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爆燈火對風濕有效果嗎
燈火灸屬於艾灸的一種,是指將燈心草用麻油浸之,燃著後用快速專動作對准穴位,猛一接觸聽屬到「叭」的一聲迅速離開,如無爆之聲可重復一次。燈火灸具有疏風解表,行氣化痰,清神止搐等作用。多用於小兒痄腮,小兒臍風和胃痛,腹痛,痧脹等病證
2、灸法補瀉法的方法
臨床中要使灸法在治療過程中產生預定的補瀉效應,必須根據患者病情辨證施治,合理選穴,按照治療需要選擇適宜的施灸材料和方法,並通過補瀉操作來保證補瀉效應的產生。 中醫思想體系與治療方法的最大特點就是以辨證作為理法方葯的施治基礎。灸法是中醫治療學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辨證對於艾灸臨床自然具有密切關系。辨證的第一步就是辨發病之症,求致病之源。其次就是根據病變的性質及其發生和發展的各種規律,而制定出各種相應的措施和方法。方法是治療方案,處方是治療措施。方隨法處,法不離方。艾灸辨證的目的即是為了立法,法則定則措施明。臨床中欲使灸療產生補瀉效應而達到治療目的,必須根據病情辨證施治。
1.辨證選病證 應用補瀉之法有助於提高灸療的效果,而要准確使用灸療補瀉。
補法:此法多用直接灸或隔物灸治療慢性病。如:慢性腹瀉、慢性結腸炎、胃下垂等氣虛證、氣脫證、氣不攝血證、血虛證、精髓之虛證、心陽暴脫證、中氣下陷證、中醫虛寒證、脾腎陽虛證、腎不納氣證、腎陽之虛證、沖任虛損證等。
瀉法:直接灸多見於治療疔瘡癰疽,犬蛇咬傷之類,而艾條溫和灸可用於治療外感風寒發熱、風濕病、外傷瘀血等;扁桃體炎、腮腺炎、淋巴腺炎等急性炎症多採用燈火灸。神經性皮炎、帶狀寬大皰疹、雞眼等多採用局部灸治。
2.辨證選灸穴 腧穴比喻人體的門戶,腧穴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反應病證,協助診斷和接受刺激,預防疾病兩方面,其治療作用有區域性、整體性、雙向調節性、相對特異性、協同性與指抗性等特性,也就是說每個穴位,一般都有其主治的特異性。選用不同的腧穴灸治,也常能收到不同的補瀉治療效果。如氣海穴為補氣穴,對於氣虛患者可予氣海穴處行灸補法,則補益之效倍增、肺俞穴為解表散寒穴,對於風寒表證者可在肺俞穴處化膿灸或一般灸瀉法則可達疏風解表,宣肺散寒的作用。又如溫和灸百會,可治胃下垂、子宮脫垂及脫肛等病,而起到補氣升提之功效;而用蒜泥敷灸或雀啄灸湧泉穴治療咯血、鼻衄等症,則能瀉火止血。陽氣暴脫,用大艾盒灸神闕,雖火力峻猛,其功效為峻補回陽救脫;而陰寒凝結的腹痛,用緩灸療,亦能達到逐寒外出瀉法之能。這又是同一穴位產生不同的補瀉作用。所以我們在臨床中應用灸療補瀉時可根據腧穴的特性合理選穴施灸即可提高灸治療效。
3. 辨證選灸材 即根據不同疾病的性質,在治療時選擇相應功效的施灸葯物加入艾中(葯艾),或是隔於艾下(隔物灸),或施灸材料(如桃枝、桑枝、硫磺、黃蠟等),產生不同的補瀉效應。如隔蒜灸解毒殺蟲,隔附子灸可回陽固脫,隔姜灸可祛寒溫中。此三種隔物灸就寓有補瀉之意。另如桃枝灸,可溫經散寒,治「心腹冷痛、風寒濕痹」(《本草綱目》),而桑枝灸對瘡傷已潰者可「補接陽氣,去腐生肌」(《本草綱目》),其補瀉作用顯然與前者有別。總之,在加用灸葯時,應充分考慮其性味、功能、主治,以產生不同的補瀉效果。
4.辨證選灸法 在臨床中只有根據患者病情合理選擇適當的施灸方法,才能更好地發揮其補瀉作用。如化膿灸,發泡灸可以達到開辟門戶,引邪外出之效;燈火灸療則可以疏風解表、引氣利痰、解郁開胸。醒昏定搐(《幼幼集成》):溫針灸或艾炷直接灸行補法,則可以溫通經脈,活血化瘀:如欲行氣活血,則可用艾條溫和灸;急性實熱證則多用著膚灸,雀啄灸等等。另外,艾灸補瀉的艾炷大小與壯數多少是一致的。一般虛證、寒證用艾補法,艾炷宜大,壯數宜多(其艾炷大小與壯數多少視具體病情而定),對於實證,熱證用艾瀉法,艾炷宜小,壯數宜少。不同灸療其作用機理也不盡相同,臨床中宜辨證施治,選用適宜的灸療,才能收到良好的治療效益。
