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李時珍治風濕葯方

李時珍治風濕葯方

發布時間:2020-03-29 05:21:49

1、李時珍的葯方里有沒有用人肉入葯

有胎盤可以配成人參再造大補丸,可以補五癆七傷先天不足體弱多病,我就會配

2、李時珍月夜記葯方這一文中可以體會到什麼

這篇課文主要寫了李時珍和徒弟龐憲為了采葯而暫住破廟,在破廟中藉助月光繼續為編寫《本草綱目》而努力。
可以體會到李時珍為病人解除痛苦、立志學醫、不怕艱辛編寫《本草綱目》的堅強意志及刻苦鑽研、勤於實踐、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忘我的精神。

3、黃帝內經的13個葯方是哪些葯?

黃帝內經的13個葯方

《內經》中的治療措施,多以針刺為主,而略於方葯。對方葯的運用,僅提出了十三首方劑,通稱「內經十三方」。但其中的小金丹,載於《素問遺篇·刺法論》,顯系後世之方。這十三方方葯雖少,但它是我國運用方劑治療疾病的早期記載,在我國方葯史上,有一定的歷史意義,而且其中某些方葯,仍為現今臨床所運用。現將十三方附錄於後。

湯 液 醪 醴

《素問·湯液醪醴論》說:「黃帝問曰:為五穀湯液及醪醴奈何?岐伯對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堅。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時,故能至堅也。」
湯液和醪醴,都是以五穀作為原料,經過釀制面成。古代用五穀熬煮成的清液,作為五臟的滋養劑,即為湯液;用五穀熬煮,再經發酵釀造,作為五臟病的治療劑,即為醪醴。雖然五穀均為湯液、醪醴的原料,但經文又指出,「必以稻米」。因其生長在高下得宜的平地,上受天陽,下受水陰,而能得「天地之和」,故效用純正完備;春種深秋收割,盡得秋金剛勁之氣,故其薪「至堅」,所以必以稻米作為最佳的原料,稻薪作為最好的燃料。
古代的這種湯液醪醴,對後世方劑學的發展,有很深的影響。例如現代所用的湯劑、酒劑,以及方葯中使用的粳米、秫米、薏米、赤小豆等,都是直接從《內經》的湯液醪醴發展而來的。

生 鐵 洛 飲

《素問·病能論》說:「帝曰:有病怒狂者,……治之奈何?岐伯曰:……使之服以生鐵洛為飲。夫生鐵洛者,下氣疾也。」
洛,與「落」通用,生鐵落即爐冶間錘落之鐵屑;氣疾,丹波元簡雲:「凡狂易癲眩,驚悸癇瘈,心神不定之證,宜概稱氣疾焉」。生鐵落,其氣重而寒,能墜熱開結,平木火之邪,又能重鎮心神,所以它能治怒狂。
生鐵落治怒狂有良效,現臨床亦常用。由於怒狂多由惱怒傷肝,肝氣不得疏泄,郁而化火,煎熬津液,結為痰火而成。因此,近世治療多佐以化痰開竅之品。

左 角 發 酒

《素問·繆刺論》說:「邪客於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屍,或曰屍厥……鬄其左角之發,方一寸,燔治,飲以美酒一杯,不能飲者灌之,立已。」
手足少陰、太陰和足陽明五絡,皆會於耳,上於額角。若邪氣侵犯,五絡閉塞不通,因而突然神志昏迷,不省人事,狀如屍厥,但全身血脈皆在搏動。可剃其左角之發,約一方寸,燒制為末,以美酒一杯同服,如口噤不能飲,則灌之。
李時珍說:「發為血之餘」,故發亦名血餘。性味苦澀微溫,能治血病,為止血消瘀之良葯。功能消瘀利竅,治血瘀阻塞,通利小便。酒性溫熱,功能溫經散寒,活血通血脈,通達表裡。所以本方具有通行經絡,消瘀利竅,和暢氣血等作用。五絡通,氣血行,陰陽調,則神志清。因血餘功能止血消瘀,現常用作止血葯,治療吐血,衄血、血淋、崩漏等證。

澤 瀉 飲

《素問·病能論》說:「有病身熱解墮,汗出如浴,惡風少氣,此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酒風。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澤瀉、術各十分,麋銜五分,合以三指撮為後飯。」
酒風,即《素問·風論》所說的漏風病。主要症狀是全身發熱,身體倦怠無力,大汗如浴,惡風,少氣。這是因為患者素常嗜酒生濕傷脾,濕郁生熱所致。濕熱傷筋,以致筋脈弛縱,身體懈墮倦怠無力;濕熱鬱蒸,則汗出如浴,汗多則衛氣虛而惡風;熱甚火壯,「壯大食氣」,故氣衰而少氣。治療用澤瀉、白術各十分,麋銜五分,三葯混合研末每次三指撮,飯前空腹服,溫開水送下。
澤瀉淡滲,能利水道,清濕熱。白術苦溫,能燥濕止汗。麋銜又名薇銜、鹿銜,為治風濕病葯。本方對濕熱內蘊,汗出惡風,筋緩身重體倦,有一定的療效。本方在服法方面,提出了「為後飯」,這是我國對服葯時間的最早記載。

