活動性肝炎)。
彌漫性結締組織病簡稱結締組織病,是風濕病中的一大類,這一大類當中就包括了類風濕。所以風濕是一個總稱,類風濕只是這一類當中一個分類里的其中一種。
您所說的肝臟出問題,風濕一般都不會出現肝臟問題,一般以炎症性反應和血管病變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