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今年42歲,女性,經常口緊,語言不伶俐。手指發麻,全身拘緊,怕風怕冷,頭痛,時好時壞,請問是什麼毛
女人怕冷怕風多半是產後風引起的,是婦女在生產孩子時期,因筋骨腠理大開,身體虛弱,內外空疏不慎風寒侵入。在「月子里」的恢復期,筋骨腠理合閉,使風寒包入體內,為之月子產後風難治的原因。主要表現:
1、婦女在月子里筋骨腠理之門大開,氣血虛弱,內外空虛,不慎風寒濕邪侵入,它在臨床症狀是,渾身怕冷怕風,怕風、出虛汗,活動關節疼痛,遇冷、遇風、疼痛症狀加重,中醫理論為"寒邪入骨"它難治的一個原因是:婦女在月子里100天一個自然恢復期,筋骨與腠理一個合閉,可以把風濕寒邪包入體內,不得排出,病邪長期滯留於體內,損壞腠理與筋骨組織,導致嚴重的筋骨病。
2、情緒憂郁,容易引起肝氣郁結,導致氣血不暢,氣血受滯容易失去營養,不慎風邪可以侵入,它的臨床反應症狀是:怕冷怕風、怕風、活動關節疼痛之外還伴有麻木、抽搐、脹痛等症狀。
3、婦女在月子里禁動房事生活,過多房事傷陰、傷精,陰精兩虧導致筋骨空虛,風邪可乘虛侵入,它的主要臨床症狀是:除渾身怕冷怕風、怕風,關節疼痛之外,主要是渾身沉重,無力,腰酸、困、疼、不耐疲勞,部分病人伴有風濕與類風濕症狀。
4、好急燥之人,易生志火,多思多想之人暗耗陰血,前者志火可傷陰動內風,後者陰血暗耗生內熱而至血燥,中醫理論為「血虛生風」也就是血不養筋骨導致的一種風,也就是類風症,具體臨床症狀是渾身各大小關節疼痛,頭痛或者是局部性疼,有的病人伴有怕冷怕風、怕風現象天陰下雨渾身不適感、浮腫,嚴重者可導致渾身水腫,長期治療不當,可以導致嚴重的風濕病和類風濕病晚期。 產後風最好用中葯來治療,這里推薦用:「 苗風神浴 」,它產用熏蒸療法使筋骨與腠理打開,苗風神浴 裡面的葯性通過透皮吸到達患處,使裡面的風寒濕邪排出體外,達到治療的效果,不清楚可以叟下。因中醫從根上來治,會除根。用西葯來治,暫時 不除根,後果不好,到年紀大了極易癱瘓. 醫書有雲: 女子之病十倍難治於男子, 因女子多憂愁思慮也. 三分治七分養, 心情好病好得就快, 所以一定要保持樂觀的心態.
2、吃什麼對風濕病有好處?