雞 矢 醴

《素問·腹中論》說:「黃帝問曰:有病心腹滿,旦食則不能食,此為何病?岐伯對曰:名為鼓脹。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雞矢醴,一劑知,二劑已。」
矢,同屎。《本草綱目》說:「(雞)屎白,氣味微寒,無毒。」鼓脹生於濕熱,亦有因積滯而形成的。雞屎能下氣消積,通利大小便,故治鼓脹有特效。但若屬於虛證之鼓脹病,則不宜使用本方,正如張介賓說:「雞矢……攻伐實邪之劑也,……凡鼓脹由於停積及濕熱有餘者,皆宜用之。若脾胃虛寒發脹及中氣虛滿等證,最所忌也,誤服則死。」
雞矢醴的製作及服用法,《本草綱目》引何大英雲:「用臘月干雞矢白半斤,袋盛,以酒醅一斗,漬七日,溫服三杯,日三;或為末,服二錢亦可」。此方民間現仍常用以治小兒消化不良之腹脹有佳效。用法,將雞矢白曬干,焙黃,研末或作丸劑,溫開水送服。又法將雞矢白曬干,焙黃一兩,米酒三碗,煎數沸,去滓,過濾,澄清,空腹服,一日二次。

烏 鰂 骨 藘 茹 丸

《素問·腹中論》說:「帝曰:有病胸脅支滿者,妨於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時時前後血,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血,若醉入房中,氣竭傷肝,故月事衰少不來也。帝曰:治之奈何?復以何術?岐伯曰:以四烏鰂骨,一藘茹,二物並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為後飯,飲以鮑魚汁,利腸中及傷肝也。」
血枯,即精血枯竭,月經閉止不來的病證。其成因,可由少年時有所大脫血,如吐、衄、崩、漏,失血過多,或因醉後行房,陰精盡泄,精血兩傷,氣亦耗散。肝主藏血,腎主藏精,肺主氣。血亡精竭氣耗,則肝、腎、肺三臟俱傷,以致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氣逆於上,則見胸脅脹滿,甚則妨礙飲食,常聞到腥臊氣味及鼻流清涕等症狀,由於血不歸經則唾血,氣不榮於身則四肢清冷,氣血兩虛則頭目眩暈,氣血逆亂則時常大小便出血。治療可用烏鰂骨四分,藘茹一分,二葯研末混合,以麻雀卵和丸,如小豆大。每次飯前服五丸,鮑魚湯送下,取其通利腸中和補益肝臟。
烏鰂骨,即烏賊骨,又名海螵蛸。氣味咸溫下行,主女子赤白漏下及血枯經閉。藘茹,即茜草。氣味甘寒,能止血治崩,又能和血通經。麻雀卵,氣味甘溫,能補益精血,主男子陽萎不舉及女子帶下,便溺不利。鮑魚,氣味辛溫,能通血脈益陰氣,煮汁服之能同諸葯通女子血閉。故本方具有補養精、氣、血,強壯肺、肝、腎,活血通經的作用,所以能治血枯精虧諸證。

蘭 草 湯

《素問·奇病論》說:「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癉,是熱病。脾癉,即脾胃濕熱證。它主要的症狀就是口中時有甜味,舌苔膩。其成因多由肥甘厚味太過,助熱生濕,脾氣滯而不能輸布津液,上溢於口,而見口甘之症。治用一味蘭草,煎汁內服,可以清化濕熱,消脹除滿。
蘭草,即佩蘭。氣味辛平芳香,能醒脾化濕,清暑辟濁。臨床用佩蘭一兩,煎湯代茶,治口甜苔膩,久久不除者有良效。駱龍吉《內經拾遺方論》說:「蘭草一兩,用水三盞,煎一盞半,溫服無時。」

豕 膏

《靈樞·癰疽》篇說:「癰發於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為膿,膿不寫,塞咽,半日死。其化為膿者,寫則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發於腋下赤堅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細而長,疏砭之,塗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
豕膏,即豬脂,欲名豬油。嗌,即咽喉處,為肺氣出入之道路。癰發於嗌,影響呼吸,病勢兇猛,故叫猛疽。如發於腋下,堅硬紅腫而小形如米粒的,叫做米疽。猛疽和米疽,從其所生部位及症狀辨證,皆屬肺經積熱,毒火入侵而成。
豬脂,氣味甘,微寒,無毒,用以泄肺經之積熱。《本草綱目》引孫思邈說:「利血脈,散風熱,潤肺。入膏葯,主諸瘡。」此癰疽屬毒熱,尤其是在咽喉部,故宜冷服之,以加強解熱的效力,使邪由下而出。後世用豬脂做膏葯,即從此方演變而來的。

翹 飲

《靈樞·癰疽》篇說:「發於脅,名曰敗疵,敗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病大癰膿。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銼 翹草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為取三升,則強飲,厚衣,坐於釜上,冷汗出至足,已。」
敗疵,亦稱脅癰。李杲說:「脅者,肝之部也,如人多郁怒,故患此瘡。」治用銼 、翹草根各一升,水煎三次服,並以蒸氣熏之,使能身汗出而愈。
,菱角,翹,即連翹。菱角根能清熱發汗;連翹根能涼血解毒。《本草綱目》說:「連翹苦平無毒,主治寒熱、鼠瘺、瘰癧、癰腫、惡瘡、癭瘤,結熱蠱毒。」又說:「主治下熱氣,益陰精,令人面悅好,明目,久服輕身耐老。」
此方提出的「厚衣,坐於釜上,令汗出至足」,對後世輔助療法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如仲景用桂枝湯的「溫覆」,用防已黃芪湯的「坐被上,以被繞腰下」,用甘草麻黃湯的「慎風寒」等,可見其理法皆來自《內經》。