總之,要提高灸治療效,必須根據患者病情辨證施治,合理選穴.選擇適宜的施灸材料和方法。並通過補瀉操作來保證補瀉效應的產生。 灸法治病同針法一樣,手技是關鍵。灸療補瀉與操作中的除疾和艾火的大小及壯數的多少密切相關。灸療的補瀉的具體操作方法,分為兩個方面。
1.灸法補瀉 系指根據不同症情,合理選擇不同的灸治之法,以達到補虛瀉實的作用。
灸法的種類繁多,雖均為灸法,但作用上有一定區別,可以根椐不同的作用特點決定選 用具有補的或瀉的性質的灸療。
補法多採用刺激性較弱的灸療,瀉法則採用刺激性較強的灸療,使患者產生強烈的溫熱刺激。前者灸至皮膚略紅即可,後者則以灸後發泡或形成灸瘡為宜。臨床與實驗均證實,灸療能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強機體代償能力,從而強壯人體正氣。故一般來講,灸療多為補法。如溫針灸、直接灸中的無瘢痕灸、電熱灸、日光灸、艾條灸的溫和灸、迴旋灸、鋁灸及各種代灸膏等,使患者產生溫和舒適感。更為典型的是某些隔葯物灸與敷灸的補瀉。須根據隔物灸與敷灸時所用的葯物,按葯物的性味、功能、主治等予以選用。選用偏重於瀉的葯物進行隔物灸或敷灸,就能起到瀉的作用。如甘遂敷灸則多用於逐水瀉水;選擇偏重於補的葯物進行隔物灸或敷灸就能起到補的作用。如附子餅隔物灸則多用於補虛助陽。治厥逆、陽痿、遺精;隔姜灸溫經散寒;丁香敷灸溫中降逆、溫腎助陽而治虛寒腹瀉、陽痿、陰冷。五倍子敷灸固精斂汗而治遺精、遺尿、自汗、盜汗;由胡椒溫中散寒而治心腹冷痛等。但也有一些旨在軟堅散結、消瘀止痛、祛腐排膿的灸療可列為瀉法,如化膿灸、艾條灸中的雀啄灸、燈火灸。還有隔蒜灸解毒消腫殺蟲而治癰疽癤腫癬瘡,斑蝥敷灸攻毒蝕瘡、破血散結而治癰疽、咽喉腫痛、瘰癧;毛茛敷灸利濕消腫止痛而治鶴膝風、惡瘡癰疽、胃痛,石龍芮敷灸解毒消腫而治癰腫瘡毒、蛇蟲咬傷;威靈仙敷灸祛風除濕、通經止痛而治風濕痹痛,板蘭根敷灸清熱解毒而治腮腺炎;甘遂敷灸瀉水逐飲而治水腫,簿荷敷灸疏散風熱而治流感等。
2.灸術補瀉 系指用不同的操作技術進行補瀉之法。
(1)艾炷灸補瀉:此法首見於《黃帝內經》:「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瀉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靈樞·背俞》)。《丹溪心法·拾遺雜論》也說:「若補火,艾火芮至肉;若瀉火,不要至肉便掃除」。《千金要方》灸例亦雲:「灸之生熟法,腰以上為上部,腰以下為下部,外為陽部榮,內為陰部衛,故臟腑周流,名曰經絡。」「灸之生熟,亦宜撙而節之,法當隨病遷變,大法補氣務生;內氣務熟,其餘隨宜耳。」由此可見,古代艾灸的補瀉操作方法很早就有區別。
操作方法:艾炷灸補法.即點燃艾炷後,不吹艾火,待其徐燃自滅,火力微而溫和,且時間宜長,作灸壯數較多,艾炷大.灸治完畢後用手按壓施灸穴位,謂之真氣聚而不散,可使火力徐之緩進,發揮溫通經脈,驅散寒邪,扶陽益氣,行氣活血.強壯機能的溫補作用。艾炷灸瀉法即點燃艾炷後,速吹旺其火,火力較猛,快燃快滅,當患者感覺局部燒灼發燙時,即迅速更換艾炷再灸。灸治時間較短,壯數較少,艾炷小,施灸完畢後不按其穴,則謂開其穴而邪氣可散。可使火毒邪熱由肌表而散,從而達到以熱引熱的目的。
一般而言,虛證可以用灸的補法,而實證即可用灸的瀉法,艾炷灸的「疾徐」內寓補瀉二法,即疾能行瀉,徐可達補。
艾炷灸的補瀉關鍵在於操作上的徐疾和艾火的大小及艾炷的多少。
