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急性或慢性結締組織炎症,可反 復發作並累及心臟。臨床以關節和肌肉遊走性酸楚、重著、疼痛為 特徵。中醫稱本病為「三痹」,根據感邪不同及臨床主要表現,有 「行痹」、「痛痹」、「著痹」的區別,其病機主要為風寒濕邪三氣雜 至,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阻滯所致。
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的關節痛。[配 方] 椿樹枝、柳樹枝、桑樹枝、榆樹煎湯洗澡。
希望能幫到你
2、風濕病有哪幾種?能治好嗎?怎樣治、到哪治?
風濕病是由於風寒濕邪侵入到骨骼以及血管,或者是一些軟組織引起的。這種疾病也是因為自身免疫力較低導致的,而且一旦在得了風濕病以後,這種病是很難根治的。因為在用葯物治療風濕病時,一般只能夠起到緩解的作用。
3、風濕病,懂的朋友就進來看看
風濕病是一組侵犯關節、骨骼、肌肉、血管及有關軟組織或結締組織為主的疾病,其中多數為自身免疫性疾玻發病多較隱蔽而緩慢,病程較長,且大多具有遺傳傾向。 診斷及治療均有一定難度;
4、風濕病用什麼葯能治好
我前幾天因為天氣寒冷右膝關節特別痛,不知道老婆那搞了一瓶酒,喝了兩天基本不痛了。
5、梧桐葉怎麼治風濕病呢?
你好
梧桐葉50克,加白酒1000毫升密封,泡10日後,取葯液擦洗關節疼痛部位。
另外可以取:梧桐葉100克,姜3片、蔥胡7個,加水2500毫升煎30分鍾,用中葯水外泄患處,療效不錯。
類風濕疾病目前治療,西醫只是對症治療,來緩解疼痛減輕病人的痛苦。不能徹底治療,不能控制病情發展和致殘。
中醫中葯治療在這方面取得了很好的臨床效果,能夠及時控制類風濕病的發展,有效地降低了致殘率。
建議這個病治療應該做到三早。
6、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葯方有哪幾種?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個累及周圍關節為主的多系統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病,其特徵性的症狀為對稱性、周圍性多個關節慢性炎性病變,臨床表現為受累關節疼痛、腫脹、功能下降,病變呈持續、反復發作過程。
本病屬中醫「痹證」范疇,其發生主要由肝腎不足,氣血虛弱,風、寒、濕、熱諸邪侵襲人體,流注經絡,致氣血閉阻而成。治療以祛邪活絡,緩急止痛為大法,採用散風、散寒、祛濕、清熱、活血通絡等法以祛邪,佐以健脾、補益肝腎以扶正。
【方一】加減痛風方(汪履秋)
【出處】《名醫名方錄》
【組成】生麻黃10克,川桂枝10克,制蒼術10克,熟附片10克,防風10克,防己10克,威靈仙10克,制南星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雞血藤15克,全蠍3克,露蜂房15克,雷公藤15克。
【功用】祛風宣濕,化痰消瘀。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症見手指、足趾關節腫脹疼痛,甚則強硬變形,張口不利,或伴四肢關節腫痛,舌苔淡薄微膩,脈象細弦帶澀。
【方解】方中麻黃發散風寒;蒼術苦溫燥濕;附子溫經散寒;防風祛風勝濕;桂枝祛在上之風;防己除在下之濕;威靈仙通行十二經脈,祛風通絡;南星化痰燥濕;桃仁活血消瘀;雞血藤活血養血;全蠍、露蜂房搜風剔絡;雷公藤祛風解毒。
【葯理】麻黃有解熱抗炎作用,能明顯降低腹腔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抑制由致炎物角叉菜膠等引起的炎症反應;麻黃有鎮痛作用;此外,麻黃可體外抑制溶血鏈球菌。桂枝有明顯的抗炎、抗過敏作用。蒼術可清除動物體內免疫復合物。附子具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
【用法】水煎,每日1劑,每劑煎服2次,首次煎煮時間不少於45分鍾。
【方二】熱痹飲
【出處】《名醫名方錄第四輯》
【組成】當歸12克,黃芩9克,連翹12克,忍冬藤12克,生苡仁24克,防風12克,防己12克,海桐皮12~15克,生甘草12~15克。
