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辛溫解表」里的「辛」是什麼意思?
一、「辛溫解表」里的「辛」是中葯五味之一,『辛』味有發散解表、行氣行血作用,即辛散。行血的作用,經常使用於外感表證,氣血瘀滯。
二、釋義:
1.辣:~辣。
又如:辛刻(辛辣峻刻);辛涼(辛辣清涼)
2.辛苦:~勤。艱~。
又如:辛心(苦心);辛艱(辛苦艱難);辛毒(辛苦)
3.痛苦:~酸。
又如:身受酸辛;辛楚(辛酸苦楚);辛傷(悲傷);辛切(悲切)
4.天乾的第八位。現常用來表示順序的第八。
三、相關組詞:
辛苦 辛勤 辛酸 悲辛 艱辛 辛辣 辛勞 辛勩 得辛 蘇辛 五辛 辛貲 細辛 苦辛
(1)風濕表症什麼意思擴展資料:
一、字形演變:

「辛」是「新」的本字。辛,甲骨文

(像刀刃)
(木,原木),表示加刃於木,即用刀斧劈柴。有的甲骨文
將「木」形
省略成「屮」形
。
造字本義:動詞,用鋒利的刀斧將原木劈成兩半,備作柴薪。
文言版《說文解字》:辛,秋時萬物成而孰;金剛,味辛,辛痛即泣出。從一,從
。
,辠也。辛承庚,象人股。凡辛之屬皆從辛。
白話版《說文解字》:辛,在四時中代表秋,入秋萬物長成而熟落;辛在五行中代表金,金的特性剛硬;辛也代表辛味,辛辣痛苦就會流淚。字形採用「一、
會義。
,表示罪行。在天干次序中,「辛」承續「庚」,字形像人的大腿。所有與辛相關的字,都採用「辛」作邊旁。
二、片語釋義:
1、蘇辛[sū xīn]
指漢蘇建、蘇武及辛武賢、辛慶忌。
2、五辛[wǔ xīn]
即「五葷」
3、商辛[shāng xīn]
即 商 紂王,名 受,號 帝辛。
4、馬辛[mǎ xīn]
菥蓂的別名。即薺。見 明 李時珍《本草綱目·菜二。菥蓂》。
5、迂辛[yū xīn]
唐 代 辛立度,性迂,時人以此稱之。
2、辛溫解表和辛涼解表是什麼意思?
辛溫解表是指用性味辛溫的葯物發散風寒,解除表證的治法。適用於風寒表證及風濕、風水兼有表邪者。以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身痛,苔薄白,脈浮緊為主症。常用葯物有麻黃、桂枝、紫蘇、荊芥、羌活、防風、白芷、細辛、藁本等。代表方劑有麻黃湯、桂枝湯、香蘇散等。
辛涼解表是指用性味辛涼的葯物發散風熱,解除表證的治法。適用於風熱表證或溫病初起、痘疹初起等。以發熱重,惡寒輕,咽干口渴,苔薄黃,脈浮數等為主症。常用葯物有薄荷、荊芥、牛蒡子、桑葉、菊花、葛根、升麻、蔓荊子等。代表方劑有桑菊飲、銀翹散、升麻葛根湯等。

(2)風濕表症什麼意思擴展資料
辛溫解表和辛涼解表反映出中醫上的四氣五味。
1、四氣指葯物的寒、熱、溫、涼四種特性。寒涼和溫熱是兩種對立的葯性,而寒與涼、熱與溫之間只是程度的不同。另外還有平性,即葯性平和。
2、一般寒涼葯多具清熱、解毒、瀉火、涼血、滋陰等作用,主治各種熱症。溫熱葯多具溫中、散寒、助陽、補火等作用,主治各種寒症。此外,還有一些平性葯物,是指葯性寒熱之性不甚顯著、作用比較和緩的葯物。
3、五味原指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種味道。
辛味有發散解表、行氣行血作用。一般解表葯、行氣葯、活血葯多具辛味,主治表證和氣滯血瘀證。
甘味有滋補和中、調和葯性及緩急止痛作用。一般滋養補虛、調和葯性及止痛葯多具甘味,主治虛證、痛證。
酸味有收斂固澀作用。一般止汗、止咳、止瀉、固精葯多具酸味,主治多汗、久咳、瀉痢、遺精、遺尿等證。
苦味有清泄、燥濕作用。一般清熱、瀉火、通便、燥濕葯多具苦味 ,主治熱證、火證、濕證。
鹹味有瀉下、軟堅散結作用。一般軟化堅硬、消散結塊、瀉下通便葯物多具鹹味,主治大便燥結、瘰癧癭瘤、啯瘕痞塊等證。
3、什麼是「疏風解表」?
疏風解表疏風,治法之一。指用祛風解表葯疏散風邪的治法。風為外感病證的先導,故解表必須疏風。臨床常見有風寒、風熱、風濕三種挾有風邪的表證。風寒表證用防風、桂枝、藁本等;風熱表證用薄荷、牛蒡子等;風濕表證用羌活、白芷等。
4、中醫里的「解表」什麼意思?
