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來佛胸前紋樣「卍」有什麼含義呢?
卍
(wàn),佛教名詞,來象徵吉祥自福瑞,武則天定為漢語讀「萬」。 卍字是佛的三十二種大人相之一。據《長阿含經》說,它是第十六種大人相,位在佛的胸前。又在《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六,說是釋迦世尊的第八十種好相,位於胸前。在《十地經論》第十二卷說,釋迦菩薩在未成佛時,胸臆間即有功德庄嚴金剛卍字相。這就是一般所說的胸臆功德相。但是在《方廣大庄嚴經》卷三,說佛的頭發也有五個卍字相。在《有部毗奈耶雜事》第二十九卷,說佛的腰間也有卍字相。「卍」僅是符號,而不是文字。它是表示吉祥無比,稱為吉祥海雲,又稱吉祥喜旋。因此,在《大般若經》第三百八十一卷說:佛的手足及胸臆之前都有吉祥喜旋,以表佛的功德。
另有「卐」字,亦讀作wàn,由於希特勒所用納粹標識與其形似,故在一般情況下不適用。
2、關於銅鼓上的幾種紋飾的探討
推薦閱讀:湖南張家界的名勝古跡 內容提要:銅鼓是一種古老而別致的樂器,是一種豐富多彩的藝術品,更是一種極具價值的歷史文物。銅鼓上的種種圖案,可以說都是對其所處時代所在地區的某些社會生活景象、風俗習慣以及宗教信仰的反映。因此,許多專家和學者認為,銅鼓上的各種圖案就是一部內容豐富的民族歷史。那麼,這部民族歷史展示了一幅幅怎樣的歷史圖畫呢?其內在的涵義又如何呢?對此,本文將舉數例略加講述。 關鍵詞:銅鼓 紋飾 圖騰崇拜 生活景象
(一)太陽紋 飾於銅鼓鼓面中心光體上地的光體紋飾,是銅鼓上最早出現也是最基本的紋飾,除少數原始形態的銅鼓外,幾乎所有的銅鼓上都有。光體上的紋飾一般為依託於光體的光芒狀的紋飾,光芒的形狀,數目因銅鼓所屬的系列不同而各有不同。 鼓面中心為何要裝飾這個紋飾呢?對於這個問題,許多世代使用銅鼓的民族對此大多數是模糊其辭,比如像雲南地區某個佤族地區的人就說是為了好看。固然,裝飾光芒紋是增添了美感,但一個「好看」何以解眾人心頭之惑。有人根據這些光芒紋的特點認為,這些光芒紋最初應是表現火星的,也就是說,這些光芒紋最初應為火星紋,它是在經過不斷的演變之後才逐漸成為表現太陽的光芒紋的。就已有的研究結果看來,這似乎是確切無疑的了。據考證,原始形態的銅鼓是由倒置的銅釜演變而來的,其鼓面也和銅釜的底面一般是光素而無紋的。到了稍後出現的銅鼓上才出現了草草的光芒狀的紋飾,但卻多為長短不齊的芒狀紋,頗似火的形象。隨著社會的前進,銅鼓也發展成為了專門的樂器,於是其光體便擴大了,裝飾於其周圍的芒狀紋也開始變得整齊而粗大,加上周圍一道道弦紋構成的暈圈,看起來整個鼓面就活似光芒四射的太陽。到此,光體周圍的芒狀紋便正式成為太陽紋了。而這也證明,太陽已成為該銅鼓使用族群的崇拜物了。 應當指出的是,這種對太陽的崇拜的形式有兩個原因。第一種原因是一種本能的敬仰。因為太陽是宇宙中的一顆直接影響地球的恆星,它給大地萬物帶來了生長變化所不可或缺的光和熱,帶來了生命的繁衍,人們自然會崇拜它。第二種原因則是因為統治者的推崇。