(2)艾條灸的補瀉:艾條灸的補瀉,關鍵在操作技術上。用艾條溫和灸或迴旋灸,每穴每次3~5min左右,可起到促進生理機能、解除過度抑制、引起正常興奮的作用,即為補法,而用艾條雀啄灸,每穴每次5~7min,約60~100下;並可根椐病情適當延長時間或增加灸的強度。可起到鎮靜、緩解、制止、促進正常的抑制等作用即為瀉法。另外,施補法時,艾條宜小而細;瀉法時,艾條宜大而粗。
上面僅是粗略的分類,灸療的補瀉作用與穴位功能、臨床證候、灸療刺激量的大小(包括:灸治方法、艾炷的大小、壯數的多少、距離的遠近、灸療時間的長短)、病變的部位及患者的體質等密切相關。臨床上無論運用何種補瀉,都應遵循辨證施治的原則,靈活運用,方能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
3、請問哪裡有《中國針灸》的rm非p2p下載
http://lib.verycd.com/2006/03/07/0000093327.html
這個裡面```不過要安裝```
1-30集簡介
上冊:
1集、導論( INTRODUCTION )
針灸療法是中華民族傳統醫學寶庫中的一顆光輝奪目的明珠,也是全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本輯介紹針灸的起源,歷代針灸醫家和針灸名著,以及現代針灸的發展. 上海中醫葯大學編錄製作,執行編委李鼎,陸寶根,片長45分鍾.
2集、經絡( JINGLUO )
經絡學說是中醫和針灸學的重要理論基礎.本輯通過真人示教,介紹了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的循行分布,聯絡臟腑和病,主治. 廣州中醫葯大學編錄製作,執行編委張家維,丘傑禮,片長48分鍾.
3集、腧穴(一)( POINTS I )
腧穴(一)至(三)這三輯從穴位定義、深淺、分類,以及審定穴位的依據和方法等基礎知識入手,按任脈、督脈、手三陰、手三陽、足三陽、足三陰和經外穴的順序介紹了152個穴位的部位,主治和刺灸法,並按解剖部位進行復習。 中國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北京體育學院聯合編錄,執行編委王德深、周允嫻、梁競平、孫中玉、片長43分鍾。
4集、腧穴(二)(POINTS II )
腧穴(一)至(三)這三輯從穴位定義、深淺、分類,以及審定穴位的依據和方法等基礎知識入手,按任脈、督脈、手三陰、手三陽、足三陽、足三陰和經外穴的順序介紹了152個穴位的部位,主治和刺灸法,並按解剖部位進行復習。 中國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北京體育學院聯合編錄,執行編委王德深、周允嫻、梁競平、孫中玉、片長43分鍾。
5集、腧穴(三)( POINTS III)
腧穴(一)至(三)這三輯從穴位定義、深淺、分類,以及審定穴位的依據和方法等基礎知識入手,按任脈、督脈、手三陰、手三陽、足三陽、足三陰和經外穴的順序介紹了152個穴位的部位,主治和刺灸法,並按解剖部位進行復習。 中國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北京體育學院聯合編錄,執行編委王德深、周允嫻、梁競平、孫中玉、片長43分鍾。
6集、刺法(一)( NEEDLING METHODS I )
本輯主要介紹有關毫針的基本知識、針刺練習、體位、進針和行針手法、注意事項、異常情況的處理和預防。 上海中醫葯大學編錄製作,執行編委劉炎、陸寶根,片長46分鍾。
7集、刺法(二)( NEEDLING METHODS II)
本輯分別介紹了艾炷灸、艾條灸、溫針灸、溫灸器灸、天灸、燈火灸和一些民間灸法的具體操作、補瀉、適應證和禁忌證。後半部附拔罐療法。 上海中醫葯大學編錄製作,執行編委劉炎、陸寶根、片長44分鍾。
8集、灸法 ( METHOD OF MOXIBUSTION)
