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風濕病常用檢查方法有哪些?
風濕病常見的有自身免疫性結締組織病(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燥綜合征、硬皮病、皮肌炎/多肌炎、混合性結締組織病、白塞病等)、系統性血管炎(多發性大動脈炎、結節性動脈炎、韋格氏肉芽腫、顯微鏡下血管炎、巨細胞動脈炎/風濕性多肌痛、過敏性紫癜、川崎病等)、骨與關節(強直性脊柱炎、Reiter綜合征、反應性關節炎、銀屑病關節炎、腸病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骨關節炎等)的病變,病因往往與自身免疫及遺傳有關,臨床表現常有發熱、關節疼痛及腫脹、皮疹、肌肉疼痛、雷諾氏現象等,病情往往比較復雜。因此,在臨床診斷過程中,除了詳細了解病史,做些常規的檢查外,需要通過一些風濕病的專科檢查,如臨床免疫學檢查、骨與關節的影像學檢查、遺傳基因、病理活檢、關節鏡等,才可明確診斷。常用的專科檢查方法:1.臨床免疫學檢查包括抗核抗體譜、抗ds-DNA抗體、抗ENA抗體、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抗血小板抗體、抗心磷脂抗體、類風濕因子、抗核周因子、抗角蛋白抗體、抗線粒體抗體、抗平滑肌抗體、補體、T淋巴細胞亞群等;2.骨與關節的音像學檢查包括關節MRI、血管MRI、關節CT檢查、血管造影、骨掃描等;3.遺傳方面:主要組織相容抗原MCH(HLA)如HLA-B27、HAL-DR4等;4.病理檢查:腎活檢(免疫組織化學)、皮膚狼瘡帶、唇腺活檢、血管活檢、淋巴結活檢等;5.關節鏡檢查;6.
2、類風濕檢查方法
你好,風濕四項包括:抗溶血性鏈球菌「O」(ASO)、C-反應蛋白(CRP)、類風濕因子(RF)和紅細胞沉降率(ESR),也就是區別類風濕和風濕的四項化驗項目。
3、風濕病抗體檢測試劑有哪些項目
抗核抗體譜(ENA)聯檢試劑盒(微陣列晶元法)
同時檢測血清中的Sm/nRNP、Sm、SSA、SSB、Scl-70、PM-Scl、Jo-1、CENP-B、PCNA、dsDNA、核小體、組蛋白、核糖體P蛋白、AMA-M2的IgG抗體
4、免疫全項+風濕抗體.
你好
血鉀低,而且伴心律失常,首先應該是補鉀,使鉀維持在3.5~5.5。
免疫球蛋白G明顯偏高,抗核抗體陽性,抗ro52弱陽性,考慮結締組織病如狼瘡、類風濕。建議詳細查下抗核抗體譜(包括抗DNA抗體、抗SSA抗體等),以明確診斷。
5、類風濕抗體化驗結果
中醫怎樣診斷風濕類風濕病?
在我們的臨床工作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一些患者,他們認為檢查結果陽性就是類風濕病,結果陰性就否認類風濕病其實這樣的認為是大錯特錯。
類風濕的化驗指標只是作為診斷類風濕病的一個參考值,在類風濕病的早期、活動期陽性率較高,最高有的指標達80%,也就是說有20%的指標可呈陰性。再者受服葯影響和在類風濕病的靜止期,其檢查結果可以是陰性。所以在類風濕病的診斷上,我認為輔助檢查結果只是一個輔助參考值,不能只憑檢查結果陽性或陰性來確診類風濕病與否?
診斷類風濕病在中醫學主要是依靠臨床表現:症狀和體征結合脈象,最後參考輔助檢查來確診疾病;有的患者手關節對稱性腫痛、變形、晨僵等類風濕明顯的臨床表現,但它的檢查結果卻是陰性,難道說它就不是類風濕疾病?所以診斷類風濕病,輔助檢查結果陽性更能支持診斷,如遇到檢查結果陰性類風濕疾病的診斷也不能排除。
綜上所述類風濕病的診斷是根據症狀和體征來確診,不能只憑檢查結果來判斷。希望類風濕患者讀到這篇文章,應該根據自己的表現來判斷自己的病情。
6、查類風濕需要體檢哪些項目
一般檢查血、尿常規、血沉、C-反應蛋白、生化(肝、腎功能,A/G)、免疫球蛋白、蛋白電泳、補體等。自身抗體類風濕因子(RF-IgM)、抗環狀瓜氨酸(CCP)抗體、類風濕因子IgG及IgA、抗核周因子、抗角蛋白抗體,以及抗核抗體、抗ENA抗體等。
7、檢查自身抗體,風濕四項要掛什麼科?
風濕應該掛風濕病科或者是風濕免疫科。由於風濕是一大類疾病的統稱,大多屬於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同時還會累及到相關的臟器如心、腎、肺等。所以風濕病檢查的項目比較多包括風濕三項、紅細胞沉降率、抗核抗體、抗環瓜氨酸肽抗體、自身抗體譜系列、免疫球蛋白、生化全項、血常規、胸部CT以及心臟彩超.等,但是具體的檢查還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而決定。建議患有風濕患者空腹去正規公立風濕病科或者是風濕免疫科就診檢查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