這是因為統治者可以通過祭祀等活動來將自然神「人化」,如把太陽比作人君,從而達到神話自己和利用宗教迷信進行統治的目的,以利於自己的統治的穩固。 (二)青蛙飾 在許多銅鼓上,有著許多青蛙狀的立體的飾物,看起來別有番風味多個單個的蛙或按某一相同方向布置,或按一順一逆,兩兩相對的等距離旋轉布置,或都面向鼓心,也還有都背向鼓心的。當然,這里的單個的蛙有時往往被兩個或多個大小不等的相疊的蛙替代。 用青蛙飾銅鼓的寓意到底何在,到現在亦不能完全了解,但有幾種解釋聽來頗為可信。有人認為在銅鼓上飾蛙與古人求雨有關,因為在神話中,蛙是天公的少爺,是雨的「使者」,蛙鳴便是下雨的預兆。這一解釋頗為有理,因為銅鼓盛行之地多為農業區,故而也就重視與農業息息相關的雨了。如緬甸克耶族稱銅鼓為蛙鼓,至今每逢求神祈雨時還是敲奏銅鼓。也有人認為青蛙繁殖力強,飾青蛙於鼓,就反映了古人慕求「子孫繁衍」的思想。這一看法當然也很容易被理解,中國古代就經常講「多子多福」,而很多的人也是以「兒孫滿堂」為驕傲。還有人認為,飾青蛙於鼓,與圖騰崇拜有關,崇拜青蛙是我國南方和東南亞古老民族地區的一種共同信仰。據《韓非子·內儲說》載:「越王慮伐吳,欲人之輕死也,出現怒鼉(青蛙),乃為之式,從者日:『奚敬於此?』王日:『為其有氣故也。』明年,有請以頭獻王者十餘人。因此有人認為南方民族敬蛙就是提倡勇武精神。海南島五指山區的黎族,把青蛙鑄在銅鑼頂端的三隻環扣上,把青蛙圖案編綉在衣服上,甚至在進行文身時,還把青蛙圖案刺在自己的膚體上。在銅鼓上鑄出青蛙,可能具有同樣意義,是源於原始圖騰崇拜的宗教觀念。 (三)飛鳥共翔 在許多銅鼓的鼓面上,一般都有著一道裝飾著飛鳥圖紋的主暈。這些飾在主暈上的飛鳥有尖尖的長嘴,有圓圓的眼睛,翅膀不是很長,並基本上是向身軀區兩邊對稱發展,尾巴則展開成扇形,並顯得特別碩大。這種飛鳥紋飾最常見的是四隻,其次為六隻,並依次遞增,最多的達二十隻,幾乎都是偶數,並且一般都是首尾相連以逆時針方向繞中心光體飛翔。但某些類型的銅鼓上,飛鳥數是為奇數的。並且,有些銅鼓上的飛鳥是順時針飛翔的,這些都是比較特殊的。 那麼,這些飛鳥叫什麼呢?裝飾它們又有何寓意呢? 據這些飛鳥的形態看來,這些飛鳥當是一種生活在海邊的水鳥或候鳥。關於這一點,幾乎所有學者都是認同的,只是對於其最終屬有分歧。有學者認為這些飛鳥就是《南越筆記》中曾講到的水鶴。水鶴有性通風雨、預測天氣的本領,因其「有雨則鳴而上山,否,則鳴而下海」,可以作為觀測氣象的根據。居於濱海的古代民族十分珍愛它,並曾將其作為珍貴方物進獻給周天子。飾水鶴於鼓,同水上作業多的濱海民族觀察風雲和求雨祭祀有關,反映了他們對水鶴的崇拜。有學者認為這種飛鳥應該是鷺。鷺也屬於鶴形目,它們廣泛分布於長江以南廣大地區,成群生活於湖沼、稻田之中,而不僅限於是、限於沿海地帶。鷺善漁,以水生小動物為食,使人聯想到漁歸的喜悅,是漁業民族的寫照。還有人的認為,這種飛鳥應為朱鷺。因其飛翔時小不逾大,整齊而有序,所以「古之君子『,飾鼓以鷺,存其風流』,是表示『鴻儀鷺序』的意思」。 (四)羽人歡舞 在銅鼓上,常可見到戴羽冠,披羽飾,或持器物而舞,或空手而舞的人物形象。有的學者把這些人物叫做「羽人」,認為飾「羽人」於銅鼓是一種圖騰崇拜的表現。