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是風濕麻症?
風濕病是由於甲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所引起的全身變態反應性疾病。多見於兒童及青少年,主要影響關節、心臟,其次為皮膚、血管、漿膜及腦等組織器官。本病常反復發作。
風濕病初起1—4周內常有咽峽炎、丹毒等感染病史。
急性風濕病可有下列表現:①發熱:可有高熱、中等度發熱或低熱,常伴有多汗症狀。②關節炎:典型的表現為遊走性關節炎,常影響膝、踝、肩、肘等大關節,局部可有紅、熱、腫、痛。紅腫消退後,不留永久病變,關節功能可完全恢復。不典型者僅有關節酸痛。③心臟炎:心臟炎包括心肌炎、心內膜炎及心包炎,症狀輕重不一,可出現心悸、胸悶、氣急、呼吸困難,甚至不能平卧等症狀。檢查時可發現心臟擴大,第一心音減弱,心尖區可聽到收縮期或舒張期雜音。心包炎可有心前區疼痛,並在心前區可聽到心包摩擦音。④皮膚損害:出現環形紅斑,見於軀干或四肢近端,呈不規則圓圈狀,周圍紅,中央淡,在1—2天內消失,可反復出現。皮下小結見於關節附近的長骨隆起處,分布對稱,在皮下隆起,活動不粘連,數量不等。按之有痛感,常在幾星期內消失。⑤舞蹈病:發作時肌肉出現不自主、不協調、無目的性的運動,常見於女孩,為風濕病的腦部症狀。
此外,急性風濕病還可表現為血沉增快,抗鏈球菌溶血素「O」增高,血清粘蛋白增高,血白細胞輕度增高。
得了急性風濕病,首先應強調休息,特別是有關節紅腫、發熱、疼痛或心悸、氣急明顯者,必須絕對卧床休息。待病情緩解後,可適當起床活動。同時加強營養,給予高熱量、高維生素、高蛋白質及易於吸收的食品,如牛奶、雞、鴨、魚肉、水果、新鮮蔬菜等。
葯物治療,首先應控制鏈球菌感染,可肌注青黴素。對青黴素過敏者,可改用紅黴素或磺胺類葯物。激素應用能迅速控制風濕病的急性症狀,但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為了防止風濕病,對經常有扁桃體炎、咽峽炎、中耳炎者應及時治療。平時注意保暖,冬天外出時應戴口罩,夏天不要貪涼,不要坐卧濕地,不要當風露宿。涉水游泳後要馬上揩乾皮膚,淋雨後要馬上更衣,或立刻喝一碗紅糖薑茶。平時應適當參加體育鍛煉,如氣功、太極拳、保健操等,以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功能。
2、風濕麻痹用什麼中葯
針對風寒濕痹證有祛風止痛葯,通過辛溫發散,溫經散寒,以達到驅邪通絡止痛作用,常用葯物有:羌活、獨活、白芷、威靈仙、秦艽、細辛、川椒、桂枝等。但多為辛溫香燥的葯,易耗傷陰血,陰血不足的患者當慎用或禁用。
針對風濕熱痹證有清熱消腫止痛葯,通過清熱解毒葯物祛除熱毒之邪,以達到祛邪止痛的目的。常用葯物有:金銀花、連翹、黃柏、丹皮、土茯苓、薏苡仁、澤瀉、萆薢。木防己等。但多為苦寒的葯物,不適合脾胃虛弱的患者。
針對瘀血痹阻證有活血化瘀葯,通過活血化瘀通絡來止痛。常用葯物有:丹參、紅花、赤芍、三七、川穹、莪術、桃仁、水等。這類型的葯易耗血動血,不適合有出血傾向的患者。
3、大腿外側麻木好多年了,是不是風濕寒症
問題分析: 腿腳麻的原因很多,如腰椎間盤突出,腰椎骨質增生,坐骨神經炎,末梢神經炎。或下肢肌肉筋腱經絡運行不暢,風濕,缺鈣,血液粘稠,血脂高,糖尿病等均可以引起腿腳麻木。 意見建議: 建議到正規醫院檢查確診後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如果查不出病因也可以找有經驗的中醫辨證用中葯治療。
4、風濕病會導致手腳麻木嗎
你好,你所說的這種情況考慮由於風濕導致的可能性是比較小的。
指導意見:
一般情況下風濕導致的是疼痛以及行動受限為主要的症狀表現,麻木應該是由於其他原因導致的。
5、風濕麻木怎麼治療
你好!凡肢體麻木,大多與神經受壓或者損傷有關,而神經損傷的治療頗為棘手,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非常關鍵。建議去醫院檢查,看頸椎、上肢血管神經有無病變,明確診斷,為合理治療提供科學依據。
風濕骨痛,要加強日常防護,保暖,防寒、防潮、防止過度負重。用生薑煮水泡手,多活動五個手指及其關節,改善末梢血液循環。
6、風濕麻木用什麼葯可能醫好?