風濕病的飲食療法
1:薏仁山葯豬肚湯:先將豬肚一個洗凈,再把薏仁30克,砂仁5克,新鮮山葯100克,納入豬肚中,加水6杯,用麻繩把豬肚口結扎放入鍋內,加適量水煎約兩小時,將豬肚取出,去葯渣,吃豬肚、山葯,飲湯。 2:薏仁茅根苦瓜粥:將鮮苦瓜100~150克切成小塊,薏仁30克,白茅根30克,赤小豆90克,粳米60克同煮,空腹食用,每日1~2次。
可能加重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的食物
1.高脂肪類:脂肪在體內氧化過程中,能產生酮體,而過多的酮體,對關節有較強的刺激作用,幫患者不宜多吃高脂肪類食物,如牛奶、肥肉等,炒菜、燒湯也宜少放油。
2.海產類:病人不宜多吃無鱗魚及海產品,如鯰魚、泥鰍、黃鱔、海帶、海參、海魚、海蝦等,因其中含有尿酸,被人體吸收後,能在關節中形成尿酸鹽結晶,使關節症狀加重。
3.過酸、過咸類:如花生、白酒、白糖以及雞、鴨、魚、肉、蛋等酸性食物攝入過多,超過體內正常的酸鹼度值,則會使體內酸鹼度值一過性偏高,使乳酸分泌增多,且消耗體內一定量的鈣、鎂等離子,而加重症狀。同樣,若吃過鹹的食物如鹹菜、鹹蛋、咸魚等,會使體內鈉離子增多,而加重患者的症狀。
風濕病常見的有自身免疫性結締組織病、系統性血管炎、骨與關節、的病變,病因往往與自身免疫及遺傳有關,臨床表現常有發熱、關節疼痛及腫脹、皮疹、肌肉疼痛、雷諾氏現象等,病情往往比較復雜。
合理鍛煉治療風濕
下面介紹的關節活動操,簡單易行,應於起床後和睡前進行,每個動作最少做十次。
1、頸部運動:放鬆頸部,頭各上下運動;慢慢向左右轉動;頭向兩側屈,耳朵盡量貼向肩部。
2、肩部運動:向前後、左右、上下各方向活動肩關節,做圓形運動;雙手握在一起放在頭後,雙肘盡量向後拉。
3、手腕運動;手腕上下、左右活動。
4、手指運動:手指分開、並攏、手指屈曲、伸直;拇指與其他手指一個一個地對指。
5、下肢運動:分別活動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腳趾關節,方法與上類似。
如何進行日常生活活動訓練?
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尤其是晚期患者出現某種殘廢時,其日常生活活動,包括衣、食、住、行、個人衛生所必須的基本動作和技巧,是康復治療的重點內容。 病人的日常生活活動訓練的目的,是為了使病殘者無論在家庭或社會都不錯能夠不依賴他人而獨立生活。日常生活活動包括起床、穿脫衣服、清潔衛生、飲食、上廁所、上下樓梯或乘坐輪椅、收拾床鋪、開關電燈、平地步行等等,這些動作的完成是維持獨立生活不可缺少的。當病人經過努力能完成這些動作時,在心理上就可以建立起獨立生活的信念,從而對康復治療充滿信心,最後取得治療的成功。 日常生活活動,應根據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不同的情況進行訓練,如尚無明顯關節活動功能障礙時,應做活動幅度較大的生活上的自我服務動作;如已有明顯的功能障礙時,要重點保持洗漱、吃飯、步行、上廁所等功能;已有支撐或行走困難時,應首先教病人學會正確地使用拐杖、輪椅和其他工具;在日常生活活動訓練有困難時,還可配合使用自助裝置。
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食療方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在治療用葯的同時,配合飲食療法,有相得益彰之功。現將幾種食療方介紹如下:
(1)生薑雞:用剛剛開叫的公雞1隻,生薑100~250g,切成小塊,在鍋中爆炒燜熟,不放油鹽。會飲酒者可放少量酒,1天內吃完,可隔1周或半月吃1次。用於關節冷痛,喜暖怕寒者。
(2)鹿茸雞:以當年的公雞1隻,鹿茸3~6g,在鍋內燜熟,不放油鹽。吃肉喝湯,兩天吃完。可根據情況每隔1周或半月吃1次。夏天及關節紅腫疼痛者勿用。
(3)赤小豆粥:赤小豆30g,白米15g,白糖適量。先煮赤小豆至熟,再加入白米作粥加糖,能除濕熱。 (4)苡米粥:苡米30g、澱粉少許、砂糖、桂花適量。先煮苡米,米爛熟放入澱粉少許,再加砂糖、桂花。作早餐用,能清利濕熱,健脾除痹。