而更多的學者則認為這些人物是經過化妝後的舞蹈表演者,其要表現的是當時現實生活中的舞蹈。因為這些羽人的裝束與古代舞者的裝束多有相似之處,且其手拿器物而舞的畫面也與古代舞者持竿羽以舞或持干戚以舞的記載相吻合,由此可見,羽人歡舞的種種圖案是對當時所處時代的某些歡慶儀式或表演的表現。 (五)輕舟競渡 在石鼓山型銅鼓上有一種常見的紋飾,就是鼓胸四周的船形紋。這些船的首尾往往被裝飾或鳥頭鳥尾的形象,船上有經過裝扮的人物在活動。並且,在船形紋的下面有魚紋,前後則有水鳥。這是銅鼓寫實圖案中最復雜有趣的部分。 廣西貴縣羅泊灣漢墓兩個銅鼓有船形紋。小銅鼓上有船四條,但都很簡單,船頭船尾高翹。每條船上平坐二人,這二人都是裸體,雙手向向前劃槳。大銅鼓上有船六條,船身窄長,首尾高翹,並似乎都以羽毛裝飾。每條船上有六人,赤身裸體,但戴有羽冠。這六人在船中排行一行,最前一人手持羽杖,似是指揮者,其它五人都做相同的劃船動作。 關於銅鼓上的船紋,研究家們有著各種不同的解釋。奧地利學者黑格爾認為,船形紋應和銅鼓上的其他紋飾一起,看成是一種慶祝儀式的整體。法國學者戈鷺波則認為這是一種祭祀儀式。法國學者巴門特,越南學者陶維英,認為這些船是海船,是對海上航行的反映或對曾經的海上航行的回憶。但更多的學者認為船紋飾應是一種龍舟競渡習俗的寫實。這四種解釋各有其道理所在,但第四種解釋顯然更具說服力。 首先,從船的結構來看,船身都顯得十分狹長而單薄,首尾兩端高翹。取其輕使快捷。這種船無稿無帆,顯然只適合在內河內湖中航行,不能在海上航行。這種船靠槳推進,舵則以長梢代替,可以隨時提出水面和設置船頭,使船急劇轉彎。從這些較獨特的設計看來,這種船似乎是專為競渡而設計的,其次,從船上所載人物看來,大都頭戴羽冠,有的腰系吊幅,但大多數沒有衣著,上下身都裸露,應是有意化了裝的人。因為現實中與船生活在一起的人是不會這樣打扮的。這些人中,有執羽杖指揮的,有劃槳的,有掌梢的,各有固定的位置和行動的模式。他們前後坐成一行,動作協調一致,具有強烈的節奏感,一般只有在競渡時才有如此整齊劃一的姿態。另外,每個銅鼓上至少和船四支,並同時朝一個方向前進。船紋與附於其周圍的魚紋,鳥紋一起,實際上就是一幅龍舟競渡圖。 龍舟競渡,是我國長江以南地區各民族中非常流行的活動。據傳是為紀念我國古代著名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隋書·地理志》中說:「屈原於五月望日赴汩羅,土人追至洞庭,不見,湖大舡小,莫得濟者,乃歌日:何由得渡湖?因而鼓x競歸,競會亭上,習以相傳,以競渡為戲。」其實這種競渡之戲早在屈原之前就已有了。競渡之戲是以我國南方「水鄉澤國」的自然環境有關的。南方人民多識水性,善使舟,並有很多人以漁業為生,賽龍舟只是他們水上生活的演習和長期的生活中逐漸形成的一種娛樂活動。 除上途的種種紋飾外,銅鼓上的紋飾還有雲雷紋、乘騎紋、牛橇紋、龜紋、螃蟹紋等,這些紋飾,或是表現了一種對某些自然現象或自然事物的崇拜,或是一種對社會生活景象反映。它們表現了銅鼓所處代人民的精神狀況,及其生活景象。便除此之外,這些紋飾是否還有其他的寓意呢?歷史文獻中對此留下的只有隻言片語,其間該有多少人部奧秘等著人們去探索啊。 延伸閱讀:湖南張家界的古老傳說