「風濕」一般認為風濕病就是關節炎,這是不正確的,其實「風濕」並不是指一種病,風濕是以骨、關節、肌肉、韌帶、滑囊、筋膜疼痛為主要表現的一大類疾病的總稱。我國最常見的且危害性最大的風濕病有:急性風濕病(風濕熱)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椎炎、骨性關節炎、痛風等。祖國醫學認為,風濕就是風寒濕氣侵襲人體,閉阻經絡,致使氣血遠行不暢引起的肌肉關節麻木疼痛,區伸不利或腫大。 風濕病的病因有哪些? 1 、免疫功能紊亂; 2 、環境因素,如風、寒、濕等; 3 、感染; 4 、創傷與勞損; 5 、退行性改變(老化); 6 、遺傳因素; 7 、代謝障礙。 風濕病的常見臨床症狀有哪些? 1 、疼痛 2 、壓痛 3 、僵硬感 4 、腫脹 5 、活動障礙。 什麼是風濕性關節炎? 風濕性關節炎(簡稱風關炎)是一種與 A 組溶血鏈球菌感染有關的變態反應性疾病。是風濕熱的主要表現之一,以成人為多見。典型表現為遊走性多關節炎,常不對稱累及膝、踝、肩、腕、肘等大關節,局部呈紅、腫、熱、痛,急性炎症消退後關節功能恢復正常,不留關節強直與畸形。 如何診斷風濕性關節炎?(診斷標准) 1 、病前多有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史。 2 、症狀。四肢大關節(腕、肘、肩、踝、膝、髖)遊走竄痛或腫痛。 3 、體征。受累關節紅、腫、熱、痛或腫痛,活動功能受限,部分病例可兼有低熱、結節性紅斑或環形紅斑或心臟病變等。 4 、實驗室檢查。活動期血沉( ESR )一般多增快,非活動期正常,活動期抗 O ( ASO )多陽性( 1:600 單位以上)如抗 O ( ASO )陰性者( 1 : 400 單位以下)必須見有環形紅斑或結節形紅斑,否則不能診為風關炎。 5、 X 線檢查。受累關節僅見軟組織腫脹,無骨質改變。 6 、預後。緩解期或治癒後受累關節不留畸形。 什麼是類風濕性關節炎( RA )? 類風濕性關節炎( RA ),強直性脊柱炎,屬中醫痹證范疇,俗有骨痹、歷節風之稱。是一種以慢性多關節炎症為主要表現的全身性疾病,多以手足小關節起病,常呈對稱性,早期症狀為受累關節的疼痛、腫脹、活動困難及發僵,長久不愈的晚期症狀則為關節畸形。本病在我國人中患病率為 0.3% ,是造成我國人群喪失勞動力與致殘的主要病因之一。本病可見於任何年齡,發病一般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發病的高峰年齡 20-40 ,而女性則在 40-60 歲,類風濕關節炎以女性多發,女性患者是男性患者的 2-3 倍 類風濕關節炎的病理變化和病程? 類風濕關節炎主要的病理變化是所謂的滑膜炎。正常狀況下,關節腔內面有一層精緻的滑膜,可分泌關節滑液,以潤滑和保護關節。患類風濕性關節炎時,滑膜產生發炎反應,關節因 發炎細胞的聚積而有紅、腫、熱、痛的現象。這種發炎反應嚴重時甚至侵犯整個關節,破壞軟骨甚至骨骼。若缺乏適當治療,關節將變形、僵直而無法活動。此外,活動期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中約有 5%-15% 會出現皮下結節,這是一種發生於皮下面,因發炎作用而變性成纖維組織,分布很廣,但好發於較敏感部位如關節伸側、頭皮等,通常不會有太大問題,有時則會導致感染。如果發生在肋膜、眼睛等,則會導致較嚴重的後果。 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必備的條件(診斷標准) 診斷類風濕主要根據臨床表現(自覺症狀)一般是以遠端一個或兩個小關節開始疼痛、腫脹、逐漸發展到多個關節,有的呈對稱性、遊走性、間歇性發作。一半以上病人可出現晨僵(早晨起床時兩手發硬脹),活動後消失。 如何鑒別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 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 受累關節 以四肢大關節(膝、髖、踝、肘、肩、腕)為主 以四肢小關節(手指、掌指、足趾)為主 臨床表現 急性者發病急、高熱、關節紅、腫、熱、痛,慢性者關節遊走竄痛或兼低熱 手足小關節腫痛、晨僵,可侵犯大關節,常呈對稱性,大小關節皆可變形。 