(5)防風苡米粥:防風10g,苡米30g。水煮,每日1次,連服1周,能清熱除痹。
(6)木瓜湯:木瓜4個,蒸熟去皮,研爛如泥,白蜜1kg煉凈。將兩物調勻,放入凈瓷器內盛之。每日晨起用開水沖調1~2匙飲用。能通痹止痛。
(7)蔥白粥;煮米做粥,臨熟加入蔥白,不拘時食,食後覆被微汗,能解表散寒。
(8)生薑粥:粳米50g,生薑5片,連須蔥數根、米醋適量。用砂鍋煮米做粥,生薑搗爛與米同煮,粥將熟加蔥、醋。食後覆被出汗,能解表散寒。
(9)川烏粥:生川烏頭3~5g,粳米30g,薑汁10滴,蜂蜜適量。將烏頭搗碎研為極細末,粳米煮粥,沸後加入川烏頭末改文火慢煎,熟後加入生薑汁及蜂蜜攪勻,稍煮一二沸即可。宜溫服。患者有熱性疼痛,在發熱期間及孕婦忌服。本方不可與半夏、瓜蔞、貝母、白及、白蘞等中葯同服。此粥能祛寒止痛。
(10)老桑枝煲雞:老桑枝60g,雌雞1隻約500g,加水適量煲湯,用食鹽少許調味,喝湯吃肉。能溫經散寒,清熱除濕。
(11)豬腳伸筋湯:苡米、木瓜、伸筋草、千年健各60g,用紗布包好,與豬腳1~2隻,放於鍋內,文火煨爛,去渣,不放鹽。喝湯吃肉,分兩餐食用。能祛風濕,補肝腎。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家庭護理
心理護理 :類風濕病病程較長 ,且常導致關節畸形和功能喪失 ,患者思想負擔重 ,認為該病難治癒 ,甚至放棄治療 ,任其發展 ,以致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對於這種心理障礙 ,一定要做耐心、細致的疏導工作 ,主動關心和幫助他們 ,使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和毅力。同時家庭應讓患者自己了解類風濕病病因、病理以及目前治療方法和療效 ;以便更好地配合治療。
調節飲食 :由於類風濕病人常年用葯 ,且多數葯對胃腸有很強的刺激性 ,因而主張少吃多餐 ,以高蛋白、高維生素、高能量的食物為主 ,宜常吃黃鱔、鴨、骨髓、魚、瘦肉、板栗等 ,禁忌食生冷辛辣的食物 ,切忌暴飲暴食 ,以免損傷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
指導鍛煉 :急性期患者應卧床休息 ,以後要逐步加強活動 ,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 ,如散步、蹬樓梯、打太極拳、慢步長跑、氣功、康復訓練。較重患者需自己在床上進行關節牽拉、伸展等功能鍛煉 ,
一是防止肌肉萎縮、關節強直 ;
二是避免早期脫鈣 ;
三是幫助減輕炎症 ,改善血液循環 ;
四是改善機體功能 ,促進關節功能恢復。但要注意不要操之過急、動作過快 ,以免損傷關節。注意防止受涼、潮濕。
按時用葯 :有規律、有周期、按時、足夠量的投葯最為重要 ,在使用非甾體抗炎葯 ,阿司匹林、消炎痛等及免疫抑制劑環磷醯胺、硫唑嘌呤時 ,應定時檢查血像 ,防止骨髓抑制以及肝腎功能損害。
風濕偏方
1、地黃當歸金甲湯 組方:將上葯切成薄片,加水800—1000毫升,煮約1小時,2次溫服,隔日1 劑。 制用法:乾地黃95克 當歸3克 白金條(即人角楓)須根5克 刺三甲5克
2、三白皂剌熏劑 組方:用沙鍋置火爐上,納上葯,加水適量,煮沸後即直接熏蒸局部,或用多層紗布覆蓋以助熏蒸。治療時爐火保持適度。1日熏蒸2次,每次30—60分鍾。如疼痛劇烈,治療時間可適當延長 制用法:鮮三白草1000克 鮮皂角刺250克
3、風濕是怎麼來的
「風濕」一般認為風濕病就是關節炎,這是不正確的,其實「風濕」並不是指一種病,風濕是以骨、關節、肌肉、韌帶、滑囊、筋膜疼痛為主要表現的一大類疾病的總稱。我國最常見的且危害性最大的風濕病有:急性風濕病(風濕熱)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椎炎、骨性關節炎、痛風等。祖國醫學認為,風濕就是風寒濕氣侵襲人體,閉阻經絡,致使氣血遠行不暢引起的肌肉關節麻木疼痛,區伸不利或腫大。
風濕病的病因有哪些?