3、中國古代石拱橋的望柱和護欄的紋飾
按結構材料分類,橋梁主要有石橋和木橋兩種,依跨數有單跨與多跨之別,依結構型式則有拱橋與梁橋。拱橋大都是石橋,也有個別為木結構,稱疊梁拱橋;梁橋又有平梁與懸臂梁之別,前者可能是石結構也可能是木結構,後者都是木結構。在所有橋的橋面上都可以建造橋廊或亭閣一類建築,構成特別美麗的形象,稱為廊橋。總之,為滿足不同場合下的不同需要,橋梁有多種類型。
1.按拱圈受力分:推力式拱橋、無推力式拱橋。
2.按拱圈(肋)結構的材料分:石拱橋、鋼拱橋、混凝土拱橋、鋼筋混凝土拱橋。
3.按拱圈(肋)結構的靜力圖式分:無鉸拱、雙鉸拱、三鉸拱。前兩者屬超靜定結構,後者為靜定結構。無鉸拱的拱圈兩端固結於橋台(墩),結構最為剛勁,變形小,比有鉸拱經濟;但橋台位移、溫度變化或混凝土收縮等因素對拱的受力會產生不利影響,因而修建無鉸拱橋要求有堅實的地基基礎。雙鉸拱是在拱圈兩端設置可轉動的鉸支承,鉸可允許拱圈在兩端有少量轉動的可能。結構雖不如無鉸拱剛勁,但可減弱橋台位移等因素的不利影響。三鉸拱則是在雙鉸拱頂再增設一鉸,結構的剛度更差些,但可避免各種因素對拱圈受力的不利影響。
石拱橋是中國傳統的橋梁三大基本型式之一。石拱橋這一體系,又是多種多樣的。本文所寫的這兩座橋,乃是千百萬座石拱橋中傑出代表之作。幾千年來,石拱橋遍布祖國山河大地,隨著經濟文化的日益發達而長足發展,它們是中國古代燦爛文化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在世界上曾為祖國贏得榮譽。迄今保存完好的大量古橋,可為歷代橋工巨匠精湛技術的歷史見證,顯示出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一座古橋,能經得起天災戰禍的考驗,歷千百年而不壞,不僅是作為古跡而被保存,而且仍保持其固有的功能不變,可以稱作奇跡。當然,還應歸功於歷代的辛勤修繕,這類修繕活動又往往是出自民間的愛橋護橋,這一社會風尚,在中國橋梁史上,有不少故事,是值得傳頌的。中國素有多橋古國之譽,這種史的觀念和數量上的概念,以及有實物可按的直覺印象,都是為理解中國石拱橋所須涉及到的知識面。如果抽掉這些生動史實,則不僅內涵空虛,一兩座孤立的軀殼,又能說明什麼問題呢?
其次,石拱橋在中國橋梁發展史上,出現較晚,但它一經出現,便得到迅猛發展,即在1880年近代鐵路公路橋梁 工程技術傳入中國以後,它仍然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結合現代的工程理論和新的建築材料,取得了更大的發展。本文所介紹的兩座橋,趙州橋已歷時一千四百年,盧溝橋雄踞在湍流奔突的永定河上,也經歷了近七百年,它們都稱得上雄偉堅固,迄今仍保持著初創風貌,可以通行重車,在中外石橋中是罕見的。趙州橋敞肩式的創造,早於西方七個世紀,它們之所以能夠經久不壞,說明設計與施工是符合科學道理的。