半 夏 秫 米 湯

《靈樞·邪客》篇說:「今厥氣客於五藏六府,則衛氣獨衛其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蹺陷,不得入於陰,陰虛,故目不瞑。……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卧立至。……其湯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葦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為一升半,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為度。故其病新發者,覆杯則卧,汗出則已矣,久者三飲而已也。」
衛氣行於陽則寤,行於陰則寐。如厥逆之氣入侵臟腑,迫使衛氣行於陽分,不得行於陰分,則陽盛於外陰虛於內而不得眠。治以半夏湯一劑,以除其厥逆之邪,陰陽通調,就可以睡眠。半夏秫米湯是用長流水八升,多次揚之,取在上的清水五升,用葦薪燃火煮之,水沸後,放入秫米一升,和炮製過的半夏五合,以文火繼煎至湯一升半,去滓,每次服一小杯,一日服三次,逐次加量,以發生葯效為度。如果是病初起,服完葯後應靜卧,汗出後即愈。病程較久的,服至三次也可以痊癒了。
半夏、秫米,所以有如此療效,主要是調和陰陽的作用。因半夏味辛,直驅少陰厥逆之氣,使其上通於陽明;秫米甘寒,能泄陽補陰,致使陰陽和調,故能治不眠之證。流水千里,揚之萬遍(《金匱要略》稱為「甘瀾水」),取其流暢而無阻滯,以加強葯效。

馬 膏 膏 法

《靈樞·經筋》篇說:「足陽明之筋……,其病足中指支脛轉筋,腳跳堅,伏兔轉筋,髀前腫, 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頰,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治之以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塗其緩者,以桑鉤鉤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頰,且飲美酒,噉美炙肉,不飲酒者,自強也,為之三拊而已。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
經筋分手足三陰三陽,合稱十二經筋。這里舉足陽明之筋,感受寒邪後所發生的一系列症狀為例。寒主收引,熱則縱緩。陽明之筋受病,或轉筋,或急引,或 僻,或目不合,都是外邪入侵,經筋收引和緩縱所致。所以表現為一側拘急,一側緩縱的 僻、目不合等症狀。由於經筋不與內在的臟腑直接相連,而布於體表,同時其受寒必因氣血之虛,因此,治療的原則是補虛劫寒,壯陽除陰,通絡和肌表,調和氣血。「急者緩之」,甘以緩急,故用馬膏之甘平,以緩其急。「寒者熱之」,「虛者補之」,故用馬膏熱熨,桑炭火烤以劫寒。再噉炙肉以補其虛。壯陽除陰,調和氣血,通經絡,和肌表,故用白酒、官桂和燒針劫刺。同時,用桑鉤牽引,以正其 僻。正如張介賓說:「馬膏,馬脂也。其性味甘平柔潤,能養筋治痹,故可以膏其急者。白酒、辣桂,性味辛溫,能通經絡,行血脈,故可以塗其緩者。桑之性平,能利關節,除風寒濕痹諸痛,故以桑鉤鉤之者,鉤正其口也。復以生桑火炭,置之地坎之中,高下以坐等者,欲其深淺適中,便於坐而得其緩也。然後以前膏熨其急頰,且飲之美酒,噉之美肉,皆助血舒筋之法也。雖不善飲,亦自強者。三拊而已,言再三拊摩其患處,則病自已矣。」

寒 痹 熨 法

《靈樞·壽夭剛柔》篇說:「寒痹之為病也,留而不去,時痛而皮不仁……用淳酒二十斤,蜀椒一升,乾薑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種皆 咀,漬酒中,用棉絮一斤,細白布四丈,並內酒中,置酒馬矢熅中,蓋封塗勿使泄,五日五夜,出布棉絮,曝干之,干復漬,以盡其汁,每漬必 其日,乃出干,干,並用滓與棉絮,復布為復巾,長六七尺,為六七尺巾,則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處,令熱入至於病所。寒,復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起步內中,無見風。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
寒邪入侵經絡血脈之中,久留不去,以致血脈不行,凝滯而痛。病情嚴重者,影響營衛運行,致成麻木不仁的寒痹證。導致寒邪的侵襲,乃是命火不足,心血虛損,肝筋失養的緣故。因此,寒痹的治法,必以補命門真火,益肝心血源,通行經絡,調和營衛為原則。本方用棉布浸葯酒熨貼以治寒痹,是最早的一種外治方法。方中葯物,酒性熱而悍急,有通行十二經循行肌膚之力。蜀椒賦純陽之性,為交通心腎的主葯;乾薑健胃培土,化生血氣;桂心引火歸源,溫養肝筋。三味又得酒力及炭火的熱力,裝入夾袋中,在針剌前後,熨貼患處,久久施行(三十遍),則營衛通,汗液出,寒痹自能痊癒。此方雖然製作較繁,然其理法,頗有深意。

小 金 丹

《素問遺篇·刺法論》說:「小金丹方,辰砂二兩,水磨雄黃一兩,葉子雌黃一兩,紫金半兩,同入盒中,外固了,地一尺,築地實,不用爐,不須葯制,用火二十斤煅之也。七日終,候冷,七日取,次日出盒子,埋葯地中,七日取出,順日研之三日,煉白沙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望東吸日華氣一口,冰水下一丸,和氣咽之,服十粒,無疫干也。」
本方的煉制方法,是將辰砂、雄黃、雌黃、紫多(金箔),放入乳缽中研細,傾入磁罐中,外用鹽泥封好。另在空地上挖一個坑,約尺許,將罐置於坑內,封以薄土,築實。另用桑柴或桑炭,燒其地面,燒七天,至第八日,候冷,把罐取出,將葯刮出,入於另一罐,再埋於地下,以消除火熱之氣,埋七天,再取出,將葯傾入缽中,研細,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服法:每晨當太陽初出時,面向東方,吸一口氣,用冷水和氣送下一丸,共服十粒。可免受疫癘的傳染。
本方的服食,是採用道家的益氣養生法。方中四味葯物,特別是辰砂、雄黃,是辟瘟防疫常用的葯物。