1 、免疫功能紊亂; 2 、環境因素,如風、寒、濕等; 3 、感染; 4 、創傷與勞損; 5 、退行性改變(老化); 6 、遺傳因素; 7 、代謝障礙。
風濕病的常見臨床症狀有哪些?
1 、疼痛 2 、壓痛 3 、僵硬感 4 、腫脹 5 、活動障礙。
什麼是風濕性關節炎?
風濕性關節炎(簡稱風關炎)是一種與 A 組溶血鏈球菌感染有關的變態反應性疾病。是風濕熱的主要表現之一,以成人為多見。典型表現為遊走性多關節炎,常不對稱累及膝、踝、肩、腕、肘等大關節,局部呈紅、腫、熱、痛,急性炎症消退後關節功能恢復正常,不留關節強直與畸形。
如何診斷風濕性關節炎?(診斷標准)
1 、病前多有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史。
2 、症狀。四肢大關節(腕、肘、肩、踝、膝、髖)遊走竄痛或腫痛。
3 、體征。受累關節紅、腫、熱、痛或腫痛,活動功能受限,部分病例可兼有低熱、結節性紅斑或環形紅斑或心臟病變等。
4 、實驗室檢查。活動期血沉( ESR )一般多增快,非活動期正常,活動期抗 O ( ASO )多陽性( 1:600 單位以上)如抗 O ( ASO )陰性者( 1 : 400 單位以下)必須見有環形紅斑或結節形紅斑,否則不能診為風關炎。
5 、 X 線檢查。受累關節僅見軟組織腫脹,無骨質改變。
6 、預後。緩解期或治癒後受累關節不留畸形。
4、什麼是風濕病?
5、風濕腿痛怎麼辦
風濕性疾病是一類侵犯多種組織多系統和內臟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程度不同的免疫性炎症反應,可致成各種組織和器官
損傷,嚴重影響其正常功能。甚至造成致命性損害。此外,大多數風濕性疾病都有關節症狀;每個病人,同一種疾病,不同病程都有其特殊性。應該仔細評價,以制
訂出其個人的治療計劃。治療目標應包括緩解症狀,改善病情,恢復功能,提高生活質量,盡可能延續患者的生命。由於大部分風濕性疾病目前還不能根治,因此要
爭取病人的合作,長期堅持治療。治療的方法包括葯物,理療,休息及鍛練,矯形及手術。要教育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配合治療。
以下僅就治療風濕性疾病的葯物進行討論。
葯物治療
治療風濕性疾病的葯物可分為如下幾類:
1. 非甾類抗炎葯(NSAIDs):此類葯物的作用,主要為解熱,消炎和鎮痛,而達到減輕炎症反應和目的。最早為阿司匹林(乙醯水楊酸)至今仍為治療急性風濕熱及風濕性關節炎的有效葯物。後來生產出各種水楊酸類葯物,常用的有布洛芬,雙氯芬酸,吲哚美辛,吡羅昔康,萘普生等,但各種葯物的葯代動力學及不良反應各不相同,主要對胃腸,腎,肝和血液系統,使用時一定要注意劑量,用法,副作用等。
2. 腎上腺皮質激素:主要是指糖皮質激素,因為這類葯物有抗炎和免疫抑製作用,有較強和快速的消除
炎症及炎症反應帶來的各種症狀,如發熱,關節腫脹和疼痛。所以對各種風濕性疾病,常被用為第一線葯物。臨床上應用的有短效,中效和長效等制劑。用法有口
服,肌肉或關節腔內注射,靜脈注射,可根據病種,病情作不同的選擇。但由於其並非根治葯物,長期大量使用可誘發感染,骨質疏鬆,股骨頭壞死,糖尿病,消化性潰瘍,高血壓,精神異常等;且如停葯過快易產生病情反跳現象,故應注意根據病種和病情,調節使用葯物的種類和劑量。除重症患者外,原則上以小劑量,短療程為宜。
3. 改善病情的抗風濕葯物(DMARDs)又稱為慢作用抗風濕葯物。此類葯物包括許多種類結構不
同,作用各異的葯物。它們的共性是起效比較慢,有一定蓄積作用,故停葯後,作用消失也較慢,仍可維持一段時間。它們並無直接消炎止痛作用,但通過不同的機