通俗的說法就是讓你出汗
「表」就是指表症,意思說目前病還只是在皮膚,沒有到深入到經絡
《黃帝內經》:「其在皮者,汗而發之」
我記得以前有一篇課文《扁鵲見蔡桓公》裡面就說了 病症分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就是說病在皮膚紋理中
第二階段「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就是說病在肌肉中
第三階段「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就是說病在內臟中
最後階段「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病入骨髓,無葯可醫
5、解表疏風是什麼意思
疏風解表
疏風,疏散風邪.風為外感病證的先導,故解表必須疏風.臨床常見有風寒、風熱、風濕三種挾有風邪的表證.風寒表證用防風、桂枝、藁本等;風熱表證用薄荷、牛蒡子等;風濕表證用羌活、白芷等.
解表,是指解除表證.凡能疏解肌表,促使發汗,解除表證的葯物稱為解表葯.
解表葯大多具有辛味,辛能發散,可促使病人汗出,而達到外邪從汗而外泄,表證得以解除,即《內經》所說:「其在皮者,汗而發之」的意思.解表葯有溫性和涼性之分,它們的適應證也不相同.該類葯大多入肺經和膀胱經,故其適應證和手太陰肺經、足太陽膀胱經的循行路線和臟腑有關.
6、疏風解表是什麼意思
疏風,治法之一。指用祛風解表葯疏散風邪的治法。
風為外感病證的先導,故解表必須疏風。臨床常見有風寒、風熱、風濕三種挾有風邪的表證。風寒表證用防風、桂枝、藁本等;風熱表證用薄荷、牛蒡子等;風濕表證用羌活、白芷等。
解表,是指解除表證。凡能疏解肌表,促使發汗,解除表徵的葯物稱為解表葯。解表葯大多具有辛味,辛能發散,可促使病人汗出,而達到外邪從汗而外泄,表證得以解除,即《內經》所說:「其在皮者,汗而發之」的意思。
解表葯有溫性和涼性之分,它們的適應症也不相同。該類葯大多入肺經和膀胱經,故其適應證和手太陰肺經、足太陽膀胱經的循行路線和臟腑有關。

(6)風濕表症什麼意思擴展資料:
引起外感病的原因是外邪,中醫將外邪分為風、寒、暑、濕、燥、熱(火)六種,稱為「六淫」。風邪是「六淫」之首,《黃帝內經》就記載有「風為百病之長」之說。風是春天的主氣,但客觀上來說,四季皆有風的產生,它無所不在。
風流動不居,善行數變,有升發向上、向外促使腠理(肌膚)疏泄張開、易襲陽位等特性。頭面體表受風邪侵襲後,常使人產生頭暈、汗出、惡風等症狀,能使癢痛現象此起彼伏,遊走不定,能與寒、痰、濕、燥、熱(火)等病邪聯合使人致病。
病因:
風為春令主氣,與肝木相應。風邪為病,其病證范圍較廣,變化為快。其具體特點為:遍及全身,無處不至,上至頭部,下至足膝,外而皮膚,內而臟腑,全身任何部位均可受到風邪的侵襲。
風邪能與寒、濕、痰、燥、熱(火)等相合為病。致病的特殊性,風病來去急速,病程不長,其特殊症狀也易於認識,如汗出惡風、全身瘙癢、遊走不定、麻木以及動搖不寧等症狀。臨證時,發病在春季與感受風邪明顯有關者,均可考慮風邪的存在。
自然界有風、寒、暑、濕、燥、熱(火)這些正常的氣候現象,古時稱作「六氣」。六淫,是對六氣的異常變化的一種稱謂。古人認為異常的氣候變化可以使人產生疾病(現代科學也證明,在不同的氣候環境下,細菌與病毒的繁殖力與致病力是不一樣的)。
中醫借用「風、寒、暑、濕、燥、熱(火)」之名及其特性,來概括所有的由外界因素干擾人體所致的疾病原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解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疏風
7、解表、解里分別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區別
解表
凡能疏解肌表,促使發汗,解除表證的葯物稱為解表葯。
解表葯大多具有辛味,辛能發散,可促使病人汗出,而達到外邪從汗而外泄,表證得以解除,即《內經》所說:「其在皮者,汗而發之」的意思。解表葯有溫性和涼性之分,它們的適應證也不相同。該類葯大多入肺經和膀胱經,故其適應證和手太陰肺經、足太陽膀胱經的循行路線和臟腑有關。
凡以解表葯為主組成的方劑叫解表劑。
本類方葯主要用於六淫外邪入浸所出現的表證。症見:惡寒發熱,頭身痛,脈浮。或用於疹透不暢或風濕痛有表證者。