【功用】清熱利濕,宣痹通絡。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濕熱為主,風寒為兼,寒熱虛實錯雜,氣血流通不暢的熱痹證者。
【方解】方中當歸養血活血,善止肌肉、關節、神經痛;黃芩清熱燥濕;甘草調和諸葯,緩急止痛;防風散風寒濕痹、解熱鎮痛,治一身盡痛;防己苦寒泄熱;海桐皮祛風濕,通經絡,消腫止痛;連翹升浮宣散,流通氣血,泄諸經絡之熱;薏苡仁除濕而不助燥,清熱而不傷陰,益氣而不滋濕熱;忍冬藤清熱解毒,通經脈而調氣血。九葯合用,濕化熱清,結散痹通。
【葯理】當歸對急性滲出性炎症有較顯著的抑製作用,對變態反應性炎症也有一定影響,並可鎮痛。黃芩抗炎,對大鼠佐劑型關節炎繼發性損害有預防保護作用,能抑制骨質退化和破壞;並對鏈球菌有體外抑製作用。連翹具有顯著的抗炎作用,能顯著抑制炎性滲出、水腫。防風、防己亦有抗炎作用。
【用法】水煎,1劑煎2次,上午煎頭煎,下午煎二煎,煮開煎半小時,每次煎成1小碗,飯後1小時服,1日1劑。
【方三】烏頭細辛湯
【出處】《湖北中醫雜志》
【組成】黃芪60克,白術、枸杞、豨薟草各30克,制川烏、制草烏、紅花各12克,生石膏50克,知母20克,制乳香、制沒葯、秦艽各15克。
【功用】清熱祛風,散寒止痛,攻補兼施。
【主治】寒熱錯雜型類風濕性關節炎。
【方解】方中川烏、草烏散寒止痛;秦艽、豨薟草祛風除濕;黃芪、白術、枸杞益氣養血,扶助正氣;生石膏、知母清熱解毒滋陰,並可制約二烏的偏性;乳香、沒葯、紅花活血通絡。
【葯理】黃芪、白術、枸杞具有調節免疫功能的作用。制川烏對於實驗性關節炎具有消炎和鎮痛作用。豨薟草抗炎、抑制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乳香、沒葯、紅花能改善血液循環,增加組織的血氧供給,促進炎症吸收。
【用法】每日1劑,濃煎2次,每劑葯煎1小時,煎取葯液300毫升,日服3次,每次100毫升,飯後溫服。
【方四】痹通湯
【出處】《光明中醫》
【組成】烏梢蛇15克,炙僵蠶10克,炙地鱉蟲10克,炙蜂房10克,廣地龍10克,當歸10克,威靈仙30克,雞血藤30克,甘草6克。
【功用】祛風散寒,除濕通絡,滌痰化瘀。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
【方解】方中烏梢蛇、威靈仙祛風除濕、蠲痹通絡止痛;地鱉蟲、雞血藤、當歸散瘀通絡、舒筋活血;炙僵蠶化痰消堅、通經活絡;廣地龍清熱解毒,瀉熱通絡;蜂房興陽起痹,散腫定痛;甘草調和諸葯葯性。諸葯合用,益腎壯督,祛風散寒,除濕通絡,滌痰化瘀。
【葯理】僵蠶在體內外具有較強的抗凝血作用。地龍直接抑制凝血酶-纖維蛋白原反應,具有很好的抗凝、抗血栓之功。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用。
【方五】獨活寄生湯加味
【出處】《中國中醫急症》
【組成】獨活35克,桑寄生20克,杜仲15克,牛膝20克,細辛5克,秦艽20克,茯苓20克,肉桂5克,全蠍5克,蜈蚣3條,防風20克,川芎15克,紅參20克,甘草10克,當歸20克,白芍20克,生地黃15克。
【功用】祛風濕,止痹痛,益肝腎,補氣血。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日久不愈、肝腎兩虧、氣血不足之證。
【方解】方中獨活為君,取其理伏風,善祛下焦與筋骨間風寒濕邪;伍以細辛發散陰經風寒,搜剔筋骨風濕而止痛;防風祛風勝濕;秦艽除風濕而舒筋;桑寄生、杜仲、牛膝祛風濕兼補肝腎;當歸、川芎、生地黃、白芍養血活血;紅參、茯苓補氣健脾;肉桂溫通血脈;全蠍、蜈蚣通絡止痛。
【葯理】葯理研究顯示,獨活寄生湯有抗炎作用,對角叉菜膠和甲醛所致足跖腫脹有抑製作用;還可以鎮痛;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提高單核巨噬細胞吞噬功能。
【用法】每日1劑,文火煎取汁250毫升,早晚分服。
【方六】獨仙子湯
【出處】《光明中醫》
【組成】獨活10克,威靈仙12克,制馬錢子1克,竹茹10克,松節15克,防風10克,川斷15克,骨碎補12克,桂枝9克,白芍12克,穿山甲10克,地龍10克,全蠍10克,當歸12克,烏梢蛇10克。
【功用】祛風除濕,養血活血,通絡止痛。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