制可以起到抗炎及免疫或免疫抑製作用。因而,也可以改善關節腫脹,疼痛,僵直和減輕系統性症狀,降低急性期反應蛋白,血沉。如使用時間較長,也可改善其他
免疫指標,如RF,ANA等。有的尚可使放射影像得到改善。DMARDs類的葯物包括有抗瘧葯-氯喹、羥氯喹,柳氮磺胺吡啶,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環磷醯
氨,青黴胺,金制劑,環孢素A及來氟米特。
以上各種葯物對人體重要的臟器(肝,腎,膀胱,肺,胃腸,生殖腺)和組織(骨髓)各有不同的毒性作用,應注意適應症的選擇。
4. 其它:其它治療包括雷公藤多甙、帕夫林、雲克等。
(1) 雲克: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抑制膠原酶的活性,防止軟骨分解和破壞,抑制破骨細胞。可消炎,鎮痛。
(2) 雷公藤總甙:抑制T、B細胞增殖,抑制T-細胞產生IL-2及B-細胞產生免疫球蛋白。抑制前列腺素產生。有較強的抗炎和免疫抑製作用。
其他措施
風
濕病患者,除葯物治療外,對血中有很多循環免疫復合物,有高免疫球蛋白,可選用免疫吸附及血漿清除療法;去除血漿中的免疫復合物和過高的免疫球蛋
白,RF,等。如免疫活性淋巴細胞過多,還可採用單個核細胞清除療法。從而改善T,B細胞及巨噬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功能,降低血液粘滯度,疏通微循環,可
以達到改善症狀的目的。
手術治療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早期可作滑膜切除術,晚期可作關節置換術,或肌腱修復或轉移術。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6、老年人小腿肌肉拘緊是怎麼回事?
老人的問題,您最好還是去醫院就診為好
7、什麼葯可以用於風濕阻絡引起的肌肉關節疼痛?
強身牌痹欣片就有這種功效啊,而且我朋友就有肌肉關節疼痛的症狀,後來就吃了這種葯就有所改善了,但是這種葯也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才好。
8、醫療 風濕
關節炎單方驗方
一、單方
單方1:
【組成】鮮嫩桑枝30g。
【主治】濕痹。
【用法】 用白酒將桑技炒後再用水煎服。
【方解】因濕邪侵襲關節經絡,症見關節疼痛,治宜除濕通絡。桑枝苦、平,人肝經,有祛風濕、利關節、行水氣等功效。治風寒濕痹,四肢拘攣,肌膚風癢。
單方2:
【組成】虎杖100g。
【主治】周痹。
【用法】將虎杖用高粱酒1斤浸泡7日,每日服小酒杯,孕婦忌服。
【方解】因氣虛風寒濕邪侵入血脈肌體,症見周身疼痛,沉重,麻木,項背拘緊,治宜益氣和營,祛風利濕。虎杖苦、平,有祛風,利濕,破瘀,通絡等功效,治風濕筋骨疼痛。
單方3:
【組成】獨活20g。
【主治】風痹。
【用法】用水煎服。
【訪解】因風寒濕邪侵襲關節經絡,症見關節疼痛,
痛無定處。治宜祛風散寒利濕。獨活辛、苦、溫,人腎、膀胱經,有祛風,滲濕,散寒止痛等功效。
單方4:
【組成】淫羊霍250g。
【主治】腎痹。
【用法】將淫羊霍切細後,用白酒泡浸7天,適量服。
【方解】因房事過度傷腎,症見腰背僂曲不能伸,下肢攣曲,腰痛遺精。治宜益腎祛邪。淫羊藿辛、甘、溫,人肝腎經,有補腎壯陽,祛風除濕作用,治風濕痹痛,四肢不紅,腰膝無力等。
單方5:
【組成】柳枝2g。
【主治】濕痹。
【用法】將柳枝研細加酌量茶葉,泡湯代茶飲。
【方解】因風寒濕邪侵襲關節、經絡,症見四肢重著,肌膚頑麻,關節疼痛,痛有定處,遇陰雨發作,治宜除濕,祛風逐寒。柳枝苦、寒,太陽明、厥陰經,有祛風利水,止痛消腫等功效。治風濕痹痛,氣血凝滯等症。
