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性發作型: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關節症狀和全身症狀表現均比較嚴重。由於滑膜和關節周圍組織受累,關節腫脹,而引起嚴重疼痛,患者常需卧床,不敢活動,持續1~2個月,一般不發熱,多需適當治療才能緩解。
2、間歇發作型:關節腫脹,疼痛呈周期性反復發作,每次發作持續數日至數周,自行消退,間歇數日、數周後雙頻繁發作。任何關節均可被侵犯,但以指、趾、踝、膝關節多見。多數可自行終止發作,預後良好,一般不致關節破壞,不留後遺症。
3、隱襲型:首發症狀常在關節,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表現為關節晨僵、腫痛,以近端指間關節尤其中指指間關節最為多見,上肢比下肢常見,多呈對稱性,持續數周,可有間歇性、遊走性表現,常伴低熱、疲乏、無力、周身不適,食慾不振和體重下降等。
4、非典型發作型:早期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表現不典型,往往先有長期低熱,並有疲乏、易累、倦怠,無固定的關節、肢體酸痛等症狀,持續數月至數年之後,出現典型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可先有1~2個指關節或跖趾關節腫痛,然後再逐漸波及多關節。
2、風濕比較嚴重,該如何解決?
風濕病學是一門年輕的臨床醫學學科,由於起步較晚,人們對風濕病的認識尚淺,易引起漏診、誤診。風濕病指主要侵犯關節、肌肉、骨骼及關節周圍的軟組織,如肌腱、韌帶、滑囊、筋膜等部位的疾病。常見的有自身免疫性結締組織病、系統性血管炎、骨與關節的病變,其常見的症狀有:
1.發熱是風濕病的常見症狀,可為低熱、中等度發熱、也可為高熱,往往可表現為不規則的發熱,一般無寒顫,抗生素無效,同時血沉快,如系統性紅斑狼瘡、成人斯帝爾病、急性嗜中性發熱性皮病、脂膜炎等均可以發熱為首發症狀。
2. 疼痛是風濕病的主要症狀,也是導致功能障礙的重要原因。風濕病的疼痛中,起源於關節及其附屬結構的疼痛最為常見,然而肢體和軀幹部位的疼痛也可見於內臟和神經系統病變。關節痛、頸肩痛、腰背痛、足跟痛往往是風濕病的主要表現,有時還伴有關節的腫脹。類風濕性關節炎常有對稱性的關節腫痛,手指關節、腕關節尤為明顯;強直性脊柱炎有腰背痛,休息時加重,可伴有足跟痛、紅眼;風濕性多肌痛有頸肩痛、肢帶肌的疼痛及肌無力。
3.皮膚黏膜症狀:系統性紅斑狼瘡、皮肌炎/多肌炎、白塞病、脂膜炎、乾燥綜合症可有皮疹、光敏感、口腔潰瘍、外陰潰瘍、眼部症狀、網狀青紫、皮膚潰瘍等。
4.雷諾氏征: 指(趾)端遇冷或情緒激動時出現發白,然後發紫、發紅或伴有指(趾)端的麻木、疼痛,嚴重的可有皮膚潰破,可見於硬皮病、類風濕性關節炎、混合性結締組織病、系統性紅斑狼瘡。
5.肌肉可有肌肉疼痛、肌無力,肌酶升高、肌電圖表現為肌原性損害等,如皮肌炎/多肌炎、混合性結締組織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等。
6.系統損害:有些風濕病特別是自身免疫性結締組織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可有多個器官的損害,如表現為心臟炎(心包炎、心肌炎、心內膜炎)、腎臟損害(蛋白尿、血尿、浮腫、高血壓、腎功能衰竭)、血液系統(白細胞減少、紅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容血等)、呼吸系統(間質性肺炎、肺動脈高壓、胸腔積液)、消化系統(肝功能損害、黃疸)等。
7.常有自身抗體:抗核抗體、抗ds-DNA抗體、抗ENA抗體、抗血小板抗體、抗心磷脂抗體、類風濕因子等。
3、風濕病分為哪幾類?
