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頸部關節的問題!
年輕人因在電腦前時間較長而引起的頸部疼痛不適,大多為頸肌筋膜觸發點疼痛,但常被誤診頸椎病,建議去醫院拍片確診。當然,手頭寬裕也可以造CT、MRI啦。無論從自身的感覺還是經濟原因來說,個人認為應早去醫院檢查,防止症狀惡化。 若排除了頸部椎骨的明顯改變,則可採用針對肌筋膜觸發點疼痛的治療方法。 頸肌筋膜觸發點疼痛的病史一般較長並反復發作。常因某一動作和某一工作姿勢加重。常發生和引起頭痛肌足胸鎖乳突肌、斜方肌、頸後肌、頭夾肌、頸夾肌和枕下肌(頭上斜肌和頭下斜肌)。不同肌肉的觸發點疼痛引起不同部位的頭部疼痛。 治療原則是對觸發點疼痛的肌肉進行牽張,針刺破壞觸發點和小針刀扎斷孿縮和纖維化的維化有肌筋膜。 治療技術有肌療法技術、噴冷技術、牽張技術、干針和濕針技術、葯物應用技術和各種物理療法等。 最好掌握醫生教的受累肌的牽張法,自己平時在家中做做頸部牽張鍛煉,改善周圍循環,還可同時補充多種維生素,提高機體免疫力。 若平片顯示頸椎有生理曲度異常、椎體增生、椎間隙狹窄、退行性改變、韌帶鈣化等現象,則可能為頸椎病。在網上找到個概要,補充了些具體的內容。其實這些過程到醫院基本都會遇到的,做好准備哦。 各型診斷要點 1)神經根型頸椎病:約佔60%,是最常見的一個類型。 ①症狀:頸僵不適、活動受限,頭、枕、頸、肩、臂痛、酸,手臂有觸電樣、針刺樣串麻。 ②體征:頸椎棘突、橫突、岡上窩、肩胛內上角和肩胛下角有壓痛點,壓頂試驗陽性,臂叢牽拉試驗陽性,低頭試驗和仰頭試驗陽性,手肌肉萎縮,上肢皮膚感覺異常。 ③X線平片:正、側、雙斜位可見生理曲度異常,椎體前後緣增生,椎間隙狹窄,鉤椎關節增生,小關節增生,前縱韌帶、項韌帶鈣化,椎間孔狹窄。 需與前斜角肌綜合征、頸肋綜合征、肋鎖綜合征、鎖骨上腫瘤、進行性肌萎縮、神經炎鑒別。 2)脊髓型頸椎病:約佔10-15%,是頸椎病中最重的一類型。 ①症狀:根據脊髓受壓的部位和程度,症狀不同。症狀多從下肢開始,逐漸發展到上肢。常見下肢無力、酸脹、小腿發緊、抬腿困難、步態笨拙,下肢、上肢麻,束胸感,束腰感,手足顫抖。嚴重者大小便失控,出現單癱、截癱、偏癱、三肢癱、四肢癱(均為痙攣性癱瘓)。 ②體征:上下肢肌緊張,肱二頭肌、三頭肌腱反射亢進或減弱(前者病變在頸高位,後者在低位),膝、跟腱反射亢進,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肌門反射減弱或消失,Hoffmann征、Rossollimo征、Babinskin征等病理反射陽性,踝陣攣陽性,低、仰頭試驗陽性,屈頸試驗陽性。 ③X線平片:側位或斷層檢查,有頸椎後緣增生、椎間隙狹窄、椎管狹窄(椎管矢徑與椎體矢徑之比值小於0.75),斷層見後縱韌帶鈣化。 ④MRI檢查:頸椎曲度異常,椎體後緣增生,椎間盤膨出、突出、脫出,硬膜囊或脊髓受壓變形。 需與脊髓腫瘤、脊髓側索硬化、脊髓空洞症鑒別。 3)椎動脈型頸椎病:約佔10%~15%。 ①症狀:發作性眩暈(可伴有惡心、嘔吐)、耳鳴、耳聾、突然摔倒等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症狀,症狀的出現與消失和頭部位置有關。 ②體征:椎動脈扭曲試驗陽性,低、仰頭試驗陽性。 ③X線平片:鉤椎關節增生、小關節增生向前突入椎間孔內。 ④椎動脈造影:72%~85%有椎動脈彎曲、扭轉等。 需與高血壓、美尼爾氏症、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鑒別。 4)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約佔10%,由於頸椎椎體或小關節增生、後縱韌帶 鈣化等原因,刺激了頸交感神經而出現的症狀。 ①症狀:枕、頸痛,偏頭痛,頭暈,惡心,嘔吐,心慌,胸悶,心前區疼痛,血壓不穩,手腫,手麻,怕涼,視物模糊易疲勞,失眠等症狀。 ②體征:心率過速、過慢,血壓高低不穩,低頭和仰頭試驗可誘發症狀產生或加重。 ③X線平片:頸椎退行性改變。 需與冠狀動脈供血不足鑒別。 5)混合型 上列兩型以上的症狀和體征同時存在。 康復治療 1.頸椎牽引療法 這是常見、有效的治療方法。 (1)治療作用:也就是解除神經根壓迫,擴大椎間隙,改善局部血循啦~ (2)方法:牽引的角度、時間和重復是決定牽引效果的三個重要因素。 1)角度 :頸部從軀干縱軸前屈10~30度 2)時間 :持續型為10~30分鍾,間歇型為7~60秒、放鬆5~20秒。每日一次,10次1療程。 3)重量:從6KG開始,逐漸增到12~15KG。 4)禁 忌證:脊髓壓迫嚴重,體質太差,牽引後症狀加重者禁忌應用;交感型急性期、脊髓型硬膜受壓或脊髓輕度受壓暫不用或慎用。 2.其他物理治療 (1)直流電離子導入療法 (2)低頻調制的中頻電療法 (3)超短波療法 (4)超聲波療法 (5)手法治療 (6)運動療法 3.中醫療法 (1)推拿、正骨療法 (2)針灸療法 (3)其他:小針刀療法、火罐、葯枕、中葯外敷、氣功等。 4.葯物治療 (1)緩解肌肉緊張 (2)止痛消炎 (3)營養神經 (4) 擴張血管和改善血管功能 (5) 調節自主神經功能 5.手術治療 (1)適應證 (2)術後康復:術前做好石膏圍領,術後次日戴上石膏圍領下床活動,同時可做手足遠端的運動。 6.日常生活活動的指導 (1)枕頭與睡眠姿勢 (2)工作姿勢 (3)日常生活與家務勞動。
你好1 類風濕關節炎不是感染性疾病,是風濕病。青黴素治療無需。而且應該是小關節疼痛,變形,不應該是膝關節,踝關節等大關節病變。請到醫院,查明原因,對症治療。L
3、脖子神經疼手涼颼颼
這可能是風濕的原因,可查查風濕全套.風濕全套是一個血液常規檢驗的組合,一般包括四項:風濕因子,類風濕因子,血沉,c-反應蛋白。檢驗結果對風濕病和類風濕病有明確的診斷意義。
4、我是類風濕病人腳脖子腫疼好幾天也不消腫是怎麼回事?
腫疼是類風濕的最常見症狀,類風濕從小關節開始侵犯到大關節,腳脖子都有小關節,腳、脖子腫疼是必然的,殘廢是類風濕後期的結局,經特別治療可以象原來一樣走路。
5、腳脖子疼是怎麼回事
您好;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發作一般沒有先兆,微小的損傷、手術、過量飲酒、過多食用富含蛋白質的食物、疲勞、情緒緊張或各種疾病均可誘發。典型的症狀是在夜間發作的單個或數個關節的劇烈疼痛,且疼痛會逐漸加重,令人難以忍受,還會出現關節紅腫、發熱和觸痛等症狀。
本病最常累及趾基底部,這種情況稱之為足痛風。另外還可累及足弓、踝、膝、腕和肘關節等處。因這些部位血循環較差且尿酸鹽易在溫度較低處結晶,所以晶體可在這些部位的關節周圍沉積。晶體也可在外耳或其他體溫相對較低處沉積,但痛風卻很少波及脊柱、髖或肩等部位。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症狀還包括畏寒、發熱、全身不適和心率加快。痛風多發生在中年男性和絕經後婦女,如果症狀在30歲以前出現,痛風一般會趨向惡化。
首發症狀常出現在一個關節並持續數天,然後症狀逐漸消失,關節功能恢復。在下一次痛風發作前一般沒有症狀。但如果病情加重且在發作後不積極治療,將會導致更頻繁的發作並可波及多個關節,病變關節將產生永久性損害。
引起畸形的嚴重慢性痛風也會不斷惡化,尿酸鹽結晶不斷在關節和肌腱周圍沉積造成損害以至關節活動逐步受限。在關節周圍的皮下常會形成堅硬的尿酸鹽結晶(痛風石)。痛風石也可發生在腎臟和其他器官,如外耳的皮下和肘關節附近。如果不治療,在手和足部的痛風石會破裂並釋放出像石灰樣的結晶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