再如趙州橋的淺基礎、短橋台,不少現代工程師表示驚嘆,因為經過多次地震洪水而屹立無恙,這決不是偶然的,唐張嘉貞的《石橋銘序》中所雲:「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這一評價,幾乎和二十世紀工程界學者異口同聲,技術高超,於此可見。本文在大量史實中,用「用料省,結構巧,強度高」,來概括古代石拱橋技術上的成就,這是古今中外橋梁以及任何建築物所一致追求的目標,在六世紀初,中國的能工巧匠發揮智力,大膽創新所取得的光輝成就,是值得自豪的。
再次,跨水架橋,意境之美,雕琢裝飾,千姿百態,也是體現中國審美觀的一種民族傳統。建築不論大小,工藝必須精益求精,如同一幅畫圖,不許有一處敗筆。自從石窟造像盛行,古代石工,都有一套過硬本領,都具有一定的美工水平,趙州橋的欄板,盧溝橋的石獅,都以藝術珍品而聞名於世,這也是中國石拱橋在藝術方面一個可貴的傳統,對於現代石拱橋裝飾也還存在著深刻的影響。
中國的石拱橋,在古代有一定的成就,在今天仍有發展的前景,過去有用的東西,今天仍在起著作用,因此,它是一份可珍貴的遺產,顯示著勞動人民勤勞勇敢和卓越才能。我們在現代橋梁事業中,必然能夠取得更大的成就。
拱橋為橋梁的基本體系之一,建築歷史悠久外形優美,古今中外名橋遍布各地,在橋梁建築中佔有重要地位。它適用於大、中、小跨公路或鐵路橋,尤宜跨越峽谷,又因其造型美觀,也常用於城市、風景區的橋梁建築。
自19世紀中葉以來,隨著鋼鐵和混凝土建築材料的出現,石拱橋已逐步為鋼拱和鋼筋混凝土拱橋所代替。拱橋結構向輕型結構發展,並逐步打破傳統的上承式石拱橋的型式,創造出新型的拱橋。拱橋的拱圈發展成為分離式肋拱,橋面發展成新型板梁式結構,借立柱支承於拱肋之上(上承式),或用吊桿懸掛於拱肋之下(下承式)。當受地勢或受橋梁建築高度限制時,還可做成中承式拱橋。拱橋可以是單跨,也可以做成多跨。
4、為什麼古人將饕餮作為紋飾鑄於鼎上,有怎樣的意義?
鼎在中國古代,象徵著無上的國家權力,相傳,最初是由夏禹所鑄造的。並且,現代漢字中的“鼎”字,雖然,經過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多次變化,但是,仍然保留著“鼎”這一事物的風范和形體特點,其物、其字幾乎融為一體,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有一個成語“一言九鼎”想必大家都知道,這個詞用來比喻一個說的話作用很大。這個成語的來源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趙國向楚國求救之事,當時,秦軍圍困了趙國邯鄲,准備攻下這座趙國的都城。趙軍無力抵抗秦軍,趙王無奈之下,只好急忙派平原君前去楚國求援。楚王對此猶豫不決,不知該不該答應救援趙國。
根據《史記·平原君列傳》中記載,平原君有位食客,名為毛遂,當時隨著平原君一同來到了楚國,危急之時,他挺身而出,上殿為楚王剖析當時局勢,最終,憑借其三寸不爛之舌說服了楚王,同意派兵救趙。事後,平原君十分推崇毛遂,稱:“毛先生一到楚國,就使得趙國的安危得以化解,堪比九鼎大呂,其口才真是比百萬之師還要厲害,勝不敢復相士!”
