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黃煌經方治療類風濕的小柴胡湯

黃煌經方治療類風濕的小柴胡湯

發布時間:2020-03-29 13:16:22

1、有知道黃煌的經方中治療痤瘡所用的荊芥連翹湯的經驗用方的嗎?

金銀花 黃連 連翹 梔子 白芷 甘草 桔梗 生地 赤芍 黃柏 薄荷 川芎 當歸

2、張仲景國醫學院的相關知識

張仲景學術思想中所蘊含的循證醫學
循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即遵循證據的臨床醫學,是指任何臨床醫療決策的制定都要建立在客觀的科學研究證據基礎上。該名詞的提出,使臨床醫學模式發生了根本的轉變,由過去的經驗醫學轉向遵循證據的實證醫學。EBM的提出和在醫療衛生領域中的推廣應用是在近十幾年中才發展起來的,目前,在各種國際、國內會議上,EBM是一個十分熱門的話題,但是EBM在我國的開展尚處於起步階段,通常人們認為它是一種新的臨床實踐方式,與傳統醫學辨證論治的診療模式相差甚遠,其實事實並非如此。在祖國醫學的記載中,雖然沒有明確提到循證醫學的概念,卻可見到循證醫學思想的雛形,張仲景學術思想中的方(葯)證相應理論就是一個例子。
漢代張仲景撰寫的《傷寒雜病論》,是一部理法方葯比較完善,理論聯系實際的古代重要醫學著作,書中所載之方被後世尊稱為「經方」。「經方」即所謂「經典之方」、「經驗之方」,是指經反復實踐檢驗之有效方。書中所闡述的辨證論治理論,也不再是陰陽五行、臟腑氣血等模糊抽象的概念 ,而是實實在在的,看得見摸得著的用葯的指征,張仲景對葯物的應用指征闡述得很明確,使每一味葯的應用和加減都有「據」可查,有「證」可循,這就是仲景學術思想中蘊含的方證相應、葯證相應理論。在這種嚴謹的方(葯)證相應理論指導下,臨床辨證就會有章可循,療效的判定也有據可依,療效才能經得起重復。可見仲景的方(葯)證相應理論中已蘊含了深刻的循證醫學的思維模式,它為中醫臨床辨證論治提供了規矩和准繩。清·陸九芝曾指出:「學醫從《傷寒論》入手,始而難,既而易;從後世分類書入手,初若甚易,繼則大難。」講的就是這個道理。為了將仲景學術思想進一步推廣,使仲景方(葯)證相應理論得到更多人的認可,現將其中蘊含的循證醫學總結歸納為如下幾個方面。
一、方(葯)證是直接在人身上獲得的用葯經驗。循證醫學強調收集最佳證據,用於指導臨床實踐。所謂最佳,某種程度上就可以理解為最可靠的證據,這種用於治療人類疾病的證據當然是從人身上獲得的最為可靠。較早提到循證醫學思維模式的學者——阿拉伯醫生Avicenna(公元980~1037)就曾在其著述中提出,根據動物實驗結果並不能證實在人體內的效果,因此,葯物的實驗應當在人體進行,而不是在獅子或馬身上進行。葯證作為用葯的指征、依據,它既非來自理論的推理,也非來自實驗室的數據,更不是來源於動物實驗的結果,而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與疾病作斗爭的經驗總結,是我們的祖先用自己的身體嘗試中葯後,從自己身上直接獲得的用葯經驗,「神農嘗百草」的傳說就是最好的佐證。張仲景「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撰寫了《傷寒雜病論》(即《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十六卷,保存了漢代以前大量的醫方和用葯經驗,這些寶貴的用葯經驗就是張仲景葯(方)證。它經過了後世數千年無數醫家的臨床驗證,是可靠的臨床用葯證據。
二、方(葯)證是客觀的、具體的。循證醫學是遵循證據的臨床醫學,既然是證據,就應當是客觀的和具體的。葯證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積累的臨床用葯經驗,是在病人身上尋找到的實實在在的用葯證據。它不同於中醫基礎理論中所說的陰陽五行,元氣命門,三焦宗氣,脾腎陽虛,心肝火旺等等抽象的名詞術語和病機解釋,而是實實在在的、看得見、摸得著的證據,仲景雲:「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就說明了這一點。張仲景對用葯指征的描述是具體的和形象的。如桂枝甘草湯治「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麻黃湯治「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黃連阿膠湯治「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卧」;豬苓湯治「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白虎加人參湯治「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梔子厚朴湯治「傷寒下後,心煩,腹滿,卧起不安者」;小柴胡湯方後有「若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瓜蔞實;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瓜蔞根;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葯;若脅下痞硬者,去大棗,加牡蠣;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乾薑。」