從病因學、組織學、病理學、生物化學、遺傳學、免疫學以及臨床醫學等不同角度對風濕病進行歸納後分為10 大類,包括100 余種風濕病。這樣既表達了風濕病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又突出了各類疾病的臨床特點和相互關系,更便於臨床實用,以糾正「風濕病就是單一的關節痛」的錯誤概念。下面把風濕病分為10 大類進行簡單的列名介紹。
(1)彌漫性結締組織病
①類風濕性關節炎。
②幼年類風濕性關節炎。全身型發病;多關節發病;少關節發病。
③系統性紅斑狼瘡。
④系統性硬化症。
⑤多發性肌炎與皮肌炎。
⑥壞死性血管炎及其他血管疾病。結節性多動脈炎;過敏性血管炎;肉芽腫性動脈炎;巨細胞動脈炎;黏膜皮膚淋巴結綜合征;白塞氏病;冷球蛋白血症。
⑦乾燥綜合征。
⑧重疊綜合征。
⑨其他。風濕性多肌痛症;脂膜炎;結節性紅斑;復發性多軟骨炎;彌漫性嗜酸性細胞增多性筋膜炎;成人發病型Still 病。
(2)與脊柱炎相關的風濕病
①強直性脊柱炎。
②瑞特氏綜合征。
③銀屑病關節炎。
④與慢性炎性腸病有關的關節炎。
(3)退行性關節病(骨關節痛、骨關節炎)
①原發性(包括侵蝕性骨關節炎)。
②繼發性。
(4)與感染因素有關的風濕病
①直接原因。
細菌性。革蘭陽性球菌(葡萄球菌及其他);革蘭陰性球菌(淋球菌及其他);革蘭陽性桿菌;分枝桿菌;螺旋體包括萊姆病;其他,包括麻風和支原體。病毒性(包括肝炎)、真菌性、寄生蟲性、原因不明及可疑的(Whipple)病。
②間接原因(反應性)。
細菌性。急性風濕熱;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腸道短路術後;痢疾後(志賀氏菌、耶爾森氏菌);其他感染後。
病毒性(乙型肝炎)、免疫接種後、其他感染因素。
(5)與風濕狀態有關的代謝性和內分泌病
①結晶引起的疾病。
單鈉尿酸鹽(痛風)。雷諾氏綜合征;尿嘌呤酸核糖基轉移酶活性增強;與其他紊亂有關的(Sicklecell)病;與葯物有關;鉛中毒;腎功能不全;原因不明的。
雙水焦磷酸鈣假性痛風(軟骨鈣沉著症)。假性痛風;假性類風濕性關節炎;假性骨性關節炎伴有反復急性發作;假性骨性關節炎不伴急性關節炎發作;無症狀型,易患膝內翻與腕部不適;假性神經病變性關節炎;其他類型,多有家族史,包括外傷後,與強直性脊柱炎或彌漫性原發性骨增生症症狀相近,腦膜刺激及脊神經根病症狀者;繼發性,多與代謝性疾病相關,包括:甲狀旁腺功能亢進、血色素沉積病、甲狀腺功能不全、黃褐病、痛風及高尿酸血症、糖尿病、醫源性柯興氏綜合征、澱粉樣變、低鎂血症、低磷血症、威爾森病等。
鹼性磷酸鈣結晶沉積病。鈣化性關節旁炎症,包括單發性、多發性和家族性;鈣化性肌腱炎和滑囊炎;關節內鹼性磷酸鈣結晶關節病:包括急性(痛風樣)發作、Milwaukee 肩膝綜合征、侵蝕性多發性關節炎、混合結晶沉積病等;繼發性鹼性磷酸鈣結晶關節病:
常見於慢性腎功能衰竭、結締組織病、嚴重神經損傷、局部糖皮質激素注射後等病;腫瘤性鈣化疾病:包括高磷酸血症和非高磷酸血症。
草酸鹽。
②生化異常。澱粉樣變性、維生素C 缺乏(壞血病);特殊酶的缺乏,包括Fabry 病、Farber 病、黑尿酸血症、雷諾氏綜合征等;高脂蛋白血症,常見於Ⅱ、Ⅱ a、Ⅳ型等;黏多糖病,包括黏多糖病Ⅰ、Ⅱ、Ⅲ、Ⅳ、Ⅴ、Ⅵ、Ⅶ、Ⅷ型;血紅蛋白病(SS 病及其他);真性結締組織病,屬於遺傳性結構蛋白病,包括馬凡氏綜合征、同型胱氨酸尿症、愛當氏綜合征(分為10 個亞型)、先天性成骨不全(分為4 個亞型)、彈力蛋白遺傳病;黏膜貯積症,包括三個亞型;血色素沉著症;威爾森症(肝豆狀核變性);褐黃病(尿黑酸尿症);高雪氏病;其他。