由此看來,鼎不僅僅是一種食器,還是一種禮遇、身份、地位的象徵。
除此之外,鼎還是旌功表績的禮器,在古代,每當戰爭勝利或者有重大禮典的場合,君王都會派人鑄鼎,用來記錄國家之盛事。
鼎最初只是華夏民族使用的一種炊具,專門用來烹煮食物,相比於之前的燒烤食物,鼎的出現,代表著先民生活的一個重大進步,因此,在先民的生活之中,鼎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鼎最初只是用粘土燒制而成的陶器,後來,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開始出現了階級分化,貴族階級不但變得講究食物,還要講究食器,於是,就出現了青銅鑄造的鼎。
從古至今,吃飯都是一等一的大事。民以食為天,誰掌控著百姓的飯碗,誰就可以主宰他們的命運。許慎的《說文解字》這樣描述“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禹用九州所貢之“金”,即:當時的青銅,鑄成了九鼎,並將之放置在荊山之下,作為其“掌握著天下萬民飯碗”的象徵。從此以後,鼎就不僅僅只是一個簡單的食用炊具,而變成了國家政權的象徵。
成湯滅夏,武王伐紂,都曾將九鼎遷往自己的都城,又稱“革故鼎新”。《左傳·宣公三年》中有載:春秋時期,楚莊王有意天下,在周天子境內檢閱軍隊,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楚莊王借機詢問周鼎的大小輕重,欲取周天子而代之。王孫滿說: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國君無道,鼎大也輕。周王朝定鼎中原,權力天賜。“這也就是“問鼎天下”一詞的由來。
按照周朝禮制,王公貴族宴飲時,能夠享用的鼎數是有明確規定的,一旦逾越便會受到嚴重的懲罰。而此時,已經升格為政權象徵的鼎所承載著如此厚重的意義,所以,又需要有新的炊具取代鼎的烹煮作用,以至於,之後的鼎逐漸退出了炊具功能。而鼎的禮器功能隨著時間逐步上升,在重大慶典之際,鑄鼎以記載慶賀的禮儀習俗,甚至,延續到了今天。
在聯合國五十周年之際,我國政府就送上了極有國家風格的“世紀寶鼎”作為賀禮。隨著鼎所代表的身份日漸尊貴,鼎的製作工藝也變得越來越精良。這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一方面,鼎用當時十分貴重的青銅鑄造;
另一方面,紋飾繁復大氣,刻鏤深重突出,充分體現了其作為禮器的古樸厚重。
在這里,不得不提的是一種鼎上的傳統紋飾:饕餮紋。
饕餮在傳說之中是一種特別貪吃的怪獸,《山海經·北次二經》介紹其特點是:“其形狀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齒人手。”《史記》中,則將饕餮與三凶比肩,言其“貪婪太過不知收斂”。總而言之,這個傢伙就是一個貪吃不知厭足的形象。
之所以周人選擇將饕餮紋鑄造在鼎上,其實,則是為了教化後人:不可貪食過甚。
飲食是人天性中的慾望,沒有誰可以抗拒這種本能,貪於飲食是人性的基本弱點,是需要人去克服的。人總是很容易放縱自己生理上的慾望,甚至,走向全面的放縱。這種放縱,是貪婪的表現,或者說,這是貪得無厭的表現,饕餮就是代表著貪得無厭的生物。
所以,周朝統治者想要傳遞給自己子民的信息是:要節制自己的慾望,首先,要節制自己的飲食慾望。在周朝統治者看來,無論是商朝還是之前的夏朝,亡國之君都是因為貪於飲食逐漸敗德失政,這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酒池”、“肉林”,商朝之鑒就在眼前,必須加強警惕。
所以,他們將饕餮作為紋飾鑄於鼎上,以達到教化子孫後代的目的。
夏、商、周三代之後,鼎作為食器退出了生活舞台。但是,它作為禮器與祭器的作用,則得到了代代傳承。而饕餮紋飾,作為鼎的固有紋飾,也一直與鼎如影相隨。其中,所蘊涵的道德規范,更是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之一。
後來,又衍生了一個成語叫“鍾鳴鼎食”,用來形容那些貴族詩禮之家,而饕餮則成為了後世戒貪形象的代言人。在山東的衍聖公廟的前門照壁之上就有一個饕餮形象,十分醒目,其目的就是用來提醒出入的孔府家人:戒貪。
當然了,不管怎麼去提醒告誡,飲食上的放縱、人性的貪婪,總是不會因此就輕易消失的。現在,隨處可見的狂吃海喝,紙醉金迷,觸目驚心的貪賄聚賭,無一不在講述著饕餮的不死。靈魂若被貪婪奴役,便是如此的可悲。
5、本固枝榮 意思
名稱
本固枝榮
拼音
běn
gù
zhī
róng
解釋
主幹強固,枝葉才能茂盛。回比喻事物的基礎答鞏固了,其他部分才能發展。
出處
清·姜振名《永慶昇平前傳》第一回:「也有書寫『陶朱事業』及『本固枝榮』等字,下款俱是士、農、工、商有名之人。」
事例
要懂得~的道理。
用法
作賓語、定語;用於勸誡人
英文
when
the
wood
is
firm,the
branches
flourish
傳統寓意圖案。《詩小雅斯干》:「如竹苞矣,如松茂矣。」比喻竹子的根本堅固,松樹的枝葉茂盛,四季長青。《左傳·文公七年》:「公族,公室之枝葉也,若去之則本根無所庇蔭矣。」故後人祝賀親友的事業發達,開業大吉,常題本固枝榮。蓮花盤根錯節,枝葉,花茂盛,寓意本固枝榮。紋飾即以此為內容構成,寓意根基堅實,事業興盛。
6、龍袍上都有都有哪些紋飾,不同的圖案代表了怎樣的含義?
