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遊走性。早期關節炎疼痛(無腫脹)的遊走性比較明顯,遊走間隔期比較短,多半在1 ~ 3 天,很少超過1 周。一旦出現關節腫脹後,多半經過1 ~ 3 個月以後才轉移到另一對稱或非對稱關節。
其後反復發作的關節腫脹就像「接力賽」一樣此腫彼消。
(2)對稱性。關節炎的轉移經常是對稱性的,關節腫脹很少是非對稱性的,除早期遊走性疼痛之外,單關節炎少見。
(3)互相制約現象。第一個關節腫脹轉移到另一關節上之後,該關節的腫痛較快(1 ~ 3 天)減輕,數周至數月後可完全消退,而新發病的關節腫痛漸趨嚴重。互相制約的特點通常是:手重足輕或相反,上肢重下肢輕或相反,左重右輕、外周關節重則中軸輕、內臟病變重則關節輕。但為什麼有這樣的互相制約現象目前尚不知道。
(4)關節炎遊走規律。類風濕性關節炎遊走的一般規律和順序如下。
①指(趾)關節—膝—踝—髖—肩—胸骨、胸鎖或顳頜關節。
②跗跖—踝—膝—手—髖關節。
③橈腕關節—踝膝—肘—指關節。
④膝關節—踝—肘關節。
⑤踝關節—膝—髖—腕、指關節。
⑥髖關節—頸椎。
⑦頸椎—膝—髖關節。
⑧單關節—頸椎。
2、類風濕性關節炎為何會疼痛?
RA 的關節疼痛機制還不十分清楚,但考慮與下列因素有關。
(1)早期可能由於肌肉痙攣,局部缺血,細胞代謝和破壞產物(組織胺、前列腺素E2、5- 羥色胺、乙醯膽鹼、組織蛋白酶、透明質酸等)的積聚所致。給予理療、按摩和阿司匹林等對症處理就可減輕疼痛。
(2)在病變活動期與關節內壓升高有關。正常膝關節內壓為0.267 ~ 0.400kPa,而RA 則顯著升高,為0.533 ~ 4.80kPa,由於關節內壓升高的壓迫,迅速刺激神經末梢,引起疼痛。將關節腔積液抽吸後就可迅速減輕疼痛。
(3)晚期疼痛主要由纖維組織炎引起,可刺激神經叢或神經根引起疼痛。經理療、針灸、外敷葯物等對症處理就可緩解。
(4)與患者的精神狀態有關。很多現象和研究都證實了愉悅的心情可使疼痛減輕,這是因為體內分泌出一種被趣稱為「愉悅素」
的腎上腺素,它具有抗炎止痛使人興奮的作用。在憂郁、消沉、焦慮時,體內分泌出5- 羥色胺、乙醯膽鹼類物質使疼痛加重。
(5)與患者對疼痛的耐受性有關。所謂耐受性,也可以認為就是俗話說的「皮實或嬌氣」。
3、怎樣緩解類風濕帶來的疼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