單方6:
【組成】白芥子15g。
【主治】寒痹。
【用法】將白芥子、生薑同研細末貼於痛處。
【方解】因風寒濕邪侵襲關節、經絡,症見四肢關節疼痛,痛勢較劇,遇寒更甚,得熱痛減,治宜溫經散寒。白芥子辛、溫,人肺胃經,有溫中散寒,通絡止痛等功效,可治中風不語,四肢痹痛麻木,跌撲腫痛等症。
單方7:
【組成】木瓜根250g。
【主治】痛痹。
【用法】將木瓜根泡白酒服,1日3次,劑量適度。
【方解】因風寒濕侵入關節,經絡症見關節肌肉疼痛不止,治宜祛風散寒。木瓜根酸、澀、溫,入肝、脾經,有祛濕舒筋等功效治濕痹、痛痹。
單方8:
【組成】絲瓜絡500g。
【主治】全身筋骨痛(筋痹)。
【用法】將絲瓜絡用火煉焦,研細末,加紅糖沖服,1次3g。
【方解】因風寒濕邪侵襲於筋,症見筋脈拘攣,關節疼痛等,治宜通經活絡。絲瓜絡甘、平,有通經絡,清熱化痰等功效。
單方9:
【組成】透骨草60g。
【主治】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
【用法】將新鮮透骨草搗爛成泥狀敷於患處。
【方解】因風濕侵襲經絡關節,症見關節疼痛,遇天氣變化更劇,治宜祛風除濕。透骨草辛、溫,有祛風除濕,舒筋活血止痛功效。可治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
二.驗方
1.熄風通絡湯
【組成】桑枝12g,忍冬藤12g,白芍12g,萆薢12g,
秦艽10g,當歸尾12g,蠶砂10g,豨薟草15g,薏苡仁15g,甘草1.5g。
【功效】活絡祛濕,熄風緩痛。
【主治】慢性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疼痛不利,日久不愈或反復發作者。
【加減】有惡風寒、無汗、身痛等症者,加蘇葉、防風;關節腫大、屈伸不利者,加竹節;小指關節腫大僵硬者,加僵蠶、蜈蚣、白花蛇;手足心熱、關節腫脹熱痛者,加生地、丹皮;心悸短氣、自汗惡風者,加丹參、炙遠志、黃芪。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來源】湖南省中醫研究院歐陽清研究員(李寶順.名醫名方錄.第一版.北京:華藝出版社出版.1990:
318)。
2.瀉下蠲痹湯
【組成】 豬苓6g,黃芩15g,廣木香3g,厚朴15g,蜈蚣2條,黃柏6g,朴硝15g,山柰6g,小活血12g,大黃
15g,全蠍3g,藿香3g,生甘草3g。
【功效】祛風散寒,燥濕清熱,通下。
【主治】痹證日久化熱,肢體關節、肌肉疼痛,小便不利,大便秘結或溏而不暢,色醬黃,苔黃,脈沉有力,形體壯實,用諸疏風散寒、燥濕清熱之方無效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來源】江西中醫學院伍炳彩教授(盧祥之.中國名醫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國醫葯科技出版社.1991:244)
3.通痹靈方
【組成】桂枝10g,麻黃10g,白芍15g,防風15g,制川烏12g,知母12g,白術15g,制乳香10g,制沒葯10g,制馬錢子0.6g,蘄蛇10g,全蠍6g,川斷20g,黃精15g。
【功效】祛風,散寒,除濕,活血,通絡,止痛及補肝腎。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坐骨神經痛及頸椎病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來源】廣州中醫學院副教授陳紀藩(盧祥之.名醫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國醫葯科技出版社.1991:375)