③內分泌疾病。糖尿病;肢端肥大症;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甲狀腺疾病,包括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腺功能低下、甲狀腺炎;其他。
④免疫缺陷病。包括原發性免疫缺陷病、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IDS)。
⑤其他遺傳病。
遺傳性骨關節病。軟骨發育不全;軟骨發育低下;扭曲性骨發育不良;多發性骨骺發育不全;干骺端軟骨發育不全;先天性脊柱骨骺發育不全;Saethre-Chotzen 綜合征;Larcen 綜合征;Kniest 綜合征;Stickler 綜合征;Robinow 綜合征。
家族性低磷酸血症佝僂病:又名抗維生素D 佝僂病。
先天性多發性關節彎曲症:又名Guerin-Stern 綜合征。
進行性纖維骨發育不良:又名進行性骨化性肌炎。
過度活動綜合征。
(6)腫瘤引起的骨關節病變
①原發性(滑膜瘤、滑膜肉瘤)。
②轉移瘤。
③多發性骨髓瘤。
④白血病和淋巴瘤。
⑤絨毛結節性滑膜炎。
⑥骨軟骨瘤病。
⑦肺癌。
⑧其他。
(7)與風濕病有關聯的神經病變性疾病
①神經病變性關節炎、夏柯氏關節炎。
②擠壓性神經病變:包括外周神經受壓(腕管綜合征)、神經根病變、椎管狹窄③反射交感性營養不良。
④其他。
(8)伴有骨、骨膜和軟骨病變的風濕病
①骨質疏鬆:包括全身性和局限性。
②骨軟化。
③增生性骨關節病。
④特發性彌漫性骨肥厚。
⑤骨炎:包括Paget 骨病、恥骨炎和髂骨緻密性骨炎。
⑥骨壞死。
⑦骨軟骨炎。
⑧骨和關節發育不良。
⑨股骨頭骨骺滑脫。
⑩肋軟骨炎:包括Tietze 綜合征、Sapho 綜合征等。
骨溶解和軟骨溶解。
骨髓炎。
(9)非關節性風濕病
①肌筋膜疼痛綜合征。全身性,包括纖維質炎、纖維肌痛症;局部性。
②下背痛及椎間盤病變。
③肌腱炎和(或)滑囊炎。肩峰下滑囊炎;三角肌下滑囊炎;二頭肌腱炎;鷹嘴滑囊炎;上髁炎;DeQuervein 氏腱鞘炎;凍結肩(粘連性肩關節囊炎);扳機指;其他。
④腱鞘囊腫。
⑤筋膜炎。
⑥慢性韌帶及肌肉勞損。
⑦血管舒縮功能紊亂:包括紅斑性肢痛症、雷諾氏病和雷諾氏現象。
⑧各種疼痛綜合征:包括氣候過敏、精神性風濕病。
(10)與風濕病有關的其他各種疾病
①常伴有關節炎的疾病。創傷;關節內紊亂;胰腺病;結節病;復發性風濕病;間歇性關節積水;結節性紅斑;血友病。
②其他情況。結節性脂膜炎(多中心性網狀組織細胞增生症);家族性地中海熱;GoodPasture 綜合征;慢性活動性肝炎;葯物誘發的風濕性綜合征;透析伴發的綜合征;異物性滑膜炎;痤瘡和化膿性汗腺炎;Sweet 綜合征;手掌或足底膿瘡病;其他。
4、類風濕的晚期症狀有哪些
類風濕是一種常見的疾病,濕若不及時治療,一旦發展到晚期,會大大增加治療的難度。很多人對類風濕的晚期症狀不是很了解。接下來,就請專家為大家介紹。 類風濕的晚期症狀 一、晚期類風濕的表現重、病程長,可出現嚴重的內臟損傷害,類風濕血管炎的表現比較突出,病理上呈壞死性血管炎改變,主要累及動脈、並伴血栓形成血清學上常有高滴度的類風濕因子,冷球蛋白陽性,補體水平降低,免疫循環復合物水平增高。 二、晚期類風濕臨床上可出現心包炎、心內膜炎、心肌炎、冠狀動脈炎或急性主動脈瓣關閉不全、侵犯肝脾可出現費爾蒂綜合症、侵犯胃腸道出現腸系膜動脈栓塞、侵犯神經系統表現為多發性單神經炎,可旨起壞死性腎小球腎炎、急性腎功能衰竭,還可出現指尖或甲周出血點、嚴重的雷諾現象、指端壞死、血栓形成等,影響眼部可出現鞏膜炎和角膜炎。 以上就是專家為大家介紹的類風濕的晚期症狀,相信大家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晚期類風濕病情嚴重,可危及患者生命,一旦出現上述類風濕的晚期症狀,要及時的進行科學的治療。