小 結

上述《內經》十三方,就其所用葯物來說,已包括了動物、植物、礦物三類;就其劑型來說,有湯劑、丸劑、散劑、膏劑、丹劑、酒劑;就用法來說,有內服、外用;就其功能來說,有用於治療,有用於預防;就其方制來說,其中的湯液醪醴、生鐵洛飲、左角發酒、雞矢醴、蘭草湯、豕膏等六方,屬於奇方中之小者;澤瀉飲、烏鰂骨藘茹丸、 翹飲、半夏秫米湯、馬膏等五方,屬於偶方中之小者;小金丹,屬於偶方中之大者。這些方劑,不僅有其歷史意義,而且其中某些方劑,現在還有其實用價值,特別是對後世方劑學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4、李時珍本草鋼木白花蛇的用量我是全身風濕當用頓少量。當吃多 長時間

中國之網路全書\r\n 《本草綱目》(公元 1578 年)明.李時珍著。\r\n 五十二卷。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時間編成, 收載葯物 1892 種,附葯圖 1000 余幅,闡發葯物的性味、主治、用葯法則、產地、形態、採集、炮製...

5、古代李時珍中葯減肥絕秘配方

一、 醒腦開竅用散劑多配香葯 腦為髓海,位居高巔,密閉顱內,稱元神之府,主持人體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靠五臟六腑之精血供養,具有主宰十二官安危的使命。癇發者因於氣血逆亂,擾亂神明,腦髓受損,或痰濁瘀滯神明之府,元神失控病發昏迷、抽搐竅閉諸症。對於包括癇病在內的許多腦病,根據家傳經驗,配葯制方多用麝香、牛黃、冰片、穿山甲、細辛等香葯治療。該類葯物一能引諸葯入於腦髓神機起到引經葯的作用,可直達密閉於顱內的腦髓血脈,另可芳香走竄醒神開竅,可達速效之功。復習文獻,如安宮、紫雪、乙抱龍丸、涼驚丸多有上意,似寓意深遠,可資深究 包括癲癇在內的諸多腦病,難以速愈,多需長久用葯。在劑型的選擇上,根據家傳經驗,多配用散劑治療,因散劑量少而易服,且可急用,又便於久服,很適合癲癇患者使用 《本草述》雲"麝香之用,其要在能通諸竅。"麝香香竄透竅,引葯上達巔頂,有開壅散結通閉之功。臨床應用麝香開腦竅之閉,通腦絡之瘀,是開竅醒神治中醫腦病之要葯,功效之捷,確非它品所能替代。有葯理實驗證明H標記麝香有效成分麝香酮能通過血腦屏障,在大腦、延髓處分布最高,尚有保護腦細胞超微結構,提高腦細胞對缺氧的耐受性等作用。另外麝香抗炎作用比較明確,能抑制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減輕局部水腫,炎症後期,抑制肉芽組織增生。麝香入煎的方法很為講究,可用一定量研細以絹包之,上系棉網,將過濾好的湯葯再置爐火之上煎煮,待葯沸,拿來絹包之麝香以手提棉網,沉於絹包中的麝香陰干左右,再將絹包取出,蓋鍋置溫後飲用。至於絹包中的麝香陰干之後放入小瓶中密封,還可配丸葯用。現臨床多用人工麝香取代 牛黃味甘苦相兼,性涼平,其氣清芳香,入心肝二經,善祛痰,清肝熱,專熄內風,能開啟清竅,《本經》記載"主驚癇寒熱,熱盛狂痙",本品為涼開之劑,為臨床治癇治驚的要葯。牛黃主要含膽酸、去氧膽酸、牛黃酸等,能抑制中樞病理性興奮,在鎮靜大腦皮層的同時,又能興奮呼吸中樞,並有抗缺氧,保護腦組織,減少其損傷的作用,最適合癇病發作期使用。冰片,味辛苦,性寒,歸心、脾經。辛散苦瀉,芳香走竄,能散郁熱,有類似麝香的開竅醒神作用,但葯力較遜,可以作為麝香的輔助葯。《本草綱目》雲"通諸竅,散鬱火",本品氣味芳香,含脂溶性成分容易透過血腦屏障,進入"用葯之最准"的"空靈之所"。用量極小,一般用量為0.1-0.g,研極細末,入散劑。珍珠清熱鎮驚而安神,清肝熄風,當下多用珍珠研粉沖服,每次0.-0.g,重症可沖入煎劑中鼻飼,本品為安魂定魄之上品,不但增加腦缺氧的能力,還有促智作用。石菖蒲辛、苦、溫,歸心、胃經,有開竅、豁痰、理氣、活血之功,乘芳香清爽氣,辟穢濁不下之邪,對痰濁蒙閉腦竅者,能振發清陽,宣竅醒神。實驗研究證明本品提取物對中樞神經系統有鎮靜作用,具有安定、抗驚厥、抗癲癇的作用,同時還有健腦益智,聰耳明目的作用。《本草從新》載其"辛苦而溫,芳香而散,開心孔,利九竅,明耳目,發聲音"。穿山甲性平,氣腥而竄,其走竄之性無微不至,故能宣通臟腑,貫徹經絡,透達關竅,凡血凝、血聚為病皆能開之,《本草從新》雲"善竄,專能行散,通經絡,達病所"。臨床用之,確有良效 細辛芳香氣濃,性善走竄,引諸葯直達巔頂,其走而不守,可以散風宣竅止痛,《本草正義》言"細辛,芳香最烈,故善開結氣,宣洩郁滯,而能上達巔頂,通利耳目,旁達百骸,無微不至,內之宣絡脈而疏百節,外之行孔竅而直透肌膚".