【方解】方中獨活、威靈仙、松節、防風祛風除濕;川斷、骨碎補益腎養精;桂枝、白芍調和營衛,祛風活血;當歸養血活血;馬錢子搜風活絡,散結開痹;地龍、全蠍、穿山甲、烏梢蛇活血祛瘀,通絡止痛,祛風除濕;竹茹祛濕調胃。
【葯理】獨活抗炎,所含成分可抑制角叉菜膠引起的大鼠足腫脹,並有鎮痛作用。馬錢子通絡散結止痛與興奮中樞神經系統、鎮痛、改善微循環等葯理作用有關。骨碎補能促進骨對鈣的吸收,並有一定的改善軟骨細胞功能、推遲細胞退行性變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兩煎,每煎1小時。早晚分服,療程三個月。
【按語】服葯後一旦出現惡心、眩暈等不適感時,可去馬錢子或減量。
【方七】桂枝芍葯知母湯
【出處】《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
【組成】桂枝15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麻黃12克,白術12克,知母12克,防風10,炮附子10克,生薑15克。
【功用】祛風除濕,溫經散寒,滋陰清熱。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活動期,寒熱錯雜證。
【方解】方中桂枝、白芍、甘草、生薑相伍調和營衛;桂枝、麻黃、防風相配疏風散寒;白術健脾燥濕;桂枝與炮附子溫經通絡;知母養陰清熱,兼制諸葯溫燥。
【葯理】桂枝有明顯的抗炎、抗過敏作用,桂枝總揮發油對急性炎症有明顯的抑製作用,對過敏性炎症模型大鼠佐劑型關節炎有抑製作用。白芍調節免疫,白芍總苷及芍葯苷有鎮痛作用。知母有解熱抗炎作用,對大腸桿菌所致家兔發熱有解熱作用,對鹿角菜膠性大鼠腳爪水腫及棉球性肉芽腫均有顯著抑製作用。
【用法】每日1劑,水煎早晚各服1次。
【方八】烏附三蟲湯
【出處】《山東中醫雜志》
【組成】制川烏(先煎)10克,熟附子(先煎)10克,全蠍8克,蜈蚣2條,穿山甲10克,當歸10克,熟地黃10克,砂仁(後入)8克,炙甘草6克。
【功用】溫經通絡,化痰祛瘀,養血柔筋,健脾補腎。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
【方解】附子逐寒,烏頭去風,二葯合用,溫經散寒、蠲痹通絡;全蠍、蜈蚣、山甲破痰逐瘀,搜剔逐邪;熟地黃、當歸補腎養血柔筋,取辛溫入脾胃腎之砂仁,專入中、下二焦,溫補脾胃,更引葯入腎,三葯合用,肝脾腎並補;使以甘草,調和葯性,並緩解諸葯的偏性和毒性。
【葯理】制川烏對於實驗性關節炎具有消炎和鎮痛作用。附子具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所含生物鹼對滲出性炎症有抑製作用,此外還具有鎮痛作用。全蠍具有抗凝及促纖溶作用,能抗血栓形成;且蠍毒含有鎮痛活性多肽,對多種疼痛模型均有很強的鎮痛作用。
【用法】水煎400毫升,分2次服,日1劑。
【方九】黃芪桂枝湯加味
【出處】《陝西中醫》
【組成】黃芪、熟地黃各20克,桂枝、白芍、生薑、大棗各10克,片姜黃、茯苓各15克。
【功用】益氣溫陽,養血通絡。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氣陽兩虛型。症見關節腫痛,遇寒加重,膚色暗紫或蒼白,面色蒼白,肢冷畏寒,疲乏無力,納差,小便頻數,大便稀溏,舌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方解】黃芪補氣健脾,益衛固表,利水消腫;桂枝溫經通陽,使陽氣直達病所,驅寒邪外出;白芍養血益營,姜棗調和營衛,血氣盛則正氣足,營衛實則抵禦外邪再次入侵;片姜黃活血通絡;茯苓健脾化濕,防熟地黃滋陰膩脾,又可祛除寒濕之邪。全方以扶正為主,兼以祛邪。
【葯理】研究表明,桂枝湯具有抗炎作用,對角叉菜膠性足腫脹、二甲苯所致皮膚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均有明顯的抑製作用;對免疫功能有雙向調節作用,能使偏亢的免疫功能降低;還具有抗鏈球菌及鎮痛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每次服100毫升,每日2次。
7、稀桐丸和風濕骨痛丸有何區別?