5、跪求有關類風濕所有知識
貝赫切特綜合征又稱白塞病,是一種全身性免疫系統疾病,屬於血管炎的一種。其可侵害人體多個器官,包括口腔、皮膚、關節肌肉、眼睛、血管、心臟、肺和神經系統等,主要表現為反復口腔和會陰部潰瘍、皮疹、下肢結節紅斑、眼部虹膜炎、食管潰瘍、小腸或結腸潰瘍及關節腫痛等。貝赫切特綜合征需要規律的葯物治療,包括各種調節免疫的葯物,不治療則預後不好,嚴重者危及生命。
病因
目前該病的發病原因不完全清楚,可能與遺傳(如HLA-B51基因)、感染(部分患者可能與結核感染相關)、生活環境有關。目前認為,該病的發病機制是患者在各種發病原因的作用下出現免疫系統功能紊亂,包括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失常,嗜中性粒細胞功能亢進、內皮細胞損傷與血栓形成、免疫系統針對自身器官組織產生反應,導致器官組織出現炎症,產生破壞[1]。
臨床表現
1.好發人群[2]
該病可見於我國各類人群,從青少年到老人都可患病,中青年更多見,男女均可發病。
2.口腔潰瘍
患者主要表現為反復口腔潰瘍、疼痛,潰瘍面較深、底部多為白色或黃色,可以同時在多個部位出現多個潰瘍(俗稱「口瘡」),包括舌、口唇、上顎、咽部等。多數潰瘍可自行好轉,但常反復發作,嚴重者疼痛劇烈,非常影響進食。
3.生殖器潰瘍
除口腔潰瘍外,患者還可出現外陰部潰瘍,如男性及女性生殖器潰瘍,這些部位的潰瘍可較大,可以是單發的。
4.眼部病變
部分患者還可表現為眼睛病變,出現眼睛紅腫、疼痛、畏光或視力下降、視物不清,可以一隻或兩隻眼睛受累。
5.皮膚表現
還有些患者出現皮膚病變,表現為面部、胸背部或其他部位「青春痘「樣皮疹,或類似於「癤子」的表現,可自行好轉,但易反復發作。另外有的患者會出現下肢發紺、腫脹和疼痛,可以觸摸到「疙瘩」,還有的患者下肢會出現反復發作的紅斑,大小不一,可以從黃豆到銅錢大小,按壓時疼痛,這種現象稱為「結節紅斑」。還有的患者在輸液或抽血針眼局部會出現紅腫或水皰或膿皰,多數在注射後24~72小時內出現,這種現象被稱為「針刺反應」陽性。
6.關節病變
不少患者會出現關節疼痛或腫脹,可以單個或多個關節,下肢關節多見,可以伴胳膊和腿疼,嚴重者出現關節積液、滑膜炎。
7.消化道病變
另外一個比較常見的表現是消化道症狀,包括吞咽困難或吞咽時胸痛、反酸、燒心、腹痛、腹瀉、大便中有膿或血,或自己摸到腹部有包塊,體重下降、消瘦,沒有食慾,這些症狀可都出現或只出現其中一個,做過胃鏡或腸鏡的患者會被告知有「潰瘍」。
8.血管病變
少部分患者可以出現血栓性靜脈炎以及深靜脈血栓,嚴重者還可以並發肺栓塞,患者可出現活動後氣短、憋氣,胸口疼痛甚至暈厥。還有的患者可以出現動脈瘤,引起局部栓塞、缺血,動脈瘤破裂後可以大出血,甚至危及生命。
9.神經系統病變
有的患者可有手腳不靈活、頭疼頭暈、惡心嘔吐、手腳感覺麻木、疼痛或無力,還可出現一側的手腳癱瘓,嚴重的可出現抽搐、翻白眼等類似「抽羊角風」的表現,這些有可能是貝赫切特綜合征損害到了神經系統。神經系統最常受累的部位是腦干,也可見於脊髓、大腦半球、小腦和腦脊膜,可以出現腦萎縮。
10.全身症狀