4.烏蛇祛濕湯
【組成】破故紙5g,巴戟天5g,烏蛇肉6g,川桂枝2.4g,伸筋草10g,地龍肉6g。酒當歸6g,嫩桑技15g,酒
川芎3g,赤白芍各5g,桑寄生15g,節菖蒲5g,桑螵蛸6g,生銀杏10枚(連皮打),炙甘草5g,虎骨膠3g(另烊兌服現多用狗骨代替)。
【功效】散風活血,通絡止痛。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症見周身關節腫痛,發熱,十指及肘部拘攣不伸,於陰雨時發作更甚,食睡尚好,夜間遺尿,苔白膩,脈沉滑。
【來源】施今墨(黃榮宗等.名醫妙方精華千首.第一版.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1991:53)
5.通痹湯
【組成】蒼術10g,漏蘆10g,雞血藤10g,矮地茶10g,漢防已10g,尋骨風10g。
【功效】祛風燥濕,清熱解毒。
【主治】風濕之邪所致之關節疼痛。
【加減】熱痹加黃柏、虎杖、白石英;如伴全身高熱,口苦口渴,便結尿黃者,加金銀花、連翹、石膏;風寒濕痹加獨活、防風、桂枝、姜黃;下肢疼痛加牛膝。
【來源】湖南中醫學院張海青副教授(中國名醫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國醫葯科技出版社出版.1991:451)
6.祛痹湯
【組成】桂枝3g,赤芍12g,威靈仙12g,忍冬藤15g,絡石藤15g,生苡仁15g,烏梢蛇9g,澤蘭葉12g,陳
皮4.5g,川牛膝9g,紅花4.5g。
【功效】祛風清熱,化濕通絡。
【主治】風濕熱。症見膝關節灼熱腫脹,疼痛酸楚,食慾不振,舌苔黃膩,脈細弦。
【用法】水煎服。
【來源】上海中醫學院黃文東教授(黃榮宗等.名醫妙方精華千首.第一版.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1991:111)。
7.疏風養血通絡湯
【組成】秦艽15g,羌獨活各10g,白芷10g,防風10g,生熟地各20g,川芎10g,白僵蠶10g,地龍15g,生
石膏50g,黃芩15g,甘草7.5g。
【功效】祛風清熱,養血通絡。
【主治】風痹,身痛走竄不定,或肉抽瘈;中風半身不遂,語言不利,而兼頭痛、頸強,咽干口燥,惡風自汗脈滑或弦數,屬血虛內熱、風邪外襲者。
【加減】風邪不重減二活;內熱不重去石膏;腑氣不通加生大黃、瓜蔞;痰濕重者加半夏、蒼術、膽星;氣虛加黃芪;抽搐瘈瘲加全蠍、蜈蚣。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
【來源】黑龍江省中醫研究院張琪教授(盧祥之.名醫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國醫葯科技出版社.1991:456)
8.木耳舒筋散
【組成】黑木耳120g(放置砂鍋內,慢火焙乾,切勿焙焦),川續斷10g,炒杜仲10g,川牛膝10g,木瓜10g,桂枝9g,羌活9g,制乳香6g,附子6g,透骨草6g,蒼術6g,公丁香6g,母丁香6g,黨參6g。
【功效】補肝腎強筋骨,通血脈和營衛,除風寒濕痹,解攣縮抽搐。
【主治】由肝血不足,筋失所養,或產後血虛,營衛失和,風寒濕邪侵襲,痹阻脈絡所致的肢體麻木,四肢抽搐,手足攣縮抽風,筋骨疼痛等症。
【用法】上葯共焙乾後,與黑木耳研極細末。注意:木耳冷卻兩小時就得輾軋,時間稍長,即回潮不易軋細。每服6克,1日2~3次,酒少許為引,白水送下。不飲酒者,也可不用酒。
【來源】山西省人民醫院中醫科原明忠主任醫師(盧祥之.名醫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國醫葯科技出版社.1991:688)。