葯理研究發現細辛揮發油有明顯的中樞抑製作用,對兔腦皮層、海馬、中腦網狀結構腦電圖記錄顯示,其對中樞的作用與巴比妥類相似。在治諸癇日久及癇病有頭痛諸痛症表現者有重要作用。但細辛用量及使用時間都要嚴控制,以免中毒 中醫治療腦病用香葯有值得進一步研究的介值 二、 化痰熄風之品為治癇常用葯物,但調氣、開胃之品不可少 《素問·舉痛論》雲"百病生於氣",對於癲癇一症,臨床若見患者情緒抑鬱,多有憂慮,表情淡漠,或呆滯,或胸脘痞滿等症,乃為氣郁之症象,並多為化風、化火、痰凝、瘀阻的病機之一,所以在癇病治療上理氣解郁對於防止氣機逆亂,痰凝絡阻等很有意義。特別對於女性癲癇發作與經期有關系者,調氣血很重要,其中較常採用的葯物有黑木耳、山楂、刺蒺藜、柴胡、香附、鬱金、綠萼梅、佛手、香櫞、合歡皮等 木耳一葯,《神農本草經》載其有"益氣不飢,輕身強志"之功,黑木耳又名桑耳,具有調氣柔肝、養陰解毒之功,對於郁癇、食癇能柔肝和胃。有學者道用其為主葯治療癲癇者,並相繼有了一些黑木耳臨床應用經驗的資料 刺蒺藜性微溫,行肝經氣血而無升陽弊,最適於肝鬱兼血瘀者。香附性平,既疏肝理氣,又調經止痛。柴胡微寒,升散力強,善疏肝解郁,宜用於肝氣郁滯,又兼升舉陽氣。鬱金微寒,既解郁清心,又活血行氣,且涼血利膽,適用於肝有熱、肝鬱氣滯血瘀者。綠萼梅芳香性平,力緩而無耗氣傷陰之害,癲癇患者氣郁犯脾,傷陰者多用之。佛手、香椽性微溫,舒肝理氣,化痰和中,適用癲癇患者脾胃虛弱者,青皮性溫,疏肝破氣力強,能散結消積,食癇患者多用之。痰氣郁結者用蘇梗等。梔子、邊翹,性味苦寒,對於心煩、失眠、口舌生瘡者可解熱郁,對於血瘀化熱者用之合適。燈心草、白茅根清熱利濕,令小便通暢,火熱之邪蘊積多用之 癇為痼疾,多難速愈。患者雖見情志抑鬱,氣機不暢,臨床也不可妄加疏導,而應給予柔緩、順氣之法。清熱化痰,鎮肝熄風之品,多葯味涼味苦,久服礙胃傷脾,配用橘紅、陳皮、佛手等柔緩順氣,並可糾正口味,另用山楂、麥芽、內金、萊菔子以開胃消食,且消食亦足以除痰,所謂無食不成痰也。山查入丸散可一葯多能,葯性平和,有消食積、化瘀滯的作用 三、 祛風熄風葯分類施用 平肝之品:平肝涼肝以熄內風,滋陰清熱以消火勢,這是治療內風動越的大法之一。白羚羊解粉、天麻、生白芍、白菊花、鉤藤、僵蠶、地龍、生地、玄參等皆為常用之葯   白羚羊角,味咸、性寒,入肝、心經。能平肝熄風,清熱鎮驚。主治熱病神昏痙厥,譫語發狂、驚癇搐搦。風癇、熱癇、驚癇皆為常用。白羚羊角平肝涼肝功效獨特,熄風、清熱尤為擅長,是為平肝熄風的代表葯物。如肝熱得清,化火之源得以平息,肝風得平,相煽之勢得以消褪,則癇作停止。現代葯理研究認為此葯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抑製作用,並能解熱。實驗表明羚羊解外皮浸出液能降低小鼠的朝向性運動反應,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抑製作用,可加速苯巴比妥及乙醚麻醉的開始速度,顯著降低對五甲烯四氯唑、士的寧電休克的敏感性,但不導致肌肉鬆馳。黃羊解亦有類似作用,臨床可代替羚羊角使用。有道用生羊角粉製成糖衣片,日服-g,治療癲癇患者例,總有效率達.% 天麻,乃肝經氣分之葯,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主諸風濕痹,四肢拘攣,小兒風癇驚氣。"《素問》雲:"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故天麻入厥陰之經而治諸病。據羅天益雲:"眼黑頭旋,風虛內作,非天麻不能治。天麻乃定風草,故為治風之神葯。今有久服天麻葯,遍身發出紅丹者,是其祛風之驗也。"《本草匯言》又說:"天麻主頭風、頭痛、頭暈虛旋癲癇強痙,四肢攣急,語言不順,一切中風、風痰。"實驗研究證明,天麻有明顯的抗驚厥作用,能夠有效地制止癲癇樣發作。近0年來,不少國內學者做過動物實驗證明天麻有抗癇作用 鉤藤,生驚,入肝、心經。能清熱平肝,熄風定驚。主治小兒驚癇抽搐、成人血壓偏高、頭暈、目眩、婦女子癇等。《葯性論》記載:"主小兒驚啼、瘛從熱壅。"《本草匯言》記載:"鉤藤,祛風化痰,定驚癇,安客忤,醫療痘厝之葯也。"仲陽先生曰:"鉤藤,溫、平、無毒,嬰科珍之。其性捷利,祛風痰、開氣閉、安驚癇於倉忙頃刻之際。"《本草綱目》曰:"鉤藤,手、足厥陰葯也。足厥陰主風,手厥陰主火,驚癇眩暈,皆肝風相火之病,鉤藤通心包於肝木,風靜火熄,則諸症自除。"西醫學研究證明,鉤藤煎劑0.1gkg給小鼠腹腔注射,能產生明顯的鎮靜作用,但無明顯的催眠作用,劑量加大倍也不加強戊巴比妥的催眠、麻醉作用,即使加大劑量0-100倍也不能使翻正反射消失,亦不引起運動障礙,與現有的催眠葯、鎮定葯似有不同。