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類風濕因子高要吃什麼葯
類風濕因子是由於感染因子(細菌、病毒等)引起體內產生的以變性IgG(一種抗體)為抗原的一種抗體,故又稱抗抗體。常見的類風濕因子有I gM型、IgG型IgA型和IgE型。人體內普遍存在著類風濕因子,並起著一定的生理作用。近年來對IgM型類風濕因子的生物作用已有所了解,這些生物作用包括:1 、調節體內免疫反應;2、激活補體,加快清除微生物感染;3、清除免疫復合物使機體免受循環復合物的損傷。只有類風濕因子的量超過一定的滴度時稱類風濕因子陽性。由於I gM型類風濕因子是類風濕因子的主要類型,而且具有高凝集的特點,易於沉澱,故臨床上主要測定IgM型類風濕因子,測定方法為乳膠凝集法和酶聯免疫吸附法。
吃什麼要要到醫院檢查後讓醫生開,不能亂吃啊
2、類風濕因子高吃什麼葯 求高手指點下
我類風濕因子,95但我沒吃葯,關節不怎麼痛,因去醫院看醫院里的專家,花30元掛號費,給看了以前前幾天檢查身體的化驗單,專家讓重新檢查,意思說看不出來無法下葯。在就不說了,讓你走,後來,我開了所為她說的化驗單要一千多元,現時隔一年多了,也沒有病情增加,和原來一樣,我現在感覺的。不是病的嚴重而是無良太夫心毒,她們是以病人不懂醫療,胡說八道讓患者信她,花錢,我是患者,不怎麼按她們吃葯,病情沒有發展多少。我是在內蒙包頭第一附屬醫院風濕課找的專家看病過程。希望能和有同樣病的患者交流,以免花沒必要的冤枉錢。以前我吃過朱良春的益腎蠲痹丸,效果不錯,上午吃一代,下午關節不痛了,後來吃了一合,感覺頂了半年沒有疼痛,在後來市場上沒有此葯了,我吃過雷公藤片,阿司匹林,炎痛西康,復方炎痛西康,都沒有多大效果,現在有時疼痛吃些萬痛筋骨片,感覺盡量少吃葯。不多說了,在說就是對大夫的失望,感覺好大夫太少了,盡是吸血大夫。
3、類風濕因子高,吃什麼葯比較好
風濕、類風濕治療痹症是中醫內科學中常見的病症之一,是以關節疼痛為主的一組全身性病變癥候群。其臨床表現相當於現代醫學中的風濕性和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醫認為其病因病機主要是風寒濕侵及人體,留注關節,阻遏經脈,致使氣血瘀滯,經脈不通,不通則痛。
風濕性關節炎,發病急,侵及大關節,反復發作。多與上呼吸道鏈球菌感染有關,發病年齡多為青少年,血清抗鏈球菌溶血素「o」、抗鏈球菌激酶和抗透明質酸酶均陽性。以多發性、遊走性、大關節紅腫熱痛為特徵,活動期過後,受累關節不遺留病理性損害,如治療失宜,可累及心臟,引起風濕性心臟病。
類風濕性關節炎,起病慢,首侵小關節或脊柱,可造成關節變形,骨質損害,類風濕因子陽性。病情纏綿,病程遷延,反復發作。可伴有消瘦、貧血等全身慢性消耗性症狀。後期因關節變形僵硬,身體消耗,而生活不能自理。
張仲景金貴要略教學視頻指出:
中醫的歷節病,起因都是肝腎兩虛,病在筋骨之間游盪,類似於西醫的痛風、風濕病。臨床上,按照症狀分為三種:
(1)風痹,症狀是又麻又痛:風濕相摶,骨節疼痛,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甘草附子湯主之。
(2)血痹,症狀是麻而不痛: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症,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
(3)歷節,症狀是但痛不麻: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葯知母湯主之。針對膝蓋痛。
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毒性大,嚴格按照要求製作使用,心臟病患者不能使用。
咨詢中醫師。
4、您好,請問您媽媽是吃什麼草葯降低了類風濕因子啊,麻煩你能不能告訴我。謝謝了。
?