不少患者伴乏力、納差、低熱和消瘦等全身症狀。
治療
貝赫切特綜合征以葯物治療為主,需要服用葯物時間長短不一。多數患者需要較長期服葯,主要是免疫調節葯或免疫抑制葯,包括外用葯物、口服糖皮質激素、甲氨蝶呤、秋水仙鹼、沙利度胺、硫唑嘌呤、環磷醯胺、環孢素、嗎替麥考酚酯和抗腫瘤壞死因子拮抗劑等。在葯物治療之外還可選擇手術治療或介入治療,但都應以葯物治療為基礎[3]。
6、溶血性貧血能導致肝衰竭 肝硬化嗎
【關鍵詞】系統性紅斑狼瘡,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硬化
A case report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with 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 and Cirrhosis as a result of Autoimmune hepatitis. GONG Neng-ping, ZHOU Shao-an, TANG Li-ping.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 Chongqing 400016, China
【Key word】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 Autoimmune hepatitis, Cirrhosis
患者,女性,16歲,學生,因胸悶、氣促1月於2002年5月5日入院。患者於1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胸悶、氣促、心慌、頭暈等症,運動時加重,休息時緩解,未就診。半月前受涼後上述症狀加重,伴有畏寒,但未覺發燒,稍活動即出現呼吸困難,不能平卧。在當地醫院骨髓檢查為增生性骨髓像;心臟超聲見心包中等量積液;診斷為「貧血」,經積極治療10天症狀無緩解。3年前曾患「甲狀腺炎」,自述已治癒。1年前患急性「甲型肝炎」,經治療好轉,後未復查肝功。否認葯物過敏史。家族中無遺傳病及類似疾病史。
查體:T:38C,P:117次/分,R:24次/分,BP;120/70mmHg。發育正常,營養中等,重度貧血貌,呼吸急促,皮膚無瘀斑瘀點,淺表淋巴結未捫及。鞏膜黃染,結膜蒼白,雙眼球略突出,甲狀腺不大。雙肺呼吸音清晰,心臟稍向左擴大,心率117次/分,心音低,心尖區可聞及2—3級收縮期雜音。腹飽滿,無壓痛及反跳痛,肝劍突下8cm,肋下未捫及,脾肋下11cm,移動性濁音陽性。雙下肢輕度水腫。
輔助檢查:血常規,HB26g/L,PLT233´109/L,WBC10.9´109/L,中性45%,淋巴55%;尿常規,Pro0.75g/L,WBC0-2/HP,RBC0-2/HP;大便常規正常,血電解質正常,T30.48ng(0.6-1.81),T454.4ng(45-109),TSH4.85miu/ML(0.35-5.50),肝功能TP88g/L,ALB28g/L,TB42.8µmol/L,DB17µmol/L.AST143u/L,ALT123u/L,腎功能Urea5.2mmol/L,Cr54µmol/L,UA 0.37mmol/L,乙肝三對陰性,抗HAV-IgM陰性,抗HCV陰性,自身抗體ANA陽性(1:100),dsDNA陰性,抗SM陰性。體液免疫:C30.08g/L(0.85-1.93),C40.03g/L(0.12-0.36),IgG38.06g/L(7.23-16.8),IgA0.09g/L(1.6-3.82),IgM1.29g/L(0.63-1.70)。