實驗室與 X線檢查 ASO陽性(1:600以上)若陰性要有結節性或環形紅斑現症,血沉多快,類風濕因子陰性 類風濕因子陽性,如中晚期相對穩定,類風濕因子陰性者應以 X線片檢查,具典型類風濕性關節X線所見 其他合並症及預後 四肢皮膚伴有結節性或環形紅斑,以及心臟病變,四肢關節不留畸形 本病系全身性疾病,多數有貧血,失眠,納差,關節可僵直變形,甚至喪失勞動能力,生活不能自理。 得了類風濕性關節炎並不可怕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炎症性、進行性、破壞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對人體損害性極大的一種疾病,個別病人如治療不及時,很快發展關節強直、變形、肌肉萎縮,造成終生性殘疾,過去有人稱為「不死的癌症」,聽起來很可怕,實則是,類風濕在目前來說是一種難治之症,但並不是不治之症,也並不是每個患者都發展成終身殘疾,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醫學上的很多難題,正在一個一個的攻破,過去在人們想都不敢想的器官移植、換腎、換肝、換心,不都在一例一例的成功嗎?何況類風濕呢?近幾年人們在類風濕的研究上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挖掘祖國醫學寶庫,治療風濕類風濕的新葯不斷產生。經過我們近幾年來大量病人的臨床觀察來看,很多病人只要堅持正規治療,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和良好的心態,正確的對待自己的疾病,堅持功能鍛煉,再由家人的密切配合,是完全可以康復和保持正常生理功能的。 哪些因素可能與類風濕關節炎有關 ? 類風濕關節炎病因復雜,屬於中醫「痹證」范疇。痹是阻閉不通之意,風寒濕熱之邪,乘虛侵襲人體,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經絡瘀滯;或痰濁瘀血,阻於經絡,深入關節筋脈,皆可發病。另外痹病的發生還與體質的盛衰以及氣侯條件、生活環境有密切關系。我們對內分泌、代謝、營養、地理、職業、心理和社會環境的差異等方面,與類風濕關節發病的關系都曾有過研究。細菌和病毒感染及遺傳因索,可能與發病也有一定關系。目前公認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 類風濕關節炎有家族遺傳性嗎 ? 類風濕關節炎不屬於遺傳性疾病,但其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我們曾按家譜調查,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近親中,類風濕因子陽性率比一般人群高 2 — 3 倍。在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家族中,類風濕關節炎發病率比一般人群高 2 — 1D 倍。 類風濕關節炎起病方式有幾種 ?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起病方式比較多樣,但主要有隱匿性和急性兩種方式。 1 .隱匿性起病:約占 60 %一 70 %,病人很難說發病的具體日期。初期症狀可有全身不適或局部關節症狀,部分病人先有疲乏無力,低熱,食慾減退,骨骼肌疼痛。經數周或數月出現關節疼痛、腫脹,往往從一個或幾個美節受累,呈對稱性分布。 2 .急性起病:約 8 %一 15 %的病人為急性起病,進展迅速,短時間內出現多個關節疼痛、腫脹和活動受限。常伴有發熱,淋巴結腫大或皮下結節等關節外表現。 類風濕關節炎最常受累的關節有哪些 ? 