本輯分別介紹了艾炷灸、艾條灸、溫針灸、溫灸器灸、天灸、燈火灸和一些民間灸法的具體操作、補瀉、適應證和禁忌證。後半部附拔罐療法。 上海中醫葯大學編錄製作,執行編委劉炎、陸寶根、片長44分鍾。
9集、內科證治(一)( DIAGNOSIS &TREA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I )
從第9到第12輯證治部分介紹了中風、頭痛、感冒、面痛、腰痛、痹證、胃下垂、咳嗽、失眠、胃脘痛等內科常見針灸治療效果較好的27個病證的病因、分型、辯證選穴處方、方義、操作方法和療程,由臨床經驗豐富的醫師操作示範。 山東中醫葯大學編錄製作,執行編委張邦水、蕭永儉,片長49分鍾。
10集、內科證治(二) ( DIAGNOSIS &TREA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II)
從第9到第12輯證治部分介紹了中風、頭痛、感冒、面痛、腰痛、痹證、胃下垂、咳嗽、失眠、胃脘痛等內科常見針灸治療效果較好的27個病證的病因、分型、辯證選穴處方、方義、操作方法和療程,由臨床經驗豐富的醫師操作示範。 山東中醫葯大學編錄製作,執行編委張邦水、蕭永儉,片長49分鍾。
11集、內科證治(三) ( DIAGNOSIS &TREA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III )
從第9到第12輯證治部分介紹了中風、頭痛、感冒、面痛、腰痛、痹證、胃下垂、咳嗽、失眠、胃脘痛等內科常見針灸治療效果較好的27個病證的病因、分型、辯證選穴處方、方義、操作方法和療程,由臨床經驗豐富的醫師操作示範。 山東中醫葯大學編錄製作,執行編委張邦水、蕭永儉,片長49分鍾。
12集、內科證治(四)( DIAGNOSIS &TREA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IV )
從第9到第12輯證治部分介紹了中風、頭痛、感冒、面痛、腰痛、痹證、胃下垂、咳嗽、失眠、胃脘痛等內科常見針灸治療效果較好的27個病證的病因、分型、辯證選穴處方、方義、操作方法和療程,由臨床經驗豐富的醫師操作示範。 山東中醫葯大學編錄製作,執行編委張邦水、蕭永儉,片長46分鍾。
13集、婦兒科證治 ( DIAGNOSIS & TREATMENT OF GYNECOLOGY & PEDIATRICS )
本輯包括月經不調、痛經、閉經、崩漏、胎位不正、乳少、不孕等七個常見婦科病證,以及小兒麻痹後遺症,疳積、遺尿三個兒科病證的證治。 浙江中醫學院編錄製作,執行編委高鎮五、韓程偉、片長54分鍾。
14集、外傷及皮膚科證治 ( DIAGNOSIS & TREATMENT OF TRAUMATIC INJURY & DERMATOLOGY )
針灸治療外傷及皮膚科病症具有簡便、易行、見效快、療程短、無副作用等優點。本輯選擇了風疹、療瘡、痄肋、乳癰、蛇丹等12種外科、皮膚科病證,分別作了介紹。 黑龍江中醫學院編錄製作,執行編委程寶書、隋玉華,片長48分鍾。
15集、五官科及其他證治 ( DIAGNOSIS & TREATMENT OF E.N.T. DEPARTMENT & ETC )
針灸治療眼、耳、鼻、喉疾病同樣可有良好效果。本輯介紹了近視、目赤腫痛、耳聾耳嗚、鼻淵、牙痛等五官科疾病,以及近代比較重視的戒煙、戒毒、減肥、美容等針灸療法。 廣州中醫葯大學編錄製作、執行編委張家維、倪忠樞,片長48分鍾。
下冊:
16集、奇經八脈 ( THE EIGHT EXTRA MERIDIANS )
本輯介紹了奇經八脈(即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喬脈和陽喬脈)的循行分布、作用功能、主治病證和臨床意義。 山東中醫葯大學編錄製作,執行編委張登部、張邦水,片長47分鍾。