溶血試驗:Coombs試驗,直接法陽性,補體C3陽性。腹水常規,黃色,李凡它弱陽性,細胞總數320´106/L,有核細胞310´106/L,淋巴0.66,間皮0.34。結核菌素試陰性,胸片:心臟改變符合心包積液,左胸腔少量積液。B超:肝臟增大,形態欠規則,肝包膜不光滑,肝靜脈變細扭曲,實質回聲增粗增強,門脈主幹1.4cm,腹腔積液,脾長15.5cm,厚4.5cm,結論:肝硬化,門脈高壓,腹水。超聲心動圖:結合臨床,符合貧血性心臟病,心包積液。骨髓穿刺:紅系增生活躍,建議作溶血檢查。
診斷與治療:1、系統性紅斑狼瘡(SLE),2、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3、自身免疫性肝炎後肝硬化,4、貧血性心臟病。經用激素、輸入洗滌紅細胞及對症治療,病情好轉,於2002年5月16日出院。
討論:1、該患者有發熱、黃疸、貧血、脾大,增生性骨髓像,Coombs試驗直接法陽性,補體C3陽性,診斷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明確。青年女性,多系統損害,多漿膜腔積液,尿蛋白0.75g/L,自身抗體ANA陽性,體液免疫C3、C4降低,SLE診斷成立。有肝功能明顯減退和門脈高壓的臨床表現,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尤其是IgG38.06g/L,乙肝三對陰性,抗HAV-IgM陰性,抗HCV陰性,B超有典型的肝硬化表現,故診斷自身免疫性肝炎後肝硬化成立[1,2]。2、SLE可以和其它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重疊,如SLE合並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3,4]、慢性甲狀腺炎、甲狀腺機能亢進、類風濕性關節炎、皮肌炎等。但SLE同時合並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和自身免疫性肝炎後肝硬化實屬罕見,國內尚未見報道。當臨床上出現這些重疊綜合征後,病情更為復雜,容易誤診和漏診,要引起臨床醫生的高度注意。尤其是當患者出現上述自身免疫性疾病,又不能用單一疾病解釋所有臨床表現時,要想到合並SLE的可能。溶血性貧血,以發熱、黃疸為主症,易誤診為黃疸型肝炎。本病例1年前黃疸、血清轉氨酶增高,在院外診斷為急性「甲型肝炎」,我們認為,不能除外是一次急性溶血的表現。
參 考 文 獻
[1]姬新穎. 肝硬化與免疫. 見:周永興,主編.現代肝硬化診斷治療學. 第1版.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0.167-179.
[2]邱德凱.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診斷、分型和治療. 中華消化雜志, 1999, 19(4): 256-258.
[3]譚煥源. SLE伴發血液學異常58例臨床報告. 華夏醫學, 2000, 13(3):356.
[4]凌宗倩, 曾昭宇, 陳蓉, 等. 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為首發症狀的系統性紅斑狼瘡6例. 四川醫學, 1999, 20(5): 530-531
7、類風濕發病類型?