用大鼠的防禦運動性條件反射也證明,鉤藤煎劑1gkg腹腔注射,可降低大腦皮層的興奮性,表現在使部分大鼠陽性條件反向破壞,條件反向時間延長 白菊花,善清肝熱,以熄風止痙。生白芍味苦酸性寒,和血瀉肝以平肝之陽亢,並具酸甘化陰之效。僵蠶、地龍清其肝熱,以定驚止痙,平肝熄風,並兼有通絡的效能。生地、玄參養陰涼血,以取滋水涵木之用 鎮肝之品:多用金石介貝。應用金石介貝之品,鎮肝潛陽以熄風。葯選既具重鎮之效,又有降逆清熱之功的葯物。如珍珠母、青礞石、靈磁石、龍骨、牡蠣、生石決明、生赭石、玳瑁等。生赭石鎮肝降逆,並能使沖上逆亂的氣血下潛歸經。生石決明、珍珠母具鎮肝熄風潛陽的功效,但珍珠母入心、肝二經,遇有意識喪失者必應選用,此品還能鎮心定驚。玳瑁性寒涼,味甘咸,具有清熱解毒鎮驚養陰的作用 珍珠母,味咸、性涼,入肝、心經,能平肝潛陽、清肝明目、定驚。主治癲狂、驚癇、頭眩、耳鳴等。《飲片新參》記載曰:"平肝潛陽、安神魂、定驚癇、消熱痞、眼翳 "有學者告用珍珠母為主葯,隨證加減,水煎服,每日一劑,治療0例,痊癒例,好轉1例,無效1例。治療時間最長者天,最短者天 靈磁石,味辛、咸,性寒,歸肝、腎經。為補腎益精,重鎮安神之品,用於肝腎陰虧,陰虧陽亢動風的癲癇抽搐。《名醫別錄》雲"養腎臟……,小兒驚癇,煉水飲之",《本草從新》雲"治恐怯怔忡",對於小兒驚癇較為適用,一般用量宜重,用量在10-0克左右,入湯劑宜打碎先煎,如入丸散內服,一定煅透入葯。對於靈磁石張湯敏老師的治癇多加推崇,認為其能降低血液中鐵離子的濃度,從而控制癲癇發作。在金石介貝之品中,多質重有毒,不可久服,唯獨該葯無猛捍之氣,有補益之功 龍骨,味甘、澀、性平,入心、肝、腎、大腸經。能鎮驚安神,斂汗固精,主治驚癇癲狂、怔忡健忘等。《本草經讀》曰:"驚癇癲痙,皆肝氣上逆,挾痰而歸迸入心,龍骨以斂火安神,逐痰降逆,故為驚癇癲痙之聖葯。"《本草思辨錄》又曰:"龍骨,其用在心肝二經為多,能收斂浮越之正氣,安魂魄,鎮驚癇。" 青礞石,味咸,性平,無毒,入肝、肺、胃經。能墜痰消食、下氣、平肝,其氣下行,主治癲癇驚狂、頑痰癖積。《本草綱目》:"治積痰驚癇、咳喇喘急。"臨床多用於頑痰、老痰壅等塞於上所致的驚癇癲狂等症,有"治驚利痰聖葯"之稱,本品入煎劑宜包煎,入丸散可用至g左右。有作者告用青礞石g,皂劑、蛇床子、僵蠶各g,蜈蚣條,膽星 g,硃砂g研細制蜜丸,每丸含生葯1.g,每次1丸,日服次,治療10例,其中單用上葯者0例,總有效率為.0%,餘10例在原葯基礎上加服上葯,總有效率.%。另有作者告用青礞石1g,姜半夏g,天南星1g,海浮石1g,沉香g,生熟牽牛子各g,炒六曲10g,分別為粉,混勻,為1粒,每料葯再加白面00g,搗勻加水製成薄餅,成人烙餅(使微焦)0個,小兒1-歲者烙餅0個,-歲烙餅 0個,-1歲烙餅個。每晨空腹1個,用白開水送下。服葯期間,不得中斷,其治療癇證1例,結果痊癒例,有效例,無效1例 硃砂,味甘,性涼,有毒,入心經。能安神、定驚、明目、解毒。主治癲癇、驚悸、心煩、失眠等。《本草鋼目》記載有"治驚癇、解胎毒痘毒,軀邪瘧。"《本草綱目》又言:"硃砂,入心可安神而走脈,……故可以鎮心逐痰、祛邪降火,治驚癇、殺蟲毒。"《聖濟總錄》記載用丹丸治療風邪諸癇,狂言妄走,精神恍惚,思慮迷亂,乍歌乍哭,飲食失常,疾發仆地,口吐白沫,口噤戴眼,年歲深遠者,取辰砂一兩,酸棗仁、乳香各半兩。上三味合並令勻,先令病人盡量飲酒沉醉,次取葯五,酒一盞,調下,於靜室中安睡,勿令驚動。有學者用加味磁朱丸(磁石、硃砂、生赭石、南星、半夏、全蠍、蜈蚣、白芍、神曲、甘草)治療癲癇0例, 例發作停止半年以上,好轉例,無效例。本品用量宜小,研末入散劑,不宜久服,以防中毒 平肝與鎮肝兩類葯物均用於風動的急症,但具體應用尚有一定的區別。平肝葯物多用於陰虛陽亢,化火生風,肝風內動,或肝風易動之體,或肝陽亢盛肝風已動之患。平肝法所用葯物性較平和,質多較輕,植物類、蟲類居多,尚有清熱養陰的作用。鎮肝葯多用於陽亢沖逆,肝風狂越,血之與氣並走於上的重症肝風,非重鎮不能潛陽,非鎮肝不能熄其風勢,葯選礦物類、貝殼類居多,質雖重,而性非峻猛,故無遺害,有是證則放膽用之,可鎮風邪浮搖之勢 搜風止痙多用蟲葯:癇發,肢體抽搐,不唯熄風,還要止痙,而蟲類葯是為常用。蟲葯如蜈蚣、僵蠶、全蠍等不但具搜風祛風作用,特有馳緩神經的功用。我在癇速康的系列方葯中,實證者多蟲葯,惲樹珏在《驚風成方說》甲篇列驚風成方1首,其中論及"凡全蠍、蜈蚣、僵蠶、靳蛇、虎睛,乃馳緩神經之正葯,抽搐拘攣,撮口直視,得葯可制止"。綜觀現今,許多醫家對蟲類葯治癇也較推崇並積累了寶貴經驗 僵蠶,亦名白僵蠶,味辛,咸,性平。