17集、氣街四海 (THE PATHWAYS OF QI AND THE FOUR SEAS )
氣街四海理論是針灸臨床異病同治的理論依據之一。本輯介紹了氣街、四海的概念、四海的主要部位、作用及主要輸注部位的穴位,並根據氣街四海理論,介紹了震顫麻痹,乳癖(乳腺增生)、心痹、肋痛、石淋、閉經、溢乳(特發性高泌乳血症)等常見病的辯證、治療。 山東中醫葯大學編錄製作,執行編委劉玉檀、張邦水,片長41分鍾。
18集、腧穴(續)( POINTS -CONTINUED )
本輯收錄了《中國針灸學》腧穴(一)、(二)、(三)、(即第3-5輯)中未曾介紹過但也比較常用的63個穴位的取穴部位、主治和刺灸法,按頭頸部,胸腹部,背部,上肢,下肢的順序分經排列。 中國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信息研究所編錄製作,執行編委王德深、符永馳等,片長46分鍾。
19集、慎針穴位的解剖 ( THE ANATOMY OF THE POINTS REQUIRING PRUDENT MANIPULATIONS )
本輯著重敘述應慎重進針的11個重要穴位的形態結構特點,神經支配及其中樞節段分布、穴位周圍的毗鄰結構、以及臨床上應掌握的針刺深度、方向、角度和操作方法,以免由於不熟悉解剖盲目針刺而發生意外。 上海中醫葯大學編錄製作,執行編委嚴振國、陸寶根,片長43分鍾。
20集、古典針法 (CLASSICAL NEEDLING METHODS )
本輯是毫針刺法和常規針刺方法的提高,重點介紹了《內經》、《難經》等經典著作中歷代各家在針灸學術方面的獨特見解和鮮為人知的針刺方法,以及對後世影響頗為深廣的針術內容,有理論闡述也有實際操作示範。 上海中醫葯大學編錄製作,執行編委劉炎,陸寶根,片長45分鍾。
21集、針刺補瀉手法 ( THE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METHODS OF ACUPUNCTURE )
針灸臨床療效固然與辯證准確,選穴精當密切相關,而講究針刺手法,深入研討補瀉問題,常能挽危急,起沉痾,變疑難為易治,提高療效。本輯重點介紹了徐疾法、捻轉法、提插法、留針法、呼吸法、開闔法、九六法、搖擺法、盤旋法和迎隨法等十種手法的基本概念,作用及具體操作。 南京中醫葯大學編錄製作,執行編委王啟才,蔡知新,片長43分鍾。
22集、耳穴的診斷與治療 ( AURICULA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
眼針療法是以《易經》的陰陽八卦,中醫眼科的五輪八廓和臟腑經絡學說為理論依據,觀察眼球結膜絡脈形色變化為診病手段、針刺眼周八區十三穴治病,具有簡便易行,療效迅速的特點。本輯系統介紹了眼針療法的理論基礎,眼周穴區的劃分和定位,觀眼識病,取穴和配穴,針刺方法和注意事項,臨床適應證及療效,以及眼針治病的機理等。 遼寧中醫學院編錄製作,執行編委朱鳳山,姚凱,片長46分鍾。
23集、眼針療法 ( EYE ACUPUNCTURE THERAPY )
眼針療法是以《易經》的陰陽八卦,中醫眼科的五輪八廓和臟腑經絡學說為理論依據,觀察眼球結膜絡脈形色變化為診病手段、針刺眼周八區十三穴治病,具有簡便易行,療效迅速的特點。本輯系統介紹了眼針療法的理論基礎,眼周穴區的劃分和定位,觀眼識病,取穴和配穴,針刺方法和注意事項,臨床適應證及療效,以及眼針治病的機理等。 遼寧中醫學院編錄製作,執行編委朱鳳山,姚凱,片長46分鍾。
24集、顳三針和圍針法 ( METHOD OF TEMPORAL THREE NEEDLES & NEEDLNG AROUND THE DISEASED AREA )