一、隱襲發病型
約佔75%。首發症狀常在關節,表現為關節晨僵、腫脹、疼痛,以近端指間關節尤其是中指指間關節最為多見,上肢比下肢常見,多呈對稱性,持續數周,可有間歇性、遊走性表現,陰雨天加重。常伴有低熱、疲乏、無力、周身不適、食慾不振和體重下降等。持續數日或數月後漸出現多關節腫脹、疼痛、活動受限,呈對稱性改變,伴晨僵,發展為典型類風濕性關節炎。
二、急性發作型
約佔8%-15%。起病較急,關節症狀和全身症狀均比較嚴重。可在短時間內出現明顯的、對稱性的多關節腫脹,疼痛劇烈,伴晨僵、肌痛、淋巴結腫大,患者常需卧床,不敢活動,持續1~2個月,一般不發熱,或有低熱,個別患者出現內臟受累,多需適當治療方能緩解。
三、間歇發作型
約佔15%~20%。特點是少關節發病,每次1~3個關節腫脹、疼痛、活動受限,呈周期性,每次發作持續數日至數周,可自行消退,間歇數日、數周後又反復發作。任何關節均可被侵犯,但以指、趾、踝、膝關節多見,呈非對稱性,個別呈遊走性。以中老年多見,伴血沉快、類風濕因子陽性。預後良好,一般不引起關節破壞,不留後遺症。
四、成人Still病型
約佔3%~5%。此型國內比國外常見。臨床表現為不明原因的突然高熱,達39~40℃以上,可呈弛張熱、間歇熱、稽留熱等熱型,熱程可持續數周或數月不等,伴有軀干、四肢出現直徑2~5mm的淡紅色斑丘疹,不癢不痛,隨熱退而消失。多數患者肝脾腫大,白細胞增高,有核左移現象。亦可呈類白血病反應,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血沉增快,RF陰性。關節症狀開始不突出,一般只有少數關節受累,多為膝、踝、腕等大關節,部分患者只有關節疼痛而無腫脹,可隨熱退而減輕。多數在發熱數周、數月甚至數年之後出現典型RA症狀。此型患者可出現周期性的發作與緩解交替進行。
五、非典型性發作型
類風濕症狀早期極不典型,往往先有長期低熱,並有疲乏、易累、倦怠,無固定的關節、肢體酸痛等前驅症狀,持續數月至數年之後,出現典型的RA症狀。常以單關節開始發病,而以中指指間關節首發最為常見,其次也可以為掌指與指間關節、腕關節、跖趾關節或 踝關節為首發關節。表現單個關節腫痛、活動受限、晨僵,常在6周以內出現第二個關節病變,後逐漸發展成典型RA表現。
六、幼年RA(幼年Still病型)。
合肥市黃山路446號
8、您好,我一親戚患了類風濕十幾年了,最近病情加重,不能自立行走,注射了類克三次後,不見明顯的好轉
首先明白人體內需要四大元素人身體才正常,一:
糖、二鹽、三磷、四酶,一樣都不能流失陰陽才能平衡人才不會出現怪病和類
風關節。類風濕症病因:濕毒桿菌病毒侵入人體臟腑心肝、脾、肺、腎與骨關
節內,男心肝腎肺衰竭,性無能,女心肝脾腎衰竭,臉色發黑發黃,睡眠不,
臉無胱澤,晦暗,男女一身無陽氣,人未老陽氣先衰等。類風濕症分四個階
段,一:人體內磷酶大量流失人體五臟發生病變。二:早期有遊走性關節疼
痛。三:類風濕以入骨七分關節腫脹和功能障礙。四:晚期則表現為關節僵硬
和畸形最後生活不能自理,類風濕的治療屬於中醫外科,病因人體內五臟三陰
虧損,虧損後人體骨絡柔嫩,人久病就體虛,肝腎泌陰虧,陰虧則筋骨失濡養
磷酶大量流失,骨胳空虛壽命不保,關節腫脹,僵硬和畸形,類風濕治療屬於
中醫外科範圍。【類風濕的康復治療】1:排出臟腑內風濕桿菌病毒出體外。
2:治療病人心肝脾肺腎衰竭。3:恢復睡眠臉色胱澤。4:恢復病人一身陽
氣。5:恢復人體五臟心肝脾肺腎正常功能。6:外治從筋骨里提出毒素,在皮
膚表流出黑黃色病毒素:一般早期3個月、中期6個月,晩期1年可痊癒。