入肝、肺、胃經。本品辛能發散,鹽能軟堅,為祛崗解痙、化痰散結之葯。主治驚癇、中風、失音等。《本經》雲"主小兒驚癇夜啼。"實驗證明,僵蠶有催眠與抗驚厥作用。僵蠶醇水浸出液給小鼠皮下、腹腔注射或灌服,或給家兔靜脈注射,均有催眠作用。小鼠灌服.gkg,皮下注射0.gkg,其催眠作用與皮下注射苯巴比妥0mgkg的效力相當。小鼠灌服100%僵蠶煎劑,能降低士的寧所致小鼠驚厥的死亡率。古代以僵蠶配紫蘇子、牛蒡子、硃砂治療癲癇,近年研究以僵蛹為代用品,即用白僵菌接種蠶蛹,使發病而成僵蛹,實驗證明,僵蛹有一定的退熱、止咳、化痰、鎮靜、止抽、消腫以及調節神經、參與脂肪代謝等作用。並能對抗硝酸士的寧引起的小鼠驚厥,應用於臨床,0例中有10例癲癇發作間隙延長,抽搐次數減少。有研究告以脫脂僵蛹片(國產商品名為癇癱寧)治療各型癲癇100例,總有效率%,以後研究還證明,僵蠶和僵蛹中抗士的寧的有效成分是草酸銨,草酸銨對癲癇大、小發作均有一定療效 全蠍,亦名全蟲,如單用尾,名為蠍尾,味咸,辛,性平,有毒。入肝經,能祛風、止痙、通絡解毒。主治驚風抽搐、癲癇等。《本草求真》記載"全蠍,專入肝祛風,凡小兒胎風發搐,大人半身不遂,口眼吶斜,語言謇澀,手足搐掣等。"本品止痙作用較僵蠶強,且可攻毒散結,本品有毒,量宜控制。實驗證明,東亞鉗蠍毒和從粗毒中純化得到的抗癲癇肽有明顯的抗癲癇作用。東亞鉗蠍毒和抗癲癇肽均有使癲癇的潛伏期延長,發作程度減輕,平均總持續時間縮短,與苯妥英鈉、馬西平和抗癇靈相比,抗癲癇肽作用強、用量小、毒性低 蜈蚣,味辛,性溫,有毒。入肝經。能祛風、定驚、攻毒、散結。主治中風、驚癇、破傷風等。《醫學衷中參西錄》記載:"蜈蚣,走竄之力最速,內而臟腑,外而經絡,凡氣務凝聚之外皆能開之,……其性尤善搜風,內治肝風萌動,癲癇眩暈,抽掣瘛從,小兒臍風;外治經絡中風,口眼吶斜,手足麻木",本品鎮鎮驚作用較全蠍為強,用量宜輕,入煎劑g左右,散劑減半。據葯理實驗研究,止痙散(全蠍、蜈蚣)每天1g,連服1、、天後,對上學地佐、士的寧、煙鹼的半數驚厥量引起的小鼠驚厥均有對抗作用,在同劑量的蜈蚣對抗上述種葯物驚厥效介比全蠍高 地龍,亦名蚯蚓。味咸,性寒,入肝、脾、肺經。清熱、平肝、止喘、通絡、利尿為主要功效。性善走竄,能引葯直入病所,咸寒而降泄,既能熄風止痙,又能清熱,主治驚風抽搐、高熱狂躁等。實驗研究證明,地龍提取液對小白鼠及兔均有鎮靜作用,對戊四氮及因引起的驚厥及電驚厥均有對抗作用,但對士的寧引起的驚厥則無對抗作用。有告認為,地龍中所含的琥珀酸有解痙、治療癲癇的作用;並有中樞神經抑製作用。實驗證明,給小鼠、大鼠等動物腹腔注射琥珀酸,能保護動物對抗高壓氧引起的驚厥,並能使化學物引起的小鼠驚厥出現明顯延遲 蟬蛻 ,味甘咸,性涼。入肺、肝經。能熄風止痙、疏散風熱。主治小兒驚癇等。《葯鑒》記載"蟬蛻氣寒、味甘咸,無毒。主治小兒驚癇夜啼,大人眼目赤腫。"現代葯理實驗證明,蟬蛻及五虎追風散因馬子鹼、可因及煙鹼等引起驚厥死亡,部分消除煙鹼所引起的肌肉震顫,五虎追風散還能對抗地佐引起的驚厥死亡 四、 豁痰化濁葯 癇病由於痰者甚多。風夾痰濁或痰熱互結,閉竅匿神,腦氣與臟氣不相順接,一遇誘因而發癇證,或神識昏蒙,或四肢抽搐,凝視呆滯,口吐痰涎,或胸脘痞滿,喉中痰鳴,痰濕內盛,氣機失降,則舌苔腐膩或似豆腐渣狀。此時主用豁痰化濁法,但治痰之法,下氣為上。龐安時謂"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亦隨氣而順矣",所以攻下、調氣皆是祛痰之法,當需互參。葯用節菖蒲、膽南星、半夏、草果仁、天竺黃、竹瀝水、海浮石、化橘紅等 石菖蒲,味辛、性微溫,入心、肝、脾、胃經。本品氣味芳香,能宣竅化濁,兼祛痰濕,但尤以豁痰化濁見長。能開竅寧神、豁痰、理氣、活血、散風,主治癲癇、痰厥等。現代葯理實驗研究,菖蒲有鎮靜作用,煎劑或揮發油均有使小鼠自發活動減少,解除單籠飼養小鼠的攻擊行為,亦能延長戊巴比妥鈉所致的睡眠時間,對閾下催眠劑量的戊巴比妥鈉有協同作用。此外,尚能顯著延長戊巴比妥鈉的麻醉時間。研究表明,揮發油中的細辛醚是鎮靜的有效成分,但除去揮發油後仍有鎮靜作用,提示其鎮靜萬分不只一種 石菖蒲煎劑對戊四氮引起的小鼠驚厥有一定的對抗作用,與對照組相比,能使自主活動減少,抽搐開始時間推遲,抽搐鼠數較少,除去揮發油的水煎劑亦有作用。有作者道,用石菖蒲煎劑,每0ml含生葯干品g,每次10ml,口服次,0天為1療程,可連續服用。治療0例,顯效1例,有效例,無效1例,對原發性癲癇和顱外傷所致症狀性癲癇療效較好。天竺黃、竹瀝油常作為豁痰化濁的代表葯。化橘紅與膽南星均能燥濕祛痰,但化橘紅通調理脾胃氣機,化其痰濕濁邪;膽南星則專祛風豁痰,走竄經絡,通閉塞之竅