顳三欠款是在顳部的一定部位進針、連刺三針,加上有關配穴,用以治療中風後遺症的一種有效方法。本輯詳細介紹了顳三針的定位。體位、針刺角度、深度、手法、療程和實驗研究,以及舌三針、肩三針、膝三針和脂三針的適應證、針法。圍針法屬於多針刺法。本輯重要介紹中風CT定位圍針法的針刺部位、針具、治法,以及長針透刺治療偏癱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項。圍針法還可用於漏肩風、面癱和癭。 廣州中醫葯大學編制,執行編委靳瑞、楊文輝、倪忠樞,片長50分鍾。
25集、醒腦開竅法 ( APOPLEXY WITH XINGNAO KAIQIAO ACUPUNCTURE METHOD )
醒腦開竅針刺法是通過降低血脂,降低血液粘稠度,增加腦循環改善紅細胞狀態,使大腦組織得以休養生息恢復功能,從而取得療效的,本輯詳細介紹了醒腦開竅法的選穴,適應證和作用機理等。 天津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編錄製作,執行編委石學敏,谷玉亭,黃文廉,片長44分鍾。
26集、溫針灸和隔葯餅灸 ( MOXIBUSTED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HROUGH HERB MEDICINAL CAKE )
溫針灸具有針刺和溫和灸的綜合治療作用,適用於陽氣虛衰,陰寒凝滯等多種疾病。隔葯餅灸亦為針灸醫家常用的方法。本輯介紹了溫針灸和隔葯餅灸的主要功效和主治病證,不同季節,體質,年齡,性別,病證,部位的臨床辯證應用,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項等。 浙江中醫學院編錄製作,執行編委高鎮五,韓程偉,片長大46分鍾。
27集、穴位敷貼療法 ( EXTERNAL APPLICATION THERAPY )
穴位敷貼療法是一種常用的外治法。選擇一定葯物經製作心後敷於特定穴位,加灸或不加灸,起泡或不起泡,葯物與特定穴位的治療作用結合,以調整局部與臟腑功能,通經活絡,祛風化濕,消炎解毒,止痛止血,廣泛用於多種病證的治療,簡便易行,安全有效。本輯介紹了葯物配製、辯證取穴處方、具體操作方法、療程、禁忌和注意事項,以及本法在哮喘、鼻淵和其他陽虛病證的具體應用。 福建中醫學院編錄製作,執行編委孫蘭英,吳徽淘金,片長53分鍾。
28集、肩痹症和延髓麻痹 ( SHOULDER BI-SYNDROME AND BULBAR PARALYSIS )
肩痹症,即漏肩風,是肩部疼痛,肩關節活動受限的一處疾病。本輯著重介紹了中醫分型特點和循經取穴配阿是穴合谷刺法的取穴、配穴、手法。 延髓麻痹,亦稱球麻痹,為聲音嘶啞,吞咽困難和飲水反嗆的一組證候群。三輯介紹以項欠款為主的辯證方法,治療非佔位性病變所致的球麻痹的取穴和手法。 黑龍江中醫學院編錄製作,執行編委孫申田,賈民一,片長、48分鍾。
29集、類風濕性關節炎 ( RHEUMATOID ARTHRITIS )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臨床常見的疑難病症之一。其診斷並不困難,但目前尚無理想的治療方法。本輯詳細介紹了以針灸為主的外治法治療各型類風濕性關節炎原則,取穴和操作方法。 成都中醫葯大學編錄製作,執行編委陽劍鋒,熊曾,片長47分鍾。
30集、心悸心痹 ( PALPITATION AND HEART BI-SYNDROME )
本輯介紹心悸心痹的針灸辯證施治方法,包括心臟的功能、經絡分布和常腧穴、常用的刺灸方法(毫針、灸法、拔炎罐、穴位貼葯、耳穴壓葯、水針、指掐穴等七種)辨證施治(八型),以及預防。 浙江中醫學院編錄製作,執行編委高鎮五、韓程偉,片長43分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