類風濕關節炎主要累及四肢關節,以雙手和雙足小關節 ( 尤其是近端指問或趾間關節和掌指或跖趾關節 ) ,腕、肘、膝、躁和肩關節多見.此外,也可有顳頜關節炎,表現為咀嚼時疼痛,嚴重時局部有腫脹、張口困難;還可有頸椎病變,表現為頸部疼痛,並可向鎖骨和肩部放散,如頸椎半脫位,嚴重者造成脊髓受壓迫,甚至危及生命。 什麼叫晨僵 ? 如何計算晨僵時間 ?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在清晨睡醒後感到病變關節或附近肌肉發僵,翻身及下床活動不靈,手握拳不緊,難以完成扣衣動作.以及步行困難等,需要經過肢體緩慢活動後,這種僵感才能得到明顯減輕。晨僵時問的計算,應以患者清晨醒後出現僵硬感的時間為起點,至患者僵硬感明顯減輕的時間為止點,將這一段時間稱為晨僵時間.以分計。 什麼是早期類風濕關節炎 ? 早期類風濕關節炎,從組織學上看,滑膜處於炎症階段,主要表現為炎性細胞浸滑;從臨床上看,患者有晨僵,關節疼痛,腫脹、積液或活動受限,但無關節畸形;從 x 線片上看,受累關節的任何結構均無異常。如果每位醫生或病人,能把握住類風濕關節炎這僅有 2 年左右的早期階段,積極應用改變病程葯物,這將會極大地避免減少類風濕關節炎晚期的不良結局。 什麼是晚期類風濕關節炎 ? 晚期類風濕關節炎系列因滑膜增厚.血管翳形成,並侵蝕破壞軟骨和軟骨下骨質,最終導致關節發生畸形和強直。臨床上患者不僅有關節疼痛、腫脹,更重要的是有不可逆的關節嚴重畸形、強直,或功能完全喪失。關節 x 線檢查顯示關節結構嚴重破壞或骨性融合。此期患者往往生活不能自理,行走不便或終日卧床不起。
7、我父母有比較嚴重的風濕,已經到了肢體麻痹的地步請問有什麼好的葯物或者偏方可以治療嗎!
您好,我是『山地布衣』桂文權,一位民間中醫的傳人,我有一個簡單的土方可供您試試,但不知道您們那裡買得到『鮮的石菖蒲』嗎?如果買得到,我再把詳細的用法告訴您;您可以找當地采草葯賣的人那裡問一問,如果有的話,請他幫您采一些,您買到後把它栽到地里備用;
8、什麼葯治風濕麻木比較有效
僅供參考
風濕、類風濕治療痹症是中醫內科學中常見的病症之一,是以關節疼痛為主的一組全身性病變癥候群。其臨床表現相當於現代醫學中的風濕性和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醫認為其病因病機主要是風寒濕侵及人體,留注關節,阻遏經脈,致使氣血瘀滯,經脈不通,不通則痛。
風濕性關節炎,發病急,侵及大關節,反復發作。多與上呼吸道鏈球菌感染有關,發病年齡多為青少年,血清抗鏈球菌溶血素「o」、抗鏈球菌激酶和抗透明質酸酶均陽性。以多發性、遊走性、大關節紅腫熱痛為特徵,活動期過後,受累關節不遺留病理性損害,如治療失宜,可累及心臟,引起風濕性心臟病。
類風濕性關節炎,起病慢,首侵小關節或脊柱,可造成關節變形,骨質損害,類風濕因子陽性。病情纏綿,病程遷延,反復發作。可伴有消瘦、貧血等全身慢性消耗性症狀。後期因關節變形僵硬,身體消耗,而生活不能自理。
教學視頻指出:
中醫的歷節病,起因都是肝腎兩虛,病在筋骨之間游盪,類似於西醫的痛風、風濕病。臨床上,按照症狀分為三種:
(1)風痹,症狀是又麻又痛:風濕相摶,骨節疼痛,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甘草附子湯主之。
(2)血痹,症狀是麻而不痛: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症,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
(3)歷節,症狀是但痛不麻: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葯知母湯主之。針對膝蓋痛。
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毒性大,嚴格按照要求製作使用,心臟病患者不能使用。
咨詢中醫師。
9、風濕會引起手腳發麻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