等等,對每一首方劑的運用指征和每一味葯的加減指征都描述得很明確。病人的高矮胖瘦,肌膚的細膩粗糙,肌肉的堅緊松軟,腹滿痛與否,渴與不渴,脈搏的浮沉遲數,大小便的利與否,汗出與否,但欲寐與不得卧,惡寒與發熱等等,都是張仲景診治疾病的重要參考指標,是構成葯證的重要因素,它們都是客觀的。
三、方(葯)證相應,其療效是可重復的。開展循證醫學是為了尋找最好的證據用於臨床實踐,那麼這樣的證據必須是經得起重復的。葯證來源於大量的臨床事實,經歷了數千年無數醫家的實踐檢驗,具有極強的可重復性。自人類有文明以來,雖然疾病譜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些過去有的疾病現在被消滅了,一些新的疾病卻又出現了,隨著現代醫學診斷與檢測水平的不斷提高,出現了許多從前不為人們所認識的病原體和微生物,如艾滋病毒、肝炎病毒、冠狀病毒等等,在這些新生事物面前,那些在針對病原體和病因進行治療方面有著得天獨厚優勢的現代醫學顯得無能無力。但是葯證是不變的,不管病原體如何變化,人類對病原體和微生物的反應以及機體與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症狀和體征是相對穩定的,發熱、咳嗽、喘促、脅痛、乏力等等現代疾病表現出來的症狀,張仲景在其著述中早有記載。無論在什麼時代,是什麼疾病,只要出現了柴胡證、桂枝證,就可以用柴胡,就可以用桂枝。葯與證猶如箭與靶,葯是箭,葯證就是靶,目標瞄準了,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就能做到百發百中,只要遵循這種方證相應的原則,就能以不變應萬變,療效就能經得起重復。張仲景時代是這樣,進入二十一世紀仍然是這樣。
四、方(葯)證是以人為載體的。循證醫學提倡將個人的臨床實踐和經驗與從外部得到的最好的臨床證據結合起來,為病的診治做出最佳決策,這是一個醫生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忽視臨床實踐經驗的醫生即使是得到了最好的證據也可能用錯,因為最好的臨床證據在用於每一個具體的病人時,必須因人而異,結合臨床資料進行取捨。葯證不但包括病人的症狀和體征,也包括病人的體質類型和行為生活方式等等許多屬於個人特質的東西,是一個綜合全面的概念。張仲景的論述中有「濕家」、「酒客」、「失精家」、「衄家」、「尊榮人」、「瘡家」、「淋家」、「羸人」、「強人」等提法,就勾劃出了不同的人的形體特徵,使用葯的指征形象化、個體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臨床表現,所用的方劑自然也會不同,如同樣是感冒,有的要用柴胡類方,有的要用桂枝類方,還有的要用麻黃類方。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每一首方劑就是為每一個不同的人「量身定做」的。方證、葯證理論的倡導人黃煌教授常說西醫是治人的「病」,而中醫卻是治病的「人」,就是這個道理。中醫治病的著眼點是整個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體質特徵,有不同的精神狀態,就有不同的葯證。
五、方(葯)證的療效評價是以滿意的終點指標作為觀察指標:循證醫學強調以臨床預後終點作為療效的評價手段。在古代沒有實驗室檢驗,沒有X光、B超、CT等輔助檢查手段,因此只能以最為客觀的指標來判斷療效,如能否解除患者的痛苦,從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而這一點正是循證醫學要追求的。張仲景在其著述中有很多關於機體不適、痛苦症狀的描述,如「咳逆倚息不得卧」、「四肢微急,難以屈伸」、「少腹急結,其人如狂」、「心中煩,不得卧」、「食已即吐」、「腳氣疼痛,不可屈伸」、「身體煩疼,不能自轉側」、「晝日煩躁不得眠」、「腰以下冷痛,腹重若帶五千錢」、「心煩腹滿,卧起不安」、「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等等,張仲景將這些作為用葯的指征,通過消除軀體的不適症狀和改善睡眠質量等等,就達到了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目的。這與循證醫學所倡導的是一致的。
相關圖片

3、黃煌經方沙龍: 您的荊芥連翹湯(日本方),是那些葯味組成?