5、類風濕因子和C反應蛋白過高,應該吃什麼要
如果確診為類風濕要合理膳食。要注意進食高蛋白、高纖維、中脂肪、中熱能、低糖、低鹽,少量多餐、少刺激性食物。烹調食物要色香味均佳,且易消化。膳食中糖類。、蛋白和脂肪的比例以3:2:1為合適。多用植物油,如色拉油、玉米油、橄欖油、葵花籽油、豆油、菜籽油等。植、動物油比例2:1為宜。飲食熱能分配以早餐30%、午餐40%、下午餐10%、晚餐20%為合適。水果應根據個人飲食習慣和病情決定。以素食為主,飯後宜食用水果100克左右。蔬菜選用綠葉菜、西紅柿。蘿卜、芹菜、韭菜、香菜、木瓜。、黃瓜、豆芽、土豆、紫菜、海帶、黑木耳、洋蔥等。動物肉類選用蛇肉、狗肉、羊肉、牛肉、魚肉等,適量多食動物血、蛋、愈、蝦等。膳食營養要全面,不要忌口和偏食,一些食物應限量,但不是忌食,如牛奶、羊奶、奶糖、乾酪、巧克力、花生、小米等,少食肥肉、高動物脂肪和高膽固醇食物,少食甜食,少飲酒和咖啡、茶等飲料。
希望我的答案對您有所幫助,施博士醫療團隊祝你早日康復。
6、類風濕因子RA陽性吃什麼葯最好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以對稱性、多關節、小關節病變為主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現為關節腫痛,晚期可強直和畸形,功能嚴重受損。我國發病率0.4%—1.0%,80%患者發病年齡在20—45歲,男女之比為1:2.4。[病因]1、感染:多種致病原如支原體,EB病毒等,可能與發病有關。2、遺傳:該病有家許聚集現象,HLADR4、DR1型發病率增高。3、雌激素可能與發病有關。4、受寒、受潮、勞累、營養不良、外傷、精神刺激可誘發本病。[病理]RA基本病理改變為滑膜炎和類風濕血管炎(包括類風濕結節)。[診斷](一)臨床表現1、一般症狀:常緩慢起病,有乏力、納差、體重減輕及低熱等。2、關節表現:(1)最常以近端指間關節、掌指關節及腕關節為主的對稱性、多關節、小關節腫瘤、活動受限,指關節呈梭形腫脹,晚期可畸形。(2)晨僵:持續時間常與病情活動程度一些。3、關節外表現:(1)類風濕結節:見於關節降突部位,單個或多個,數毫米至數厘米大小,持續數月至數年,是病情活動的表現。(2)系統性表現:部分患者病情活動時有胸膜炎、間質性肺炎、心包炎、淺表淋巴結腫大、肝脾大等。(二)實驗室檢查1、一般檢查:輕、中度貧血,活動期血沉加快。2、免疫學檢查:(1)血清免疫球蛋白增高。(2)抗核抗體10%—20%陽性。(3)類風濕因子80%陽性。(4)C反應蛋白增高。3、滑液檢查:半透明或不透明,黃色,粘度差,細胞數5萬—10萬/ml,中性粒細胞佔50%—90%,類風濕因子陽性,有時可見類風濕細胞。(三)特殊檢查X線:早期關節周圍軟組織腫脹、骨質疏鬆,後期關節軟骨破壞、侵蝕、關節間隙狹窄、強直和畸形。(四)類風濕關節炎特殊類型1、青少年型類風濕關節炎:全身型發病佔20%,表現為起病急驟,高熱,關節腫痛,一過性皮疹,肝、脾和淋巴結腫大,血白細胞計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血培養陽性,抗生素無效,腎上腺皮質激素有效。多關節型約佔45%與成人RA相似。少關節炎型佔40%,受累關節數≤4個,多發於膝、踝和肘關節,眼部病變多,如虹膜睫狀體炎等。2、Felty(費耳提)綜合征:發病率約佔1%,類風濕關節炎表現伴有脾臟腫大及粒細胞減少。(五)診斷標准1、晨僵至少1小時,≥6周;2、3個或3個以上關節腫,≥6周;3、腕、掌指、近端指間關節腫,≥6周;4、對稱性關節腫,≥6周;5、皮下結節;6、手X線像改變(至少有骨質疏鬆及關節腔隙狹窄);7、類風濕因子陽性(所用方法正常人群中不超過5%陽性)。以上7項中有4項陽性者可診斷類風濕關節炎。(六)鑒別診斷1、強直性脊柱炎:①多見於青少年男性患者。②以骶髂關節、腰椎病變為主。③X線示骶髂關節炎,晚期腰椎呈竹節樣變。④HLA-B27陽性而類風濕因子陰性。2、風濕性關節炎:①發病前常有鏈球菌感染史。②遊走性大關節炎。③心臟常受累。④血清抗鏈球菌溶血素O陽性,而類風濕因子陰性。⑤阿司匹林療效較好。3、系統性紅斑狼瘡:①有系統性病變如漿膜炎、蛋白尿等。②有皮疹如蝶形紅斑、盤狀紅斑、光過敏等。③抗Sm抗體、抗ds-DNA抗體陽性。[治療]治療目的:控制炎症,緩解症狀,控制病情進展,防止關節破壞和畸形,保持關節功能。(一)葯物治療1、非甾體類抗炎葯(NSAIDs):任選1種。萘普生0.2—0.4g,每日2—3次;或芬必得0.2g,每日2次;或扶他林25—50mg,每日3次等。2、糖皮質激素:NSAIDs療效差的病人短期加用潑尼松5—10mg,每日1次;對重症RA患者,如有嚴重血管炎、心包炎、胸膜炎、高熱等,可短期使用中至大劑量潑尼松或地塞米松。3、慢作用抗風濕葯(DMARDs):(1)甲氨蝶呤(MTX):口服或靜脈注射10—15mg每周1次;連續6個月以上。(2)瑞得(金諾芬):3mg,每日2次。(3)柳氮磺胺吡啶:開始每天0.25g,逐漸加量至0.75g,每日3次。(4)青黴胺:第1個月0.25g,每日1次;無效時逐月加0.25g/d,至0.25g,每日3次。(5)雷公藤多甙式:10—20mg,每日3次。4、治療方案:NSAID(和潑尼松)與DMARDs合用,療效不佳時可2—3種DMARDs合用。(二)手術治療1、滑膜切除:葯物療效不佳時選用。2、關節成形術或人工節置換術:晚期關節畸形、強直、功能嚴重障礙時可施行。(三)特殊治療血漿置換術:重症RA如有嚴重血管炎等,或葯物療效欠佳,可輔以血漿置換術。(四)對症治療急性期休息、關節制動,恢復期關節功能鍛煉,葯物療法。[預後]80%—90%患者病情緩解,10%—20%致殘,少數患者因系統性血管炎等重症RA或並發感染等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