6、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有治風濕性淤血塊的葯方嗎?

做基本健康檢查看數據; 你在堅持多久 直接咨詢當地老中醫 因地,因時,因人,四診合參,診斷處方下治療

7、李時珍本草綱目葯方美膚養顏

內調外養的祛斑方式是科學的祛斑方式。是不傷皮膚的,自然的祛斑方式。

祛斑單單只依靠一種祛斑產品是不能夠把色斑去除的,首先要分析身子色斑形成的具體原因,根據色斑形成的原因選擇適合自己的祛斑方式和正規的祛斑產品才是科學的祛斑方式。

想要徹底的祛斑,首先要知道斑是怎麼形成的,從問題的根源出發,才能更好的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辦法。知道原因,我們在祛除斑的時候才能事半功倍。

遺傳因素:雀斑很多都是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
月經周期:雀斑也有與月經周期有關,女人比男人更容易有雀斑;
日曬因素:主要是陽光紫外線照射對肌膚的傷害,會使黑色素分泌沉澱,夏季在紫外線照射下,雀斑的顏色就會加深,要做好及時修復
精神壓力大:精神壓力大必然會分泌腎上腺素,長期受到壓力的話人體的代謝平衡就會被破壞,皮膚所需要的營養供應就比較緩慢,色素細胞就會變得活躍。

色斑的形成原因是比較多,大致就可以分為外部原因和內部原因。


除了選擇使用適合自己的祛斑方式之外,給大家分享一些日常祛斑小技巧:
保證良好的作息時間,不要熬夜;

祛斑美白第一招:維C維E補起來
長期服用維生素C能減少皮膚色素沉澱,淡化黑斑、黃褐斑及雀斑,恢復肌膚白嫩。尤其是用維C和E一同食用祛斑效果更加好,它們都具有抗氧化和調節內分泌的作用。每天服用維C維E各一片,平時也應多補充獼猴桃、紅棗、奶類、蛋類等富含維C或維E的食物。祛斑美白第二招:生薑酒精去斑
所要准備的材料有:50g鮮生薑、500ml濃度為50%的酒精,將備好的姜放進酒精中浸泡,密封後等上半個月左右,然後取出汁液用棉棒沾取塗抹於患處,每天4-5次,半月可見效,長期堅持可根除。祛斑美白第三招:檸檬冰糖水
取一個新鮮檸檬去皮,把果肉放入榨汁機中榨汁,然後根據自己的口味添上適量的冰糖,微甜就直接飲用。檸檬中含有豐富的維C,此外還有鈣、鐵、磷等。長期食用可以防止皮膚血管老化,消除面部色斑,恢復肌膚白嫩,還可以防治動脈硬化。祛斑美白第四招:生石灰糯米去斑
需要材料有糯米30粒,生石灰小半杯,鹼面6g。首先取少量的溫水倒入鹼面中,然後再加上准備好的生石灰和糯米一同放進去攪勻,將石灰杯覆蓋在潮濕地面上,待12小時,糯米熟後,把上半部分的熟米調製成膏。塗於患處,效果顯著。

8、李時珍本草綱目偏方

水腫:河南名醫
螻蛄(天螻、仙螻)五枚,焙乾研沫,食前白開水沖服6克。

9、李時珍治療濕寒痛經葯方

是用的這個,肚子不疼的。痛經也好了。真開心。

10、李時珍補腎葯方是詐騙

山葯。山葯的補腎效果特別好,經常吃可補精益腎,還能夠健胃消食,是可以多吃的一些補腎食物。豬腎。

與李時珍治風濕葯方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