是日本漢醫森道伯的,就是在《萬病回春》的荊芥連翹湯基礎上加了黃連解毒湯。黃煌老師經驗用量如下:
柴胡15克、荊芥15克、防風15、連翹30克、桔梗10克、薄荷5克、白芷10克、枳殼10克、生甘草5克、黃連5克、黃芩10克、黃柏10克、山梔子10克、生地黃15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
以水1200毫升,煮沸後調文火再煎煮40-50分鍾,取湯液300毫升,分2~3次溫服。症狀減輕後,改為半量或1/3量服用。

4、傷寒論的貢獻

《傷寒論》突出成就之一是確立了六經辨證體系。運用四診八綱,對傷寒各階段的辨脈、審證、論治、立方、用葯規律等,以條文的形式作了較全面的闡述。對傷寒六經病各立主證治法,如「太陽傷寒」用麻黃湯;「太陽中風」用桂枝湯;陽明經證用白虎湯;陽明腑證用承氣湯;少陽病用小柴胡湯……歸納總結了不同的病程階段和癥候類型的證治經驗,論析主次分明,條理清晰,能有機地將理、法、方、葯加以融會,示人以證治要領。
《傷寒論》另一突出成就是對中醫方劑學的重大貢獻。本書記載了397法,113方,提出了完整的組方原則,介紹了傷寒用汗、吐、下等治法,並將八法具體運用到方劑之中,介紹了桂枝湯、麻黃湯、大青龍湯、小青龍湯、白虎湯、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湯、葛根黃芩黃連湯、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大柴胡湯、小柴胡湯等代表名方。書中記載的的方劑,大多療效可靠,切合臨床實際,一千多年來經歷代醫家的反復應用,屢試有效。由於張仲景所博採或個人擬制的方劑,精於選葯,講究配伍,主治明確,效驗卓著,後世譽之為「眾方之祖」,尊之為「經方」。
該書總結了前人的醫學成就和豐富的實踐經驗,集漢代以前醫學之大成,並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系統地闡述了多種外感疾病及雜病的辨證論治,理法方葯俱全,在中醫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和承前啟後的作用,對中醫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傷寒論》一書不僅為診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證綱領和治療方法,也為中醫臨床各科提供了辨證論治的規范,從而奠定了辨證論治的基礎,被後世醫家奉為經典。