稀桐丸是由稀薟草和臭梧桐兩 味中葯為主要成份製成的中葯丸劑。稀薟草的主要作用是祛風濕,常用於各種風濕痹症;臭梧桐具有祛風除濕,活血止痛之功效,常用於風濕痹症的治療。由以上二味中葯組成的稀桐丸具有散風祛濕、止痛等功效,常用於對因風濕痹症所引起的手足麻木,肢體沉重、關節腫痛等症。風濕骨痛丸是由獨活、羌活、黃芪、雞血藤、馬錢子、木瓜、千年健、秦艽等中葯組成。這些中葯中除黃芪能補氣扶正,雞血藤活血通絡外,其它各味中葯都具有祛風除濕、活血通絡宣痹止痛等作用。臨床上常用於治療因風寒濕等外邪引起的痹症,經絡不疏、四肢拘緊、關節疼痛、肢體沉重、麻木、腰背酸痛、足膝無力及跌打損傷、骨刺增生等症。 稀桐丸偏於治風濕,而風濕骨痛丸則治療廣泛、不僅適用於治療風濕痹症引起的經絡不疏、四肢拘攣、關節疼痛、肢體沉重、麻木及跌打扭傷等症,而且對骨質增生也有較好的療效。
8、風濕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1.敷貼法
(1)生半夏30克,生桅仁60克,生大黃、黃柏各15克,桃仁、紅花各10克,共研細末,用醋調敷患處。適用於熱痹。
(2)生川烏、生草烏、生半夏、生南星各5克,肉桂、樟腦各10克,共研細末,用40%的酒精調敷患處。適用於寒痹。
(3)取大椎、陽陵泉、肩骼、天宗、曲池、腎俞、阿是穴,選用鰲、雄黃(3:5)葯末0.3-0.6克,置普通膏葯中央,貼敷於穴位上,24小時後局部起泡揭去膏葯,用消毒針穿刺,排出分泌物,並清潔局部,換敷青冰散(冰片、青黛、浙貝母、天花粉、赤芍、月石、緞石膏),24小時後再換貼陽春膏(桂心、丁香、乳香、牛膝、血竭、察香),於72小時取下,每日取2-4穴,最多不超過8穴。不愈可進行第2次,一般治療2-3次。適用於本病各證。
2.薄貼法
(1)川草膏:生川烏、生草烏、附片、當歸、丹參、白芥子各30克,生麻黃、乾薑各15克,桂枝、木通各12克,白芍20克,細辛、乳香各10克,三七5克,虎力散4克,蔥白4根,白酒適量,上葯共研細末,將馬錢子散、虎力散摻入葯末中,再將蔥白搗爛均勻和入,以白酒調成稀糊狀;將調好的葯入鍋內炒熱至不灼傷皮膚為度,人寮香0.25克和勻,取適量攤於敷料上,約0.5厘米厚,趁熱敷於患處,以綳帶固定,每劑可重復使用5-7次,重復使用時須按上法加葯,隨炒隨用。適用於寒痹。
(2)香丹膏:麻油240毫升,黃蠟7.5克,松香30克,黃丹30克,銅綠6克,輕粉3克,制乳香、沒葯各9克,先將麻油熬滾加黃蠟化開,次入松香,再下黃丹,加入其他葯研末,攪勻成膏,取適量薄貼患部,外加綳帶固定,每日1次,5-7日為1療程。適用於熱痹。
3.熱敷法
(1)乾薑60克,干辣椒30克,烏頭20克,木爪25克,加水3000毫升,煮30-40分鍾,乘熱熏患部,然後將葯汁倒出,用凈毛巾蘸葯汁熱敷患部,每日早、晚各1次,5-10日為1療程。適用於濕痹。
(2)川烏10克,草烏10克,茅術10克,當歸10克,雞血藤6克,獨活6克,牛膝10克,木瓜12克,川芍12克,鬱金6克,生香附10克,細辛3克,加水3000毫升,煮30-40分鍾,乘熱熏患部,然後將葯汁倒出,用凈毛巾蘸葯汁熱敷患部,每日早、晚各1次,5-10日為1療程。適用於寒痹。