臨床上,表證有風寒表證和風熱表證兩種,風寒者宜辛溫解表;風熱者宜辛涼解表。此外,若表證兼氣、血、陰、陽之不足,還須結合補益方葯使用,以扶正祛邪,使正勝邪卻。故解表葯分為辛溫解表、辛涼解表,扶正解表三類。
應用解表方葯注意事項:
1.該類葯多具辛散之性,故不宜久煎,以免葯性耗散、功效減低。
2.服用解表葯後宜避風寒。如外感風寒之表證,增加衣被以利汗出。
3.解表發汗,以微汗出為度,以免大汗傷陰耗氣。應中病即止,勿久服之。
4.陽虛自汗、陰虛盜汗、瘡瘍久潰、失血者不宜單用解表劑,若需要,加用扶正之品,以達邪去而不傷正之目的。
-----------------------
解表葯的葯理作用參考
1.發汗解熱作用。如麻黃、桂枝、荊芥、防風、白芷、生薑、薄荷、菊花、柴胡等大多數解表葯均具有發汗解熱作用。這種作用是通過調節體溫中樞而實現的
8、中葯中的解表葯,解表是什麼意思
凡能疏解肌表,促使發汗,解除表證的葯物稱為解表葯。
解表葯大多具有辛味,辛能發散,可促使病人汗出,而達到外邪從汗而外泄,表證得以解除,即《內經》所說:「其在皮者,汗而發之」的意思。解表葯有溫性和涼性之分,它們的適應證也不相同。該類葯大多入肺經和膀胱經,故其適應證和手太陰肺經、足太陽膀胱經的循行路線和臟腑有關。
凡以解表葯為主組成的方劑叫解表劑。
本類方葯主要用於六淫外邪入浸所出現的表證。症見:惡寒發熱,頭身痛,脈浮。或用於疹透不暢或風濕痛有表證者。
臨床上,表證有風寒表證和風熱表證兩種,風寒者宜辛溫解表;風熱者宜辛涼解表。此外,若表證兼氣、血、陰、陽之不足,還須結合補益方葯使用,以扶正祛邪,使正勝邪卻。故解表葯分為辛溫解表、辛涼解表,扶正解表三類。
應用解表方葯注意事項:
1.該類葯多具辛散之性,故不宜久煎,以免葯性耗散、功效減低。
2.服用解表葯後宜避風寒。如外感風寒之表證,增加衣被以利汗出。
3.解表發汗,以微汗出為度,以免大汗傷陰耗氣。應中病即止,勿久服之。
4.陽虛自汗、陰虛盜汗、瘡瘍久潰、失血者不宜單用解表劑,若需要,加用扶正之品,以達邪去而不傷正之目的。
附:解表葯的葯理作用參考:
1.發汗解熱作用。如麻黃、桂枝、荊芥、防風、白芷、生薑、薄荷、菊花、柴胡等大多數解表葯均具有發汗解熱作用。這種作用是通過調節體溫中樞而實現的。
2.增強體表血液循環。如桂枝、紫蘇、生薑、菊花等多數解表葯均能擴張周圍血管,增強體表循環、促進汗腺分泌,從而增加熱的散發。表證特點之一是「惡寒」,而這種惡寒與肌肉及小動脈痙攣有關(即產熱增加),解表葯通過擴張痙攣之血管可改善這種病理狀態。同時由於外周循環加強,使病毒大量流至皮膚毛細血管。引起皮膚毛細血管增生、血清滲出、形成皮疹。這可能是解表葯用以透疹的作用基礎。解表葯除了能抑制某些細菌生長而用於瘡病之治療外,還能通過擴張周圍血管,使局部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增生而用於瘡用初起之治療。
3.抗菌、抗病毒作用。經過大量實驗,已證明解表類葯物對某些細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有抑制或殺傷作用。
對某些病毒有抑製作用者:麻黃、桂枝、紫蘇、羌活、防風、白芷、生薑、牛蒡子、桑葉、菊花、葛根、升麻等。
對某些革蘭氏陽性球菌有抑製作用者:麻黃、桂枝、紫蘇、羌活、白芷、細辛、藁本、薄荷、牛蒡子、菊花、桑葉、菊花等。
對某些革蘭氏陰性桿菌有抑製作用者:桂枝、紫蘇、羌活、防風、白芷、藁本、細辛、薄荷、牛蒡子、菊花、柴胡等。
對結核桿菌有抑製作用者:柴蘇、荊芥、羌活、白芷、細辛、薄荷、牛蒡子、升麻等。
對某些致病真菌有抑製作用者;桂枝、羌活、防風、白芷、辛夷、蔥白等。
此外,菊花對白喉桿菌及腦膜炎雙球菌;防風、白芷、細辛對枯草桿菌;桂枝對炭疽桿菌;柴胡對瘧疾均有抑製作用。
4.其它作用
除上述主要葯理作用外,該類葯物尚有鎮痛作用;止咳祛痰作用;健胃及利尿作用。
9、清腸疏風是什麼意思
清腸,清理腸道垃圾
疏風,疏散風邪。風為外感病證的先導,故解表必須疏風。臨床常見有風寒、風熱、風濕三種挾有風邪的表證。風寒表證用防風、桂枝、藁本等;風熱表證用薄荷、牛蒡子等;風濕表證用羌活、白芷等。
10、什麼是 風濕入骨表了
你說的這個情況不代表有風濕,當前還需要注意全面的檢查,根據具體的症狀了全面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