5、我想學習中醫,請問我要從何學起?謝謝

學中醫第一步――認識中醫:
我在中醫門診工作,故有便利條件看各類中醫的處方,而知什麼樣的中醫效率最高。凡是有名的中醫,女兒一感冒,就請他們處方。女兒成了中醫流派的試金石。
看了兩年,我知道中醫至少可以分成三類:
一類是西化的中醫,按照西醫病名、化驗單來看病,葯也沒有什麼湯頭,堆徹起來的中葯沒有君臣佐使的章法,不但治療常常無效,而且可能加重病情。
二是時方中醫:這些中醫常常是師帶徒或是家傳中醫,開葯有湯頭,有時也用經方做基礎方打底。治療效果還不錯,老病人挺多。但時方中醫的問題是,慢性病不能停葯,停葯後必復發。其次是對大病、重病特別是腫瘤,手段有限,連讓病情穩定都非常困難,所以時方中醫的觀點是讓腫瘤病人先手術,同時用中葯調理。治療感冒無法一劑葯解決問題
三是經方中醫:這類中醫是真正的中醫,他們按照六經辯證來分析患者病情,辯證准,常常患者喝第一碗葯,就可以感覺到中葯的神奇療效;治療哪怕是可怕的腫瘤,如果辯證准,病情一樣一下子就被控制。治療感冒等外感病,一般都是一劑葯或兩劑葯搞定。這類中醫已經非常稀缺,如果美國倪海廈老師、北京的武國忠醫師、陳明老師,南京的黃煌老師等。但我亦看到經方中醫在加減處方、變方時,患者病情常會反復。
有了對中醫的感性認識,便可確立學習中醫的方向,學習經方中醫,用六經辯證。
學中醫第一口奶非常重要
在中醫門診看了兩年,我開始自學經方中醫,首先學習的是《傷寒論》。學習的第一本書是劉渡舟老先生編寫的《傷寒十四講》,其次是到中醫葯大學聽陳明老師講《傷寒論》。
我在學習傷寒論不到十天時,即用桂枝湯原方一劑治癒鄰居自汗不止的小夥子;一周後我用柴胡桂枝湯兩劑治癒了鄰居需要動手術的膽結石患者,這對我真是太震撼了!為什麼說學習中醫第一口奶非常重要?這兩個病例讓我堅信經方原方不加減就可以治癒現代的疾病!這口奶太重要了,因為現在的經方中醫,在教學生時,都在告訴學生如何加減,有了這口奶,我就不會被誤導。現在的經方中醫都在實踐經方的合方、經方合時方、經方加減時,我卻更尊重經方之原方,在自己、家人、朋友中實踐經方原方治病的療效。
雖然有經方家認為,我是運氣好,能碰上符合經方原方的病例,但我堅信經方原方有更好的療效,因為我已經實踐了100多例患者的治療,其效如神!
學習中醫的第一步――精研四大經典:
學習中醫第一步,我特別認同倪海廈老師的觀點,先學中醫之本源針灸、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把經典學扎實了,再學溫病、時方的中醫經典,這樣不會被迷惑。
我為了更好地給自己和家人治病,是先學習傷寒論,然後在自己和家人身上實踐經方。有了實踐,才會更堅信傷寒論中的條文是真理。學習的技巧是,一看傷寒論的教科書,二看傷寒論的教學光碟,網上有郝萬山老師講傷寒論的課件,如果經濟寬裕,可以托國外的朋友購買美國倪海廈老師傷寒論、金匱要略、針灸、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的五大課件,倪老師的課件臨床經驗非常豐富,我認為是學習中醫非常好的課件。
學習中醫的第二步――學習運用經方原方
現代中醫都在教人如何組方,我認為此方法學習中醫不但難,而且效果差。因為古人組方的原則早已失傳,我們妄臆古人組方的原則,組出的方鮮能精準。
師傅告訴我,以前的儒醫,即是秀才以上的讀書人,本不學醫,但家人或鄰居有疾,就到醫書中選方,並不自己組方,治療效果亦非常好。
仲景先師的經方有200多個,桂林古本傷寒論中經方更是有380多個,我們學習經方首先學習如何運用這些經典方劑,自己、家人生病用經方療疾,積累經驗。我的體會是,經方原方就象精確制導的導彈,指那打那,療效非常穩定。患者病情復雜時,可以讓患者用2-3個經方,為避免葯物的相互干擾,可以讓患者不同時間服用不同的經方。
我確信中醫初學者,學習如何使用經方原方,比學習如何自己組方或經方如何和時方或經方如何和經方的效率更高,療效更好更穩定。
學習中醫的主攻方向――學習專病的治療
老子曰:智者不博,博者不智!學習中醫也一樣,要有基本功,四大經典學的好,也要有專長,主攻專病的臨床研究。
我學中醫後,一是用經方為家人治療各種雜病,二是與老師在門診用經方治療乙肝及其並發症。攻專病對提高臨床水平非常有價值,門診病人雖然不多,但近半年我們即積累了100例的各型乙肝、肝硬化、肝癌的病例,對乙肝傳變的規律、治療的難點、如何守方、如何變方、用方的四季變化都有了基本的概念。當門診能夠逆轉危在旦夕的嚴重肝腹水患者,緩解肝癌不適症狀穩定病情,我就深刻地知道六經辯證是正確的,經方有多偉大,也就更認同倪海廈老師所雲西醫有多爛。同時乙肝患者中同樣有,月經不調、流鼻血、口腔潰瘍等雜病,我亦可以從治療乙肝中學習治療雜病的經驗,所謂是一通百通。我想門診用幾年時間治療幾千例各種乙肝患者,必可解決乙肝及其並發證的大部分問題。
很多慢性病西醫都沒有好辦法,如過敏性鼻炎、心律不齊、高血壓、糖尿病、腎病、類風濕關節炎、痛風、腫瘤等等,這些病經方中都有相應治療的方劑和經方家的經驗,中醫學子專攻一病,一病中又有無數變證,同一位病人治療過程中又有不同的變證,能將一個病確實拿下,不但功德無量,而且影響力巨大,何愁中醫不興。
學習中醫離不開良師益友
古語雲:井淘三遍水自甜,師從三家武藝精。學習中醫多訪名師,多結交中醫學友,對自己臨床水平提高大有幫助。我經常將門診疑難病例發給英國的學友討論,學友的分析亦開拓我的眼界。一次門診治療慢肝的難題,慢肝疏解少陽,可迅速緩解其口苦咽干目眩惡心脅痛納差乏力失眠等不適症狀,但守方時間一長,病情或反復或出現停滯不前,甚疑惑。我請教道醫老師,道醫老師凈手刷牙後說,光升發少陽,哪有那麼多陽氣供你升發,還要回到後天之本和先天之本上來。真是一語道破天機,點醒夢中人。
另外大家注意,不要迷信權威甚至自己的老師,經過臨床檢驗的經驗才是最可靠

與黃煌經方治療類風濕的小柴胡湯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