4.推擦法
川烏、烏梢蛇、草烏、烏梅各15克,將上葯浸入500毫升白酒,浸泡1周可使用,浸泡時間長則更好。用時以棉花蘸葯汁,推擦痛處,擦至有熱感為度,每日2-3次。適用寒痹、濕痹。
5.搽葯法
川烏、草烏、松節、生南星、生半夏各30克,研末,酒浸,搽患處。適用於濕痹、寒痹。
6.摩葯法
蓖麻油30毫升,生烏頭30克,乳香5克,上葯共為細末,加豬油調和成膏,烘熱塗患處,以手心摩擦患處。適用於濕痹、寒痹。
7.熏蒸法
荊芥100克,防風100克,蘇葉50克,麻黃40克,羌活100克,獨活100克,秦蕪60克,蒼耳子50克,乾薑100克,伸筋草40克,營蒲根500克,蔥白300克,細辛30克,蒼術100克,川芍80克,白芷40克,加水煮沸15分鍾,其溫度保持在45-55攝氏度之間,熏蒸病變部位,每次30分鍾至1小時,每日蒸2-3次,7日為1療程,以大汗淋漓為度。適用的、寒、濕痹。
8.煙熏法
穿山龍12。克,八骨丹120克,一條根120克,九層塔9。克,獨活12。克,桂枝120克,艾葉90克,澤蘭90克,研為粗末,加樟腦60克拌勻,置於瓶中,取適量裝入熏壺,燒炭取煙,套上大小適當的出煙口,熏烤患部,或在壓痛點附近選擇2-3個穴位熏烤,每次約3-10分鍾,以局部有汗出為佳。適用於濕痹、寒痹
9.洗足法
尋骨風、透骨草、白毛在各30克,獨活15克,乳香、沒葯、血竭各10克,老鶴草、黃篙各20克,水煎濾液,趁熱洗雙足,每日2次。適用於熱痹躁關節紅腫熱痛者。
10.葯浴法
(1)透骨迫風煎:透骨草15克,追地風16克,千年健12克,稀簽草30克,水煎洗患部或葯浴,每日2次。適用於風、寒、濕痹之關節麻木、腫脹、變形,活動不利者。
(2)龍馬精神方:當歸10克,乳香、沒葯、續斷、川椒、補骨脂、紅花、伸筋草、秦芫各15克,甘草5克,水煎濾凈液,洗患部或全身浴,每日1-2次。適用於風、寒、濕痹,關節麻木、腫脹,活動受限者。
(3)秦歸湯:秦蕪、當歸、紅花、土鱉蟲、川烏、草烏、路路通、骨碎補、桑枝、桂枝各12克,水煎濾汁,洗浴患部或葯浴全身,每日1次,每次20-30分鍾。適用於風、寒、濕痹,關節腫大變形,活動不利者。
(4)桑枝500克,海桐皮60克,稀簽草100克,海風藤、絡石藤各200克,忍冬藤60克,共研細末,紗布包紮好,加水煎煮,過濾去渣,乘熱洗浴患肢,每日1次,每次約1小時,7-10日為1療程。適用於熱痹。
11.離子導入法
(1)乾薑3克,桂枝、赤芍、當歸各2克,羌活、葛根、川芍、海桐皮、姜黃、乳香各1克,研為末,分裝於約25厘米*15厘米布袋中(每袋約裝9-10克),縫口,置蒸鍋中加熱,至蒸氣透出布袋取出,稍降溫至40攝氏度,熱敷患處,然後加直流電導入,每次15-30分鍾,每日1次。適用於風、寒、濕痹。
(2)陳醋500毫升,威靈仙30克,將威靈仙浸入陳醋2周,去渣取汁,做直流電導入,每次15-30分鍾,每日1次。適用於寒、濕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