9.熱痹湯Ⅱ號
【組成】當歸12~15g,黃條9g,連翹12g,生甘草12~15g,生苡仁24g,防風12g,忍冬藤15g,海桐皮12~
15g。
【功效】祛風宣濕,化痰消瘀。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症見手指、足趾關節腫脹疼痛,甚則強硬變形,張口不利,或伴四肢關節腫痛,舌苔淡薄微膩,脈象弦細澀。
【加減】寒邪偏盛加用川烏、草烏等大辛大熱之品以祛內在之漢寒病冷;熱邪偏盛者加石膏、知母、虎杖等寒涼乏味以清絡中之熱;風勝遊走合用白企、羌活;濕盛漫腫加苡仁、大腹皮;肢體腫而且脹者加人積殼、川朴等理氣宣痹;久痹正虛者加人歸蔑或地黃之類以補氣血、養肝腎。此外,還應根據病變部位配合引經葯,如上肢重用桂枝,加片姜黃;下肢加木瓜、川牛膝、鑽地風;周身關節疼痛入千年 健、伸筋草、絡石藤等。
【用法】水煎,每日1劑,每劑煎服2次,首劑煎煮時間不少於45分鍾。
【來源】南京中醫學院內科汪履秋教授(中國中醫葯報.1991,7:26)。
10.痹痛寧
【組成】鹿角霜12g,制附子10g,桂枝10g,細辛5g,羌活10g,獨活10g,防己15g,生黃芪30g,當歸15g,
赤芍10g,白芍10g,生地30g,生效仁30g,廣地龍10g,蜈蚣3條,烏蛇肉10g,生甘草12g。
【功效】祛風勝濕,溫經散寒,舒筋活絡,通痹止痛,補益氣血,強筋壯骨。
【主治】肢體肌肉關節冷痛,關節腫脹或變形,屈伸 不利,腰膝酸痛。適用於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 坐骨神經痛、肩周炎、老年人腰腿疼。
【用法】水煎服,每半月為1個療程。可根據具體病情,服2~6個療程。
【來源】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謝海州主任醫師(李寶順.名醫名方.第一版.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出版.1991:15)。
11 雞血藤湯
【組成】雞血藤30g,秦艽30g,炒桑枝30g,海風藤30g,絡石藤30g,伸筋草30g,絲瓜絡15g,忍冬膠30g,
甘草5g。
【功效】養血祛風,除濕宣痹,通絡止痛。
【主治】血虛風濕,肢節疼痛,遊走不定,筋脈攣急,屈伸不利,四肢麻木痹痛,亦可用於各種原因所致的筋脈損傷之拘急疼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來源】成都中醫學院陳恆教授(盧祥之.名醫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國醫葯科技出版社.1991:407)。
12.中虛痹證湯
【組成】黃芪、威靈仙、尋骨風各30g,桂枝3~9g,白芍,防已,山葯各15g,元胡20g,伸筋草12g,細辛6~9g,大棗7枚,生薑、炙甘草各6g。
【功效】補虛溫中,祛風通絡,除濕止痛。
【主治】風濕性或類風濕性關節炎,長期應用西葯致胃氣明顯受損,或宿有胃疾不能受納諸種西葯而痹痛依然如故者。
【加減】血虛,加當歸10g;寒痛,加制川、草烏各6g,熟附片10g,麻黃8g;熱痛,加秦艽15g,忍冬藤、地龍、石膏各30g;濕重,加苡仁15g,蒼白術各10g;關節變形,肌肉萎縮,加千年健、老鸛草、豨薟草各30g;頑痹加全蠍、僵蠶10g,蜈蚣3條。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3個月1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