龍袍上除了綉有龍紋,還會有其他繁瑣的紋飾。這些紋飾都用很珍貴的材料製成,整體上看,十分的華麗。每個紋飾,都代表著吉祥的象徵。在清代龍袍上,一共有16處龍紋,其中九條金龍為主要紋飾,盤踞在龍袍的各個地方。
第一種是升龍。整個紋飾屬於龍頭在上,身體在下,整體是升騰飛躍的姿態。這種龍紋代表著四方擁戴的意思。第二種叫坐龍,龍頭平視前方,軀干盤踞身後,整體要呈現出一種威嚴的儀態。因為這種龍紋代表了江山穩固的意思。在龍紋中,屬於最為尊貴的一種。 第三種稱為行龍。這種龍紋最為活潑,因為很像是游動的狀態,所以也被稱為「游龍」。代表著臣民忠謹的含義。
這九條金龍的位置,也很有講究。從正面或背面看的時候,都是只有五條,代表「九五之尊」的意思。一般看的話,也只有八條金龍。因為還有一條金龍是綉在衣襟裡面的。 」十二章紋「,其實就是十二種不同的紋飾,分別是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黼(fǔ斧形)、黻(fú亞形)、宗彝(虎﹑蜼(長尾猿猴))、藻、火、粉米。這十二種紋飾,繼承自中國數千年前的傳統文化,代表著十二種不同的品德。
」十二章紋「既是肯定君王有這些品格,但也是對君王德行的一種勸誡。通過這些很復雜的紋飾,體現在各種細節上。但龍袍在清朝服飾制度中,作為吉服的一種,屬於祭祀時穿的服飾。
龍袍上面會有紅色蝙蝠作為裝飾。這是代表」洪福齊天「的意思。還有海浪和岩石的紋飾,這代表著江山永固,福山壽海的意思。這些紋飾還會組合起來使用,蝙蝠會跟如雲紋一起搭配,形成」福運。
7、河北省發現了怎樣外貌的銅紋飾?
1965年在河北省定縣出土抄的西漢中山康王劉昆侈墓中,發現有一件金銀鑲嵌的狩獵紋銅車飾(車傘插柄),在長僅26、直徑3.6厘米的竹管狀圓筒上,鑲雕成四段細致紋飾,用金銀細絲盤嵌,間以松石,布為形象生動的人物鳥獸和雲樹等,錯綜復雜,動態活躍,然後用黑漆填平空隙,漆干固後再用錯石磨光,使金銀絲紋呈現出閃耀奪目的光彩。
8、本固枝榮的意思.急!
本固枝榮
名稱
本固枝榮
拼音
běn
gù
zhī
róng
解釋
主幹強固,枝葉才能茂盛。比喻事物的版基礎鞏固了,其他部分權才能發展。
出處
清·姜振名《永慶昇平前傳》第一回:「也有書寫『陶朱事業』及『本固枝榮』等字,下款俱是士、農、工、商有名之人。」
事例
要懂得~的道理。
用法
作賓語、定語;用於勸誡人
英文
when
the
wood
is
firm,the
branches
flourish
傳統寓意圖案。《詩小雅斯干》:「如竹苞矣,如松茂矣。」比喻竹子的根本堅固,松樹的枝葉茂盛,四季長青。《左傳·文公七年》:「公族,公室之枝葉也,若去之則本根無所庇蔭矣。」故後人祝賀親友的事業發達,開業大吉,常題本固枝榮。蓮花盤根錯節,枝葉,花茂盛,寓意本固枝榮。紋飾即以此為內容構成,寓意根基堅實,事業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